A. 近代舊式金融機構中,在鴉片戰爭後興起、辛亥革命後衰敗的是錢庄票號還是典當
此問題准確的回答是「票號」
票號興起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經歷了政局穩定的乾嘉時期之後,中國城市經濟有所發展,商業貿易初現繁榮,匯兌和信貸需求爆發式增長,客觀上成就了晉商票號日升月昌、蒸蒸日上的基礎。
但是,到了19世紀末,商業環境已漸衰微。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的蹂躪,致使清政府國力疲憊,民生凋敝。國運即商運,票號作為一種金融業也難逃厄運。
由於經濟危機和政治動亂的爆發,華商經濟損失慘重,票號為信用放貸,所以很多錢都收不回來;而且在清末外國銀行進入中國以後,清廷成立了戶部銀行,可以代理國庫,可以收放官款,可以左右中國的金融市場,所以戶部銀行的產生直接威脅到了票號的生存;同時,面對日益狹隘的經營市場,票號所賺利益日益減少的慘狀,各票號的財東卻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嚴重束縛,不願聯合起來改制轉銀。最終,山西票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並從此一蹶不振,從而相繼倒閉,
1914年,國運衰退,外資沖擊,業務模式更新滯後,以及票號聯盟內部的墨守成規與私怨糾纏,最終導致票號金融業難逃商業興衰軌跡,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B. 中國最早的銀行是哪個
1.第一家中國政府開的銀行:
中國通商銀行,1897年5月27日(光緒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由李鴻章辦洋務運動的得力助手、鐵路總監盛宣懷創辦,總行設在上海。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資金500萬兩,股東為封建官僚、買辦及錢庄的資本家。它被允許發行銀元和銀兩兩種鈔票,最高面額為一百元(兩)。這種銀行券,一面為中文,一面為英文。中文一面印有"中國通商銀行鈔票永遠通用"、"認票不認人"字樣;英文的一面則有聘請的英籍經理美倫德的簽字。
第一家外國人在中國開的銀行:1845年英國的麗如銀行首先在香港設立分行,同年該行又在廣州建立它的機構;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該行在上海正式開辦了「東方銀行分行」(也叫麗如銀行或金寶銀行)。
C. 宜興同和裕銀樓的歷史
百年前的中原大銀號—— 同和裕銀號
20世紀初至30年代,我國的金融體制出現了一種「二元金融」的格局,即傳統的錢庄、銀號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發揮著作用的同時,現代金融機構如銀行在交通要津和商業市鎮紛紛建立,出現了新式銀行和舊式銀錢業並存的地方金融體制新局面。 中原地區,是我國商業、商品、商人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戰雲涌之地。民國初期,河南金融業盛極一時,在49個商業市鎮以「同和裕」、「信昌」、「振豫」為首的錢庄就有322家,河南農工、上海、中央、交通、興業、大陸、中孚等13家新式銀行在全省的33個市縣設有77個金融機關,為建立現代農村金融網路而推廣的農村信用合作社最多時達3400餘家。在這樣的「二元」金融網路中,「同和裕」銀號日益發展壯大,成為中原金融業的一顆明星。 同和裕銀號的創立 ——新鄉起步 隨著1906年平漢鐵路和1909年隴海鐵路的通車,河南省區域市場通過通商口岸與國際市場聯系起來,進一步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的繁榮。新鄉由於水陸交通便利,平漢、道清鐵路線貫穿、衛河水運通津,周圍各縣貨物多以這里為集散地。加以外地客商雲集,商業日趨繁榮,為錢鋪與銀號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和裕銀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同和裕銀號於1912年由「中原金融巨鱷」王晏卿創辦。王晏卿(1887-1984)原名靜瀾,1903年隨父王廉儒在新鄉同和銀樓學管賬,後轉入道生長為學徒。9年間,他經常往來於天津、漢口等大商埠押運貨物,采購商品,對經營票號、囤糧放賬等業務頗為熟悉。他在積累了一定經驗和資金後,辭去了道生長工作,與趙安侯、姜含清等集資12000元,在新鄉北關順河沿街創設了同和裕銀號,時任總經理。 創辦之初,新鄉的小錢庄、銀號很多。他們主要經營存放款業務,有的也兼搞商業,互相競爭,十分激烈。這些錢庄、銀號在業務上都是高利貸,而同和裕實行低利放款,高利吸收存款的方式,同時又緊緊抓住匯兌和商貿兩項業務,很快在新鄉金融界站穩了腳跟。 由新鄉的游、衛、王三家翰林集資創建的裕豐蛋廠生意興隆,擬增加設備以擴大生產,願以高息借貸,環孚、榮聘久、益立成、德盛魁、祥盛魁等銀庄都爭先恐後地給裕豐蛋廠貸款。而同和裕早已派人到天津了解蛋業的發展情況,蛋業經過技術革新已多採用飛黃機生產蛋白粉和蛋黃粉,許多外商已經不再收購液體蛋黃、蛋白,新鄉的裕豐蛋廠不了解這些情況,擴充設備仍以生產液體蛋品為目標。同和裕認為該廠前景不佳,有關閉的危險,拒絕向裕豐蛋廠貸款。 果然,一年之後,裕豐蛋廠大批的產品運至天津,外商以質量不合格為由,撕毀合同、拒收產品。從此,裕豐蛋廠一蹶不振,諸多錢庄因受裕豐蛋廠的連累,相繼垮台。而同和裕銀號卻乘勢而起,支持蛋業設備更新,協助蛋廠赴天津采購機器、安裝投產,促進蛋業快速發展。從而贏得了蛋業的信任,獨佔了蛋業金融市場,蛋業的一切往來匯兌、存款等業務都由同和裕承攬。至1920年,同和裕在新鄉已經取得了金融壟斷地位。當時新鄉的商業總資本共約48萬元,而同和裕投資的已佔一半,用於工業生產方面的投資、貸款更多。 同和裕銀號的發展 ——各地分號建立與擴大 道口分號 1915年年初,同和裕設立第一個分號——道口分號。道口鎮離新鄉不過百里,是一個沿衛河北上的熱鬧碼頭,當時商業繁榮,蛋業興旺。衛河直通天津,同和裕的金融活動亦沿水路展開。同時,為進一步開展業務,專門設立信息聯絡室,每日聯絡送信,傳遞經濟情報。可以說,道口分號的建立是同和裕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它為同和裕開展金融活動、建立金融網路奠定了基礎,是同和裕早期的金融聯絡、商業活動、信息聯絡的中心。 開封分號 開封分號的建立同樣具有特殊意義。開封是當時河南的省會,商業繁榮。在省會建立分號,可以憑借開封這個河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與各界廣泛開展社交活動,大量吸收軍政界、工商界以及私人存款,使同和裕社會信譽日高,業務日益擴大。在省內外擴大影響,為同和裕以後建立分號,增設通匯點,鞏固在中原金融界的實力地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開封分號的建立使同和裕金融活動的開展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鄭州分號 1916年冬,同和裕銀號建立了鄭州分號。鄭州位於京漢、隴海鐵路交會處,地理位置重要,商業繁盛。鄭州分號在業務上與其他分號重點不同,其重點一是押匯,二是抵押放款,三是儲運調撥貨幣。押匯主要對象為行商、大商號 ;抵押放款主要對象是新建的大商號、新辦的工廠,如鄭州裕興永布店、鄭州雲禮機制磚瓦廠等 ;儲運、調撥貨幣也是一項經常性的、占人較多的業務。鄭州分號設有專門的地下金庫,裝運整桶整箱白銀、銀元、元寶的官車可以直進直出,每日有三四人專門負責來往貨幣的裝運、收儲和向各地調撥。鄭州分號不僅是貨幣轉運中心,還是各地信息聯絡中心,每天各地市場情報、貨幣行市等,均在這里匯集、傳遞。該分號除接收外地報來的信息外,每天還派出聯絡人員,專門收集經濟情報,傳遞業務信函。並在新鄉西火車站建立辦事處,與之接應,及時傳遞信息。這對同和裕的業務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漢口分號 漢口分號的建立,曾有一番曲折。當時漢口銀錢業正盛,整個市面被浙江幫、廣東幫、上海幫以及當地銀錢業控制。1916年年初,同和裕令張祥之等三人去漢陽扎庄,被浙江幫和當地金融業排斥,半年換了三個地方均難打開局面。嗣後,同和裕又派王晏卿的同族兄弟王玉甫等五人,攜帶8000兩白銀,二次去漢口扎庄。王玉甫在漢口扎庄,不僅受到國內銀錢業的排擠,還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勢力的蔑視和刁難。最後王晏卿親自前去漢口,把大批現洋擺到櫃台上,並登報宣稱:「同和裕銀號運大批現洋抵漢,持鈔票者可以任意前往兌換。」引起一時轟動。以虛張聲勢、炫耀實力的辦法,終於打開了經營局面,把分號建立起來。之後又由鄭州分號經理譚伯庥兼任漢口分號經理,使鄭、漢兩地分號在業務上緊密聯系起來。漢口分號的建立,為同和裕打開了通向上海的門戶,並可溝通津、滬的金融往來,大大發展了匯兌業務。 上海分號 同和裕在建立漢口分號的同時,王晏卿親赴上海活動,為與當地金融界搭上關系,原打算在上海銀行街(即北京路)租房建號,但官辦的中國銀行、中央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以及北京、大陸、興業、上海、金城、中南、鹽業等私家銀行都在這條街上,它們實力雄厚,尤其是當時的中南、金城、大陸、鹽業四行聯合經營,獨霸市場,給同和裕在上海扎庄造成很大的困難。後來,王晏卿從新鄉選派陳子寬去當經理。陳到上海後,改變之前的做法,對當地金融界不卑不亢,沉著應付。他的工作人員清一色的長衫、禮帽、手提皮包,出行均乘轎車,排場十足,好像在做大生意。陳子寬又在上海置了豪華住所,結交達官顯貴,使人對同和裕刮目相看。其實,當時同和裕在上海只能做一些兌換外地紙票、按匯票支付現金的業務而已。但就在這樣真真假假、熱熱鬧鬧的表演下,業務逐漸開展起來了。從經濟利益上看,辦上海分號花了不少冤枉錢,但上海分號的建立,加強了同津、漢之間的金融往來,這在當時軍閥割據、國家行政不統一、幣值不統一、郵政不統一、交通不方便的條件下,還是為同和裕撈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好處。 天津分號 同和裕在建立道口分號之後,即感到建立天津分號的重要性。因衛河航運關系,常往天津的河南商客很多,1917年,遂派對天津人地熟悉的陳鼎臣前往開辟分號。陳鼎臣先在東安慶里扎庄,主要聯絡河南客商,買賣從天津到河南的匯票,每千元獲利十元。嗣後業務逐漸擴大,門面業務正式分為儲蓄、往來存款、放款、匯兌等,從業人員增至三四十人。天津分號的建立與發展,使王晏卿對金融活動前景充滿了信心。並決定在京、津一帶繼續發展分號,從而向東北地區擴展,他曾對人說:「要在天津就地纏(指發展),一直纏到日本去。」 漢、滬、津分號的建立,為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的金融活動網開辟了前景。 海州、連雲港分號 1923年7月,王晏卿在鄭州獲悉徐州要往海州修鐵路,新浦(及海州)、連雲港將成為一個繁榮的商埠。8月,王晏卿即由青島乘輪船到海州了解情況,看到海州要建一條寬敞的大街,直通連雲港碼頭,大有發展前途,當即決定在海州、連雲港建立兩個大型分號。1924年年初,同和裕從鄭州抽調張運南赴新浦建分號,新浦這個地方土匪、海盜多,張運南率兩名學徒在新浦住了10天,被土匪搶得精光,返回河南。王晏卿找到當地商會,請求調解。商會推諉搪塞,甚至閉門不見。無奈,王晏卿多方打聽了解地方情況,決定設法聯絡當地紳士青幫頭目仇通三,借仇的力量在當地立足。王晏卿備足厚禮,隻身下鄉拜見仇通三。經過交流,王晏卿發現仇通三對發展工業很有興趣,便闊談徐州鐵路將為新浦帶來極大的發展前景,可以藉此時機大幹一番。深談之後,仇對王十分佩服,仇、王二人很快成了摯友。王晏卿在新浦建立同和裕分號,聘仇為同和裕新浦分號名譽經理。仇積極協助,招募武士在分號內練武以確保同和裕新浦分號的安全。 豐樂鎮、安陽等省內分號 同和裕在積極建立了省外分號以外,著力加快了在豫北、豫南一帶的發展。其基本做法:一是靈活經營,擊敗同業;二是為當地軍政界攤糧籌款,取得軍政界的支持。1927年,建立豐樂鎮分號。當時靠近安陽的豐樂鎮由於銷售六河溝煤炭,形成一個繁華的小鎮。由於稅捐繁重,很多商戶因繳不起稅而面臨倒閉。同和裕利用時機在這里設立辦事處,以貸款幫助商戶繳稅。這項業務活動用人不多,收益很大,又得到軍政界的支持。隨後,安陽分號設立,該分號建得晚、發展得卻快。王晏卿多次親臨分號,先後採取壓低匯水,免收或少收匯費,兼搞商業(如包銷煤炭)等措施,使該號很快成為豫北有影響的大號之一。以安陽為基地,沿京漢鐵路向北發展,建立了邢台、石家莊、北京等分號。緊接著,又分別在焦作、修武、獲嘉、武陟、封丘等地建立分號和匯通點。 1927年以後,同和裕在豫南陸續增設分號。首先,恢復周口分號。該分號1920年設立後,因遭土匪搶劫而歇業。恢復之後,分號業務由原來的單純匯兌擴展到收受社會存款、商戶往來、餘存欠貸等,業務量比從前擴大三四倍,成為同和裕在豫南金融活動的中心。1929年前後,又從豫南沿京漢鐵路向北發展,建立南陽、信陽、漯河、駐馬店、許昌等分號。緊接著沿隴海路發展,建立了商丘分號,又在睢縣以及山東曹縣、安徽亳縣設立了通匯處。這就形成了同和裕在豫南和豫東地區的金融活動網。 濟南等山東分號 1927年年底,同和裕為打開通往山東的金融門戶,派新鄉的王鴻波、鄭州的弓益軒赴濟南開設分號,但因與山東省民生銀行關系緊張,業務活動很受影響。1929年,韓復榘由河南調任山東省主席以後,省政府的要員多是河南同鄉,他們都是同和裕在濟南的強勁支持者。民生銀行不僅不再刁難同和裕,還在同和裕困難時給予幫助。濟南分號是同和裕向銀行發展的一個標准號,分號建設規模、內部設置、賬目分類、營業方式、安全措施、人員配用等,一切均按銀行標准來要求,職工生活待遇也高於一般分號。 1930年前後,同和裕又以濟南為中心,沿膠濟鐵路向東發展,先後建立了淄博、煙台、青島等分號 ;沿津浦路向北發展建立了德州分號 ;向南發展建立了兗州分號 ;向西發展建立了臨清辦事處。1933年,同和裕在山東省內先後建立分號達八處之多,一些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基本上都設有同和裕通匯處。 大連、營口等東北分號 為向東北地區發展金融事業,王晏卿多次赴東北三省考察經濟情況,進行金融活動。1927年,王晏卿赴旅順、營口、沈陽、公主嶺、四平街、長春、哈爾濱等地了解情況,打算在東北建立同和裕分號。當時東北為日本帝國主義控制,日本人對財政金融把持很嚴,王晏卿只能退往大連。他出2萬元在大連買了一個榨油廠,經營半年後,熟悉當地的情況了,即從漢口調王玉甫去籌辦同和裕分號。1927年年底,大連分號正式營業。 1930年年初,王晏卿與吳文卓到哈爾濱考察經濟情況,打算在哈爾濱建立分號,未成功。後決定還用創辦大連分號的辦法先在營口建立分號,再步步向前發展。王晏卿到營口後發現蘇杭絲綢銷路好,回到新鄉令同和裕新新織廠將大量絲綢先運上海、杭州染色,再運營口充杭紡銷售,打開了局面。6月,從新鄉派孫吉甫等去營口開設分號,邊經營絲綢,邊搞匯兌業務,生意日漸興隆。 西安分號 西北地區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同和裕本無向西北發展的設想。在天津接辦環海貿易公司,出口牛、馬、羊皮、材料骨、地毯等,獲得相當利潤後,產生了在西北地區增設分號,開拓業務的想法。1931年夏,王晏卿率兩個德國商人,經西安,赴西寧、蘭州一帶了解經濟情況。德商在西寧看到我國西藏出產的地毯特別好,建議同和裕向西北發展銀錢業務的同時,在蘭州建立貿易公司,經營皮毛、地毯出口業務。出口地毯可與英、美、德等外商訂立合同,由外商提供樣品,同和裕按合同規定組織生產和收購。牛皮、馬皮、羊皮、羊毛出口,由德商包銷。如能實現,同和裕僅此一項一年就可賺10萬—15萬元。此行使王晏卿對開發西北滿懷信心。為了加快這一計劃的實現,1931年2月,同和裕在河南郟縣觀音堂銷煤處增設金融辦事處,對外營業,5月又讓潼關銷煤處改辦金融業務。10月,建立洛陽分號。翌年,同和裕又將陝西解州收銀點改為金融辦事處,並新建翟州辦事處,擴大兌換網點,為向西北發展金融業務鋪設了道路。 1932年,同和裕建立了西安分號。這年仲春,王晏卿派清化鎮分號經理趙立卿等一行五人赴西安,花9000元在梁家牌樓下買了兩座院落,有房20餘間。從洛陽分號轉運去一批現洋,出告示,掛彩聯,開張營業。大張旗鼓地宣傳和異常活躍的業務活動給當時西安城內的金融業帶來了生機。西安分號的建立,成為同和裕向大西北發展的基地。 同和裕銀號的轉型——銀行化 接辦大中銀行 1930年以後,同和裕為了進一步擴張實力,實現銀行化,在積極向全國各地大量擴辦分號,加緊與中國、交通、上海、金城、省農工銀行等進行業務競爭的同時,逐漸與天津大中銀行搭上了關系,借大中銀行的力量,發展自己的金融業務。 天津大中銀行原在四川,是一家合股經營的商辦小型銀行,經理孫仲三原是四川的宣撫使。北洋軍閥執政時期,該行從四川遷至北京東交民巷,名北京大中銀行。1916年,在天津成立大中銀行總管理處後,由於軍閥混戰,該行經營活動很不景氣,大中鈔票在市面流通大受影響。而同和裕在與官辦銀行的業務競爭中,常常因為沒有鈔票發行權和銀行這塊招牌,感到苦惱。在同和裕領導集團內部激烈爭論後,在王晏卿的強烈堅持下,接辦大中銀行終於在1931年年末得以實現。 接辦大中銀行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發行鈔票,而接辦後才發現原大中的鈔票發行允可證早已被官方查封禁用。要重新取得鈔票發行權,按當時規定須有60%的現金准備,另須持有40%的道契、債券或其他可視作準備金的財產。王晏卿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打通南京政府財政部錢幣司,另行發證,取得大中銀行鈔票發行權。 王晏卿懷著急迫的心情親自活動印發鈔票,並投入各地市場流通,與官辦銀行的業務競爭愈加激烈。同和裕發行大中鈔票以河南為盛,當時在河南發行至各縣鎮,特別在開封、新鄉、鄭州、潢川、南陽、周口、漯河等地更是風行。在濟南,經韓復榘、張鴻烈大力推行,當時的山東省政府各部門通用大中票,向下發軍餉以及向各縣撥發財政用款,多半都是大中鈔票。 與銀行業激戰 在1932年同和裕壟斷了鄭州棉花市場金融業務之後,再加上興辦工商企業,特別是對制蛋業、售煤業的壟斷,同和裕的實力更加強大,在河南金融界的地位更高,在附近幾省如山東、河北、安徽等地也享有盛名。這時的王晏卿雄心勃勃,首先在河南境內加強實力稱雄金融界,隨後又在全國各大城市爭勝。 1933年秋,同和裕在河南以開封為中心,與銀行界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金融戰」。 同和裕針對銀行界的弱點,採用銀行難以做到的方式靈活經營,利用營業時間差來爭取中小商號的業務。營業時間一直從清晨6點延長到夜晚12點,規定凡午夜以前存款進賬,都算當日利息。這樣,中小商號都很樂意與同和裕往來,有些本來不是同和裕的往來戶,也改到同和裕來 ;同和裕還每日把從鄭州棉花商那裡購買的津、滬、漢匯票送到開封,滿足采購商需要,這樣又吸引了一些大中商號 ;此外,同和裕對學生、軍人、財政匯兌款仍實行免費匯兌,大宗貸款的利息又低於一般 ;再加上大中鈔票的發行,社會聲譽越來越高,儲戶逐漸增多,很多儲戶從銀行把錢取出轉存同和裕。 同和裕的種種做法,嚴重地影響到四大銀行團和河南農工銀行等官辦銀行的利益,特別是對河南農工銀行威脅最大。河南農工銀行雖有資金幾百萬元,並印有鈔票,但是僅在河南境內設有12個分行辦事處,向全國各地的匯票發不出去。而同和裕不僅在豫境內設分號,在省外各大商埠重鎮也設有分號,沒設分號的地方,也設有委託匯兌點,在許多方面直接影響了河南農工銀行的業務。這引起了四大銀行團及河南農工銀行的不滿,也為同和裕銀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D. 道光二十五年是公元多少年
1845年。
道光(1821年—1850年)是清朝第八位、清軍入關後的第六位皇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的年號,共使用三十年。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1820年7月25日)嘉慶帝病死後,旻寧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道光」。
即1821年為道光元年,1822年為道光二年,以此類推,道光二十五年為公元1845年。
(4)舊式金融機構擴展閱讀:
1845年歷史大事:
1、麗如銀行設立中國分行
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西印度銀行改稱的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同時設立分行。它是外國銀行侵入中國的開始,也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家新式金融機構。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西方殖民者在中國的金融活動主要由公司、洋行承擔,主要業務是進行國際匯兌和金融周轉。自麗如爭先在中國設立分行之後,大批外國銀行侵入中國。
大量吸收中國資金,擴大自身勢力,發行紙幣,壟斷外匯,並通過對清政府貸款攫取各種特權,逐步把持了整個中國的財政金融命脈。
另外,外國銀行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金融機構的發展、變化。過去,中國的舊式金融機構分官辦和民辦兩種。
官辦金融機構主要為屬於中央戶部和工部的錢法堂及其下設的鑄錢局,負責全國貨幣的鑄造、發行、保存和管理。
民間機構則指各地盛行的各種錢庄和票號,主要從事銀錢兌換、匯兌、收受存款及對官府和一般工商戶的放款業務。隨著外國銀行的不斷設立,中國舊有的錢庄、票號等逐漸被近代意義的銀行所代替。
2、柯拜船塢設立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者在向中國進行商品輸出的同時,也開始進行資本輸出。隨著外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沿江航行權的不斷擴大,外資船舶修造業應運而生。
道光二十五年(1845),蘇格蘭人柯拜在廣州黃埔建造「柯拜船塢」僱傭中國工人從事船舶修理工作。它是為中國最早的外國船舶修造工業。
此後,隨著外國大小船廠的設立,不僅長期壟斷著中國的船舶修造業,擠垮了中國舊式的造船業,還壓抑著中國新式民族造船業的發展。另外,「柯拜船塢」也是外國人在華設立的第一家工廠。
自「柯拜船塢」建立以後,各種加工工業如茶葉加工、機器繅絲、製糖、製革等外資工廠相繼建立。「柯拜船塢」的設立,是西方殖民者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濫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845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光
E. 求助機構有哪些
金融機構的特徵 、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 」、「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F. 一國的金融體系包括哪些他們之間是如何運行的,關系如何
您好 希望一下資料對您有幫助 謝謝採納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G.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構成是怎麼樣的
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重要調控體系,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發揮這一調控體系的作用,避免經濟發展出現大的波折。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中由於供給不平衡、炒作等原因而在房地產行業、能源等行業出現了供需嚴重不平衡,房價一路飄升、煤價攀升的同時,也出現了炒房團、炒煤團,以及各個行業里(如醫葯等)的都存在的商業賄賂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這需要國家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予以整治、打擊的同時,更要運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予以調節,以保證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 相關材料1:宏觀調控的必要性 (1)現代市場經濟的運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和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客觀要求;也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2)由於單純的市場機制調節存在著自身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明顯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從整體上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達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 (3)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容。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把它們割裂甚至對立起來。 相關材料2: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1)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基本目標和首要任務。總量平衡必須建立在結構合理的基礎上。為了保持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就必須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結構合理了,總量平衡了,才能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意味著要對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不平衡狀態進行干預和調節。例如,堅決抑制通貨膨脹,擴大內需、解決市場疲軟、通貨緊縮的問題,都是為了重新恢復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 (2)根據目前我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中央進一步指出:①現階段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②要把擴大內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③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相關材料3: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宏觀調控的順利展開,要依託於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國家經濟發展計劃、宏觀經濟政策等相互配合,構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宏觀調控體系的基本內容。通過深化各項改革,逐步完善這一宏觀調控體系,是保證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宏觀調控是藉助於各種宏觀調控手段來進行的。宏觀調控手段包括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 (3)用經濟手段調節經濟主要是指:①由政府制定並貫徹實施各種宏觀經濟政策;②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來具體落實這些政策。 (4)用法律手段調節經濟主要是指:圍繞著市場制度和規則的建設,進行必要的立法和執法,目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調控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通過制定和貫徹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來加以實現。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最為重要,其他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都要依託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運用。 (6)為了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體系,健全宏觀調控手段,提高我們宏觀調控的水平,中央強調,一是必須進一步深化財政、稅收、金融和投資體制改革;二是要注意對症下葯,即根據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各項宏觀經濟政策;三是在具體實施時,要注意區別對待,掌握控制好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實施的力度。
H. 中國金融機構體系
一、銀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過程及現代銀行體系建立的途徑
銀行是在商品生產和市場交易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因而是經濟發展的產物。
在金屬貨幣出現以後,就出現了早期的金銀兌換、保管和匯兌業務,形成了早期的貨幣兌換商和錢在銀號等機構。如在歐洲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時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銀保管兌換與放貸的記載。但一直至漫長的中世紀結束前,這種錢庄業務一直停留在傳統的形式上。
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工業革命,是傳統的貨幣經營業向現代金融業轉變的主要動力。到16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工商業與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發展與存款。貸款的要求,出現了最早的商人銀行,這些商人銀行既辦理存款與貸款,也從事轉帳結算業務。但他們的貸款往往帶有高利貸性質,使一般工場手工業主和商人很難獲得貸款,即使獲得也會因高額利息而無利可圖。這顯然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建立資本主義的銀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推動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銀行在17世紀末至明世紀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現代銀行體系的建立並取代傳統的貨幣經營業、高利貸商,是通過兩條途徑實現的:一是舊式的高利貸銀行在新的經濟條件下,調整放款原則而逐漸轉變為現代的銀行,主要特徵是較大規模地吸收社會資金,同時以較低的利率發放貸款;二是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其一開始就具有現代商業銀行的性質,並從事大規模的融資與貸款活動,股份制的商業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融資能力強,貸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為現代信用領域的主導形式,銀行成為整個社會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蘭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銀行——英格蘭銀行,其建立標志著高利貸在信用領域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從此以後,現代銀行在歐洲就廣泛地發展起來了。
二、銀行是一種特殊的企業,如何理解?
銀行是一種金融機構,也是一種企業。說它是企業,是因為它與一般的工商企業有共同之處。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從事直接的經營活動,具有一定的資金,獨立核算,並通過經營活動獲取利潤。銀行具有企業部門的一切特徵,它是實現資本循環周轉的一個必要環節。
與其他企業相比,銀行又具有一般企業所不具備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銀行的特殊利益。銀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為兩個:①從行業特點得到的好處,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資本即可進行經營活動,並可賺取可觀的收益。②從國家的干預以及與國家政權的密切關系中得到的好處。
2.銀行的特殊風險。銀行作為經營貨幣信用的特殊企業,它與客戶之間並非是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而是一種以借貸為核心的信用關系。這種關系在經營活動中表現為以信用為基礎,以還本付息為條件的借貸,即銀行以存款方式向公眾負債、以貸款方式為企業融資。銀行經營活動的這種特殊性,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特殊的風險:①信用風險,即借款人不能或不願意按期償還貸款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②來自資產與負債失衡的風險。③來自公眾信任的風險。④競爭的風險。
3.銀行的特殊作用。銀行的特殊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發展在資金上的支配性作用。銀行經營的對象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資金。銀行的業務活動對貨幣資金在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國民經濟中各部門的發展。哪個部門能從銀行得到大量資金支持,哪個部門就有了發展優勢,反之,在競爭中就會處於不利境地。二是在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中發揮重要作用。國家通過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貸款額度等經濟指標,進而實施對經濟的干預。
可見,現代銀行作為「特殊的企業」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具有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特殊作用。
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與市場經濟制度相適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一般都擁有一個規模龐大、分工精細、種類繁多的金融機構體系,包括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兩大類。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居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按照其各自在經濟中的功能可劃分為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專業銀行三種類型的銀行。它們所構成的銀行體系通常被稱為現代銀行制度。商業銀行是辦理各種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銀行,且是唯一能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在商業銀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是一國的金融管理機構,被稱為「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專業銀行是集中經營指定范圍業務並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包括: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開發銀行、儲蓄銀行、進出口銀行等。現代銀行制度中,中央銀行處於核心地位,商業銀行居主導地位,其他專業銀行仍然有存在和發展的餘地。
非銀行金融機構是整個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是衡量一國金融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木以吸收存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卻以某種特殊方式吸收資金,並以某種特殊方式運用其資金,且從中獲取利潤。這類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消費信用機構、證券公司、財務公司、信託公司。租賃公司等。
金融體系的分工與組成是在不斷變化的。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中,商業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有較明確的業務分工,如美國、英國等國30年代後採用的分業經營模式,就是以長短期信用業務分離,一般銀行業與信託業務分離,與證券業務分離為特點。80年代以來,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綜合性經營與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
四、金融機構體系中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異同及相互關系
一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由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構成,其中銀行性金融機構占支配地位。
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共同點表現在兩者都是以某種方式吸收資金,又以某種方式運用資金的金融企業,都具備金融企業的基本特點,表現在:都以盈利為經營目的;主要從事與貨幣資金運動有關的各項業務活動;在經濟運行中都發揮著融通資金的作用。
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吸收資金的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以吸收存款的方式吸收資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以其他方式吸收資金;③業務方式不同。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業務方式是存款和貸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式則呈現出多樣化,如保險公司主要從事保險業務,信託公司從事信託業務,租賃公司主要從事租賃業務,證券公司則主要從事投資業務等;③在業務中所處的地位不同。銀行在其業務中,一方面是作為債務人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作為債權人的集中,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比較復雜,如保險公司主要是作為保險人,信託公司則主要充當受託人,證券公司則多作為代理人和經紀人;④在金融領域中發揮的具體職能不同。銀行性金融機構主要發揮信用中介職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根據其業務不同而發揮不同職能,如保險公司主要發揮社會保障職能,信託公司則主要發揮財產事務管理職能等等。
銀行性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都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為社會提供全面完善的金融服務。銀行性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的存在則豐富了金融業務,充分滿足現代經濟對金融的多樣化需要,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是一國金融機構體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
五、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呈現的趨勢
本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
首先,銀行在業務上不斷創新,並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工具等領域的創新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要;同時,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結合促進銀行發展為;全能性商業銀行。其次,跨國銀行的建立使銀行的發展更趨國際化。各國銀行紛紛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成立跨國銀行,並從事國際銀行業務及開拓境外金融業務。第三,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重組資本結構和經營結構。國際清算銀行提出的這套國際金融市場主體的行為規范,為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所遵守。第四,兼並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調整的一個有效手段。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西方銀行業內部更是不斷重組,以期適應形勢的變化與要求。第五,銀行性金融機構與非銀行性金融機構正不斷融合,形成更為龐大的大型復合型金融機構。傳統的分業經營模式逐漸被打破,各種金融機構的業務不斷交叉,各種金融機構原有的差異日趨縮小,形成多元化、綜合性經營的趨勢。
正確認識和把握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還應分析這一趨勢的歷史背景與內在原因。
首先,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中,經濟自由主義在與國家干預主義的交戰中佔了上風。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各國政府為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市場對經濟的作用,開始放鬆金融管制。這使得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激烈的競爭促使了許多新事物的產生:銀行不斷進行金融創新,並提供全方位服務吸引客戶;銀行業通過兼並帶來優勢互補,拓展業務領域,爭取廣泛客戶;分業經營向多元化、綜合性經營過渡。第二,新技術的出現,特別是電子通訊、信息處理、計算機廣泛應用於金融業,為金融創新以及跨國銀行的跨地區經營提供了支持。第三,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聯系日趨密切,各國銀行業運作規則的接軌、銀行業經營的監管、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的防範問題也逐步提到議事日程。因此,產生了巴塞爾委員會等國際金融組織進行國際間協調與管理。
可見,上述發展趨勢有其客觀必然性。它促進了世界金融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了國際間資金的流動,利於銀行提高經營效率,但同時也對金融風險的防範、國際銀行業的有效監管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國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應借鑒西方國家金融機構的發展趨勢,深化金融機構改革,提高銀行業競爭實力,推動我國金融國際化的進程。
六、我國的金融體系經歷了哪些調整與改革?從其演變過程中,如何理解社會經濟條件對金融機構體系形成的影響?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格局。這一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
1.改革開放前的「大一統」模式下的金融體系。這是一種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辦法為主的單一的國家銀行體系。其特點是:①在銀行設置上,全國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辦理全部銀行業務,下設眾多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統攬一切銀行信用。②人民銀行集貨幣發行和信貸業務於一身,既執行中央銀行職能,又兼辦普通銀行的信貸業務。
2.1979一1982年的金融機構體系。打破長期存在的人民銀行~家金融機構的格局,恢復和建立了獨立經營的專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與人民銀行一起構成了多元化銀行體系。
3.1983~1993年的金融機構體系。1983年起在金融機構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專設中國工商銀行,承辦原來人民銀行負責的信貸及城鎮儲蓄業務;增設交通銀行等綜合性銀行,廣東發展銀行等區域性銀行;設立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國際金融機構在加強國際合作,發展世界經濟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表現在:①提供短期資金,緩解國際收支逆差,這在定程度上緩和了國際支付危機。③提供長期建設資金,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③調節國際清償能力,應付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④穩定匯率,促進世界貿易增長。
當然,目前的國際性金融機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貸款條件比較嚴格,貸款利率不斷提高,加重發展中國家的支付困難。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附加條件,干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發展規劃。
隨著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不斷改革與完善,它們在國際經濟和國際金融領域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I. 新中國時期整頓和改造民族資本的金融機構,為恢復和發展經濟提供信用與保險的支持
新中國成立後,取締了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沒收官僚資本為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大大加強了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還實行了集中統一的財政金融政策。
J. 1845年的歷史記載
麗如銀行設立中國分行
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西印度銀行改稱的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同時設立分行。它是外國銀行侵入中國的開始,也是在中國出現的第一家新式金融機構。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前,西方殖民者在中國的金融活動主要由公司、洋行承擔,主要業務是進行國際匯兌和金融周轉。自麗如爭先在中國設立分行之後,大批外國銀行侵入中國。大量吸收中國資金,擴大自身勢力,發行紙幣,壟斷外匯,並通過對清政府貸款攫取各種特權,逐步把持了整個中國的財政金融命脈。另外,外國銀行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金融機構的發展、變化。過去,中國的舊式金融機構分官辦和民辦兩種。官辦金融機構主要為屬於中央戶部和工部的錢法堂及其下設的鑄錢局,負責全國貨幣的鑄造、發行、保存和管理。民間機構則指各地盛行的各種錢庄和票號,主要從事銀錢兌換、匯兌、收受存款及對官府和一般工商戶的放款業務。隨著外國銀行的不斷設立,中國舊有的錢庄、票號等逐漸被近代意義的銀行所代替。
柯拜船塢設立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者在向中國進行商品輸出的同時,也開始進行資本輸出。隨著外國船隻在中國沿海、沿江航行權的不斷擴大,外資船舶修造業應運而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蘇格蘭人柯拜在廣州黃埔建造「柯拜船塢」僱傭中國工人從事船舶修理工作。它是為中國最早的外國船舶修造工業。此後,隨著外國大小船廠的設立,不僅長期壟斷著中國的船舶修造業,擠垮了中國舊式的造船業,還壓抑著中國新式民族造船業的發展。另外,「柯拜船塢」也是外國人在華設立的第一家工廠。自「柯拜船塢」建立以後,各種加工工業如茶葉加工、機器繅絲、製糖、製革等外資工廠相繼建立。「柯拜船塢」的設立,是西方殖民者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