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怎樣識別金礦
1、古人識別礦脈,基本上是靠經驗來判斷,對地表礦化標志或礦脈露頭形態的辨別技能是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找金匠師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志。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見到金礦。
2、也可以通過在溪里找:在壽山溪里找到田黃石的鵝卵石,其源頭的高山必有礦脈。在山上找獨石:由次火山岩經過風雨的剝蝕暴露在地表,後崩裂粉碎,夾在岩石里的壽山石也就隨著崩碎,滾落在坡地上。故發現有這樣的石塊,就表明在附近的山上有壽山石的礦脈。
3、由水線尋找礦脈壽山村石農有句行話:無水者必無石。壽山石的形成是由岩漿充填岩石的裂縫,然後凝結而成的。直接從岩石上尋找脈線:發現岩石的縫隙有充填的壽山石脈線,可以順著脈線挖鑿。這是最准確的一種找礦方法。據說和尚洞便是這樣挖鑿出來的。
(1)如何識別古代的黃金視頻擴展閱讀:
1、現代原生金礦與沙金礦的采礦方法是不同的,不同類型的原生金礦開采方法也不相同,即便同一類型的金礦床由於產狀、地形、環境的差異,開采方法也要相應變化。原生金礦床地下開采必須經過開拓、采准與切割、回採三個主要步驟。
2、開拓:原生金礦床的地下開采,首先從地表挖掘一些接近礦體的巷道,這是運輸、提升、行人、通風、 排水、供電、供風、供水和充填等採掘工程的支撐體系。
3、采准與切割:在完成開拓工程後,需在礦塊內為行人、通風、運料、鑿岩、放礦等進行的采礦准備工作,叫采准。切割則是在采准工程完成後的礦塊中,為回採礦石開出自由面開鑿空間。
4、回採:從已完成采准、切割的礦塊中采礦的工作。回採包括落礦(又稱崩礦)、運礦和地壓管理三項生產工藝。多採用鑿岩爆破的落礦方法。運礦是將礦石從采礦點運到井外裝載處。地壓管理又稱采(區)場支護,是為確保采空區的安全而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
5、沙金礦開采方法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大類。露天開采按使用采礦機械的不同,分工程機械開采法、水力機械化開采法、採金船開采法和地下開采法。此外,還有聯合開采法和土法開采。
網路-金礦開采
B. 古代人識別黃金的兩種方法分別是什麼
測密度(排水法測體積,阿基米德洗澡時想出來的,同時也是浮力的計算方法)
測熔點,找一塊標准黃金作比較。
和酸反應,不過的確有好多假金不和酸反應。
咬,電視電影中常見手段。
中世紀的好多煉金術士也經常研究製造難以鑒定的假金。
C. 古代人怎麼知道有黃金,並且稱為黃金
古人知道黃金很自然。因為黃金有天然黃金塊,不需要加工,就是成塊的。當然很稀少。
漢語的「金」,在上古,不是專指黃金,而是黃顏色的金屬物。古人認識黃銅是較晚的事情。所以那時的「金」,其實是很雜的,不全是黃金。
白銀與黃金的差別很明顯,物理性質大不同。白銀也容易開采。因此白銀不如黃金貴重。
黃金的冶煉要晚於青銅。有了一定的冶煉技術,多種石頭都是可以冶煉的。所以中國有「女媧補天」的神話,所用材料和技術就是將「五色石頭」冶煉。
中國在新石器時期有發達的玉文化。玉是很難打磨的。所以對於開發新的工具很有興趣。雖然打磨玉不是用黃金,而是用礦砂,但是玉與黃金常配在一起,也說明它們的關系不一般。
黃金越純越軟,好的黃金可以用牙齒來咬著試的。
D. 怎樣識別古代北平黃金
黃金首飾是指以黃金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首飾。黃金的化學符號為Au,比重為17.4,摩氏硬度為2.5。黃金首飾從其含金量上可分為純金和K金兩類。純金首飾的含金量在99%以上,最高可達99.99%,故又有「九九金」、「十足金」、「赤金」之稱。K金首飾是在其黃金材料中加入了其它的金屬(如銀、銅金屬)製造而成的首飾,又稱為「開金」、「成色金」。由於其它金屬的加入量有多有少,便形成了K金首飾的不同K數。K數的大小與含金量如下:
24K,99%以上;22K,91.7%;21K,87.5%;18K,75%;14K,58.5%;12K,50%;10K,41.66%;9K,37.5% 8K,33.34% 6K,25%
在黃金首飾中,純金首飾質地較軟,牙咬有印,容易彎折,色澤金黃、純正、柔和,手感沉重,有沉甸甸的感覺。K金首飾質地稍硬,牙咬無印,色澤是黃中帶白,並依K數的減小,白色漸增,黃色漸淺。K金首飾的手感不如純金首飾沉重。此外,無論是純金還是K金首飾上都帶有印簽。黃金首飾上的印簽,有用「金字」,也有用「Kg」英文字母表示質地。標明含金量時,用「99」字或「24K」字樣的表明是純金首飾,K金首飾依含金量不同,標明著相應的K數,如標著「18K」的K金首飾,其含金量為75%。此外,首飾上還有標志著不同生產廠家的產地印簽。真的黃金首飾,印簽標准、完整、清晰,是重要的判別標識。
易與黃金首飾相混淆的首飾種類較多,有的是鍍金首飾,有的是包金首飾,有的是銅質首飾,還有的是銅合金首飾。下面就其種種簡要說明一下:
鍍金首飾是在其它的金屬首飾表面用電鍍法鍍上一層金色,顏色與真金首飾相仿,金黃光亮,新時較難辯認。但鍍金首飾手感較輕飄,質地較硬,牙咬無印,用久易褪色。有的電鍍不好的鍍金首飾,顏色不是發紅就是發白,或者發花。
色金首飾是指在其它金屬表麵包上24K或22K的金箔,如金箔的K數太低,其柔軟性較差。包金首飾的外觀與真黃金首飾相似,金光閃閃,又不易褪色,使人真假難辯。但仔細觀察首飾的凹陷處、夾角處、背後等,可以發現有金箔凹凸不平,有翹邊起皮的現象。如首飾上有斷裂接頭,可從此看到金屬材料的斷面是外黃里白。此外,包金首飾的手感也較輕,質地較純金首飾硬,牙咬無印,不易彎曲,久戴金箔易起皮脫落。
銅質首飾色為黃中帶紅,發假,光澤較暗,質地較軟,重量輕飄。銅合金首飾(銅錫合金),顏色發白,質硬質輕,久戴掉色,會使皮膚發黑。
無論是鍍金首飾、包金首飾、還是銅首飾、亞金首飾,一般不帶類似黃金首飾的印簽。或所帶印簽不同於黃金首飾,如有的首飾刻有英文字母「GK」,其含義是「鍍金」。或者印簽字跡模糊不清,歪歪斜斜,消費者應通過辨認首飾上是否有印簽、印簽是否符合上述規定、印簽是否清晰等方面內容,以判別黃金首飾真偽。
黃金首飾的鑒定方法很多,中國民間總結了一套簡便方法,其口訣是:看色澤、掂重量、聽音韻、折硬度、石上磨、對比牌、用酸點、定成色。前四句靠目力,憑感覺;後四句則需藉助工具和試劑。
一.看色澤
根據黃金的不同光澤和顏色即可大體區分純金、K金,真金、假金。即金以赤黃色為佳,成色在95%以上;正黃色成色在80%左右;青黃色成色在70%左右;黃色略帶灰色成色在50%左右。故有口訣為「七青、八黃、九五赤、黃白帶灰對半金」。若對久藏初出的首飾來說,則有「銅變綠,銀變黑,金子永遠不變色」的說法。
二.看密度
黃金的密度是19.32克/立方厘米,比同體積的銀、鉛、錫重一倍左右。可用公式:一定黃金首飾的質量(克)比上一定黃金首飾的體積(立方厘米)等於密度。求出所測黃金首飾的密度,密度為19.32克/立方厘米左右則為純金或較純金,否則即為非純金或成色差的黃金(此法對首飾無任何破壞性)。
三.折硬度
黃金具有延展性和硬度小的特點,能壓成厚度12.7微米的薄片。成色高時,用大頭針或指甲刻劃均可留下痕跡。97%以上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兩三次後,彎折處出現皺紋,也叫魚鱗紋;95%左右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時感覺硬,魚鱗紋不明顯;90%左右成色的黃金首飾,彎折時很硬,沒有魚鱗紋;含雜質較多的黃金首飾,彎折兩三次即斷;如為生金製作,彎即斷,斷面有明顯的砂粒狀。用此法時應考慮到首飾的寬窄與薄厚,厚的、寬的就硬些,薄的、窄的就軟些。
四.聽音韻、看彈性
成色高的黃金首飾受敲擊或往硬地拋擲時,發出「噗嗒、噗嗒」的沉悶低聲,且無音韻、無彈力,K金有音韻、有聲、有彈力,彈力越大、音韻越尖越長者,成色越差。
五.用試金石鑒定成色
利用金對牌(已確定成色的金牌)和被試首飾在試金石上磨道,通過對比顏色,確定黃金首飾成色。此法應在自然光和日光燈下進行,不能在直射的太陽光線和白熾燈下進行。
六.用酸點
在試金石上分別磨出被鑒定首飾和對牌的金道,用玻璃棒點試硝酸在金道上,因金元素化學性質穩定,不與酸反應,故顏色不變。若非金或非純金,金道則消失或起變化。變化規律是「三快、三慢」,即成色低的消失快,成色高的消失慢;混金消失快,清金消失慢;大混金消失快,小混金消失慢。視其金道消失情況,比較對牌就可確定黃金首飾成色。
E. 怎麼才能知道古代的黃金真假
如果是古代的,可以找專業的古專家簽訂。黃金也可拿到現在的金店那裡有簽訂儀器。黃金的純度也能簽訂出來。
F. 古代人怎麼區分黃銅和黃金的不是都差不多噠
古代人本來就不分黃銅和金的 戰國時代動不動報君黃金台上意賞金千金 五百兩黃金買了千里馬的馬骨就是最好的說明
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近幾天我看《史記》,看出不少啼笑皆非的疑問。比如我越來越感覺司馬遷太愛胡說八道,趕情浮誇風吹牛皮這樣的事兒都得以他為鼻祖。
你看他那滿紙的日食月晦,桃冬花,大雨雪,深二尺五寸,說得那個確確鑿鑿,就跟他親自用尺子量過似的。即便他下筆前的確參考了很多史料,親臨歷史現場考察過,並聆聽了很多百姓的陳述,我仍舊對這些數字和記載表示懷疑。百姓的主觀記憶是不可靠的。這裡面肯定有許多以訛傳訛的地方。比如這個二尺五寸的大雪,我就認為絕對不是科學測量的數據,有可能只是某個低窪地的厚度,或者虛張聲勢的一個數字而已。
越看史記,越感覺它更像一部小說,也許是我過高估計了正史的嚴肅。反正司馬遷是特能誇張的一個人。從堯舜禹到項羽劉邦,如此漫長的時間,浩若星辰的歷史人物,他竟能把他們一個個還原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對話,看上去太真實生動了,真實得讓我無法相信。這種寫作效果如果作者沒有非凡的想像力是難以成就的。而靠卓越想像力寫就的書是否還叫歷史?史書只是記載被還原的過去事實的簡單載體還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困惑不解中。
司馬遷特別大方,動不動就讓史記里的人物獲封黃金幾百幾千甚至幾萬斤。他給我的印象是,反正是歷史,多寫點大家都有面子。呵呵。於是大筆一揮,那些已歸塵土的死人便都成了放在現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也赫然有名的主兒了。
比如劉邦聽了田肯的話,很高興,當下賜黃金五百斤給他,孝文帝因諸臣在清除呂產等呂後余勢中有功,便「益封太尉勃萬戶,賜金五千斤,城鄉陳平,關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朱虛侯劉章,襄平侯童,東牟侯劉興居邑各二千戶,金千斤。封典客揭為陽信侯,賜金千斤。」
你看,這里黃金不僅都論斤稱,還都上噸了。這么重的東西,不知他們怎麼運回家的。想想紅樓夢里也不過論兩,我們現在更好,一提黃金都論克,這么看,中國人的日子竟是越過越窮了,而且古今的窮富差別也太大了吧。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個問題。
難道那個時代比E時代還富有?似乎不可能。聯想到古人的鮑魚竟是臭咸魚,我開始推測古代的黃金也許就是黃銅,但這樣好像也講不通,因為這兩千年裡,黃金是什麼時候又怎樣從黃銅變成現在的黃金的呢,從沒人說過。如果的確如此,不可能沒有記載,否則楊白勞們完全可以拿二斤黃銅還黃世仁,就沒有諸如白毛女那樣的悲劇了。
要麼是古代黃金的純度有問題?古人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提煉黃金,頂多靠人力在江河邊浪沙裡淘金。所以這里動輒千斤的黃金可能只是一些含金量比較高的金砂。別說18K了,估計連12K都不會有。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由於發展到漢代,人類的文明歷史尚短,自然資源被人力開采利用得極少,黃金遍地都是,因此那時黃金雖然也值錢,但價值遠不可和現在相提並論。所以賜個千把斤黃金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且不說劉邦為了削掉項羽這塊心腹大患,一霸天下,決定採用陳平的離間計,於是他給了陳平的四萬斤黃金作為活動基金,陳平果然成功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的關系,項羽失去了智囊相助後,就成了有勇無謀的孤膽英雄了,一路敗走麥城,最後更是別無選擇地做了悲情英雄,以此歷史上有了霸王別姬這出好戲。這是婦孺能詳的典故。
我們只來看陳平手裡的這四萬斤活動基金究竟值多少錢呢?
我查到了一個我認為不可靠的換算古今貨幣換算數據。
有人將古代的黃金白銀和銅錢與人民幣的比率換算如下: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1石米=1兩白銀
(1石米=10斗米,1斗=10升 1升=1.25斤 1石米=125斤米)
姑且按照這個比率,我們把這筆活動基金換算一下。
1兩黃金=10石米
1斤黃金=5000石米
4萬斤黃金=4萬X5000石米=2億石米=250億斤米
4萬斤黃金=2億兩白銀
4萬斤黃金=4萬X500X人民幣2000元=人民幣400億元
而據確鑿史料,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大約7千萬兩白銀,如果這個換算比率有參考價值的話,那麼陳平的活動基金便相當於清朝三年的國庫收入。相當於人民幣400億元,這似乎更像無稽之談。我甚至認為漢代人的所有財富都不及這個數字。可以反鑒,如果司馬遷沒有胡說,那麼漢代時黃金就是不怎麼值錢的東西。
G. 如何識別古代金磚真假
首先,是從金磚的成色進行鑒別,所謂99金,千足金,萬足金,是現今科技的產物,而古代的黃金,成色遠沒有這么高,歷朝歷代黃金的成色都有一個大致的區間。也就是說,是不是金磚,大概是什麼時期的金磚,從金的成色上就能區分出來。
其次,古代金磚在形制上有相應的標准,不是想造就造,隨意製造,想造成啥樣就啥樣。朝代不同,金磚的形制也有變化,通過金磚的外形,制式,以及上面留下的印記或文字,綜合分析,就能比較精準的進行斷代了。
H. 古代如何提取黃金
砂金礦是古代和近代歷史上世界黃金生產的主要礦床,但經過幾千年的開采,富礦砂多已枯竭,現在主要以礦金為主,砂金是產於河床灣曲的底層或低窪地帶,與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經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最簡單的是淘沙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