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貿易融資聲譽風險管理

貿易融資聲譽風險管理

發布時間:2025-09-22 03:29:43

❶ 銀行嚴格監督貸款用途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歸根結底,是預防和控制風險。銀行是風險管理行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

貿易融資/訂單融資:一是通過虛假交易背景套利:這種業務在2012~2014年內很普遍,信用風險相對較小,但風險服從性較大。II。通過虛假交易背景下銀行信貸:主要在銅融資、倉單融資、起訴權、應收賬款質押等方面。

❷ 商業銀行設立的審慎性原則是有哪些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審慎經營規則包括,但不限於: 1、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的、符合監管機構規定的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之間的比率,用以衡量其資本充足程度。資本作為一種風險緩沖劑,具有承擔風險、吸收損失、保護銀行業金融機構抵禦意外沖擊的作用,是保障銀行業金融機構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資本充足程度直接決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最終清償能力和抵禦各類風險的能力。 監管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狀況,成為銀監會成立後的工作目標之一。據報道:資本充足率達到%的全國主要商業銀行由2004年年初的8家,增加到2005年年末的53家,資本充足率達標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由2003年年初的0.6%,上升到2005年年末的75%; 2、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所承擔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各類風險的全過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體系應當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要素:1.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有效監控;2.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3.有效的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製程序;4.完善的內部控制和獨立的外部審計。 3、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內部控制通常包含以下五個要素:1.內部控制環境;2.風險識別與評估;3.內部控制措施;4.信息交流與反饋;5.監督評價與糾正。 4、資產質量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審慎經營和風險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資產分類政策和程序,對貸款和其他表內外資產定期進行查審,並進行分類,以揭示資產的實際價值和風險程度,真實、全面、動態地反映資產質量。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對有問題資產進行嚴密監控,加大回收力度,減少資產損失。 5、損失准備金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根據審慎會計原則,合理估計資產損失,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及時計提足額的損失准備,以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它是銀行除資本金外避免損失的又一道防線。在有的國家立法或監管當局規定了強制性的呆賬准備金比率,但更多的國家是賦予銀行自己決定呆賬准備金的權力,而監管當局關注的是確定呆賬准備金的方法和過程是否合理,呆賬准備金整體水平是否恰當,呆賬是否及時核銷。 6、風險集中 俗話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無數次的銀行倒閉也應驗了這句俗話的真理性:風險過度集中是銀行穩健安全運行的最大危害之一。當銀行風險過度集中於某個借款人、某個行業或某個國家時,一旦後者因為各種原因發生償付困難,銀行的資產損失自然要比風險分散的情況下要大得多。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限制對單一交易對手或一組關聯交易對手的風險集中,並控制對某一行業或地域的風險集中。銀行監管機構則應當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管理風險集中的情況進行監督管理,並制定審慎監管限額,特別是對單一交易對手或一組關聯交易對手風險集中的審慎限額,促使其在經營過程中適當地分散風險,防止因風險過度集中而遭受損失。 7、關聯交易 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關聯交易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其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包括授信、租賃、資產轉移、提供勞務、研究與開發項目技術和產品的轉移等。其中,關聯授信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向關聯方提供的貸款、貸款承諾、承兌、貼現、貿易融資、信用證、保函、透支、同業拆借、擔保等。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制定關聯交易管理制度,對關聯交易的進行內部授權管理,確保關聯交易按照商業原則、以不優於對非關聯方同類交易的條件進行,並將關聯交易限制在監管機構和自身規定的審慎限額內。 雖然各國法律對銀行的風險集中度和關聯交易有著明確與嚴格的規定,他們仍然成為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主要原因。美國國會會計總辦公室對1990年至1991年美國286家銀行倒閉案所作的調查顯示,81家銀行因向內部人貸款而損失慘重,82家銀行共發生過148起違反聯邦法律關於貸款限額的規定,70家銀行有103起對內部人發放優惠貸款。亞洲金融危機中東亞和東南亞銀行倒閉的一個原因就是過度集中的貸款風險和太多的關聯貸款。這些事實說明,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有關風險集中的法律規定和監管標准,多未得到有效與充分的實施。 8、資產流動性 流動性是指銀行滿足未來現金需求的能力。由於銀行對未來現金需求量與銀行未來現金來源渠道的不確定性,使銀行對流動性的測算非常困難,立法或監管當局制定劃一的流動性比率,要麼不能准確測算銀行未來現金實際需求量,要麼增加銀行的營運成本。因此國際上的一個趨勢是允許銀行自己決定流動性比率,而監管當局的責任是保證銀行建立完善的流動性管理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持續、有效地管理資產、負債和表外業務,具備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和充足的流動性資產,有效地監測和控制流動性風險,保持充足的流動性。流動性管理的關鍵因素是具備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統、集中的流動性控制、對不同情況下凈融資需求的分析、多樣性的融資渠道和應急方案。

❸ 銀行風控部的職責是什麼

銀行風控部的職責當然就是控制風險的。對於銀行來說,什麼是風險呢?無非兩個,投資虧損和達不到監管機構的合規要求/評級機構的評級要求。

所以,一般來說銀行的風控部門主要在做三件事:
1、事前防損;
2,監控止損;
3,合規控制。

❹ 金融危機對銀行業的影響中暴露出中國商業銀行存在哪些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趨勢日益凸現。這對我國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工業生產顯著放緩,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資產市場持續低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傳導至與出口相關的原材料、加工、運輸等眾多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內地邊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至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國經濟正面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由於國內銀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還不深,加之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實行隔離,以及監管當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沖擊並不大,國內銀行受到的直接損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經濟的反映,經濟出了問題,金融肯定要出問題。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從業務拓展看,在經濟下行、市場趨冷、信心受挫的情況下,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發揮受到很大抑制,無論是公司信貸、個人信貸和貿易融資等一般性貸款業務,還是公司負債、同業負債等對公負債業務;無論是POS消費、代理服務、託管受託、結算清算等支付類業務,還是QDII、外匯投資、結構性產品等財富管理業務,市場拓展都更為艱難;從風險防範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疊加作用下,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呈現出系統性、連鎖性和突發性的特徵與趨勢,包括行業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銀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淵;從盈利情況看,在有效信貸需求趨於減弱、存貸利差持續縮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漸上升、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風險資產逐步增多、撥備支出顯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銀行凈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過去那種超常增長的局面將難以再現。

然而,危機中也蘊含著機遇的因素,正如英國作家布瑞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一個意味著危險,另一個意味著機會。」確實如此,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隨,危中有機,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機」,「危機」就會成為「轉機」。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而矛盾雙方的力量會隨著形勢變化而此消彼長,主次地位也會出現逆轉,由此發生質的轉變。所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經濟周期理論看,經濟總是按照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運行,蕭條之後便是新一輪的復甦,因此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曾說過「為危機而擔憂是大可不必的,對市場經濟來說,蕭條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劑」;從歷史實踐經驗看,眾多企業就是因為抓住了 「危」中之「機」而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如大蕭條後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汽車業的輝煌,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電子的騰飛,等等。總之,危機往往會動搖舊的規則,促成變革,從而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點。

應當看到,當前形勢盡管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構成了嚴峻挑戰,但同時也蘊含著不少前所未有的機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1,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強力實施

為保證我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生態建設和災後重建等領域投入巨資,並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農業工業化進程。這將極大刺激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張,四萬億資金的投入提供了相應的信貸需求,特別是為銀行適時介入和拓展政府融資平台、項目融資、中長期貸款、銀團貸款等業務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2,市場主體結構的重新洗牌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將使市場結構發生深刻變化,企業間新一輪的並購、重組浪潮將再次掀起。最新一期湯森路透亞太區並購季報顯示,全球其他地區並購活動在2008年均出現回落,交易額下降29.6%至2.9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並購活動仍保持強勢並飆升至歷史新高的1596億美元交易額,較2007年躍升了44%,預計 2009年這一趨勢將得以延續。與此同時,行業興衰更替的特徵也將進一步凸現,包括生態環保、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新材料新能源應用等一大批朝陽行業將迅速崛起。這既拓寬了銀行並購貸款、財務顧問等業務的發展空間,也擴大了銀行潛在的價值客戶群。

第3,企業調整轉型的加快實施

為有效應對危機,企業紛紛轉變經營模式、優化產品結構、加強自主創新、實施技術改造和升級轉型,並且更加註重多產品、多客戶、多渠道、多市場的營銷策略。比如,在受金融危機沖擊較為嚴重的珠三角地區,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主動調整轉型的步伐普遍加快,通過出口轉內銷、完善產品設計能力、加大科研投入等手段加速實現從生產型企業到市場型、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僅半年時間,東莞市已有47家來料加工企業轉為了三資企業,有52家企業積極進行自主品牌創建申報;而佛山市僅南海區一個區就已經有200多家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另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從資金、土地、稅收等多方面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減輕企業負擔,優惠政策之多、扶持力度之大,為多年來所罕見。通過自身的升級轉型以及政府的有力扶持,企業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將得以明顯增強。這減少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也有利於銀行更好地拓展業務,特別是中長期貸款、股權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等融資業務。

第4,居民資產配置的動態調整

近年來,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金融消費觀念的更新,居民的理財需求和財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種趨勢並不會因金融危機而發生逆轉。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發售規模超過2.3萬億元,是2007年發行額的大約3倍。而且,隨著市場波動加劇,居民對自身資產池的結構調整更加關注,對資產配置動態調整的意願更強。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90%左右的銀行認為股市波動對儲蓄存款和同業存款的影響較大,這也充分體現了居民資產配置鮮明的動態轉換特徵。因此,只要銀行不斷豐富產品體系,主動適應客戶需求變化,當前形勢下財富管理業務和私人銀行業務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第5,同業競爭格局與策略的悄然變化

國外許多大的金融機構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或損害,從而使一些優質高端客戶選擇到中資銀行開辦業務,中資銀行的聲譽顯著提高。在國內銀行市場上不少同業實施了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調整策略,收縮或退出了某些業務與市場,進而為其他銀行有選擇性地介入騰出了相應的空間。另外,當前基金、證券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抱團過冬的合作意識明顯增強,這給銀行更好地拓展同業業務和開展產品交叉銷售帶來了大好機會。

第6,直接融資工具的快速發展

為了擴大社會投資和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政府加大債券市場擴容力度,除積極鼓勵企業發行企業債、公司債和中期票據等傳統債券品種外,還積極推動可分離債券、浮動利息債券、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及集合債券等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發展。據統計,2008年全國包括公司債、企業債、短融和中期票據在內的信用債發行量達到9433億元,是2007的1.72倍,而今年的發行量有望達到1.2萬億至1.3萬億元。其中,交易所市場公司債的發行量可能達到1500億元。除大力發展債券市場外,我國政府還將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步伐,創業板等新型市場將加快推出。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在對銀行融資業務構成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帶動了銀行債券發行承銷、專項財務顧問等投資銀行業務的發展,並且進一步拓展了銀企合作的空間。

第7,產業區域轉移的加速推進

在成本增加和市場萎縮的雙重擠壓下,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逐步梯次遷往內地,更多生產要素也將在逐利性驅動下加速流向邊際報酬率較高的中西部地區。據有關專家分析,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估計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到 14000億元左右。這無疑為銀行提供配套金融服務、更好地拓展中西部市場提供了新的機會。

第8,人民幣債券投資的空間拓展

2008年,伴隨著貨幣政策基調從「從緊」到「適度寬松」的轉變,債券市場在加息預期的減弱和寬裕資金的推動下走出了一波上漲行情,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平均年投資收益達6.52%左右,大大超過股票類金融產品,市場出現債券投資熱潮。今年,鑒於宏觀經濟形勢更為嚴峻,可以預見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寬松,物價水平也將保持在低位運行,在這一背景下,持續降息將促進貨幣市場流動性不斷釋放,這為銀行進一步優化人民幣債券投資組合,擴大長久期債券投資機會,提高人民幣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創造了新的環境。同時,監管部門已經啟動了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的試點工作,並積極研究在銀行間市場推出較高收益類債券,這將大幅提高我國債券市場的活躍度和交易量,有利於銀行進一步完善債券投資渠道、提高投資收益。

第9,跨境企業避險、套利的需求加大

在當前國際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走勢撲朔迷離,特別是外匯和黃金市場加劇波動的情況下,企業跨境經營的風險不斷加大,避險及套利的需求也隨之增強。據權威調查顯示,目前我國企業外匯避險需求總體在不斷上升,有近1/3的企業希望銀行能夠提供更多的匯率風險管理產品。這有利於促進銀行本外幣、離在岸和境內外聯動業務的深入開展,帶動基於本外幣匯差、利差的結構性避險增值類產品的創新發展。

第10,吸收人才的良好時機

由於金融危機,國外金融機構大批裁員,許多海外優秀的金融人才紛紛選擇回國就業。如在去年12月底廣州舉辦的「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上,共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800名留學人員報名參加。其中博士佔51%,首次超過報名總數的一半;過去比例較少的金融、法律人才佔到15%,其中有80多人曾供職於華爾街。國外優秀人才迴流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國內人才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買方市場特徵,為銀行物色、選聘各類專業人才特別是高層次金融人才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總之,面對當前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的形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危中求機,學會用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研究方法、制定對策,堅持做到「既審慎又積極」,國內銀行業就一定能夠順利度過經濟嚴冬,保持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閱讀全文

與貿易融資聲譽風險管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業保障基金誰參與了 瀏覽:373
揚州比高集團 瀏覽:235
長安信託戰略合作 瀏覽:348
貿易融資聲譽風險管理 瀏覽:255
柳鋼股份4月12日 瀏覽:894
擴張期權對財務杠桿的影響 瀏覽:558
一般購買什麼風險的理財產品 瀏覽:493
同花順融資余額查詢 瀏覽:739
68家信託公司聯系方式 瀏覽:13
東方園林融資副總 瀏覽:94
個人外匯轉出路徑 瀏覽:533
匯隆貴金屬 瀏覽:563
貴陽銀行的理財產品哪只好 瀏覽:883
興業銀行理財要買15年 瀏覽:996
股票資金幾只 瀏覽:967
浦發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排行 瀏覽:272
岱美股份姜明簡歷 瀏覽:83
安信信託7月2日解禁影響 瀏覽:921
人人車融資了多少錢 瀏覽:637
金融街上的證券公司 瀏覽: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