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融資信託 > 因融資風險並購失敗的案例

因融資風險並購失敗的案例

發布時間:2025-10-07 17:00:26

㈠ 2002至2010我國上市企業並購失敗的案例在哪裡可以找到

合作的前程迷茫,協同難以實現,跨行業整合難以出現優勢效應, 再加上虧損嚴重,華源最終在2005年5月全線退出 而其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華源進入上葯集團和北葯集團,雖力求實現紡織和醫葯的整合效應,卻由於紡織板塊日頹,醫葯板塊內部也難有協同,僅是「兼而不並」,使並購流於形式。此外,華源內控薄弱,沒有實現財務整合,主要表現在: 一是財權比較分散,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財權較大,集團總部難以控制。 二是對各子公司未建立起有效的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度,集團總部不能完全掌握子12科務與會計綜台強200711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 三是集團未建立起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報告制度。 四是集團內審體系建設較薄弱,對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內審流程。五是財務基礎管理特別是財務信息化的基礎十分薄弱。華源外部主要依靠高額銀行貸款投入,內部又無法實現管理、財務與運營的協同效應,無法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入,經營和財務風險日益加大,最終使資金鏈斷裂,從而導致整個集團的倒塌。 華源並購引發的思考: 1、政府對國有企業並購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在華源並購擴張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除了一路「綠燈」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外,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如果政府對於重點央企在給予重點支持的同時,還能夠給予重點關注,關注其風險與並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多進行一些例行檢查,則華源的問題就可能早一點被發現。因此,政府在對國有企業並購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加強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 2、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華源並購失敗,很大程度上緣於盲目並購。多元化投資與經營作為分散財務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搞多元化投資與經營,涉及過多產品或項目,主業不突出,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立足長遠發展,從理性層面考慮規模效應,實行強強聯合、優化重組,從而達到企業問優勢互補、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目的。 3、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從財務角度看,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以及現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是抵禦流動性風險、防範財務危機的根本舉措。在並購融資過程中,應遵循優化資本結構的要求,盡可能按合理的資本結構安排負債與股權比例;應在對未來流動資金進行准確預測的基礎上,合理配置資產與負債結構;應當適當平衡長、短期負債,使企業資金能滿足未來現金流的需要,又不至於使大量資金沉澱在企業而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強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工作「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是華源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華源並購失敗的現實表明:僅僅追求並購的表面效應,而忽視了並購的財務整合,「捷徑」就有可能變成「困境」;縱使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但缺乏財務整合能力,仍然無法避免並購的失敗。因此,並購企業在並購協議簽署以後,應根據事先的規劃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並購後的企業進行財務整合。不同的並購企業,其財務整合的框架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到位、七項整合」。一個中心即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中心。三個到位,即對並購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的財務管理到位。七項整合包括財務管理目標、財務制度體系、會計核算體系、資產、業績考核體系、現金流轉內部控制及債務的整合。 從我國企業並購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提高並購的成功率,企業在強化財務整合的同時還必須做到:制定系統的整合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執行計劃;加強並購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協調;重視人員整合,注意調動被並購方員工的積極性,防止關鍵人員的流失,解決好並購方與被並購方員工的矛盾;此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企業文化,成功的並購還必須考慮到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 從紡織龍頭企業到農機航母再到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華源在陌生的產業領域,整合末見起色。到2000年,華源在紡織品總量上已躍居全國第一,但始終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突出的品牌,沒有「單打冠軍」。而農機業也無法實現整合的協同效應,虧損嚴重,華源最終在2005年5月全線退出。華源進入上葯集團和北葯集團,雖力求實現紡織和醫葯的整合效應,卻由於紡織板塊日頹,醫葯板塊內部也難有協同,僅是「兼而不並」,使並購流於形式。 此外,華源內控薄弱,沒有實現財務整合,主要表現在:一是財權比較分散,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財權較大,集團總部難以控制。二是對各子公司未建立起有效的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度,集團總部不能完全掌握子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三是集團未建立起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報告制度。四是集團內審體系建設較薄弱,對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內審流程。五是財務基礎管理特別是財務信息化的基礎十分薄弱。華源外部主要依靠高額銀行貸款投入,內部又無法實現管理、財務與運營的協同效應,無法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入,經營和財務風險日益加大,最終使資金鏈斷裂,從而導致整個集團的倒塌。 三、華源並購引發的思考 1、政府對國有企業並購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 在華源並購擴張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除了一路「綠燈」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外,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如果政府對於重點央企在給予重點支持的同時,還能夠給予重點關注,關注其風險與並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多進行一些例行檢查,則華源的問題就可能早一點被發現。因此,政府在對國有企業並購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加強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 2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 華源並購失敗,很大程度上緣於盲目並購。多元化投資與經營作為分散財務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搞多元化投資與經營,涉及過多產品或項目,主業不突出,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立足長遠發展,從理性層面考慮規模效應,實行強強聯合、優化重組,從而達到企業間優勢互補、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目的。 3、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 從財務角度看,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以及現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是抵禦流動性風險、防範財務危機的根本舉措。在並購融資過程中,應遵循優化資本結構的要求,盡可能按合理的資本結構安排負債與股權比例;應在對未來流動資金進行准確預測的基礎上,合理配置資產與負債結構;應當適當平衡長、短期負債,使企業資金能滿足未來現金流的需要,又不至於使大量資金沉澱在企業而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 4、加強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工作 「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是華源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華源並購失敗的現實表明:僅僅追求並購的表面效應,而忽視了並購的財務整合,「捷徑」就有可能變成「困境」;縱使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但缺乏財務整合能力,仍然無法避免並購的失敗。因此,並購企業在並購協議簽署以後,應根據事先的規劃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並購後的企業進行財務整合。不同的並購企業,其財務整合的框架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到位、七項整合」。一個中心即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中心。三個到位,即對並購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的財務管理到位。七項整合包括財務管理目標、財務制度體系、會計核算體系、資產、業績考核體系、現金流轉內部控制及債務的整合。從我國企業並購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提高並購的成功率,企業在強化財務整合的同時還必須做到:制定系統的整合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執行計劃;加強並購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協調,重視人員整合,注意調動被並購方員工的積極性,防止關鍵人員的流失,解決好並購方與被並購方員工的矛盾;此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企業文化,成功的並購還必須考慮到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

㈡ 企業投資失敗案例

從紡織龍頭企業到農機航母再到中國最大的醫葯集團,華源在陌生的產業領域,整合末見起色。到2000年,華源在紡織品總量上已躍居全國第一,但始終看不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沒有突出的品牌,沒有「單打冠軍」。而農機業也無法實現整合的協同效應,虧損嚴重,華源最終在2005年5月全線退出。華源進入上葯集團和北葯集團,雖力求實現紡織和醫葯的整合效應,卻由於紡織板塊日頹,醫葯板塊內部也難有協同,僅是「兼而不並」,使並購流於形式。此外,華源內控薄弱,沒有實現財務整合,主要表現在:一是財權比較分散,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各子公司的財權較大,集團總部難以控制。二是對各子公司未建立起有效的財務負責人委派制度,集團總部不能完全掌握子公司的資金運行狀況。三是集團未建立起統一的財務會計制度和財務報告制度。四是集團內審體系建設較薄弱,對子公司缺乏必要的內審流程。五是財務基礎管理特別是財務信息化的基礎十分薄弱。華源外部主要依靠高額銀行貸款投入,內部又無法實現管理、財務與運營的協同效應,無法獲得穩定的現金流入,經營和財務風險日益加大,最終使資金鏈斷裂,從而導致整個集團的倒塌。三、華源並購引發的思考1、政府對國有企業並購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在華源並購擴張的過程中,政府部門除了一路「綠燈」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外,並沒有給予相對應的政策指導和監管。如果政府對於重點央企在給予重點支持的同時,還能夠給予重點關注,關注其風險與並購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多進行一些例行檢查,則華源的問題就可能早一點被發現。因此,政府在對國有企業並購給予支持的同時也應加強必要的政策指導和監管。2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華源並購失敗,很大程度上緣於盲目並購。多元化投資與經營作為分散財務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但是如果不切實際地搞多元化投資與經營,涉及過多產品或項目,主業不突出,不僅不能分散風險,反而會使企業陷入困境。並購企業應端正並購動機,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立足長遠發展,從理性層面考慮規模效應,實行強強聯合、優化重組,從而達到企業間優勢互補、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目的。3、重視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從財務角度看,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以及現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是抵禦流動性風險、防範財務危機的根本舉措。在並購融資過程中,應遵循優化資本結構的要求,盡可能按合理的資本結構安排負債與股權比例;應在對未來流動資金進行准確預測的基礎上,合理配置資產與負債結構;應當適當平衡長、短期負債,使企業資金能滿足未來現金流的需要,又不至於使大量資金沉澱在企業而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4、加強企業並購後的財務整合工作「有並購無重組、有上市無整合」是華源並購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華源並購失敗的現實表明:僅僅追求並購的表面效應,而忽視了並購的財務整合,「捷徑」就有可能變成「困境」;縱使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但缺乏財務整合能力,仍然無法避免並購的失敗。因此,並購企業在並購協議簽署以後,應根據事先的規劃安排,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並購後的企業進行財務整合。不同的並購企業,其財務整合的框架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三個到位、七項整合」。一個中心即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中心。三個到位,即對並購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及融資活動的財務管理到位。七項整合包括財務管理目標、財務制度體系、會計核算體系、資產、業績考核體系、現金流轉內部控制及債務的整合。從我國企業並購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提高並購的成功率,企業在強化財務整合的同時還必須做到:制定系統的整合規劃和有效的整合執行計劃;加強並購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協調,重視人員整合,注意調動被並購方員工的積極性,防止關鍵人員的流失,解決好並購方與被並購方員工的矛盾;此外,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企業文化,成功的並購還必須考慮到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

㈢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

閱讀全文

與因融資風險並購失敗的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杠桿教學視頻 瀏覽:985
中國銀行4月理財產品查詢 瀏覽:545
因融資風險並購失敗的案例 瀏覽:535
招行公司理財 瀏覽:996
方正東亞信託待遇好嗎 瀏覽:738
上海興富創投股東 瀏覽:366
殉葬股票 瀏覽:127
螺紋商品期貨吧 瀏覽:838
雲南債券違約中信證券 瀏覽:40
wv金融機構代碼 瀏覽:923
北京信託顧問 瀏覽:183
股份支付中股本 瀏覽:632
蹺蹺板是利用杠桿原理製成的 瀏覽:721
金融公司車抵貸想提前收回 瀏覽:175
博世轉債轉股價格 瀏覽:247
公對公國外匯款需要什麼 瀏覽:9
高科集團賈長順 瀏覽:824
請問大連華信信託公司的電話 瀏覽:422
融資和財務區別嗎 瀏覽:315
外匯多級別復盤 瀏覽: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