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產業結構的衡量標准
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准),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增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
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范圍較廣的產業群體。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產業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本身,以及技術結構,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鏈五個要素。
『貳』 什麼是產業結構,哪些指標可以表示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指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每個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產業結構狀況,一般用兩種指標表示:一種是用各產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種是用各產業的產出(增加值、實物量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 產業分類 在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中,經常使用的分類方法主要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三次產業分類法,資源密集度分類法和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一)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這種分類法就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咨詢等部門。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 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三)資源密集程度分類法 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按照各產業所投入的、佔主要地位的資源的不同為標准來劃分的。根據勞動力、資本和技術三種生產要素在各產業中的相對密集度,把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1、勞動密集型產業。指進行生產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而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低的產業。其衡量的標準是在生產成本中工資與設備折舊和研究開發支出相比所佔比重較大。一般來說,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指農業、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具等製造業。隨著技術進步和新工藝設備的應用,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資本密集度也在提高,並逐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業在發達國家就被劃入資本密集型產業。 2、資本密集型產業。指在單位產品成本中,資本成本與勞動成本相比所佔比重較大,每個勞動者所佔用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金額較高的產業。當前,資本密集型產業主要指鋼鐵業、一般電子與通信設備製造業、運輸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重型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資本密集型工業主要分布在基礎工業和重加工業,一般被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實現工業化的重要基礎。 3、技術密集型產業。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技術和智力要素依賴大大超過對其他生產要素依賴的產業。目前技術密集型產業包括:微電子與信息產品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現代制葯工業、新材料工業等。 當前以微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正迅猛發展,成為帶動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因此可以說,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前景。 (四)國際標准產業分類 為使不同國家的統計數據具有可比性,聯合國頒布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ISIC)。現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訂本。這套〈國際標准產業分類〉分為A-Q共17個部門,其中包括99個行業類別。這17個部門為:A、農業、狩獵業和林業;B、漁業;C、采礦及採石;D、製造業;E、電、煤氣和水的供應;F、建築業;G、批發和零售、修理業;H、旅館和餐館;I、運輸、倉儲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產、租賃業;L、公共管理和國防;M、教育;N、保健和社會工作;O、社會和個人的服務;P、家庭僱工;Q、境外組織和機構。 我國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就是參照了〈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准產業分類〉而制定的,因此產業劃分與包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基本一致。 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一)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佔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發達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佔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二)工業內部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三)農業內部結構各產業的結構變化趨勢 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但其生產水平日益提高;畜牧業的比重逐漸提高;林業日益從單純提供林產品資源轉向注重其環境生態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蓋率越來越受到重視;漁業日益從單純依靠捕撈轉向適度捕撈、注重養殖,其比重穩步上升。 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 (一)需求結構的變化 需求結構變化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的影響最為直接。首先,產業結構變動取決於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一個產業的中間需求越大,該產業部門就越具有原材料性質;最終需求越大,就越具有提供最終產品的性質。這意味著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關系變動將導致產業結構的相應變動,最終需求結構和規模的變化是促進產業結構演進的最重要的動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階段上的個人消費結構。當收入極為有限而不能滿足所有層次需要時,溫飽目標至關重要,居民自然傾向於把有限的收入用於購買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導或帶動了農業和輕紡工業優先發展,這既是工業化能夠起步在需求結構上的根據,也是工業化首先從輕工業起步的需求依據。同時邊際儲蓄傾向,即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低,也決定了既無實力發展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也無資本對傳統產業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產業結構輕型化。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階段,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隨著收入的增長,需求結構的重心由必需品轉向非必需品,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例的提高,使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相應地,使提供資本物品的產業也發展起來,並反過來推動農業和輕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為主要提供耐用消費品和設備的重工業上升為主導地位提供資本和勞動力,從而促進了產業結構高度化。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階段,不論從數量上還是檔次上,物質享受已得到極大的滿足,個人需求趨向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和時尚化,這樣的消費結構必然帶動多層次的產業結構遞進升級,促進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詢業等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中心的現代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個人消費結構是對產業結構變動影響最大的需求結構因素。 再次,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在最終需求中的消費和投資的比例直接決定了消費資料產業同生產資料產業的比例關系,前二者比例的變動直接引起後二者的比例變動。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以消費品工業凈產值與資本品工業凈產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為理論依據,考察了20個國家18世紀以來的工業化史和統計資料,發現這一比例在發展過程中是持續下降的,即它是一個由消費品工業佔主導地位,向資本品工業佔主導地位的工業化漸進過程。 最後,投資結構。投資是構成現實最終需求、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和實現產業擴張的重要條件。因此投資結構,即資金投向不同產業方向所形成的投資配置量比例,是改變原有產業結構的直接原因。因此,政府為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就常常通過制定或修訂投資政策,變動投資結構來貫徹調節意圖。 (二)供給結構的變化 首先,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水平。勞動力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必要條件。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要固定資產的生產能力能夠承受,中間產品供應能夠保證,一個新的或擴張中的產業部門擁有的勞動力越多,該部門就能得到較快發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可變的情形下,如技術結構不斷變動的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部門的更替變換就需要以勞動力具有充分的產業間可轉移性為條件,後者又從根本上取決於勞動力素質。 資金供應狀況是通過資金總量和資金投向兩方面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在其他條件不變下,一個產業部門擁有資金愈是豐富,愈是能夠得到加快發展。隨著技術創新和生產設備日益大規模化,沒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就無法發展重工業和新興產業。同時,資金在不同產業部門的投向偏好會改變現有產業的存量結構和形成新的增量結構,即投資結構變動通過影響社會資產總量在各產業配置構成的變動,而影響產業結構動態。可以說,資金供應總量和供應結構的變動是產業結構變動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術創新與技術結構變動是產業結構優化變動的決定性因素。技術結構是指先進程度不同的各種技術之間的質的組合與量的比例關系。從本質上講,技術結構在同一產業內部反映了資源的組合方式,在產業間反映了資源的轉換關系。推動技術結構變動的動因則是技術創新。縱觀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技術創新在本產業內部的傳遞與在相關產業間的擴散,從而技術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程度直接關聯著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度化。歷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變革總是以技術創新及相應的技術結構變革為先導,而歷次技術結構變革又都是以技術創新的產業化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相應的以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商品進出口結構的優化而告終。 最後,自然資源稟賦差異對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農業、採掘業、輕紡工業的發展有不同程度影響。如,資源匱乏的國家或地區不可能形成資源開發型產業,而是致力於構建資源加工型的產業結構。當今,自然資源擁有狀況對工業部門結構的影響變得具有相對性,受資源稀缺制約的國家或地區可以藉助於科技創新和國際貿易來緩解和克服自然資源對其經濟發展的約束。 (三)國際貿易 開放條件下,一國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不僅受國內市場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因素的影響,還受其國際貿易狀況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來實現的。一國產業結構在國際交換過程中,出口產品通常是由國內市場價值小於國際市場價值,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商品則相反。開放程度越高,其國內產業結構與他國的產業結構關聯程度也越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內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關系,使得本國產業既有可能利用他國產業彌補自身發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賴外向關聯而抑制了本國產業的自身發展。可見,產業結構是貿易結構的基礎,決定了一國貿易結構的水平,而貿易結構是產業結構的反映,並引導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動。 (四)制度安排 經濟體制模式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節或轉換機制,並通過國家與企業的關系直接或間接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產業結構調節機制是指在經濟系統內部,通過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來實現產業結構從失調到協調,從低級狀態向高級狀態演進的手段和方法。現代經濟史表明,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在橫向(合理化)和縱向(高度化)演進過程中,產業結構調節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性質、功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式和效果。 根據體制因素可將產業結構調節機制分為: 第一,政府調節機制。它是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考慮,主要以產業政策的設計與實施,對產業結構進行整體調節。具體操作上,政府以政令或計劃形式直接調整產業結構,並藉助信息、協調關系的通報,建立投資審批或許可證制度以及相應的機構對企業進行「指導」和「勸說」。政府權威對經濟資源具有很強的動員力量,能夠依據政策偏好,集中投資,在短時間內使某些重點產業優先建立起來。但若政府調節機制運用過度或不合時宜,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會暴露無遺:一是下達指令的方式屬於硬性調節,調節幅度大而彈性小,從而易產生調節過度和結構變動的波動。二是政府從供給推動方式出發對產業結構調節,可能產生方向性誤導,再加上垂直封閉的決策傳遞系統,使得調整往往是在結構失衡達到很嚴重時才可能進行,難以克服部門結構中資源配置效益的低效化。三是政府調節機制下,各方利益差異的存在和協調難度大,易導致調節目標變形,形成偏斜度很大的,通常是重型化的產業結構。 第二,市場調節機制。即依據經濟運行本身固有的內在自行調整力量來促使產業結構實現橫向和縱向演進。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由於同等份額的資源在不同的產業中形成不同的效益,即「利潤差別」這一事實,就促成了資源向高效益、高生產率的產業轉移和配置,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但是世界產業結構演變的實踐又證明,市場調節機制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變動是有局限性的,包括盲目性,對瓶頸產業調節的失效、產業進入障礙、市場信息的不完全、甚至產業結構輕型化等等。 以上分析說明,產業結構優化不可能是純粹自覺或自發的,而只能是自發與自覺雙重調節過程,並且市場調節機制配置資源的效率要遠高於計劃調節機制。在明確市場是配置資源,調節結構的主渠道的同時,政府有必要制定合理而有預見性的產業結構政策,以避免投資行為的盲目性,規劃好鼓勵優先發展的部門和需要援助的衰退部門,確定主導產業、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發展順序,多使用經濟手段,在增強政府監督與引導功能的同時,注意減少政府幹預的效率損失,提高宏觀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整體素質。
『叄』 產業結構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指標
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肆』 什麼是產業結構,哪些指標可以表示出產業結構的狀況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產業結構狀況,一般用兩種指標表示:一種是用各產業投入生產要素(勞動力、資金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間的資源配置的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另一種是用各產業的產出(增加值、實物量等)的數量對比指標,從各產業生產經營活動成果比較上說明產業結構.
『伍』 什麼指標反應產業結構比較好呢
三產比重
『陸』 研究產業結構問題需要哪些指標數據 主要是研究某省產業結構調整問題 有突出的幾個方面就行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類:(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水平和結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水平與結構等;(2)資源供給結構,有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一國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3)科學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創新方向等;(4)國際經濟關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有進出口貿易、引進外國資本及技術等因素。
『柒』 衡量農業產業結構合理的方法與指標體系有哪些
(1)衡量農業產業結構合理性的方法 衡量農業產業結構合理與否,通常有四種方法:比重法、類比法、速度法和協調法 (2)衡量農業產業結構合理性的指標體系 反映農業產業結構狀況的指標:土地利用結構、播種面積結構、農業總產值結構、農業商品產值結構、農業勞動力利用結構、資金利用結構 反映農業產業結構的效益的指標 反映經濟效益的指標:單產、凈產值等 反映社會效益的指標:農業商品量及其構成、農產品商品率、主要農產品的人均消費水平。 反映生態效益的指標:森林覆蓋率、自然災害發生率、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地和水資源中有害物質含量等
『捌』 支柱產業的指標體系
一般標准
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在一定時期內的支柱產業,最終須將一系列准則、原則量化為相應的評價指標。一般的指標體系建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a.生產率上升率標准
以一定的生產率增長值來反映產業的技術特徵。筱原的生產率概念是勞動生產率、資金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諸生產要素生產率的加權平均。在一定時期,產業的生產率增長快,生產成本相應也下降快,經濟效益就比較好,因而加快發展生產率增長快的產業就能較快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益。其理論內涵就是通過供給變化來反映支柱產業科技含量高、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基本特徵;實際意義就是政府應當優先發展代表先進技術,並具較高經濟效益的產業。
b.收入彈性標准
表示人均國民收入每增加一個單位時對某一產品需求量的變化額。這種對應關系反映在價格不變條件下產業的產品需求增加率與人均國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彈性大於1,說明隨著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彈性小於1,說明隨著收入增加,需求增長慢於收入增長。顯然,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增長,收入彈性高的產品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將逐漸提高,選擇這些產業重點發展,符合市場法則,有助於產業結構演進。其理論內涵是通過需求變化反映產業產品的市場前景,獲得加快發展的依據;實際意義就是政府應當重點支持那些提供國民收入多和收入彈性高的產業。據世界銀行報告統計分析,人均收入從390~1230美元的國家,收入彈性分別為:運輸和交通設備1.91,電器1.45,娛樂1.40,家用商品和服務1.28,香煙 1.20,燃料電力1.15,酒1.08,服裝1.04,食品0.69。
c.產業關聯度標准
反映特定產業在投入產出上對其他產業的前、後向關聯程度。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大於1的產業才有能力促進和帶動所有相關產業發展。其理論內涵是通過產業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變化來反映支柱產業對其他產業的直接推動作用;實際意義是政府應當優先扶持那些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
國家計委政策研究室在《中國支柱產業振興方略》一書中提出了考察我國目前四大支柱產業的九項量化指標:一、工業增加值在GNP中的比重達到5%左右,產值占工業總產值8%左右;二,出口創匯穩定增長,國際市場佔有份額上升,行業外貿進出口由凈進口變為凈出口;三、就業人員佔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時在緊密相關的工業部門和服務行業就業人員大量增加;四、行業關聯度高,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大於1;五、較高的產業集中度和骨幹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方式,配套協作的企業組織網路;六、與國際同行業比較,技術比較成熟;七、需求收入彈性高於1,大體在1.5左右;八、經濟效益好,附加價值率一般在25~40%;九、具有高於國民經濟總增長率的、持續的、較高的部門增長率。
『玖』 產業結構升級用什麼指標來衡量
投入產出水平,單位產品資本密集度,單位產品勞動力投入 。
既可以用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以及產業內部行業比例關系來衡量,也可以用勞動密集、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程度來衡量。
一般從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狀況兩方面選取指標 。
常用的有勞動力結構指數;工業總產值比重;霍夫曼比率;內部利潤率平均化程度等。
『拾』 產業結構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我國當前總體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有:1.三個產業間的比例關系失衡,第三產業所佔比例偏低。第一產業比重偏高,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第二產業比重明顯偏高,不僅高於同等收入水平國家,而且高於工業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則大大低於同等收入國家和發達國家。2.第一產業效率仍然很低。自動化程度低,基礎不穩定,生產方式落後,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抗災能力下降,耕地面積大量減少,糧食生產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城鎮化發展速度緩慢。3.受傳統因素和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第二產業結構失衡的現象依然沒有改觀:高能耗、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務對我國經濟進一步快速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基礎產業成瓶頸,製造業比重偏高,輕紡工業生產嚴重過剩,加工業小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不相稱。4.第三產業全面落後的狀況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從產業角度看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較高,經濟發展主要靠第二產業在拉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有較大的增長,但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的增長的貢獻率沒有保持上升態勢,尤其在2007—2008年之間,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說明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滯後。從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咨詢、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尚以傳統的商業、服務業為主。如郵電、通訊)和新興第三產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自然發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