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海絲交易注冊

海絲交易注冊

發布時間:2021-07-07 11:00:26

❶ 福建海絲商品交易中心,海絲議價掛牌是否正規

想這樣的郵幣卡停止交易被關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郵幣卡本身並不怎麼值錢,只是在所謂的交易所被炒的虛高,宣傳的實物交割,如果交割給你你拿到市場上面去賣,基本上是沒人買的。這種投資中間存在很大的風險,而且市場很亂。不建議投資。

❷ 海絲雲交易是詐騙嗎

需要核實,慎重處理,不要上當。

詐騙,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款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❸ 福建海絲紅木交易是正規平台嗎,有人在做嗎

是合法的交易平台,在福建仙游地區有人在這上面做紅木交易。那麼為什麼海絲能在交易所全面清理整頓的時局下逆勢突圍,贏得福建省政府的青睞,成功獲批成立?知情人士透露,龐大的產業實體基礎、完整的產業鏈資源配套是海絲獲批成立的制勝法寶。海絲的成長土壤——龐大的產業實體基礎;海絲的核心優勢——完整的產業鏈資源配套;海絲的人才優勢——聘請了大量的國內的紅木方面的專家。謝謝

❹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而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於漢代。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

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鴉片戰爭後,中國海權喪失,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開放,成為西方傾銷商品的市場,掠奪中國資源和壟斷中國絲、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貿易。從此,海上絲路一蹶不振,進入了衰落期。

❺ 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主要商品有.................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一反唐、宋、元各朝代對外開放貿易的政策,實行一條僅准許與明朝有朝貢關系的國家以「朝貢」形式對中國進行貿易的「時禁時開,以禁為主」的朝貢貿易政策,嚴禁沿海人民出海貿易。
但是,明政府實行朝貢貿易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即由於明廷以「懷柔遠人」和「厚往薄來」的原則進行朝貢貿易,結果造成了以高於「貢品」若干倍價值的貨品「賞齎」朝貢國。這么一來,必然增加明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隨著朝貢次數的增加而負擔越來越重。於是明政府不得不對朝貢貿易的貢期、貢道、貢船、貢品和人數等進行調整和限制,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對廣東實行優惠的特殊政策。
第一,准許非朝貢國家商船入廣東貿易。
第二,惟存廣東市舶司對外貿易。
第三,允准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
縱觀世界航海史,明代中國的航海處於世界航海史的領先地位,而廣東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角,從廣東起航或經廣東放洋出海的遠洋航線已擴展到全球了。
1.經廣東至厄加勒斯角航線。
明代稱廣東南海為南洋,並以東經110°(相當於雷州半島、曾母暗沙以及加里曼丹島西岸)為界,在此以東海域為東洋,包括菲律賓群島、加里曼丹島、爪哇島、蘇拉威西(Sulawesi)島及馬魯古(Maluku)群島一帶;在此以西海域為西洋,包括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島、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沿岸等。就是說,「東洋」與「西洋」是隔廣東南海相望,他們之間的基本地理分界便是南海。所以,經廣東至厄加勒斯角航線的開辟,實際上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命使臣劉叔勉「以即位詔諭其國」的西洋鎖里,和洪武三年(1370)八月命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渤泥,以及後來為眾所周知的永樂、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所開辟的經廣東南海到西洋的航線。這條航線是明初海上絲綢之路航程最長的遠洋航線。
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組織的大規模航海活動,而且都是經過廣東南海水域各港口到達西洋諸國的,其中第二次是從廣東首航出發到占城,而且規模巨大。第一、第三、第四、第七次下西洋人數均達到兩萬多人,每次出航時間長達兩三年之久,堪稱一支強大的遠洋艦隊,前後歷時二十八年,到達亞洲、非洲三十九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南緯8°55′的麻林地(坦尚尼亞的基爾瓦·基西瓦尼)。鄭和下西洋雖然只有第二次是從廣東起航出發,但其它六次從江蘇出發,到福建五虎門放洋後,均是要經廣東的南澳島、大星尖、獨豬山、七洲洋,到達西洋各國的。[47]根據李約瑟教授的研究,實際上明代中國的船隊已有大帆船到過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而進入了大西洋水域。明初由鄭和七下西洋的最遠航線為明中葉以降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向全球擴展打下深厚的基礎,鄭和成為我國的「偉大航海家」(梁啟超語),外圍人也贊揚他為「海軍上將鄭和」(Admiral Chengho)。他開創的洲際航線,對於後來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開辟歐洲到印度的東方航線以及對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都起了先導的作用。
2.廣州—澳門—果阿—歐洲航線
自從葡萄牙人於1533年(嘉靖三十二年)進入和以後租居澳門後,他們就利用明朝政府允准廣東市舶司開放對外貿易的政策,開展對廣東的貿易,從1578年(萬曆六年)始,得廣東地方政府批准,開始時市場每年開放一次,但從1580年起,根據兩次不同的季候風,每年開放兩次。貿易的經理人,從1月份起采購運往印度和其它地方的貨物,從6月份起采購運往日本的貨物,每年兩個月,三個月,有時是四個月」。這就是春夏季到廣州海珠島(今長堤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處)參加為期數周的定期市(交易會)貿易,直接向廣東和中國商人購買生絲、絲織品、瓷器等商品運往澳門,然後轉運到日本、東南亞國家以至歐洲國家出售。
當葡萄牙人同廣東的貿易打開局面之後,葡萄牙人又以明朝皇帝的子民,在服從中國明朝官府管轄的前提下經營海上貿易,大力開展澳門與印度的果阿(Goa)直到里斯本的貿易。這樣一來,就開辟了廣州—澳門—果阿—里斯本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
果阿是印度迪斯瓦迪(Tisvadi)小島上的一個市鎮,有河道與內陸相通,是16世紀中葉印度西岸僅次於卡里庫特(Calicut)的一個商眥中心,是波斯和阿拉伯馬匹運入印度次大陸的一個樞紐。自從1510年11月25日葡萄牙佔領果阿之後,即成為葡萄牙在東方殖民地的總部,也是葡萄牙東方貿易的基地。因此,葡萄牙人進入和租居澳門之後,自然要開辟澳門與果阿之間的貿易航線,並以果阿作為中轉站與里斯本以至歐洲各國進行貿易。這條航線分為兩段:第一段,從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西行橫過印度西海岸的果阿,然後按唐、宋原來的老航線到歐洲。第二段,由果阿啟航後,又分為兩條航路前往裡斯本和歐洲。一條走印度洋的官嶼留(今馬爾地夫群島,Male),西航經木骨都束(Mogadishu,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紗)和莫三比克海峽,繞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航到摩洛哥(Morocco),抵里斯本;一條離果阿後,從克亞丁渡海,繞葛得兒風(今亞丁海東南面索馬里的瓜達富伊,Guardfia角),和哈甫泥(今索馬里東岸的哈豐角,C· hafun),沿東非海岸下木骨都束、不刺哇(又稱卜刺哇,今索馬里東岸布臘瓦,Brava)、麻林地(今肯亞東岸的馬林迪,Malindi),和慢八撒(今肯亞南岸的蒙巴薩Mombasa),南至坦尚尼亞、莫三比克海岸到南非,繞過好望角,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行到摩洛哥巴特港,抵里斯本,轉至歐洲各國。這一段是新開辟的航線。這條從廣州出發到里斯本以至歐洲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全程長達11890海里。
3.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航線
繼上述廣州—澳門—果阿歐洲航線之後,又開通了自廣州到南美洲巴西的巴伊亞(Bahia)港的航線。
到了1571年西班牙侵佔菲律賓之後,於萬曆三年(1575)開辟了自廣州起航經澳門出海,到馬尼拉中轉直至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Acapulco)和秘魯的利馬(Lima)和巴西航線。
萬曆十二年(1583),西班牙允准葡萄牙商人和中國商人自澳門到馬尼拉貿易合法化。這樣,一條世界上最長的大三角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得以形成。全程分為兩段:第一段,冬季由廣州啟航,經澳門出海,再經萬山向東南行,東航至東沙群島附近,再折東南方向,循呂宋島西岸南下,航至菲律賓馬尼拉港。第二段,從馬尼拉啟航,經聖貝納迪諾海峽,進入太平洋,乘六月中下旬的西南季風北行,到北緯37°和39°之間的水域之後,借西北風橫渡太平洋,其中北太平洋航線一段,向北推移到北緯40—40°之間的水域(即今美國中部海岸約300~400公里)時,折向南航,以便更好利用日本至美洲問由西南方的海流——「黑潮」,加快帆船航速折向南行駛,再利用盛行於海岸的西北風、北風直達墨西哥西海岸和天然良港阿卡普爾科和秘魯的利馬港和巴西的巴伊亞港。[55]這條航線的全航程平均需時半年左右,若航行順利,有時三四個月亦可到達。在整個航程中,可以看到的島嶼有關島、火山群島(又名硫磺列島)、金島(Rica da Oro)、銀島(Rica da Plata)等。在北美海岸,通常最先看到陸地是謝德羅斯島(Cedros,位於加利福尼亞海岸北端),繼而看到灰島(Cenizas),聖魯卡斯岬角(San lucas,位於加利福尼亞灣口處)、科連第斯岬角(Corrientes)等。廣州—澳門—馬尼拉—拉丁美洲新的遠洋航線的開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從此以後,廣東得以與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往來貿易。當時經這條航線貿易的主要商品是中國的絲貨,所以稱為「太平洋上的絲綢之路」,又由於行駛於這條航線的多是西班牙的大帆船(Great Ship),故又稱「中國一馬尼拉一阿卡普爾大帆船貿易」,簡稱「馬尼拉中國大帆船貿易」。於是開始於漢代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經唐、宋、元日趨發達,迄於明代,達到了環球航行貿易的高峰。
4.廣州—澳門—長崎航線
自從葡萄牙進入和租居澳門後,澳門成為廣東到日本長崎貿易的中轉港,廣州—澳門—長崎貿易航線十分繁忙。每年六至八月,船隊自長崎出海,經馬六甲駛來澳門,在澳門停留至十一、十二月,一方面等候西南季風,同時,更重要的是等候從廣州購買的絲貨、瓷器等貨物。然後於次年六至八月初,載貨駛回日本長崎,完成交易後於十月或十一月初,乘東北季風返航澳門,在澳門卸下銀子,購買從廣州運來的絲貨,又返航日本,進行新一輪的貿易。
據統計,自萬曆八年至崇禎三年(1580—1630)間,來往廣州—澳門—長崎正常航行的商船五十年間澳門到日本長崎貿易的商船是不斷增加的,由1580年的2艘增至1619年最高的8艘。而且,這些商船的載重量一般都在1000噸左右,甚至有高達1600—2000噸者。這些大帆船從澳門運去中國的絲綢等貨物,換回大量的日本銀子、少量日本土特產以及日本奴隸(包括日本軍隊從朝鮮俘獲的士兵),葡萄牙人在兩地的販賣中獲得巨額利潤。
5.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航線
這條航線是廣東與東南亞國家貿易的老航線,但到了萬曆年問(1573—1620),廣東與東南亞地區貿易關系進一步鞏固。首先是澳門商船定期到帝汶島收購檀香術,然後運經澳門人廣州以至中國內地貿易。
隨著澳門與帝汶檀香木貿易的不斷發展,位於蘇拉威西島(Salaweisi lsaland)西南面的望加錫(Markasar),也成為澳門至帝汶之間的貨物集散地。至16世紀晚期,葡萄牙人被驅逐出摩鹿加群島;由於望加錫地理位置方便,葡萄牙人便把貿易活動轉向這里。在1605—1607年問,葡萄牙人與望加錫的統治者的關系得到加強,他們終於在東印度群島找到了連接印度和遠東的基地,以便提供運往中國的物產。望加錫已成為葡萄牙人巨大的東方商業體系中的一個主要的和必不可少的中間站和貿易港。
葡萄牙人在望加錫商業地位的鞏同,廣州—澳門—望加錫—帝汶航線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一條固定航線,每年秋冬間,澳門葡船乘著東北季風,載著絲貨和瓷器等中國貨物,抵達望加錫;次年春夏間,乘著西南季風,將檀香木、丁香、鑽石等貨物運回澳門。從上述記載看,澳門與和望加錫的貿易額尚不算大,然而,這條航線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是一條鞏固的利潤漸增的航線。葡萄牙人與望加錫的蘇丹及其實權人物已建立起穩固而良好的合作關系,葡人鼓勵蘇丹個人經營有利可賺的望加錫—馬六甲貿易,更使他們與蘇丹的合作有了相當牢固的物質基礎。荷蘭東印度公司自1625年起採取各種措施企圖加強對丁香貿易的控制,甚至制定了以武力摧毀色蘭(Ceram)和帝汶的丁香生產基地的龐大計劃。但結果卻與公司的願望相反,前來望加錫貿易的葡船繼續增多,望加錫作為葡國在該地區的商業基地仍然發揮著作用。據時人記述,澳門葡人的檀香木貿易中的利潤呈增長趨勢。席爾瓦主教在1590年稱:檀香木貿易的利潤為100%;而蘭熱爾主教(Rangel)在1630年則估計為150%—200%。
通過上述新舊航線,廣東與東南亞、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廣泛的貿易活動。據《明會典》、《皇明祖訓》等書記載,明初實行朝貢貿易時,經廣州領取勘合(准許證)登陸進行朝貢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朝鮮、暹羅(泰國)、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利加(不詳)、蘇祿國東王、西王和峒王(蘇祿今菲律賓屬)、渤泥(今加里曼丹島北部屬汶萊地區)、古里(今印度卡拉拉邦北岸的卡利庫特,Calicut,又澤科澤科德)、古麻拉(今東非肯亞之馬林迪)、爪哇(Java,今印度西南岸柯欽),錫蘭山(Cclan,今斯里蘭卡)、蘇門答臘(Sumatra,今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北部的亞齊)、榜葛蘭(今孟加拉國)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皆嘗來往廣東者」。加上民間私人或間接到廣州貿易的國家,當超過此數。嘉靖元年(1522),撤銷浙、閩二市舶司之後,廣東和廣州變成了惟一的貢使合法進出的地區和口岸,所有與中國進行貢舶貿易的國家和地區必經廣東登陸,然後乘船溯北江而上南雄,陸行過梅嶺經南昌等地而抵南京或北京。
明中葉以後,隨著新航線的開辟,亞、非、歐和拉丁美洲的國家和地區的商人更是紛至沓來廣州進行貿易,其中尤以西歐殖民國家最積極和最頻繁。葡萄牙國王對中國及廣州的財富更是垂涎三尺。於1517年(正德十二年)7月17日,任命安德烈(Fernao Peresde Andrale)為總指揮,由9艘艦船組成一支「皇帝艦隊」,前來廣州貿易。8月15日到達屯門,向南頭備倭都指揮使請示人廣州,但未經同意即於九月末至廣州。廣東布政使兼海道副使吳廷舉譴責其未經同意就闖進廣州內河和升起旗幟,以及開放火炮的蠻橫行徑。皮萊斯則以備倭指揮使已指派領水員為借口,以鳴炮為表示敬意為托詞,在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是年十月,總督陳金接見皮萊斯,讓他們停泊於懷遠驛碼頭,並准其上岸開設商店貿易。安德烈、皮萊斯及其隨從六匕個人被優厚安頓到市舶使顧應祥的官署下榻。於是皮萊斯使團得以公開在廣州大做生意,進行了三個月的交易,獲得巨額利潤。至正德十三年(1518)一二月間,安德列離開廣州退到屯門,皮萊斯等七人留在廣州等候核准進京謁見皇帝。後皮萊斯又賂賄內廷太監江彬,獲准於正德十五年(1520)元月,偕譯員火者亞三由廣州起程北上,五月到達南京。時適值武宗南巡至南京,得武宗接見,並被允准隨武宗於正德十六年(1521)一月同赴北京。三月,武宗病逝,世宗即位後殺了火者亞三及江彬,將皮萊斯押回廣州入獄。他拒絕以葡萄牙退出馬六甲為保釋條件,最後病死於廣州監獄。[63]在皮萊斯未押至廣州時,葡萄牙又派一支以迪哥·卡爾烏(Diogo Calvo)為首的遠征隊前來廣州貿易,經廣東當局批准,得以在屯門及廣州之間進行貿易。後因卡爾烏及同年六月底到達廣州的柯亭何coutinho)遠征隊在廣東進行海盜活動,廣東海道副使汪鋐才指揮戰艦50艘把他們驅逐出屯門港,是為有名的「屯門之戰」。此役葡萄牙人傷亡慘重,被俘男女共110人,只有三隻船突圍逃命。到了葡萄牙人租居澳門之後,就經常到廣州來進行貿易了。
西班牙人在發現新大陸和侵佔菲律賓之後,也迫不及待地謀求同中國建立貿易關系。先是於1582年(萬曆十年),西班牙國王任命教士阿隆索·桑切斯(Afonso Sanehez)等四人到澳門,欲與中國交涉仿葡萄牙租居澳門例在福建沿海開辟商埠,不果;又於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八月),由菲律賓總督德魯(Framcisfode Tello)派遣胡安·德薩穆迪奧(DonJuan de Samudio)船長乘快船經澳門入廣州附近采購鐵、硝石、錫等商品,並謀求在廣州附近建立貿易站,亦未成功。
之後,兩班牙人又於1599、1610、1618、1620、1621、1623和1637年七次派一艘船來廣州謀求貿易。但由於受到租居澳門的葡萄牙人的阻撓,未能直接進入廣州貿易,只由葡萄牙人居問進行間接的貿易。
荷蘭也於明末不斷派商船來廣州進行貿易。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荷蘭國王派遣水師提督格羅茨·保根(GasparVan Groes bergen)率領兩艘軍艦和二百多人從馬尼拉肩航到達澳門,要求進廣州貿易。在等候明政府批准期間,稅使李鳳偷偷地邀請格氏入廣州游覽一個月,使之得以了解廣州的商情。[66]1602年(萬曆三十年)荷蘭東印度公司(NetHeflahd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後,又於1637年(崇禎十年)派軍艦四艘到澳門,然後賄賂廣東總兵陳謙,得經虎跳門直駛廣州城內貿易。
英國是繼葡、西、荷之後發展起來的最強盛的殖民國家,當其於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The United Company of Merchant of England Trdding to The East India)之後,亦開始前來中國爭奪廣東的貿易。1637年(崇禎十年)六月,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派遣東印度公司主任威忒爾(John Weddell)率領5艘船艦,經果阿到澳門附近的特里哥(Tngo),欲在澳門登陸,由於葡萄牙人阻撓,未成。又於八月十二日強行要求進入廣州貿易。他們在虎門停留數日,燒毀了當地官府衙門,佔領虎門沙角炮台,搶走虎門要塞的35門大炮,劫掠附近鄉村的糧食和財物,後又暗中賄賂廣東總兵陳謙。九月,英船得以開入黃埔和廣州,購買一批絲、糖、酒、布之類的貨物,然後揚帆離虎門。這是英國第一次強行人廣州通商貿易,而且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暴力掠奪和海盜行徑。
其它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國家的商人也經馬尼拉來廣州進行貿易。為了擴展廣州的對外貿易,萬曆年間(1573—1620),每年春夏兩季在廣州海珠島舉辦為期數周甚至數月的定期市(交易會),允許各國商人前來廣州直接與中國商人貿易。由於當時葡萄牙租居了澳門,因此他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廣州的定期市,也就獲得更多更好的中國商品運經澳門出口,轉銷日本、東南亞、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各個國家和地區。
正因為外國商人不斷來廣州貿易,所以廣東省內和中國內地各省的富商大賈也紛紛將貨物販運到廣州同外商交易。
於是靠近海珠島定期市周圍的濠畔街、高第街一帶便成為繁華外貿商業區。廣州城市亦進一步擴建,人口大增。有時廣東商人一時在廣州與外商交易不成,便把所余的貨物親自駕船經澳門出海,運往馬尼拉、暹羅、望加錫等國家去貿易。
至於廣東商人從其它港口出海貿易者,亦是屢見不鮮。隆慶開海貿易後,廣東商人從各個口岸出海貿易者更加多了,
明代粵東的海外貿易港口,主要有拓林、南澳、樟林、白沙等港口。
柘林港(今饒平縣柘林鎮東部),宋代已有番船停泊,並建有天後宮,明朝中葉來,從這里乘紅頭船出海貿易的潮汕商人屢見不鮮。到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進入繁盛時期,當地商民製造紅頭船300多艘,除航行台灣、廣州、泉川、廈門、寧波、上海外,還有不少紅頭船航行於呂宋、暹歲、安南等東南國家貿易。
明朝末年,廣東到海外貿易更不乏其人。 有不少廣東商人在各國貿易發財而在那裡定居,成為華僑商人。在爪哇新村,亦有一千多家商人定居,村主是廣東人氏。這說明,明代廣東商人從廣州到海外貿易的人數比唐、宋增加了。

❻ 福建省泉州海絲船舶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福建省泉州海絲船舶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0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船舶評估、監理、檢測、交易服務、代辦相關交易手續等。
法定代表人:郭永尚
成立時間:2004-10-27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50010000631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豐澤街道東美社區坪山路西側碧水灣11B號樓601室

❼ 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的主要商品是

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葯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點是福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
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不是只有一條路。
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閱讀全文

與海絲交易注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房地產企業通過信託的融資比例較低 瀏覽:17
外匯交叉盤跟只哦按有什麼區別 瀏覽:688
融資許可證哪裡辦 瀏覽:362
銀行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資料保留 瀏覽:676
高杠桿買房下跌 瀏覽:11
理財基金裡面取錢要多久到賬 瀏覽:491
分散材料價格走勢 瀏覽:350
日元6月份匯率是多少 瀏覽:851
稀有貴金屬胩 瀏覽:40
南京中國平安金融公司 瀏覽:863
股票瘋狂時刻 瀏覽:470
負責融資的人的職稱 瀏覽:456
公司理財收益應繳什麼稅 瀏覽:749
有用的費力杠桿 瀏覽:279
上汽集團roe開頭汽車 瀏覽:819
金融服務外包公司居間協議模板 瀏覽:931
什麼是股票增發價格 瀏覽:638
縣域金融機構經營理念 瀏覽:987
阿里媽媽的團長傭金比率 瀏覽:456
osc指標通達信公式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