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哲學原理有哪些
我是一名高中政治老師。政治考試中經常有綜合題,比如從經濟、政治、文化或者哲學的角度回答問題。這需要你基礎扎實,基本功過硬才行。對於哲學,我認為需要掌握的原理和方法論並不多,關鍵是理解,會用。只要你稍下功夫一定提高很快。我總結了一下哲學原理和方法論,希望能幫上你。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叫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共四部分:
1、辯證唯物論
只需掌握兩個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規律的客觀性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包括各自的方法論)
2、認識論
也是兩個原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以及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原理。(包括各自的方法論)
3、唯物辯證法
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原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發展的普遍性原理,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原理,量變質變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原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原理。(包括各自的方法論)
4、歷史唯物主義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辯證關系原理 。(包括各自的方法論)
只有這些,可以說比文化生活好背得多。還有,說到「哲學道理」實際就是讓你從哲學的角度談認識,只要是哲學上學到的都可以說不僅包括原理,明白了么
再有疑問可以再問,我們共同探討學習的方法,祝你學習進步,高考考出好成績!具體的原理內容以後可以幫你整理,我要上課去了見諒!
❷ 哲學原理有哪些
終極筆記:馬哲一、唯物論(2個核心、2大原理)2個核心:物質、意識2大原理: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二、辯證法(2個核心、3大規律、4對范疇)2個核心:聯系、發展3大規律:質變數變律、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律4對范疇:現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原因與結果、可能與現實三、認識論(3個核心、3大規律)3個核心:實踐、認識、真理3大規律: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發展律、真理發展律四、歷史觀(2個核心、2大規律)2個核心:社會、人2大規律:社會發展律、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律一、唯物論(2個核心、2大原理)2個核心:物質、意識物質(客觀實在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物質是對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意識(反映性)1、(起源)意識與人腦: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2、(本質)意識與客觀存在:(近似、能動、原形)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都能從客觀實在找到原形,也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內容與形式)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形式是主觀的;意識體現了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2大原理: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多樣性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具有物質統一性。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原理、意識能動性原理)1、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原理,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的起源和本質的原理。2、意識的能動作用,亦稱為主觀能動性,指意識能動地反映世界和指導實踐,通過實踐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具體3表現①認識世界;②指導實踐、改變世界;③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和調節。二、辯證法(2個核心、3大規律、4對范疇)2個核心:聯系、發展聯系(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1、(內部要素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聯系是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2、(客觀性)聯系是客觀的,凡真實的聯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們可以從事物的固有聯系中把握事物,但決不能用臆想的聯系代替真實的聯系,否則將陷入詭辯論。3、(普遍性)聯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內部和外部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系中的一個環節並通過它體現出聯系的普遍性。4、(多樣性)聯系在內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PS:聯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質世界普遍地以系統的形態存在。引申概念:系統(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a、(整體性)系統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整體特性;b、(結構性)系統的性質不僅取決於構成系統的各要素的性質,更取決於這些要素的組成方式即結構。發展(永恆性、普遍性)1、(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本質)是創新。2、(永恆性、普遍性)過程論5要點:a、世界上沒有永恆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e、因此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而不是具體事物的集合體。3大規律:質變數變律、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律質變數變律(區別與聯系-轉化與滲透)1、質、量、度a、質是一事物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質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范圍、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適度原則。2、量變和質變的關系a、區別: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體現了事物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連續性的中斷(即非連續性)。量變一般不顯著,速度緩慢,質變則變化顯著、迅速;事物變化是否超越量變的范圍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量變和質變的區別具有相對性。b、聯系: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相互轉化:量變向質變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向量變轉化,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相互滲透:量變中滲透質變,即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部分質變;質變中滲透量變,即在質變中包含新質在量上的擴張。3、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由部分質變到根本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相互交替、以至無窮。否定之否定(辯證否定觀、否定之否定)1、辯證否定觀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兩種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c、辯證的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引起的客觀的自我否定:它是發展和聯系環節的辯證統一,即揚棄。2、否定之否定辯證的否定是經歷兩次否定、三個階段的有規律的過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事物的這種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對立統一律(矛盾規律)(同一與斗爭、內因與外因、普遍與特殊、兩點與重點)1、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辯證關系原理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之間相互分離、相互排斥的性質和趨勢,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聯結、相互制約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2、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說明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即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的關系,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b、區別: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個別)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質;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聯系: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質或屬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統一。普遍和特殊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4、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關系原理a、兩點論就是要同時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間的辯證關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b、重點論就是在看到兩個方面的同時,必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堅持兩點論中的重點論,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和重點論是統一的。4對范疇:現象與本質、必然與偶然、原因與結果、可能與現實(辯證關系)現象與本質1、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在聯系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2、區別與對立:a、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b、現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從正面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是從反面歪曲表現事物本質的現象,不能把它同標志主觀反映范疇的錯覺混為一談。c、現象和本質的區別與對立具體表現為:其一,現象是個別的、片面的。本質是同類現象的共性。其二,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其三,現象表現於外,是表面的,可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質深藏於內,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其四,現象是豐富多樣的,本質是單純的。3、辯證統一: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決定現象,總要通過現象來表現;現象總是表現著本質,沒有不表現本質的現象:一切事物都有現象和本質的辯證統一。必然與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產生、發展、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2、區別與對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發展中一定如此的趨勢;偶然性是事物發展中並非必定發生的、不確定的趨勢;b、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決定的;c、必然性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它決定事物的發展方向;偶然性則對事物的發展起影響作用,它加速或延緩事物的發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並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b、偶然性一定與必然性相互聯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偶然性為必然性的發展開辟道路;c、在一定條件下,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原因與結果1、原因和結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後相繼、彼此制約關系的一對范疇。2、關系特點:因果聯系有時間順序的聯系,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後,但並非任何前後相繼現象存在因果關系。3、辨證關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沒有無因之果和無果之因; 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結果,結果又反作用於原因,使結果轉化為原因,原因則轉化為結果。c、相互轉化: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鏈條中,原因和結果的區分是確定的,不能例因為果或倒果為因。在不斷發展的因果鏈條中,兩者的區分又是不確定的,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也就是「原因和結果經常交換位置」;4、因果聯系具有客觀普遍性和復雜性。PS:否認因果關系的客觀性-非決定論-唯心主義可能與現實1、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2、相互對立:a、現實性是指現在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實際存在性,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中、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各種趨勢。3、可能性的復雜性及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相互依存和轉化a、把握可能性這一范疇,要注意區分:可能和現實;可能和不可能;現實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現實的可能(看根據和條件是否充分,前是後非);多種可能性(特別是兩種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現實,認識可能性的復雜性,創造條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為現實。三、認識論(3個核心、3大規律)3個核心:實踐、認識、真理實踐(物質性、直接現實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1、(主觀見之於客觀)實踐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見之於客觀」的一切活動,特別是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2、基本特徵:a、(物質性)唯物主義實踐觀與唯心主義實踐觀的區別;b、(直接現實性)實踐與認識的區別;c、(主觀能動性)人的實踐活動與生物消極適應活動的區別;d、(社會歷史性)實踐是人和社會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質生產;社會關系;科學實驗及精神生產實踐。認識(反映論、能動性、創造性)1、(能動的反映論)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a、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原則,認為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認識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徵;c、強調能動性和反映性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以實踐為中介而實現的。2、(能動性)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就是主體獲取並加工、處理客體信息的過程,需要發揮人的信息選擇機制和信息重構機制的作用。3、(創造性)人的認識不僅僅是客觀事物的「摹本」,並且為改造客觀事物提供「藍圖」。真理(客觀性、具體性)1、(真理和謬誤相伴而生,既有原則區別,又相互包含和轉化)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2、(客觀性)a、真理中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b、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3、(具體性)真理的具體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主觀對客觀的符合,它要受條件的制約,並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3大規律: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認識發展律、真理發展律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決定認識,認識指導實踐)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它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具體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標准),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2、認識對於實踐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實踐作為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本身就包含(認識的因素),需要以正確的認識作先導;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邏輯;認識能夠反過來(指導)實踐。3、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有兩種情況:a、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會促進實踐;b、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會阻礙或破壞實踐。認識發展律(認識發展是從感性到理性、反復與無限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相互區別、相互依賴)1、相互區別:a、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b、感性認識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而產生的對事物表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對事物本身及規律的認識。c、感性認識通過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反映;理性認識則通過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來反映。d、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2、相互依賴: a、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活動的起點。b、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的任務。c、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d、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時間。3、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會導致唯理論或經驗論的錯誤。PS1: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1、認識過程主要是理性思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參與。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能力,它在認識過程中起主導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慾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以非邏輯形式出現的幻想、想像、直覺、靈感等也屬於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動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揮與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對理性因素起著動力調控的作用,同時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決定與制約。PS2: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1、經驗屬於感性認識范疇;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歸根到底都源於實際;3、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是「源」與「流」的關系;4、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都是人類知識的來源;直接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最終來源。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與(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由於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發展過程的無限性,人對事物的認識要受到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因此,認識的發展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就某個具體事物而言,人們對它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就對於過程的推移而言,人們的認識又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3、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也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反對割裂二者統一的「左」和右的錯誤。PS3: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1、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2、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實踐創新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兩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真理發展律(真理發展過程中,真理與實踐標準的絕對與相對)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相互區別、相互滲透、相互聯結)1、相互區別:a、任何絕對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都具有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內容,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人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正確認識無限發展的客觀世界,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b、相對真理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條件的。從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來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擴展和深化。2、相互滲透:任何相對真理中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部分;無數絕對真理的綜合構成絕對真理。3、相互聯結: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任何真理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中的一個環節。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辯證統一)1、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唯一、時間)a、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只能是實踐,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b、時間對一切認識最終都能作出檢驗,沒有實踐檢驗不了的認識。2、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具體、過程)a、任何實踐都是具體的,都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b、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不是一勞永逸的,是一個過程。c、因此,一定歷史階段的實踐對認識真理的檢驗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四、歷史觀(2個核心、2大規律)2個核心:社會、人社會(物質要素、基礎、本質、結構)(物質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和生產方式是構成社會運動的基本的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總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PS1:社會與自然(可持續、協調)1、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a、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b、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c、維護生態平衡,自覺控制人口增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協調發展:a、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b、社會發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c、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保護生態環境有機地統一起來;d、將人類生活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規律的外在尺度有機的結合起來。(基礎)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本質)如何理解社會的本質,這是歷史觀的核心問題。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觀念結構1、經濟結構:基礎性的結構;決定社會的政治結構、觀念結構;指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結構所反映的內容是生產關系、經濟關系,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2、政治結構:又稱政治上層建築,由兩部分構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設施)。(國家政權是核心)3、觀念結構:又稱思想(或觀念)的上層建築,由各種意識形態組成的有機系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點、藝術思想和哲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及其聯結方式。人(本質、價值、自由)(本質)(唯物史觀與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比較)1、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資產階級「人性論」-生物屬性。2、規定人的本質最主要的是(生產關系);資產階級「人性論」-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資產階級「人性論」-永恆不變的人性。4、在階級社會,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資產階級「人性論」-超階級的「人性論」。(價值)(唯物史觀強調人的社會價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價值在社會關系中存在。2、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內容:個人對社會的責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3、人的價值關系就是個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PS2:真理與價值1、真理是人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只有正確的認識,才符合人的利益。2、價值體現的是客觀事物對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意義,是一種主體尺度,它推動人去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3、認識真理和實現價值對社會都是重要的。認識真理是實現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實現價值是認識真理的動力和歸宿。(自由)(自由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狀態,人的自由的真正實現就是人類的解放)PS3:自由與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對立的統一;2、必然是事物發展一定如此的規律性;自由是對必然的正確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於認識和把握必然並利用必然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體的、歷史的,沒有絕對的自由。2大規律:社會發展律、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律社會發展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生產關系是否符合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重視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決定它的產生、性質、變化和發展方向。2、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層建築必須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自發去服務)b、上層建築利用政權力量和思想影響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不利於自身經濟基礎的舊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築作斗爭;(主動來干預)c、上層建築對自身經濟基礎是起促進作用,還是阻礙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適合自身經濟基礎的要求。(匹配是關鍵)3、上層建築對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服務於先進生產關系時促進生產力及社會發展,反之阻礙。PS4: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1、社會存在主要是指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精神生活,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反映。社會意識包括社會的人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決定其內容、形式和產生、發展。3、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阻礙。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1、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是最終決定力量,而人民群眾是(生產力的體現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4、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作用受社會經濟、政治、精神等條件的制約。
以前復習的筆記,希望可以幫到你
❸ 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原理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①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②關於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的觀點;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任何事物都是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統一又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和發展。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量變和質變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是事物發展的基本狀態和過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對立統一。事物的發展是自我否定的辯證過程,經過兩次否定形成肯定階段、否定階段和否定之否定階段。事物發展方向是上升的、前進的,發展道路是迂迴的、曲折的。
③關於現象和本質……可能和現實等成對范疇的觀點;
關於這些范疇辯證關系的基本觀點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❹ 哲學原理有哪些
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主要矛盾,質變數變,實事求是
❺ 實證哲學原理的實證哲學原理
(一)實證主義的要素和原則
實證(Positiv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Positivus,原意是肯定、清晰、確切的意思。19世紀人們使用「實證」一詞,主要是指16世紀以來的實驗自然科學。16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強調觀察、實驗,要求知識具有確定性和實證性,與空洞、荒誕的經院哲學形成鮮明的對比。聖西門曾經說:過去是「神學的時代」,現在是「實證的時代」。孔德把實證作為他哲學的主導性概念,並對其作了六點規定:一是「現實的」,與空想、玄想相對立;二是「有用的」,與空洞、無用、脫離生活實踐相對立;三是「確實的」,與虛構、抽象相對立;四是「正確的」,與錯誤、曖昧、模糊相對立;五是「積極的」或建設的,與消極、否定、靜止、孤立相對立;六是「相對的」,與絕對相對立。孔德推崇實證,其目的在於表明他的實證主義具有科學性,是一種「科學的哲學」。孔德到了晚年,又對實證的含義補充了一點,即「感情的」,以加進他人道教的內容。他對「實證」一詞的規定和解釋,標志哲學轉換了一個方向,為科學主義思潮奠定了基礎。
孔德不僅規定了實證概念的含義,而且闡發了實證主義原則。他認為一切科學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是來自觀察實驗的經驗事實。他說:「除了以觀察到的事實為依據的知識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知識」。[②]這種看法具有一定唯物主義傾向,但孔德卻做了錯誤引申:第一,認識只能停留在感覺經驗范圍以內;第二,經驗之外的本質和原因是永遠不可認識的;第三,世界本原等超出經驗界限的問題是形而上學和神學殘余。這就是孔德哲學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旨在給科學和實證哲學劃界,把神學和形而上學從知識領域清除出去。孔德致力於哲學與科學的結合,為哲學發展帶來新的轉機,但他的經驗主義立場卻給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敞開了大門。
孔德把自己的實證主義說成是科學的哲學,因而並不否定規律的存在。他經常談到「自然規律」、「不變的規律」、「必然規律」等等,再三強調每一門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該門科學范圍內的規律,並且認為在社會歷史領域也有象自然界的規律一樣的規律。但是,孔德對於規律的理解卻是令人失望的。他否定規律的客觀性,把規律看作經驗現象中的某種不變的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如摩擦生熱是先後關系;兩木磨擦生熱和兩手磨擦生熱是相似關系。這樣,孔德就把規律限制在現象的范圍內而與本質無關了。
自近代以來,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哲學雖然側重於認識論、方法論的研究,但尚無拒絕對本體論的回答,孔德則拒絕一切對本體論的探討,即拒斥形而上學。他認為,以往一切哲學,不是神學就是形而上學,它們都企圖尋求世界一切現象的「最初起源」、「終極原因」、「終極本質」。神學的特點是企圖憑借主觀幻想,用人們的眼睛看不到的所謂「神」這種「超自然的觀念」來作為一切現象的終極原因。形而上學用所謂實在的概念來代替神性的概念,減少了超自然原因的介入。但是,實在概念逐漸成為它所相應的現象的純粹名稱以外的東西,即成為一切現象之後的「人格化」了的「終極」之物。所以,也是毫無意義的。
由此可見,孔德既反對把「神」的觀念作為世界的本源,也反對把「實在」的概念當作世界的本源。前者是反對神學唯心主義,後者是反對唯物主義。他不理解唯物主義說的物質實在是對外界無數具體事物的最普遍的共性--外在性、客觀實在性的概括,而是把「物質實在」這個概念理解成萬事萬物的本源或終極原
因。這說明了孔德對唯物主義的曲解。
孔德之所以拒斥形而上學,是因為他看到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尖銳對立,於是就從反對本體論入手,企圖走既反對唯物主義又反對唯心主義的第三條路線。他明確地說過:本體論的爭論進行了兩千多年,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雖然一切理論都會涉及到世界存在的本質、本源問題,但一切關於這個問題的探討都必然落空,毫無所得。因此,本體論不僅是無用的、空想的,而且對真正科學的基礎是有害的。於是他宣布:實證哲學應該把本體論的爭論一掃而光,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全部甩掉,從而「消滅二者」。孔德的這個觀點在他的認識論中得到了進一步貫徹。
(二)實證主義的認識論
孔德認識論的實質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不可知論,但是,他作為一個從自然科學講哲學的哲學家,深受培根和上一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影響,自發地接受了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前提,承認客觀的外在事物是人們認識的對象,只是在進一步論及認識的內容和結果時,走進了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泥坑。
孔德在他的《實證精神論》中一再指出:「外界事物」是人們「思維的外在對象」,是人類不斷探求的對象。他在《社會靜態學與社會動態學》中又明確肯定:人的思維活動只不過「是人類大腦的主要屬性」。這說明他從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兩個方面都肯定了物質世界對於人的意識的第一性。他還說過:「外間世界」是人們的思想、感情、行為的「客觀基礎」。人們的思想、感情、行為之所以能有發展,就在於它們「一開始就順從自然」,以「認識自然秩序為基礎」。這些都說明,孔德不是象貝克萊那樣僅僅從主觀感覺出發,而是從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實驗即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前提出發的。
但是,當孔德進一步論述經驗和科學知識時,就轉向了唯心主義和相對主義。他認為,既然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和基礎,那麼一切科學知識就必須局限在經驗的范圍之內,不能超越主觀經驗之外。主觀經驗是認識能力和科學知識的界限,人的認識無法超越這個界限,科學知識只能禁錮在這個界限之內。否則認識就沒有可能,知識就失去了根據,理論就沒有意義。人們的認識內容只能是通過感覺經驗得來的具體事物的現象,至於事物的「內在本性」、「現象的起源和目的之類的問題」則是我們的能力根本無法把握的。實證哲學的「根本特點正是認為人的理性必然不能說明一切高不可攀的玄妙奇跡」。[③]如果企圖憑借「抽象思維」去探求事物的內在本質或現象的終極原因,不但毫無意義,而且必然會陷入傳統的本體論。
又因為實證科學研究的是現象,並且只是主觀經驗范圍之內的東西,所以實證知識只是相對的。也只有相對的知識才是科學知識,所謂絕對知識,不過是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幻想。科學的任務就是對與主觀經驗相聯系的現象與現象之間的聯系進行描述、記錄,而不作解釋。他自以為找到了一個最好的例子--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該定律說明,一切分子之間的固定引力與它們的質量成正比,與它們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千變萬化的天文現象只不過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點去看同一事實。人們知道這個規律就行了,至於引力究竟是什麼,重力到底是什麼,不必管它。這類問題不屬於實證科學研究的范圍,讓那些神學家去想像,讓那些形而上學家去論證吧。實證哲學只記述事實,不說明事實;只問是什麼,不問為什麼;只管其然,不管其所以然。所以,這種知識只具有相對性,不具有絕對性。
由此可見,孔德用與經驗相聯系的主觀的現象界代替客觀世界,否認客觀世界的實在性和絕對性,就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他把科學規律歸結為現象界的聯系,並認為事物的客觀的本質聯系是無法探求的和無須探求的,這又陷入了不可知論。他本人直言不諱地承認休謨是他哲學的思想先驅。
(三)人類理智發展的「三階段」論
孔德認為,人類理智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社會歷史、政治思想、科學知識也都相應地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神學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人類理智的發展決定著經濟、政治和科學知識的發展。這充分表達了他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發展觀。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第一講中非常自信地說:「直到現代為止,自己認為已經發現了一條偉大的根本規律,為人類智力的發展永遠必然遵守,……這條規律就是:我們的每一種主要觀點,每一個知識部門,都先後經過三個不同的理論階段: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科學階段;又名實證階段。」[④]與這三個階段相適應,人們使用了三種基本性質不同的方法,構成了三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在神學階段,使用神學方法構成神學體系;在形而上學階段,使用形而上學方法即抽象推理方法構成形而上學體系;在實證階段,使用實證方法構成實證哲學即孔德本人的哲學體系。
神學階段是人類智慧發展的起點。孔德認為,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前是宗教神學占統治地位的階段。那時,人類精神探索的目標是萬物的內在本性,是一切現象的根本原因或最後原因,即上帝。人們企圖獲得絕對的知識,即上帝的啟示。人們總是以超自然的力量--神來說明世界萬物,把世界萬物的千變萬化看成是神的力量干預的結果。因而是一種天真的空想,所以又叫虛構階段。在這個階段,各方面都有神學特點,天文學表現為占星術,化學表現為煉金術,哲學表現為經院哲學,政治表現為君權神授。
形而上學階段只不過是前一階段的略微改頭換面。在這個階段,人們運用「抽象觀念」代替人格神,通過抽象推理去解釋世界的一切現象。例如,傳統哲學用「實體」、「內在原因」、「絕對理念」等概念來說明事物。抽象概念的力量代替了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這個階段,哲學變成了形而上學;科學知識形而上學化;政治空談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則。在這里,孔德貶低形而上學,貶低人類理性和理想性的目的是抬高自己的實證哲學。但是,他也確實看到了傳統哲學的弊端,要對哲學進行徹底的改革。
實證階段是指從19世紀起實證哲學占統治地位的階段,也是人類理智發展的最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的精神承認不可能得到絕對的概念,於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⑤]人們放棄探索事物的根本,把推理與觀察結合起來,從而發現現象之間的聯系。放棄對絕對的追求,只追求相對的東西,以往關於絕對的知識是無用的,現今相對的東西才是有用的。在這個階段,哲學是實證哲學;科學是實證科學;政治是實證的社會體系,而不是理想的王國。人們只立足於當下,並不著眼於未來。
為了印證他「三階段」論規律的正確性,孔德舉出了個人教育與人類教育的相似性。他說:「我們每一個人追憶自己的歷史時,豈不是記得自己在主要的看法方面,曾經相繼地經過三個階段,在童年時期是神學家,在青年時期是形而上學家,在壯年時期是物理學家嗎?今天任何一個跟得上時代水平的人都是不難證實這一點的。」[⑥]孔德的意思是說,在童年時期,愛好神話和虛構,好像神學家;在青年時期,喜歡抽象思考問題,富有理想,好像形而上學家;到了壯年時期,不再愛好好高騖遠的虛構和富於想像的描繪,而是關心實際、重視現實,好像物理學家。
孔德所講的人類理智發展的過程,完全脫離了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和社會條件,把人類思想的發展看成是由思想自身所決定的,並且僅僅是占統治地位的少數人的思想決定的。人類理智發展的三個階段決定社會發展也經過了相應的三個階段:古代社會是神學社會,中期社會是形而上學社會,未來社會是實證社會。孔德抓住了一些現象,卻並沒有揭示這些現象的經濟基礎。他把古希臘哲學歸結為宗教哲學,顯然違反了歷史事實。
孔德還認為,以前的科學都不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科學只有在擺脫了神學和形而上學的影響,並取得完全獨立時才有可能。科學應按發展的完美程度進行排列,分為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其中數學是處在五種基本科學前面的科學,因為數學最普遍、最單純、應用范圍最廣泛、最完美,所以應放在最前面。各門科學知識作為分枝都是從同一樹幹上生長出來的,最前面的科學具有較大的普遍性,適用范圍也比較廣泛;後面的科學是前面科學發展的結果,如果沒有前面的科學,就不能理解後面的科學。社會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它比其它科學更復雜,並建立在其它科學之上,是最後邊的科學。所以,一切科學都應用社會學的觀點來重新估價,都要以人為中心,其目的都是為了人。這樣,所有科學就構成了一個體系。實證哲學不是抽象體系,而是科學的綜合。哲學不在這個體系之外,就在這個體系之中,是這個體系中的認識論、方法論原則和邏輯發展規律。或者說,實證哲學就是這個體系本身,就是使這個體系成為這個體系的東西。孔德的觀點雖然體現了哲學對科學的指導功能,但在實質上已經取消了哲學本身。
❻ 2018年第3版《市場哲學的數學原理完全配圖手冊》即纏中說禪《教你炒股票108課》完全配圖手冊有什麼新增
市場哲學的數學原理(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 of market philosophy)
這本書搜索就能看到,4500多張配圖,銅版紙彩色印刷的,很清楚的。適合收藏
❼ 常用的哲學原理有哪些
1.辨證唯物論
2.唯物辯證法
3.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4.歷史唯物主義
這些都是最常用的哲學原理
❽ 哲學上有哪些哲學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①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觀點,包括物質論和意識論及其辯證關系論;
②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
③關於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規律的觀點;
④關於現象和本質……可能和現實等成對范疇的觀點;
⑤關於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等等。
2、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的觀點;
②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觀點;
③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觀點;
④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
等等。
❾ 哲學原理
體現了發展的觀點。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全面的觀點要求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同時也有全面的觀點。要兼顧兩面,全面協調的發展。
啟示有如下:
一,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發展的觀點,不能止步不前,要看到新事物的出現,支持新事物的成長。
二,就是我們要堅持「兩點論」,不可偏廢其一,兩手都要抓,這樣在工作中,才能做到全面合理。
❿ 有什麼哲學原理可以解釋「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