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金是怎樣提煉的
提煉黃金並不需要多麼復雜的辦法。就過濾篩選。黃金一般以顆粒狀存在於沙子裡面,利用黃金比沙子重的性質,不斷地淘洗篩選就可以了。相比於別的元素,黃金算是最容易提煉的
⑵ 黃金是怎樣提煉出來的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石經過開采、粉碎、淘洗,大顆的金可以直接揀取,小粒的可用水銀溶解。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北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後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於工業生產。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
⑶ 黃金是怎麼煉出來的
黃金是在自然界中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按其來源的不同和提煉後含量的不同分為生金和熟金等。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石經過開采、粉碎、淘洗,大顆的金可以直接揀取,小粒的可用水銀溶解。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於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間。
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北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後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常見的有金條、塊、錠和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金幣以及工業用的金絲、片、板等。由於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沒有提純設備,而只熔化未提純,或提的純度不夠,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黃金。人們習慣上根據成色的高低分為純金、赤金、色金3種。按含金量不同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
黃金經過提純後達到相當高的純度的金稱為純金,一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黃金。
赤金和純金得意思想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准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色金,也稱「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於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只有30%。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黃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黃金中只摻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清色金。清色金較多,常見於金條、錠、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
混色金是指黃金內除含有白銀外,還含有銅、鋅、鉛、鐵等其他金屬。根據所含金屬種類和數量不同,可分為小混金、大混金、青銅大混金、含鉛大混金等。
k金是指銀、銅按一定的比例,按照足金為24k的公式配製成的黃金。一般來說,k金含銀比例越多,色澤越青;含銅比例大,則色澤為紫紅。我國的k金在解放初期是按每k4.15%的標准計算,1982年以後,已與國際標准統一起來,以每k為4.1666%作為標准。
⑷ 古代的黃金是怎樣提煉出來的
淘金淘金,利用黃金比較重的原理,用水來沖洗去雜質,得到金子。然後把金子熔化。
一般含金量在九成左右
⑸ 黃金如何提煉出來的
可鍛性:首屈一指。可以造成極薄易於捲起的金片。1盎司重的金可以錘薄至400萬分之1呎厚及100平方呎面積大。古代人將它錘成薄片,來撲成廟宇和皇宮上面做裝飾。這些都可以說明黃金極強的柔韌性、可鍛性。黃金的顏色為金黃色,金屬光澤,難分解。硬度2-3,純金19.3,熔點1064.4℃;具良好的延展性,能壓成薄箔,具極高的傳熱性和導電性,純金的電阻為2.4p。純金具有良好的抗化學腐蝕性,是最好的電鍍材料。黃金易鍛造、易延展,可碾成厚度為0.001毫米的透明和透綠色的金箔。0.5克的黃金可拉成160米長的金絲。
⑹ 黃金是怎樣冶煉出來的
黃金是人們最喜愛的金屬。但很多人不知道,黃金在科學史上曾起到過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黃金通常呈單質狀態存在,是人們最早認識的物質之一。它常與河沙混合在一起,或與岩石摻雜成塊狀。在世界各地都曾發現過金沙和天然金塊,其中19世紀在澳大利亞發現的最大天然金塊達214kg。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用黃金來製作裝飾品,後來又作為貨幣使用。至今,世界各國銀行仍將黃金儲備作為發行貨幣的基準之一,仍有許多人習慣將黃金看做是財富的象徵,以佩戴黃金製成的首飾為榮。
由於黃金珍貴而稀少,古代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有很多人希望通過某種方法,利用廉價金屬製成黃金,由此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知識——煉金術。例如古希臘的煉金術士先把錫、鉛、銅、鐵等按一定比例熔合成黑色合金,在其中加入水銀、砷或銻,使其變成白銀色,然後再加入少量黃金「酵母」,並用硫黃水等「染媒劑」進行處理,最後合金呈現出金黃色,似乎就真的變成「黃金」了。
這是科學史上最令人驚嘆的一幕。從公元前15世紀起直到公元17世紀大約3000多年間,無數煉金術士在自己家裡或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做了大量化學實驗,為後人留下很多描述自然界各種物質特性的書籍。許多西方早期科學家包括牛頓在內,都是煉金術的忠實信奉者。
雖然最終沒有煉出黃金,但煉金術的方法後來應用到制葯和冶金方面,逐漸演變成西方近代化學。英語中「化學」(Chemistry)一詞就來自於「煉金術」(alchemy),而「化學家」一詞本來的含義則是葯劑師,因為早期並沒有化學家這個專門職業,都是由葯劑師兼任的。
通過煉金術,人們逐漸形成了有關元素與化合物的概念,不僅發現了磷、砷等以前不知道的元素,而且製造出許多自然界原本沒有的化合物,包括硝酸、鹽酸和硫酸等。它們比以前人們所用醋酸的酸性要強得多,不需要高溫及長時間的等待就可以把物質分解。人們逐漸明白了哪些東西可以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哪些則不可以。到18世紀,以往人們一直以為是元素的空氣被分離成氧和氮,水被分解成氫和氧,石灰石則被分解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認識了越來越多的元素,最終建立起科學的元素學說和原子論。
直到20世紀人們才真正了解,黃金與其他元素一樣,都是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原子核內的質子和中子數目不同。現代科學家利用高速粒子轟擊原子核,可以導致原子核發生嬗變,完全有可能用其他物質人工製造出黃金,實現古代煉金術士的夢想。
⑺ 黃金怎麼提煉出來
黃金是在自然界中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不能人工合成的天然產物。按其來源的不同和提煉後含量的不同分為生金和熟金等。
生金亦稱天然金、荒金、原金,是熟金的對象,是從礦山或河底沖積層開采出,沒有經過熔化提煉的黃金。生金分礦金和沙金兩種。
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岩石的縫細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岩石的縫隙中,礦石經過開采、粉碎、淘洗,大顆的金可以直接揀取,小粒的可用水銀溶解。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礦金產於不同的礦山而所含的其他金屬成分不同,因此,成色高低不一,一般在50%-90%之間。
沙金,是產於河流底層或低窪地帶,於是石沙混雜在一起,經過淘洗出來的黃金。沙金起源於礦山,是由於金礦石露出地面,經過長期風吹雨打,岩石北風化而崩裂,金便脫離礦脈伴隨泥沙順水而下,自然沉澱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層或砂石下面沉積為含金層,從而形成沙金。沙金的特點是:顆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蠶豆,小的似細沙,形狀各異。顏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為赤黃色,八成為淡黃色,七成為青黃色。
熟金是生金經過冶煉、提純後的黃金,一般純度較高,密度較細,有的可以直接用於工業生產。常見的有金條、塊、錠和各種不同的飾品、器皿、金幣以及工業用的金絲、片、板等。由於用途不同,所需成色不一,或因沒有提純設備,而只熔化未提純,或提的純度不夠,形成成色高低不一的黃金。人們習慣上根據成色的高低分為純金、赤金、色金3種。按含金量不同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
黃金經過提純後達到相當高的純度的金稱為純金,一般指達到99.6%以上成色的黃金。
赤金和純金得意思想接近,但因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赤金的標准有所不同,國際市場出售的黃金,成色達99.6%的稱為赤金。而境內的赤金一般在99.2%-99.6%之間。
色金,也稱「次金」、「潮金」,是指成色較低的金。這些黃金由於其他金屬含量不同,成色高的達99%,低的只有30%。
按含其他金屬的不同劃分,黃金又可分為清色金、混色金、k金等。清色金指黃金中只摻有白銀成分,不論成色高低統稱清色金。清色金較多,常見於金條、錠、塊及各種器皿和金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