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種定位不是矛盾和對立的,而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全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決定稀缺資源的配置
●只有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市場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緊緊抓住的主攻方向。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對市場作用認識的新飛躍
35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圍繞著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的。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通過國家計劃進行資源配置,市場的作用被排斥,僅僅在計劃的縫隙里發揮一些補充作用。傳統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之一,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1978年後,我們黨從發揮價值規律作用切入,逐步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突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釋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顯示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作用。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中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標志著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的重大突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仍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秩序不規范、市場競爭不充分,政府權力過大、審批過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影響了經濟發展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決定》根據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廣泛考慮各方面意見,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這一修改雖然只有兩字之差,但對市場的作用是一個全新的定位。它表明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上的一個新突破。「決定性」的意思是,由市場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決定採用什麼方法生產,決定產品和服務的初次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其他力量可以影響和引導資源配置,但決定資源配置的力量只能是市場。「決定性作用」和「基礎性作用」,這兩種定位不是矛盾和對立的,而是前後銜接、繼承發展的,前者是在後者基礎上的與時俱進,是認識上的升華和飛躍。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市場是社會配置稀缺資源的一種手段,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共同成果。歷史和現實表明,在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下,與其他經濟體制相比,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經濟體制,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實現現代化的最優途徑。
人們對物質文化產品的需要是無限的,而用來生產物品和服務的資源總是有限的,把稀缺資源分配到不同物品和服務的生產上,把生產的物品和服務分配給各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手段,就是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經濟配置資源是通過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進行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價格發揮著傳遞信息、分配收入、提供激勵三大功能,引導市場主體把資源投入到最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上,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就參與市場交易的主體來說,市場經濟不承認市場主體在身份、地位、民族、出身、膚色等方面的差別,他們只承認對方是平等的擁有生產要素或產品的所有者。市場主體在市場上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產要素和商品,自由地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選擇。就市場經濟的規則來說,市場主體不承認別的任何權威,只承認市場競爭加在他們身上的像自然力一樣的作用,他們遵循市場等價交換的規則,在商品面前人人平等,在貨幣面前人人平等,在市場規則進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價值規律,通過由市場交換形成的分工協作的社會生產機制、由市場競爭形成的獎勤罰懶優勝劣汰機制、由市場價格自動調節的供求機制等,使稀缺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全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決定稀缺資源的配置。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實踐上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35年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在我國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是,在各個經濟領域,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上,資源配置違背價值規律導致低效配置和嚴重浪費的現象還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是,現行經濟體制仍然存在束縛市場主體活力的弊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仍然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並沒有發揮決定性作用。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很強的指導性。第一,有利於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於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要以此為根據來區分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和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起全部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發揮市場作用,也要發揮政府作用。但是,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職能是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第二,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遲緩,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其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中存在著許多妨礙市場主體創業創新創造積極性的障礙。如果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有了體制機制基礎,就可以釋放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讓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目前政府治理和市場功能的邊界不夠清晰,政府越位、缺位、錯位並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求政府把應該由市場和企業辦的,還給市場和企業;應該由社會中介組織辦的,交給社會中介組織;應該由家庭和公民個人辦的,回歸給家庭和公民個人。這樣,政府就能真正轉變職能,把應該由自己辦的事情辦好,履行好自己的職能。
第四,有利於抑制消極腐敗現象。由於政府直接配置資源、對經濟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等,不僅妨礙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而且導致了尋租現象。「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減少了政府審批項目、征地賣地、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事務,有利於鏟除滋生公職人員受賄、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土壤和根源。
政府要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供條件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僅對市場的作用進行了新的定位,也對政府的職能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市場才能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市場經濟在運行過程中容易導致宏觀經濟失衡,使市場失靈。政府只有對宏觀經濟實施有效管理,才能彌補市場失靈,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保持宏觀經濟穩定,推動可持續發展,為市場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有序運行創造良好環境。市場機製作用有一定的自發性、盲目性,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會和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政府只有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解決市場外部性問題,才能彌補市場的缺陷,實現市場主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統一,創造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的條件和環境。市場經濟發展容易造成壟斷和不公平競爭,只有政府才能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制定和維護規制,保障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市場主體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間來創造財富。市場機制不能很好地解決公共產品供給問題,只有政府才能加強和優化公共產品服務,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市場經濟容易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只有政府才能維護和規范由市場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並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對收入再分配進行合理調節,促進共同富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由此可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是說政府可以對市場撒手不管了,而是對政府發揮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政府轉變職能,發揮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作用,市場才能真正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和優勢才能得到更好的體現。
『貳』 何謂投票交易它對資源配置效率有何影響
同學不懂要查圖書館的。
『叄』 環境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外部性是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之一。
外部性是產權不能明晰或者說做到產權明晰很困難,或者說做到產權明晰的交易費用比較多。
而對資源配置的方式,有市場和政府。
市場調配資源,主要是在產權明晰下價格機制的作用,而政府的配置資源,就是宏觀調控。
因此對於外部性所造成的市場失靈,有幾種方式。
一,就是外部性的內部化,這也是明晰產權的一種方式,比如環境所帶來的外部性,可以通過徵收環境稅,對正的外部性,可以予以補貼。這個是庇古手段,即使征稅或者補貼,
二。此外還有科斯的一種辦法,就是協商的辦法。
我本人覺得外部性內部化,使其產權明晰,這個是最主要的。
產權一旦明晰,市場機制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當然要考慮到界定產權的交易費用。
往往外部性不能使得資源達到帕累托最優,需要政府調控,制定相應的制度來規范。
『肆』 投票交易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投票交易可能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
在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的情況下。
投票交易可能也使得資源配置富有效率。
『伍』 影響資源配置的因素
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資源配置有兩種方式:
①計劃配置方式。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和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來統管資源和分配資源。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方式有可能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集中力量完成重點工程項目。但是,配額排斥選擇,統管取代競爭,市場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從而易於出現資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
②市場配置方式。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企業與市場發生直接的聯系,企業根據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狀況,根據市場上產品價格的信息,在競爭中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但這種方式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例如,由於市場機製作用的盲目性和滯後性,有可能產生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失衡,產業結構不合理,以及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
戰略性資源配置是個相對宏觀、整體概念,是資源配置的方法論或前瞻規劃。
戰術性資源配置是個實踐性命題,是資源配置的即時操作辦法、形式。
『陸』 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和效用
(一)完全競爭市場(Perfect Competition),又稱純粹競爭市場,是指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干擾和控制的市場結構,即購買者和銷售者的購買和銷售決策對市場價格沒有任何影響的市場結構。按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的觀點,完全競爭就是沒有任何「壟斷因素」的競爭。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四個:
第一,市場上有無數的買者和賣者。由於市場上有為數眾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給者。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的購買份額或銷售份額,相對於整個市場的總購買量或總銷售量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買與不買,或賣與不賣,都不會對整個商品市場的價格水平產生任何影響。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消費者或每一個廠商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對市場價格沒有任何控制力量。
第二,同一行業中的每一個廠商生產的產品是完全無差別的。這里的完全無差別的商品,不僅指商品之間的質量完全一樣,還包括在銷售條件、商標、包裝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對消費者來說,購買哪一家廠商的商品都是一樣的。如果有一個廠商提價,他的商品就會完全賣不出去。當然,單個廠商也沒有必要降價。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單個廠商總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場價格實現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相對來說是很小的銷售份額。
第三,廠商進入或退出一個行業是完全自由的。廠商進出一個行業不存在任何障礙,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在各行業之間自由流動。這樣,各行業的廠商規模和廠商數量在長期內是可以任意變動的。但是在短期內,廠商規模和廠商數量仍然是不可變的。
第四,市場中每一個買者和賣者都掌握與自己的經濟決策有關的商品和市場的全部信息。這樣,市場上的每一個消費者或生產者都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確定自己的最優購買量或最優生產量,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這樣也排除了由於市場信息不暢通而可能產生的一個市場同時存在幾種價格的情況。
顯然,理論分析上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是很嚴格的。西方學者承認,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完全競爭的市場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是將某些農產品市場看成是比較接近的市場類型。我們之所以要對這一理論上抽象的市場進行分析,是為了理論體系的完整和加深對非完全競爭市場的理解。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市場上有大量的賣者和買者,產品同質,並實現了資源完全流動, 不對生產要素價格產生影響。市場上的生產原料保有量比較大,商品出產量比較大時,市場價格將會放大下跌幅度;在市場上市量縮小時,將會放大上漲的幅度。
(二)經濟壟斷源於濫用經濟力的優勢 (包括聯合優勢) ,並且 ,其濫用者應是經營者、或經營者的聯合體。實踐表明 ,經濟力的優勢並不必然屬於某一個經營者或經營者聯合體。相反 ,它可以屬於甲經營者 ,也可以屬於乙經營者。甚至 ,屬於本來並沒有經濟優勢的若干經營者組成的聯合體。換言之 ,經濟力的優勢並非具有永久的獨占性。它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問題在於 ,經濟力優勢的佔有者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採用非競爭的手段 ,不允許他人再與之進行競爭。經濟力優勢濫用的根本特徵 ,是以集中的經濟力或聯合的經濟力支配市場 ,從而有使他人成為經濟從屬者的可能。
經濟壟斷所導致的市場准入的限制 ,主要表現為獨占進入市場的機會。而一旦出現了經濟壟斷 ,進入市場的機會就被個別 (或少數 )經營者獨佔了。經濟壟斷的行為者不僅不同他人分享進入市場的機會 ,而且也不與其他經營者分享新的進入市場的機會。
國家的合法經濟壟斷和諸多公用事業經特許在一定范圍內的壟斷,都需要以行政權來實施並加以保障,這種行政權實施的合法或非法,不可能以法律形式事無巨細地事先予以明定,已為行政和行政權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使然。任何主體在法律和行政授權范圍內實施的市場壟斷、特許壟斷經營、價格壟斷、限制性行為和干預行為等,應屬合法、正當的行政壟斷;而有關行政壟斷是否在合法授權范圍之內及其是否對競爭構成損害,則需由反壟斷執法機構和法院依法予以認定。
經濟壟斷則不單是個別主體的、私人的非行政壟斷,它也包括國家和國有主體的行政性的經濟壟斷。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國有主體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無論其是否具有自然壟斷或法律特許壟斷的性質,抑或完全和私人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分割、支配市場,濫用交易實力,採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經濟性"壟斷行為,都不是西方國家所謂的私人壟斷,多有"行政"在背後支持。
壟斷經營體現在:原料資源獲取的壟斷,技術標準的壟斷,經營方式的壟斷,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壟斷,客戶資源的壟斷,市場價格的定價權等等。壟斷經營有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社會資源的節約,後者是指行業內、公司內經營成本的降低。
『柒』 為什麼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
因為是經濟規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市場經濟是社會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因而不存在姓「社」、姓「資」的問題,是各種社會條件下的市場經濟的共性。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市場經濟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
(7)投票交易對資源配置的影響擴展閱讀:
市場及其運行規律(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像一切事物一樣,有二重性,有雙重效應。
由市場配置資源,確實能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有利於提高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這是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後繼續發展市場經濟、運用價值規律的根本理由。
但是應當看到另一方面。市場機遇、市場信息、參與市場的能力、市場決策能力、市場運作手段等等,對每個人或每個企業並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十分懸殊,因而從市場獲得的有的是利潤,有的是虧損,即使是盈利也有大小多少之分。
這樣,市場雖然只有一個,但參與者卻有三六九等之分。市場及其運行規律的二重作用,既可使一部分人富起來,也可能出現一部分窮人。只要價值規律存在、並發揮作用,就必然發生兩極分化。
對於這種情況,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並採取適當措施和政策,以削弱乃至消滅兩極分化,逐步走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