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巴倫有一個經典心理測試:用沙石,珍珠,黃金,湖水,樹葉,來形容我們的關系你會選那個
沙石是有緣的朋友 珍珠是風雨同舟 黃金是可靠的朋友 樹葉是普通朋友 湖水是夫妻哦~~
原題應該還有 木材 玉石跟貝殼
木材是生死之交 玉石是默契的朋友 貝殼是普通的朋友
『貳』 二戰後美國的狀況
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經過恢復與改造,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呈現繁榮景象。
原因:美國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政府加強對經濟的調控,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力的發展環境;加大了對教育和科研研究的經費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涌現出了許多高新科技成果等等。
2、第二階段,面對危機與「通脹」,經過調整,8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形勢好轉,但債務負擔沉重。
原因:經濟發展弊端顯露,受到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美國債務增加,成為最大的負債國。
3、第三階段,通過調整政策,90年代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原因:美國對社會經濟進行了改革,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一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完成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等。
具體表現:
1、企業破產加速據智通財經了解,從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美國破產企業的數量增加了9%,上半年則增加了23%,同比增長25%。
2、企業稅收萎縮雖然人人都討厭納稅,但一張大稅單也是成功的標志。美國財政部公布,該國預算赤字同比增長27%至4010億美元,正是因為今年上半年企業稅收下降了11%。
1990年代,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但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美國經濟
『叄』 古巴硬通貨是什麼
全世界的硬通貨基本都是貴重金屬 黃金 白銀
『肆』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
目錄
一、 控制印度洋:拿破崙爭霸世界的首選目標
二、控制印度洋:19世紀末英俄在阿富汗狹路相逢
三、會師印度洋: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的「最後使命」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紀末美蘇決戰阿富汗
五、新棋局 ,老棋譜
大國爭霸世界的活動基於對世界地緣政治的基本認識。研究從拿破崙與英國爭霸迄今三百多年的世界政治史不難發現:不管大國角逐世界霸權的「棋局」如何變化,但對弈者所用的「棋譜」及其最終控制印度洋的戰略目標大體是相同的。
一、 控制印度洋:拿破崙爭霸世界的首選目標
拿破崙戰爭是資本全球化以來法國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並由此開辟資本多極化歷史進程的戰爭。1798年拿破崙在打敗第一次反法聯盟後,開始考慮取代英國世界霸權地位的戰略。基於他對世界地緣政治體系的認識,他向督政府建議在准備渡海對英作戰的同時,出兵埃及,進而佔領印度,掐斷英國所依賴的從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貿易線,截斷其來自印度的財源。他認為:「要在(印度)這樣遙遠的戰場打勝仗,就必須有一個中途陣地作為進攻基地。埃及離土倫六百法里,離馬拉巴爾(位於今印度果阿以南至科摩林角的海岸)一千五百法里,它正是這樣一個進攻基地。法國如果能夠在(埃及)這個國家裡牢固站穩腳跟,那麼它遲早會成為印度的主人。廣大的東方貿易也會回到紅海和地中海這條古道上來。這樣,一方面,埃及會代替聖多明各和安的列斯群島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必然會成為征服印度的道路上的一個兵站。」【2】 「牢固地佔領(埃及)這個國家是遠征印度整個計劃的基礎。」拿破崙確實曾計劃出兵佔領印度,他說:「出兵印度的日期一決定,一支包括十五艘主力艦、六艘巡洋艦和十五艘大運輸艦的艦隊,就應裝載五千名兵士和大批糧食彈葯從布列斯特出發。」【3】
拿破崙在戰爭實踐中提出他的關於世界地緣政治及其戰略。他說:「埃及是非洲的一部分。它位於古代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是與印度通商的天然的貨物集散地。」【4】 「如果亞歷山大(埃及北方港口)的防禦工事已經完成,那這個城市就會成為歐洲最強固的要塞之一。」據此就可以「把印度和歐洲置於自己控制之下,作為自己左右兩臂的依靠了。如果只靠當地的條件就能決定城市的繁榮和大小,那麼,亞歷山大較之羅馬、君士坦丁、巴黎、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更應該成為世界首都了。」「從開羅到印度和從巴榮訥到莫斯科是一樣遠的。六萬大軍乘五萬頭駱駝和一萬匹馬,帶著五十天的干糧和六天的飲水,用四十天時間就可以走到幼發拉底河,再用四個月可以走到印度海岸,出現在渴望擺脫壓迫的塞克教徒、馬拉提人和印度斯坦半島各民族中間;」「在佔領埃及五十年以後,文明可能通過森納爾、衣索比亞、達福爾和費贊等地傳播到非洲腹地去。」【5】 「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業已喪失,法國需要有能夠抵得上美洲殖民地的新的大殖民地。」【6】拿破崙為打開通往印度的道路,1807年與伊朗國王簽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廢除英伊同盟,對英宣戰,派兵進攻印度?⑵仁拱⒏緩掛煌��ビ《齲煌�夥ü�俚酪晾式�ビ《取⑽�ü�┯α甘巢⑽�ň��挪ㄋ雇逡磺懈劭凇!《�⒖刂朴《妊螅海保故蘭湍┯⒍碓詘⒏緩瓜諒廢嚳?/P>
拿破崙戰爭失敗之後,俄國一躍成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大國爭霸世界的主角轉移到英國和俄國之間,與此同時,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的美國作為新興的一極,也在大西洋的西岸悄悄崛起。
彼得一世和葉卡德琳娜統治時期(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是一段對未來俄國具有奠基性意義的時期。1682年彼德一世即位隨後便開始為俄國爭奪出海口的戰爭,通過歷時21年的「北方戰爭」,俄國打敗瑞典並於1721年與瑞典簽訂尼斯塔德和約,俄國獲得北方出海口。1762年葉卡德琳娜即位,繼續彼德一世向世界擴張的事業,調兵南下,迫使土耳其簽訂庫楚克·開納吉條約(1774年)和雅西條約(1792年),俄據此佔領阿速夫、刻赤等地,取得在黑海海峽自由航行的權利,獲得土耳其對克里米亞合並(1783年)的承認,並將俄國疆土擴展到第涅伯河。
然而,當時沙俄對外戰略的主要目標並不是大西洋,而是印度洋。1725年彼德一世臨終前在遺囑中向後繼者明確了他關於世界地緣政治的思想及爭霸世界的戰略目標:「盡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誰統治那裡,誰就將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連續的戰爭。在黑海邊上建立船塢,在黑海邊和波羅的海沿岸攫取小塊土地,這對實現我們的計劃是必要的。在波斯衰敗之際,突進到波斯灣,如有可能應重振古代與黎凡特(今中東和巴爾干南部)的貿易,推進到印度,它是世界的倉庫。達到這一點,我們就不再需要英格蘭的黃金了。」【7】 俄國和英國在聯合與拿破崙作戰的之初,就開始了爭奪印度洋的斗爭。為了打通通往印度洋的戰略通道,1804年,俄國入侵伊朗。1807年5月伊朗國王與法國拿破崙簽訂同盟條約,伊朗同意對英宣戰。7月,法國與俄國議和,法國停止援助伊朗。英國乘機恢復與伊朗談判,1809年,伊朗與英國訂立草約,同意和法國及與英國敵對的一切國家斷絕關系;英國應允在伊朗對俄國交戰期間對伊進行財政援助。同年,伊朗與土耳其締結同盟,對俄作戰。土耳其戰敗並於1812年與俄締結和約。俄國在西線聯合英國等國打敗拿破崙後,便全?Φ魍紡舷虜⒁躍�緣撓攀破仁掛晾視冢保福保襯輳保霸略詮爬鎪固褂攵砉�┰家楹停�黃雀釗酶衤臣�塹鵲厙�桓�瓚砉�倘嗽諞晾實淖雜擅騁茲ǎ�廝岸ㄎ�擔ィ煌�舛砉�老碓誒錆I柚媒⒍擁奶厝ǎ�晾試蚍牌�誒錆1S瀉>�娜ɡ�D悶坡厥О芎螅�⒍碓詒庇《妊蟮拿�薴桿偌せ�!?BR> 俄土和約與俄伊古里斯坦條約使俄國勢力擴展到黑海和波斯灣地區,對英國在北印度洋的海權利益構成嚴重威脅並迅速引起英國的反擊。1814年11月,英國和伊朗簽定條約,規定英國對伊俄劃界有「仲裁權」;如伊朗和歐洲國家發生戰爭,英國將每年給伊15萬英磅的支援,但其用途須經英國公使認可。如阿富汗對印度採取軍事行動,伊朗即對阿富汗採取行動。伊朗獲得英國的財政支持後,再次向俄國挑戰。1826年7月,伊俄戰爭爆發,伊朗戰敗。1828年2月,伊朗與俄國簽訂土庫曼恰伊條約,宣布放棄在南高加索的一切權力,償付2000萬盧布賠款,同意俄國在伊朗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1837年10月至1838年8月,伊朗在俄國的支持下圍攻赫拉特汗國,以彌補在高加索失去的利益。赫拉特是通往印度的要地,因而英國立即以武力相威脅,迫使伊朗撤兵;同時英國派代表到喀布爾要求與阿富汗締結反俄國的同盟。阿富汗提出要收復被侵佔的領土的要求,英國予以拒絕並出兵阿富汗。1856年10月,伊朗再次兵赫拉特,英國向伊朗開戰,1837年3月,英伊締結和約,伊朗保證不再干涉赫拉特內政。一旦赫拉特與阿富汗沖突,即請求英國調停。
19世紀40年代,歐洲普遍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遭俄國沙皇的野蠻鎮壓,俄國在歐洲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俄國決定趁機奪取黑海海峽,將勢力擴展到巴爾干半島。1853年,俄國和土耳其爆發克里米亞戰爭,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先後參加了對俄國作戰。1856年俄國戰敗,戰爭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俄國喪失在黑海駐扎艦隊的權利,黑海沿岸的要塞全部拆除,比薩拉比亞南部的一塊土地劃給土耳其。1861年,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軌,俄國對中亞的市場和資源需求增大的同時,對外擴張力度增大。1865年俄軍攻下塔什干城,侵佔了浩罕大部分土地。1867年俄國擊敗布哈拉,建立保護制度。沙皇以所佔的草原地區和中亞諸汗國的土地,成立了一個直屬陸軍的土耳其斯坦省,此後便將的目標直逼進入印度的最後的屏障——阿富汗。
另一方面,英國從南方對俄南下的戰略進行了有力的反制。到19世紀中期,英國基本上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統治。1839年和1878年英國兩次出兵阿富汗,佔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迫使阿富汗承認其為英國的保護國。1877年至1881年俄國對土庫曼進行軍事征服。1884年,英國慫恿阿富汗艾米爾把北部邊界盡力擴張———現在阿富汗北方出現的五個獨聯體國家幫助西方人更好地實現了這個願望,俄揮師南下佔領原屬伊朗的梅爾夫。1885年,俄阿兩軍交火,阿富汗軍隊戰敗,俄軍佔領阿富汗班吉,此事幾乎引發起英俄之間戰爭。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向議會提出撥款1100萬英磅的要求,並計劃由黑海進攻俄國。俄政府聞訊,要求並獲得德奧及法國的支持,迫使英國妥協。1885年9月俄國和英國簽訂《倫敦議定書》,在犧牲阿富汗基礎上達成劃分阿富汗邊界的原則。同年英國佔領朝鮮巨文島,准備一旦俄國向印度洋突進並由此引發英俄在中亞沖突,就在遠東地區牽制俄國。這一策略後來為1902年1月30日英國和日本簽訂的同盟條約所代替。時任外交事務次官的英國保守黨領袖之一的寇松說?quot;阿富汗、裏海以南的地區、波斯灣……對我說來是一局正在下的棋盤上的方格,這盤棋的賭注是世界統治。「【8】
與20世紀下半葉美蘇爭霸的演變進程十分相似。19世紀後半葉,當時的歐洲兩大霸主英國和俄國的關系也是一種」冷戰「關系:雙方從歐洲到巴爾干最後到印度洋北岸地區,進行激烈的地緣政治爭奪,卻沒有發生一對一的直接軍事沖突。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此時美國、德國、日本作為新興的大國迅速崛起在相當的程度上對英俄兩國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並引起英俄的恐慌:1907年8月31日,英俄兩國簽訂和解協約:協約將伊朗一分為三,北部屬俄國勢力范圍,東南部屬英國勢力范圍;雙方表示不幹涉西藏內政,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與西藏進行交涉必須通過中國政府。至此,自拿破崙戰爭後,英俄兩國爭霸世界的」冷戰「,在通往北印度洋的道路樞紐即中亞阿富汗地區結束,俄國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衰落下去。無獨有偶,六十多年後,美蘇爭霸世界的戰略行動最終又在阿富汗狹路相逢,蘇聯被迫於1989年從阿富汗全部撤軍,此後蘇聯解體和美蘇冷戰的結束。1999年,西方軍事突入巴爾干俄國傳統地區,發動科索沃戰爭,此時的俄國已無力反制,世界也因此避免了1914年也是因俄國與奧匈帝國爭奪巴爾干塞爾維亞所引起的大悲劇。
三、會師印度洋:二戰中德國和日本的」最後使命「
在兩次大戰中,值得研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結局。盡管這場戰爭的重點基本上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區,但隨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和日本的戰略目標最終鎖定在印度洋。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並迅速向南中國海推進,到1942年夏,先後佔領新加坡、緬甸、菲律賓、印尼、關島、威克島、新幾內亞一部分、阿留申群島以及太平洋上其他許多島嶼。1940年9月4日,德國派高級官員施塔默爾去東京協調戰後利益劃分立場。日本近衛內閣草擬了日方的建議,互相承認歐洲和亞洲?quot;新秩序」;互相承認日本在遠東、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和非洲的「生存范圍」。日本的生存范圍伸展到印度,日本決定使用武力達到它的目的。27日,日本、德國、義大利在相互承認各方的勢力范圍的基礎上在柏林簽訂三國條約。據曾任當時日本外務大臣的重光葵在獄中寫的《昭和的動亂》一書中披露,「關於對蘇作戰,他(希特勒)從政治觀點出發,認為大軍南侵,從烏克蘭進攻高加索,將石油控制在手,可斷絕英美從波斯灣方面對蘇的援助,使德國的勢力伸展到中亞細亞,再與印度方面的日軍遙遙相對,取得聯系。日本軍部從締結三國同盟以來,也是這樣考慮的。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敗後,仍與陸軍一起,電令在柏林的野村武官,勸希特勒調德軍進攻高加索。」【9】
二戰中德日會師於北印度洋的計劃在印度人寫的著作中也得到證實。巴蓋特o 拉姆o 泰勒瓦爾(Bhagat Ram Talwar)在回憶錄中曾記錄自已在阿富汗為爭取德國支持其反英活動,與納粹德國外交官的幾次會談。他寫道:納粹外交官員親口告訴他「德國人顯然並不想佔領整個俄國領土,他們的戰略只是想在佔領部分俄國領土後,將在俄國的軍事力量與中東的軍事力量會合。我問他這是否意味著德國軍隊將從俄國進入伊朗和伊拉克進而會師中東地區。他說:『不錯』。如果他們達到預期的目的,那世界上就沒有什麼力量阻擋他們去完成他們的最後使命。」「另一方面,魯斯穆斯(Rusmus另一德國外交官)正期待著德軍在打敗俄國、征服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之後,直逼印度邊界。」 【10】
不難發現,20世紀希特勒與英國在大西洋地區及日本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爭霸,幾乎就是19世紀拿破崙爭霸世界戰略在歐亞地區的重演:希特勒在大西洋及歐洲大陸與英國爭霸,他由西自東,繼而向印度洋北岸地區推進,最後與拿破崙的命運一樣,兵敗俄羅斯;日本在太平洋及亞洲大陸與主要對手美國爭奪霸權,自東向西,最後向印度洋北岸地區推進並由此強行確立排斥歐美的「大東亞共榮圈」。與拿破崙、希特勒在俄羅斯的命運一樣,日本軍事力量也被拖垮在中國大陸;與拿破崙失敗後的政治後果相似,德國和日本失敗後,世界再次重復兩霸「冷戰」的歷史,不同的只是19世紀英俄爭霸在20世紀為美蘇爭霸所代替。
四、控制印度洋:20世紀末美蘇決戰阿富汗
二戰後核武器的出現是一件其意義怎麼估計也不為過的事件。由戰爭促進的熱兵器更新到此已臻極限並開始進入自我否定階段,此後,建立在外層空間的技術之上的有限戰爭就成了世界戰爭的主要形式。這使二戰後迄今五十多年竟沒有爆發類似前兩次規模的世界大戰。然而,僅憑戰爭形式的變化並不能預言,和平與發展就成?quot;時代的主題「(或主旋律),因為現代戰爭是生發於私有制的資本運動所產生的不可避免的規律:有資本競爭,就會有資本全球化和資本多極化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可避免要產生民族國家因市場經濟發展而造成的對世界市場和世界資源的日益增長的需求。【11】只要這種需求持續增長而國際社會又不能保證對有限資源在民族國家間的計劃和公平分配,那麼,霸權與反霸權及由此產生的國家間的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與拿破崙失敗後的國際形勢一樣又不一樣。19世紀初拿破崙失敗使歐洲大國力量失衡,造成沙俄帝國的崛起及與此相應的英國和俄國的爭霸;20世紀40年代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失敗再次造成俄國人以蘇聯名義稱雄並與英國霸主地位的繼承者美國爭霸的政治形勢。盡管霸主關系已由原來的英俄轉為美蘇,爭霸的重心由原來的大西洋進一步擴大到太平洋,戰爭手段已由火炮轉為核武器,但大國對弈的」棋譜「卻沒有多大的改變:兩洋西東合圍與反合圍,繼而爭奪巴爾乾和中南半島,最後決戰於北印度洋仍是這一時期美蘇爭霸的基本路徑。
戰後美蘇爭霸最先從歐洲開始。納粹投降後,德國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分區佔領,位於蘇聯佔領的大柏林市則?quot;盟國柏林城防司令部」屬下四國軍隊管理。經過激烈的角逐,德國被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德國分裂是美蘇霸主在西線妥協及其分贓的後果,雙方通過此次及後來的幾次「柏林危機」,大體鎖定了各自在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第一次柏林危機剛結束,美蘇立即揮師遠東地區。雙方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一分為二。1949年10月1日,與蘇聯保持良好的政治合作關系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2月16日毛澤東訪問蘇聯。美國意識到它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有可能因中蘇聯盟將大面積地喪失。1950年6月美國軍事介入南北朝鮮沖突。10月25日中國志願軍與北朝鮮軍隊一起抗擊美國的侵略。1953年7月26日,美國被迫於板門店在《關於朝鮮軍事停戰協定》上簽字。與柏林危機的後果一樣,美蘇兩霸通過朝鮮戰爭在東北亞鎖定了各自的勢力范圍。1953年10月1日,美國與韓國在華盛頓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9月8日,美國同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和巴基斯坦在菲律賓簽訂旨在防?quot;共產黨侵略「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12月2日,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總部設在泰國首都曼谷的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第一次柏林危機和朝鮮戰爭後,美蘇兩霸爭奪世界的重心從西東兩翼轉向地中海及中東地區和南中國海及中南半島,以填補英法舊殖民主義離開這一地區時留下的霸權真空。
英法在蘇伊士運河有著巨大的地緣戰略利益。1952年」七月革命「後,以納賽爾為首的埃及新政府要求英國無條件撤出埃及。1954年,英埃簽訂了《關於蘇伊士運河基地的協定》,規定全部英軍在協定簽訂後20個月內撤出埃及。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英法支持下,出動大軍分四路侵入埃及。31日,在所?quot;調解」被埃及拒絕後,英法出動飛機對埃及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城市狂轟濫炸。11月1日,聯大召開緊急會議,3日,聯大以59票對5票的絕對優勢通過立即停火和撤軍的決議。在美蘇強勢要求下,12月22日,英法軍隊完全撤出埃及領土。1957年1月5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戰略,認為,二戰後中東地區英法力量受到削弱,無法維持原有的殖民統治,被迫撤出一些地區。美國應當填補英法走後留下「政治真空地帶」,「並將蘇聯的影響排除出這個地區。」【12】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發生革命,成立共和國。1959年伊拉克新政府宣布退?quot;巴格達條約組織「,轉而對蘇聯採取友好政策,1959年3月,伊拉克與蘇聯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蘇聯開始向伊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蘇聯勢力此後在伊拉克迅速擴展並在美國扶持的」巴格達條約「鏈條中撕開缺口。1958年初,黎巴嫩國內發生有共產黨積極參加的罷工罷市,5月罷工轉向起義。7月15日下午,美國海軍陸戰隊應黎巴嫩政府之邀在貝魯特登陸。7月16日,蘇聯政府宣布,蘇聯陸軍和空軍在南高加索和土耳其斯坦舉行軍事演習。8月21日,聯合國緊急特別會議通過阿拉伯十國提案,責成秘書長哈馬舍爾德作出實際安排,迫使美英軍隊在11月實現撤軍。在各方的壓力下,美國於10月25日撤走軍隊,結束對黎巴嫩三個多月的軍事佔領。
20世紀60-70年代,是蘇聯向美國世界霸權地位從歐洲和亞洲西東兩翼經中東地區和中南半島逐漸向印度洋,特別是北印度洋地區發起最凌厲攻勢並連連得手的時期。
1962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及其結果,」刺激了蘇聯軍方大規模發展軍事力量的決心和信念「並」促使赫魯曉夫政權垮台「。【1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並在全球范圍對美國展開爭霸攻勢。與赫魯曉夫不同的是,勃列日涅夫戰略出擊方向直奔主題,這就是:打通中亞,控制波斯灣,進軍印度洋,。
古巴導彈危機也促使美國加大軍事介入全球事務的力度。60年代中期。,美國策動南越政變並直接捲入戰爭。就在美國被拖在越南戰場和中美關系即將改善之際,蘇聯影響迅速向印度推進。1971年7月9日基辛格訪問中國並於15日發表公告宣布尼克松將於是1972年訪華;1971年8月8日至12日,蘇聯外長葛羅米柯訪印度,雙方簽訂了為期20年的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條約》;1977年3月,印度國會大選,人民黨德賽獲勝組閣。印外交開始恢復不結盟特點。1980年1月,英·甘地再度執政,2月12日至14日,葛羅米柯訪印,向英·甘地轉交了一封勃列日涅夫的信,並與印外長討論了阿富汗問題。4月16日,英·甘地在訪問坦尚尼亞期間,談到阿富汗問題時說「我反對一切干涉」,「但只有其他國家停止譴責蘇聯,並向蘇聯保證它的利益不會受到威脅時」,「蘇聯才能撤軍」。7月7日,印度宣布承認越南在柬埔寨扶持的韓桑林政權,立即得到蘇聯的贊揚。
與南葉門和衣索比亞發展戰略合作關系是七十年代蘇聯實現印度洋戰略的另一重要環節。如果說控制越南和印度意味著從東西兩面控制馬六甲海峽,而控制當時的南葉門和衣索比亞則意味著鉗住了西方經曼德海峽和亞丁灣北上波斯灣的咽喉要道。
『伍』 今年上海黃金賽110欄為什麼沒有古巴的羅伯斯
有傷,不能參賽
晚21點55分,2009上海黃金大獎賽壓軸賽男子110米欄比賽將在上海體育場進行,時隔13個月後重新站到賽道上的劉翔復出戰表現如何,史冬鵬、謝文駿能否捍衛中國榮耀力克美國軍團奪冠,悍將特拉梅爾會否在上海摘掉「千年老二」的帽子,一切疑問都將在今晚十幾秒的競逐過後全部揭曉。
在去年夏天經歷了「鳥巢」遺憾傷退事件後,劉翔在成功手術以及耐心康復治療後終於迎來了復出之戰,實際上這距離劉翔上一次有成績的公開比賽已經有484天了。在最近一次隊內測試比賽中,劉翔跑出13秒70。按照劉翔自己的話說「現在我就是一新人。」
這一成績確實缺乏競爭力,但顯而易見劉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劉翔自己表示現在水平與謝文駿差不多,換言之前雅典奧運會和大阪世錦賽冠軍的成績應該在13秒60左右,而教練孫海平給出的任務是13秒50上下,這樣既能刺激劉翔又能確保不再出現傷病後遺症。
由於這是劉翔一年多以來的首次正式比賽,因此尋找比賽感覺遠比跑出一個冠軍來得重要。實際上,如果劉翔真能如賽前計劃那樣完賽,即使成績平平也可以讓外界對其比賽的控制能力強弱窺探一番。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劉翔在前三次參加上海賽時成績呈下降趨勢,從最初的13秒05奪首冠,到06年13秒07成功衛冕,再到07年13秒21僅獲得季軍,這一次劉翔極有可能延續這一規律。
在羅伯斯柏林傷退後,衛冕冠軍、本賽季曾跑出該項目第三好成績的奧利弗也因突然受傷無法參加本次比賽,而奪冠重任便落在了三屆世錦賽和兩屆奧運會亞軍的特拉梅爾身上,31歲的美國老將今年曾兩次跑出過13秒12本賽季該項目的第5好成績,是所有9位選手中目前能力最強的一個,不過他的賽季最好成績距離羅伯斯在07年創造的賽會紀錄還是又0.11秒的巨大差距。
除此之外,本次比賽還有四屆世錦賽冠軍和前奧運會冠軍名將阿蘭-約翰遜,這也是這位38歲的老將今年的第三次正式比賽,如今13秒30將是狀態下滑明顯的美國名將需要邁過的一個坎。
與劉翔一樣今年也是史冬鵬第四次參加上海黃金大獎賽,除06年因起跑失誤未能跑出有效成績外,其餘兩次分別獲得季軍和第五名的成績,而巧合的是兩次壓過大史一頭(第二和第四)的都是阿蘭-約翰遜,此次史冬鵬有望復仇對美國老將發起反擊。另一位90後小將謝文駿去年在此地跑出個人職業生涯最好成績獲得亞軍,今年自我突破將是主要目標。
從新聞中來看,羅伯斯在柏林因傷退賽後,他已經基本放棄了這個賽季,所以也就不參加上海黃金賽了
『陸』 古巴教育體系是怎樣的
由於面對美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和政治文化侵略的強大壓力,現在的古巴政府只能實行較為有限度的對外開放。2001-2002年度有在校生16萬人(其中正規教育14、7萬人),20000餘名大學教師。2001年有5000餘名外國學生在古巴就讀,其中1000名在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加勒比地區較為著名的拉丁美洲醫學院和國際體育學院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大量醫學和體育人才。古巴1100萬人口中每14個人有一個是大學畢業,450萬就業人口中平均每6人就有一人為大學畢業。
『柒』 是什麼,讓古巴觀眾熱淚盈眶贊不絕口
這要從一部紀錄片說起。
此時,手機里飄出古巴經典歌曲《關塔那摩姑娘》歡快的旋律,一個溫柔的女性聲音隨後響起:“古巴不僅有音樂、陽光、雪茄和朗姆酒,幾個月來,作為新華社駐哈瓦那分社首席記者,我意識到這個加勒比國家真正的奇跡是它的人民……”。
古巴媒體人也注意到這部紀錄片。在黃金時段播出該部紀錄片的古巴國家電視台Multivision頻道負責人巴爾德斯說,“新華社製作的這部紀錄片反映了古巴人民在美國長期封鎖下所表現出的頑強和創造力,反映了古巴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古中兩國人民相互守望的深情厚誼,觀眾的普遍喜愛在我們的意料之中。”
『捌』 有關俄羅斯知識
俄羅斯,也稱俄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域跨越歐亞兩個大洲,與多個國家接壤。綿延的海岸線從北冰洋一直伸展到北太平洋,還包括了內陸海黑海和裏海。作為前蘇聯的主要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大國,特別是在由10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的獨聯體組織內。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蘇聯,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對安理會議案擁有否決權。
『玖』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意思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時間
美國於1961年策動
的對古巴獵灣的入侵遭到可恥的失敗,美國為此一直耿耿於懷,總想伺機對古巴進行干涉。與此同時,古巴同前蘇聯的關系已是越來越密切,而美、蘇之間的磨擦卻日趨嚴重。 當時,美、蘇兩國導彈數量的比例是5:1,力量對比美國的優勢極其明顯,前蘇聯政府對此擔憂不已。為了迫使美國從土耳其或靠近前蘇聯的其它地區撤除導彈,赫魯曉夫決定在古巴部署蘇式導彈,並找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捍衛古巴革命成果。 1962年7月,古巴副總理造訪了前蘇聯,時隔不久,前蘇聯就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同年10月,美國的U-2偵察機發現了古巴境內的導彈基地,肯尼迪總統立即向前蘇聯提出強烈抗議,要求馬上拆除古巴境內的導彈發射設施,否則,美國將毫不猶豫地消滅這些直接威脅美國安全的導彈設施。前蘇聯方面對此的答復是:這些導彈基地純粹是防禦性質的。但美國卻不依不饒,一口咬定從該基地發射的導彈足以摧毀美國各大城市。 1962年10月16日,肯尼迪總統組成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研究如何對付前蘇聯的行動對策。執委會成員們提出了眾多方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一、空襲古巴導彈基地;二、對古巴實行封鎖;三、訴諸聯合國。肯尼迪總統認為:如果美軍空襲古巴導彈基地,必然會引起核大戰爆發,可能導致美、蘇兩敗俱傷甚至同歸於盡的惡果,而向聯合國申訴,則只不過是目前這種爭吵不休的狀態延續,無濟無事。因此肯尼迪總統主張對古巴實行封鎖,因為這樣必定給赫魯曉夫帶來巨大的壓力,並能有效地控制事態發展。 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發表電視演說,宣布美國將對古巴實行封鎖。此後,大批美國海軍軍艦和20000名海軍士兵開始執行封鎖行動。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曉夫吃了一驚,於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導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 美國毫不退讓,一支由90艘戰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的護衛下,已經在古巴領海周圍設置了警戒線,並開始攔截所有駛入封鎖區的船隻。在靠近古巴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及鄰近各州,美國已集結了一支龐大的登陸部隊。 前蘇聯政府發表聲明,如果前蘇聯艦船遭攔截,前蘇聯將進行最強烈的回擊。肯尼迪見前蘇聯態度如此強硬,便下令陸軍第一裝甲師進入臨近古巴的地域,另外5個師進入緊急戒備狀態,攜帶核武器的B-52型轟炸機振翼升空待命。其實,肯尼迪並不打算真的發動一場戰爭,他只不過是想迫使赫魯曉夫從古巴撤除導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