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次級貸款arm

次級貸款arm

發布時間:2021-08-06 16:12:48

1. 美國的金融危機正是從「次級債」開始逐漸發酵的,它是怎麼一步步傳遞的

累死了!!!!!!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
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
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牛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
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
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
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牛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
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於是阿牛找到美國經濟界的帶頭大哥
——投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主兒(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
來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鼓搗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
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裡面騙吃騙喝的主兒,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風險沒?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搞吧!於是經濟學家
、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老三樣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
(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發生債務
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行三寸不爛「金
」舌,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行找到了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
險小意思!於是憑借著老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
%;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
12%,所以光靠利息差對沖基金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這樣一來就如同阿牛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
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牛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個銀
行,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CDO風險太高,才扔給對沖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一個
勁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老黑」家裡有餿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
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把,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老黑」這下可蒙了,難道餿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
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還能老實?於是他們又
把手裡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然後繼續追著投行買普通CDO。嘿,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CDO都歸我們的!!!投行心裡那個不爽
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
(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那我投保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
作為保金,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么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幹了!

對沖基金想,不錯啊,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幹了!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CDS也賣火了!但是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我們假設CDS已經
為我們帶來了
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三毛」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
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發規模500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1元面值買入的基金,虧到0.90元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
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評級機構看到這個天才設想,簡直是毫不猶豫:給予AAA評級!

結果這個「三毛」可賣瘋了,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發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
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如果現有規模5000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低於0.99元時
,你不會虧錢了。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
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牛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
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次貸危
機爆發。

-------------------------------------------

有一點應該澄清,並非所有的對沖基金都使用大劑量的杠桿。事實上,大多數對沖基金使用很少或者不使用杠桿。對沖基金中的一個大類
,所謂的市場中立對沖基金一般嚴格按照1:1的比例同時做空與做多股票,其波動率要遠小於股市本身。我所管理的基金也嚴格控制凈風險暴露,波
動率也大幅低於股票市場本身。大量使用杠桿的對沖基金集中在信貸類對沖基金中。10年前出事的長程資本公司是一個典型,他們的杠桿倍數達到上
百倍,以數十億美元的規模控制上千億美元的資產,其瘋狂程度又遠超過Bears
Stearns了。
美國銀行家的胃口永遠難以滿足, 當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產按揭貸款資源開發殆盡後,
他們又將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這就是美國600萬貧困或信譽不好的窮人和新移民。
美國的按揭貸款市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優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 「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優質貸款市場面向信用等級高(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收入穩定可靠,債務負擔合理的優良客戶,這些人主要是選用最為傳統的30
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貸款。次級市場是指信用分數低於620分,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而「ALT-A」貸款市場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龐大灰色
地帶,它既包括信用分數在
620到660之間的主流階層,又包括分數高於660的高信用度客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
次級市場總規模大致在1萬3000億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數的人沒有固定收入的憑證,這些人的總貸款額在5000-6000億美元之間。顯然,這是一個高風險的市場,其回報率也較高,它的按
揭貸款利率大約比基準利率高2-3%。
次級市場的貸款公司更加「擁有創新精神」,它們大膽推出各種新的貸款產品。比較有名的是:無本金貸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與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
ARMs)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就是,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後,還款壓力徒增。這些新產品深受追捧
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們認為房地產會永遠上漲,至少在他們認為的「合理」的時間段內會如此,只要他們能及時將房子出手,風險是「可控」的
;二是想當然地認為房地產上漲的速度會快於利息負擔的增加。特別適合於短炒——在利率沒有提高前出手。
「ALT-A」貸款的全稱是「Alternative
A」貸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記錄不錯或很好的人,但卻缺少或完全沒有固定收入、存款、資產等合法證明文件。這類貸款被普遍認為比次級貸款
更「安全」,而且利潤可觀,畢竟貸款人沒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優質貸款產品高1%到2%。
「ALT-A」貸款果真比次級貸款更安全嗎?
事實並非如此。自2003年以來,「ALT-A」貸款機構在火熱的房地產泡沫中,為了追逐高額利潤,喪失了起碼的理性,許多貸款人根本沒有正常
的收入證明,只要自己報上一個數字就行,這些數字還往往被誇大,因此「ALT-A」貸款被業內人士稱為「騙子貸款」。
貸款機構還大力推出各種風險更高的貸款產品,如無本金貸款產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le分攤月供金額,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還本金,然後從第二年開始按照利率市場進行利息浮動,
一般還保證每年月供金額增加不超過上一年的7.5%。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則允許貸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於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額部分自動計入貸款本金部分,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貸款人在每 月還款之後,會欠銀行更多的錢。這類貸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後,也將隨行就市。
很多炒房地產短線的「信用優質」人士認定房價短期內只會上升,自己完全來得及出手套現,還有眾多「信用一般」的人,用這類貸款去
負擔遠超過自己實際支付能力的房屋。大家都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只要房價一直上漲,萬一自己償還債務的能力出了問題,可以立刻將房子賣掉歸還
貸款,還能賺上一筆,或者再次貸款(Re-
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錢來應急和消費,即便利率上漲較快的情況下,還有每年還款增加不得超過7.5%的最後防線,因此是風險小,潛在回
報高的投資,何樂而不為呢。
-------------------------------------------

據統計,2006年美國房地產按揭貸款總額中有40%以上的貸款屬於「ALT-
A」和次級貸款產品,總額超過4000億美元,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從2003年算起,「ALT-A」和次級貸款這類高風險按揭貸款總額超過了2萬億
美元。目前,次級貸款超過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撲向20%的歷史最新記錄,220萬次級人士將被銀行掃地出門。而「ALT-A」的拖欠率在
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過去的14個月里翻 了一番。
主流經濟學家忽略了「ALT-A」的危險是因為到現在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經冒煙的次級貸款市場來還不太明顯,但是其潛在的危險甚至比
次級市場還要大。原因是,「ALT-A」的貸款協議中普遍「埋放」了兩顆重磅定時BoB!!!,一旦按揭貸款利率市場持續走高,而房價持續下滑,將自動
引發這個市場的內爆。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貸款中,當利率隨行就市後,月供增加額不超過7.5%,這道最後防線讓許多人有一種「虛幻」的安全感。但是這裡面有兩個例外,也是兩
個重磅BoB!!!,第一顆BoB!!!名叫「定時重新設置」
(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貸款人的償還金額將自動重新設置,貸款機構將按照新的貸款總額重算月供金額,貸款人將發現他們的月
供金額大幅度增加了,這叫做「月供驚魂」(Payment
Shock)。由於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貸款總債務在不斷上升,他們唯一的希望是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揚才能賣掉房子解套,否則將會失去房產或吐血
甩賣。第二顆BoB!!!就是「最高貸款限額」,人們固然可以暫時不去考慮幾年以後的定時重設,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個限制,就是累積起來的欠債不得超過原始貸款總額的110%到125%,一旦觸及這個限額,又是自動觸發貸款重設。這是一個足以要人命
的定時BoB!!!。由於貪圖低利率的誘惑和第一年還款壓力較小的便宜,多數人選擇了盡可能低的月供額。比如每月正常應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以選
擇只付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的利息差額被自動計入貸款本金中,這種累積的速度會使貸款人在觸到
5年重設貸款BoB!!!之前,就會被「最高貸款限額」炸得屍骨無存。
既然這些貸款如此凶險,美聯儲就不出面管管?
格老確實是出面了,而且是兩次。第一次是2004年,格老覺得提供貸款的機構和買房的老百姓膽子太小,因為他們還不是特別喜歡高風險
的可調整利率貸款產品(Option
ARMs).
格老抱怨道:「如果貸款機構能提供比傳統固定利率貸款產品更為靈活的選擇,那美國民眾將會收益非淺。對於那些能夠並且願意承受利率變
動風險的消費者來說,傳統的30年和15年固定利率貸款可能太昂貴了。」
於是房利美們,新世紀們和普通買房者們果然膽子逐漸大了起來,情況也果然越來越離譜,房價也果然越來越瘋狂。
於是,17個月後,格老又出現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這一次,他卻皺著眉說:「美國消費者使用這些新的貸款方式(指Option
ARM等)來負擔他們原本無法承受的房貸負擔,這是個糟糕的主意。
人們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格老的想法。是啊,格老的話說得四面水滑,他是說如果美國老百姓有能力承受利率風險並能夠駕馭這種風險
,不妨使用高風險貸款。言下之意是如果沒這本事,就別瞎湊熱鬧。也許格老當真不知道美國老百姓的「金融智商」。
次級貸款CDO: 濃縮型資產毒垃圾
次級房貸和ALT-A貸款這兩類資產毒垃圾的總額為2萬億美元. 這些資產毒垃圾必須從美國銀行系統的資產賬目表上剝離掉, 否則後患無窮

怎樣剝離呢? 就是通過我們經常講的資產證券化。華爾街有句名言, 如果要增加未來的現金流, 就把它做成證券.
如果想經營風險,就把它做成證券。其實, 金融創新的本質就是, 只要能夠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辦法讓它變現。美國人什麼都炒了,不但炒房地產,還炒房地產債券,而這些債券被加入了杠桿效應,風險被放大了上百倍
。這就是貝爾斯登炒做的房地產抵押證券之所以會突然成為垃圾的原因。
本來以次級房貸為抵押品的MBS債券是易生成,難脫手, 因為美國大型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 保險基金,
go-vern-ment基金的投資必須符合一定的投資條件, 即被投資品必須達到穆迪或標普的AAA評級.
次級房貸MBS顯然連最低投資等級BBB也不夠, 這樣一來,
許多大型投資機構就無法購買。但是,正規機構不能買,並不等於沒有人買,相反,正是因為其高風險, 所以回報也比較高,
華爾街的一些從事高風險的投資銀行——例如高盛等一眼就看中了這些資產毒垃圾的潛在高投資回報。
於是,一些投資銀行開始介入這一高危的資產領域。
投資銀行家們首先將「毒垃圾」級別的MBS債券按照可能出現拖欠的幾率切割成不同的幾塊(Tranche),
這就是所謂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債務抵押憑證。其中風險最低的叫「高級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約佔80%), 投行們用精美禮品盒包裝好, 上扎金絲帶。風險中等的叫 「中級品CDO」 ( Mezzanine, 大約佔10%
), 也被放到禮品盒裡, 然後紮上銀絲帶。風險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約佔10%), 被放到有銅絲帶的禮品盒裡.
經過華爾街投資銀行這樣一番打扮, 原先醜陋不堪的資產毒垃圾立刻變得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當投資銀行家手捧精美的禮品盒再次敲開資產評級公司大門時, 連穆迪標普們都看傻了眼。巧舌如簧的投資銀行大談「高級品」如何可靠
與保險,
他們拿出最近幾年的數據來證明「高級品」出現違約現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後亮出世界一流數學家設計的數學模型來證明未來出現違約的
幾率也極低,
即便是萬一出現違約, 也是先賠光「普通品」和「中級品」, 有這兩道防線拱衛, 「高級品」簡直是固若金湯. 最後再大談房地產發展形式如
何喜人,
按揭貸款人隨時可以做「再貸款」(Refinance)來拿出大量現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賣掉房產然後套得大筆利潤,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來。
穆迪標普們仔細看看過去的數字, 沒有什麼破綻, 再反復推敲代表未來趨勢的數學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房地產如何紅火大家都
知道, 當然,
穆迪們憑著干這行幾十年的直覺和經歷過多少次經濟衰退的經驗, 他們明白這些花樣文章背後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關系。如果從表面上看禮品盒「無懈可擊」, 穆迪標普們也樂得做順水人情, 畢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標普們也要靠著投資銀行的生意才有飯吃, 而且穆迪標普們彼此也有競爭, 你不做別人也會做, 得罪人不說還丟了生意. 於是穆迪標普們
大筆一揮,
「高級品CDO」獲得了AAA的最高評級。
投資銀行們歡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說, 這個過程類似不法商販將麥當勞傾倒的廢油收集起來, 再經過簡單的過濾和分離, 「變廢為寶」,
重新包裝一下又賣給餐館老闆炒菜或煎炸油條。
作為毒垃圾承銷商的投資銀行們拿到CDO評級之後, 又馬不停蹄地來找律師事務所建立一個 「專用法律實體」(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這個「實體」照規矩是注冊在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以躲避go-vern-ment監管和避稅. 然後,
由這個「實體」將資產毒垃圾買下來並發行CDO, 這樣一來投資銀行可以從法律上規避「實體」的風險.這些聰明的投資銀行有哪些呢? 它們是:
雷曼兄弟公司, 貝爾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銀行, 美國銀行(BOA)等大牌投行。
當然, 投資銀行們決不想長期持有這些毒垃圾, 他們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現。推銷 「高級品CDO」因為有了AAA的最高評級,
再加上投資銀行家的推銷天賦, 自然是小菜一碟。購買者全都是大型投資基金和外國投資機構,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險基金,
教育基金和go-vern-ment託管的各種基金。但是「中級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沒有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們雖然費盡心機,
穆迪標普們也不肯為這兩種「濃縮型毒垃圾」背書, 畢竟還有個「職業操守」的底線。
如何剝離燙手的「濃縮型毒垃圾」呢? 投行們煞費苦心想出了一個高招, 成立對沖基金!
「資產毒垃圾」生產鏈
投資銀行們拿出一部分「體己」銀子敲鑼打鼓地成立了獨立的對沖基金, 然後將「濃縮型毒垃圾」從資產負債表上「剝離」給獨立的對沖
基金,
對沖基金則以「高價」從「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裡購進「濃縮型毒垃圾」CDO資產, 這個「高價」被記錄在對沖基金的資產上作為「進入價格
」(Enter
Price). 於是投資銀行從法律上完成了與「濃縮型毒垃圾」劃清界限的工作。
幸運的是2002年以來美聯儲營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態環境滋生了信貸迅猛擴張的浪潮, 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 房地產價格5年就翻了一翻
.
次級貸款人可以輕松得到資金來保持月供的支付. 結果次級貸款拖欠的比率遠低於原來的估計。
高風險對應著高回報, 既然高風險沒有如期出現, 高回報立刻為人矚目. CDO市場相對於其它證券市場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場上換手, 因此沒有任何可靠的價格信息可供參照。在這種情況下,
監管部門允許對沖基金按照內部的數學模型計算結果作為資產評估標准。對於對沖基金來講, 這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經過各家自己「計算」,
20%的回報率不好意思說出口, 30%難以向別的基金誇口, 50%難登排行榜, 100%也不見得能有爆光率。
一時間, 擁有「濃縮型資產毒垃圾」CDO的對沖基金紅透了華爾街。
投行們也是喜出望外, 沒想到啊沒想到, 持有大量「濃縮型毒垃圾」的對沖基金成了搶手貨。由於搶眼的回報率,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要求
入伙對沖基金,
隨著大量資金湧入, 對沖基金竟然成了投行們的生財機器.

2. 翻譯翻譯~~高手幫忙下

而此時的目標聯邦基金利率是百分之5.25 -的水平,在判決委員會,將最有效地促進政策目標,給我們的大會。經濟繼續執行到2007年,通過穩健增長,第三季度和失業其餘近期低點附近。指標的潛在通貨膨脹趨勢,如核心通貨膨脹率,顯示放緩的跡象。
然而,情況很復雜,一些因素。持續的價格上漲,能源和其他商品,加上高水平的資源利用率,保持該委員會對通脹警惕。但也許是一個更大的挑戰是所造成的急劇和曠日持久的調整,美國的住房市場,這多年後的繁榮住房建設和房屋價格。說明深度下降,住房,根據最新數據,新屋開工和新屋銷售均下降了約百分之五十從各自的高峰。
在所有的可能性,住房收縮本來相當溫和如果不發生不利的事態發展在優抵押貸款市場。自2007年年初,金融市場參與者都集中在高,拖欠率上升的次級抵押貸款,特別是那些具有可調整利率(優5.49 ) 。目前,大約百分之二十一的次級武器的90天內或更多的拖欠,並贖率急劇上升。
雖然窮人的承保,在某些情況下,欺詐和濫用行為的貢獻率高的少年,我們現在看到的次級ARM的市場,更根本的原因是急劇惡化的信貸質量是有缺陷的前提上很多優ARM的貸款是基於:房價將繼續迅速增長。當房價增長兩位數的利率,次級ARM的借款人能夠建立公平的家園在此期間,他們在支付了(相對)低介紹(或「玩笑」 )利率抵押貸款。一旦足夠的股權已積累,借款人往往能夠再融資,避免增加支付相關的重置率在原來的按揭貸款。然而,當價格下降,終於開始考慮其收費對房屋的需求,從而對房價,借款人可以不再依賴於房價贊賞建立公平;因此他們無法再融資,並發現自己陷入次級ARM的合同。許多借款人發現很難在付款甚至介紹率,更不用說在較高的調整後的利率。結果,正如我已經指出,一直在上升違約率和贖回,這將產生不利影響的社區和更廣泛的經濟層面以及為借款人本身。

3. 什麼是次貸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在2001年經濟衰退發生後,美國住房市場在超低利率刺激下高度繁榮,為經濟復甦及其後來持續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但隨著美國住房市場大幅降溫,加上利率上升,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導致一些放貸機構遭受嚴重損失甚至破產。2008年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引發了投資者對美國整個金融市場健康狀況和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導致之後幾年股市出現劇烈震盪。

(3)次級貸款arm擴展閱讀:

次級抵押貸款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務,所以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

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是一項高回報業務,但由於次級貸款對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較優惠級貸款低,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因此次級房貸機構面臨的風險也天然地更大。

對借款者個人而言,違約會使其再融資難度加大,喪失抵押品的贖回權,無法享有房價上漲的利益。而且,任何一個借款人的違約對借款者所居住地區也有不良影響。



4. 美國次級債的原因及對世界各國金融的影響

應該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產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最初10年裡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歸功於次級房貸。在利用次級房貸獲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數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這些人由於信用記錄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無法取得普通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為低收入者提供了選擇權,而不是直接拒絕為他們提供房貸。

但次級抵押貸款的高風險性也伴隨著其易獲得性而來。相比普通抵押貸款6%~8%的利率,次級房貸的利率有可能高達10%~12%,而且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採取可調整利率(ARM)的形式,隨著美聯儲多次上調利率,次級房貸的還款利率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拖欠債務比率和喪失抵押品贖回率的上升,釀成今日的危機。

放貸沖動

2001~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成了信用條件達不到優惠級貸款要求的購房者的選擇。

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貸款,它與傳統的固定利率抵押貸款不同,允許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幾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還貸負擔遠低於固定利率貸款,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紛紛入市購房。但在幾年之後,借款人的每月還款負擔不斷加重,從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後可能無力還款的隱患。

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如工資條、完稅證明等。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咨詢機構-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對100筆此類「零文件」貸款進行了一項跟蹤調研,調研者比較了貸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申報的收入,同其提交給國內稅務署(IRS)的稅務申報比較,發現90%的貸款人高報個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虛報收入超過實際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2006年發放的全部次級房貸中,此類「騙子貸款」佔到40%,而2001年的比例為21%。

這些新產品風靡一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借款者低估了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是貸款機構風險控制不到位,競爭的加劇使貸款機構只顧極力推廣這些產品,而有意忽視向借款人說明風險和確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環節。美聯儲數據顯示,次級貸款佔全部住房抵押貸款的比例從5%上升到2006年的20%。

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過去兩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並未因此而停住腳步。

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放款機構和借款者都認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 上,由於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程度。這時,很自然地會出現逾期還款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次級市場就可能發生嚴重震盪,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會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加劇了次級市場危機的發生。

「獵殺」放貸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院銀行委員會舉行題為「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的聽證會。會上,消費者代表Jennie Haliburton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幾年前借貸時,她對貸款員說只能每月付700美元,貸款員勸這名退休人士每月湊出800美元,她接受了貸款,毫不知月付是會上升的。「後來我才知道,我每月要付100美元。」消費者伊格說,他要求30年固定利率,「但當我簽署文件時,發現自己得不到固定利率。貸款員說別著急,利率也可能下降。」結果他眼看著月付從不到2100美元升到超過2300美元,擔心還要繼續上升。

同大多數行業一樣,大多數次級房貸專業人士的確是誠實體面的好人,很多借貸者的問題也的確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或不負責任的消費沖動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過去幾年中,業內一些害群之馬為了多掙傭金,利用家訪、電話、郵寄資料、電子郵件、互聯網彈出廣告等各種方式,通過種種欺詐手段,包括故意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慫恿甚至代替消費者虛報收入等等,誘騙消費者上鉤,而「咬鉤」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貧窮、教育程度低下、高齡、單身母親、少數族裔、新移民等--他們的財務狀況可能被徹底毀掉,徹底失去自己的房子,甚至自己的「美國夢」。次級房貸放款中的不良行為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歸納起來大體有兩類:

■ 獵殺放貸(predatory lending):貸款機構或其代理沒有依照美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消費者真實、詳盡地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在此類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費者;

■ 貸款欺詐(mortgage fraud):由職業罪犯導演的騙貸犯罪,受害者一般是貸款機構。

所謂「獵殺放貸」,照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參議員Christopher J.Dodd的說法就是:

「近年來,主導次級房貸市場的貸款種類是混合型可調整利率房貸(ARM),通常頭兩年為固定利率,此後每半年上調一次。上調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貸款人無力負擔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資,賣掉住房,或停止還款。任何一種貸款都不應該強迫借款人陷入這樣一種魔鬼般的兩難處境。在發放這些貸款時,貸款機構依據的是房產價值,而非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這就是『獵殺借貸』的基本定義。」

美國國會早在1968年就通過《誠實借貸法》(Truth in Lending Act of1968),旨在保護消費者。該法要求貸款機構清晰披露貸款交易的所有條款與成本。換句話說,在放貸時,貸款中介如果提供錯誤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費者解釋貸款的所有風險,應以欺詐罪論處。

鑒於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中介主要由各州監管,聯邦政府沒有關於該行業欺詐和違規行為的總體統計,因此其分布狀況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據聯邦調查局(FBI)公布的數字,由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報告的「疑似」房貸欺詐案件的數目在2004~2006年間翻了一番。法律界人士認為。隨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愈演愈烈,相關的刑事和民事訴訟亦將大幅增長。

當前美國最類似「房貸警察」的機構是聯邦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總督察長辦公室,該機構有約650名偵查與審計人員負責追查房貸欺詐與「獵殺借貸」案件。過去3年中,該機構對房貸機構和中介進行了190起審計,起訴1350起,追回損失 13億美元。但即便該機構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接觸到問題的核心。總督察長Kenneth Donohue在接受 MSNBC 采訪時稱:

「你幾乎得有一個預卜未來的水晶球才行。我們現在看到的到底是整個冰山,還是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現在言之還為時尚早。」實際上,從通過google能夠找到的資料看,至遲自1999年開始,關於次級房貸市場上「獵殺放貸」和其他種種非道德、乃至依照美國法律已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就已偶爾見諸報端。由此,引發我們的下一個話題:這一段時期以來,金融監管者在做什麼?

監管缺位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Dodd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特別是美聯儲的不作為作了聲色俱厲的指責:

「我們的金融監管部門本來應該是枕戈待旦的衛士,保護勤勞的美國人免遭不負責任的金融機構的傷害。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他們一直袖手旁觀。」這里我要列舉金融監管機構是如何長期不作為的:

金融監管者告訴我們,他們最先在2003年底注意到信貸標准降低,其時惠譽評級機構(Fitch Rating)早已將一家主要次級房貸機構列入「信用觀察」名單,表示對該機構次級房貸業務的擔憂。

聯儲理事會收集的數據明確暗示,到2004年初,貸款機構開始放鬆貸款標准。

「盡管存在這些預警信號,2004年2月,聯儲領導層似乎在鼓勵開發並使用可調整利率房貸,而今天正是這類貸款壞賬累累,並導致眾多借款人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而當時聯儲主席在對全國信用社管理局(,簡稱NCUA)的一次演講中卻說:『如果貸款機構提供比傳統固定利率更好的另類房貸產品,美國消費者可能會從中獲益。』」此後不久,聯儲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至5.25%。

「因此,一言以蔽之,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關注貸款標準的放鬆。與此同時,聯儲一邊持續加息,另一邊卻繼續鼓勵貸款機構開發並銷售可調整利率房貸。在我看來,正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造就了當前席捲數百萬美國住房所有者的大風暴。」

2005年5月,媒體開始報道,經濟學家對新增房貸的風險發出警告。

同年6月,格林斯潘主席稱他本人也擔心新型房貸產品的泛濫。

但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監管部門才開始擬議推出監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直到9個月後,到2006年9月,這份姍姍來遲的指引才最終定稿。

「但甚至直到現在,監管部門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

它的影響
·第一塊:引發放貸機構收回房產
·第二塊:所有非政府債券資信下降
·第三塊:通過杠桿放大百倍對沖基金
·第四塊: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倉
·第五塊:美及其它國家消費者信心受挫
·第六塊:套息交易恐慌性結利
·第七塊:股市一度出現恐慌性拋售
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5. 美國的次貸危機是怎麼回事什麼是次貸

次貸危機
全稱「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連續加息引爆「定時炸彈」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在前幾年美國住房市場高度繁榮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也獲得了購房貸款,這就為後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部分歐美投資基金遭重創

伴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出現,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一些從事次級抵押貸款業務的放貸機構。今年初以來,眾多次級抵押貸款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其中包括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

同時,由於放貸機構通常還將次級抵押貸款合約打包成金融投資產品出售給投資基金等,因此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愈演愈烈,一些買入此類投資產品的美國和歐洲投資基金也受到重創。

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為例,由於受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拖累,該公司旗下兩只基金近來倒閉,導致投資人總共損失逾15億美元。此外,法國巴黎銀行9日宣布,暫停旗下三隻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的交易。這三隻基金的市值已從7月27日的20.75億歐元縮水至8月7日的15.93億歐元。

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擴大至其他金融領域,銀行普遍選擇提高貸款利率和減少貸款數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顯出流動性不足危機。9日,在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隻基金的交易後,投資者對信貸市場的擔憂加劇,導致歐洲和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紐約股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387.18點,收於13270.68點,跌幅為2.83%。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如果進一步升級,並擴大至更多金融領域,將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更加劇烈的動盪。而且,危機如果影響到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個人消費開支,則會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歐美日央行緊急出手應對

面對已經形成甚至有擴大趨勢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中央銀行正積極行動,希望通過向貨幣市場提供巨額資金恢復投資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歐洲中央銀行8月9日宣布,向相關銀行提供948億歐元的資金。8月10日,歐洲中央銀行再次宣布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610億歐元,以緩解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造成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並穩定信貸市場。美聯儲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於9日向銀行系統注入240億美元資金。日本中央銀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貨幣市場注入1萬億日元的資金。
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猶如風暴雲團,不僅令道指持續跳水,歐洲三大股市指數、日經指數、恆生指數也紛紛出現了暴跌行情。
為了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有統計稱,短短48小時內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資超過3200億美元緊急「救火」。

6. 次貸危機論文,求幫忙翻譯!

在美國市場上,次級貸款大部分為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即ARM (Ajustable Rate mortgage),而絕大部分ARM是固定/浮動混合利率抵押貸款(Hy-bridARM),即在抵押發售的最初階段,銀行按照事先商定的固定利率向購房者發放抵押,在固定利率期(一般是2-3年)結束時,抵押貸款開始按當時的市場利率浮動。而在這些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產品中,大約三分之二屬於「2/28」混合利率產品(即前2年是固定的低利率,後28年利率浮動)。
A major portion of the subprime lending on the U.S. market is 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or ARM, and most of the ARMs are fixed/floating hybrid ARMs; this means that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mortgage, the bank will grant a loan to the house buyer at a prearranged fixed interest rate, after the expiry of the fixed interest rate period (usually 2 to 3 years),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mortgage loan shall be based on the floating market rate. Among these ARM procts, about two-thirds are 「2/28」 Hybrid ARM procts (i.e. fixed low interest rate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floating interest rate for the remaining 28 years).

此外,「3/27」混合利率產品(即前3年是固定的低利率,後27年利率浮動)的結構在次級抵押貸款中也較為普遍。這些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在美國房地產泡沫形成中作用顯著: 1998年混合利率抵押貸款佔30年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比例不足2%,到2004年,這一比例猛增至27•5%。這類次級抵押貸款初期提供非常優惠的固定利率是一種利率誘惑;而借款人則「願者上鉤」,把利率上升的風險留給了未來。
In addition, the structure of 「3/27」 Hybrid ARM procts (i.e. fixed low interest rate for the first 3 years, floating interest rate for the remaining 27 years) is relatively common in subprime lending. These ARM proct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bub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98, ARM constituted less than 2% in the 30-year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loans, but the ratio rocketed to 27.5% in 2004. This type of subprime lending which offers preferential fixed interest rate at the initial stage is a kind of interest rate temptation; the borrowers are willing to be lured and leaving the risk of rising interest rate to the future.

由此可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產品設計旨在通過降低借款人初期償付額而誘惑低收人家庭借款買房,在推動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擴張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風險。投資者對房價上升保持樂觀,加上住房抵押貸款機構設計的貸款品種是近期少付將來多付,必然促使次級貸款市場繁榮,但這種繁榮是扭曲的繁榮。
So, the design of U.S. housing mortgage procts is to lower the initial repayment amounts so as to lure the low-income families to purchase houses by loans; this has given impetus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subprime lending market, as well as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risks. In view of the investors』 optimism to the escalating housing prices, coupled with the 「now pay less, more in future」 loan procts designed by the housing mortgage lending institutions, these factors inevitably spur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bprime lending market; but this is a contorted prosperity.

因為對於借款人而言,在固定/浮動混合利率抵押貸款方式下,月度還款額在貸款重新計算日之後將大幅增加是確定的,而未來由於房價上升導致的償付能力增強是不確定的,確定償還額度的上升與不確定償付能力增強的匹配必然導致風險的過度累積,為危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所以,次貸產品通常表現為月供調整頻繁,還款壓力前松後緊,產品設計繁雜、風險控制放鬆等。由此可見,次級貸款及其衍生產品的設計存在重大缺陷。
This is because under the form of Hybrid ARM, as far as the borrowers are concerned, the monthly reimbursement certainly will be largely increased after the recomputation date, but the enhanced repaying ability caused by future housing price boom is uncertain. The matching of confirmed reimbursement increases and the uncertain enhancement of repayment ability definitely will lead to excessive accumulation of risks, and this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crisis. Therefore, the subprime lending procts generally manifest as frequently adjusted monthly installments, reimbursement pressure is slack at the beginning and heavy later on, complicated proct designs, relaxed risk control, etc. This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in the designs of subprime lending and its derivative procts.

【英語牛人團】

7. 次貸解釋下

次級貸款是指那些放貸給信用品質較差和收入較低的借款人的貸款。由於信用不良或不足,這些人往往沒有資格獲得要求借款人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優惠貸款。放貸機構之所以願意為這些人發放貸款,是因為次貸利率通常遠高於優惠貸款利率,回報較高。這種貸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會不斷提高。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的市場服務對象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
次級抵押貸款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由於它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不符合抵押貸款市場標準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務,所以在少數族裔高度集中和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很受歡迎。
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是一項高回報業務,但由於次級貸款對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較優惠級貸款低,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因此次級貸款機構面臨的風險也天然地更大。
次級抵押貸款詞彙表
——與信用危機相關的關鍵術語。
Adjustable-rate Mortgage
可調利率抵押貸款
抵押貸款的利率可定期重新設定,在最初的「優惠」低利率到期之後,通常每12個月會重新設定一次。新的利率是在根據市場情況上下變動的指數利率上,增加一個固定的百分比,或稱「收益率」。典型的指數利率就是美國一年期國債所支付的利率。傳統的「優質」可調利率抵押貸款的收益率通常約為2.75%。次級貸款的收益率一般都超過5%。
Appraiser
房地產估價師
房地產估價師在房屋出售前會進行檢查以確定其價值,通常是將房屋與周邊最新已被出售的房產進行比較。貸款人需要估價書來擔保房產價值足夠作為貸款抵押。許多評論家認為正是由於草率或者不誠實的估價書才造成了現在的房價泡沫,將市場哄抬至高位然後下跌。評論家指出數個利益沖突之處:雖然是由房屋的買主僱傭評估師並支付費用,但是通常是由為房屋出售者服務的中介向買主推薦評估師。只有當交易順利進行,中介才能從中獲利,而房屋的所有者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或者以足夠的金額出售房產以清償貸款,與中介的收入無關。評論家還指出出借人也不用關心借款人未來的償還能力,因此也無視虛高的房屋估價書。出借人通常是收取最初的費用,然後將這些抵押貸款出售給投資人。
Auction-rate Security
拍賣標價證券
一種債券,例如公司或者地方政府債券,採取浮動利率,其利率通過拍賣而進行重設。利率重設的頻率可能是每天一次,但是間隔很少會超過35天。這些證券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流行性投資,回報高於其他「現金」等價物,例如貨幣市場基金。但是由於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信用危機使得這一市場也在萎縮,即使只有極少數的證券發行者真的存在拖欠債款,現在投資者也很難或是幾乎不可能出售這些債券。因此,拍賣標價證券市場的問題也被視作是信用市場恐慌程度大小的一種衡量。
Automated Underwriting
自動授信
使用計算機程序來評估借款者是否能夠償還貸款。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所開發的系統,主要關注下列指標:申請人的信用記錄、財產和貸款信息,以及同一申請人以往如何處理相同情況的數據等。這一系統加快了貸款審查進程,並且規避了人為偏見,但是由於次級抵押貸款和其他新型抵押貸款的數據極少,當利率上調房價下跌時,很難准確預測貸款償還情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債務抵押債券
一種由貸款、債券或者其他債務等組合作為標的債券。通常,CDO以打包或者「部分」(tranches)的形式出現,風險越高收益越大。
Commercial Bank
商業銀行
雖然區別日益模糊,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吸存放貸。這與投資銀行不同,投資銀行主要從事新股和債券的承銷發行以及證券市場的其他業務。大蕭條時期所制定的法案《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旨在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的業務,反之亦然。而這部法律的廢除使得兩者之間的業務分隔越來越模糊。
Credit Crunch
信用危機
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停止貸款或者將利率提升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造成在此利率下個人、企業和機構減低他們的借款額,這種情況就是信用危機。在次貸危機中,由於擔心借款人違約所帶來的普遍性恐慌引發了信用危機。這是從因為貸款抵押證券的價值不明,因此擁有大量此類證券的市場參與者財務狀況也受到懷疑而開始的。
Discount Rate and Discount Window
貼現率和貼現窗口
貼現窗口是美聯儲所採用的一種機制,即向合格銀行發放短期貸款以維持其現金流動性。貼現率是指此類短期貸款的利率。歷史上,貼現窗口僅限於提供隔夜貸款,應對臨時情況。而次貸危機所引發的信用危機使得銀行難以借款,聯邦當局放鬆了貼現窗口的限制。在2007年9月,條款改為銀行借款可長達30天,並且將貼現率由5.75%降為5.25%。2008年4月30日進一步降低利率,僅為2.25%。在2008年3月16日,貼息貸款時限延長至90天。
Equity
資產凈值
房屋價值與抵押貸款所剩債務之間的差額。在抵押貸款期間,房屋所有者的月供將逐步減少剩餘的本金或者債務。在這期間,房屋價值逐步升高。這兩大因素導致凈值增加,使得房屋所有者確信出售房產所獲資金足以償清貸款。然而,在過去的1~2年內,全美的房屋價格平均下降了13%,在前幾年獲利頗豐的某些市場上,價格下跌幅度更大。由於最近貸款買房的借款人尚未償還足夠的貸款以大幅降低其債務,他們目前屬於「負資產」——即房屋的價值低於所借貸款。
Fed Funds Rate
聯邦基金利率
這是由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所設定的利率,是美聯儲的存托銀行向另一家存托銀行借出短期貸款的利率。美聯儲通過提高利率來抑制借款,減緩經濟並且降低通脹風險。通過降低利率來鼓勵借款,使得貨幣充裕來刺激經濟發展。
Foreclosure
止贖權
指的是一旦借款人違約或者停止交納月供,貸款人將獲得房產所有權的這一過程。房屋作為擔保物以減少貸款人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按揭的利率低於信用卡利率,因為後者沒有擔保物。通常,因為各種法律費用、訴訟期間數個月的月供損失,以及出售維護不當的房產的難度,貸款人訴諸於止贖權僅能償付其所貸款項的一半。
Glass-Steagall Act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對應1929年的股市崩盤,美國國會於1933年通過的法案,由此聯邦法律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的業務,反之亦然。這一法律於1999年因鼓勵創新而被廢除,允許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開展另一方的業務。許多專家認為這一法律的廢除為政府部門留下了諸多監管空白。
Investment Bank
投資銀行
一種金融機構,主要參與承銷新股、債券和其他有價證券的發行,對公司的收購和兼並提出建議,以及進行其他與金融市場相關的業務。直到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廢除之前,投資銀行禁止從事商業銀行的業務,例如吸存放貸。近年來,兩種銀行之間的差別逐漸模糊。
Liquidity
流動性
說明了購買和出售有價物的難易程度。流動性投資,例如購買知名公司的股票,可以在短期內買賣,而非流動性投資則做不到。房屋通常被視作非流動性投資,因為房屋出售通常需要數月時間。市場情況惡化時,流動性投資可以變成非流動性投資。例如,發行公司債券的公司遇到財務困境,這使得投資人擔心這家公司可能無法償還所承諾的本金和利息,那麼其債券流動性將會降低。
Loan-to-Value Ratio
貸款與價值比率
指的是按揭貸款規模與房產價值的比率。在20世紀80年代,貸款人通常要求首付款為總房價的10%-20%,而按揭額度為成本的80%-90%。在90年代和2000年以後,貸款人的按揭達到了購買價格的95%-100%,有些時候甚至更多,屋主用其多餘部分來支付房產買賣手續費或者修繕房屋。沒有交納大額首付款的屋主並沒有以自己的財產承擔風險,當他們出現財務問題的時候非常有可能停止支付按揭款。
Monoline Insurance
單一險種保險
這是一項保險政策,保證債券或者其他類型債務發行人可支付所承諾的本金和利息。通過購買這種保險,發行人可以提高債務安全評級,降低必須支付的利率,從而吸引投資者。單一險種保險最初用於地方政府債券。保險人逐步擴大他們可承保的債務類型,當次級抵押貸款的發行人未能按期支付債務時,保險公司必須強制支付賠款,不少公司因此損失慘重。
Mora Hazard
道德風險
最早是一個保險行業術語,指的是提供安全保護網反而會刺激危險行為增加的情況。有些人認為旨在幫助在次貸危機中受損的屋主和貸款人的措施將會導致風險更大的貸款行為,反之,讓這些人面對承擔損失的沖擊將會抑制高風險行為。
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抵押擔保證券
抵押擔保證券是由投資銀行等證券公司將大量房屋貸款進行捆綁作為抵押的一種證券形式,類似於債券。持有抵押擔保證券的投資人將根據他們所購買的本金和利息份額,定期收到屋主所支付款項。通常,大量的抵押貸款被打包或者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的風險和收益均不相同。持有最安全部分的所有者收取的利率最低,但是有權作為第一順位獲得屋主的付款。而持有風險最大部門的持有人收取最高利率,但是如果屋主不能支付月供,那麼他們則是第一個受損的人。
Off-Balance-Sheet Entities
資產負債表外實體
由母公司設立的一種子公司類型,用於融資或者開展某一特殊業務。因為子公司是獨立的法律實體,它的資產和負債不會顯示在母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或者會計報告中。資產負債表外實體確實擁有合法用途,但他們可被用於向母公司股東隱藏負債狀況。在次貸危機中,金融公司運用這些實體從事高風險業務,例如出售以次級貸款為抵押的抵押擔保證券。當實體受損時,母公司根據法律無須提供幫助,但有些母公司為了保護與那些投資於此類實體而受損的客戶關系而被迫伸出援手。因此,母公司也遭受了其股東所沒有預見到的損失。
Prepayment Penalty
提前還款罰金
許多次級抵押貸款包含如下條款:在還款期的頭幾年就清償全部貸款的屋主必須交納額外的費用。這為那些希望以更優惠的條件重新貸款以償還次級貸款的借款人創造了新的障礙,因為次級貸款由於利率增加而需交納更高的月供。
Rating Agencies
評級機構
信用評級機構為公司債券等證券打分或者評級。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評估風險,從而決定債券發行人是否能向投資人償付所承諾的本金和利息。考慮因素包括發行人的財務健康狀況、金融市場的一般情況,以及發行人與之有業務往來的其他公司的財務情況等等。被評為最佳質量的債券或者其他證券,例如AAA級,通常支付的利息低於風險更大、品質更低的債券。因此,當所發行的證券獲得高評級,那麼發行人就節約了成本。在次貸危機中,許多抵押擔保證券的風險遠遠高於它們各自的評級,導致眾多評級機構備受批判。一些專家認為評級機構已經盡其最大努力來評估那些缺少歷史數據的新型證券。而批評者則指出:評級機構有財務上的動力來滿足為那些為其評級付款的發行人,而且評級機構經常與這些公司之間還有其他有利可圖的業務往來。
Reset
利率重設
重設就是改變某一可調利率抵押貸款(例如ARM,即拍賣標價證券)利率的過程。大多數的ARM一開始只收取「優惠」利率,在頭1-3年間保持不變。此後,隨著市場利率的升降,利率通常12個月變化一次。
Risk Premium
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指的是投資人要求較高的收益以抵消更大的風險。財務動盪的公司所發行的「垃圾」債券通常支付的利息高於特別安全的美國國債利息,因為投資人擔心公司將無法支付所承諾的款項。
Securitization
證券化
像屋主每月交納月供這樣的收入流可以進行捆綁形成一種債券,出售給投資人。這就是證券化。證券化允許原始貸款人將所持有的長期價值(例如30年期的按揭)轉化為即時收入,為其他貸款提供現金。因此,證券化也使得更多的抵押貸款有錢可用,將抵押貸款的風險分散到全世界的投資人身上。投資人對於高收益投資的渴求可能會促使抵押貸款的出借人提供超過合理水平的次級貸款,這就導致了次貸危機。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結構化投資工具
結構化投資工具是指一種通過出售短期低利率的證券、購買長期高利率的證券、並從中獲利的基金。2007年,許多結構化投資工具都遇到了麻煩,因為短期利率上調而抵押擔保證券變得難以交易。雖然設立結構化投資工具的金融公司通常無法律責任去支持這些獨立實體,許多公司仍然覺得他們必須這么做,以保護與投資人之間的關系。
Subprime Mortgage
次級貸款
次級貸款就是一種提供給那些信用評級較低或者具有可能加大其違約或者無法支付月供等其他風險特徵的借款人的抵押貸款。為了抵消風險,次級貸款的利率高於通常的「優質」貸款利率。大部分次級貸款開始的1-3年間收取較低的優惠利率。此後,通過在基礎利率(即某一債券的市場利率)上增加一定百分比來重新設定利率。從2005年起,重設利率使得不少次級貸款的借款人每月月供增加50%以上,造成了拖欠付款和房屋止贖等現象不斷增多。
Systemic Risk
系統風險
指的是危害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就像傳染病或者多米諾效應一樣。例如,一家機構的破產可以危及對其資產可主張權利的其他機構。這種對其他機構的損害可以會以同樣的方式傷及更多機構,創造出多米諾效應。美聯儲擔心出現系統風險,因此採取了多個措施防止貝爾斯登(Bear Stearns)股票崩盤。
Term Auction Facility
短期標售工具
由美聯儲於2007年12月所設立,旨在提高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短期標售工具向銀行提供可長達28天的貸款。美聯儲已經逐步增加通過短期標售工具可運用的資金額度,目前已增至1500億美元。
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
定期證券借貸工具
由美聯儲於2008年3月所設定,向主要的交易人(即主要銀行和投資銀行)提供長達28天的貸款。貸款額度可高達2000億美金。除了現金,定期證券借貸工具還提供美國國債,以風險更高的證券作為擔保。這包括了抵押擔保證券、學生貸款擔保證券、信用卡借款、家電貸款和汽車貸款等。
Tranche
部分
較大事物中的一部分。抵押貸款被捆綁在一起,轉化為債券出售給投資人。雖然整體來看這種債券不太可能獲得AAA級投資評級,但是這些證券可以被分割為風險不同的各個部分。如果屋主停止支付月供,那麼高風險部分首先受損,但是這部分債券也會帶來最高的收益。其他部分可能有權第一順位獲得借款人的月供,更安全但是收益也較低。雖然這些抵押貸款整體上無法獲得較高的評級,但是通過將風險集中在評級較低的那一個部分上,投資銀行可以從中提煉打包出AAA級評級的證券。
Transparency
透明度
指的是外界看清內部運行的難易程度。美國證券市場被認為是很透明的,因為財務報表要求提供各類詳細信息,例如利潤、損失、資產、負債、高管薪酬、訴訟以及其他可能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正是由於缺乏透明度或者不透明才導致了次貸危機,因為投資者、監管人員和公眾很難看清那些決定次級貸款證券價格的因素。當危機蔓延開來,投資人擔心系統中可能存在著比看起來更重大的風險。

8. 請高手翻譯下面與次貸危機有關的一段英文

次貸款危機是當前經濟問題具有流動性承包的全球信用市場和金融體系。一個真正的危機低估最終導致次級市場巨大和脈動效果,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這場危機開始於破裂的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和高默認率以及可調利率「次級抵押貸款」(ARM)。貸款刺激,例如容易初始條件,結合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借款人承擔困難的抵押貸款的鼓勵對他們能夠在更有利的條件迅速融資。

那個保留的抵押貸款的風險的信用風險(交房違約金)是第一次受到影響,如借款人變得不能或者不願意支付。預計將於2008年7月17日,大約的損失的435個億美元,世界金融大時報報道。

9. 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機持續幾年

全球金融市場上泛濫成災的流動性突然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受到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影響,全球金融危機的幽靈已經現身。

各國中央銀行聯合行動,提供巨額流動性的做法似乎僅僅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投資者擔心,可能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受到美國的次級貸款市場危機的影響,更擔心這次危機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穩定。資金如驚弓之鳥,逃向安全之地。政府債券隨之高漲。美元也暫時受到追捧,因為很多投資者發現已經無路可逃。之前盛行的日元套利交易受到很大的挫折,日元迴流本土,導致日元升值。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之後最大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即將到來。這次危機的策源地不在新興市場,而是在世界金融中心——美國。從1998年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到之後的網路泡沫崩潰和美國經濟衰退,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一直採取降低利率的方式刺激經濟增長,大量的流動性湧入金融市場,導致了資產價格的泡沫。

觸發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在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上,所謂的優質貸款市場主要是面向信用等級高(信用分數在660分以上)的優良客戶,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主要面對那些收入較低、負債較重的人,他們大多是中低收入階層或新移民。 「ALT-A」 (Alternative A)貸款市場則是介於二者之間的龐大灰色地帶,它主要面向一些信用記錄不錯但卻缺少固定收入、存款、資產等合法證明文件的人。面向次級市場的貸款公司在最近幾年推出了很多新的貸款品種,如:無本金貸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調整利率貸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調整利率貸款,7年可調整利率貸款, 選擇性可調整利率貸款(Option ARMs)等。這些貸款的共同特點就是,在還款的開頭幾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時間之後,還款壓力徒增。這些創新刺激了美國居民負債買房,因為大家都在幻想房價會越漲越高,而利率則會保持在極低的水平。但是,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是難以持續的。近年美國住房價格回落、利率逐漸上升,次級市場上的借款人越來越難以按期償付貸款。2006年獲得次級按揭的美國人,有30%可能無法及時償還貸款。上萬甚至數百萬借款者將資不抵債。

抵押貸款的貸款者也將陷入資不抵債。不僅僅是那些次級抵押貸款,而且也包括接近次級貸款甚至優質貸款。很多金融機構之所以破產,不是因為只有次級貸款,那些集中於優質或接近次級貸款的機構也面臨著困難。接著倒下來的是開發商。很多小的開放商已經破產。在未來幾個月大的開發商也在劫難逃。

過去幾年如日中天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基金也面臨著困境。次級抵押貸款和ALT-A貸款的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投資銀行將這些貸款包裝成為債務抵押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兜售給投資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基金以及外國投資機構等,而風險較高的CDO也被對沖基金看中。如今這些金融機構因為涉足次級抵押市場而出現的虧損開始浮出水面。6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公司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旗下的兩只基金已經出現虧損並引發美國股市大跌。據估計,對沖基金在次級債券市場上的損失可能超過了1000億美元,更多的損失可能仍然在隱蔽之中。

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危機之後,可能會進一步波及公司債市場。很多銀行手中積壓著大量無法出手的債券,估計總值超過2000億美元。公司債市場的低迷會影響到企業的融資成本。事實上,過去幾年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企業的破產率非常低。2006年美國破產企業只佔0.6%,但是按照歷史規律,較為合理的水平應該在2.5%~3%。之所以很多企業經營不佳卻仍然能夠表面風光,實際上是賴流動性過剩之助。一旦流動性枯竭,將會有更多的企業無力支撐,被迫出局。

各國央行通過提供流動性、充當最終貸款人角色,是否就能夠拯救金融市場呢?盡管在過去十年內金融市場經歷了多次風險卻都化險為夷,但是這次可能情況真的不一樣了。這次危機的性質不僅僅是流動性短缺,其根源是家庭和企業的過度負債,很多家庭和企業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僅僅提供臨時性的流動性支持,已經無法挽救其命運。況且,全球范圍內通貨膨脹抬頭,這制約了各國央行通過降低利率或提供大量流動性托市。過去十年之內,受到錯誤政策和貪婪慾望驅動而逐漸膨脹起來的泡沫,最終還是要以破滅收場。

閱讀全文

與次級貸款arm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納什空間2017融資 瀏覽:431
棗庄市金融機構部 瀏覽:220
基金理財屬於哪個科目 瀏覽:664
建行賣理財產品可靠嗎 瀏覽:496
金融街融社區服務平台 瀏覽:99
貴陽農商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 瀏覽:49
神燈金融服務費 瀏覽:165
疫情全球流行買什麼股票 瀏覽:372
本市轄內金融機構 瀏覽:17
白糖期貨交割成本 瀏覽:200
公司所囊括的金融工具 瀏覽:325
靈雀雲a輪融資千萬級美金 瀏覽:251
優信拍d輪融資 瀏覽:460
000886股份實時行情 瀏覽:366
長沙市生意融金融咨詢公司 瀏覽:549
上海如銀融資是真的嗎 瀏覽:565
金融服務公司領導崗位責任制 瀏覽:251
南京貴金屬催化劑 瀏覽:287
福特汽車金融公司扣車嗎 瀏覽:943
太原煤矸石貴金屬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