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黃金十年行業

黃金十年行業

發布時間:2021-08-26 16:55:53

1. 黃金十年的經濟建設

1930年-1936年間,工業部門增長率達到8-9% ,盡管估計有這樣的增長率,但增長的起點很低,在民國的40年中,整個工業部門在國內生產中所佔比例基本沒有變化。
工業成長顯著的分別為電力工業、煤炭工業。農業方面,也有以鄉村自治、合作社和平民教育為三大鄉村建設政策,並開始在外來資本的沖擊下被動享受到的近代經濟 。此階段中國經濟在官僚資本及私有資本化的歷程頗有很大弊端,但在輕工業逐漸成形鼓舞下,中國的近代工業化初現端倪。
1933年,中國的工廠、手工業、礦業和公用事業的產量,僅構成國內凈產值的10.5%。手工業產量占工業部分的67.8%;工廠佔20.9%;礦業佔7.0%;公用事業佔4.3%。估計為4691萬的非農業工作人口中,1213萬(25.9%)受雇於手工業,113萬(2.4%)受雇於工廠,77萬(1.6%)受雇於礦場,4萬(0.09%)受雇於公用事業。
黃漢民通過對30年代工業產值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雖然1930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工業發展總趨勢是在跌宕起伏中繼續有所發展,並在1936年達到了近代歷史上最好水平。例如發軔於1920年代的針織、絲織、染織、印染、毛紡織等輕工業都有長足發展,而且又產生了一批新興行業,如電器用具工業、電機工業、染料工業、酒精工業、酸鹼工業等等,新興行業又促進了工業部門結構調整。此外產品種類增多,一小部分國貨產品開始替代了進口外貨。其次,工業地區分布也在擴大,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提高 。
十年建國時期中國重工業建設,主要以國防工業為核心。具體工作則是由資源委員會進行的。1932年11月成立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5年4月改名為資源委員會),主持者是錢昌照、翁文灝,其他委員還包括著名學者胡適、丁文江、楊振聲、張其昀、吳鼎昌、張嘉璈、陶孟和、范銳、吳蘊初、劉鴻生、萬國鼎、沈宗瀚、王世傑、周覽、徐淑希等人。1930年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由這些人主持的。這個機構和這些學者,為中國的近代化作出了貢獻。1935年4月,國防設計委員會與兵工署資源司合並,改稱為「資源委員會」,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創辦與國防有關的工礦企業。1936年3月,資源委員會根據國防需要和可能的經濟能力,擬定了一項重工業建設計劃,預定於三年之內,在中部的湘、鄂、贛等內地建設與國防需要直接相關的重工業和礦業,充實中國冶金、燃料、化學、機器及電器工業的基礎。但是因腐敗和資金短缺,以及戰爭破壞,導致重工業大部分成為紙上談兵,無從落實。
由於國民政府的重視與推動,上述重工業及廠礦,小部分已建成投產,而大部分都停留在籌備階段。在冶金工業方面已建成的有湖南茶陵鐵廠、湖北靈鄉鐵礦、江西鎢鐵廠、四川彭縣銅礦、湖北大冶、陽新銅礦、中央煉銅廠、湖南水口山鉛鋅礦、雲南錫礦、青海金礦、四川金礦等;在燃料工業方面,有江西高坑煤礦、天河煤礦、湖南湘潭煤礦、河南禹縣煤礦、四川巴縣、達縣石油礦等;在化學工業方面,有氨氣工廠及無水酒精廠等;正在籌備舉辦中的有中央機器製造廠、湖南湘潭飛機發動機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機製造廠、中央電瓷製造廠、四川長壽水電廠等等。
1937年,這些工廠的產品產量為鋼鐵3萬噸,電力153.3萬度,煤2萬噸,凈鎢砂1.2萬噸,銻1.46萬噸,精銅9噸,鐵砂0.63噸,電報機425具。
這些廠礦的建成和投產,奠定了戰時國防工業的基礎。因為資源委員會設立的這些廠礦大多是當時國內沒有或非常缺乏的行業,不少與國防建設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如鋼鐵工業、飛機製造業、電工電料業、化學工業、鎢、銻等礦產業。
抗戰開始後,資源委員會興辦的已運轉的各個重工業機器設備,有不少都拆遷到大後方,成為當地工業生產的骨幹企業,提高了大後方的工業水平,繼續為直接支持抗戰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不過在這段期間,晚清時候建設的漢陽鋼鐵廠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年鋼產量穩定在5萬噸,該廠於1925年停止生產,國民政府統治十餘年間始終沒有恢復生產,惹起爭議。不過有論者指漢陽鋼鐵廠自1925年起十多年未能恢復生產可能跟它自1904年起長期向日資舉債終致日資所入侵有關。另外民國時期,中國煉鋼水平極端落後,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鋼鐵價下滑也是重要因素。 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本是中國國民黨立黨綱領之一,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在同盟會的綱領中列入了「平均地權」的內容。北伐後,國民黨宣布其農村政策:「改良農村組織,整理耕地,制定最高租額之法律,增進農人生活。」其城市政策是「頒布勞工法及工廠保護童工及女工。」1926年10月,北伐軍進軍湘、鄂期間,為動員農民支援北伐,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有大量左派參加的中央和各省區代表聯席會議,通過《最近政綱》,規定「減輕佃農田租百分之二十五」,減輕農民負擔,統稱「二五減租」。1927年5月,國民政府頒布《佃農保護法》,規定「佃農繳納租項不得超過所租地收獲量百分之四十」,「佃農對於地主除繳納租項外,所有額外苛例一概取消」,「佃農對於所耕土地有永佃權」。但真正實行過的只有浙江省,該省的「二五減租」幅度較大,佃農實際所得遠大於地主,因此,自始即受到城鄉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最終浙江省政府迫於壓力取消了減租辦法,而大部分省份連裝模作樣的減租條文都沒有。
總括而言,國民政府在平均地權的措施上,因遇到阻力甚大,能力先天不足。旋即停止實施,幾乎沒有什麼建樹。
農村復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復興農業是國民政府這一時期喊得頗為響亮的口號。其目的除了發展國民經濟之外,也是為了消除中國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運動帶來的影響。政府設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等一系列農業結構,任常委擔任首腦。政府救濟農村金融,減免部分農產品稅,對進口糧食征稅;設立農業實驗所指導農業生產,開辦農業推廣區等。治理黃河、淮河、長江以及太湖等水利委員會也相繼成立,以興修水利工程。盡管國民政府為農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挽救農村經濟的措施發揮的實際效用有限,幾乎屬於空中樓閣,政策基本上可以算是破產的。
有論者指出整個十年建國期間,中國都長期處於內憂外患環境,地方的基層管治還須倚賴地主豪紳,國府並未能完全掌控農村政權,導致其施政收效甚微。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其次是中國的農業經濟跟歐美的農業經濟根本不同,中國屬於一種小農經濟,由於經營規模小,透過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必須籍壯大工業並從農村大量吸取勞力,從而把農業人口控制在總人口的20%以內為前提,以當時中國落後的的工業水平顯然是做不到的。既然無法實現機械化生產,也就難以實現農產品商品化,難言把整個農業推進入市場經濟的軌道。1930年代中期以後,爆發連串災荒,水利建設停滯不前,技術落後,不斷的內戰和緊接著爆發的抗戰,最終把農民推向了難以生存的邊緣。
技術改良
在農業技術改良方面,也是有氣無力。例如在33-37年間,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了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良所和中央棉產改進所。工作就是引進美國棉種,改良小麥和稻米品種以及實驗殺蟲劑和化學肥料。到最後也未有實際成果。
除上述的研究機構外,國民政府也成立部門來促進農業發展。譬如行政院於1928年2月設立農礦部,1933年4月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1938年4月設置農產促進委員會。 1927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制定《中央銀行條例》19條,規定「中央銀行為特許國家銀行,在國內為最高之金融機關,由國家集資經營之」,並設籌備處於上海。1928年10月8日,國民政府修訂《中央銀行條例》為20條,由國民政府撥款2,000萬元。11月1日,中央銀行成立,總行設於上海。
1930年代的宋子文,任中央銀行總裁期間對中國金融改革貢獻不少。 厲行經濟改革,統一貨幣,改革自清末以來金融貨幣制度混亂情況。國府早於1927年北伐之後,在英美的支持下使用白銀為抵押,開始籌備統一貨幣。
1933年3月8日,國民政府頒布了銀本位幣製造條例,實行廢兩改元。具體辦法規定1元銀幣為一切交易的本位幣,每銀幣1元(成色為0.88,總重為26.6971厘米)易銀7錢1分5厘。上海的金融機構於3月10日一律改用銀元,其他都市自4月6日起一律改用銀元。1933年7月1日起,中央造幣廠的新銀元開始流通。
在大蕭條後期,美國為了轉嫁國內危機,在1934年5月通過購銀法案,提高銀價大量采購白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由是年7月至10月中旬的3個半月,出口即達2億元之巨,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及原幣制。有見及此,國府隨即於1935年11月4日實施法幣制度,將銀本改變為外匯本位,以紙代銀。
央行則隨即出台新的貨幣政策,這對穩定中國貨幣非常成功,可以譽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徹底的一次幣制改革。中國第一種全面流通的不兌現鈔票法幣的問世,完成了貨幣統一並使幣值脫離銀價,邁入了現代化管理通貨。隨之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開始加深,相對地,各地地方勢力,甚至租界洋行的利益有所削弱,使國民經濟發展呈現出新氣象。民間及中外銀行所存白銀和銀元紛紛交給政府,半年之間,達國幣8億元。另一方面,紙幣則逐漸代銀元而為通貨。銀元的流通量在1933年3月約14億元,自1935年11月法幣開始流通,半年之間達9億余元,到1937年6月達14億余元。輔幣方面上,中央銀行於1936年2月開始發行20分、10分、5分鎳質輔幣及1分、半分之銅質輔幣,以完成十進新制,解決當時輔幣混亂的狀況。
可惜國民政府大量發行鈔票支付內戰軍費,法幣發行量急劇上升,最大面額高達六十億元 。這使得法幣政策的後續實施成為了世界罕見的惡性通貨膨脹 。間接掠奪了大量國民財富,導致國民經濟全面崩潰。
財政稅收方面,國民政府在此時期建立起統一的稅務機構。以金融措施針對各地稅務機構重疊、稅關林立、濫收稅政、擅自留中央稅款弊病全面整頓,改革稅政,統一徵收機關,使各項稅皆歸統稅機關徵收。
在實行關稅上力爭自主:1928年到1934年,先後和外國政府多次談判,通過四次關稅改革,使海關關稅大為提高,顯著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國初期財政緊絀的劣勢。不過在收入提高的同時,開支也隨著增加。主要原因在於內戰頻繁和腐敗大增緣故。
右圖列出南京政府1928-1937年間九個財政年度的主要收入和支出。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在1938年以前數量仍然很大,以後在戰爭時期,與中央的支出相比急劇下降。但即使把省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加在中央政府的支出上,總數也僅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個很小的比例,在1931-1936年期間,僅佔3.2-6%。美國可以比較的數字是1929年佔8.2%,1933年佔14.3%,1941年佔19.7%。就國民收入而論,國民政府的支出為數很小,這既反映了國家稅收基礎的狹窄,也反映了有限規模的現代經濟部分,這個部分實際上被要求承擔國民政府稅收的最大負擔。
赤字的彌補主要靠借債,1927年至1937年間,政府所借各種內債共達35億6,700萬元。償債及軍費支出占整個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償債支出佔25%到20%,1927年至1935年間,共償還債款31億1,000餘萬元,包括內債22億1,000餘萬元,外債6億3,000萬余元,賠款2億8,000萬余元。
在1928舉行的全國財政會議上,中央政府正式把產生國民收入的65%田賦讓給各省。這在當時與其說是一種政策,目的在於改進從北京政權繼承下來的公認是混亂的財政管理,不如說是南京政府對政治現實的一種承認。它意味著,為了報答空泛的政治支持,中國的中央政府放棄對一部分經濟的任何財政要求。放棄了對一種不公平的田賦制度進行徹底檢查的任何嘗試,結果是一大部分潛在的農業稅收被截留,社會不能將它用於公共福利。
國民政府在整理財政的過程中,還建立預算度、推行直接稅、廢除苛捐雜稅和廢除厘金。廢除厘金方面,1927年7月,國民政府頒布裁撤國內通過稅條例,但因時局動盪,延至1931年1月1日實行。至1931年6月,各種厘金及由厘金變名之稅捐,一律取消,使國內貨物得以暢通無阻。在廢除苛捐雜稅方面,國府1934年7月通飭各省廢除苛捐雜稅,至1937年的3年間,全國25省市共廢除苛雜7,100多種,廢除款額達6,700多萬元。在推行直接稅方面,1936年7月公布「所得等暫行條例」,是年10月1日正式起征,首先開征的為公務人員薪給報酬所得,和公債存款利息所得,到1937年1月,又推及其他方面。這四點財政措施,足以納中國財政於正軌。
就在中國邁向工業現代化之際的1937年起,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並陸續大量增兵入侵中國。據統計,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國,因為此戰爭所造成的損失至少6000億美元,而後果就是讓中國現代化進程至少延宕20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3年之後才得以恢復。

2.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已過,未來的出路在哪

解決產能問題是重中之重,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煤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分析報告》顯示,今年是我國「十三五」階段的開局年,在我國傳統重工業領域中,「去產能」則是最大熱詞。我國煤炭行業作為污染大,耗能高,發展歷史久的企業,處在去產能的核心地位。國務院已出台意見要求,從2016年起三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與此同時,中國其他長期依靠煤炭行業,如鋼鐵,電解鋁和水泥等行業,也處在去產能的核心。
我國煤炭行業面臨多方壓力,身處困局,而在煤炭去產能需要結合我國工業大環境謹慎執行。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我國煤炭發展到如此規模,主要是由於我國多煤少油少氣的資源特點。在舊能源結構中,在我國發展煤炭行業是唯一的選擇,而如果煤炭去產能的過程中,工作處理不得當,我國的能源獨立性及工業的整體發展可能會直接受到影響。因此我國煤炭行業及與其關系密切的相關行業如何在去產能的政策中順利轉型,這就需要多方統籌,多重考慮。
在現有的條件下,煤炭資源盡管污染大,但是在我國完全放棄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在煤炭行業內部的技術創新更上一層樓。尤其是如今清潔煤的應用還沒有達到經濟上和能耗上的最佳狀態,離全行業廣泛採用還有一段距離,這就需要煤炭行業在科技創新上更加把力。我國煤炭行業要在我國工業轉型期間響應國家的號召,眼光放長,令傳統資源密集型和高污染的行業最終轉變成技術密集型行業。

3. 為什麼說未來十年 是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每個行業,每年都是這樣說,成口頭禪了。

4. 誰能把握中國學前教育行業發展的下一個黃金十年

主要在電子工業需求與牙醫需求,占黃金總需求的10%左右。作為五金之王,黃金是少有的化學、物理、電子性能優異的金屬,應用領域非常廣,在電子、通訊、航空航天、化工、醫療等部門及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生活日用品當中也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日本黃金年消費量在160噸左右,其中工業用金就達100噸,我國目前每年工業用金卻不足10噸。 現代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對可靠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黃金具有其他金屬無法替代的高穩定性。同時,電子產品日益微型化,單位用金量會很小,對產品成本構不成威脅。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子元件可以使用金作原材料。 金由於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性,在航空航天領域也被大量應用,隨著大量航空航天技術應用於民,黃金在這些方面的市場前景非常被看好。例如一種鍍金玻璃,在航空航天中用於防紫外線,現在可應用於建築,能起到很好的防太陽輻射和隔熱作用。 黃金還可以用於日用品,如鍍金鍾表、皮帶扣、打火機、鋼筆等。鍾錶王國瑞士國度不大,但其飾品業每年用金量達40噸左右,其中95%都用在製表業上。日本僅一家手錶廠一年消耗金鹽就達1噸,相當於消耗黃金680公斤。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鍍用金前景也會十分廣闊。另外現在黃金在納米工業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 不知道這是你想要的不,呵呵

5. 國務院通過 新國十條 保險業新藍圖初定新黃金十年到來

個人延稅型養老險一旦推出,將迎來保險行業的黃金十年。
以台灣為例,台灣老齡化預期和稅收優惠的刺激下,近年來年金保險在個人人身險中的佔比趨勢性上升,由2002年的2%提高到2010年的23%,八年間保費年復合增速高達54%。
中國2010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9.4%,這個數據相當於台灣地區2004年的水平,而恰是在次年開啟了401K的制度改革,並且進入了年金保險比重擴大的新一輪沖鋒期。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在商業保險領域尚未有稅收優惠政策,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將「推進個人延稅型養老險」作為2012年的監管工作重點,在政策環境和人口環境都相似的情況下,預計至少今後七年內我國年金險業將迎來與台灣相似的發展黃金期。
如有其他保險疑問,請來:多保魚講保險!,

6. 為什麼說未來十年是物流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正迎來物流的黃金十年,從2015到2025年,這個判斷沒有變,這將是物流創新的黃金十年,也是物流整合的黃金十年。中國物流的現狀跟美國90年代初特別像,隨著三通一達、順豐、德邦陸續上市,他們也會掀起一波並購浪潮。美國從90年代初開始,隨著快遞、快運等網路型物流公司陸續上市,一直到現在,每年都有上百起大的並購。
順豐近兩年曾嘗試著自己孵化新業務,但不是很成功。參考國際經驗,標准產品型物流公司自身孵化新業務成功概率很低,UPS、DHL、Fedex等主要是通過並購來擴充新業務。所以我們看到未來十年物流整合是很大的機會,這對VC、對創業者都是機會。
未來十年,新零售、移動互聯網、新技術應用等推動了物流創新。未來十年,從投資的角度來看,70%是物流整合的機會,30%是創新的機會。電商的發展改變了物流的細分形態,傳統的流通業是層層分銷,貨物轉移的次數也很多,小批量零擔業務很多。但隨著流通業的演進,線上線下一體化,廠家產品可以直接到倉,按訂單從倉直接配到消費者。所以零擔在放緩,快遞業務卻大幅增長,干線運輸也在增長。
中國物流剛剛開始,所有的蓋棺論定的事在中國都不存在,現在跑在前面的公司不見得十年後他們仍然在前面,大家都有機會。

7. 前十年是房地產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我想請問未來又會是什麼行業的下一個黃金10年

三農產業,未來誰能掌控三線、四線乃至農村,那就大發了,想要知道發展趨勢就看看BAT近幾年的動作,跟著他們走就行

8. 下一個黃金十年的行業是啥

金融行業,看看現在的平均年薪,靠前的都是金融行業,
銀行、基金、保險的收入一個比一個高。
社會在發展,發展就是指經濟發展,經濟就是金融行業來控制的,沒有錢什麼也幹不了,所以只要是市場經濟,金融行業永遠是黃金行業。

閱讀全文

與黃金十年行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企業服務農村 瀏覽:718
操盤芝加哥外盤期貨交易筆記 瀏覽:818
最近出事的21家金融機構 瀏覽:680
5迦納對換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628
比特幣合約5x杠桿怎麼計算 瀏覽:913
7月21汽油價格 瀏覽:734
去融資公司貸款讓先給費用 瀏覽:684
國葯控股融資租賃副總 瀏覽:350
常見的理財產品類型有哪些 瀏覽:489
貸款購車金融公司黃了怎麼辦 瀏覽:578
員工傭金如何入賬 瀏覽:14
客人傭金收稅 瀏覽:162
期貨公司資金挪用 瀏覽:586
韓國keb外匯銀行 瀏覽:246
交易開拓者畫k線 瀏覽:295
君正集團股票漲停 瀏覽:536
國信期貨蘋果版 瀏覽:588
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考試 瀏覽:627
收入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瀏覽:976
西水股份為何大漲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