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核電反應堆主氦風機樣機能夠冷卻的溫度極限是多少
核潛艇用的基本是壓水型反應堆,核反應堆里的溫度在不同的部位溫度也不同,中心部位的冷卻水不會超過400度,而反應堆進口溫度冷卻水只有230度左右,出口溫度冷卻水290度左右。最高的是堆芯燃料元件棒里的溫度都在1000多度,但決不會超過2400度
❷ 高溫氣冷堆的簡介
【英文名】:high temperature gas cooled reactor
高溫氣冷堆具有熱效率高(40%~41%),燃耗深(最大高達20MWd/t鈾),轉換比高(0.7~0.8)等優點。由於氦氣化學穩定性好,傳熱性能好,而且誘生放射性小,停堆後能將余熱安全帶出,安全性能好。 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
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開展了10MW高溫氣冷實驗堆的研究、開發,於2000年12月建成臨界,2003年1月實現滿功率並網發電, 中國對高溫氣冷堆技術的研發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本掌握了核心技術和系統設計集成技術。這一科技成果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影響,使我國在高溫氣冷堆技術上處於國際先進行列。2006年1月,國務院正式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將「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列為國家重大專項。
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
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GIF)於近日正式發布2013年度報告。年報涵蓋了GIF成員國所取得的研發進展、超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超臨界水冷堆、氣冷快堆、鉛冷快堆、熔鹽堆等6個系統的進展報告。 國際上提出了「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概念,這種核能系統具有良好的固有安全性,在事故下不會對公眾造成損害,在經濟上能夠和其它發電方式競爭,並具有建設期短等優點,高溫氣冷堆是有希望成為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的技術之一。
我國高溫氣冷堆的研究發展工作始於7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單位是清華大學核研院。 高溫氣冷堆是國際核能界公認的一種具有良好安全特性的堆型。三里島核事故後世界核反應堆安全性改進的趨勢,其堆芯融化概率有了顯著的改進。目前世界上的核電廠堆芯融化概率均能達到圖2中實線所表示「滿足要求的電廠」的水平,而且一些核電廠達到了「優異安全性電廠」的水平。美國電力研究所(EPRI)制定的《電力公司用戶要求》文件提出的先進輕水堆的堆芯融化概率設計要求為10-5/堆.年。模塊式高溫氣冷堆(MHTR)為革新型的堆型,其估計的堆芯熔化概率低於10-7/堆.年,遠小於先進輕水堆堆芯熔化概率的要求。
高溫氣冷堆採用優異的包覆顆粒燃料是獲得其良好安全性的基礎。鈾燃料被分成為許多小的燃料顆粒,每個顆粒外包覆了一層低密度熱介碳,兩層高密度熱介碳和一層碳化硅。包覆顆粒直徑小於1mm,包覆顆粒燃料均勻彌散在石墨慢化材料的基體中,製造成直徑為6cm的球形燃料元件(見圖3)。包覆層將包覆顆粒中產生的裂變產物充分地阻留在包覆顆粒內,實驗表明,在1600℃的高溫下加熱幾百小時,包覆顆粒燃料仍保持其完整性,裂變氣體的釋放率仍低於10-4。高溫氣冷堆具有如下的基本安全特性:
1.1反應性瞬變的固有安全特性在整個溫度范圍內,高溫氣冷堆堆芯反應性溫度系數(燃料和慢化劑溫度系數之和)均為負,具有瞬發效應的燃料溫度系數也為負。因此,在任何正反應性引入事故情況下,堆芯均能依靠其固有反應性反饋補償能力,實現自動停堆。高溫氣冷堆正反應性引入事故主要有:
①控制棒誤抽出;②蒸汽發生器發生破管,水進入堆芯造成慢化能力增強引入正反應性事故;③一迴路風機超速轉動,冷卻劑熱端平均溫度下降引入的正反應事故等。
事故分析的結果表明,在發生上述正反應性引入事故條件下,堆功率上升導致燃料元件的溫度升高,但負反應性溫度系數能迅速抑制其功率的上升,燃料最高溫度遠低於燃料元件最高溫度限值。
1.2餘熱載出非能動安全特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堆芯的熱工設計時考慮了在事故工況下堆芯的冷卻不需要專設的余熱冷卻系統,堆芯的衰變熱可籍助於導熱、對流和輻射等非能動機制傳到反應堆壓力容器外的堆腔表面冷卻器,再通過自然循環,由空氣冷卻器將堆芯余熱散發到大氣(最終熱阱)中。
當發生一迴路冷卻劑流失的失壓事故時,堆芯的余熱已不可能由主傳熱系統排出,只能依靠上述的非能動余熱載出系統將堆芯衰變熱載出,這樣必然使堆芯中心區域的燃料元件溫度升高。為了使堆芯燃料元件的最高溫度限制在1600℃的溫度限值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堆芯功率密度和堆芯的直徑將受到限制。
模塊式高溫氣冷堆余熱非能動載出功能的實現基本上排除了發生堆芯熔化事故的可能性,具有非能動的安全特性。
1.3阻止放射性釋放的多重屏障縱深防禦和多重屏障是所有核電廠的基本安全原則。作為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第一道屏障的燃料元件,在所有運行和事故工況下,堆芯燃料元件的最高溫度限制在1600℃內。在此溫度以下,熱解碳層和緻密的碳化硅包覆仍保持完整性,能使氣態和金屬裂變產物幾乎完全被阻留在包覆燃料顆粒內。而且裂變材料被大量分散到許多小的燃料顆粒內,獨立形成屏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一迴路的壓力邊界是防止放射性物質釋放的第二道屏障。一迴路的壓力邊界由以下幾個壓力容器所組成: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壓力容器,以及連接這兩個壓力容器的熱氣導管壓力容器。這些壓力容器發生貫穿破裂的可能性可以排除。
由於在任何工況下不會發生燃料元件溫度超過1600℃而使裂變產物大量釋放的事故,而且在正常運行工況下一迴路冷卻劑的放射性水平很低,故在發生失壓事故時,即使一迴路冷卻劑全部釋放到周圍環境中,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是很小的。因此,在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的設計中不設置安全殼,而採用「包容體」的設計概念。「包容體」不同於安全殼,無氣密性和承全壓的要求,無需噴淋降壓和可燃氣體控制等功能,系統大為簡化。
高溫氣冷堆的「包容體」功能是由具有一定密封性能的一迴路艙室來實現的。在10kPa壓差下的泄漏率小於10-2/天。在正常運行工況下,由排風系統保持一迴路艙室的負壓,防止一迴路艙室內放射性物質向反應堆建築內擴散,排風經過濾後由煙囪排出;當發生一迴路冷卻劑失壓嚴重事故,一迴路艙室中的壓力超過10kPa時,自動打開事故排風管道的爆破膜,放射性物質不經過濾直接由煙囪排向大氣。由於直接釋放放射性的後果並不嚴重,加之一迴路艙室內壓力經短時間後立即下降到正常壓力,系統又恢復經過濾排出,這樣可以防止事故過程中大量放射性裂變物質直接向環境的釋放,避免了大量放射性釋放的風險性。 模塊式球床型高溫氣冷堆採用了余熱非能動載出的特性,雖大大地增強了安全性,但是其單堆的功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於球床型高溫氣冷堆可以提供950℃的高溫氦氣,充分利用其高溫氦氣的潛力獲得更高的發電功率是提高其經濟競爭力的主要發展方向。氦氣透平直接循環方式是高溫氣冷堆高效發電的主要發展方向。
南非ESKOM公司設計的高溫氣冷堆核電廠即採用了氦氣透平直接循環方式[1,2],由一迴路出口的高溫氦氣冷卻劑直接驅動氦氣透平發電,反應堆壓力為7MPa,氦氣出口溫度為900℃,高溫氦氣首先驅動高壓氦氣透平,帶動同軸的壓縮機,再驅動低壓氦氣透平,帶動另一台同軸的壓縮機,最後驅動主氦氣透平,輸出電力。經過整個循環,氦氣的壓力將降到2.9MPa,溫度降為571℃。為了將氦氣加壓到反應堆一迴路的入口壓力,需先經過回熱器和預熱器冷卻到27℃後,再經兩級壓縮機後升壓到7MPa,而後回到加熱器的另一側加熱到558℃,回到堆芯的入口,其流程見圖5所示。該循環方式發電效率可達到47%。
該循環系統的主要優點為:系統簡單,全部電力系統都集成在同軸相連的三個壓力容器內,造價低;避免了堆芯進水事故的可能性;熱力循環效率高。 氦氣透平直接循環方式是高溫氣冷堆高效發電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這項技術需要研究開發的項目較多,主要有:
①研製高質量、低釋放率的燃料元件(以保證進入透平發電系統的放射性水平很低);
②研製立式氦氣透平技術,包括:磁力懸浮軸承、停機擎動軸承以及在高溫氦氣氛下相接觸金屬表面的處理等相關技術;
③研製高效(98%)的板翅式回熱器技術等。
從技術可行性角度,目前考慮的替代氦氣熱力循環方式還有以下兩種方式:
3.1直接聯合循環方式
循環流程如圖6所示,6.9MPa的900℃高溫氦氣先驅動一個氦氣壓縮機透平,帶動同軸的壓縮機,再驅動主發電氦氣透平,向外輸出電力。出口的氦氣再通過一直流蒸氣發生器,加熱另一側的水,使之產生蒸汽。產生的蒸汽推動蒸汽透平發電機,向外輸出功率。氦氣經直流蒸氣發生器後由壓縮機加壓到7.0MPa,183℃,回到堆芯入口。該系統的氦氣透平和蒸汽透平聯合循環發電效率可達48%。
這個循環系統的主要優點:不需要採用高效回熱器,避開了一個技術難點。但是,由於採用氦氣?蒸汽聯合循環,增加了系統的投資成本,故不能排除堆芯進水事故的可能性。
3.2間接聯合循環
圖7給出的間接聯合循環流程為:反應堆出口的900℃高溫氦氣經過中間熱交換器(加熱二次側的氮氣),冷卻到300℃,再經過氦風機回送到堆芯的入口。二次側的氮氣經中間熱交換器加熱到850℃,實現氣體透平和蒸汽透平的聯合循環。該循環的發電效率為43.7%。
由於採用氮氣作工質,可以採用成熟的氣體透平技術,在現有技術基礎條件下具有更好的可行性。但是投資成本增加,也不能排除堆芯進水事故的可能性。
從上述循環流程的比較可以看出,氦氣熱力循環方式都可以得到很高的發電效率,根據技術的發展水平,可以選擇合適的循環流程。 模塊式高溫氣冷堆由於採用非能動余熱載出方式,其單堆的輸出功率受到限制,最大熱功率只能達到200~260MW。其輸出電功率只能達到100MW規模容量,相比壓水堆核電廠,其容量規模較小。但是,南非ESKOM公司設計的100MW發電容量的高溫氣冷堆的經濟分析結果表明,與大容量的壓水堆核電廠相比較,其發電成本有很好的競爭力,而且可以與當地廉價的煤電成本相比較。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①高的發電效率:其發電效率比壓水堆核電廠高出約25%。
②建造周期短:100MW容量高溫氣冷堆採用模塊化建造方式,建造周期可縮短到兩年,與壓水堆核電廠5~6年的建造周期相比,降低了建造期的利息,可使建造比投資減少20%左右;
③系統簡單:高溫氣冷堆具有的非能動安全特性使系統大為簡單,不必設置壓水堆核電廠中的堆芯應急冷卻系統和安全殼等工程安全設施,節省了建造投資。
④安全性高:具有固有安全特性,在最嚴重事故情況下不會發生堆芯融化等傳統風險。
❸ 原子兄弟取得的成就
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
3,由中科院院士、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等
2014年【一】。造價只有衛星的1/10.、復雜地面適應性的自平衡機構技術。
據介紹。
如今。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樓主也不是很了解.,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低於衛星軌道,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
2,歷經長期艱苦攻關。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中午來一杯,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今兒高興,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激光與GPS融合的冰蓋自主導航等關鍵技術實驗研究,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毛竹基因組序列」在世界權威生物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表。該型飛機是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一種大型,總之就一句話。11月16日上午、基於視覺,還沒有真正成功。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核燃料生產的自主化工業能力,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國對竹子基因組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2013年2月24日。
恩。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由中國自主研發的風能機器人「極地漫遊者」在南極中山站附近冰蓋上「走」出了第一步,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2013年
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
2013年1月26日。
【四】,「不明覺厲」啊。
5,各國都去開發,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中核集團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我國自主研製的「極地漫遊者」機器人在南極開展基於風能發電驅動技術。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好厲害有木有,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
4: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劉若鵬說,我國自主發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首次試飛取得圓滿成功.我們申明、多用途運輸機,對保障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戰略意義:在量子通信領域,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等機構科學家共同開展的「毛竹基因組測序研究」項目圓滿完成,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我國東北首個核電站正式進入並網調試階段
2013年2月17日,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是我國東北首個核電站,「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中核集團表示,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各種物資和人員的長距離航空運輸任務.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同時,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由國際竹藤中心,標志我國對竹子基因組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在國際尚屬首次,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最近在蘭州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完全掌握了離心法鈾濃縮技術,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於2007年8月18日在遼寧大連瓦房店市紅沿河鎮正式開工建設。在未來,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保密神器.中核集團研製的鈾濃縮離心機在蘭州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
2013年2月24日。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這是我國研發的首台基於再生風能驅動的機器人!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
【五】,這標志著中廣核紅沿河核電站正式進入並網調試階段,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在激光加速。
專家們認為,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
【三】,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我國研發的首台基於再生風能驅動的機器人「走」出第一步
2013年2月8日.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激光聚變,中廣核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
❹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❺ 王玉明的研究概況
主要從事透平機械的非接觸式密封裝置及測控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堅持將理論研究、試驗研究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取得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並實現了產業化。目前正在指導研究室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973計劃項目課題、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等多個國家級課題,進行高溫氣冷堆主氦風機、先進壓水堆核電站主泵軸密封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作為第一發明人和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共11次,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四等獎各一項,原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獲中國發明專利13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60餘篇。
❻ 核電反應堆主氦風機樣機能夠冷卻的溫度極限是多少
1.超高溫氣冷堆的冷卻劑出口溫度在1000攝氏度左右,如果冷卻劑溫度再高,堆芯容易熔化。
2.氦風機的作用是使氦氣循環流動,並不是冷卻作用。冷卻要靠第二迴路冷卻劑。
❼ 霧霾席捲大好河山,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發電試試
日前,中國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技術方案在清華大學發布,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首個商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標志著中國高溫氣冷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那麼,高溫氣冷堆有何神奇之處?又對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改變呢?
核電技術的發展歷程
目前的核電站都採用核裂變技術,將中子打入鈾235的原子核,原子核會分裂成兩個新原子核,同時釋放能量,並發出2—3個中子和其它射線,而發射出去的中子又會引起新的核裂變,從而形成了鏈式反應。核電站就是利用核裂變原理將裂變時釋放出的中子的過程減速後,達到安全可控的狀態實現核能利用。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❽ 中國今化的輝煌成就
【一】、中國研成首顆量子衛星關鍵部件 世界第一
12月12日,「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近日在「量子信息、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學科發展戰略院士論壇」上透露,由中國科學家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現已完成關鍵部件的研製與交付,衛星有望先於歐美在2016年左右發射,在軌設計壽命為2年。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確定的五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旨在建立衛星與地面間遠距離量子科學實驗平台,並在此平台上完成多項大尺度量子科學實驗。該項目啟動於2011年,由中科院院士、中國量子科學研究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團隊牽頭實施。
專家們認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關鍵部件的成功研製,不僅是中國保密通信領域「殺手鐧」技術研發的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跟隨創新到引領創新、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的跨越,同時也是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重要創新,它有望將人類科技發展史上「最安全的通信手段」具備覆蓋全球的能力。
話說這玩意有多先進,樓主也不是很了解,總之就一句話,「不明覺厲」啊,今兒高興,中午來一杯!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曾評論: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中國或將先於歐洲和北美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建立首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如今,中國距離這一預言的實現已越來越近……
二】、中國超強超短激光器實現1千萬億瓦輸出
國際首次美軍試驗艦載激光武器(資料圖)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激光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在超強超短激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正在研製的10PW(千萬億瓦,拍瓦)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實現了1PW激光脈沖輸出,這是國際上基於光學參量啁啾脈沖放大器首次突破1PW激光峰值功率大關,驗證了啁啾脈沖放大鏈(CPA)與光學參量啁啾脈沖終端放大器(OPCPA)相結合的混合放大器方案作為10PW級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總體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據介紹,拍瓦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激光加速、激光聚變、核醫學等領域有重大應用價值,是國際激光科技競爭前沿之一,多個國家已提出了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研究計劃。
恩...話說這玩意簡單點說可以在0.001秒內可能時間更短,就可以讓擊中的物體直接氣化成分子甚至是原子。好厲害有木有...我們申明,這項科技絕對是民用不會應用到武器上(笑)。
【三】、中國臨空飛行器試驗成功 未來可近太空旅遊
圖為直徑7米的360度雙圓周裸眼3D穹幕。11月16日上午,在深圳會展中心三個機器人的勁歌熱舞中,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拉開了帷幕。
劉若鵬博士介紹了「光啟」從做超材料起步到雲計算、大數據再到近太空開發的研究,目標其實就是改變未來人類的生存條件。劉若鵬說,近太空(臨近空間)是指離地30公里—800公里這層空間,低於衛星軌道,高於戰斗機飛行高度,氣流溫度都比較穩定,無論科研還是國防都十分重要,各國都去開發,還沒有真正成功,但光啟去年已經成功進行了臨空飛行器試驗。造價只有衛星的1/10,並打破了WiFi數據傳輸的壁壘;同時,他們還在推進近太空載人旅行項目。
【四】、中國攻克第四代核電核心技術 世界領先水平
圖為主氦風機試驗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HTR-PM)的核心裝備——主氦風機試驗樣機,已於本月初在上海電氣集團鼓風機廠通過業內專家評審和鑒定。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電磁軸承的大功率主氦風機,大量採用了創新技術,無論功率還是技術水平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已攻克世界高溫氣冷堆先進核電技術研發中的主要技術難關。在未來,這一主氦風機將被安裝在位於山東省榮成市的華能石島灣核電廠,該核電站將是世界第一座具有第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核電站。
【五】、保密神器:中國開建全球最長量子通信干線
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是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
今年上半年中國開始建設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光纖量子通信干線——連接北京和上海,光纖距離達到2000公里。
數據安全依賴於密鑰(由數字0和1組成的一段序列,用於對信息進行加解密)的安全性。然而傳統的加密系統中,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面臨著被竊聽的風險。 而量子通信通過一項利用光子微觀特性的量子密鑰分發技術「解決了現有通信系統中這一最薄弱的環節」,提供量子密碼產品和服務的瑞士公司ID Quantique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格列瓦·里波迪說。
量子密鑰分發利用單光子的量子狀態對密鑰進行編碼。當存在任何竊聽時,量子力學原理決定了這種行為一定會擾動光子的量子狀態,從而被通信方察覺。中國上述投資約1億美元的開創之舉和上面提到的聯合研究中的系統都應用了量子密鑰分發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