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GDP的局限性是什麼
首先GDP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人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不可能不消耗自然資源。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當前的經濟發展過度地消耗了自然資源,就會對未來的經濟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這樣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同樣,如果當前的經濟發展造成了環境的惡化,這樣的發展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當前的生活質量,而且制約未來的經濟發展,這樣的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然而,GDP在反映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反映它所帶來的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的代價。比如,只要採伐樹木,GDP就會增加,但過量採伐後會造成森林資源的減少,GDP卻不考慮相應的代價。再比如,某些產品的生產會向空氣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質,GDP會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卻不考慮這些產品的生產對環境造成的損害。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GDP只反映出經濟發展的積極的一面,而沒有反映出對資源環境造成損害的消極一面。 其次GDP不能准確地反映經濟增長質量和一個國家財富的變化 固定資產存量大致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擁有的財富,那麼這個財富能否有效地增長,不僅取決於當年新形成固定資產的多少,也取決於歷年固定資產的質量。如果質量不好,所形成的固定資產沒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報廢,那麼當年新形成固定資產中就有一部分價值要用來抵扣報廢的固定資產價值,一國的國民財富並不能隨著當年新形成固定資產而得到有效提升。而GDP只能反映當年新形成固定資產的多少,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的質量好壞,因此GDP不能准確地反映一個國家財富的變化。 第三,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場經濟活動 有些非市場活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婦女做飯、照顧老人、養育兒童,等等。這些活動沒有發生支付行為,按照國際標准,GDP不反映這些活動。但是,如果這些工作由僱傭的保姆來承擔,顧主就要向保姆支付報酬,按照國際標准,相應的活動就必須反映在GDP中。可見,由於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場活動,使得它在某種程度上損失了可比性。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的程度比較高,比如,大多數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去養育,許多老人被送到養老院去照顧,許多家庭經常到餐館里去就餐,等等。而發展中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比較低,大部分家務勞動都由家庭成員自己來承擔。同樣或幾乎同樣的家務勞動,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化程度高,對GDP的貢獻就大;發展中國家市場化程度低,對GDP的貢獻就小。因此,就這一點來說,發展中國家的GDP與發達國家的GDP並不完全可比。 第四,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的福利狀況 人們的福利狀況會由於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個國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從而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增加時,這個國家的平均福利狀況將得到改善。但是從人均GDP看不出由於收入分配的差異而產生的福利的差異狀況。 同時,人們的福利涉及到許多方面,比如休閑和家庭享樂也屬於福利的重要內容。如果人們從事更多的生產活動,得到更多的收入,從而能夠購買更多的產品滿足個人的需要,那麼,他們在為社會創造GDP的同時,個人的福利也增加了。但是,如果他們始終忙於生產活動,沒有時間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盡管社會的GDP因此增加了,但他們的個人福利並不一定增加,因為雖然他們因個人收入的增加而能夠消費更多的產品,但他們也失去了很多享樂的機會,前者增加的福利可能會被後者損失的福利所抵消。
❷ 舉例說明GDP衡量經濟有哪些問題和局限性,並以
1.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由於統計指標設置和統計方法等局限性,現行的統計,只是數據的收集和匯總,難以准確地反映出經濟增長的質量和結構情況。而判斷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僅要看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必須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協調。有一黑色幽默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轄區內出了特大交通事故,於是指揮搶救,醫療救護、公安消防、意外事故服務中心、汽車修理、法律訴訟、保險代理、新聞報道等各個方面都動起來了。由於所有這些都是正式的職業行為,都是有償服務,盡管參與救助的人都沒有因為參與救助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還有人付出了生命代價,蒙受巨大損失,但該轄區的GDP卻因為這一事件而增加了。這類GDP的增長,不僅沒有改善我們的社會生活質量,反而無端消耗了我們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財富和資源。
2.不能反映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如:人們砍伐森林、開發礦山製造產品,能為GDP增加做貢獻,但沒有扣除自然資源損失,而且將其中過度開採的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計算在GDP總量之中,這就人為地誇大了經濟效益。據有關報道,2003年我國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約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鋼鐵、25%的氧化鋁、40%的水泥。這些足以說明GDP只反映了對經濟的貢獻率,而不能反映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說明我國經濟增長長期處於高消耗、低效益狀態。
3.人均GDP不能准確地反映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當前,我國GDP的增速以及財富的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體現的是社會總體財富,表明社會財富多、增速快。表明錢越來直多,而並等於有錢的人越來越多。人均GDP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公正,掩蓋了貧富差距
❸ GDP的局限性在那裡
GDP也是一個有很大局限性的指標。隨著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加重,GDP越來越暴露出它的缺陷:GDP核算只反映了經濟運行的過程與結果,未體現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代價,它僅能反映經濟活動中"貨幣化"的部分,體現經濟發展、繁榮的一面,而不反映對資源、環境的消極影響的一面;它將各種社會行為引發的財富都計入了GDP增長之中,而不考慮不好的社會行為對社會發展的惡劣影響。因此,僅就GDP來看,它容易過高地估計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長,給人一種不全面的社會經濟圖像。特別是對依賴於開發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產資源和森林資源獲得重要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這些缺陷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 首先,未考慮自然資源消耗成本。經濟活動要開發利用自然資源,GDP只核算了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開發成本,卻沒有計算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即自然資源耗減成本,造成自然資源無價或低價,其結果高估了當期經濟生產活動新創造的價值。 其次,未考慮環境降級成本。經濟活動往往造成環境污染,引起環境質量的下降,亦稱環境降級成本。GDP核算一方面沒有扣減環境降級成本,即環境污染的代價,另一方面將環境保護支出作為生產活動來反映,從兩個方面增了GDP。結果是污染物排放越多,GDP越大;環境保護支出越多,GDP也越大。 另外,GDP是流量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年新增多少財富。資產是存量概念,指一共有多少財富。現行GDP統計對沒有效益的經濟活動也照算不誤,比如把這棟辦公樓炸掉再修一棟一模一樣的,GDP也會增加一塊。這是先減少存量再增加流量,不是完整意義的增加財富。這種情況現實中的確存在,因此還應建立一個資產指標,衡量財富的積累。在注重財富的積累方面,西方國家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中國的情況與西方國家正相反,GDP增長率很高,但是財富損失得也快,缺乏積累財富的觀念。這實際上是對經濟增長理解的偏差所致。高估的GDP將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導致自然資源與環境狀況惡化,人類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❹ GDP 作為衡量經濟福利的指標自身的局限性是什麼
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❺ 簡述GDP指標的主要局限性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經濟發展。首先,GDP沒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門提供的行政服務、公共安全服務、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環境保護服務等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GDP核算以市場活動為主體,它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尺度是市場價格,由於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存在市場價格,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利用政府部門提供這些公共服務投入的成本來衡量其價值,而這些投入成本遠不能反映這些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GDP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差異。不同國家的產品質量、擁有的品牌數量差異很大,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具有顯著差異;不同國家的技術水平、勞動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差異很大;不同國家的排放強度也具有很大的差異。GDP沒有反映出這些經濟發展質量的差異。
第三,GDP不能准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所擁有的財富存量,而不僅僅是當期新增加的財富;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所擁有的財富存量,而不僅僅是當期新增加的財富。經濟增長質量不高會導致財富的巨大損失和浪費,導致財富存量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財富存量不能與經濟增長率保持同步增長,從而GDP不能准確地反映財富的增長。
第四,GDP沒有反映非市場性家務勞動。家務勞動對於人民生活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家務勞動的市場化程度截然不同。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比較低。不管家務勞動市場化程度高低,這些勞動本身都是存在的,但由於GDP只計算市場化的家務勞動,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其GDP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比性。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社會進步。一是GDP沒有充分地反映公共服務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由於GDP利用政府部門提供這些公共服務投入的成本來衡量其價值,它沒有充分反映這些公共服務在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二是GDP不能反映就業狀況。GDP反映的是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但是它並不涉及多少人參與了這種生產成果的創造活動,更不涉及還有多少人希望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因此,它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就業狀況。三是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GDP是一個生產指標,不是一個收入分配指標,它只是利用這幾種收入形式反映生產活動成果,不能完整地反映收入初次分配,更不能反映收入再分配,從而不能反映一個國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四是GDP不能反映社會福利改善情況。例如,GDP不能反映社會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的改善情況。
GDP不能反映資源環境的變化。GDP是反映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但是經濟發展勢必消耗自然資源,也往往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消耗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例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地污染等,GDP沒有反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消耗成本和環境損失代價。GDP也不能全面地反映人類的自覺行動對自然環境的改善。因此,國際上有人提出綠色GDP的概念,這是一個科學的理念,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計算綠色GDP,還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統計部門正式發布綠色GDP數據。
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一是GDP沒有充分地反映行政服務、教育服務、醫療衛生服務等公共服務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從而它不能全面地反映這些公共服務的改善對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二是由於GDP不能反映就業狀況、收入分配狀況和社會福利狀況,從而它不能反映這些方面的社會進步所帶來的人民生活狀況的改善;三是由於GDP不能反映自然環境的變化,從而它不能反映環境損失和環境改善對人民生活質量的影響
❻ gdp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於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
供參考。
❼ 舉例說明GDP的局限性
1、GDP本身不能反映出資源能源的消耗與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以汽車為例。汽車的生產和使用創造了GDP,但汽車及其部件的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含重金屬離子和硫、磷化物的廢水廢渣,汽車的使用過程中消耗了大量汽油,並排放出含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氣污染物的汽車尾氣,造成能源緊張和環境污染。
2、一些經濟活動雖然被計入GDP中,但其本身不是經濟發展的有益產物。比如,由於城市汽車尾氣問題嚴重,空氣質量明顯下降,使更多居民患上了呼吸系統疾病,居民不得不求醫問葯,加大醫療衛生開支。這種情況下,雖然醫療衛生行業會得到較快發展,創造出更多的GDP,但這種經濟活動本身不屬於經濟發展成果,反而是經濟活動帶來的負面作用,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而不能因其能夠做大GDP而加以鼓勵。
3、GDP不能完全代表社會公眾的幸福感。比如汽車的大規模使用造成城市交通擁堵,如果不及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環境、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就會出現GDP持續走高、居民幸福感不升反降的尷尬局面。
❽ 現行gdp指標有什麼不足之處
局限性如下: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經歷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
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
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❾ GDP的局限性表現在( )
選擇A.C.D.E
除了B是錯誤的,因為GDP的定義就是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總體規模和經濟結構。
❿ GDP指標的意義及局限性。
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制度安排,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存量及變動關系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經濟生產過程的最終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經濟分配與再分配過程的最終成果,儲蓄反映了經濟生活中收入與消費、積累的相互關系,資金餘缺反映了經濟儲蓄與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期末資產凈值反映了在期初資產凈值基礎上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最終累計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儲蓄、資本形成、資產凈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體系,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鏈。 從現實分析,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 但是,單憑GDP增長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結合資產存量的規模與結構及其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於我國在增長中財富的有效積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投資的高增長拉動了GDP,而「外資」又是我國投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會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使用效益下降的現實反映了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並不盡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間,我國經濟比上年分別增長9.6%、8.8%、7.8%、7.1%、8.0%;資產凈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託固定資產高投資和金融資產規模的高增長。這說明,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資本市場和負債經營(如利用內外資)方式;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主流趨勢還未脫離規模數量型擴張的增長模式。 從資產的結構看,以1996年為例,非金融資產、固定資產、金融資產、資產凈值分別占總資產的37.65%、28.07%、62.35%、37.12%,根據「資產=負債+凈值」的平衡關系,該年金融負債比重為62.88%,高出金融資產0.53個百分點,屬於資本凈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負債比重分別為60.93%、60.15%、60.42%、61.61%,分別高出金融資產3.70、2.05、1.49、1.67個百分點,亦均屬於資本流入年。「外資」是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之一。 二、長期以來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內投資和外資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不高,浪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對貨幣資本相對不足的我國來講,應是政府給予充分考慮的問題。現實經濟領域中,3%的建築中介費、層層轉包的轉包費、去年一年72億的投資決策損失、部分進口設備的閑置或遺棄、某些新建廠房的報廢及重復建設造成的生產線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現象,均使得投資的有效性、資產的有效性遠小於1。 其次,外資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國GDP與對外金融負債的比率為6.570,2000年則為2.047;1995~2000年對外金融負債(外資)年均增長3.3%,而「外資」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外資使用效益卻逐年下滑。 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測度出現了「一花獨放、眾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單純的使用了GDP一個流量指標。但是,我們在得到單位GDP的同時,卻在佔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存量,即在耗費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或資源。我國是個資金相對缺乏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巨大的國內、國外資金,僅2000年比1999年,我國的國內金融負債增加15.54%,國外金融負債增加16.25%,但金融資產使用效率卻下降了1.11%。 僅從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相結合方面,我們就不難看出,經濟領域的單純以GDP作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視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的有機結合,重視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數量關系測度,重視更全面、更長遠、更協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即政府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片面使用GDP這個流量指標,使人們忽視了資產存量或財富的積累。在我國遇到諸如洪水災害或SARS瘟疫帶來的損失時,人們大都採用了習慣的思維方式即「壞事能夠變為好事」,誤認為能夠在救治、恢復、重建中增加GDP。這種認識實際上體現了「災害減少財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於促進流量的再增加」的錯誤觀點。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義下的經濟增長。在注意財富的積累方面,經濟發展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和經濟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一些城市總是「喜新厭舊」,不斷的拆舊樓蓋新樓,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國GDP增長率連年很高,但是財富損失的也快,資產積累、財富積累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與「GDP至上」有一定關系。 三、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於可持續發展 即使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協調地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經濟分析上的缺陷;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還有更深層的缺陷。在國際上,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強烈批評是近20多年的事。環境問題是這一批判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蓋經濟福利的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將來的福利變化。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