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銀聯卡境外取現算一年五萬的外匯管制額度裡面么
境外取款不包含在結售匯額度內。
㈡ 信用卡消費沒有外匯管制嗎比如當年用雙幣卡消費6萬美元,那可以用人民幣購匯6萬美元嗎外匯管制不是
您好,若是招商銀行信用卡,信用卡核發後會有一信用卡美元額度。
您可以在這個額度范圍內消費美元。
在境外可根據信用卡上的信用卡組織標識(如:VISA、MASTERCARD、JCB、美國運通、銀聯)選擇對應刷卡路線的刷卡機具進行刷卡,不需要額外開通刷卡功能。在銀聯線路刷卡,將直接以人民幣結算;在國際線路刷卡,將以美元結算。由於信用卡境外的消費都會以美元結算,故如果消費金額為非美元,會產生兩種貨幣間的兌換費用。如果刷銀聯線路或消費金額為美元,則不會產生結匯手續。
如有其它招行信用卡的疑問,請在QQ企業好友中搜索「4008205555」添加「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為好友;或者在微信中搜號碼「cmb4008205555」關注"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進行咨詢,感謝您對招商銀行的關注與支持!
㈢ 國外銀聯借記卡取現受外匯管制額度限制嗎
若是招商銀行銀聯儲蓄卡,可在境外有銀聯標識的機器上取款,在境外(含港澳台)的自動櫃員機(ATM)取現執行以下限額控制:
(1)單卡單日累計提現≤等值10000元人民幣;
(2)每人每個自然年度名下所有境內銀行卡(所有銀行的借記卡、貸記卡、附屬卡共用該額度)累計提現額度為等值10萬元人民幣。
取款時按交易金額0.5%,以人民幣收取,單筆最低10元人民幣(無優惠),在部分國家(如日本、美國等)的部分ATM機構取款時,除了該費用外,當地受理機構可能會向持卡人收取額外手續費。
㈣ 關於PAYPAL與國內銀行卡關聯及國內外匯管制的問題
1、目前只能關聯四大國有銀行和招行,對吧?
目前PP支持12家銀行提現。
2、我首選招行。結果人家客服說:收匯不能涉及到貿易類,而PAYPAL本身就是帶貿易性質,所以提現入賬可能出現問題。打電話去問開戶支行的會計審核專員 + 國際部,都得不到解答。
招行全程都不需要去銀行,提現,結匯,直接在網上就可以完成。不要寫貨款,寫服務就可以了。
3、那就試試中行。MA的厲害了,那丫的客服直接告訴我 不認識PAYPAL.... 懶得再跟他糾纏....
我想你是找錯人了,目前中行是全國PayPal提現最多,問題最少的銀行。只管提就行了。
4、目前還剩下農行沒試試,因為沒有工行和建行的卡。 我想請問已經在用的大俠俠女們,關聯時是否需要輸入銀行的SWIFT CODE還有賬戶英文名稱等資料??
在PP里加提現卡的時候,是一定要有SWIFT CODE的。這個就相當於咱們的身份證一樣,是用於識別身份的,是唯一的。
還不懂的可以來Q我。
㈤ 國外銀聯借記卡取現受外匯管制額度限制嗎
國外銀聯借記卡取現不受外匯管制額度限制,但有可能受該銀行當天最高消費額度的限制。
㈥ 一般的銀行卡能不能進行外幣存取和轉賬業務
外幣存取一般是可以的,但轉賬的是受限制的,因為中國目前還是外匯管制國家,同名下的外幣劃轉可以,但也有金額限制。目前據我所知,中行卡可以存儲的外幣種類最多,部分幣種有的銀行是不能存取的。你可以補問你要存取的外幣幣種,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㈦ 銀聯出入金受不受5萬的外匯管制限制
通過RMB的形式,是沒有限制的
額度是針對美元的形式
㈧ 銀聯卡可以收美金匯款嗎
現在的銀行儲蓄卡都是一卡通,什麼幣種都可以接收的,一類卡沒有限額。接收到的外幣會以外匯形式存在賬號里,要結匯得手動操作。
接收外幣沒有限額,但結匯的話,每人每年只能結50000美元等值。提取外幣現金每周只能一次,每次最多10000美元等值。
㈨ 銀聯卡境外消費有沒有限制額度 直接扣除的是人民幣, 算不算外匯 ,屬於外匯管理局管嗎
消費沒有額度限制,直接扣除人民幣也算外匯,發行和推廣銀聯標准卡既可保證在國內的通用,同時為滿足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境外商務、旅遊、留學等用卡需求,中國銀聯還不斷加快境外受理網路建設。
目前,銀聯網路已經延伸到亞太、歐美、非洲、澳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持人民幣銀聯卡在境外銀聯網路刷卡消費,可直接實現外幣和人民幣的轉換,減少貨幣兌換的麻煩,節省貨幣兌換費用。
(一)發行和推廣銀聯標准卡符合國家九部委《關於促進銀行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銀發 [2005]103 號)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規范和促進銀行卡受理市場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 [2005]153 號)等有關文件精神,護國家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要求。
(二)發行和推廣銀聯標准卡,創建自主銀行卡品牌,有利於維護國家金融信息安全,維護國內成員機構在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掌握產業發展過程中制定標准、規范的自主權力,保障國內各成員機構的長遠利益和持卡人利益。
(三)發行和推廣銀聯標准卡,創建自主銀行卡品牌,是國內各成員機構創建各自品牌的前提和基礎,有利於增強國內銀行卡產業凝聚力,增強產業實力,共同應對 WTO 過渡期後境外機構的競爭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