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存量

外匯存量

發布時間:2021-06-15 07:18:09

『壹』 日本外匯儲備多少萬億 做外匯最好的選擇

日本外匯的來存量這個是官方自的數據,跟你個人做外匯是沒有關系的。日本的家庭主婦在家做外匯是很普遍的現象,在世界都是比較出名的現象。一般個人做外匯主要是在外匯經紀商那裡開戶,入金就可以交易了。如果還有其他問題也可聯系我

『貳』 中國外匯儲備

一、全球及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

進入21世紀之後,伴隨全球國際收支失衡的惡化,全球外匯儲備規模不斷上升。1999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約為1.78萬億美元,2007年底上升至6.40萬億美元,增長了2.6倍。全球外匯儲備的增長又集中體現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外匯儲備的增長。1999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約為1.05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59%),2007年底上升至4.90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77%),增長了3.7倍。相比之下,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同期內僅增長了1.1倍。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更加迅猛。1999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約為0.16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9%),2007年底上升至1.53萬億美元(佔全球規模的24%),增長了8.6倍。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飆升主要歸因於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順差。自1994年至今,中國經濟連續14年出現了國際收支雙順差。尤其是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由於中國政府選擇了小幅、穩健、可控的升值策略,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中國套利,這加速了中國外匯儲備的累積。僅2007年一年,中國外匯儲備就增長了4619億美元,與2006年底相比增長了43%。如果考慮到央行向中投公司注入外匯資產、央行要求全國性商業銀行用美元繳納人民幣法定存款准備金等因素,則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實際增加額超過了6300億美元。

二、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

由於中國外管局並未披露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我們只能利用其他國家披露的相關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IMF的「官方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COFER)資料庫提供了138個國家(包括27個工業化國家與106個發展中國家)匯總後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雖然COFER資料庫中未包括中國這一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是一種遺憾,但COFER中包含的外匯儲備規模畢竟佔到全球外匯儲備規模的64%(2007年)。同時,中國央行的外匯儲備投資並未表現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迥然相異的特徵。因此,我們不妨用COFER披露的幣種結構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潛在幣種結構。

進入21世紀之後,IMF COFER資料庫中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的主要變化包括:第一,美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下降,從1999年的71%降至2007年的64%;第二,歐元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逐漸上升,從1999年的18%升至2007年的26%;第三,英鎊取代日元成為全球外匯儲備中第三重要的幣種,2007年英鎊資產占外匯儲備的比重為5%,而日元資產比重為3%。上述結構性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該時期內,歐元和英鎊處於相對強勢地位,而美元和日元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導致各國央行主動或被動地實施了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調整。

與工業化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調整更加積極。從1999年底至2007年底,發展中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比重由69%降至61%,歐元資產比重由19%升值28%。俄羅斯、伊朗等國更是將石油交易計價貨幣由美元轉換為歐元,從而進一步提升了歐元在全球儲備與交易貨幣中的地位。相比之下,同期內工業化國家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由73%降至69%,歐元資產比重由23%升至33%。

我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美元有效匯率的下跌,中國外管局主要是在外匯儲備增量上降低了美元資產比重,在外匯儲備存量上的減持是有限的。這意味著中國央行的幣種多元化行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央行相比是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用COFER資料庫中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推測中國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截至2007年底,我們估計在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約佔65%,歐元資產約佔25%,其他10%包括英鎊、日元及其他幣種資產。

三、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
......

四、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

在上述對中國外匯儲備幣種結構與資產結構進行粗略估計的基礎上,我們對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現狀的評價如下:

首先,當前中國外匯儲備的經營管理依然以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首要目標。這主要表現為在外匯儲備的資產構成中,傳統上低風險、低收益、高流動性的國債和機構債佔90%左右;

其次,美元資產在中國外匯儲備中所佔比例過高。無論是從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2007年為19.1%)還是從對美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來看(2007年為7.3%),美元資產在外匯儲備中65%的比例都過高了。這一方面反映出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貨幣中依然占統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凸現了中國政府進行外匯儲備幣種多元化的困境: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在外匯市場上大量減持美元資產必然會造成美元匯率下跌,從而影響到外匯儲備中存量美元資產的價值。

再次,近年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造成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遭受嚴重損失。由於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65%以美元計價,那麼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貶值必然造成以貿易加權的一籃子貨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的國際購買力顯著下降。例如,目前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突破了1.8萬億美元,假定其中美元資產佔65%,那麼一旦美元對人民幣貶值10%,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外匯儲備價值將縮水1170億美元,相當於抹殺了3.9個百分點的GDP增長。

第四,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化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資產除了面臨匯率風險外,還面臨美國國債、機構債信用等級調降、市場價值縮水的風險。2008年7月,美國兩家房地產巨頭房利美、房地美陷入危機,需要募集750億美元資本金以避免資不抵債風險。如果美國政府不對其進行救援,則房利美、房地美發行的機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如果美國政府為兩家機構買單,則信用風險最終為美國政府所承擔,美國國債的信用等級可能被調降。無論出現哪種局面,對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的中國央行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最後,隨著外匯儲備規模的進一步增長,持有儲備的機會成本日益凸現,中國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率的壓力。中國外匯儲備的90%投資於美國國債與機構債,收益率不超過5%,而根據世界銀行對中國120個城市1.2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的調查,外國在華FDI企業的平均收益率超過22%。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如何積極管理外匯儲備,提高外匯儲備資產的收益率成為當務之急。

五、中國外匯儲備投資的前景
......

『叄』 一個國家沒或者少外匯存量會怎樣

一個國家有沒有外匯就像一個人有沒有錢一樣,外匯少的國家往往國力較弱,國力較弱就意味著有很多本國無法生產或者非常短缺的物資商品,即便是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服裝鞋帽,可想如果沒有外匯,A380 就買不到,這倒也罷了,要是一個國家缺糧食有沒有外匯,恐怕就要有難民外逃。
因此,一個國家外匯少就無法滿足國內很多需求,當年中國外匯少,嚴格管制,私人使用的外匯額度很少。如今,隨便一張雙幣信用卡就能透支幾萬美金.感覺不一樣吧。

『肆』 怎樣區別存量和流量的概念

1、記錄經濟信息的形式不同:

存量是指在一定時點上測算的量,如某一時點的資產和負債的狀況或持有的資產和負債。存量具有時點的基本特徵。流量是按一定時期測算的量,反映一定時期內經濟價值的產生、轉換、交換、轉移或消失,它涉及機構單位的資產負債的物量、構成或價值的變化。

2、對時間維度的包含關系不同:

存量沒有時間維度,而流量有時間維度。例如,人口總數是一個存量,表示在某一時點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一時刻) 的人口數。而人口出生數表示在一定時期內 (如1年) 新出生的人口數,有時間維度,因此是一個流量。

3、分析方法不同:

存量分析就是對一定時點上已有的經濟總量的數值及其對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進行分析;流量分析則是對一定時期內有關經濟總量的變動及其對其他經濟總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在宏觀經濟學的總量分析中,既可以從存量著手,也可以從流量著手。

『伍』 全世界美元總量多少

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之快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而中國的富豪數量以及財富數量也明顯有了提高。在瑞士公布的2019年全世界財富統計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全球各個國家的財富增長情況,以及各國富豪的數量情況。

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全球富豪榜》,全球十億美金企業家的人數增加了346人。其中,中國新增人數就有182人,是全榜單新增人數的4倍,是美國新增人數的3倍。由此可見,中國富豪一直在慢慢增多,同時也意味著中國發展正在更進一步。

分國別來看,美國人的財富總量達到了106萬億美元,約為全球財富總量的29.44%。要知道美國人口僅略微超過全球4%——這就是說,美國人均財富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

2019年全球財富增長了2.6%,達到了360萬億美元。其中我國和美國對全球財富的增長「貢獻」最大,分別貢獻了1.9萬億美元和3.8萬億美元近年來中國經濟在不斷發展,一些領域已經「超越」了美國,不過我國離「正式」超越美國,還需要發展一段時間。

當然,從今後10年預期來看,中國依然被認為將是全球財富增速最快的區域,特別在個人財富方面,預計未來十年累積增幅將高達119.5%,從這個角度而言,在中國依然充滿著創富的機會,你我都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財富軌道,打開我們向上的空間。

『陸』 目前世界各國外匯儲備排行

根據2006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

香港外匯儲備為1243億美元,居全球第七位。中國為專7690億美元,僅次於第一位屬的日本8433億美元。
台灣至去年12月底外匯儲備為2533億美元,仍維持全球第三。
韓國以2104億美元緊追在後。有分析人士稱,亞洲各地區目前的外匯儲備持有量已大幅超過最佳水平,並可能引發經濟上的風險。

日本2005年11月底外匯儲備為8433億美元,中國2005年9月底為7690億美元,二者已日益接近。如將香港計算在內,則超過日本。

經濟復甦的俄羅斯及經濟增長率達兩位數的印度,至2005年底的外匯儲備分別為1740億美元及1372億美元,分居第五、第六名。

『柒』 貨幣存量與貨幣供給的關系

自2006年年初以來,流動性過剩始終是一個熱門話題。當前,過剩的流動性正在強勁地推動中國的資產價格上漲,從而開始醞釀出日益擴大的資產泡沫風險。為了防範這個風險,政府一方面在加強回收過剩流動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預防和消除地產和股市的泡沫。這些做法無疑都是正確的,但要「治本」還得從消除產生過剩流動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來,流動性過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謎團,其中尤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謎題。

謎題之一:貨幣乘數之謎

從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源頭看,可能是貨幣乘數的上升,即每單位基礎貨幣所派生形成的廣義貨幣倍數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始終是央行消減貨幣流動性的重要工具。為了抑制中國貨幣流動性的增長,近幾年央行除了不斷擴大對沖操作業務,也在不斷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從2003年到今年年初,法定存款准備率率已經從6%提升到10%,已連續提高了8 次,但是根據央行的報表計算,中國的貨幣乘數卻從2003年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年末的5.3。為什麼在央行大幅度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情況下,貨幣乘數會不降反升呢?

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貨幣乘數不僅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有關,也與商業銀行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對存款的比率有關,而且這兩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一樣,和貨幣乘數成反比關系。所以,如果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提升而超額准備金率或現金比率下降,就會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導致貨幣乘數上升。從2003年以來的實際情況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的確有下降的情況,見表1。

從表1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2006年末與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在抵消掉超額存款准備金率與現金比率的下降後,仍然實際提升了1.1個百分點,這樣,根據貨幣乘數公式計算,本應使貨幣乘數下降6.1%。但實際結果卻是到2006年末,貨幣乘數反而上升了25.3%,這當然會導致貨幣過剩流動性的急劇增長。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貨幣乘數不降反升呢?或者說,在存款准備金率和現金比率以外,有什麼因素在影響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導致傳統的貨幣乘數公式顯著失效呢?如果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很可能會導致央行依據傳統貨幣理論所進行的消除貨幣過剩流動性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

謎題之二:貨幣流通速度下降而貨幣過剩增加

在貨幣供給量正常的情況下,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提升,也會使貨幣流通量多於經濟運行的正常需要量,因而產生貨幣流動性剩餘。但是從近幾年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也是下降趨勢,表2是根據GDP與M2的比率所計算的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從表2可見,自2003年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顯著增強以來,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在不斷下降的,按理說這種變化趨勢,本應是會導致貨幣流動性的減少。具體地說,如果按照2002年的貨幣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貨幣的流動性本應是減少2萬億元,但結果卻是流動性過剩更加顯著。因此,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不僅不能解釋貨幣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霧。

謎題之三: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並存

目前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生產過剩與貿易順差,這是一個既成事實。按照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雙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當一國在國內存在商品供給過剩的時候,在貨幣市場必然存在著貨幣供給不足,因為IS曲線與LM曲線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圖形,所以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中,某一方出現供給過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給不足。現代國際經濟學也說明,一國的貿易收支不平衡,必然與該國的貨幣市場不均衡並存,或者說,國際收支不平衡是國內貨幣市場存量不均衡的反映,當國內貨幣供給小於貨幣需求的時候,就會出現貿易順差,反之則會出現貿易逆差。所以,當一個國家有貿易順差的時候,該國的貨幣市場必然會存在著貨幣流動性不足,而不是過剩。

這種理論分析也好理解。貨幣供給代表著國內需求,如果貨幣供給不足,就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國內的商品市場出現供過於求,進而形成貿易順差。所以貿易順差不是國內貨幣供給不足的原因,而是貨幣供給不足的結果。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貨幣供給過剩,就會導致國內需求過旺,從而引起進口大於出口,形成貿易逆差。但這都是傳統理論的分析框架,對目前的中國經濟已經不適用了。中國經濟的現實是,在貿易順差不斷放大的同時,卻出現了巨大的貨幣流動性過剩。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貨幣乘數之謎和貨幣流通速度之謎是謎題,那麼中國的生產過剩和貿易順差與貨幣流動性過剩之謎,就是更大的謎題了,因為這個謎題說明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機理已經與傳統的經濟運行機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了。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和分析框架,還沿用基於傳統理論而產生的宏觀經濟調節工具,就不會有顯著效果,甚至可能是在進行逆調節。

在中國是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並存,那麼在貿易逆差最大的美國,是否會與中國相反,是貿易逆差與流動性不足並存呢?情況好像並非如此。因為如果在美國經濟中存在流動性不足,就不會在美國出現世界最大的股市與房地產泡沫。此外,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約為3%,而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約為 7%,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2.3倍。在此期間,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貨幣增長率在17%左右,貨幣增長率大約是經濟增長率的 1.7倍,由此可知美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應該比中國還嚴重,也說明在美國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關系,仍然與傳統理論相符。再看與中國類似的俄羅斯和印度,也都存在著在出現大幅度貿易順差的同時,股市和地產都異常繁榮,反映出在這些國家也都存在著貿易順差與流動性過剩並存的事實。這說明在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關系中,與傳統理論相悖的情況,主要是發生在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然而,如果有巨大貿易順差的新興市場國家,和有巨大貿易逆差的發達國家都存在巨大的流動性過剩,這是否就是全球流動性泛濫的根源呢?

謎題之四:中國為何會形成如此之大的貨幣存量

到 2006年末,中國的廣義貨幣M2已達34.56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年匯率折算,相當於4.3萬億美元,當年中國GDP總值為20.94萬億元人民幣,摺合2.6萬億美元,貨幣存量相當於GDP的1.65倍。根據世界銀行和美聯儲的數字,2006年美國GDP總值為12.9萬億美元,12月末的M2為 7.1萬億美元,美國貨幣存量相當於GDP的55%。

中國的貨幣存量已相當於美國的60.6%,GDP總值卻僅相當於美國的 20.2%,如果換算成同等經濟規模,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是美國的3倍,或比美國整大出2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存款的年均增長率為23.5%,20世紀 90年代以來,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長率為21.5%,大幅度高出美國與歐盟同期年均6%~7%的增長率。以前年份中國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被解釋為市場化的推進與商品貨幣關系的深化,但是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具備了市場經濟形態,廣義貨幣仍以年均17%的速度遞增,並且貨幣存量相對於經濟總產出,已經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的3倍,就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了。

是什麼原因使中國經濟產生了遠大於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貨幣需求呢?如果其他受新全球化浪潮影響深刻的新興市場國家也如同中國一樣,呈現出貨幣對經濟總產出的高比率,也還可以用全球化的影響來解釋,但情況並非如此,請看錶3。

從表3情況可看出,貨幣規模顯著大於經濟規模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在主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只有中國一個國家,這說明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發生機制具有特殊性。到了貨幣流動性已經嚴重過剩的今天,我們已經應該從發展戰略的高度和經濟運行機制的深度,重新認識與探討中國貨幣供給合理增長率的邊界了,否則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長,每6年中國的貨幣存量就會比美國大出1倍,過剩貨幣對經濟運行的壓力就會不斷攀升到新高度。

以上四個問題都從不同的方面與流動性過剩問題相關聯,但有一點是應該強調的,即只分析貨幣流動性的現象和影響,不深入分析過剩流動性產生的源頭,對宏觀調控來說是絕對不行的。我的初步認識是,這是一個新全球化浪潮的結果。比如,大量外資流入就是一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因為國外資金流入中國的銀行體系,立即會參與到中國的貨幣創造過程,會產生中國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同樣效果,而貿易順差的放大,只要不沿用央行用基礎貨幣收購貿易順差所形成的外匯收入,就仍然不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長,因為出口商品在國內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央行已經為此投放了等量的貨幣,可能體現為商業銀行向出口生產企業的貸款,出口企業在獲得出口收入後,又歸還了這筆貸款,貨幣流動性就不會因為貿易順差的增長而增加。但是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熱錢」的流入則不同它,會增加中國銀行(行情論壇)(5.52,- 0.15,-2.65%)體系內的資金總額,所以是貨幣流動性增長的直接原因。2003~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新增額為7798.9億美元,而同期的貿易順差額為3369.5億美元,僅佔43.2%,同期的非貿易順差外匯流入則佔到了56.8%,為4429.4億美元,央行為此需要投入超過3.6萬億元的基礎貨幣,按5倍的貨幣乘數計算,形成了18.2萬億元的廣義貨幣,比同期廣義貨幣16.1萬億元的增長還大出2萬億元,可見非貿易順差的外資流入,是中國貨幣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當然,過剩流動性產生的原因可能還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來源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28&articleId=2969

『捌』 為什麼外幣資產存量增加,本幣匯率會升值

外幣資產存量增加意味著本幣相對減少,所以本幣相對外幣來說升值。

『玖』 為什麼外匯減少,本國的貨幣存量就會減少,利率就會上升

拿中國來說吧,根據《外匯管理條例》的規定,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留或者賣給經營結匯、售匯業務的金融機構;境內機構、境內個人向境外直接投資或者從事境外有價證券、衍生產品發行、交易,應當按照國務院外匯管理部門的規定辦理登記。國家規定需要事先經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或者備案的,應當在外匯登記前辦理批准或者備案手續。
按照上述規定,經常項目外匯持有者很難將外匯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例如大陸居民目前尚不能投資外國股票),會將大部分外匯轉化成本國貨幣在本國市場上流通。導致的結果就是本國貨幣存量隨著經常項目外匯收入變動,所以外匯減少,本幣也就減少,外匯增加,本幣也就增加,這就是我國輸入性通脹的由來,就是說出口在收入外匯的同時,也給本國製造了通脹。

外匯減少的原因就是出口萎縮,出口萎縮的表面原因就是本幣升值,因為本幣升值導致按照外幣計價本國的商品價格提高了,這樣本國商品國際競爭力降低從而導致出口萎縮。
下面說說利率的問題
利率是貨幣的價值體現,市場上貨幣少了,相對價值就會提高,導致利率上升。
下面再談資本項目流入流出的問題
因為本國利率提高,借貸困難,企業難以發展,所以資本的逐利性會使資本去更容易獲得利潤的地方,而且匯率提高了,本幣去國外投資看起來也更劃算,這樣就導致本國產業競爭力喪失,導致產業空心化,產業升級乏力。
外國資本流入則是熱錢的體現,熱錢就是來投機的,來本國可以坐享本幣升值和高利息的好處。一旦熱錢獲利外流,將對本國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么來的,所以我國資本項目不敢放開,原因就在這。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

閱讀全文

與外匯存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步集團掌握重工 瀏覽:84
房地產企業通過信託的融資比例較低 瀏覽:17
外匯交叉盤跟只哦按有什麼區別 瀏覽:688
融資許可證哪裡辦 瀏覽:362
銀行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資料保留 瀏覽:676
高杠桿買房下跌 瀏覽:11
理財基金裡面取錢要多久到賬 瀏覽:491
分散材料價格走勢 瀏覽:350
日元6月份匯率是多少 瀏覽:851
稀有貴金屬胩 瀏覽:40
南京中國平安金融公司 瀏覽:863
股票瘋狂時刻 瀏覽:470
負責融資的人的職稱 瀏覽:456
公司理財收益應繳什麼稅 瀏覽:749
有用的費力杠桿 瀏覽:279
上汽集團roe開頭汽車 瀏覽:819
金融服務外包公司居間協議模板 瀏覽:931
什麼是股票增發價格 瀏覽:638
縣域金融機構經營理念 瀏覽:987
阿里媽媽的團長傭金比率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