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寫一篇節糧調查報告
1996年,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以來,我國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近10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年均產量較上一個10年增長了10%以上,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結構顯著改善,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對糧食實施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手段更加靈活,實現了立足國內糧食自給的預定目標。糧食生產的發展消除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擔憂,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6年我國糧食總產實現連續三年增產,達到9949億斤,不僅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實現「十一五」末糧食總產達到1萬億斤水平的規劃目標。但在形勢出現轉機之際,更要對目前存在的困難保持清醒認識。
首先,糧食繼續增產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較糧食產量峰值時的1998年減少了1.2億畝,接近18億畝的底線,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優質耕地。同時,糧食播種面積也下降到15.6億畝,與農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15.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近乎到了不能繼續減少的臨界水平。我國還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並且年度間、區域間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慣性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報告,未來2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加,至2033年前後達到15億的峰值後方可緩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這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三是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增大。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1000億斤左右,相當於每年產量的1/10。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趨於頻繁,從而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四是農民依靠種糧增收的空間有限。近年來國家持續增加了「三農」方面的投入,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總體上農民種糧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制約,未來提高種糧收益的空間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不少糧食主產區,青壯勞力都選擇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糧食生產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不足。
其次,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糧食在總量基本實現平衡的同時,品種結構的不平衡問題日漸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小麥和稻穀口糧品種基本實現緊平衡目標。綜合國家有關部門的分析報告,2006年我國小麥產銷略有盈餘100億斤左右,稻穀產銷略有缺口,但不超過100億斤,甚至更少。兩大口糧品種處於緊平衡狀態。特別是稻穀,在過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費量增長達83%,以大米為口糧的人口比例已達到60%,且產量波動大、儲存難,是引發市場變化的先導和敏感品種,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近幾年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帶動養殖業較快增長,能源消耗增加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迅猛擴張,糧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這個特點在玉米品種上表現最為明顯。2006年,我國玉米出口同比減少60%以上,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國玉米供求將從寬裕向偏緊轉變。三是大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加深。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達2827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面對跨國企業資本和產業優勢的擠壓,國內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呈下降趨勢,市場出現萎縮,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第三,糧食綜合供給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糧食安全水平,不僅要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要看糧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仍比較滯後。糧食市場體系方面,一是市場主體發育很不充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改制任務尚未完成,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單戶農民糧食種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多數個體、民營和股份制等市場主體經營規模和業務量較小,迫切呼喚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應運而生。二是各類市場發展不完善。糧食市場網路不健全,市場交易不規范,管理水平較差,硬體設施落後;市場經營方式不適應需要,服務功能不強。以電子商務和期貨為代表的現代交易方式發展緩慢,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約。
二、節糧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會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每年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
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1998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呢?在學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發現這種現象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每天總有好多米飯、饅頭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三、節糧措施。
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有首古詩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為了切切實實地把節糧落到實處,我們倡議:
1、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2、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學更是如此,刷了飯卡,打了飯,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隨家長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5、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6、對垃圾進行分類,盡量減少垃圾排放,減少耕地污染。
7、積極參加田間勞動,在家中幫助家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2. 關於糧食收購方面的案例
貿易企業利用早秈稻期貨案例分析 早秈稻貿易企業作為早秈稻產業鏈上的中間環節,一邊連接市場,一邊連接農戶,既承受著稻穀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又面臨著資金運轉不暢的困境,可謂「本大利小,危機並存」!早秈稻期貨的上市,將為早秈稻貿易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提供更多的選擇,一方面,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可以為貿易訂單提供價格參考,另一方面,利用期貨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迴避貿易環節中的價格波動風險。本文重點論述早秈稻貿易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以及如何針對不同風險制定套期保值策略。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期貨道
·多空的訣竅和忌諱 國內大豆利好數據虛高 國儲拍賣再遭冷遇 豆市等待指引 市場供應寬松 棉價逐步回落 成品油價當調未調再遭質疑 國儲580萬噸玉米定向銷售 鋼價繼續下跌空間有限 [國內期貨行情][持倉分析系統] 一、早秈稻貿易企業的現狀和面臨的經營困難1.早秈稻貿易企業的經營模式隨著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推進以及糧食收購市場完全放開,早秈稻貿易企業在整個稻穀產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早秈稻經營活動中的一支生力軍。它們一邊連接市場,一邊連接廣大農戶,是糧食收購、存儲和貿易加工環節中重要的參與力量。早秈稻貿易企業的構成也從以前單一的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轉變為國有為主、民營為輔、個體積極參與的多種類型並存發展的格局。早秈稻貿易企業的一般經營模式為:現貨市場(采購)—貿易企業(存儲)—現貨加工企業或者消費者(銷售)。2.早秈稻貿易企業面臨的風險和實際需求早秈稻作為重要的糧食商品,既關繫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又和廣大農民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早秈稻價格既受自身商品供求關系的影響,又極大地受制於國家相關糧食政策的約束。早秈稻收購市場也因此出現了「國家最低價收購」、國儲拍賣和輪出「順價銷售」。在價格彈性與政策空間的相互影響中,早秈稻貿易企業賺取的利潤空間相對有限,而承受的市場波動風險則較為明顯。收購環節:2004年國家開始實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同時糧食收購市場完全放開,收購主體多元化,早秈稻收購市場競爭加劇,呈現出中儲糧、地方儲備、經營加工企業和個體糧商等多家收購的競爭局面,部分地區出現了搶購糧源的情況。在這個環節,如果出現貨源緊張、收購時間短的情況,貿易商將面臨收購量不足、收購成本提高的風險。存儲環節:稻穀在存儲過程中對倉庫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如占庫容量大、通風條件好、運輸方便等),而長期存儲還會造成一些損耗和霉變,所以存儲環節既佔用了大量資金,又存在潛在的額外損失。銷售環節:如果需求疲軟或者國儲大量拍賣和輪出,高價收購的早秈稻將面臨跌價和銷售不暢的風險。貿易機會:正常年份,由於早秈稻收購周期短,導致貿易周期相應較短(3—5個月),大部分貿易商在其他時間缺少商機,大量資金閑置。因此,需要利用期貨市場進行遠期貿易,延長貿易周期。二、早秈稻貿易企業利用期貨管理風險的案例分析1.利用早秈稻期貨的價格發現功能制定貿易計劃由於期貨價格綜合反映市場的預期,期貨市場形成的價格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利用期貨價格走勢能夠指導貿易計劃,安排相應資金。如果早秈稻期貨價格是上漲趨勢,貿易商就可以正常地購銷,中間跌價風險小,因此有必要盡早籌措收購資金,加大收購量,積極聯系買家。同理,如果期貨價格表現疲軟甚至下跌,貿易商就需要盡可能地與買方簽署好供貨合同,約定相對有利的銷售價格,在現貨采購環節根據合同量采購,降低大量采購帶來的價格下跌風險。2.在收購量難以提高的情況下實現「虛擬采購」在上文中提到,由於市場收購主體增多、收購競爭激烈,稻穀在某些年份會出現貨源緊張的情況,導致短期內收購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競相搶購也使貿易商很難采購到足夠貨源,這時合理利用期貨市場進行買入套期保值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5月份某早秈稻貿易企業與南方某大米加工廠簽署了在9月份以1950元/噸價格為其供貨1萬噸的合同。該貿易企業在簽署合同後根據現貨市場情況和期貨價格走勢綜合分析,判斷當年7月份早秈稻上市後價格有大幅上漲的可能,若以1950元/噸供貨,在扣除收購成本及相關費用後,利潤有限甚至虧損。因此,該企業總經理做出決策,在9月合約上以2030元/噸的價格買進1萬噸早秈稻,這時現貨價格為1840元/噸。到了8月份,早秈稻大量上市,貨源緊張,收購競爭激烈導致現貨收購成本達到0.97元/斤,摺合1940元/噸,這時,企業一邊在現貨市場以0.97元/斤的平均價格采購以滿足給大米加工廠的供貨,一邊在期貨合約上以平均2130元/噸的價格賣出平倉1萬噸。套期保值效果如下:本案例較好地說明:預期價格上漲情況下,貿易商通過買入套期保值投資策略可以有效鎖定采購成本,滿足購銷合同的需要,實現理想貿易利潤。3.在價格趨跌時通過賣出套保管理庫存,提高資金效率對許多大型經營性糧食購銷企業來說,如果庫存過高,一方面需要付出高額存儲成本,另一方面會大量佔用資金,影響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因此,通過適當賣出套期保值與現貨交割相結合,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困難。某早秈稻主產區縣糧食購銷企業與南方大型米粉廠簽署了在來年3月份以1950元/噸價格供貨2萬噸的銷售合同,該企業預計未來現貨價格平穩或者有下跌的風險,決定對庫存進行保值,其在期貨上以2050元/噸價格賣出9月合約2萬噸並進行現貨交割。在未來有兩種方式補回合同約定的現貨:一種是在來年3月份合同履行之前,隨行就市、以現貨價格買進現貨履約,另一種是在價格平穩或者下跌的情況下,買進來年3月份合約交割提貨交付米粉廠。在以上案例中,現貨價格小幅下跌,我們對來年3月份合約的庫存進行保值,現貨節省成本=10萬元×1+20萬元×1=30萬元;倉儲節省費用=135萬元×0.2×1+165萬元×0.2×1=60萬元(不考慮期貨交割成本,期貨交割後,節省倉儲費用,按照每天0.2元/噸·天計算)。資金利息=2050元/噸×2×4.86%×150/365(按照半年期貸款利率4.86%計算,節省天數為150天)=81.89萬元。整個過程中累計節省費用、成本171.89萬元,摺合節省成本85.95元/噸,相對價值2000元/噸的現貨,回報高達4.3%。第二種賣出近期交割,買進遠期交割提貨的情況一般是在近期價格較遠期價格高,而且市場穩中趨升時才會採用,否則通過現貨補庫是最理想的選擇。4.現貨銷售不暢,通過賣出套保迴避下跌風險某購銷企業有現貨收購成本為1850元/噸的早秈稻1萬噸,但行情不好,銷售遲遲簽不了合同,由於擔心市場價格下跌,於是在11月合約上以2050元/噸價格賣出套期保值1萬噸。到了10月份,現貨價格跌至1820元/噸,期貨價格同步跌至2000元/噸,該企業賣出現貨,買進期貨平倉。
3. 早秈稻期貨的相關知識
稻穀,在植物學上屬禾本科稻屬普通栽培稻亞屬中的普通稻亞種。它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約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1/4,產量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2,在商品糧中佔一半以上。產區遍及全國各地。
普通栽培稻可分為秈稻和粳稻兩個亞種。秈稻粒形細長,長度是寬度的三倍以上,扁平,茸毛短而稀,一般無芒,即使有芒也很短,稻殼較薄,腹白較大,硬質粒較少,加工時容易出碎米,出米率較低,米質脹性較大而粘性較弱。粳稻則粒形短切,長度是寬度的1.4-2.9倍,茸毛長而密,芒較長,稻殼較厚,腹白小或沒有,硬質粒多,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質脹性較小而粘性較強。
無論秈稻或粳稻,根據大米澱粉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粘稻與糯稻兩類。粘稻米澱粉中含直鏈澱粉10-30%,其餘為支鏈澱粉,米質粘性小而脹性大,其中粳稻米的粘性又大於秈稻米。糯稻米澱粉則幾乎全部為支鏈澱粉,米質脹性小而粘性大,其中粳糯米粘性最大。此外,粘稻米和糯稻米的色澤不同,粘米胚乳呈半透明狀(腹白除外),米質硬而脆,糯米胚乳則是蠟白色不透明(但陰糯半透明狀),米質疏鬆。
秈稻或粳稻,根據其生長期長短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類。早稻的生長期90-125天,中稻的生長期為125-150天,晚稻的生長期為150-180天。由於生長期長短和氣候條件的不同,同一類型的稻穀的品質也表現出一些差別:早稻米一般腹白較大,硬質粒較少,米質疏鬆,品質較差,而晚稻米則反之,品質較好。 此外,根據栽種地區土壤水分的不同,又分為水稻和陸稻(早稻)。水稻種植於水田中,需水量多,產量高,品質較好;陸稻則種植於旱地,耐旱性強,成熟早,產量低,谷殼及糠層較厚,米粒組織疏鬆,硬度低,出米率低,大米的色澤和口味也較差。
在我國糧油質量國家標准中,稻穀按其粒形和粒質分為三類:
第一類:秈稻穀,即秈型非糯性稻穀。根據粒質和收獲季節又分為早秈稻穀和晚秈稻穀。
第二類:粳稻穀,即粳型非糯性稻穀。根據粒質和收獲季節又分為早粳稻穀和晚粳稻穀。
第三類:糯稻穀,按其粒形和粒質分為秈糯稻穀和粳糯稻穀兩類。 稻穀經礱谷機脫去穎殼後即可得到糙米。
糙米屬穎果,它的表面平滑有光澤。在糙米米粒中,我們把米粒有胚的一面稱腹白,無胚的一面稱背面。糙米米粒表面共有五條縱向溝紋,背面的一條稱背溝,兩側各有兩條稱米溝。糙米溝紋處的皮層在碾米時很難全部除去,對於問一品種的稻穀,溝紋處留皮越多,可以認為加工精度越低,所以大米加工精度常以粒面和背溝的留皮程度來表示。有的糙米在腹部或米粒中心部位表現出不透明的白斑,這就是腹白或心白。腹白和心白是稻穀生長過程中因氣候、雨量、肥料等不適宜而造成的。 糙米由果皮、種皮、外胚乳、胚乳及胚所組成。果皮包括外果皮、中果皮、橫列細胞和管狀細胞,總厚度約10微米。種皮極薄,厚度約為2微米,結構不明顯,有的糙米種皮內含有色素而呈現顏色。外胚乳是粘連在種皮下的簿膜狀組織,厚度l、2微米,與種皮很難區分開來。胚乳是米粒的最大部分,包括糊粉層和澱粉細胞。糊粉層細胞中充滿了微小的糊粉粒,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不含澱粉。澱粉細胞中充滿了澱粉粒。胚位於米粒腹面的基部,呈橢圓形,由胚芽、胚莖、胚根和盾片組成,盾片與胚乳相連接,種子發芽時分泌酶,分解胚乳中的物質供給胚以養分。
糙米再經加工碾去皮層和胚,留下的胚乳,即為食用的大米。
4. 稻穀期貨的稻穀期貨合約
鄭州商品交易所早秈稻期貨合約
交易品種 早秈稻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元(人民幣)/噸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上一交易日結算價±3%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合約交割月份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北京時間 法定節假日除外) 上午9:00-11:30下午13:30-15:00
最後交易日合約交割月份的倒數第七個交易日
交割日期合約交割月份的第一個交易日至倒數第五個交易日
交割品級基準交割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稻穀》(GB1350-1999)三等及以上等級質量指標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規定的早秈稻。替代品及升貼水見《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
交割地點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5%
最高交易手續費2元/手(含風險准備金)
交割方式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ER
上市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
5. 大米期貨
稻穀、大米在我國還沒有進入期貨市場(以前有大米期貨的,後來整頓的時候取消了)。美國芝加哥交易所(CBOT)有稻米期貨,目前是漲勢。
6. 求節糧事件體驗調查報告
1996年,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以來,我國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近10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年均產量較上一個10年增長了10%以上,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結構顯著改善,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對糧食實施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手段更加靈活,實現了立足國內糧食自給的預定目標。糧食生產的發展消除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擔憂,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6年我國糧食總產實現連續三年增產,達到9949億斤,不僅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實現「十一五」末糧食總產達到1萬億斤水平的規劃目標。但在形勢出現轉機之際,更要對目前存在的困難保持清醒認識。
首先,糧食繼續增產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較糧食產量峰值時的1998年減少了1.2億畝,接近18億畝的底線,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優質耕地。同時,糧食播種面積也下降到15.6億畝,與農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15.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近乎到了不能繼續減少的臨界水平。我國還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並且年度間、區域間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慣性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報告,未來2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加,至2033年前後達到15億的峰值後方可緩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這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三是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增大。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1000億斤左右,相當於每年產量的1/10。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趨於頻繁,從而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四是農民依靠種糧增收的空間有限。近年來國家持續增加了「三農」方面的投入,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總體上農民種糧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制約,未來提高種糧收益的空間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不少糧食主產區,青壯勞力都選擇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糧食生產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不足。
其次,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糧食在總量基本實現平衡的同時,品種結構的不平衡問題日漸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小麥和稻穀口糧品種基本實現緊平衡目標。綜合國家有關部門的分析報告,2006年我國小麥產銷略有盈餘100億斤左右,稻穀產銷略有缺口,但不超過100億斤,甚至更少。兩大口糧品種處於緊平衡狀態。特別是稻穀,在過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費量增長達83%,以大米為口糧的人口比例已達到60%,且產量波動大、儲存難,是引發市場變化的先導和敏感品種,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近幾年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帶動養殖業較快增長,能源消耗增加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迅猛擴張,糧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這個特點在玉米品種上表現最為明顯。2006年,我國玉米出口同比減少60%以上,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國玉米供求將從寬裕向偏緊轉變。三是大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加深。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達2827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面對跨國企業資本和產業優勢的擠壓,國內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呈下降趨勢,市場出現萎縮,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第三,糧食綜合供給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糧食安全水平,不僅要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要看糧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仍比較滯後。糧食市場體系方面,一是市場主體發育很不充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改制任務尚未完成,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單戶農民糧食種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多數個體、民營和股份制等市場主體經營規模和業務量較小,迫切呼喚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應運而生。二是各類市場發展不完善。糧食市場網路不健全,市場交易不規范,管理水平較差,硬體設施落後;市場經營方式不適應需要,服務功能不強。以電子商務和期貨為代表的現代交易方式發展緩慢,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約。
二、節糧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會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每年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
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1998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呢?在學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發現這種現象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每天總有好多米飯、饅頭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三、節糧措施。
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有首古詩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為了切切實實地把節糧落到實處,我們倡議:
1、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2、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學更是如此,刷了飯卡,打了飯,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隨家長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5、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6、對垃圾進行分類,盡量減少垃圾排放,減少耕地污染。
7、積極參加田間勞動,在家中幫助家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7. 稻穀期貨怎麼做
稻穀期貨合約
鄭州商品交易所早秈稻期貨合約
交易品種 早秈稻
交易單位 10噸/手
報價單位 元(人民幣)/噸
最小變動價位 1元/噸
每日價格波動限制 上一交易日結算價±3%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風險控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
合約交割月份 1、3、5、7、9、11月
交易時間 每周一至周五(北京時間 法定節假日除外) 上午9:00-11:30下午13:30-15:00
最後交易日 合約交割月份第10個交易日
最後交割日 合約交割月份第12個交易日
交割品級 基準交割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 稻穀》(GB1350-1999)三等質量指標及《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規定的早秈稻。替代品及升貼水:見《鄭州商品交易所期貨交割細則》。
交割地點 交易所指定交割倉庫
最低交易保證金 合約價值的5%
最高交易手續費 2元/手(含風險准備金)
交割方式 實物交割
交易代碼 ER
上市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
銀河 期貨公司http://www.yhqh.net
8. 為什麼小麥和水稻期貨交易量這么小
冷門品種,資金的關注力度不夠,所以交易量小。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小麥,水稻這些是國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對社會的穩定有重要的影響,國家對其它價格變動的監控很敏感,所以資金一般都不敢大力炒作
9. 期貨問題稻穀、大米價格
稻穀、大米在我國還沒有進入期貨市場,它們的價格不漲的原因很多:供求關系也是一個,我國基本上是 可以自給自足的
其它農產品大漲與國際市場是有很大關系的,當前整個國際市場對於比如:植物油、大豆這類的農產品是相對緊缺的,供不應求所以會漲
10. 節糧調查報告
1996年,我國政府首次發表《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以來,我國在維護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近10年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年均產量較上一個10年增長了10%以上,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居民膳食結構顯著改善,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國家對糧食實施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更加鞏固、手段更加靈活,實現了立足國內糧食自給的預定目標。糧食生產的發展消除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擔憂,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糧食生產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06年我國糧食總產實現連續三年增產,達到9949億斤,不僅接近歷史最高水平,也可望提前實現「十一五」末糧食總產達到1萬億斤水平的規劃目標。但在形勢出現轉機之際,更要對目前存在的困難保持清醒認識。
首先,糧食繼續增產面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資源的制約日益突出。2005年,我國耕地面積較糧食產量峰值時的1998年減少了1.2億畝,接近18億畝的底線,而且被占的基本上是優質耕地。同時,糧食播種面積也下降到15.6億畝,與農業「十一五」規劃提出的15.5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持平。我國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近乎到了不能繼續減少的臨界水平。我國還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並且年度間、區域間分布很不平衡。水資源匱乏已經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慣性增長的勢頭。根據有關報告,未來20年,中國的人口總數還將繼續增加,至2033年前後達到15億的峰值後方可緩慢下降。人口增加直接推動了糧食需求總量的剛性增長,這將使我國本已偏緊的糧食產需形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更趨嚴峻。三是氣候變化加劇影響增大。據統計,我國因災年均損失糧食在1000億斤左右,相當於每年產量的1/10。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極端天氣趨於頻繁,從而加劇了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四是農民依靠種糧增收的空間有限。近年來國家持續增加了「三農」方面的投入,有效保護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但總體上農民種糧收益仍然偏低,而且受人多地少、分散經營、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的制約,未來提高種糧收益的空間十分有限。特別是在不少糧食主產區,青壯勞力都選擇外出打工,致使投入糧食生產的物力、人力和技術不足。
其次,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糧食在總量基本實現平衡的同時,品種結構的不平衡問題日漸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小麥和稻穀口糧品種基本實現緊平衡目標。綜合國家有關部門的分析報告,2006年我國小麥產銷略有盈餘100億斤左右,稻穀產銷略有缺口,但不超過100億斤,甚至更少。兩大口糧品種處於緊平衡狀態。特別是稻穀,在過去的20年,城市大米消費量增長達83%,以大米為口糧的人口比例已達到60%,且產量波動大、儲存難,是引發市場變化的先導和敏感品種,必須予以高度關注。二是玉米供求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近幾年食品消費結構升級帶動養殖業較快增長,能源消耗增加推動生物質能源產業迅猛擴張,糧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長勢頭。這個特點在玉米品種上表現最為明顯。2006年,我國玉米出口同比減少60%以上,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我國玉米供求將從寬裕向偏緊轉變。三是大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進一步加深。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大豆進口達2827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面對跨國企業資本和產業優勢的擠壓,國內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呈下降趨勢,市場出現萎縮,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國際市場的依賴。
第三,糧食綜合供給能力仍有待提高。考察糧食安全水平,不僅要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還要看糧食的投放和流通效率。按照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糧食市場和物流體系仍比較滯後。糧食市場體系方面,一是市場主體發育很不充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改制任務尚未完成,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單戶農民糧食種植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多數個體、民營和股份制等市場主體經營規模和業務量較小,迫切呼喚大型糧食企業集團應運而生。二是各類市場發展不完善。糧食市場網路不健全,市場交易不規范,管理水平較差,硬體設施落後;市場經營方式不適應需要,服務功能不強。以電子商務和期貨為代表的現代交易方式發展緩慢,發現價格、規避風險、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受到制約。
二、節糧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人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會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己超過12.5億,每年的凈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每年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佔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現實絕對不容樂觀!!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約的意識,其實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而不應該擺闊氣,亂點一氣。
透過下面的數字,我們也應該看到,沉重的人口包袱不僅使吃飯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也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
有這么一組數據。1998年我國穀物、棉花,肉類的產量均佔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糧食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甚至低於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國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嗎?可是由於人口猛增,人均佔有糧食竟比唐宋時代還少了200多公斤。
有人打過這樣一個比方,12億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天安門廣場還要大。這真是一張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萬人就要吃50億公斤的糧食!所以,節約糧食,對我們的國家更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平時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呢?在學校里,早中晚在食堂用餐發現這種現象真的是非常嚴重的,每天總有好多米飯、饅頭被浪費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浪費可恥,從某種意義上說簡直是「犯罪」。凡事貴在堅持,節約要從點滴做起,尤其需要堅持。一天兩天可以,一年兩年呢?更長的時間呢?不僅僅是對糧食,要讓節約內化為自覺,成為習慣。
三、節糧措施。
我們要開展各種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真正達到《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的「愛惜糧食」的要求!今天,我們知道了國情,進一步明確了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特殊意義。有首古詩說得好「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同學都要從現在做起,要拿出實際行動,為黨為國家分憂,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為了切切實實地把節糧落到實處,我們倡議:
1、不攀比,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
2、盛飯要適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飯吃干凈,做到不隨便剩飯剩菜。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學更是如此,刷了飯卡,打了飯,就一定要吃完。
3、提倡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
4、跟隨家長到飯店吃飯時,點飯點菜不浪費,若有剩餘的要打包帶回家。
5、看到浪費現象勇敢地起來制止,盡力減少浪費。積極監督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及時制止浪費糧食的現象。
6、對垃圾進行分類,盡量減少垃圾排放,減少耕地污染。
7、積極參加田間勞動,在家中幫助家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參考資料:嶗山八中七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