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海岸線外匯

海岸線外匯

發布時間:2021-06-27 07:40:41

Ⅰ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______萬多千米.我國是世界重要的______大國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_1.8萬多千米.我國是世界重要的貿易大國.
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廳成一片,海上分布著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6500多個.
中國海岸線總長度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1.8萬公里,島嶼海岸線1.4萬公里。沿大陸海岸線,有許多優良海灣和港口城市,自北而南是: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亞洲乃至世界著名的都市,工業、商業、金融業、遠洋運輸業都很發達。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Ⅱ 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的外匯管制制度

法國

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是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林地覆蓋率26.4%。
人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邊境有阿爾薩斯人、布勒通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蘭芒人等。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農業很發達,農牧結合,綜合發展。主產小麥、大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煙草、葡萄、蘋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重要海港有馬賽、勒阿弗爾、敦刻爾克、南特、聖納澤爾

英國
地理環境
概況: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島國,還包括一些英國海外領地。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 ,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
河流: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
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時差:經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本初子午線的所在時區為零時區。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國家經濟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2002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是衡量現代國家發達程度的標准之一。英國的服務業從業人口占其就業總人口的77.5%,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以上。英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鐵礦儲量為27億噸、煤的可采儲量達46億噸、石油儲量為7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12260-38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 2001年總發電量達3.32億千瓦時,其中核電站供應0.90億千瓦時。英國採煤業完全私有化。森林覆蓋面積279萬公頃,佔英本土面積約11.5%:其中英格蘭約8.7%,蘇格蘭約16.9%,威爾士約14.1%,北愛約6.1%。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機械、電子儀器、汽車、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此外,英航空、電子、化工等工業比較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訊、微電子等新興技術近年有較大發展。英國重視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英非能源資源不豐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進口。英開發核能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供發電的核電站有14座。2001年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7.5%,從業人員逾370萬,占總就業人口14. 5%。主要農牧漁業有畜牧業、糧食業、園藝、漁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與以風光旅遊為主的國家不同,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是旅遊業的最大看點。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英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和國際保險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

貨幣:英鎊(Pound)
工業:航空航天、電子、石化、核能、汽車、紡織、冶金、機械、造船等
農業:大麥、小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等
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等

澳大利亞
地理與氣候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她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7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交通運輸
澳大利亞交通十分便捷,飛機、火車和汽車是旅遊主要的交通工具。

機場:澳大利亞主要的國際機場分布在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柏斯、荷伯特、阿德萊德、凱恩斯和達爾文。

航空: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和香港都有航班飛往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墨爾本和悉尼。開辟這些航線的航空公司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澳大利亞昆達士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s)和香港的國泰航空公司。抵達澳大利亞後,可乘坐澳大利亞的國內航機到各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火車:火車連接著各主要城市。連接各州首府的長途火車為設施先進的空調車,大都設有卧鋪車廂和餐車。購買火車套票作長途旅行不僅價格合理而且可以靈活使用。主要的火車套票有澳大利亞鐵路套票(Austrailpass)和澳大利亞鐵路縱橫游套票(Austrail Flexipass)。

汽車:有發達的公路網。各州首府間有高速公路相通,絕大多數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

經濟概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排名中列第11。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3.2%,從1997年至今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澳大利亞在19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曾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失業率下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亞主要的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7117億美元(2005年度)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757美元(2005年度)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3.2% (2005年度)
失業率:4.2% (2007年10月)
貨幣匯率:1澳元=0.88美元 (2008年1月)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農牧業】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4/2005年度,農牧業產值達231 .68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2004年農牧業就業人數34.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務業】服務業是澳大力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2004/2005年度,服務業產值5954.46億澳元,佔澳國內生產總值的65.3%,就業人數699萬人,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4%。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占服務業總產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間,服務業實際增長22%,其中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增速最快,分別比5年前實際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6%。其次是通訊服務業,實際增長29%,年均增長率為6%。增長最慢的行業是教育,實際增長9%。

【對外貿易】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4/2005財年澳外貿總額3501.5億澳元,約佔GDP的42%,同比增長12.7%。貿易逆差為255億澳元,同比減少14億澳元。其中出口額1623.08億澳元,進口額1878.42億澳元。出口總額中,商品出口約佔76%,服務貿易出口占約24%。澳大力亞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德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泰國。

【自然資源】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旅遊業】旅遊業是澳大力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2/2003年度,旅遊業產值達320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4.2%。近10年來,海外遊客來澳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只佔澳旅遊業產值的約四分之一,國內遊客仍是旅遊業的主導。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遊客474.59萬人次,收入167億澳元,約佔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馳名特產】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Opal, 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和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澳大利亞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國際主要的信用卡。

巴西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經濟: 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4305億美元。1994年7月1日廢除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廢除時1美元兌2750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命名新貨幣名稱為雷亞爾(1美元兌1雷亞爾)。1995年2月3日匯率1美元兌0.8394雷亞爾。
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和黃金礦。煤礦儲量230億噸,但品位低。石油儲量約36億桶,另有相當於15億桶石油的油頁岩,天然氣儲量133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2.2%。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糧食基本自給,但需進口一小部分小麥。畜牧業發達。
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伊瓜蘇瀑布、伊泰普水電站、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等。
巴西公路運輸佔全國運輸總量的70%,鐵路佔17%,水路不足10%。公路總長150萬千米,鐵路總長3.03萬千米。主要港口有維多利亞、桑多斯、里約熱內盧等。全國有3家航空公司。
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共體、日本、中東及拉美鄰國。主要進口石油、化工原料、光學儀器、小麥等。出口鋼材、交通運輸設備、鐵礦砂、紙漿、皮鞋、咖啡、糖、大豆、橙汁等

南非

自然地理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東、西、南三面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緯度自22至35,經度從17至33。海岸線3,000公里。位於開普敦東南1,920公里處大西洋上的愛德華王子島及馬里昂島亦為南非領土。北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另有「國中之國」賴索托。南非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沖,其西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國土面積約122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德拉肯斯山脈綿亘東南,卡斯金峰高達3660米,為全國最高點;西北部為沙漠,是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為高原;沿海是窄狹平原。奧蘭治河和林波波河為兩大主要河流。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東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全境氣候分為春夏秋冬4季。12月-2月為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2—38℃;6-8月是冬季,最低氣溫為—10至—12℃。全年降水量由東部的1000毫米逐漸減少到西部的60毫米,平均450毫米。首都比勒陀利亞年平均氣溫17℃。

經濟:南非屬於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非22%,對外貿易佔全非24%,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金融、法律體系比較完善,通訊、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良好。礦業、製造業和農業是經濟三大支柱,深礦開采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水平、地區分布不平衡,二元制經濟特徵明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受國際經濟制裁經濟出現衰退。新南非政府制定了 "重建與發展計劃"(RDP),強調提高黑人社會、經濟地位。1996年推出"增長、就業、再分配"(GEAR)的宏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國有部門私有化、削減財政赤字、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出口、放鬆外匯管制、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等措施實現經濟增長,增加就業,逐步改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姆貝基政府執行嚴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逐步推動國有資產重組和私有化進程,推進勞動力市場和貿易領域的結構調整,適時增加社會服務投入。新南非經濟總體保持低速增長。2002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南非經濟增勢強勁,農業、製造業、旅遊業增長較快,外貿盈餘增加,本幣匯率較強反彈。但失業率居高不下、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等問題依然存在,增強黑人經濟實力是南非面臨的長期問題。

Ⅲ 阿聯酋的情況

一、人口情況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籍人佔88.5%,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國。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

二、地理位置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北瀕波斯灣,海岸線長734公里。西北與卡達為鄰、西和南與沙烏地阿拉伯交界、東和東北與阿曼毗連。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潮濕(5月-10月),氣溫40-50℃,冬季(11月-翌年4月)氣溫7-20℃,偶有沙暴。

三、歷史概況

公元7世紀隸屬阿拉伯帝國。自16世紀開始,葡萄牙、荷蘭、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19世紀初,英國入侵波斯灣地區,並於1820年強迫當地七個酋長國與其簽訂「永久休戰條約」,此後各酋長國逐步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971年3月1日,英國宣布同各酋長國簽訂的條約於年底終止。同年12月2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告成立。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哈伊馬角、富查伊拉、烏姆蓋萬和阿治曼七個酋長國組成聯邦國家。

四、交通情況

境內無鐵路,各酋長國之間有現代化高速公路相連。

五、傳統舞蹈

阿聯酋特有的傳統民間舞蹈甩頭發,表演時,演員們站成一排,腳下無任何動作,只是有節奏地扭動腰肢,晃動頸部,將頭發甩起來,動作並不要求整齊。甩頭發舞蹈在阿聯酋並非隨處可見,只有在重大喜慶場合才會進行表演。

按照當地習俗,阿聯酋婦女婚後外出需穿黑袍用黑頭巾裹頭,將頭發遮蓋的嚴嚴實實,有的婦女甚至還要戴上面紗。

Ⅳ 阿拉伯國家的介紹(人文.地理.貨幣.歷史)!!!

全球唯一的一座七星級酒店在阿聯酋的迪拜。 阿曼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蛇紋岩,目前原封未動而且露頭極佳。這種蛇紋岩由多種金屬礦石構成,富含銅、金、銀還有鉻、鉛、鋅。同時這種岩石也是鎳、鈷、釩等金屬的重要來源,而且又對鋼鐵製造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阿拉伯國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所組成的國家,它們使用同一種語言—阿拉伯語,有共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國家雖非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但長期以來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聯系,並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因此也被稱為阿拉伯國家。目前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共有23個,大都分布在中東地區,它們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北葉門)、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蘇丹、索馬里、吉布地、西撒哈拉。「阿拉伯國家」的范圍與「中東」的范圍有部分重疊,但也有不同之處,並非所有中東國家都是阿拉伯國家,如土耳其、塞普勒斯、伊朗等。

「伊斯蘭國家」一般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和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和地區。(伊斯蘭國家有時又稱穆斯林國家,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之意)不過,有的國家穆斯林雖不佔人口多數,但由於受伊斯蘭教影響,也宣布為伊斯蘭國家,參加了伊斯蘭會議,如亞洲的馬來西亞、非洲的幾內亞比索、布吉納法索、喀麥隆、烏干達、加彭等。除這些國家外,其它伊斯蘭國家和地區還有:汶萊、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馬爾地夫、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阿拉伯葉門共和國、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土耳其、巴勒斯坦、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幾內亞、獅子山、馬里、查德、吉布地、索馬里、葛摩、尼日和西撒哈拉,一共45個國家和地區。【國 名】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Kingdom of Saudi Arabia)

【面 積】 225萬平方公里(沙特官方數字)。

【人 口】 2080萬(2001年,其中外籍人口約佔30%)。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遜尼派約佔85%,什葉派約15%。

【首 都】 利雅得(Riyadh),人口約450萬(2002年)。年均氣溫25℃。

【國家元首】 國王兼首相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Fahd Bin Abl-Aziz),1982年6月即位。

【重要節日】 開齋節:回歷10月第一天,政府機關的假日從回歷9月25日至10月5日;宰牲節:回歷12月10日,政府機關假日從回歷12月5日至15日。

【簡 況】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瀕波斯灣,西臨紅海,同約旦、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阿曼、葉門等國接壤。海岸線長2437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部高原屬地中海式氣候,其他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夏季沿海地區氣溫38-39℃,內地有時高達54℃;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

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的一些繼承者建立阿拉伯帝國,八世紀為鼎盛時期,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十一世紀開始衰落,十六世紀為奧斯曼帝國所統治。十九世紀英國侵入,當時分漢志和內志兩部分。1924年內志酋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兼並漢志,次年自稱為國王。經過30年征戰,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終於統一了阿拉伯半島,於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阿拉伯王國,定這一天為沙特國慶日。

【政 治】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制王國,禁止政黨活動。無憲法,《古蘭經》和穆罕默德的聖訓是國家執法的依據。國王亦稱「兩個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僕人」,並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和大臣會議主席(即內閣首相)等職務。國王行使最高行政權和司法權。大臣、副大臣、地區埃米爾(省長)、副埃米爾(副省長)、駐外使節和其他高級行政官員以及軍隊上校以上軍官均由國王任命。國王有權批准和否決內閣會議決議及與外國簽訂的條約、協議。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國王頒布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特王國由其締造者阿卜杜勒-阿齊茲·拉赫曼·費薩爾·沙特國王的子孫中的優秀者出任國王。1993年8月20日頒布新的內閣法,規定國王兼任內閣首相,國王有權任命內閣副首相和大臣,解散或改組內閣,各部大臣直接向首相負責。內閣由副首相、各部大臣及任命的國務大臣和國王顧問組成,任期4年。國王有權立、廢王儲,解散協商會議。基本法還廢除了王儲自動成為國王的權利,並確認了阿卜杜拉王儲為王位繼承人。2000年6月,沙特成立新的王室家族委員會,委員會包括18名成員,阿卜杜拉王儲和蘇爾坦第二副首相分別擔任正副主席。委員會將處理王室內部事務。

【議 會】 1992年3月1日,法赫德國王決定成立協商會議,它是國家政治咨詢機構,負責向國王提出建議,由會議主席和60名委員組成,委員由國王任命,任期4年。 1992年9月16日法赫德國王任命穆罕默德·本·朱拜爾為協商會議主席。1993年12月29日,法赫德國王主持協商會議的開幕式,協商會議正式宣告成立。1994年1月2日,協商會議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成立8個專門委員會,即:伊斯蘭事務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安全委員會,財經事務委員會,社會與衛生事務委員會,教育、文化、新聞事務委員會,公共服務事務委員會和組織行政事務委員會。1997年7月,第二屆協商會議成立,由90名成員組成,其中30名為上屆成員,穆罕默德·本·朱拜爾連任協商會議主席。2001年5月,第三屆協商會議成立,成員人數由90人增加至120人,朱拜爾再次連任。2002年1月,朱拜爾因病逝世。2002年2月,薩利赫·本·阿卜杜拉·本·哈米德擔任協商會議主席。

【政 府】 本屆政府於1999年6月組成,內閣成員組成情況如下(2004年4月更新):

1、國王兼首相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
Custodian of the Two Holy Mosques King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the premier

2、王儲兼副首相、國民衛隊司令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Crown Prince Abllah bin Abl-Aziz Al-Saud, deputy premier and commander of the National Guard

3、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
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Sultan bin Abl-Aziz Al-Saud, second deputy premier, minister of defense and aviation and inspector general

4、城鄉事務大臣
米特阿卜•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Mite』b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municipal and rural affairs

5、內政大臣
納伊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Naif bin Abl-Aziz Al-Saud, minister of interior

6、外交大臣
沙特•本•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Saud bin Al-Faisal bin Abl-Aziz Al-Saud, foreign minister

7、內閣辦公廳主任、國務大臣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親王
Prince Abl-Aziz bin Fahd bin Abl-Aziz Al-Saud, chief of the Cabinet』s presidency and minister of state

8、司法大臣
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謝赫
Dr. Abllah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justice

9、伊斯蘭事務與宗教基金大臣
薩利赫•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穆罕默德•本•伊卜拉欣•阿勒謝赫
Sheikh Saleh bin Abl-Aziz bin Mohammed bin Ibrahim Al Al-Sheikh, minister of Islamic affairs, endowments, call and guidance

10、國務大臣
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拉•胡韋塔爾
Dr. Abl-Aziz bin Abllah Al-Khuwaiter, minister of state

11、水電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拉赫曼•海珊
Abllah Ablrahman Al-Hosain ,minister of water and electricity

12、公職大臣
穆罕默德•本•阿里•法伊茲
Mohammed bin Ali Al-Fayez, minister of civil service

13、高教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安卡利
Dr. Khaled bin Mohammed Al-Anqari, minister of higher ecation

14、國務大臣
穆特拉卜•本•阿卜杜拉•納菲薩
Dr. Mutlab bin Abllah Al-Nafeesah, minister of state

15、教育大臣
穆罕默德•本•艾哈邁德•拉希德
Dr. Mohammed bin Ahmed Al-Rasheed, minister of ecation

16、文化與新聞大臣
福阿德•本•阿卜杜-薩拉姆•本•穆罕默德•法爾西
Dr. Fuad bin Abl-Salam bin Mohammed Al- Fars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7、貿易與工業大臣
哈希姆•本•阿卜杜拉•亞馬尼
Dr. Hashim bin Abllah Yamani, 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instry

18、石油與礦產資源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納伊米
Engineer Ali bin Ibrahim Al-Nuaimi, minister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 resources

19、國務大臣
穆薩伊德•本•穆罕默德•艾班
Dr. Musa』ed bin Mohammed Al-E』ban, minister of state

20、財政大臣
易卜拉欣•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薩夫
Dr. Ibrahim bin Abl-Aziz Al-Assaf, minister of finance

21、朝覲事務大臣
伊亞德•本•阿明•邁達尼
Iyad bin Amin Madani, minister of Haj

22、經濟與計劃大臣
哈立德•本•穆罕默德•古塞比
Khalid bin Mohammed Al-Gusaibi, minister of economy and planning

23、勞工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為水電大臣)
加齊•本•阿卜杜-拉赫曼•古塞比
Dr. Ghazi bin Ablrahman Al-Qusaibi, minister of labor

24、社會事務大臣(2004年4月13日任命,原為勞工與社會事務大臣)
阿里•本•易卜拉欣•納姆萊
(Dr. Ali bin Ibrahim Al-Namlah, minister of social affairs)

25、農業大臣
法赫德•本•阿卜杜-拉赫曼•本•蘇萊曼•拜勒古尼姆
Dr. Fahd bin Abl- Rahman bin Sulaiman Balghunaim,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26、運輸大臣
賈巴拉•本•伊德•蘇萊西利
Dr. Jubarah bin Eid Al-Suraiseri, minister of transport

27、通訊與信息技術大臣
穆罕默德•本•傑米勒•本•艾哈邁德•穆拉
Engineer Mohammed bin Jameel bin Ahmed Mulla,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8、衛生大臣
哈邁德• 本• 阿卜杜拉•馬尼阿
Dr. Hamad bin Abllah Al-Mane』, minister of health

29、國務大臣
阿卜杜拉•本•艾哈邁德•本•尤素福•宰納勒
Abllah bin Ahmed bin Yosef Zainal, minister of state

30、協商會議事務國務大臣(2003年12月23日任命)
沙特•本• 賽義德•阿卜杜勒-阿齊茲•麥特哈米
Dr. Saud ibn Saeed ibn Abl Aziz Al-Mathami
state minister and Cabinet member for Shoura council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也稱省):利雅得地區、麥加地區、麥地那地區、東部地區、卡西姆地區、哈伊勒地區、阿西爾地區、巴哈地區、塔布克地區、北部邊疆地區、季贊地區、納季蘭地區、朱夫地區。地區下設一級縣和二級縣,縣下設一級鄉和二級鄉。

【司法機構】 以《古蘭經》和《聖訓》為執法依據。設有高等法庭和普通法庭。高等法庭設在麥加、吉達和麥地那。特別上訴法庭設在利雅得和麥加。另有普通法庭處理一般案件和貝都因部落事務,該類法庭由宗教法裁判官主持。司法機構隸屬司法部。

【重要人物】 法赫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兼首相。1923年生於利雅得。幼年曾在宮廷接受伊斯蘭教育,後在歐美接受高等教育。1953年出任第一任教育大臣,1962年任內政大臣,1967年晉升為第二副首相,1975年3月被定為王儲兼第一副首相並受命執掌朝政。1982年6月13日繼承王位,成為沙特第五任君主。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王儲兼副首相、國民衛隊司令。生於1924年,是法赫德國王的同父異母兄弟,幼年起接受宗教教育。1964年,任國民衛隊司令,1975年被任命為第二副首相,1982年6月,被立為王儲同時兼第一副首相和國民衛隊司令。

蘇爾坦·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第二副首相兼國防航空大臣、軍隊總監。1928年生於利雅得,是現任國王法赫德的胞弟。自幼接受伊斯蘭教育和軍事訓練,年輕時即任皇家衛隊司令,1953年任利雅得地區埃米爾,同年改任農業大臣,1962年任國防大臣,1982年起任現職。

【經 濟】 沙特實行自由經濟政策。石油工業是沙經濟的主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沙特石油的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石油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約占出口總額的90%。近年來,沙特大力推行經濟多元化政策,努力擴大非石油生產,發展采礦和輕工業,同時重視發展農業,逐步實現了糧食自給。政府鼓勵自由經濟和自由競爭,支持私人及合資企業經營發展項目,保護和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2000年,沙成立了石油礦產和旅遊兩個最高委員會、國家投資總局等機構;修改"外商投資法"和實行新的擔保人制度,鼓勵外商投資;決定向外資開放石油下游和天然氣行業。

2001年,沙繼續推行私有化和就業本地化。為適應加入WTO,沙決定修訂其標准體系和相關法規,5月,沙宣布開放沙電信業;同月,沙特將關稅由12%降至5%;7月,沙內閣會議決定,在建築業取消外國公司擔保人制度。到目前為止,沙已就消除技術貿易壁壘和開展衛生合作等兩項協定與WTO90%的成員完成了磋商。

主要經濟數據:(2000年)

國內生產總值(GDP) 1649億美元

經濟增長率 4.1%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約7000美元

貨幣名稱 里亞爾(Saudi Riyal)

固定匯率 1美元=3.75里亞爾

通貨膨脹率 -0.8%

【資 源】 沙特以石油王國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截止2001年,沙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氣儲量為6.0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儲量的4%,居世界第四位。按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

此外,還有金、銅、鐵、錫、鋁、鋅等礦藏,是世界第四大黃金市場。水力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下水總儲量為36萬億立方米,按目前用水量計算,地表以下20米深的水源可使用320年左右。目前,沙共有30個海水淡化廠,日產300萬立方米淡化水,佔全國飲用水的46%。沙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產國,全國的海水淡化總量佔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1%左右。蓄水池共有184個,擁有6.4億立方米蓄水能力。

【工 業】 石油和石化工業為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石油收入約400~500億美元。政府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建立先進的外向型企業,逐步改變依賴石油出口的單一經濟結構。採取鼓勵和促進工業發展、保護民族工業的一系列措施:免費提供工業地皮;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免除工業廠房設施、機械設備、原材料等物資的進口稅;倡導使用本國產品,對本國能生產的同類進口商品課以高關稅等。已建成以石油、化工、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和電力工業為主的十幾個大型骨幹企業。沙近年來大力發展工業,現有3381家工廠,投資2390億里亞爾,工人總數為31萬。目前,非石油工業產品出口達200億里亞爾,工業增長率為10%,工業產值達820億里亞爾,產品國內市場銷售額達510億里亞爾,已建8個工業城。石化產品外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沙境內共有涉外合資項目1506家,總投資額為381.8億美元。2000年沙特吸引外資48億美元,居阿拉伯國家之首,占整個地區的54.7%。2001年,截止8月中旬,沙吸引外資就達88億美元。沙目前年發電量為2300萬千瓦。

近年石油產量及收入情況如下: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產量(萬桶/日) 836 776 831 880

收入(億美元) 350 447 735 582

【農 業】 沙特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沙漠氣候,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可耕種面積僅占其陸地面積的2%左右,39%的土地只能用作低密度的放牧。西南部雨量較充沛、灌溉條件較好的季贊農業區和提哈馬平原,是沙特的主要農業區。政府十分重視農業,斥巨資投入輸水管道、水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淡化海水解決農業用水,採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農業生產及養殖業,對農產品給予優惠補貼。農產品出口額占非石油出口總額的20%。目前沙已在小麥、椰棗、雞蛋方面實現自給,糧食自給率為98%,蔬菜為85%,水果70%,魚為52%,肉類為46%。全國有自流水井4萬眼,飲用水井5.2萬眼,水壩220座,蓄水能力達8億立方米, 有1000多公里的管道灌溉網。2001年3月,沙農水部宣布新建12個水壩以應對農業開發和灌溉壓力。沙特所需農產品的進口來源分四大類:活畜及冷凍牛羊肉、冷凍雞肉,主要進口國為澳大利亞、紐西蘭、索馬里、土耳其、中國;成品或半成品食品如奶製品、乳酪、餅干、乾冷凍食品等主要來自歐盟國家;蔬菜、水果因地利之便,主要來自周邊的中東國家;雜糧豆、大米等,主要來自印度、泰國、菲律賓、中國、美國。

【服 務 業】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旅館有308家,擁有客房2.75萬間。沙飯店行業現僱傭18603名外籍人。

【旅 游 業】 沙每年到境外旅遊約350萬人次,25%的沙特人每年出境旅遊一次。沙特公民每年的旅遊消費額為250億里亞爾。每年到沙特的外國遊客為300萬人次,其中200多萬與朝覲有關。

【交通運輸】 近年逐步建成一個陸、水、空立體交通網,公路交通是主要運輸方式。

鐵路:總長1400公里。1998年客運量為64.6萬人次,貨運量為210萬噸。

公路:總長1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00公里,國際公路網與約旦、葉門、科威特、卡達、阿聯酋、巴林等國相通。

海運:目前有商船376艘;船舶噸位275萬噸,居阿拉伯國家之首。但國際航運公司仍控制了水貨運量的95%。1998年貨運量為8500萬噸。現有8個大型海港:吉達港、達曼港、朱拜勒工業和商業港、延布工業港和商業港、臘斯塔努拉港和季贊港。其中吉達港的卸貨率名列世界前茅,共有泊位174個。

空運:沙特航空公司系中東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世界民航公司中名列第15位。擁有波音、空中客車等現代化飛機。全國有25個機場,其中利雅得、吉達、達蘭為國際機場;有40條國際航線;延伸4大洲70多個國家;有24條國內航線。每天平均260個航班。沙航2001年乘客達到了1380萬人次。

輸油管道:大型輸油管道有兩條。一條從達曼到黎巴嫩西頓港,全長1700公里,自1975年以來已基本停止使用;另一條從東部加瓦爾油田橫穿半島連接西部延布港,全長1215公里,設計日輸油能力為185萬桶。1987年又建成一條925公里長的東西管道,日輸油能力達320萬桶。正計劃投資4億美元,把東西輸油管道的日輸油能力增加到480萬桶。

電訊:目前全國有230萬條電話線路連接國內近4000個村落;另有3300條國際電話線路,行動電話線數為240萬門,到2002年底,沙將再增300萬條行動電話線,達到540萬條,建成中東、非洲地區最大的移動通訊網。用戶電報線路3萬多條,電報用戶為1.7萬戶,5萬條微波輸線路(包括2條電視傳送線路),長1.5萬公里。1974年開始衛星與世界各地進行電話、電報、電傳和傳真聯系並進行電視轉播。1985年啟用了阿拉伯通訊衛星,全國現有7個地面衛星接收站,進一步改善了沙特與阿拉伯各國間的通訊聯系。2001年,沙特互聯網服務供應商(ISPs)有42家,互聯網用戶40萬人。

【財政金融】 10家商業銀行中除國民銀行、利雅得銀行和拉吉希金融投資公司三家為本國銀行外,其他均為合資銀行,分支機構1210家。資本約230億里亞爾,利潤約70億里亞爾。沙擁有海外資產2000億美元。全國有七家證券交易所。1991年沙首次向外國借貸,從國際銀行籌措了45億美元,同時在國內還發行了各種債券。政府按照需要定期(每兩周或每月)發放價值約50億美元的公債。2001年沙政府債務約為1860億美元,占沙GDP的99%。

沙特近幾年國家財政預、決算收支狀況如下(單位:億里亞爾):

預 算 決 算

年度 收入 支出 差額 收入 支出 差額

1998 1780 1960 -180 1430 1890 -460

1999 1210 1650 -440 1470 1810 -340

2000 1570 1850 -280 2480 2030 450

2001 2150 2150 0 2300 2550 -250

2002 1570 2020 -450

(資料來源:2001年度英國經濟季評)

2000年外匯儲備為196億美元。

【對外貿易】 實行自由貿易和低關稅政策。出口以石油為主,約占出口總額的90%,石化及某些工業產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漸增加。進口主要是機械設備、食品、紡織等消費品和化工產品。主要貿易夥伴是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以及韓國等。由於大量出口石油,沙對外貿易長期順差。

近幾年對外貿易情況如下:(單位:億美元)

年 份 1997 1998 1999 2000

出口額 607 398 484 801.5

進口額 264 275 257 341.5

差 額 343 123 227 460

(資料來源:2001年度英國經濟季評)

【人民生活】 沙特是高福利國家,實行免費醫療。2000年沙預算的10.8%用於醫療衛生。沙現有醫院314家,各類醫療中心、診所3506個,醫院床位數4.42萬張,有31585名醫生和62899名護士。醫療領域是就業沙特化最高的領域。還有104個慈善機構,其中有14個孤兒院、2個殘疾兒童福利院和9個老人福利院,共有2500名服務人員。人均壽命男60歲、女64歲。

【軍 事】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薩利赫·本·阿里·穆海亞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衛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2001年國防安全預算為133億美元,約占政府預算支出的30%。

【文化教育】 政府注意智力投資和人才培養,實行免費教育。中、小學學制各為六年。2001年2月,沙教育部決定撥款2.5億里亞爾用於學校的擴建、維護和添加設備。目前全國共有各類學校2.28萬所,綜合性大學8所,78所學院,5個高等宗教大學。現有教師33.96萬人,在校學生約480萬,其中大學生27.2萬人。每年約7000名學生赴國外留學,費用由國家負擔。在國內讀書的大學生,除免費提供住宿外,還享有獎學金。2002年沙特國家財政預算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勞動力技術培訓撥款543億里亞爾(144.8億美元),將新建345所各種學校,確定8.6萬多個男女教師職位。

【新聞出版】 《烏姆·古拉》周刊是官方刊物。此外,全國還發行13種報紙、23種雜志。阿拉伯文報紙主要有:《利雅得報》、《中東報》(在倫敦出版)、《生活報》(在倫敦出版)、《歐卡茲報》、《祖國報》、《半島報》、《座談報》等,英文報刊主要有:《利雅得日報》、《阿拉伯新聞》、《沙特公報》、《沙特商業》、《沙特經濟概覽》等。

沙特通訊社:簡稱沙通社,1971年1月23日成立,直接受新聞部領導。用阿、英、法文發稿。在華盛頓、倫敦、突尼西亞、貝魯特、開羅等地設有分社。

廣播電台:利雅得廣播電台1965年建成。1962年在麥加建成《伊斯蘭召喚》電台,1972年建成《古蘭經》廣播電台。以上電台除用阿拉伯語廣播外,每天還用英、法、烏爾都、斯瓦希里、波斯和班加利語對外廣播。

電視台:1964年建立電視網,現有五個電視台。1965年開始播放黑白節目,1976年開始彩色播映。1983年開始播放英、法語節目。目前全國各地有107個中轉站,電視網已覆蓋全國98%的地區。

【對外關系】 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主張國與國之間互相尊重、眭鄰友好、互不幹涉內政。提倡各國為實現和平、穩定與繁榮進行合作。致力於加強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沙特是阿拉伯國家聯盟、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

Ⅳ 用7000平方公里土地換19公里的海岸線,約旦和沙特的這筆領土互換究竟誰更賺

兩者的交易其實談不上誰賺,談不上誰虧,因為他們雙方經過協商都是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交易。然後他們才選擇了進行這項交易這項交易,是在上世紀1965年。

因為他們交換的這6000平方公里,或者說7000平方公里的戈壁區是沒有人的。也沒有什麼資源,如果有資源的話早就被開采出來了,現在沙特,他們是主要以資源出口來賺取外匯的,可能說有一些資源區是在交換的面積裡面,但是並不多。然後約旦也拿到了自己想拿到的海岸線以及海洋的一些資源,所以說他們是一個雙贏的局面,雙方都能接受。

Ⅵ 印度的綠/白/藍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革命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綠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為目標的"白色革命"和以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目標的"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
背景
南亞古國印度,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但因長期受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曾是舉世聞名的"飢饉之國",有些地區曾出現過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僅1900~1947年就餓死2600餘萬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問題
"綠色革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化肥、農葯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資,不僅生產成本高,還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由於大量灌溉,長期使用化肥、農葯,造成土地板結和鹽鹼化,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農村舊的生產關系及落後勢力,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也起著阻礙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目前,印度有難以計數的"神牛",在大小城鎮的街道上游盪或躺卧。汽車司機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過馬路,不得不減速、停車,造成交通阻塞,有時為避讓突然出現的"神牛",往往釀成車禍,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輛長途客車為避讓一頭"神牛"而沖入湖中,造成28人喪生。
開展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藍色革命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80年代中期魚類捕撈量達28×105,1993年底為4365000t,本世紀末將達6×106t,投資為170億盧比。
為了加快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開發,籌集資金和培養技術人員,印度成立了漁業開發署和專門發展養魚的國家合作開發公司,與此同時,還在科欽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產、航海工程學院,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國家養殖中心。另外,還計劃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買等地區興建4個大型漁港和23個小型漁碼頭,在沿海地區興建水產加工廠,建造冷藏庫。目前,印度有293座水產品加工廠,現有冷藏庫367座。據統計1992~1993年度,印度水產品賺取外匯近6億美元,1993~1994年度,將提高到8億美元。
為爭取實現"藍色革命"提出的下一個目標,即到本世紀末,魚類捕撈量達6×106t,印度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千方百計推動各項計劃的實施。

Ⅶ 求助翻譯!

國際貿易的進一步扭曲,這一次涉及到了服務業,漁民也深受海邊那些新修的,為了吸引旅遊者和賺的外匯的飯店的影響。例如,在菲律賓和印度的果阿地區,因為新的飯店的佔地,漁民被清除出了他們的傳統地區。

Ⅷ 現在喀麥隆的西非法郎(FCFA)對美元的匯率是

您好,我有今天前三個月的匯率,分別是一月470,二月440,三月440,總的來說匯率是經常浮動的,我給的匯率是美元賣出價。

Ⅸ 馬來西亞外匯管制的措施有什麼特點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Malaysia),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國家.馬來西亞由十三個州組成,共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位於馬來半島的西馬來西亞,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另一個是東馬來西亞,位於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而汶萊國則位於沙巴州和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創始國之一.
馬來西亞國旗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主體部分由14道紅白相間、寬度相等的橫條組成.左上方有一深藍色的長方形,上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14道紅白橫條和14角星象徵馬來西亞的13個州和政府.藍色象徵人民的團結及馬來西亞與英聯邦的關系──英國國旗以藍色為旗底,黃色象徵國家元首,紅色象徵勇敢,白色象徵純凈,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國教伊斯蘭教.
馬來西亞國徽國徽
中間為盾形徽.盾徽上面繪有一彎黃色新月和一顆14個尖角的黃色星,盾面上的圖案和顏色象徵馬來西亞的組成及其行政區劃.盾面上部列有5把入鞘的短劍,它們分別代表柔佛州、吉打州、玻璃市州、吉蘭丹州和登嘉樓州.盾面中間部分繪有紅、黑、白、黃4條色帶,分別代表雪蘭莪州、彭亨州、霹靂州和森美蘭州.盾面左側繪有藍、白波紋的海水和以黃色為地並繪有3根藍色鴕鳥羽毛,這一圖案代表檳榔嶼.盾面右側的馬六甲樹代表馬六甲州.盾面下端左邊代表沙巴州,圖案中繪有強健的褐色雙臂,雙手緊握沙巴州州旗.盾面下端右邊繪有一隻紅、黑、藍3色飛禽,代表沙撈越州.盾面下部中間的圖案為馬來西亞的國花──木槿,又稱大紅花,當地人稱「Bunga Raya」.盾徽兩側各站著一頭紅舌馬來虎,兩虎後肢踩著金色飾帶,飾帶上書寫著格言「團結就是力量」.在盾徽上還繪有一彎新月和一顆14角星,新月代表國教,14角星代表各州.
國歌
《我的國家》(馬來文:Negaraku)
國花
木槿花(又稱大紅花)Bunga Raya
國鳥
愛情鳥/犀鳥(英文:hornbill)
首都
吉隆坡(kuala lumpur) ,人口約120多萬.具有觀光和通訊兩大功能的吉隆坡雙子塔,高達466米,是 吉隆坡雙子塔亞洲最高塔之一,如兩柄銀色利劍直插雲端.吉隆坡還是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市內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廟隨處可見,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政府行政中心:布城 (putrajaya)位於吉隆坡以南35公里處,總理府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員於1999年6月遷入,2005年前搬遷完畢,人口約7000.
官方語言
馬來語
貨幣
令吉 RM
人口
27170000人(2007年)(世界第43名).人口密度:69/km2(世界第97名),其中馬來人及其他原住民佔66.1%,華人佔25.3%,印度人佔7.4%.沙撈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為主,沙巴州以卡達山族為主.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漢語使用也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自然地理
面積330257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全境被南中國海分成東馬來西亞和西馬來西亞兩部分.西馬來西亞為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為砂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加里曼丹島北部.海岸線部長4192公里.屬熱帶雨林氣候.內地山區年均氣溫22℃~28℃,沿海平原為25℃~30℃.
獨立日
1957年8月31日
國慶日
8月31日
災難意識日:12月26日(2005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設立.選擇這一天作為全國「災難意識日」,是因為馬來西亞過去在這一天多次遭受自然災難的襲擊.
國家格言
團結就是力量(馬來文: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國家政要
國家元首為米占·再那阿比丁,2007年4月26日加冕;首相為拿督斯里納吉敦拉薩(Mohd Najib Tun Razak),2009年4月3日就任.
簡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州,包括西馬的柔佛、吉打、吉蘭丹、馬六甲、森美蘭、彭亨、檳城、霹靂、玻璃市、雪蘭莪、登嘉樓以及東馬的沙巴、砂拉越,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首都吉隆坡、納閩和布城(Putra Jaya,聯邦政府行政中心).
經濟概況:
上世紀70年代前,以農業經濟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
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
吉隆坡華人品嘗特色食品生魚沙拉,慶祝春節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下滑.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馬貨幣林吉特對美元匯率下跌幅度曾達46%,股市綜合指數下挫過半.1998年,馬經濟出現13年來首次負增長(-7.5%),失業率和通膨率上升.
1999年2月,馬政府以徵收撤資稅取代對短期外資的管制,外資開始迴流.
1991年馬哈迪在位期間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

閱讀全文

與海岸線外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服務業的營銷策略 瀏覽:415
500彩票傭金 瀏覽:949
疫情間金融服務 瀏覽:267
超贏主力資金流向指標 瀏覽:705
青島港上市交易 瀏覽:530
稀貴金屬紅 瀏覽:330
福建恆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21
陸新貴股票 瀏覽:199
果殼金融信息服務怎麼樣 瀏覽:532
香港雲海信電子集團 瀏覽:990
2019房地產經營杠桿 瀏覽:714
水壺行業融資商業計劃書 瀏覽:423
apifx外匯平台 瀏覽:888
銀行對理財產品賠付嗎 瀏覽:344
股票資金杠桿厶楊方配資 瀏覽:215
中圉銀行外匯排 瀏覽:254
電腦開機後有個小杠桿 瀏覽:867
2015年法國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850
金融控股集團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13
湖南省外匯管理 瀏覽: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