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聯3大元帥是誰
蘇聯只有1個大元帥,這個大元帥就是斯大林。
蘇聯大元帥只授予最高領導人、紅軍最高統帥斯大林一人 ,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統帥蘇聯紅軍贏得勝利。
蘇聯大元帥(俄語: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是蘇聯繼承俄羅斯帝國陸軍的傳統,於1945年6月27日創造的一個新的軍銜,在蘇聯軍銜系統中居於最高階,也是蘇聯元帥級軍銜(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蘇聯海軍元帥、軍兵種主帥、軍兵種元帥)中最高一等,但是該軍銜只是戰時授予。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mqS0Eyg8afuFN-Hhibqtyt4-#5
『貳』 二戰中,蘇德戰場上德軍的統帥是誰
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萊布元帥
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
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
還有莫德爾元帥,包羅斯元帥、曼施坦因元帥,克萊施特元帥等
『叄』 20世紀的頂級統帥有哪些
不是很理解你關於統帥的定義.
如果說所謂統帥指的是一國軍隊的最高統領(孫子的定義),那實在是不多.毛澤東,斯大林,希特勒(應該可以算一個...).而其他一些國家軍隊最高統領往往不怎麼懂軍事(諸如德皇威廉二世之類).
如果說泛指軍隊高級將領,那就多了去了:
大小毛奇(大的好像不是...),霞飛(戰績轟轟烈烈,能力值得懷疑...),*魯登道夫,福熙(同霞飛)----以上為一戰以及之前
*古德里安(閃電戰之父),*隆美爾(沙漠之狐,個人認為二戰中最傑出的將領,可以不加之一),*山本五十六,*朱可夫,蒙哥馬利(雖然打敗沙漠之狐...可能只是時運較好加上前車之鑒),巴頓(名聲很大,其實能力一般),*艾森豪威爾,尼米茲.
中國的...推薦*林彪(軍事能力是絕對有的)和劉伯承(軍神).當然還有*毛澤東(奇才......)
其實要說頂級的話應該很少...我列了一大隊也就讓你自己選擇下...星號的是重點推薦
『肆』 魔獸世界裡面60級以下刷榮譽
想法很好,但是刷60督軍套你得58級就進外域,盡量少得打怪經驗,方法組滿人,58進外域拿滿任務的東西,可別升60,59就好,打59的ZC,人很多的,外域的綠的裝備穿滿與58級以下 的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什麼都可以翻幾翻,這樣ZC很贏,榮譽刷得快,那麼督軍就可以拿了,現在很流行69刷滿S2與保護全套升70,目的就是你升70,別人PVP裝備都是S3+守備官,PVE都是KLZ,ZAM畢業,你打野ZC,排得快還可以,但是都與別人裝備差別很打,所以,他們都69刷一套升70,就不會被淘汰掉
『伍』 1戰德國元帥有幾位,是誰
似乎很多一次大戰的時候德國元帥只是種榮譽稱號,很多被授予王室成員.
以下是一戰期間(或者稍前)被授予德國元帥(Generalfeldmarschall)軍銜的軍官和王室成員的列表:
1905年1月1日 - 戈特裡布·格拉夫·馮·Haeseler (1836年-1919年)
1906年9月9日 - 阿瑟親王 (康諾特公爵) (1850年-1942年)
1909年4月20日 - 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King Carol I of Romania)
1911年1月1日 - Max von Bock und Pollach
1911年1月1日 - 科爾瑪·弗萊歇爾·馮·戈爾茨 (1843年-1916年)
1911年5月16日 - 英國國王喬治五世(King George V of the United Kingdom)
1912年9月11日 - 薩克森國王弗里德里克·奧古斯特三世
1914年8月8日 - 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King Constantine I of Greece)
1914年11月2日 -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934年)
1915年1月27日 - 卡爾·馮·布勞 (1846年-1921年)
1915年6月22日 - 弗里德里希 (奧地利大公)(Archke Friedrich of Austria)
1915年6月22日 -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 (1849年-1945年)
1915年6月26日 - 巴伐利亞路德維希親王 (1845年-1921年)
1916年7月23日 - 威廉二世 (符騰堡) (1848年-1921年)
1916年8月1日 - 魯伯希特王儲 (巴伐利亞)(Crown Prince Rupprecht of Bavaria) (1869年-1955年)
1916年8月1日 - 利奧波德親王 (巴伐利亞)(Prince Leopold of Bavaria) (1846年-1930年)
1916年8月1日 -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 (符騰堡)(Duke Albrecht of Württemberg) (1865年-1939年)
1916年1月18日 - 保加利亞國王斐迪南(King Ferdinand of Bulgaria)
1916年2月1日 -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五世(Sultan Mehmed V of the Ottoman Empire)
1916年 - Franz Graf Conrad von H?tzendorf (1852-1925)
1917年2月12日 - 奧地利皇帝卡爾(Emperor Karl of Austria) (1887年-1922年)
1917年12月18日 - 赫爾曼·馮·艾希霍恩(Hermann von Eichhorn) (1848年-1918年)
1917年12月31日 - 萊姆斯·馮·沃伊爾施(Remus von Woyrsch) (1847年-1920年)
『陸』 張作霖如何從一個遼東響馬搖身一變成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
張作霖 幼年喪父,身世卑微
張作霖像
張作霖 字雨亭。興建鐵路與日本人對抗。1875年3月19日(清光緒元年二月十二日)生。1916年起任奉天督軍,依靠日本,長期統治東北。1920年把持北洋軍閥政府。1922年被直系打敗,退回東北。1924年再度把持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組織軍政府。1928年被蔣介石戰敗,退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在皇姑屯。其祖籍主要有兩說。一為山東省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行狀》中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奉天海城人,遠祖居山東,族甚蕃,清道光初徙居海城。祖發業農,稱素封。」「行狀」是過去死者家屬敘述死者世系、籍貫、事跡的紀念文體。該文稱「遠祖居山東」,主山東省說。一為河北省說。河北省中又有河北大成、河北高陽、河北河間三說。《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公雨亭神道碑》寫道:「公諱作霖,字雨亭。其先為直隸人,清末遷奉天海城。」這通碑文是督軍署參謀長臧式毅領銜,又有8位處長署名的,載於《張大元帥哀輓錄》。文中明確地說「其先為直隸人」,即是河北人,主河北說。從有關歷史記載看,張作霖的祖籍是諸說並存。因多數主河北省說,張學良亦自稱,他的祖籍是河北省大城縣,故張作霖的祖籍為河北省大城縣。 據《大城縣志》記載及當地老人記述,張作霖祖籍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馮庄,直奉大戰期間,張作霖曾返鄉認祖,但由於族中老人反對(一說認為其年輕時當過「鬍子」——馬賊,有辱門風;一說擔心直系失敗吳佩孚遷怒族人)而未能歸宗,張作霖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因生活無著,其先祖張永貴跑到了東北,從事農業開墾。到其祖父張發時,從事農耕,「稱素封」。所謂「素封」,是指雖然沒有官爵封邑,卻和受封者一樣富有。這是說,在張發時,張家是富有的。張發有四子,其第三子是張作霖的父親,名張有財。「祖歿,父以析產徙海城之小窪,復於駕掌寺村設商肆」。張發死後,家產分給了兄弟幾人。張有財帶著他的那份財產,來到了海城。
張作霖祭祀冠服
其父張有財是個游手好閑之徒。先是開了一個小雜貨鋪,收入甚微。後來小雜貨鋪倒閉,他又不願幹活,就整天賭博胡混。因欠人家賭債,被仇家債主害死。那年張作霖13歲。 張作霖本來沒錢念書,但是有一位好心的老師幫了他的忙。這位老師名叫楊景鎮,那時教私塾。有一天,他看到窗外有一個小孩偷偷聽他講課。好奇地叫進來一問,小孩答道:「我叫張作霖,我願意念書,家窮,上不起學,因此常在這里偷聽。」楊先生感到這個小孩想讀書識字是好事,就免費讓他上學,還贈給他紙筆。這時的張作霖已經是13歲了。就這樣,張作霖讀了一段私塾。在這里,他打下了初步的文化基礎。這在他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張作霖知道感恩,他後來當了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不忘舊誼,特地請楊景鎮到沈陽來,在家裡開設了私塾館。張學良就曾跟他讀書。 其父死後,家庭生活更加困難,沒有辦法,其母王氏只得帶著4個孩子投奔到鎮安縣(黑山縣)小黑山附近二道溝娘家。張作霖有兩個哥哥,一個妹妹。娘家生活也是非常困難,又添了五張嘴,簡直沒法繼續生活下去了。張作霖不能指望家裡了,只有到社會上混飯吃。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混跡社會
那時的中國是一片混亂,東北地區尤甚。清朝政府腐敗透頂,中國大好河山任
張作霖像
人宰割。沙俄強行割去中國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仍覬覦中國東北的廣袤土地;中國甲午戰敗,日本魔爪深入中國東北。官吏橫征暴斂,百姓不堪忍受。亡命之徒便鋌而走險,嘯聚山林,土匪蜂起,打家劫舍,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了。 張作霖,遼寧海城人(現歸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管轄),小時候就常跟他的父親出入賭場,受到熏陶,也愛賭博。開始時,他靠賣燒餅賺點錢,可是很快就輸光了。他的母親讓他改學木匠,他嫌拉鋸太累,不愛干。他一度曾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後來流浪到高坎鎮(現稱盤錦市大窪縣西安鎮),他在大車店給人家打雜。有時騾馬病了,他就弄點草葯給治,還真的就治好了。他很聰明,一來二去,就成了獸醫,這個行當他還比較喜歡。後來,他開了一個獸醫樁,以此為生①。以後,他命運多舛,被人冤枉,遭受痛打,差點送命。經好心人幫助,得以不死。他似乎降到了人生的最低點,走投無路,死又不甘,求生無門。恰在此時,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便抱著一線求生的希望,從軍了。他投到宋慶毅軍馬玉峎的門下,當了一名騎兵。那年,他20歲。他喜好馬匹,「以精騎擊,得名擢哨長」②。甲午戰敗,他逃回了遼西。1895年,他21歲時同趙家廟地主趙占元的二女兒趙春桂結婚。趙春桂是張作霖的原配夫人,是張首芳、張學良、張學銘的生母。張作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他不想像他的同鄉那樣過著衣食無著、平淡無味的生活,他想換個活法。
投身綠林
甲午戰後的遼西是個三不管地區。散兵游勇成群,乞丐難民遍野。官府腐敗,土匪橫行,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就相應地成立了一些自保的武裝組織,名曰大團。1900年,張作霖因岳父趙占元的幫助,在趙家廟成立了一個大團,有二十多人,他當上了小頭目,負責附近幾個村子的治安。他負責的地區稱為保險區。張作霖在保險區內很守規矩,不僅遵章守紀,而且維護治安。因此,在這個地區胡匪的騷擾得到遏制。張作霖也得到村人的稱贊,他的聲名由此鵲起。他管轄的范圍逐漸擴大,達到二十多個村子。 在趙家廟的西北,有個大團,團主叫金壽山。金壽山收羅了一批地痞流氓,組成了一百多人的大團。大團的總部設在中安堡,其周圍地區是他的保險區。金壽山在保險區內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比胡匪還兇殘。大團本來是保民的,可是金壽山卻專門害民。百姓被逼得實在無法,就去請名聲較好的張作霖幫忙。張作霖率眾驅走了金壽山,占據了中安堡。他的部眾增加了,勢力擴大了。但是,金壽山在1901年臘月三十夜半偷襲了張作霖。張作霖攜帶妻女率眾突圍,逃到了姜家屯,繼而又逃往八角台。在逃往八角台的途中,身懷六甲的趙氏在馬車上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就是張學良。那是1901年陰歷四月十七日,陽歷是1901年6月3日。 八角台(今屬台安縣)是個大集鎮,商號有五十多家。本來張作霖是想從八角台借道投奔遼南的綠林馮德麟(即馮麟閣)的,但是到了八角台,這四十多人就被留下了,藉以保護地面。這都得益於張作霖的名聲好,不擾民。商會會長張紫雲對張作霖的名聲早有耳聞,此次見面,看到張作霖北人南相,眉清目秀,且行止有矩,談吐不俗,果然是名不虛傳。就決心把他們留了下來。後來證明,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原來八角台的頭目張景惠主動讓賢,甘居副職,張作霖做了團練長,地方的紳商也表贊成。從此,張作霖就在八角台落了腳。這里也成了他的發家地。
接受點編
1902年左右,社會秩序逐步穩定。這兩年張作霖苦心經營他的武裝,勢力有所擴展。他也盡職盡責,起到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同時,和當地紳商也相處融洽,得到他們的交口贊譽。但是,隨著社會秩序的穩定,地方自治武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按理張作霖的大團應予遣散,團民或回家務農,或進城經商。但八角台商會會長張紫雲考慮到遣散這一武裝,團民四散,可能危害地方。同時,他也和張作霖結下了友情,就想給他們找個出路。 為此,張紫雲同有關人商量,擬將這一武裝交給政府,這個提議得到紳商的贊同。於是,他們向新民府知府增韞正式推薦張作霖,對張作霖大加贊揚。增韞接見了張作霖,張作霖以弟子身份行叩見禮,稱增韞為老師。通過親見和談話,增韞感到張作霖是個溫文爾雅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便命張作霖整理部武,將其帶到新民聽候點編。張作霖真是喜從天降。其實,張作霖的政治野心很大,他深知經營民團不是長久之計。他早就想「改邪歸正」,被政府收編。恰在此時,盛京將軍增祺採納了「化私團為公團」的建議,作出了「化盜為良」的決定。適逢其時,增韞知府的報告得到了盛京將軍增祺的批准。 張作霖急忙回到八角台,積極招兵買馬,擴充隊伍。因為他和增韞說了大話,吹噓自己有一營人馬,實際才有一百多人。當時准許他組建250人的隊伍。他便乘機開展組編活動。他吸收了遼西一些小股匪幫,如義縣的張作相、黑山縣的薄振聲等,都參加了進來。人數夠了,他就率隊到新民府接受點編,成立了新民府巡警前路游擊馬隊,命張作霖為幫辦(副營長,隊伍仍駐八角台①。第二年,即1903年7月,張作霖所部和新民街巡捕隊合並為巡防馬步游擊隊,計500人。其中,騎兵2哨,步兵3哨。張作霖為管帶(營長),張景惠為幫辦(副營長),中哨哨官由張作霖兼任,前哨哨官為張作相,左哨哨官為湯玉麟,右哨哨官為王立有,後哨哨官為趙五把什②。哨官是連長。隊伍亦移駐新民府,負責地方治安,並兼剿胡匪。就這樣,張作霖由一個民團武裝的頭目搖身一變,而成為政府官軍的軍官了。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依靠這支武裝,他便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了。
巧於應對
張作霖為人機敏,長於計謀。來到了新民府的生疏環境,他知道如何自處。他把爭取增韞的信任擺在首位,投其所好,「饋以金錢」,執禮甚恭,服從命令,聽從調遣。同時,籠絡紳商,認真辦事,約束部下,管理有方。這就深得知府增韞的賞識,被倚為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他又略施手腕,擠走了新民府的巡警局長王奉廷。沒費太大的勁兒,他就控制了新民府的軍事實權。在這方面,他表現了巧於應對的能力。 這個能力還表現在殘酷的日俄戰爭中。1904年2月,在我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我國東北展開廝殺。腐敗的清政府竟然宣布遼河以東為戰區,以西為中立區。戰爭打響,哪還管什麼中立區。日俄匪軍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土匪蜂起,百姓遭殃。處在遼西的新民府是個重鎮,張作霖除了要維護境內的治安外,還在盤算如何增強自己的實力。他的原則是誰給我好處,我就幫助誰。一開始,俄軍強大,他就接受俄軍的槍械和金錢,幫助俄軍。後曾被日軍俘虜,差點處死。被釋放後,他又同日軍簽訂誓約,「立誓援助日本軍」①。1905年日俄戰後,他的部隊不但沒受損失,反而擴編為3個營。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戰爭夾縫中生存的張作霖,充分顯示了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因政聲頗佳,1906年張作霖又陞官了。新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和新任新民府知府沈金鑒下令,將張作霖的部隊由3個營擴編為5個營,張作霖當上了統管5個營的統帶(團長)。
計擒杜匪
成了官軍的張作霖對危害地方的胡匪十分痛恨,極力剿殺。在他的連年痛剿下,遼西的小股胡匪或被招撫,或被剿滅。就連黨羽千餘的大股悍匪田玉本也被張作霖部擊斃,其徒眾星散,百姓稱快。 但是,還有一個奸詐兇殘的土匪杜立三很難對付。杜立三盤踞在遼中縣青麻坎。杜立三的勢力越來越大,官軍拿他無法。他自稱馬上皇帝。在他盤踞的地方,隨意封官許願,老百姓見他稱之為杜大人。實際上,他已經造成了割據之勢。盛京將軍趙爾巽曾下令「嚴密訪拿」,幾次派兵進剿,但都敗下陣來。1907年清政府在東北建立行省,任命徐世昌為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為了除掉這個心頭之患,特派智謀之士知縣殷鴻壽到新民府,去協助張作霖剿滅杜立三。 對杜立三是強攻還是智取,他們進行了仔細的商討。杜立三自詡為馬上皇帝,馬上功夫了得。能雙手使槍,彈無虛發。且城池堅固,徒眾凶頑,關卡林立,防備極嚴。如像以前那樣派兵強攻,恐師勞無功,難以奏效。因此,決定智取。他們設了一計。張作霖派人到遼中縣送上一封賀信,祝賀杜立三被奉天省招撫,當上了大官,官位比張作霖還高。讓杜立三速到新民府來面謁省里的招撫大員,以便到奉天向徐世昌總督致謝。杜立三有所察覺,不敢貿然行動。同他母親和兄弟商量。他們也認為到新民風險很大,凶多吉少,都不主張他去。 此計落空。張作霖沒有灰心,又生一計。他想到了黑山秀才杜泮林。杜泮林是張作霖的義父。張作霖在中安堡當保險隊頭目時,同紳士杜泮林結下交情,來往密切,關系甚篤。張作霖知道杜立三拜認杜泮林為同族叔,對其言聽計從,十分尊重。張作霖就想打杜泮林的主意。他和殷鴻壽密謀,用杜泮林引誘杜立三上鉤。 張作霖特地親自到黑山把杜泮林接到新民府,並把他引見給省城大員殷鴻壽,以證明確實是省里招撫,並非虛構。又在新民街上,為杜泮林另設招待處,請杜泮林在招待處稍事休息,候杜立三來到之後,一同晉省。秀才杜泮林是老實人,不知是計,就給杜立三寫了一封親筆信,言辭懇切,感情真摯。有「游俠非終身之事,梁山豈久居之區;一經招安,不僅出人頭地,亦且耀祖榮家」等語。 杜立三本來疑信參半,猶豫不定。突然得到他素來景仰的族叔的親筆信,便疑念頓消,決定前往。於是,他在1907年6月6日僅率13人,作為隨身護衛,由宋慶濂帶領,奔向新民府,接受封官去了。他哪裡知道此去是有去無回了。張作霖為了不出意外,事先做了周密布置。杜立三隻身赴會,十分警惕。在晉見委員殷鴻壽時,他坐在背靠牆壁面對諸人的位置,同時兩手插入兜內,握住槍柄,觀察動靜,以應突變。談話完畢,殷高聲喊道:「送客!」杜起身告辭,殷送至裡屋門口,杜轉身請殷「留步」時,剎那間,突被湯玉麟等幾個壯漢按倒,下了雙槍,死死捆住。事不宜遲,當晚就把杜立三在新民府西門外槍決了。其實,在這之前,張作霖早已派張景惠率大隊人馬,繞道台安八角台,做好進擊杜立三老巢的准備。得到處決杜立三的消息後,張景惠等迅速出擊杜立三的老巢。群龍無首,他的老巢遼中縣青麻坎,被一舉端掉①。除掉了杜立三,掃除了一大害,遼西匪患遂絕,人心稱快。 杜立三這個多年啃不動的硬骨頭,讓張作霖輕而易舉地剔除了。他採用的是智取的謀略。這里顯示了張作霖的過人的智慧。得此消息,總督徐世昌喜出望外,上報清廷,為張作霖請獎。清廷除賞銀五千兩外,將張作霖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旅長),管轄馬步5營。其他還有中路、左路、右路、後路等4路統領。張作霖成為東北舊軍5個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之一,勢力更加壯大了。
剿滅蒙患
1908年,徐世昌把剿匪得力的張作霖調到遼寧西北部的通遼、洮南一帶,去剿除被沙俄收買的蒙古叛匪。據有關人記載:「洮南一帶系乾燥的草原,草有一二尺高,一望無邊。夏日蚊蟲甚多,大者如蜜蜂,叮人很厲害。」「雖在夏天,都得用棉花把頭包上,否則寸步難行。狼群更多,一群就是十幾條。當時隊里的通信人員(當時叫做跑撥子的)往往被狼吃掉,剩下馬跑回來……蒙古軍隊都是一個人乘兩匹馬,騎一匹,備一匹,力量足,跑得也快。以上種種,都是蒙軍優於漢軍的地方,所以張作霖清剿蒙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洮南一帶是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是蒙匪活動的根據地。他們熟悉地形,了解民情,精於騎射,出沒無常。他們行蹤無定,多用奇襲,打了就跑,渺無蹤跡。其中,有幾股大的蒙匪,如白音大賚、牙仟、陶克陶胡等,都「擾害邊疆,至數年之久,此剿彼竄,滋蔓難除,國家視為巨寇」。 這些「巨寇」不除,國家不得穩定,百姓不得安寧。張作霖當此重任,開始並不順利。後來,他採用了強攻和智取兩手策略,派人打入蒙匪內部,取得情報,而逐漸扭轉了劣局。1909年,徐世昌看到張作霖的兵力不足,便給他擴編,增強他的實力。把5個營擴編為7個營,又將駐扎在洮南的孫烈臣部劃歸張作霖部。這樣張作霖的部隊增至3500人,成為東北的一支勁旅。 張作霖是個很知道感恩的人。受到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如此青睞、如此器重,他剿匪更加努力。同時,他也在不斷地總結剿匪的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可行的規律。他本人也吃苦耐勞,身先士卒。因此,又經過年余苦戰,終於將白音大賚擊斃,生擒牙仟,並打敗了陶克陶胡。後來追擊陶克陶胡800里,一直將陶克陶胡趕到蒙古國。危害東北邊疆多年的蒙患解除了,打擊了蒙古分裂主義分子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張作霖此功是不可沒的。
智進省城
在張作霖的政治生涯中,他於1911年智進奉天省城,是一大手筆。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奉省的革命黨人張榕、寧武、商震等早有活動,新軍中也有吳祿貞、藍天蔚等從事革命活動。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東北革命黨人群情振奮,准備積極響應。當時以藍天蔚為協統(旅長)的新軍第二混成旅駐扎在奉天的北大營,這是省城的惟一一支駐軍。藍天蔚又是革命黨人,他如果抓住機會及時策動反正,可以立見成效的。他確實也在和革命黨人張榕緊密磋商,秘密醞釀起義。 但是,由於經驗不足,他們沒有抓住先機。1911年5月趙爾巽又任東三省總督。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在外視察,得到消息,便急忙趕回奉天,並連夜開會,研究對策。當他得知握有兵權的藍天蔚等革命黨人正在醞釀起義時,頓時嚇得不知所措,表示他即將入關,也就是說,准備逃跑了。這時奉天省咨議局副議長袁金鎧立即跪求勸阻,並建議重用巡防營舊軍。這個建議使趙爾巽如獲至寶,茅塞頓開。他思忖,地方巡防營的將領都是忠於他的守舊軍人,同革命黨人沒有任何聯系,正是他可以利用的鎮壓革命黨人的軍事力量。他立刻來了精神,馬上密調後路巡防營統領吳俊升率部自通遼迅即來奉天,以防備革命黨人起事。 然而,這個重要消息卻被張作霖在奉的部下探知。這個人就是張作霖駐奉辦事處處長張惠臨。他深知事關重大,就以最快的速度,把這個消息密報給張作霖。張作霖是個有很大政治野心的人,他不甘心在西北的洮南呆一輩子。為此,他早就在觀察奉天省城的動靜。他曾密囑到奉天講武堂學習的各營管帶張景惠、湯玉麟、張作相等,注意省城的軍政動向,並及時寫信報告。同時,他對全國的政治形勢也是極為關注的。得到這個重要消息,他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不可錯過。這是他大顯身手的時候了。他當機立斷,立即親率所轄步騎7個營的全部人馬,從洮南出發,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直奔奉天。路過遼源(鄭家屯)時,吳俊升等出城迎接,張作霖與其虛與委蛇,未露實情。 到達奉天省城後,張作霖為爭取主動,馬上晉見趙爾巽,誠惶誠恐地說:「因局勢緊張,惟恐總督陷於危境,迫不及待,率兵勤王。如總督認為未奉命令,擅自行動,甘願接受懲處。」趙爾巽急需用兵,感到張作霖來得恰逢其時。張作霖又信誓旦旦地說:「請恩師聽我部署,只要我張作霖還喘著一口氣,我是願以生命保護恩師,至死不渝。」①張作霖這一披肝瀝膽的表態,深得趙爾巽的嘉許。因此,張作霖不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得到誇獎。除補發調防令外,趙爾巽還命張作霖兼任中路巡防營統領,以加強忠心耿耿的張作霖的軍力。這樣,張作霖就統率15個營的兵馬了。到此,張作霖實質上已經是奉省現有部隊最大的軍事力量的首領了。我們不難看出,張作霖關注信息,研究形勢,抓住時機,聞風而動,顯示了他的不同常人之處。
持槍赴會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有了張作霖這個擁有軍事實力的保鏢,就有恃無恐了。他們先是迫使新軍將領通過了趙爾巽提出的「保境安民」的主張。這個主張實質是反對革命,繼續保皇。繼而又在奉天國民保安公會上貫徹趙爾巽的保皇主張,成立了由前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會長的奉天國民保安公會,這是換湯不換葯,繼續代表清廷行使皇權。在這個過程中,張作霖都扮演了一個流氓打手的角色。
紀錄片<<梟雄張作霖>>截圖(19張)武昌起義爆發不久,奉天省的革命黨人都雲集省城,研究運用何種方式響應武昌首義。經過反復爭論,最後得出採取和平手段,進行東北革命,即「謀運用政治手腕,實現東三省革命」①。革命黨人的首領藍天蔚、吳景濂等事先密議,用會議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奪取東北政權。擬由吳景濂以奉天省咨議局議長的名義,召集省城各界領導人開會,在會上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研究了一個方案,以維持治安為名,成立奉天全省保安會,逼走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然後推舉藍天蔚為關外都督,吳景濂為奉天省民政長,脫離清廷,宣布獨立,完成東三省革命。如果「東北大局既定,繼進兵關內,會師燕郊,直搗虜穴」①。幼稚的革命黨人以為採取會議表決的方式,就可以一舉奪得東北大權。 吳景濂於1911年11月12日,以他的名義召開保安大會,紳商各界到會的有二百多人。趙爾巽到會,他帶來了張作霖。會上還有他的支持者,如袁金鎧等。袁金鎧,奉天省遼陽人。1909年任奉天咨議局副議長,他是趙爾巽一黨。 此次會議,老辣的趙爾巽也早有準備。他派張作霖在會場內外布置人馬,持槍待命,明施壓力。張作霖則持槍赴會,滿臉殺氣。會場氣氛,非常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但是革命黨人並沒有膽怯,而是慷慨陳詞,主張脫離清廷,宣布獨立。趙爾巽極為不滿,表示堅決反對。他說:「你們要搞自治還可以商量,獨立?怕有未便吧?」他的話還沒講完,就被革命黨人的發言駁回,革命黨人強烈要求趙爾巽宣布獨立。 這時,張作霖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把手槍往桌子上一拍,蠻橫凶惡地叫道:「我張某身為軍人,只知聽命保護大帥。倘有不平,我張某雖好交朋友,但我這支手槍它是不交朋友的。」這是個信號,會場四周他的黨徒,均立刻抽出手槍,情況極為險惡。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沒有辦法再討論下去了。傾向革命的議員,都憤然紛紛離開會場。但這也就等於把這個會議的主動權讓給了保皇派。 會議一度中斷,後又復會。這時由趙爾巽的黨羽袁金鎧以副議長的身份主持會議,會議意見自然一邊倒。最終成立了奉天國民保安公會,趙爾巽任會長,伍祥禎、吳景濂任副會長,袁金鎧任參議總長,蔣方震、張榕任參議副長。這個保安公會實質是個變相的保皇會。他的會長仍然是東三省總督兼東三省將軍和奉天巡撫趙爾巽,東北大權仍然掌握在他們的手裡。而革命黨人吳景濂、蔣方震和張榕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的擺設罷了。而張作霖則當上了保安公會軍政部副部長,取得了軍事實權,這一回合,幼稚的革命黨人沒有斗過老辣的保皇黨人。革命的路還很長。
擠走天蔚
藍天蔚,字秀豪,湖北黃陂人,1878年生。1902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4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任同盟會遼東支部負責人。1910年任東北第二混成協協統(旅長),是個堅定的革命黨人。此次會議本來是藍天蔚等發起,目的是推舉藍天蔚為關外都督。但不承想,卻讓趙爾巽佔了上風。 趙爾巽深知兵權的重要,他必須立刻剝奪藍天蔚的兵權。於是,他於成立保安公會的第二天,即1911年11月13日,向袁世凱發一密電:「此軍即令聶汝清暫兼協統,並留奉防,可保目前治安。」①這就是說,第二混成協的協統由原任該協標統(團長)的聶汝清擔任了。這個聶汝清是個頑固守舊的軍人,堅決反對革命,是趙爾巽最放心的忠於他的奴才。趙爾巽把第二協的兵權交給了他。 還不止此。這個老奸巨猾的趙爾巽還把藍天蔚擠到了關內,讓他遠離東北,以免在他的眼皮底下變生事端。他的手法是很高妙的。在成立保安公會的第三天,即1911年11月14日,趙爾巽就以考察的名義,把藍天蔚派到了關內。趙爾巽給藍天蔚下了一個札令:「查有第二混成協藍統領天蔚,志趣遠大,識見明敏,堪以派赴東南各省考察此次戰事之實情、公眾之意見,並傳布奉省保安會宗旨,以謀國民之幸福。為此,札委札到該協統,即便遵照,克日前往妥辦,隨時報告。」 就這樣,趙爾巽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就把藍天蔚擠走了。但在外界看來,好像是給藍天蔚委以重任似的。把擬任關外都督的人選攆到了關內,使關外的革命沒有了領袖,趙爾巽的這一著是夠狠毒的了。在擠走藍天蔚的過程中,張作霖曾與藍天蔚發生沖突,張作霖想下掉藍天蔚的槍,被趙爾巽假意制止。但這一舉動,也給藍天蔚構成了威脅。張作霖是擠走藍天蔚的幫凶。
『柒』 2戰蘇聯元帥有幾位,是誰
斯大林 蘇聯大元帥 1945 蘇共中央書記、國防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
伏羅希洛夫 蘇聯元帥 1935 國防人民委員、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布柳赫爾 蘇聯元帥 1935 遠東方面軍司令
布瓊尼 蘇聯元帥 1935 副國防人民委員、方向總司令、騎兵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圖哈切夫斯基 蘇聯元帥 1935 紅軍總參謀長、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總裝備部部長
葉戈羅夫 蘇聯元帥 1935 總參謀長、副國防人民委員
鐵木辛哥 蘇聯元帥 1940 國防人民委員、統帥部大本營主席、方向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沙波什尼科夫 蘇聯元帥 1940 總參謀長、國防人民委員、總參軍事學院院長
庫利克 蘇聯元帥 1940 副國防人民委員、總軍械部部長、蘇軍部隊組建和補充部副部長
朱可夫 蘇聯元帥 1943 總參謀長、國防部長
華西列夫斯基 蘇聯元帥 1943 國防部長
科涅夫 蘇聯元帥 1944 陸軍總司令
戈沃羅夫 蘇聯元帥 1944 防空軍總司令
馬利諾夫斯基 蘇聯元帥 1944 國防部長
羅科索夫斯基 蘇聯元帥
波蘭元帥 1944
1949 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波蘭部長會議主席、波蘭國防部長
麥列茨科夫 蘇聯元帥 1944 總參謀長、副國防人民委員、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素科諾夫斯基 蘇聯元帥 1946 總參謀長
布爾加寧 蘇聯元帥 1947 國防部長、部長會議主席、1958降為上將
巴格拉米揚 蘇聯元帥 1955 總參軍事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部長
格列奇科 蘇聯元帥 1955 國防部長
葉廖緬科 蘇聯元帥 1955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崔可夫 蘇聯元帥 1955 陸軍總司令
比留佐夫 蘇聯元帥 1955 戰略火箭軍總司令、防空軍總司令、總參謀長
莫斯卡連科 蘇聯元帥 1955 戰略火箭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總監察長
扎哈羅夫 蘇聯元帥 1959 總參謀長
戈利科夫 蘇聯元帥 1961 總政治部主任
克雷洛夫 蘇聯元帥 1962 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雅庫鮑夫斯基 蘇聯元帥 1967 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華約武裝部隊總司令
巴季茨基 蘇聯元帥 1968 國防部副部長、防空軍總司令、華約武裝部隊副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科舍沃伊 蘇聯元帥 1968 基輔軍區司令、蘇聯駐德軍隊集群總司令、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勃列日涅夫 蘇聯元帥 1976 蘇共中央書記、國防會議主席
烏斯季諾夫 蘇聯元帥 1976 國防部長
奧加爾科夫 蘇聯元帥 1976 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
庫列科夫 蘇聯元帥 1977 國防部第~副部長兼華生部隊總司令、總參謀長
索科洛夫 蘇聯元帥 1978 國防部長
彼得羅夫 蘇聯元帥 1981 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阿赫羅梅耶夫 蘇聯元帥 1983 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總參謀長
托盧布科 蘇聯元帥 1983 國防部副部長、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庫爾科特金 蘇聯元帥 198X 國防部副部長、總後勤部部長
尤馬舍夫 蘇聯海軍元帥 ?? 海軍總司令
庫茲涅佐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55 海軍人民委員、海軍總司令、海軍部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
伊薩科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55 第一副海軍人民委員、海軍副總司令
戈爾什科夫 蘇聯海軍元帥 1967 國防部副部長、海軍總司令
諾維科夫 空軍主帥 1944 副國防人民委員、空軍司令
戈洛瓦諾夫 空軍主帥 1944 遠程航空兵司令
韋爾希寧 空軍主帥 1944 空軍司令
日加列夫 空軍主帥 1955 空軍司令
庫塔霍夫 空軍主帥 1972 空軍司令
布加耶夫 空軍主帥 1977 民用航空部部長
科爾杜諾夫 空軍主帥 1978 防空軍總司令
沃羅諾夫 炮兵主帥 1944 副國防人民委員、蘇軍炮兵主任、蘇聯武裝力量炮兵司令
涅傑林 炮兵主帥 1959 國防部副部長、戰略火箭軍總司令
羅特米斯特羅夫 裝甲兵主帥 1962 坦克兵副司令、國防部長助理、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
巴巴賈尼揚 裝甲兵主帥 1975 敖德薩軍區司令、蘇軍坦克兵主任
亞佐夫 蘇聯元帥 1990 國防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