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匯儲備可以隨時兌換成人民幣嗎人民幣可以隨時兌換外幣嗎
命題錯誤,外匯儲備是對於國家而言的,外幣存款才是對於個人而言的。外匯儲備≠外幣。對於國家,沒有必要也不能夠隨便把外匯儲備兌換成人民幣,因為這外匯儲備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凈資產,不是能拿來花的,國家需要人民幣可以自己印的,也沒必要兌換。只有對於個人,外幣和人民幣是可以隨時兌換的。
具體的解釋:
外匯儲備,實際上應該叫做國際儲備,就是一個國家實在的對外償付能力。主要來源有兩個大頭:貿易順差、國外投資,兩個小頭,自己生產出來的貴金屬和前三個東西實行金融運作的得利。
先說順差,我一個企業,生產了800萬元人民幣的產品,出口到美國,美國人沒有人民幣,就給了你100萬美元。可是你不想要美元,因為中國國內美元沒法流通,那麼你就必須到發行人民幣的中國外匯管理機構,把這800萬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你把100萬美元給了銀行,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量就多了100萬美元,同時,銀行給了你800萬人民幣,那麼國內的流通貨幣總量就多了800萬人民幣。
再說投資,國外看好你的經濟發展,給你投資。他沒有人民幣,只能給你美元,給了你100萬美元,美元你沒法花,還要到外匯管理機構去,給他100萬美元,拿回800萬人民幣。這800萬人民幣也是新增的貨幣總量,國家外匯儲備總量增加100萬美元的同時,國內貨幣總量也同時增加了800萬人民幣。
那麼外匯儲備是干什麼用的呢?我就舉一個例子:我要買100萬美元的外國產品,但是我沒有美元,因為國內流通的是人民幣,我就拿出800萬人民幣給銀行,它收回這800萬人民幣,給我100萬美元,我就可以到國外去買100萬美元的貨物進口了。此時,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額減少了100萬美元,同時,國內的貨幣總量也減少800萬人民幣。
總結就是:外匯儲備總量的增長和國內貨幣總量的增長是同步的,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外匯儲備,國內貨幣總量就要增加相應的數量。
貨幣總量的增加,必須有相等的商品總量的增加作基礎,否則就會出現通貨膨脹。進口順差帶來的國內貨幣總量的增加,其產品出口到了國外,此時它的表現形式就成了趴在外匯管理局賬面上的外匯儲備了,它也是一種商品,特殊的商品,隨時可以換回國外生產的產品的特殊商品,它的總量等於國內上述領域增發的貨幣的總量。有了它,增發的貨幣就可以買到商品,也就是先換成外匯儲備,然後買到國外的商品——那也是商品!沒有它,增發的貨幣就買不到相應的商品,因為國內的商品總量沒有增加,後果是什麼呢?通貨膨脹。
我們國家的國際儲備總額超過了2萬億美元,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國家發行的貨幣中,至少有15萬億人民幣的信用保障,來自這堆外匯,如果沒有它們,這15萬億人民幣,就是廢紙了,摺合全國每人11400塊廢紙。
我們的外匯儲備,是國家的資產,但不是凈資產,不是能拿來花的。這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國內已經表現成了15萬億人民幣的新增貨幣,而國內的改善基礎建設,增加人民福利,大力興辦教育等等的錢,只能從這15萬億內幣里出,這15萬億人民幣之所以能存在,就是那2萬億美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已經花過的錢,不能再花第二次了。
如果想用在國內,可以這么理解:外匯管理局把自己的儲備外匯,比如說1萬億美元,賣給自己,因為只能賣給自己,別人那裡買不到人民幣。得到7.5萬億人民幣,投入到國內經濟建設中去,具體就是增發了7.5萬億人民幣,用於投資。而此時,外匯儲備是左手進右手出,既沒有變多,又沒有變少,還是10萬億美元。國內貨幣總量憑空增加了7.5萬億人民幣,而沒有對應的商品出現。呵呵,7.5萬億啊,這個通貨膨脹的比例,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想死有很多種方法,這么有創意的死法,簡直華麗到呆了(去年我國多發行了6萬億的人民幣,今年國內各種生活物品的漲價壓力就很大,通脹明顯)。
總之,一個國家有點紙成金的能力(印鈔),但是卻並沒有無限使用這種能力的權力,不按市場流通需要來盲目印鈔,就會出現貨幣貶值(如民國後期的法幣)。
在美國,他的外匯儲備就是以黃金儲備為主的,因為它不能儲備美元,這是它的內幣,而也不能過多儲備比自己貨幣弱勢的外幣——那就剩下黃金了。
② 就目前中國如此巨量的外匯儲備量,其實是中國把勞動成果換了一堆紙幣,美元體系一旦崩潰,有什麼後果
就目前美元的情況看是不可能崩潰的。因為還沒有一種貨幣能代替他的地位。
③ 外匯儲備可以隨時兌換成人民幣嗎人民幣可以隨時兌換外幣嗎
命題錯誤,外匯儲備是對於國家而言的,外幣存款才是對於個人而言的。外匯儲備≠外幣。對於國家,沒有必要也不能夠隨便把外匯儲備兌換成人民幣,因為這外匯儲備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凈資產,不是能拿來花的,國家需要人民幣可以自己印的,也沒必要兌換。只有對於個人,外幣和人民幣是可以隨時兌換的。
具體的解釋:
外匯儲備,實際上應該叫做國際儲備,就是一個國家實在的對外償付能力。主要來源有兩個大頭:貿易順差、國外投資,兩個小頭,自己生產出來的貴金屬和前三個東西實行金融運作的得利。
先說順差,我一個企業,生產了800萬元人民幣的產品,出口到美國,美國人沒有人民幣,就給了你100萬美元。可是你不想要美元,因為中國國內美元沒法流通,那麼你就必須到發行人民幣的中國外匯管理機構,把這800萬美元兌換成人民幣。你把100萬美元給了銀行,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量就多了100萬美元,同時,銀行給了你800萬人民幣,那麼國內的流通貨幣總量就多了800萬人民幣。
再說投資,國外看好你的經濟發展,給你投資。他沒有人民幣,只能給你美元,給了你100萬美元,美元你沒法花,還要到外匯管理機構去,給他100萬美元,拿回800萬人民幣。這800萬人民幣也是新增的貨幣總量,國家外匯儲備總量增加100萬美元的同時,國內貨幣總量也同時增加了800萬人民幣。
那麼外匯儲備是干什麼用的呢?我就舉一個例子:我要買100萬美元的外國產品,但是我沒有美元,因為國內流通的是人民幣,我就拿出800萬人民幣給銀行,它收回這800萬人民幣,給我100萬美元,我就可以到國外去買100萬美元的貨物進口了。此時,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額減少了100萬美元,同時,國內的貨幣總量也減少800萬人民幣。
總結就是:外匯儲備總量的增長和國內貨幣總量的增長是同步的,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外匯儲備,國內貨幣總量就要增加相應的數量。
貨幣總量的增加,必須有相等的商品總量的增加作基礎,否則就會出現通貨膨脹。進口順差帶來的國內貨幣總量的增加,其產品出口到了國外,此時它的表現形式就成了趴在外匯管理局賬面上的外匯儲備了,它也是一種商品,特殊的商品,隨時可以換回國外生產的產品的特殊商品,它的總量等於國內上述領域增發的貨幣的總量。有了它,增發的貨幣就可以買到商品,也就是先換成外匯儲備,然後買到國外的商品——那也是商品!沒有它,增發的貨幣就買不到相應的商品,因為國內的商品總量沒有增加,後果是什麼呢?通貨膨脹。
我們國家的國際儲備總額超過了2萬億美元,成為了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國,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國家發行的貨幣中,至少有15萬億人民幣的信用保障,來自這堆外匯,如果沒有它們,這15萬億人民幣,就是廢紙了,摺合全國每人11400塊廢紙。
我們的外匯儲備,是國家的資產,但不是凈資產,不是能拿來花的。這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國內已經表現成了15萬億人民幣的新增貨幣,而國內的改善基礎建設,增加人民福利,大力興辦教育等等的錢,只能從這15萬億內幣里出,這15萬億人民幣之所以能存在,就是那2萬億美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已經花過的錢,不能再花第二次了。
如果想用在國內,可以這么理解:外匯管理局把自己的儲備外匯,比如說1萬億美元,賣給自己,因為只能賣給自己,別人那裡買不到人民幣。得到7.5萬億人民幣,投入到國內經濟建設中去,具體就是增發了7.5萬億人民幣,用於投資。而此時,外匯儲備是左手進右手出,既沒有變多,又沒有變少,還是10萬億美元。國內貨幣總量憑空增加了7.5萬億人民幣,而沒有對應的商品出現。呵呵,7.5萬億啊,這個通貨膨脹的比例,對於一個經濟體來說,想死有很多種方法,這么有創意的死法,簡直華麗到呆了(去年我國多發行了6萬億的人民幣,今年國內各種生活物品的漲價壓力就很大,通脹明顯)。
總之,一個國家有點紙成金的能力(印鈔),但是卻並沒有無限使用這種能力的權力,不按市場流通需要來盲目印鈔,就會出現貨幣貶值(如民國後期的法幣)。
在美國,他的外匯儲備就是以黃金儲備為主的,因為它不能儲備美元,這是它的內幣,而也不能過多儲備比自己貨幣弱勢的外幣——那就剩下黃金了。
④ 中國外匯儲備量巨大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嗎
錢多,固然是好事,但要怎麼去花,必須要長期規劃!改革開放特別是近20年以來,我們一直招商引資,流入許多熱錢,拉動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要知道,我們的外匯儲備是靠低利潤的累加而來的,可以說全是血汗錢,我們必須由出口導向型逐步轉化成國內的消費來拉動經濟,舉個例子:美國人口3億,年國內消費達到10萬億美元;中國人口近14億,年國內消費僅4萬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我們個人花的錢太少了,而要解決就業問題就必須大量出口(國內消費不了),這也就是打工潮快速升起的原因!但由於我們的科技和人才素質達不到發達國家的程度,所以我們只能出口一些低端、低利潤、高耗能、勞動力密集、無附加值的產品!可想而知,外匯儲備多,表面上很風光,但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既然有錢了,好好利用,為民造福才是真~~~)
⑤ 中國2015年外匯儲備是多少
截至2015年3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3.95萬億美元,世界第一,佔全世界外儲總量的三分之一,比世界第二的日本高2.85萬億美元。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⑥ 2o15年中國十大外交事件
有了紅場的前例,美國自然也不會待見中國勝利日閱兵,日本更指責中國閱兵是炫耀武力。但中國閱兵仍盛大召開,「閱兵藍」如期兌現。國共老兵,天安門前更收獲了舉國的特殊禮敬。這其實也是在凝聚愛國共識,每一個抗戰者,都是愛國者,他們的功勞,都不容抹殺。這同時更是對日本政客的一次有力回擊,展現了中國人不容歷史重演的決心和實力。鐵流滾滾,軍威雄壯,更為隨後歷史性軍改奠定了基礎。
成就三:歐洲競相向中國示好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曾響徹「打倒列強」的口號。列強中,除美國和日本,其他都是歐洲大國。但今年秋天,這些歐洲列強對中國顯得格外客氣。一把手對英國進行了超級國事訪問,激動的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即宣布,要當中國「在西方的最好夥伴」。隨後,荷蘭國王、德國總理、法國總統紛紛到訪中國,一時間,中國和歐洲的交往,真可謂是「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以至於有酸溜溜的西方媒體批評這些歐洲領導人是在集體「諂媚中國」。
想想歷史,看看現實,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歐洲各國對中國的喜愛,自然看中的是中國漸鼓的錢袋。當年將中國帶入屈辱歷史的英國,現在就還指望中國來投資修鐵路;歐洲各國還很焦慮,因為他們彼此間還有競爭,畢竟訂單就那麼多,中國和英國交好,德國法國就有些發慌。但對中國來說,時時讓這些國家感受到一點壓力和緊張感,其實最有利於中國外交。這種西方對中國的「格外」友好態度,也算是一百多年來未見之變局。
成就四:人民幣加入SDR
相比亞投行的一波三折、驚心動魄,人民幣加入SDR多少有些水到渠成、波瀾不驚。但背後的意義更不容小覷,這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成為金融大國的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一步。按照IMF的決議,現在作為SDR的國際儲備貨幣只有五種: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英鎊,其中人民幣的比重一舉超過了日元和英鎊。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民幣加入SDR,類同於中國經濟加入WTO。簡而言之,中國經濟更深層次融入國際金融體系,人民幣信用得到充分認可;當然,這也是一種壓力,倒逼中國進行深層次的經濟和金融改革,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世界經濟也大有裨益。
未來,中國人在全世界用人民幣暢通無阻,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為什麼能這么順利?既與中國經濟的成長、世界需要中國有關,也同中國主動的外交布局有關。美國、日本一反常態沒有杯葛,歐盟更主動大幅讓出自己的份額。有為方有位,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⑦ 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
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元是基礎貨幣,所以對於大部分國而言和美國交易是用美元的,只有當美國和愛爾蘭,歐盟,歐洲……少數幾個國家交易是美國才用外幣,所以美國的外匯儲備比中國少是理所當然的,而且自布雷頓森林體系會議後美園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可以說明美國的外匯儲備可以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少。至於中國的外匯儲備多對經濟當然也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中國是個貿易大國外匯儲備自然是不能少的。中國把錢投入到外匯儲備中當然有一定的匯率風險的嘛。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