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匯裡面的交易商和代理商有什麼區別
首先兩者的職能不同。平台商是專業提供交易的產品、數據對接、交易平台等平台技術專的技術公司;而代理商屬則是借用平台商來推廣自己的品牌服務。由品牌服務的不同,所衍生出來的代理商也是很多種。有做技術分析的,做資管的,做基金的,做理財產品的等等。
㈡ 外匯的經濟商是指什麼
專外匯經紀商:專門在外匯交易中介紹成交,充當外匯供求雙方中介並從中收取傭金的中間商.
外匯經紀商及經紀人本身不承擔外匯交易的盈虧風險,其從事中介工作的代價傭金收入,外匯經紀人因熟悉市場外匯供需情形,消息及圖表的分析,以及匯率變化漲跌及買賣程序,故投資人樂於利用。
外匯經紀人分兩類:一般經紀人,即以自有資金參與外匯交易,自負盈虧,這時經紀人就是自營商;跑街經紀人,即代表客戶進行外匯買賣,只收取傭金,不承擔任何風險。
㈢ 什麼是外匯市商
做市商模式也簡稱對賭模式,對賭就是這些做市商們不把所有的凈頭寸拿到ECN或銀行去對沖。比如,某家外匯交易商收到客戶1000手(外匯交易單位,通常是指10萬單位基本貨幣)買入歐元/美元的指令和800手賣出歐元/美元的指令,那麼內部對沖後餘下200手歐元/美元的凈多頭頭寸,但是該公司願意承擔了這部分頭寸的市場波動風險,並沒有把這200手歐元/美元凈多頭頭寸放到銀行或ECN上做交易,這就叫做和客戶「對賭」。在美國相關法律法規中並沒有硬性規定如何對沖風險,這完全取決於交易商自己的風險控制策略。如果客戶的單子能及時完全對沖掉,那麼做市商幾乎不用承擔額外的市場風險,獲得的收益比較穩定。但是現實中做市商一般或多或少的會進行對賭,這加大了其本身的風險。
㈣ 外匯市場做市商是什麼意思
「做市商」(Market Maker)制度,也稱莊家制度。「做市商」是指那些獨立的股票交易商,其職能是為投資者承擔某一隻股票的買進和賣出。
在NASDAQ市場上市的公司股票,最少要有兩家以上的「做市商」為其股票報價;一些規模較大、交易較為活躍的股票的「做市商」往往達到40-45家;平均而言,NASDAQ市場每一種證券有12家「做市商」。
為確保每隻股票在任何時候都有活躍交投,每個「做市商」都承擔做市所需資金,以隨時應付任何買賣,活躍市場。買賣雙方不必等到對方出現,只要由做市商出面,承擔另一方的責任,交易就可以進行。因此,保證了市場進行不間斷的交易活動,這對於市值較低、交易次數較少的證券尤為重要。 許多做市商向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所交易股票的研究報告、通過零售網尋找交易方和機構投資者,並且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等。做市商制度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市場的流通性。
㈤ 外匯平台商是什麼意思
就是提供平台,您可以在裡面做交易
㈥ 外匯經紀商是什麼
專外匯經紀商foreign exchange broker專門在外匯交易中介紹成交,充當外匯供求雙方中介並從中收取傭金的中間商。
概念
任何活躍的外匯市場都有不少的外匯經紀商),在美國稱為(Exchange Dealer),像股票市場的經紀商角色一樣,外匯經紀商(Brokers)在外匯市場僅扮演著中介人(Intermediaries)的角色,是以賺取傭金為目的,其主要任務是提供正確迅速的交易情報,以促進外匯交易的順利進行,為客戶代洽外匯買賣的匯兌商定,屬於買主與賣主間,拉攏搓合,透過外匯經紀人的接洽,直接或間接自銀行買賣。
外匯經紀商及經紀人本身中介人外匯交易的盈虧風險,其從事中介工作的代價傭金收入(Broker Fee or Commission),外匯經紀人因熟悉市場外匯供需情形,消息及圖表的分析,以及匯率變化漲跌及買賣程序,故投資人樂於利用。
分類
外匯經紀人分兩類:一般經紀人,即以自有資金參與外匯交易,自負盈虧,這時經紀人就是自營商;跑街經紀人,即代表客戶進行外匯買賣,只收取傭金,不承擔任何風險。
外匯經紀商
MM(Market Maker)
MM可翻譯成造市商,它有交易席(Dealing Desk),即在你的交易過程中有人參與進來了,而不是完全無阻礙地自動把你的交易請求提交給銀行。
STP(Straight Trough Processing)
STP直譯的話就是直接處理,它的意思是你的訂單沒有經過人手而直接提交給銀行。也即,它沒有交易席(NDD)。
ECN(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Network)
ECN直譯的話是電子通訊網路,它也是NDD,也即包括了STP的大部分特性。
監管類型
NFA
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ational Futures Association---NFA),美國全國期貨協會(NFA)是根據美國《商品交易法》第17節的規定,於1976年組建的期貨行業自律組織,屬非盈利性會員制組織,是美國期貨及外匯交易非商業獨立監管機構。《商品交易法》第17節源自1974年的《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法》第三章,該部分規定了期貨協會的登記注冊和CFTC對期貨專業人員自律管理協會的監管。
1981年9月22日,CFTC接受NFA正式成為"注冊期貨協會",1982年10月1日,NFA正式開始運作。
FSA
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inancial Service Agency---FSA),該局於1997年10月由1985年成立的證券投資委員會(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SIB組織)改組而成,作為獨立的非政府組織,擬成為英國金融市場統一的監管機構,行使法定職責,直接向英國財政部負責。
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機構,賦予了法定權力的金融服務及市場法案。「We are a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 andfinanced by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stry」。我們是一家有限擔保和融資的金融服務行業。The Board sets our overall policy,but day-to-day decisions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aff a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董事會制定的整體政策,但執行委員會的日常決策和管理工作人員的根本責任。
ASIC
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 Commission---ASIC)。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於2001年根據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法案》(ASIC法案)成立。該機構是一個獨立政府部門,並依法獨立對公司、投資行為、金融產品和服務行使監管職能。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是澳大利亞銀行、證券、外匯零售行業的監管者。隨著2001年澳大利亞《證券投資委員會法案》的出台,ASIC從此把零售外匯交易市場納入日常監管范圍,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一同監管,成為了澳大利亞國家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㈦ 外匯的流動性供應商是什麼
在外匯交易當中,流動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流動性指的是投資者根據市場供需狀況,以合理的價格迅速執行一定數量交易的成本。也就是說市場的流動性越高,進行即時交易的成本就越低。一般而言,較低的交易成本就意味著較高的流動性,或相應的較好的價格。外匯市場的流動性越強,交易越順利,報價越具有競爭性。
因此,一家經紀商的報價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是否能提供流暢的交易環境,交易者在經紀商處是否較少遭遇滑點,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經紀商所對接的流動性。
我們都知道,零售外匯經紀商的流動性來自於銀行間市場,頂級的流動性提供者是那幾個鼎鼎有名的國際大行,顯然,這些銀行並不會直接對接每個經紀商,這就涉及到流動性供應商(Liquidity Provider,LP),LP是所有流動性供應商的統稱,直譯過來就是流動性的供應者,但LP當中也是有不同分類和流動性層級的,當然越頂級的LP提供的流動性也越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外匯市場當中的LP。
從頂級的流動性說起
想要搞清流動性供應商,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流動性層級。
流動性,是需要在同一個價格有買單又有賣單才會形成流動,流動性會影響交易成本的原理很簡單,如果你在一個價格上面拋出很多單子,而市場上並沒有這么多同時想要買的人,你就只能降低價格去尋找更多的買家,這就是流動性不足而導致的交易損失,也就是外匯交易過程中會出現滑點(當然這里是指正常的滑點)的原因。
因此,單子越多,買賣量越大的地方,當然流動性也就越好,極端的情況,所有人都同時只想賣掉手裡的單子的時候,流動性也就枯竭了,價格也會一降再降,就是所謂的閃崩。
所以最頂級的流動性,主要就來自世界級的大銀行,主要包括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摩根大通、瑞銀集團、荷蘭銀行等(也有一些保險和基金公司,像是量子基金、貝萊德等也享有外匯市場報價權),理論上所有訂單的終點都是在這些銀行,那這些銀行又怎麼處理呢?
——對沖
——對沖不完的呢
——互相拋。
對於銀行來說,某一家銀行如果接受了太多訂單,持有過多的凈頭寸,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所以比如說一個銀行對沖完畢後,手裡還有一萬手歐美空單,它就會對自己銀行間的夥伴們喊出一個價格,手裡有足夠多單的銀行,就會接走這些單子,平掉頭寸。
當然,市場上並不可能永遠是一半空單一半多單,這些銀行互相拋也解決不掉的部分,就是銀行的風險頭寸部分,也是用以投機盈利的部分,這部分不會過多。所以銀行也會根據自己的風控系統來判斷哪些單子是要的,哪些單子是不要的,在某個貨幣對走勢一邊倒的情況下,銀行也不會傻傻的吞下反向的單子,市場的流動性也會變差。
流動性供應商LP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流動性供應商,流動性供應商也是分不同的層級的,越貼近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層級,流動性也越好。
從上面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跨國大行就是最頂級的流動性供應商(LP),但是與這些銀行對接,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和非常精密的技術,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實力雄厚的經紀商或者清算行可以獲得這個機會,而頂級銀行為他們所提供的這項服務,就是(Prime Brokerage,主經紀商業務,簡稱PB業務),具體來說指的是銀行為機構投資者和其他專業投資者提供的包含清算、交割結算、託管、合並報表編制、融資、借券、技術及解決方案支持、風險管理、資本引薦等多個領域的一攬子中後台金融服務。
大型銀行在為經紀商提供PB業務的時候,會從管理規模、資產負債、金融資質、機構信用評級、歷史合作關系等各個方面來考察經紀商的資質,以衡量經紀商的風險,並要求經紀商提供巨額的保證金。
在這里我們需要提一下的是EBS和湯森路透。這兩個都是銀行間的報價平台,整合了各家銀行的流動性,並直接提供數據源。直接與他們對接,也可以獲得頂級的流動性,但與那幾家跨國銀行相同,他們的門檻也很高,包括需要維護費、杠桿低,要求嚴格監管等。
2015年瑞郎黑天鵝事件之後,願意為外匯經紀商提供PB業務的銀行也越來越少,多家銀行停止了此項業務。一些對沖基金雖然可以代替銀行提供流動性,但受到監管限制,他們並不能夠成為PB業務的提供商。
隨著PB業務的逐漸撤離(全球只剩幾家),POP(Prime of Prime)業務營運而生,那些與銀行有PB業務合作的經紀商、清算機構、交易所等,會為中小型經紀商提供流動性,因此也被成為二級機構經紀商,他們是更加常見的流動性供應商。他們可以整合市場報價,抓取最優價格傳遞給零售經紀商和投資者,並為零售經紀商提供清算服務和技術支持等等。他們擁有相當的信譽和技術資質,一般而言會對接一到兩個銀行,通常會將一個作為備用,當然,也有很多流動性供應商是通過整合多家直接對接跨過大行(PB業務)的機構的流動性來開展業務。目前,市場上知名的流動性供應商有CFH、ADS、Lmax、Isprime、CMC等。
具體一點,我們拿一些機構來舉個例子,比如ADS可以直接在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那裡開立賬戶(PB業務),對接的是跨國大行的流動性;GMI則在CFH Clearing那裡開立賬戶(POP),對接CFH Clearing的流動性,CFH Clearing再在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和Jefferies開立賬戶(PB業務)。
需要注意的是,對接同一個流動性供應商,不同零售經紀商所獲得的流動性也是不同的。比如說有的機構銀行會將資金池劃為系統交易分池和一般零售分池,同一分池中的兩家經紀商,所獲得的訂單執行服務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對於流動性供應商來說,自然是訂單量越大,質量越高的經紀商,更有資格獲得高質量的訂單執行。但在行情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仍舊會有流動性不足的情況出現,甚至影響巨大的事件發生時,流動性供應商會將流動性撤回,市場上並不存在完美的流動性供應,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經紀商會選擇對接多家流動性的原因。對接多家流動性雖然不代表訂單的執行質量一定會提高,但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意外發生。
㈧ 什麼是外匯交易商
外匯交易商指買賣外國匯票的交易公司或個人。外匯交易商利用自己的資金買賣外匯票據,從中取得買賣價差。
㈨ 什麼是外匯經紀商
外匯經紀商foreign exchange broker專門在外匯交易中介紹成交,外匯經紀商充當外匯供求雙方中介並從中收取傭金的中間商。
外匯經紀商監管類型有NFA、FCA、ASIC。
㈩ 外匯是什麼意思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專政部庫券、長短期屬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10)外匯流通商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國分類
按照管制:
①現匯,中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所稱的四種外匯均屬現匯,是可以立即作為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
②購匯,國家批準的可以使用的外匯指標。如果想把指標換成現匯,必須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匯率牌價,用人民幣在指標限額內向指定銀行買進現匯,專業說法叫購匯,必須按規定用途使用購匯功能。
按照性質:
①貿易外匯,來源於出口和支付進口的貨款以及與進出口貿易有關的從屬費用,如運費、保險費、樣品、宣傳、推銷費用等所用的外匯;
②非貿易外匯,進出口貿易以外收支的外匯,如僑匯、旅遊、港口、民航、保險、銀行、對外承包工程等外匯收入和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