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各國和中國之間兌換貨幣比率
1美元=6.6467人民幣1 歐元 = 9.81490737 人民幣
1 新加坡元 = 4.96154652 人民幣
1 印度盧比 = 0.182675782 人民幣
1 泰國銖 = 0.206713638 人民幣
1 馬來西亞林吉特 = 2.14939619 人民幣
1 印尼盧比 = 0.000860624285 人民幣
1 韓元 = 0.00830611225 人民幣
1 日元 = 0.0690494655 人民幣
1 俄羅斯盧布 = 0.287799687 人民幣
1 澳大利亞元 = 6.06387953 人民幣
1 加拿大元 = 7.02162101 人民幣
1 瑞士法郎 = 6.3247505 人民幣
1 丹麥克朗 = 1.31515728 人民幣
1 港幣 = 1.03934831 人民幣
1 匈牙利福林 = 0.0390464021 人民幣
1 墨西哥比索 = 0.769229157 人民幣
1 挪威克朗 = 1.213574 人民幣
1 紐西蘭元 = 5.49876659 人民幣
1 瑞典克朗 = 1.06075166 人民幣
1 南非貨幣 = 1.31763217 人民幣這個只是一個時間段內的匯率比,匯率比是一直在變化的
⑵ 中國的外匯儲備國內和國外佔比多少,能查出來嗎
中國的來外匯儲備結源構單一,美元在我國的外匯儲備中佔比過高,由此增大了我國外匯儲備的風險。中國有必要對其外匯儲備結構進行優化:提高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多元化外匯儲備結構,降低美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積極穩妥地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中國現在定期通過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外匯儲備余額的相關數據,但對外匯儲備的構成不予公布。只能通過國際機構及其他國家公布的相關數據來了解中國外匯儲備的大致構成。
⑶ 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人民幣佔比是多少呢
全球各國、地區的外匯儲備總量又上漲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儲總量上漲至12.7萬億美元。其中,已分配的外儲總量為11.87萬億美元,未分配的外儲約為8298.5億美元。
第五名就是咱們國家的人民幣,約為2675.2億美元,約為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2.25%。與上一季度的2.14%相比,提升了0.1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與我國GDP、貿易在全球所佔的份額不匹配,有較大提升空間。
加拿大貨幣(加元)約為2457.7億美元,佔比2.07%,排在全球第六名;澳大利亞貨幣(澳元)約為2161.1億美元,佔比1.82%,在全球排第七名。瑞郎排第八,但總量只有207.4億美元,其他貨幣合計為3201.1億美元。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⑷ 2010年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年報中國際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歐元、日元佔比
據德意志銀行研究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世界金融與經濟危機對全球外匯儲備結構影響有限,在2007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一季度期間,全球外匯儲備結構變化不大。
其間,工業國家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5.15%,增幅為11.63%;其美元儲備佔比降至64.66%,降幅為4.55%;新興經濟體歐元儲備佔比增至29.51%,增長2.75%,其美元儲備佔比則降至58.04%,減少6.46%。同期,世界黃金儲備結構變化也不大,黃金儲備佔比僅增長了1.9%,在工業國家黃金儲備總量從7.124億盎司降至7.002億盎司的同時,新興經濟體黃金儲備總量從1.402億盎司增至1.701億盎司,增幅超過21.37%。 報告指出,歐洲債務危機也不會動搖歐元作為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因為各國央行和國家基金與外匯交易商不同,前者是從長計議進行投資決策的。
⑸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及各種比重
美元75% 黃金1.9%,日元10%,歐元和英鎊20%,
⑹ 英諾外匯全球市場中國所佔的比重怎樣是否對中國市場重視
英諾外匯作為剛剛邁進中國市場的外匯交易商,憑借之前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正在中國市場快速發展,雖然現在的中國市場比重較小,但是未來不可估量。InfinoxCapital英諾外匯是GO Markets UK於2016年7月18日更新的新品牌名稱。7月18日後以後終止了與GO Markets AU的合作,並完全擁有自己的品牌系統。原Go Markets UK Trading Limited受FCA監管,其授權號為:501057。
⑺ 中國外匯儲備總量由哪幾部分組成各佔多少比例
目前中抄國外匯儲備的構成是——3700多億美元美國兩房債券,5000多億美元美國國債,2000億美元中投控制,3000多億美元短期債務,分文不值的2000多億美國次級債,2000多億美元現金或歐元資產,共計1.8萬多億美元。
⑻ 誰知道世界各國外資在中國的份額比例是多少
作為世界上最大新興市場的中國,成為全球投資陰霾中少有的亮點之一,是國際直接投資流向變化中的主要受益者。在加入WTO後的第一年,中國利用外資保持了很高的增長勢頭。根據中國外經貿部統計,2002年1-8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344.42億美元,同比增長25.52%。可以預計,2002年中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總規模將超過500億美元,創下歷年外資引進規模的最高記錄。而且,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流入中國的外資構成也在發生積極變化,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投資比重在明顯提高。從來自中國港澳台地區的投資構成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變化。僅根據台灣的統計,在1991-2000年間,台灣對大陸電子及電器製造業的投資僅占其對大陸投資總額的28%,而2001年則提高到45%,而相應地,紡織與食品飲料行業的投資則從12%下降到3%。
中國日益成為影響國際直接投資格局的重要因素
中國經濟的崛起,標志著國際直接投資格局正在發生重要的轉變。與兩年來亞太地區外資流入的減少形成鮮明的反差,投資中國與外資在華並購的熱潮正在升溫。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增強,並對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國際直接投資格局開始產生顯著的影響。例如,2001年,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東道國不是美國,而是中國。而且,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正在從東南亞遷往中國。造成這一狀況的因素,並非如人們所想像的是中國勞動力廉價所致。實際上,一向被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狀況正在發生變化。資料顯示,外資企業的中國職員的勞動力成本已高於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而且,隨著外資大量流入和國內企業吸引力的提高,使得對合格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加上中國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正在不斷完善,這些都在加大外企的投資成本。因此,影響中國外資流入的勞動力價格優勢開始下降。
其實,真正影響和加快外資流入的決定性因素,是中國的市場優勢和制度優勢(如投資政策及其透明度)正在上升。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和「入世」後鼓勵外資進入的政策保障,都堅定了跨國公司投資信心。僅從中國的外資政策方面看,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中國政府本著鼓勵外商投資、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原則,增加了鼓勵類目錄,由過去的186條增加到262條;減少了限制類,由112條減少到75條。同時,放寬了外商投資的持股比例限制,並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電信和燃氣、熱力、供排水等城市管網路系統首次例外對外開放領域,進一步開放銀行、保險、商業等領域。
正是在此背景下,大量的跨國公司卻紛紛表示要加大對中國的投資規模。許多大型跨國公司,它們的全球戰略都將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投資對象。中國投資市場的國際競爭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小到鍾表、眼鏡,大到汽車、航空,競爭的硝煙都將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僅以汽車業為例,在大眾、豐田等巨頭南北割據的情況下,不甘落後的日產公司亮出大手筆,投資85.5億元(10.3億美元)與東風汽車公司組建一家新公司,雙方各持50%股份,要在2006年實現55萬輛汽車的年銷售目標。
在新的外資政策導引下,外商已不再滿足於已往的合資等投資方式。2002年前8個月,外商獨資企業佔新批外資企業總數的65.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6.3個百分點,體現出日益明顯的外商「獨資傾向」。伴隨著中國允許國有企業向外資出售股權政策的出台,外資在華並購必將呈現迅速升溫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將它們的地區總部遷入北京和上海。2002年上半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的步伐明顯加快,累計已超過70家,其中以信息技術產品公司以及物流、航運等行業的跨國公司居多。值得指出的是,我國台灣企業在外資流入大幅減少的同時,對大陸卻顯示了極大的投資熱情,其中2002年上半年的新增投資有88%都投在長江三角洲。而且,台灣電子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投資呈明顯的增長趨勢。
以中國為核心的亞太地區的並購活動有可能率先走出低谷,成為全球並購形勢中最為活躍的地區。隨著中國開始向外資出售國有企業股權和有關外資並購法規的完善,外資並購的可操作性將不斷提高,外資並購熱潮將從2003年繼續升溫。同時,作為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已居世界第六位的經濟大國,中國對外投資能力也必將迅速提高。尤其是隨著民營經濟的崛起,中國對世界直接投資增長的貢獻度會越來越大。作為周邊國家,其他亞太地區國家也紛紛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加上亞太新興地區現已成為國際資本最重要的避險地區,因此,可以預計,整個亞太地區正在醞釀著以中國為核心的新一輪企業兼並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