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營改增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從整體經濟的角度看:
第一,減稅帶來的乘數效應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視
第二,營改增後,服務和貨物一樣徵收增值稅。第三產業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有利於經濟結構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調整
第三,出口的增值稅零稅率和免稅,以及進口增值稅的進項抵扣,有利於我們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和分工。
從行業的角度看:科技行業在營業稅狀態下的稅收優惠實現了平移,可以申請免稅或出口零稅率,這體現了國家產業政策的一個延續性;製造行業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抵扣項目不斷增加,成為營改增最大的受益者。
(1)營改增對期貨業的影響擴展閱讀:
2016年5月1日,我國開始全面推行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如今距營改增順利完成已經快一年時間。營改增涉及到將原徵收營業稅的近1600萬戶企業納稅人、1000萬自然人納稅人和超過2萬億元的營業稅收入改徵增值稅。自2016年3月至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出台了超過四十份法規規章和補充文件。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營改增實施以來,98%左右的試點納稅人實現了稅負下降或持平,越來越多的納稅人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減稅紅利,總體減稅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中國營改增帶來的減稅總規模累計已超過1.2萬億元。預計到今年4月30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一周年將實現減稅6800億元左右。這是近年來中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措施。
(參考資料:國家稅務局-營改增」對企業、行業乃至整個經濟 都具有正面影響)
B. 營改增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一是推動服務業企業發展。
對服務行業企業來說,進行全額的營業稅征稅,稅負過重,還有重復征稅的情況,通過稅制改革,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也為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空間;
二是降低出口企業成本,提高我國勞務和貨物的國際競爭力。
在營業稅制下,出口不會進行退稅,因此增加了出口勞務和貨物的成本,不利於出口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當然對財務結構和企業管理也有一定的影響。
原來大多數行業的營業稅也就是3%或者5%,可是改增值稅以後,增值稅很高啊,就拿交通運輸業來說,營業稅稅率3%,改革以後,增值稅11%。
作為產業鏈的最上游,金融服務主要是經營金融保險的業務活動,如貸款服務、保險服務和金融商品轉讓等。改革後由原來5%的營業稅率改為6%的增值稅稅率。
有專家認為,改革不會對金融業整體稅負產生重大影響。從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後稅率增 加了一個百分點,但考慮到可抵扣因素,特別是不動產抵扣,金融業稅負應能實現只減不增。預期金融機構不會對利率或服務收費進行重大價格調整,對目前企業和個人貸款影響不會太大。
C. 「營改增」對企業的影響
全面實施營改增,一方面實現了增值稅對貨物和服務的全覆蓋,基本消除了重復征稅,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了社會分工協作,有力地支持了服務業發展和製造業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比較完整地實現了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有利於擴大企業投資,增強企業經營活力。
有利於完善和延伸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此外,營改增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有利於建立貨物和勞務領域的增值稅出口退稅制度,全面改善我國的出口稅收環境。
(3)營改增對期貨業的影響擴展閱讀:
(一)增值稅是對在我國境內銷售貨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取得的增值額為計算依據徵收的一種稅。
(二)營業稅是對在我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就其取得的營業收入徵收的一種稅。
(三)增值稅和營業稅是兩個不同的稅種,兩者在徵收的對象、征稅范圍、計稅的依據、稅目、稅率以及徵收管理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四)增值稅的稅率。基本稅率17%,其他稅率13%和0%。小規模納稅人徵收率6%或則0%的徵收率計算徵收。
(五)營業稅的稅率。根據不同的經營項目,適用以下稅目稅率計算徵收。
D. 營改增政策對四大行業有何影響
營改增政策對四大行業的影響:
房地產業:「營改增」利好商業地產、工業地產和住宅,降低稅負成本,改善房地產企業盈利,有利於帶動建築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減稅規模占凈利潤比重為-4.5%到10.36%,是否減稅及減稅規模取決於建築安裝成本的可抵扣比例。
金融業:由於對集團企業多元業務實施不同稅率,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創新性業務單元能夠享受較低稅率,這將鼓勵企業改善業務結構,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生活服務業:全面營改增貫通了服務業內部和二、三產業之間的抵扣鏈條,從制度上消除了重復征稅。相較營業稅體制,增值稅體制更有利於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對服務業企業減稅明顯。
建築業:營改增會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的專項增值稅發票,層層分包的模式將難以為繼。全面營改增後,建築業稅率由3%營業稅上升到11%增值稅,單看稅率在四大行業中漲幅最大,雖然稅基由營業額轉變為增值額,產生大量抵扣,但仍對於企業控制稅務成本提出了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