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乘火打劫怎麼解釋啊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注釋】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央》卦。 央,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解析】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並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探源】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故事】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兗身上。多爾兗對中原早就有攻佔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他熱愛百姓,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這是他一生對百姓的心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佔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硅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三暮四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兗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於是多爾兗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兗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佔領中原的基礎。 成語解釋【名稱】趁火打劫 【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 【解釋】趁:乘機。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事例】等警察趕到時,那幾個~的流氓早已逃走了。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我是上次回答讓你滿意的人,請採納。
② 當鋪和私人的小額貸款公司實質是一樣的,都是「乘火打劫」,為什麼後者國家打擊,前者國家還保護
一個交稅一個不交
③ 典故乘火打劫
是「趁火打劫」
趁火打劫
開放分類: 智慧謀略、三十六計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注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央》卦。 央,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意為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沖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解析】
這則按語把「趁火打劫」計具體化了。所謂「火」,即對方的困難、麻煩。敵方的困難不外有兩個方面,即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農民起義,內戰連年,都是內患;外敵入侵,戰事不斷,都是外患。敵方有內憂,就占它的領土;敵方有外患,就爭奪他的百姓;敵方內憂外患岌岌可危,趕快兼並它。總之,抓住敵方大難臨頭的危急之時,趕快進兵,肯定穩操勝券。《戰國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體現。
【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的財物。乘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卧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裡。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故事】
努爾哈赤、皇太極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願。順帝即位時,年齡太小,只有七歲,朝廷的權力都集中在攝政王多爾兗身上。多爾兗對中原早就有攻佔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業,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遺願。他時刻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明朝的一舉一動。
明朝末年,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他熱愛百姓,在最後關頭分秒必爭的緊急時刻,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仍然要他棄地不要棄民。遺書中寫著「勿傷朕百姓一人」,這是他一生對百姓的心聲。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一舉攻佔京城,建立了大順王朝。可惜農民進京之後,立足未穩.首領們漸漸腐化墮落。明朝名將吳三硅的愛妾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擄去。吳三桂本是勢利小人,慣於見風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勢已去,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鞏固自己的實力。而李自成勝利之後,滋長了驕傲情緒,沒把吳三桂看在眼裡,抄了他的家,扣押了他的父親,擄了他的愛妾。本來就朝三暮四的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終於投靠滿清,借清兵勢力消滅李自成。多爾兗聞訊,欣喜若狂,認為時機成熟,可以實現多年的願望了。這時中原內部戰火紛飛,李自成江山未定,於是多爾兗迅速聯合吳三桂的部隊,進入山海關,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就打到京城,趕走了李自成。多爾兗志得意滿登上金鑾寶殿,奠定了滿清佔領中原的基礎。
成語解釋
【名稱】趁火打劫
【拼音】chèn huǒ dǎ jié
【解釋】趁:乘機。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正是財動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著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雲步,經轉山洞而去。」
【事例】等警察趕到時,那幾個~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④ 英文翻譯:乘火打劫
Take fire loot
⑤ 趁火打劫原來是什麼意思現在是什麼意思
趁火打劫
【原意】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
【現意】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⑥ 西藏那邊趁火打劫,中國加油啊
你憑什麼說西藏那邊兒趁火打劫嘞?說這話是要有證據的,否則是會被追究法律責任的。
⑦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簡單的故事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而此計延伸到現代社會的商戰之中,更是被多次巧妙利用,甚至曾造成了巨大的金融危機
⑧ 用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繩之以法寫一段話
張三在李四遇到困難時趁人之危,又在榮五遇到困難時趁火打劫,終於被繩之以法了。或張三因為在李四遇到困難時趁人之危,在榮五遇到困難時趁火打劫,所以被繩之以法了。張三不僅在李四遇到困難時趁人之危,還在榮五遇到困難時趁火打劫,終於被繩之以法了。張三不僅趁人之危,還趁火打劫,終於被繩之以法了。
⑨ 在股市下跌過程中大肆做空股指期貨股票,造成牆倒眾人推,破股眾人捶趁火打劫的股災!會被抓嗎
看你的惡意是怎麼做的,利用規則漏洞就不會,比如索羅斯,但要是犯了法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