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2005年劉其兵期貨銅

2005年劉其兵期貨銅

發布時間:2021-08-01 09:24:13

Ⅰ 劉其兵的介紹

劉其兵,「國儲銅事件」主角,出生於1968年,湖北省黃陂縣人,武漢大學世界經濟學系本科畢業。1997年7月被授權為國儲在LME所開立交易賬戶的交易下達人,甚至在2003年3月後成為國儲唯一有權進行境外期貨交易的交易員。

Ⅱ 2005年底的倫敦銅事件是怎麼回事啊

請將鏈接完全復制後,粘貼到地址欄
http://finance.memail.net/051123/129,21,2084429,00.shtml

盡管相關部門諱莫如深,但「倫敦拋銅」事件的整個輪廓已基本浮出水面。
一位中國交易員以發改委下屬的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的名義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市場上陸續建立了約20萬噸銅的空頭頭寸,合約的交割期為12月21日。由於該筆空頭頭寸過大,而市場不相信中國的國儲部門能在指定的期限內實現交割,於是國際炒家乘機逼空。
截至11月18日,LME市場的銅期貨價格已經連續漲升至4245美元。據估計,這些空頭寸建倉的均價在3200美元/噸左右(約為四五月間的價格),加上另一家與之協調行動的國有大型企業有色中金的空頭頭寸,總共達到35萬噸。照此計算,浮虧可能達到數億美元。
由於這些交易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而且涉嫌違規操作,這筆交易被輿論評價為「倫敦版『中航油』事件」。
巨額空單:可能是「流氓交易」?
「按照指定時間交割如此數量巨大的銅,顯然不現實。」11月20日,格林期貨首席分析師於軍禮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首先從時間上看,要想將銅裝運到LME指定的倉庫並完成注冊,至少需要兩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目前距離交割期限已只有一個月了。
如果屆時無法交割,那麼只有在交割期之前進行斬倉。這樣,就必然要在LME市場進行反向對沖,買進同樣數量的期貨銅。國際基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選擇進行逼倉,推動行情上漲,迫使持倉人在更高的價格接盤。
此前的數個月,此次事件的肇事者劉其兵(音)一直在賭銅價將下跌,而銅價卻出現了連續6個月的上漲。據稱,劉是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出口處處長,長期代表該中心在海外市場的套期保值業務。兩年前,劉其兵在其他交易員還沒有看清趨勢之前就已經看漲期銅,從而在中國商品交易界一舉成名。他還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傳言其在投資交易的過程中,自建的「老鼠倉」就賺了過千萬。
然而,據《中國日報》報道,國儲官員稱,劉所建立的上述期銅空頭頭寸並非代表政府,其損失完全與該交易員的個人行為有關,這些交易沒有登記在公司的賬戶上,並不涉及中國政府。劉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私自在LME建立了大量空頭部位」。
劉其兵把寶押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導致銅價走低上,但由於判斷失誤,當銅價持續上漲到每噸4000美元後浮動虧損加大,劉被解職並於10月中旬被「雙規」。
有媒體披露,國儲之所以公開表示與此事無關,是因為該單交易的手續並不齊備。據說,與期貨經紀公司的委託協議可能沒有,或者是協議的關鍵部分,即將委託什麼人來下單的部分並不存在。可能因為劉其兵在國儲做了10多年,那些經紀公司在缺乏協議的情況下仍舊自然認定其在為國儲下單。
據悉,有8家經紀公司和基金為劉提供了交易通道和信用額度,他們分別是:斯邁爾能源下屬的斯邁爾金屬公司、瑞福期貨、倫敦標准銀行、巴克萊銀行、曼氏集團、AMT、薩頓公司、以及一家總部在法國里昂的基金公司。其中在斯邁爾的頭寸最多。
如果劉其兵的交易確實未經授權,國家供給儲備調劑中心拒絕承擔交易責任,那麼此次「倫敦拋銅事件」將是里森私自交易搞垮巴林銀行以後,又一起國際重大的流氓交易行為。其所造成的財務後果可能要落到上述經紀公司或是倫敦結算所的頭上。按照英國的金融監管法規,交易所,尤其是期貨經紀公司負有對客戶進行合規性檢查的責任和義務。
抑制銅價:國儲部門盡力「救火」
此前行事極為低調的國儲部門,在過去兩周內頻頻高調亮相,在銅市場拋售庫存並大造空頭輿論。然而,在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前來采訪「倫敦拋銅事件」的媒體記者,卻都先後被保安請到了大門外。
10月份,國儲部門開始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增加銅庫存;10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文《抑制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促進銅工業健康發展》;11月11日,一位被認為是國儲資深官員的人士通過媒體聲稱,國儲目前手上共掌握了130萬噸銅;11月16日,國儲通過公開拍賣的形式向國內現貨市場拋出兩萬噸銅;當天晚上,國儲發布公告稱,11月23日將再拍賣兩萬噸銅現貨。16日晚,受「國儲已向國務院申請要求出口20萬噸銅」的傳聞影響,LME市場銅價下跌了近100美元,至4055美元,但很快又漲回了原來價位。
國儲部門拋銅給國際買家造成了一定的壓力,可惜只是曇花一現。相反,這些高調的言行似乎更堅定了國際炒家的做多信心。國際銅價不降反升,並不斷創出新高。滬銅的多個合約小幅度振盪後也創了新高。上海有色金屬行業協會信息中心主任童樂申表示,國儲此次拍賣行動在行業反映很好,但是按照我國年消費銅370萬噸來計算,但2萬噸銅只夠用兩天,平抑銅價的目標遠未達到。
同樣因為巨大的空頭持倉而成為國際基金逼倉的「獵物」,同樣是交易員違反規定進行操作,同樣導致了巨大的損失。距「中航油」在新加坡衍生品市場巨虧5.54億美元僅僅一年,國家物資儲備部門就爆出類似的事件,這不能不說類似事件的發生存在某種必然因素。我國是銅進口大國,而且作為國家物質儲備部門,在海外期貨市場也應該是以套期保值業務為主,為什麼會出現因為交易員個人看空就大肆做空的情況呢?為什麼未經允許可以下單?一個交易員就能有這么大許可權,而受不到相應的約束和監管?
「市場是殘酷的,誰不規范就賺誰的錢。」中航油事件爆發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期貨證券研究室主任廖英敏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此類風險事件的根源所在。「因為是一些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不懂金融、完全外行的官僚們在管理企業和政府部門。」一位期貨從業人員措詞激烈地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如果因為交易員給企業或部門賺了錢,就放任縱容其冒險,從而導致監管缺失、風險失控,中航油不就是前車之鑒嗎?如果拿國家的籌碼去賭,賭贏了自己能名利雙收,輸了卻由國家買單,這種「賭博」行為還要出現多少呢?這不能不說明相關政府部門在管理上存在巨大的漏洞。
學者反思:風險管理缺位
「類似事件的發生,顯然是國內企業及政府部門長期忽視風險管理的後果。」美國康奈爾大學金融學終生教授黃明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黃明教授長期研究行為金融學、衍生工具和信用風險。

http://www.scwz.com/scdd/20051220114528.asp
中國銅價再創新高 傳倫敦銅事件當事人外逃

Ⅲ 我想問一嚇,劉其兵事件有沒有在一定意義上刺激國內期銅價格的上漲

嗯,至少在一定時間內造成了期貨市場的一定變化。上漲是個預計趨勢吧。

現貨市場從今年一月份以來都在持續上揚,不排除炒作的行為影響,但不應該是主要原因吧。

其實這種投機行為謀取大額利潤,是我們自己自身體制不健全、競爭不充分的一種體現。

從沒聽說LME有人也能夠這樣這樣操盤的,於97年的股市有相似的地方。

Ⅳ 劉其兵的簡介

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先後任職國儲進出口處副處長、處長。1999年12月至2005年10月期間,劉其兵違反國家對國有單位進行期貨交易的相關規定,將該中心資金用於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貨交易,致使發改委下屬的國儲截至2007年4月30日越權頭寸基本清理完畢時損失摺合人民幣9.2億元。

Ⅳ 國儲銅事件的事件簡介

什麼是國儲銅事件
如英國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預測,2005年全球銅供應將出現10萬多噸的過剩;2004年11月中旬舉行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年會上,國際大投資銀行也大多預測2005年銅價會下調,市場將繼續過剩。但實際情況卻是國際銅價的逆市上漲,在2005年11月更是達到期銅市場百年來的最高紀錄,每噸高達4146.65美元。「國儲銅」事件正是發生在有關機構預測國際銅價會下跌,但實際卻持續上漲的時期。
2005年11月9日國家物質儲備局(簡稱國儲局)發布的國家儲備銅競價銷售公布稱: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的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國儲調節中心受國儲局委託,於2005年11月16日拍賣2萬噸國家儲備銅。
在此後短短的一個月內,國儲局舉行了四場現貨銅拍賣會,拍賣起價一次比一次高,給市場帶來的沖擊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場拍賣起價上海、寧波地區為每噸37140元,但首批100噸的成交價格就達38120元/噸,拍賣價遠高過市場的預期,消息一經傳出,滬銅期貨和LME銅期貨價格便快速上揚。
第四場現貨銅拍賣會上,佔2萬噸拍賣總量80%的1.6萬噸銅流拍的拍賣底價與市價不相上下,參與者怨聲載道。盡管國儲局聲稱拋售銅的目的在於滿足國內銅的需求,平抑銅價,但市場更願意相信國儲局此舉是在緩解其在期貨市場的損失所帶來的壓力。
因為自2005年11月13日開始,外電紛紛披露,中國國儲局一名交易員劉其兵在銅期貨市場上通過LME場內會員SEMPRA,在每噸3100多美元的價位附近拋空銅,建立空頭頭寸約15萬至20萬噸,這批頭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來,國際基金不斷以推高銅價的方式逼空國儲局,銅價每噸上漲約600多美元。不斷走高的國際銅價無疑會給國儲局造成巨額虧損,所以國儲局不得不通過不斷拋售國內現貨來緩解壓力,挽回損失。2005年年末,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坦言,由於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局在此次事件中損失慘重。

Ⅵ 國儲銅是什麼事件細節

2005年。國儲中心違規從事境外期貨交易,造成巨額虧損
「國儲銅事件」到底是誰的錯?有人認為是劉其兵的錯:由於其過度投機,才引來國際基金的逼倉;也有人認為是國際基金的錯:因為按照規定,劉其兵所建的頭寸應該是機密,國際基金卻違反規定竊取了該機密,並以此為依據,將中國國儲視為「難得」的交易對手;也有人認為是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錯:由於該所鬆散的監管體系,最終導致了這種基金逼倉行為的發生。

Ⅶ 誰知道國儲拋銅劉其兵事件的結局

不了了之
劉其兵只是個操盤手,說白了就是個下單機器,怎麼做要聽領導的
賠的是國家的錢,沒有人負責的

Ⅷ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Ⅸ 求關於中物儲的黃銅期貨交易損失事件的描述

京華時報4月30日報道 2005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下屬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下稱國儲調節中心)進出口處處長劉其兵,因在倫敦銅期貨市場上擅自違規交易,給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造成了6.06億美元的巨額經濟損失。近日,市一中院判處劉其兵有期徒刑7年;他的上司、國儲調節中心原副主任呂嘉范獲刑6年。

劉其兵今年40歲,湖北省黃陂縣人。1998年,國儲調節中心通過倫敦金屬交易所進行自營期貨業務,具體工作由劉其兵負責實施。因為自身的職務關系,劉其兵成為了中國銅期貨界的頂尖人物,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亦是「明星交易員」。

劉其兵入道之時,恰逢國際銅價從低至高的上揚時期。價格從1000多美元漲到3000美元,劉其兵一度盈利頗豐。但在銅價創出3000美元新高後,劉其兵轉而認定銅市見頂,開始反手做空,但國際銅價一路上漲,2005年「十一」長假後,國際銅價已突破4000美元/噸,而劉其兵的賬面虧損已達6.06億美元。劉其兵此後留下一份遺書失蹤。當時該事件被稱為「國儲銅期貨巨虧事件」。10個月後,有關部門在雲南將劉其兵抓獲。

近日,市一中院一審判決,因劉其兵違反國家對國有單位進行期貨交易的相關規定,擅自將該中心的資金用於境外非套期保值的期貨交易,導致發改委物資儲備調節中心損失人民幣9.2億元,獲刑7年。劉其兵的頂頭上司、國儲調節中心原副主任呂嘉范,明知國有單位的相關規定,仍同意劉其兵進行上述期貨交易;並且在離任時,故意隱瞞相關事實,導致繼任人員未能及時發現劉其兵的犯罪行為,釀出了這起驚天大案,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

判決披露,劉其兵失蹤後,國儲調節中心成立了應對小組,通過實物交割、平倉、展期等多種方式止損,將原有的6億多美元損失降低到了1.44億美元;扣除劉其兵此前在國內期貨賬戶1.89億元人民幣的盈利,累計虧損數額為9.2億元人民幣。

閱讀全文

與2005年劉其兵期貨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杠桿租金回報率 瀏覽:439
農產品期貨在哪裡交易 瀏覽:31
融資貸款居間合同 瀏覽:365
房山有網路黃金代理商嗎 瀏覽:995
疫情下的醫療股票 瀏覽:636
可以用黃金換鉑金嗎 瀏覽:448
傘形信託市場 瀏覽:993
2005年全國金融機構家數 瀏覽:66
外匯新聞網英國 瀏覽:378
中金黃金價格走勢圖東方 瀏覽:371
類金融上市公司 瀏覽:501
赫美集團會倒閉嗎 瀏覽:905
淘寶優惠券最高傭金 瀏覽:344
晉能集團與格盟合並 瀏覽:713
股票商譽網站 瀏覽:657
私人金礦的黃金賣給誰 瀏覽:794
湖北省國企上市公司 瀏覽:62
辦金融行業公司起名 瀏覽:283
四川非銀金融機構名單 瀏覽:202
上海銀行理財產品下載 瀏覽: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