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外匯儲備不能對內使用,但為什麼能對外使用呢
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問我一些關於國家外匯儲備的管理和使用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我國政府有關部門不採納有些學者提出的直接動用外匯儲備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建議;還有,為什麼當年台灣陳水扁當局提出從美國采購200億美元武器的軍購案,需要台灣財政部門用財政資金從台灣貨幣當局手中購買美元外匯來支付購買美國武器的費用,而不能直接把台灣貨幣當局手中的美元外匯直接支付給美國軍火商?
相信很多人對此類問題也存有相當的疑問和困惑。大部分人傾向於這樣認為:既然外匯儲備是國家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匯資產,國家就應該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這筆資產。但是大家看到的現實卻不是如此。現實情況是:如果政府有關部門由於各種原因需要外匯,必須用本幣從貨幣當局手中購買。
在一般國家,本幣都是唯一合法的結算、計價的流通貨幣,外匯不能直接在國內支付和流通,所以政府部門從外匯管理部門拿到這些外匯儲備後,必須先把外匯向貨幣當局兌換成本幣才能用於對內購買和支付,這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外匯儲備在財政部門過了一遍手後又回到貨幣當局手中,只是流通中的本幣憑空增加了,在外匯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本幣憑空增加會導致外匯升值、本幣貶值,這對作為債權人的原來的廣大的外匯出售者來講也構成了潛在的損失——他們不能按照原來的出售的價格把原來售出的外匯買回來了。這是作為債務人的貨幣當局對原來出售外匯的債權人的不負責任;另一方面,流通中的本幣憑空增加一方面容易誘發嚴重通貨膨脹,不利於物價和通貨穩定,從而也不利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
如果政府有關部門直接把外匯儲備從貨幣當局手中拿來用於對外購買和支付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如果把外匯儲備直接用於對外支付和購買,會不可避免地減少本國外匯市場的外匯供應,造成國內外匯供求失衡,同樣會導致外匯市場上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升值、本幣貶值。作為債權人的原來的廣大的外匯出售者同樣不能按照原來的出售的價格把原來售出的外匯買回來。這也是作為債務人的貨幣當局對原來出售外匯的債權人的不負責任。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政府部門可以直接隨意動用國家的外匯儲備,一方面造成貨幣當局不能切實履行其作為債務人的義務,不能對作為債權人的廣大出售外匯者的債權負責;另一方面,還極易導致國內本幣供求失衡,使貨幣當局不能切實履行其基本職能,不利於維護國家通貨和幣值的穩定,不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貨幣環境,也不利於維護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⑵ 外匯為什麼不能用於國內建設
把外匯給企業或老百姓是有缺陷的,因為發下去的外匯最終還是要回到商業銀行手裡。這是因為外匯是不能在中國花的。比如說商業銀行給A基金2000萬美元,但由於外幣在中國不是流通貨幣,因此A基金必須還要到商業銀行將此外幣換成1.36億人民幣{假定1:6.8匯率},因此A基金最終得到的是1.36億人民幣而不是2000萬美元。而商業銀行發下去的2000萬美元又回到自己手裡。但商業銀行為回籠這2000萬美元,就必須要多拿出1.36億人民幣給A基金{若銀行短缺則要印新的}。因此,給A基金發外匯就等於給A基金發等值人民幣或新印等值人民幣給對方。因此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用外匯儲備支援中國貧困地區或支援國家建設等問題的解答。拿外匯儲備資金解決一系列問題就如同拿人民幣一樣解決問題,要麼用現款,要麼新印人民幣。而且還饒了一個大彎。
對任何企業或個人發外匯道理也是一樣的。
正確的方法是,企業或個人如果需要外幣對外從事貿易等{即不是用在國內市場},需要出國用或匯給國外發貨商人購買商品等,則需要用人民幣到銀行換取美元才行,然後用於對外經濟活動。 另外央行也不能直接用外匯儲備的資金對國際市場的商品進行購買。因為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是央行的財政資金而是央行的負債。通俗點說這些外匯資金是央行通過發行基礎人民幣買來的,對方也完全有可能再買回去。因此,這些外匯儲備不是央行想花就可以花的。而是通過中國的企業等實體產業擁有者及代表,或個人用人民幣通過商業銀行經央行買回外匯儲備中的外匯,然後對外行使購買國外資源,礦山,油田等實體資產。 一種方式是國家可以通過成立投資企業這樣的中轉實體,通過該實體發行人民幣債劵,待該實體籌得人民幣資金再通過商業銀行向央行購買外匯,以達到對外用外匯儲備中的資金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
但是央行用外匯儲備去買外美國債劵為什麼就可以呢?這可以被視為央行的一種保值所需的經濟活動,嚴格說來是有風險的,也就是不應該的。但如果央行有過多外匯儲備,如果都放在央行必定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貶值,就如同一個人50年前把1萬美元放在箱子里不用,50年後這筆錢就會貶值一樣。因此央行用大部分或一部分買國外債劵就是出於保值考慮。因為國外債劵是有利息的。總比存央行隨時間流逝而貶值強的多。這是一個特例,也被認為唯一的一個央行自己行使權利對外投資{如果可以被認為是投資的話}。一般也是有巨量自存外匯資金做後盾才可以。 如果認為對外買國外實體,資源更合適。在外匯儲備過多時,那就通過人民幣升值,使企業人民幣資產增值,從而可以用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幣購買更多的外匯增加對外實體資產等的購買力。達到不買或少買外國債劵,而把外匯資金大部分通過企業購買外國實體資產,資源等。
有些經濟學人也易在這方面犯錯誤,比如他們一方面主張用更多的外匯資金去買國外資源,國外實體。又反對人民幣升值使企業在低匯率下無法用有限的人民幣資金獲得更多的外匯對外從事經濟擴張,購買國外的實體資產,資源等。因此這是矛盾的。就如果人民幣升值20%,就可用同樣多的人民幣在銀行換得比升值前多20%的外匯。用來購買國外的所許商品,實體經濟,資源等等。
⑶ 為什麼中國要外匯管制,中國同時流通美元還有人民幣會怎樣
經濟學上有一個大家廣為知道的定律就是劣幣逐良幣,在一個市場上有多種貨幣流通的時候,人們普遍的傾向就是把良幣收藏起來盡快花掉劣幣,這樣就讓劣幣流通更快,很快市場上就全部是劣幣在流通了。這樣的原理在全球貨幣市場則變成有貶值趨勢的貨幣會以通縮所替代,有升值趨勢的貨幣匯率上會以通脹所替代,有貶值趨勢的貨幣是劣幣,可以驅逐市場上的良幣,因為匯率上的升貶和通脹通縮可以通過貨幣的國際流動來實現。如果美元在中國流通,這將是美國一個做空中國很好的機會
⑷ 為什麼其他國家能把外匯用於國內,而中國不
您好
外匯儲備實際已經由國家金融機構兌換為人民幣在國內使用了的,因為國內只允許人民幣流通,所以外貿的收入都由銀行換為人民幣給做出口商了,外資進來也要兌換為人民幣才可以正常經營。這樣政府手中就形成了外匯儲備,是不能再用在國內投資的。你出口了產品收入了100美元,銀行安匯率換成人民幣給你了。這100美元就成了外匯儲備,當需要進口時,就用這個儲備去支付,如果用不了,或買不著,就只能以美元或其他貨幣放在手裡,不能在國內用的,因為已經多換為人民幣給了國內了,再進來就要再兌換一次人民幣,等於100美元換了兩次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會貶值一半。
⑸ 中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但是為什麼不能用這些錢在國內投資呢,反而去招商引資
外匯儲備實際已經由國家金融機構兌換為人民幣在國內使用了的,因為國內只允許人民幣流通,所以外貿的收入都由銀行換為人民幣給做出口商了,外資進來也要兌換為人民幣才可以正常經營。這樣政府手中就形成了外匯儲備,是不能再用在國內投資的。你出口了產品收入了100美元,銀行安匯率換成人民幣給你了。這100美元就成了外匯儲備,當需要進口時,就用這個儲備去支付,如果用不了,或買不著,就只能以美元或其他貨幣放在手裡,不能在國內用的,因為已經多換為人民幣給了國內了,再進來就要再兌換一次人民幣,等於100美元換了兩次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會貶值一半。
⑹ 為什麼外匯儲備不能在國內流通
外匯儲備是國家存貯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以備不時之需。國內流通的當然是國家央行發行的貨幣啦!
⑺ 為什麼中國的外匯儲備那麼多,卻不能用於國內呢
外匯儲備最主要是貿易順差造成的,當我們出口取得外匯後,給國內企業結成為人民幣了,進口時就把企業或個人的人民幣換成了外匯.當大量的順差有的時候,就意味著國家持有了大量的外匯沒有兌換成實際的資產給國內的市場,這些錢不是真的收入和資產,是屬於國家欠國內市場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造成外匯儲備,但中國的外匯儲備最大部分是貿易順差.
所以說外匯儲備國家拿著而沒有進口,是對國內市場的傷害,導致國內人民持有了貨幣卻市場上沒有對應的資產,導致人民幣在內部造成了貶值.因為畢竟不是所有個人都能自由把人民幣換成外匯去自由消費,是很有限制的,還有很多進口的關稅控制.國家持有這么多外匯就是拿了全國人民的財產在運用,造成國內市場消費的缺少,也是很大風險的,畢竟國家能做好投資和經濟的可能性很低.
⑻ 既然中國美元外匯那麼多,而且不好,為什麼不換成人民幣呢
不是不換,是已經換完了,那些外匯就堆在中國的央行里,而央行已經把等額的人民幣兌換給版了外貿企業。
首先權中國國內法定的貨幣是人民幣,外幣理論上是不能流通的,所以中國這些外貿易企業需要把賺來的美元從央行那邊換成人民幣,所以外匯就都跑到央行那形成了外匯儲備,而企業則拿到了相應的人民幣。
第二中國國內目前金融體系還不夠健全,還不能吸納一部分外匯,所以幾乎所有的外匯最後都要到央行。不能像國外一樣可以在金融系統里沖銷到一部分。
第三之前中國並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外匯儲備,只求被動保值,和別的國家拉關系捐贈、貸款神馬的。其實應該有計劃購買一些戰略資源以及高精尖的科學技術等等,讓外匯儲備真正能形成支撐國力的一隻腳才是王道。
⑼ 為什麼大量的外匯儲備資金不能投向國內反而引進外資
簡單來說有兩個要點:
第一,作為國家需要流通性極好的外匯儲備,國家如果投資在國內,實際上有兩個問題,1)被投資的項目或者企業一般要將外匯兌換成人民幣(除非投資的項目大部分設備或者采購需要進口)才能在國內使用,所以會造成人民幣和外匯之間的外匯平衡,也會減少人民幣的市場流通量(M1);2)投資的項目換匯之後,外匯最終又回到了國家手中,實際上是沒有使用外匯,而是變相增加了人民幣的投資量,如果這個量大的話,會引發過度人民幣供給而造成通貨膨脹;
第二,投資項目多數是投資資產,且大部分是固定資產(土地\廠房\設備等),這些資產的變現能力往往是比較差的,所以一旦國家在外匯支付方面需要外匯,這些投資完全不能馬上短時間內變現。所以國家外匯的流通性非常重要。
通過外匯投資公司在海外投資,主要也是投資流通性(變現性)比較好的資產,比如美國國債,歐洲國家外債,高信用級別的金融債或者企業債等等,當然也會有一小部分的資金投資在重要行業的企業當中(比如前些日子國家利用外匯儲備投資英國黑石投資集團)。這些投資跟國內投資的重要區別在於:國外外匯投資的產品或者資產的流通性好(資產變現容易,外匯之間兌換自由),國內人民幣跟外匯之間的資本項下帳戶不能自由兌換(外匯管制體系),還有外匯投資海外對國內的經濟(通貨膨脹指標等)沒有影響,...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