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匯金54億轉讓中金股份了嗎
在放開外資入股金融機構政策加速、證監會擬推券商股權管理規定之際,中央匯金大比例公開轉讓中金公司股份的消息,引發市場紛紜猜測——這是搶在新規之前打時間差?還是提前行動,為外資入股開門相迎?到底誰能入局?
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此次轉讓,受讓方必須為中國境內合法設立主體,且必須符合3月30日發布的《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中的資格要求。換言之,針對這一筆轉讓,內資須遵新規,外資暫無機會。
此外,資格條件涵蓋出資額要求、誠信要求、支付能力要求、程序要求,同時還明確規定了穿透原則、兩參一控以及符合《意見稿》的要求。根據公告,意向受讓方以及意向受讓方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完成本次交易後,參股證券公司(包括因本次交易而參股標的企業的情況)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制證券公司的數量未超過1家。
同時,如果意向受讓方不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有限合夥企業,則必須如實說明資金來源和出資人的背景情況,包括名稱或者姓名、國籍、經營范圍或者職業、出資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匯金還要求意向受讓方自行核對並確認其符合《意見稿》等規定的股東資格條件,此外,「意向受讓方還應知悉及確認符合自掛牌公告起始日至掛牌截止日之間正式發布的與證券公司股東資格相關的監管規定(包括徵求意見稿)」,並要求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審慎性監管要求」。
「在公開掛牌轉讓文件中已披露,本次股份轉讓主要旨在進一步優化標的企業股東結構,以及引入具有清晰的經營發展戰略及相關商業資源配套能力的投資者,助力標的企業更好、更全面地服務其客戶等,」前述知情人告訴記者,最終會根據北金所掛牌流程確定最終受讓方。
㈡ android+關於國有銀行是否被賤賣的爭論 進入21
答案來自「道客巴巴」電大金融學答案 隨著我國銀行改革的深入,國有銀行在股份制改造時可能被「賤賣」的質疑再次成為輿論焦點,盡管以央行行長周小川為代表的大行行長們輪番否決「賤賣論」,但由此引發的辯駁似乎並未平息。或許,類似的質疑在國資改制過程中本便是宿命般難舍的「影子」,它告訴我們:中國目前所經歷的這場前所未有的市場經濟改革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賤賣事出有因關於國有銀行被賤賣的說法始自交、建兩行成功上市。平心而論,這種聲音的出現幾乎就是必然的。就一般規律而言,誠如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所指出的那樣:「若在上市前引入戰略投資者,那麼股份出讓的價格一般只能相同於凈資產值或比之略高,但在上市過程中引入戰略投資者,股份出讓的價格就是首發價,可以比凈資產值高許多。另外,戰略投資者都希望投資後銀行能上市。讓他們在上市前投入,就有一個今後何時能夠上市和以什麼價格上市的問題,這個不確定性會減弱戰略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使得我們吸引的戰略投資者在家數和投資額上都會有所減少。」事實的發展也確實如此。在私募層面,據咨詢機構安邦不完全統計,從2001年開始到2005年8月,中國至少有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5家城市商業銀行引入了外國投資者,幾乎每家銀行出售的股權比例都接近上限。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建設銀行約用15左右的股權換來了40億美元左右資金,中國銀行則將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現在,工行也即將用10左右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另外,淡馬錫31億美元入股中行10的交易亦在審批中。由於缺乏必要的參照系,這些股權交易與未來上市流通後勢必存在的價格差在一段時間內被「隱蔽」了起來,直至交、建兩行上市。譬如說,匯豐曾以每股1.86元的價格入股交行19.9,這一價格相當於交行2003年末每股凈資產的1.76倍。美國銀行入股建行的市凈率是1.15倍,淡馬錫的價格為1.19倍。而在此前,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市凈率最高的是恆生銀行入股興業銀行的1.8倍,最低的是花旗銀行入股浦發銀行的1.54倍。上市帶來了直觀的、可確定的價差。交行上市首日,即在募股價格2.50港元基礎上漲13,此後股價穩步上揚,目前增幅已超過30。建行的情況也類似,盡管受追捧程度未及交行,但發行價市凈率亦達到了1.96倍。有了前述「基礎性」的事實,其他一些質疑亦開始不時耳聞。如有人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工行為例,2004年該行實現盈利747億元。用30億美元換來工行10的股權,意味著境外投資者在4年之內就可收回投資,而且還沒有考慮到工行上市之後的股權溢價。凡此種種,結論即在於,中國的銀行正被賤賣中。針對以上質疑,來自銀行及管理層的聲音作出了相應的回擊。建行董事長郭樹清指出:「兩個價格(入股價與發行價)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中介機構和投資者一致認為,建行的投資亮點之一就是有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加盟。戰略投資者會改善公司治理,會帶來技術支持,會與我們一起來共同面對未來的市場風險,這些都是無形資產性質的收益。僅就轉讓價格而言,也大大高出賬面凈資產,特別是考慮兩家機構還承諾以公開上市時的價格買入一部分股份,平均算下來,更要高出許多。」除了認同引進境外投資者而對發行過程產生的推動外,交行董事長蔣超良另從其他股東角度算了筆賬。他表示,交行上市和股價上揚後,持股比例最高的國有股東受益最大,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上市後,交行國家股及國有法人股佔比為64.74,其中財政部21.78,社保基金12.13,匯金公司6.55。社保基金和匯金公司持有股份全部轉為H股,並在1年後可全部流通。按發行價格計算,財政部及匯金公司在交行財務重組時通過注資持有的股份增值1.66倍,社保基金持有股份增值47.78;按11月25日3.375港元的股價計算,則分別增值2.51倍和95。除了基於價格的估算,央行行長周小川亦就國有銀行改革路徑的選取談了他的看法。他認為,「不少行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後才體會到,只有真正能夠把行業、企業做強做健康,使它的競爭力提高,不用國家不停地補貼、賠錢,才有助於國民經濟的最大利益和安全、穩定。」事實上,內地金融企業究竟是否存在長期投資價值一直是個爭議頗多的話題:一方面,由於政府大力扶植以及市場壟斷等因素,他們經常被看作「潛在的金礦」,尤其是在估值水平類似甚至低於國際平均水平的眼下;但在另一方面,不斷暴露出的經營丑聞以及薄弱的治理水平又使他們飽受質疑,英國《金融時報》曾經毫不客氣地說,「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狀況,在官方聲明和商業現實之間存在鴻溝」。譬如說,早在去年8月,皇家蘇格蘭銀行即表示正在考慮對中國進行投資,但在4月21日舉行的皇家蘇格蘭銀行股東大會上,有股東對擬斥資20億英鎊入股中行的計劃表示不滿,認為此舉有違今年年初制定的爭取提高股東現金回報的策略。後在8月4日,蘇格蘭皇家銀行公布業績並表示可能在亞洲進行投資時,其股價大幅下跌,至正式公布參股中行的消息前,股價跌幅已經超過5%。針對這種反應,瑞銀分析師指出,過去5年,外資銀行往往支付相當於賬面價值1.5至1.8倍的價格購買中資銀行的少數股權。但若根據中國各大銀行的預期利潤率、長期增長率和股息派發率分析,更現實的價格應該是賬面價值的1.4至1.7倍。除去對靜態的入股價格的擔憂外,中資銀行糟糕的治理水平更令境外投資者望而生畏。去年以來內地銀行業包括部分已上市或擬上市銀行不時爆出的經營丑聞,顯示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誠然,通過股份制改造,過去的壞賬可以得到清理,不良貸款率也實現了下降,但這些銀行的貸款質量仍存在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的情況下。這種認識上的分歧直接導致了賤賣不賤賣的爭論進入了類似於先雞還是先蛋那樣無休止的境地,而這在經濟學家樊綱看來就是:「不同的人,因種種原因,包括因對各種信息掌握的差別,可能對同一資產的未來收益,作出大不相同的預期……但問題在於,由於預期本身的差異,最後實現的那個交易價格,只要不是各種預期中的最大值(一般情況下不可能是最大值,因為有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就總是可能有人說這個交易是資本流失,至少那個作出最大預期值的人會認為交易價值太低,發生了資本流失。」而他的建議則是,「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反正總會有人叫『資本流失』,還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最好。」
㈢ 未年五年中國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美金的公司有哪些呢
提到上市公司,大家都知道這些企業的規模一般都是比較大的,知名度也比較高,但是在全球范圍內,並非所有的大型企業都會選擇上市,實際上目前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一些巨型公司還沒上市的。
6、美國艾伯森
艾伯森是全美最大的食品葯品零售商,一年營收接近600億美元,這個營收超過了很多世界500強的規模,但這家公司也沒有上市。
7、德勤
大家都知道德勤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很多分支機構,其一年營業收入達到432億美元,因為太有錢,他們根本就不需要上市。
8、普華永道
普華永道也是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跟德勤一樣低調奢華,一年營收超過413億美元,卻堅持不上市。
7、宜家
宜家是一家瑞典企業,在中國也有很多業務,久不久還鬧出一點花色新聞,2019年宜家的銷售額達到367億歐元。
8、瑪氏集團
瑪氏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食品供應商之一,目前一年的營業收入超過300億美元,但卻堅決不上市。
另外包括安永、大眾超市、雷耶斯控股等等這些美國企業一年的營收也超過200億美元,但是他們卻堅持不上市。
當然全球還有很多神秘的大型企業沒有上市,我們就不一一列舉的,而這些企業之所以不上市,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差錢,這些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本身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利潤率比較多,所以不需要通過上市融資,另外有些企業所從事的一些行業可能比較特殊,他們不想公開相關的財務信息,所以不上市也很正常。
㈣ 匯金增持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主要是提振市場信心,但也值得關注。另外,這里還有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分享一下:
匯金增持區區幾千萬股,才1億多元,比上次還小氣,都好意思敲鑼打鼓!又是用消息幫助守城!
看來他們也快扛不住了,這倒是件好事,當他們發現護盤成本遠大於IPO收益時,就會放棄,於是大盤就...,於是養老金就...,之後,半夜雞叫,於是人造行情又出現,於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呼叫大牛市,於是IPO繼續,於是又不斷循環!
回答來源於金斧子股票問答網
㈤ 銀行股估值那麼低,為什麼不買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前段時間,也就是3.4月份的時候,王亞偉堅持買金融股,但近期又在賣出,基金現在都不能堅持,我們何必問為什麼?
如果你是打算長期投資,年收益只需要跑過存款利息,當然現在就可以買,估值已經很低了,現在大家擔憂的不過就是 房地產的調控,銀行的壞賬會增加,影響利潤,金融危機爆發也是禍起金融行業,現在歐洲那邊還在危急中。很多人都比較恐懼,而這時候正是那些長線投資者可以入手的時候。不要問別人為什麼不買,只問自己看到價值為什麼不敢買。因為別人泛指多數人,而多數人都是群體動物,很少有勇氣單獨行動,特別可能要堅持幾年才能證明自己今天的判斷。
另外你說為什麼現在的大部分資金不買,道理在判斷銀行是否估值合理,要看他未來的增長空間還大不大,工商銀行上萬的網點,未來是否還可以擴張一倍?不能的話,如何支撐他的股價短時間翻番甚至漲2.3倍?(既然沒有漲的理由,那麼大多數人就會選擇賣出)市場資金不足人氣不高的情況下,這些大盤股能漲多高?他們都是很吃資金的龐然大物。沒有大量資金的追逐,自然一般的人也不想去買,大家都想賺點塊錢,包括這些看起來很專業的基金。另外股市中需要一些可以期盼的東西,如果一隻股票非常好,但未來一直保持現在的盈利的話,就算非常穩定,他的市盈率也不會高。
這就是為什麼09年到現在,中小盤股一直都是小強,壓不死打不爛的原因,說白了就是資金看中了他們的成長性。
㈥ 證金公司持股有什麼好處
可以提高知名度。
有點類似於名人效應,讓大家都知道原來這只股票證金內公司持有,這只股票的知名度容高了,大家回來都會來買。
㈦ 如何判斷該股票是否估值低,單單看市盈率嗎
與同行業公司進行比較,看同行業的股價市盈率等信息,只要是市盈率在25倍左右,市凈率在小於等於2,就是估值低的股票。
股票估值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影響的因素很多,沒有全球統一的標准
影響股票估值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每股收益、行業市盈率、流通股本、每股凈資產、每股凈資產增長率等指標。
㈧ 國家隊8000億都買入哪些股票
國家隊儼然成了A股最神秘的存在。尾盤翹尾可能是因為國家隊的殺入,權重走低也被市場解讀為是國家隊有意打壓所致……
自從去年7月國家層面啟動救市措施以來,國家隊「救市資金」就借道中央匯金、證金、匯金資管、證金資管以及專門成立的5隻公募基金投資買入相關股票(簡稱「國家隊公募」),對暴跌的股市進行維穩。
在震盪博弈的A股市場,國家隊的風吹草動就可以引起驚濤駭浪,國家隊的籌碼分布及進出動向也一直成為市場最為關注的信號之一。如今,上證再臨3000點關口,隨著100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2015年報,國家隊的投資脈絡也逐漸清晰。
截至3月底,A股已有129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5年年報。《華夏時報》記者統計看到,國家隊合計進入698家A股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總市值為2.4652萬億元。其中,市值100億-300億元之間的股票最受青睞,有313隻出現國家隊身影,佔比44.83%;按行業分,則是工業製造業佔比20.5%最多,涉及143家上市公司。
8000億市值如何分布?
事實上,截至2015年6月30日,中央匯金就已經持倉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新華保險5家上市公司,並且與2015年度末持有的數量相同,因此剔除掉半年度國家隊本身持有的A股市值,國家隊總共持有A股市值8000多億元。
不過這並不是國家隊全部持股市值,還有一半的上市公司目前尚未公布年報。
根據此前2015年三季報的數據統計,剔除掉半年度本身已經持有的市值,國家隊總共持有1363家上市公司股票,按9月30日的市價折算的話,持股總市值為1.1987萬億元。高盛和美林研究報告給出的預估值均是國家隊至少向A股投入1.5萬億元救市資金。
進一步來看,截至2015年12月30日,在698家上市公司中,中央匯金列入前十大流通股的上市公司數量為14家,持股市值為71.77億元;而同年三季度末的數據則是持股上市公司數量為1115家,持股市值為2774億元,與三季度末相比,減持了5家上市公司股份,另9家持股數量沒變化;而匯金資管則現身505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持股總市值為2001.7億元。
㈨ 請問專家:2019年股市前景如何還值得投資嗎
2018最後一個交易日,三大指數收出小陽紅盤,上證未收復2500,幾乎從年頭跌到年尾,全年下跌24.59%,再次熊冠全球,明年市場總體應好於今年,能否走好主要看三個因素:一是中美貿易戰能否盡快改善或結束;二是美聯儲加息周期結束時間;三是美股何時調整到位等,從大的走勢看,年初應有一次重要的低點,之後有望出現一波較大級別的反彈(春季攻勢),年中到下半年還有一次重要買點,真正走好可能要等下半年之後。
節後走勢:短線還有反彈沖高機會,再回落考驗2449將有重要買點
2018年可謂是A股歷史上最慘的一年,從年頭跌到年尾,其中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上證指數全年下跌24.59%、深證成指下跌34.42%、創業板下跌28.65%,3687隻個股中位數全年下跌38%,代表全市場最活躍個股的中證1000指數全年下跌36.87%,中國股市2018再次拿了個全球冠軍,只不過是倒數第一(如下圖),真正冠軍是印度股市,以6.08%位居全球第一。對於A股如此慘的下跌,幾乎超出所有人的預期,多數百億私募基金虧損在20%以上,幾家備受關注的知名陽光私募旗下基金平均跌幅甚至超過30%。
年初我們判斷2018的高點大概率在3500-3600,極限在3800-4000,低點在3000,極限在2600-2500,結果最高點出在年初1月29日的3587,最低點落在10月19日的2449,跌破了極限低點2500,在如此低位的狀態下,A股竟然上演了千點大跌,殺傷力超過2015的股災,擊碎了所有人的想像力,這是最黑暗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好的時機。2019我們認為要好於2018,低點或在2200-2000,高點或看3000-3300,能否真正走好還要看上面提示的幾個關鍵因素,節後短線還有反彈沖高機會,再回落考驗2449將出現一次重要買入機會。
節後操作:堅持逆向思維、反向操作策略,力爭踩准市場起落節奏
十年一輪回,2008年是A股失望痛苦的一年,2018年又跌最低谷,2008年底特別是2009年上半年,A股爆發了2008年大熊後幅度驚人的大反彈,上證指數從1664反彈到3478,2018失望、悲慘指數相似,2019年能否再重演2009的大反彈?我們在這里不敢奢望,但相信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在極度恐慌中或孕育新的希望。回首這一年,總體上看,我們的逆向思維和反向操作的策略非常正確,基本踩准了市場的起落節奏,沒有犯方向性錯誤,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和挽回投資者的損失,對此我們還是感到一絲欣慰。
對於2019,我們還是會竭盡全力,提前向投資者預示機會和風險,決不放「馬後炮」,堅持穩健、安全為第一要務的投資思路,做好風控,在此基礎上,力爭抓好熱點板塊的投資機會,2019我們堅持看好科創、5G通訊、晶元、軟體、人工智慧、大基建、新能源(充電樁、鋰電、汽車、零部件)等熱點板塊,另外國企改革、軍工科技、環保治理、醫葯健康,以及與中美貿易相關的受益股如能源(採掘)、農業、汽車、金融服務、自由貿易區等也將出現階段性的操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