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查看上市公司是否使用衍生金融工具
看年報全文,董事會報告章節有專門的衍生品投資情況
B. 中國有哪些金融衍生品
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1、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
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2、掉期合約
是一種內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他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討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3、期權交易
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拓展資料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零和博弈
即合約交易的雙方(在標准化合約中由於可以交易是不確定的)盈虧完全負相關,並且凈損益為零,因此稱"零和"。
2、跨期性
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雙方通過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因素變動的趨勢的預測,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按一定的條件進行交易或選擇是否交易的合約。無論是哪一種金融衍生工具,都會影響交易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未來某時間上的現金流,跨期交易的特點十分突出。這就要求交易的雙方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因素的未來變動趨勢作出判斷,而判斷的准確與否直接決定了交易者的交易盈虧。
3、聯動性
這里指金融衍生工具的價值與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緊密聯系,規則變動。通常,金融衍生工具與基礎變數相聯系的支付特徵有衍生工具合約所規定,其聯動關系既可以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也可以表達為非線性函數或者分段函數。
4、不確定性或高風險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後果取決於交易者對基礎工具未來價格的預測和判斷的准確程度。基礎工具價格的變幻莫測決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虧的不穩定性,這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風險的重要誘因。
(資料來源:金融衍生品——網路)
C. 目前中國大陸現有的衍生品產品有那些,以及其對應的市場是什麼
國內現有金融衍生品有國債期貨,股指期貨。即將上市的是股指期權,國債期權,以及大宗商品期權。國內曾經有外匯期貨以及認證股權,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先後消失。衍生品的價格在上海金融交易所可以看得到,資料方面的話,中國知網比較全!
D. 求一個利用金融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的上市公司
利用金融衍生產品進行風險管理,這是什麼意思?? 是有衍生品交易,還是用衍生品對沖風險? 高盛等華爾街投行都是,紐交所的報告都有 國內的就是東航上航國航這些國有航空公司,燃油套保,虧了幾十上百億,再就是中信的澳元期貨,也虧了很多。
E. 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上市公司運用衍生品的有多少家
根據2019年1月9日《經濟日報》里的文章《藉助金融工具管理風險莫因噎廢食》這篇文章的觀點來看,A股公司中大約有200多家披露過開展套保業務,也就是運用過衍生品,考慮到用衍生品投機不太符合上市公司要求,實際數字雖然肯定多於200家,但也應該不會超過300家
F. 怎麼查找我國A股各類上市公司的金融衍生品使用情況呢只需各公司的大概運用情況即可。在大智慧、萬點都很
難道A股的上市公司都傻啊,金融衍生品都屬於表外業務,財務報告不要求披露,再加上上市公司刻意迴避,做什麼報告啊,這個要挖出來不太容易,你要仔細讀讀上市公司年報,看看財務報表附註上的信息。。。
G. 上市公司裡面衍生工具運用較多的有哪些可以列舉一下嗎
由於我國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品種少,受管制嚴格,而上市公司受到的監管較一般企業更加嚴厲,所以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工具並不多。
1、上市公司使用得最多的是可轉換債券,很多上市公司再融資採用這種形式。你可以去中國證監會網站上查找各年可轉換債券發行規模的數據(話說把可轉債算作金融衍生品有點勉強);
2、上市公司也發行資產抵押證券化產品,這個案例不多,網上一搜即可;
3、上市公司對高管進行股權激勵有採用股票期權的方式,可網上搜索案例;
4、上市公司被並購,並購方多給予公眾投資者以現金選擇權,但這個算作金融衍生品也有點勉強;
5、上市公司若主業涉及大額的能源、原材料和農產品交易,會經常採用套期保值的方式鎖定風險,或者有大額的外匯收付,也會採用外匯金融產品來避險,請查看石油、石油化工、航空、鋼鐵、有色金屬行業和有大量進出口業務的上市公司年報,對於衍生金融品交易均應有詳細披露。
總體來說,數據很分散,採集起來要費不少功夫。
H. 上市公司經營外匯衍生品是利好嗎
上市公司通過外匯衍生產品進行套期保值操作,規避外匯波動的匯率風險,保證穩健的財務運作,是好事。但如果通過外匯衍生產品過度投機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