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中國女排的勝利,科技方面的成就分別給國家發展作用在哪些方
那讓中國人民讓韋國家的體育事業還是發展挺厲害的,提高了人們的士氣
B. 塞罕壩如何從一棵樹變成一片"海"
三代人,通過55年的努力,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身為百萬畝人工林海。
(2)建設塞罕壩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1、「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56年前,人們在荒漠的紅松窪中,發現一棵成活的落葉松。正是從這一棵樹,燃起培植林海的希望。
2、369名胸懷熱血與夢想的年輕人來到這里,開始了植樹造林重建塞罕壩的工作。初時的塞罕壩只是一片荒漠。這里最冷時達到零下43度,所有能夠觸摸到的地方都會結成冰;黃沙漫地,連睡覺都成了一種奢侈。
3、「渴飲溝河水,飲食黑莜麵,白天忙工作,夜宿草窩邊。」這是塞罕壩人生活的常態,面對艱苦的條件和寂寞的生活,有人選擇了離開,也有人在困惑後留了下來。不為別的,只是心中的熱愛使然。
三代人,歷經56年的堅守,一點點地澆灌出萬頃林海的奇跡
參考資料:人民網-塞罕壩
C. 塞罕壩為何能獲得聯合國高度肯定
看起來一望無際、頗為壯觀的林海有112萬畝,它就是塞罕壩。今年成了「網紅」的塞罕壩拼的可不只是顏值。這個美麗的生態林場在半個多世紀前還是風沙滿天,沒有森林,只有荒原沙地。其實,塞罕壩原本水草豐沛、森林茂密,還是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但由於過度砍伐,再加上山火不斷,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學家沈國舫認為:「它產生的涵養水源的效應,保持水土的效應,改善氣候的效應,防風固沙的效應這都有,看不見,但是這是生態產品,這是我們十九大報告里也在提倡的事情,這是主要的,但是同時它也可以生產一些物質產品,實際上塞罕壩一直是生產木材的,這個不用迴避,生產木材如果經營得好,它生產木材採伐不會影響生態發揮,對國家也是有貢獻的。」
D. 塞罕壩是在哪個省
塞罕壩在河北省。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距承德市區138公里,距省會石家莊643公里,距首都北京384公里。縣境東西長138公里,南北寬118公里,總面積9219平方公里。
塞罕壩自然景觀: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壩上地區,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之一「木蘭圍場」的一部分。森林公園總面積41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5.2%。
全園規劃6大類型景觀,被譽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閑度假的天堂」。屬國家一級旅遊資源。
(4)建設塞罕壩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塞罕壩地區歷史情況:
塞罕壩是清朝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清朝末年,國勢衰微,開圍放墾,使原來千里松林的塞罕壩,變成了荒蕪人煙,白沙裸露的荒蕪地區。
1962年林業部決定在塞罕壩建場,塞罕壩林場建場時確立的四項建設任務為:
1、建成用材林木基地。
2、改善當地自然面貌,為改變京津地區風沙危害創造條件。
3、研究集累高寒地區育林和造林經驗。
4、研究集累大型國有林場的經營管理經驗。
E. 塞罕壩的歷史沿革
1、皇家狩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
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的漠南蒙古游牧地。
康熙帝借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四季狩獵的古代禮儀,同時錘練滿族八旗的戰鬥力,實行懷柔政策綏服蒙古。
遏制沙俄侵略北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統一等鞏固國家政權的多種政治因素,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部 。
「敬獻牧場,肇開靈圃,歲行秋獮」的名義,設置了「木蘭圍場」,將「木蘭秋獮」定為祖制。史學家稱之為「肄武綏藩」。
2、退化為荒丘
塞罕壩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
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盪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而不復存在。
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
(5)建設塞罕壩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木蘭圍場"的滿語名稱"木蘭輝罕",漢譯為"哨鹿設圍狩獵之地"。"木蘭",滿語"哨鹿"之意,是清帝行圍的一種方式。
據《滿漢大辭典》記載,獵人在黎明前隱藏在森林深處,頭戴鹿皮帽,口中吹起木或樺皮製的長哨,模仿鹿鳴求偶聲,以此引誘鹿以及猛獸為覓食而聚攏,給獵人創造好時機,伺機狩獵捕殺。
景點介紹:
1、塞罕塔
塞罕塔位於海拔1800公尺的東壩梁頂,建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塔高25米,火箭式塔體直插雲天。遊客扶梯登塔,螺旋而上,難辨東南西北。
史志記載康熙皇帝圍獵至此,頓感心曠神怡,脫口贊道「真仙境也」。塔下就是康熙親封「塞罕靈驗佛」。
2、七星湖
七星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新開發的重點旅遊風景點,位於塞罕壩機械林場北三公里處,環抱於青山綠樹之中,原是七個小湖,遠遠望去,排列如天上北斗,七星湖因此而得名。水域深,水面廣,野生鯽魚游於其中。
3、康熙點將台
康熙點將台,又名亮兵台。位於森林公園陰河景區,為一孤立巨岩,形如卧虎,頂部是狹長平台,周圍地勢平坦開闊。
傳說康熙大帝在烏蘭布通之戰勝利結束後,曾登臨此台檢閱得勝凱旋的清軍將士,因此得名點將台。如今,點將台四周方圓十幾公里均為落葉松人工林。
登台四顧,綠海波涌,涼風習習。頗能領略當年康熙大帝點將閱兵的恢宏氣勢,三百年前的清軍將士如今換成了整齊劃一的落葉松。
4、灤河源頭
界河是河北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河,此河名「吐力根河」,是蒙語,意為彎曲狹窄。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潺潺,清澈見底,象一條銀色的玉帶,飄落在塞外森林草原之中。
引灤入津工程完工後,時任水利部長的錢正英女士曾到此考察,認定這里是灤河發源的主要河流之一,因此得名「灤河源頭」。
5、泰豐湖
泰豐湖,水面面積300畝。傳說乾隆皇帝當年打獵來到這里,當時他騎馬站在東面的山上向這里一望,見這明凈的湖面彎彎曲曲好像一個玉如意,於是把這里命名為如意湖又名泰逢湖。
這里的北邊就是當年康熙皇帝平定葛爾丹叛亂的十二座聯營,所以乾隆皇帝到木蘭圍場打獵時曾經多次在這如意湖旁安過營寨。影視劇《新月格格》就曾在此拍攝外景。
6、金蓮映日
康乾三十六景之第二十四景,原在承德避暑山莊如意洲上,康乾時代盛極一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景以消失。塞罕壩獨特的地理環境為金蓮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使金蓮映日奇觀得以重現。
風味小吃:
1、白蘑
塞罕壩上的白蘑品種繁多,有大如蒲扇的「天合板」,有小如榆錢的龍耳蘑,有菌香濃郁的雞爪蘑,有清雅味純的小草蘑。
有狀如傘蓋的常態蘑,也有形如團丸的異形蘑。壩上白蘑既可做鹵,亦可做餡;既可調湯,又可配菜,為塞外一絕。
2、蕨菜
蕨菜雅名如意菜,與壩上白蘑齊名,都是塞罕壩菜譜里的上品。每年端午節前後,在蕨菜的幼芽還如同一個晶瑩嫩綠的碧玉如意的時候將其採回,用熱水及時燙過,或腌漬,或曬干,可長期保存,涼拌、煮湯或炒食均有不同的美味。
3、銀絲面貓耳面
這兩種麵食分別用塞罕壩特產的蕎面和莜麥面做成,前者以銀為色、以絲為形,低糖食品,富含多種維生素,用當地的水煮麵,會有滑、脆、潤、爽的口感,為清宮御用食品之一。
貓耳面是用和好的莜麥面在秫秸蓋頂上搓製成的,形狀酷似貓的耳朵,因而得名。貓耳面粘而不膩、油滑利口。
是塞罕壩人最為偏愛的麵食。此外,蕎麥和莜麥還可以烙成餅、蒸成窩子、搓成魚子、製成炒麵,或與其它麥類合成混合麵食。
F. 塞罕壩在贏得世界掌聲後未來該如何發展
河北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邊建國表示,這次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提供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標志著塞罕壩精神和實踐在國際上也具有可借鑒、可復制意義,是對人類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也表明聯合國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不僅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成功範例,還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
薩巴認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宏偉願望,是鄭重的承諾。「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在政府決策、法律制定、環保實踐等層面,中國的成功實踐對世界來說是一個絕佳典範。」他表示,當人們深入探究生態文明建設背後的理念,就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思想,對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做出了深刻思考,這將讓我們邁向一個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這一未來不僅讓人類變得更好,也將讓地球變得更加美好。
G. 塞罕壩為何驚艷了聯合國
12月6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舉行「地球衛士獎」頒獎典禮,今年共有6個組織和個人獲獎,而其中有一半都來自中國,分別是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摩拜單車公司和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這三個獲獎的組織和個人,分屬不同領域,但都在綠色生態工作上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說:今年三個獎給了中國,是承認中國變得更加綠色環保。而這,要歸功於中國環境政策取得的巨大進步。可以說,中國經驗,驚艷了聯合國。
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這幾天我聽到的最多的贊揚是說,每一個在騎摩拜單車的人臉上都是帶著笑容的,感覺非常非常美妙。所以我想自行車真的是很神奇,它激發了每一個人對環境的感受變得更加敏感,更加愛自己的環境和在意自己的環境。」
H. 「塞罕壩」怎麼讀
一、塞罕壩【sāi hǎn bà】
二、推薦閱讀:
美麗塞罕壩 | 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內涵
三代人,55年,112萬畝林海,見證了一個荒原變林海的奇跡。如今的塞罕壩,每年吸引遊客50多萬人次,一年的門票收入可達4000多萬,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命題。
塞罕壩不僅創造了一個綠色奇跡,更沉澱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石家莊到貴陽,到南昌,塞罕壩精神正以鏗鏘的步伐從這里走向全國,在祖國大地上擎起了一面艱苦奮斗和綠色精神的高旗,掀起了全國學習塞罕壩精神的熱潮。要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塞罕壩精神,首先要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內涵。
它是久久為功的韌勁兒。「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塞罕壩人用了半個多世紀,歷經三代啃下了治沙止漠的硬骨頭。這是一股馳而不息的定力,一股久久為功的韌勁兒。「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沒有朝發夕至的改革,沒有一蹴而就的發展,當前的產業結構優化,一些地區、企業面臨著利益的調整,面臨著謀變創新的難題,要沖破這些阻力,熬過改革的陣痛,需要塞罕壩精神,需要從塞罕壩人身上汲取百折不撓強大的精神動力,從塞罕壩的成功樣本中尋找突破蝶變的勇氣,這也正是塞罕壩精神的可貴之處。
它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共識。生態文明建設能否帶來經濟發展、百姓富裕的利好?塞罕壩的生動範例將人們心中的問號拉直:在塞罕壩,松樹的松針經年累月地落下,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土,商販們收來裝在白色口袋中,擺上了超市的貨架,這就是養花人最愛的「松枝花土」;源自塞罕壩的伊遜山泉,1噸賣到4000多元,超過了一噸粗鋼的價格;塞罕壩每年吸引遊客5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可達4000多萬元,使一度佔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產業比重降到50%左右;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給百姓帶來商機,塞罕壩林間的山野菜能從春一直採到秋,有的人家僅靠這一項就能年收入幾萬元;尤為可喜的是,塞罕壩森林碳匯交易也在運作中,據中國碳匯基金會測算,塞罕壩機械林場有45萬余畝森林可包裝上市,碳排放權交易總額可達3000多萬元......綠水青山靠著強大的後勁,釋放出了金山銀山的效應,塞罕壩荒原到林海,由貧窮到富裕的蛻變,傳遞著一個強烈的信號:凝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共識,才能帶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它是產業向綠的發展理念。塞罕壩以生態資源集聚百姓財源,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與產業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同時也展現了一種「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綠色發展方式,為當前河北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可鑒的範本。推動產業向綠,是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也是當前河北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去產能的「當頭炮」打響之後,河北環保政策不斷收緊,倒逼企業轉型闖新路。「黑」產業要去,「重」產業要轉,「綠」產業要發展,這是當前河北供給側改革的主線,在過去的一年,裝備製造業改寫了河北「一鋼獨大」的歷史,成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催生了一大批環保產業的興起。得到總書記點贊的塞罕壩事跡更能讓人們領會中央確定的綠色發展理念背後的深意,從而樹立產業向綠的發展理念,下定產業轉型的決心。
塞罕壩精神是以艱苦創業為核心,以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為支撐,以為百姓謀福利為目標的一個完整的精神體系,它已經成為一面旗幟,我們要讀懂塞罕壩精神的內涵,才能更好的揮舞起這面旗幟,讓它成為建功創業者胸中的指針,成為一代又一代人信念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