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上市公司並購目的

上市公司並購目的

發布時間:2021-07-07 22:47:58

A. 上市公司為什麼並購

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並購是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並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並購一般是指兼並和收購。兩者的區別在於:首先,收購屬於並購的一種形式;其次,並購除了採用收購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兼並的方式,兼並又稱吸收合並,是指兩個獨立的法人兼並和被兼並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合二為一,被兼並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消亡其財產和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概括轉移於實施並購公司,實施兼並公司需要相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然而收購則是收購者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並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購者為公司時,體現為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B. 企業並購的目的意義及方法

一、企業並購的意義有六個方面:

  1. 獲取戰略機會並購者的動因之一是要購買未來的發展機會,當一個企業決定擴大其在某一特定行業的經營時,一個重要戰略是並購那個行業中的現有企業,而不是依靠自身內部發展。原因在於:直接獲得正在經營的發展研究部門,獲得時間優勢,避免了工廠建設延誤的時間;減少一個競爭者,並直接獲得其在行業中的位置。企業並購的另一戰略動因是市場力的運用,兩個企業採用統一價格政策,可以使他們得到的收益高於競爭時的收益,大量信息資源可能用於披露戰略機會,財會信息可能起到關鍵作用,如會計收益數據可能用於評價行業內各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可被用於評價行業盈利能力的變化等,這對企業並購十分有意義。

  2. 發揮協同效應主要來自以下幾個領域:在生產領域,可產生規模經濟性,可接受新技術,可減少供給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產能力;在市場及分配領域,同樣可產生規模經濟性,是進入新市場的途徑,擴展現存分布網,增加產品市場控制力;在財務領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稅收利益,開發未使用的債務能力;在人事領域,吸收關鍵的管理技能,使多種研究與開發部門融合。

  3. 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業的管理者以非標准方式經營,當其被更有效率的企業收購後,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當管理者自身利益與現有股東的利益更好地協調時,則可提高管理效率,如採用杠桿購買,現有的管理者的財富構成取決於企業的財務成功,這時管理者集中精力於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此外,如果一個企業兼並另一企業,然後出售部分資產收回全部購買價值,結果以零成本取得剩餘資產,使企業從資本市場獲益。

  4. 獲得規模效益企業的規模經濟是由生產規模經濟和管理規模經濟兩個層次組成的,生產規模經濟主要包括:企業通過並購對生產資本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在各子公司實行專業化生產。管理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由於管理費用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分攤,使單位產品的管理費用大大減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致力於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

  5. 買殼上市中國對上市公司的審批較嚴格,上市資格也是一種資源,某些並購不是為獲得目標企業本身而是為獲得目標企業的上市資格,通過到國外買殼上市,企業可以在國外籌集資金進入外國市場。企業並購作為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的表現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於:企業的總體效益超過並購前兩個獨立企業效益之和的經營協同效應;由於稅法和證券市場投資理念等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純貨幣收支上的財務協同效應;可實現企業的主營業務轉移等發展戰略。成功的企業並購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和擴大證券市場對全體企業和整體經濟的輻射力;企業並購能強化政府和企業家的市場意識,明確雙方責任和發揮其能動性,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並購為投資者創造盈利機會,活躍證券市場;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二、企業並購的方法有三個:

C. 公司收購的目的是什麼

公司收購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根據現有理論研究,產生了不同的理論,區分為以下幾種情形,它們就有各自的目的:

(1)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並購動機理論的出發點是競爭優勢理論的原因在於以下三方面:第一,並購的動機根源於競爭的壓力,並購方在競爭中通過消除或控制對方來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第二,企業競爭優勢的存在是企業並購產生的基礎,企業通過並購從外部獲得競爭優勢。第三,並購動機的實現過程是競爭優勢的雙向選擇過程,並產生新的競爭優勢。並購方在選擇目標企業時正是針對自己所需的目標企業的特定優勢。

(2)古典經濟學主要從成本的角度論證企業經濟規模的確定取決於多大的規模能使包括各工廠成本在內的企業總成本最小。產業組織理論主要從市場結構效應的理論方面論證行業規模經濟,同一行業內的眾多生產者應考慮競爭費用和效用的比較。企業並購可以獲得企業所需要的產權及資產,實行一體化經營,獲得規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在適當的交易條件下,企業的組織成本有可能低於在市場上進行同樣交易的成本,市場為企業所替代,當然,企業規模擴大,組織費用將增加,考慮並購規模的邊界條件是企業邊際組織費用增加額等於企業邊際交易費用的減少額。在資產專用性情況下,需要某種中間產品投入的企業傾向於對生產中間產品的企業實施並購,使作為交易對象的企業可以轉入企業內部。在決策與職能分離下,多部門組織管理不相關經濟活動,其管理成本低於這些不相關經濟活動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門的組織者看作一個內部化的資本市場,在管理協調取代市場協調後,資本市場得以內在化,通過統一的戰略決策,使得不同來源的資本能夠集中起來投向高盈利部門,從而大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科學分析這一效果方面,現代財務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以及相關信息處理技術促進了企業並購財務理論的發展,也為量化並購對各種經濟要素的影響,實施一系列盈虧財務分析,評估企業並購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代理理論從企業所有權結構入手提出了代理成本,包括所有者與代理人訂立契約成本,對代理人監督與控製成本等,並購可降低代理成本,通過公平收購或代理權爭奪,公司現任管理者將會被代替,兼並機制下的接管威脅降低代理成本。

(5)價值低估理論認為企業並購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目標公司的價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經濟管理能力並未發揮應有的潛力;並購方有外部市場所沒有的有關目標公司真實價值的內部信息,認為並購會得到收益;由於通貨膨脹等原因造成目標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與重置成本之間存在的差異,如果當時目標企業的股票市場價格小於該企業全部重置成本,並購的可能性大。價值低估理論預言,在技術變化快,市場銷售條件及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企業的並購活動頻繁。

就我國並購財務問題研究進展來講,多數是對並購動機理論進行研究,主要是從企業管理角度出發,重點探討規模經濟、買殼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經營管理動機。

希望對你有所參考。

D. 為什麼要去收購一家企業有什麼目的

企業並購的目的: 是取得目標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從而將目標企 業直接或間接地納入自身所屬企業的控制之下,充分發揮企業並購的經營協同效應、財務協同效應和市場份額效應等優勢,使並購雙方在改善經營管理、降低成本、 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技術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都得到極大的改進。

企業並購的意義:
一、並購能給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效應。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生產規模經濟效應。企業可以通過並購對企業的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達到最佳經濟規模,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並購也使企業有條件在保持整體產品結構的前提下,集中在一個工廠中進行單一品種生產,達到專業化水平;並購還能解決專業化生產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使各生產過程之間有機地配合,以產生規模經濟效益。二是企業的經營規模效應。企業通過並購可以針對不同的顧客或市場進行專門的生產和服務,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夠的經費用於研究、設計、開發和生產工藝改進等方面,迅速推出新產品,採用新技術;企業規模的擴大使得企業的融資相對容易等。

二、並購能給企業帶來市場權力效應。企業的縱向並購可以通過對大量關鍵原材料和銷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競爭對手的活動,提高企業所在領域的進入壁壘和企業的差異化優勢;企業通過橫向並購活動,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憑藉競爭對手的減少來增加對市場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種情況下,會導致企業以增強市場勢力為目的的並購活動:
其一,在需求下降、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企業通過並購,以取得實現本產業合理化的比較有利的地位;
其二,在國際競爭使得國內市場遭受外國企業的強烈滲透和沖擊的情況下,企業間可能過並購以對抗外來競爭;
其三,由於法律變得更加嚴格,使企業間包括合謀在內的多種聯系成為非法,企業通過並購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內部化」,達到繼續控制市場的目的。

三、並購能給企業帶來交易費用的節約。企業通過並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節約交易費用:首先,企業通過研究和開發的投入獲得知識。在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的情況下,知識的市場價值難以實現,即使得以實現,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談判成本。此時,如果通過並購使知識在同一企業內使用,就達到節約交易費用的目的;其次,企業的商標、商譽作為無形資產,其運用也會遇到外部性的問題。因為某一商標使用者降低其產品質量,可以獲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處,而商譽損失則由所有商標使用者共同承擔。
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一是增加監督,但會使監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過並購將商標使用者變為企業內部成員。作為內部成員,降低質量只會承受損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機會主義動機;
再次,有些企業的生產需要大量的中間產品投入,而中間產品的市場存在供給的不確定性、質量難以控制和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企業通過並購將合作者變為內部機構,就可以消除上述問題;最後,企業通過並購形成規模龐大的組織,使組織內部的職能相分離,形成一個以管理為基礎的內部市場體系。一般而言,用企業內的行政指令來協調內部組織活動所需的管理成本較市場運作的交易成本要低。四、除了並購能給企業上述績效以外,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企業並購的重要動因。

E. 上市公司收購的目的條件

收購上市公司是否須以控制上市公司為目的,學術界有不同觀點。有學者認為,投資者若以控制上市公司為目的買進股票,其行為則屬於公司收購;反之,則屬於股票買賣而非上市公司收購。我們認為,這種觀點僅概括出公司收購行為的商業特點,無法反映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律特點,其結論有失偏頗。一方面,上市公司控制權是個彈性概念。上市公司股權分散程度差別很大,收購上市公司某一比例股票,並不必然形成對公司的控制權,也難以認定是否構成上市公司收購。對於股權高度分散的上市公司來說,持有較低比例的股份已足以控制公司事務;相反,若上市公司股權比較集中,持有公司發行在外50%以下股份者,均無法構成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我們認為,不應當以商業標准代替法律標准。另方面,《證券法》確立了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定條件,而非商業條件。根據《證券法》規定,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買進或賣出上市公司股票達到一定比例的,要受上市公司收購規則的約束。持有上市公司5%的股份,在商業上通常尚未構成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但卻屬於《證券法》規范的上市公司收購行為。收購上市公司股票與獲得上市公司控制權並非同一概念,對上市公司股票的大宗收購雖然包含著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權的潛在目的,但仍屬於特殊的股票購買行為。
我們認為,投資者從收購上市公司部分股份到形成對上市公司的相對控制,進而形成直接控制,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買賣股票行為具有多重目的,有時是為了獲得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利益,有時是為取得公司控制權而奠定基礎,有時還會帶有其他特殊目的,但不應將該過程中的所有股票購買行為解釋為旨在獲得控制權的上市公司收購行為,否則,會誤解《證券法》確定的上市公司收購規則及宗旨。

F. 企業並購的目的是什麼

企業作為一個資本組織,必然謀求資本的最大增值,企業並購作為一種重要的投資活動,產生的動力主要來源於追求資本最大增值的動機,以及源於競爭壓力等因素,但是就單個企業的並購行為而言,又會有不同的動機和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不同的企業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確定並購的動因。

閱讀全文

與上市公司並購目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江小金屬網釩價格 瀏覽:608
絲路矽谷綜合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279
恆星外匯公司詳細信息 瀏覽:16
香港製暴股票 瀏覽:723
民生銀行原油期貨 瀏覽:499
金融行業安全服務 瀏覽:144
杠桿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瀏覽:180
貴州銀行2016理財發放額度 瀏覽:707
金融服務業的營銷策略 瀏覽:415
500彩票傭金 瀏覽:949
疫情間金融服務 瀏覽:267
超贏主力資金流向指標 瀏覽:705
青島港上市交易 瀏覽:530
稀貴金屬紅 瀏覽:330
福建恆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721
陸新貴股票 瀏覽:199
果殼金融信息服務怎麼樣 瀏覽:532
香港雲海信電子集團 瀏覽:990
2019房地產經營杠桿 瀏覽:714
水壺行業融資商業計劃書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