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證券公司有幾個
證券公司有117家。(截止2015年11月3日)
具體是:
A-G
安信證券、財通證券、長城證券、東興證券、國通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國元證券、東莞證券、北京證券、渤海證券、財達證券、財富證券、國都證券、國海證券、國聯證券、國盛證券、東方證券、長財證券、北方證券、長江證券、長沙證券、廣東證券、廣發證券、廣州證券、光大證券、東北證券、國金證券、誠浩證券、川財證券、大鵬證券、東海證券、東吳證券、方正證券、富成證券、第一證券、大同證券、大通證券、德邦證券、德恆證券。
H-J
和興證券、海通證券、恆泰證券、恆信證券、恆遠證券、金新證券、巨田證券、漢唐證券、航空證券、河北證券、宏源證券、華安證券、華創證券、久聯證券、金元證券、華西證券、華鑫證券、紅塔證券、華弘證券、華林證券、華泰證券、華龍證券、江信證券、金通證券、金信證券、華福證券、華融證劵。
K-S
世紀證券、申銀萬國、首創證券、上海證券、平安證券、聯合證券、聯訊證券、齊魯證券、汕頭證券、山西證券、民生證券、民族證券、閩發證券、南方證券、遼寧證券。
T-Z
中信建投證券、中投證券、泰陽證券、中航證券、中富證券、中關村證券中信證券、中山證券、中天證券、中信證券、中銀國際、天風證券、天同證券、天一證券、天源證券、天元證券、萬聯證券、一德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浙商證券、中原證券、萬通證券、蔚深證券、西北證券、西部證券、信泰證券、興安證券、興業證券、亞洲證券、新疆證券、新時代證券、西南證券、湘財證券、廈門證券、眾成證券。
② 中國企業在跨國並購中的機遇和挑戰。
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相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成功主辦 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2005年12月18日,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聯合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辦了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論壇。
歐美同學會是中共中央書記處領導的全國21個群眾團體之一,肩負著黨和政府聯系全世界中國留學人員的重要工作。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WRSA Entrepreneur Alliance)是歐美同學會的下設組織,由具有海外留學、進修或培訓經歷的企業家組成。主要為留學人員中從事經濟工商業管理的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2005年是中國企業跨國並購高潮年,為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家聯誼會聯合商務部對外經濟合作司共同舉辦了此次論壇。此次論壇的議題包括: 2006年世界及中國宏觀經濟前景展望,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發展趨勢、法律環境、立法和政策導向,全球企業並購的概況及發展趨勢,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的現狀、趨勢及對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挑戰和機遇,以及中國本土企業在海外兼並收購的實際經驗。論壇為與會人員與來自全球金融巨頭、商界和政界精英提供了面對面交流及磋商合作的場合。通過參加此次論壇,與會人員了解了最新官方發布的海外投資和境內外收購兼並的政策信息和規則及境內外並購戰略、趨勢、方法、途徑、策略、監管、制度的要求和條件。同時,為企業尋求海外投資市場和拓展境內外並購實踐交流了經驗、想法和心得。
論壇由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副會長、美中投資中心董事局副主席徐昌東先生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總顧問王忠禹先生、商務部部長助理陳健先生、摩根斯坦利副總裁季衛東先生、瑞銀集團(UBS)中國區總裁李一先生、聯想集團副總裁白慧敏女士、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先生在論壇上發言。在華跨國企業、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民營企業500強、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投融資公司的總裁、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等高級工商業管理人士及國內幾家重要新聞媒體均參加了此次論壇。會議規模達100餘人。
論壇結束後,舉行了「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晚宴酒會」。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會長馮志成學長在酒會上致祝酒辭,歷時兩個小時的酒會,氣氛融融。有關單位的領導、上百位國內企業家、來自各個方面的朋友歡聚一堂,暢談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與會者紛紛表示這樣的論壇,對於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起著非常積極的指導作用。歐美同學會企業家聯誼會也將一如既往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培育民族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
③ 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甚至有些國外的媒體都在議論,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否已經結束。 但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對中國的經濟依然充滿信心,我覺得我們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我每次來青島都感覺到這個城市又變了。不僅青島,中國很多城市都給我們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我認為中國的內需還有很大空間,走到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城市晚上特別活躍時,這個城市的經濟往往就有了額外動力。我相信,中國經濟未來的空間非常大,城市化在擴大,而且深度也在增長,城市要更加像城市,城市本身要更加城市化,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Tripod咨詢創始人兼總裁,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首先出現問題的是歐洲,然後是美國,然後才是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排名比較靠後。中國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快速應對長期的問題和長期的困難。所以短期和中期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問題並不嚴重。-李一(瑞銀集團中國區董事長):首先大家得承認整個經濟在放緩。但是有幾條主線支撐著中國中長期發展:城鎮化轉型、工業化轉型和全球化轉型。此外還有差異化的轉型。很多人也開始注意到,某種意義上,中國自我消化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也很高。雖然目前經濟增長在放緩,但未來幾年,我們非常看好。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我們在前面幾年實施的以4萬億為代表的一攬子刺激方案,顯然使我們能夠成功抵禦外部的所謂世界經濟發生的金融海嘯沖擊,同時也必須面臨它所產生的問題和副作用,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自己內部的深層矛盾在凸顯所帶來的一些挑戰和困擾。 在後危機時代,政府應該加快推進化解深層矛盾,進行矛盾凸顯期壓力的配套改革、全面改革的工作。但這方面,進展還不夠。 西蒙·科克斯(Simon Cox,《經濟學人》亞洲經濟主編):4萬億刺激計劃阻止了失業,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所以首先我支持刺激計劃。但在4萬億的刺激計劃中仍然是有一些問題的,一是如果通過銀行進行投資,就很難進行真正的改革。另外,房地產的泡沫,也是危機之後政府需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馬宇(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在經濟好的時候,覺得政府幹預太多。但是一旦有了問題,又呼籲政府救市。是不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市場基礎之上,但實際上由政府主導就可以讓經濟很好地、健康地、長久地發展下去,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式的政府主導模式受到的贊揚較多。但政府主導的時候,它的投資偏好在很大情況下跟市場、民眾的需求是不吻合的,經常出現偏離。尤其是很多其他因素制約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政府偏好和市場要求以及民眾需求,相差非常大。這會造成非常多問題。 劉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4萬億的刺激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看,顯然是正確的決定,就像對一個高燒的病人必須用猛葯一樣。但它的後遺症也是很顯然的。這個錢對民生工程有一定作用,但沒有形成生產力,包括高鐵、公路網、機場等建設都是長期的,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才能在經濟中顯現出價值和作用。但由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會在兩三年之內才能顯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差距。 增速放緩期也是中國的機遇期 李雷(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總裁、北亞區總裁):經濟好的時候,我們的經濟結構調整沒有人願意做,因為大家都賺錢。市場不好的時候,沒有人敢去做,因為生怕再出更大的問題。所以,中國一直在推動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 我希望能夠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時間,政府應該考慮一下是不是以市場經濟為出發點,對經濟進行適當的調整。因為,目前經濟不好是暫時現象,如果我們擺脫不了這個怪圈,市場好了以後沒有人再去呼籲經濟調整的結構,進行必要的治理。如果能在這樣一個時間下比較大的決心,我認為這是非常好的時機。 庄健(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還是需要包容性增長。實際上我們講的包容性增長,不是有些人講的收入分配結果均等,這也和市場的原則不一致。我們倡導的是機會平等,特別是在教育、醫療等方面參與的平等性。這能激勵人們參與市場競爭,從而達到市場配置基礎資源的功能,保證中國經濟保持活力。 馬科恩(Bruce Mckern,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歐中國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我對短期並不是非常憂慮,從長期來看,中國已經離開了出口型增長形勢,轉而向促進內需靠攏。要解決增加生產力的問題,除了使人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還應該在收入分配中,把更多收入偏移向弱勢群體,或者找到其他辦法增加生產力。此外,全球化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企業面臨的市場壁壘越來越小,創新將會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羅塞爾(Russel John,前美國駐歐盟商會主席):企業需要改革。現在從中央到省級和當地政府,正在試圖進行適應經濟轉變的變革,企業也要應對這種變化。對於在華的跨國企業而言,在企業內部,在華的領導層、管理層之間,需要考慮變化的速度和盈利模式。並且要與在中國的跨國企業總部保持同步。)
④ 求一篇論文!!!!
從世博看中國發展內容摘要:世界博覽會在歷史上對工業設計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本文較全面地分析上海世博會對中國工業設計的影響,指出如何緊抓世博會的契機,發展中國工業設計。
關鍵詞:世博會工業設計發展
一、世博會與工業設計
現代工業的發展促成了世博會的誕生,自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開始,世博會已走過了150多年的歷程,被譽為「經濟、科技與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創造、新產品的偉大聚會。世博會的舉辦,不但促進了設計思想和成果的傳播與交流,同時刺激了新的設計思想的產生和設計實踐的發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舉辦國,世博會更是該國工業設計發展的一次難得的契機。
那麼,上海世博會對於中國工業設計的意義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二、上海世博會對中國工業設計的影響
1. 上海世博會對中國企業界的影響
毫無疑問,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各國企業將攜自己最優良的產品、最優秀的設計、最先進的理念,盡情展示其所具有的強大競爭力,搶佔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要想在家門口舉行的世博會上取得成功,不失去自己的國內市場,甚至是以此為契機走向世界,中國企業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優秀設計與之抗衡。
世博網6月22日消息:正在日本舉辦的愛知世博會吸引了中國眾多知名企業的參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於近日專程前往日本參加青島周海爾日的活動。張瑞敏在愛知世博會中國館接受中外新聞媒體的采訪時說,世博會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各國觀眾通過海爾日的活動了解海爾,進而了解中國企業。
張瑞敏說,此次是海爾第一次參加世博會,對海爾來講有多重意義。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智慧,倡導環境保護,海爾集團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環保。他表示,通過世博會這個舞台,跟日本消費者零距離的接觸,海爾集團能夠更多地了解日本消費者的需求、了解日本主流產品市場;相應的,通過對海爾的了解,更多地日本觀眾將對中國的大企業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加強溝通和交流,進一步消除日本消費者對中國企業的誤解。
在「海爾日」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出乎意料,中國館當日接待觀眾近4萬人次。張瑞敏表示,世博會參加國家多,展示時間長,對企業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推廣和展示的機會。他透露,2010年上海世博會,海爾將考慮設立自己的企業館。
世博會為中國企業再創良機
上海世博即將開幕之際,英國發布了最新的各地區優惠政策以及投資環境的介紹,為希望進入英國及歐盟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設施和優惠的服務。此次發布的最新投資優惠政策涉及了金融、法律、銀行、商業、地產、技術、招聘、保險、辦公室、政府部門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多數地區發展局都表示會為中國企業提供半年到一年的服務式辦公室,在這段時間內,免租金服務、協助招聘以及免費的全方位業務開發支持等,為中國企業創立良機。
政策發布後,英國期望能夠使更多的中國企業憑借上海世博會這一良好契機進一步了解英國市場前景及優厚的投資條件。英國首相也對中英兩國商業發展提出了期望,他期望近一段時間,有400多家中國企業來到英國進行商務訪問。在2010年的經濟增長戰略中,他期待的不僅僅是幾百個公司的商業互訪,而是數以千計的英國公司能在中國市場有進一步的拓展,也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到英國投資。
寇北辰: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
世博會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對各國來說可以全方位展示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最好機會,是國力強盛的象徵和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標志,因此一直為世界各國爭相舉辦。
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呢?除了「世博經濟」之外,最重要的是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四大交流。
推薦閱讀企業銷售經理的籃球定理
六招管制人才流失
黃鳴:營銷真功夫——以人為我
人才多元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投行老大李一:瑞銀中國如何做單
可恨的老闆,必有可愛之處
發現老闆的溝通「性格」
麥迪斯頓的不行賄贏利之道
一是商業文化交流。商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必須依賴的重要內容,企業要使產品實現其價值,就得通過交易活動,這種活動中往往體現著一種商業文化。商業文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產品交易的途徑及數量。世界各國的商業文化都有獨特的特點,通過交流使我國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借鑒世界的商業文明。同時也可以展示我國企業在儒商影響下的現代文明,這對改變企業自身的商業文明程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科學技術文化交流。因為世博會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將更多地展示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世博會也是最新科學技術的絕佳展示機會。對我國企業來說,既能夠展示自己的科學技術進步,也能學習和借鑒世界科學技術。這種交流將會有力地推動我國企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三是產品文化的交流。世博會本身就是產品的展覽盛會,這就產生了各國之間產品文化的交流。產品文化交流使我國企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產品文化,又可以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產品文化,比如產品的設計包裝及性能服務等,從而可以推動我國企業的精細化工藝進步與發展。
四是商業貿易與商業投資合作交流。世博會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產生大量訂單,有助於我國企業尋求合作夥伴進行投資,改善我國企業資金短缺等不好的經濟現狀。
所以通過四大交流世博會將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必將促進中國企業的全面進步,對企業商務文明及產品質量的提高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做好准備,贏得世博會展示自我和學習借鑒的機會。
⑤ 中國區總裁有哪些姓李
-李科浚 中國船級社總裁
-李炳容先生 強生醫療的中國區總裁
-李昕先生 希悅爾公司中國區總裁、大中華區及韓國副總裁
-李金水先生 前康柏中國總裁
-李開復先生 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
-李一先生 瑞銀集團中國區主席兼總裁
-李小加先生 摩根大通中國區總裁
-李艷女士 歐洲家電品牌伊萊克斯中國區總裁
-李權先生(Charles Li) RBS原中國區總裁,,,澳新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
-李英先生 福特汽車中國區傳播副總裁
-李博忠先生(JohnLepore) 葛蘭素史克(GSK)中國區總裁
- 李宏先生 福萊國際傳播咨詢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及中國區總裁
-李力先生 浪琴中國區副總裁
-李赫遜先生 利樂中國區總裁
-李平先生 斯倫貝謝公司中國區總裁
-李彥先生 惠而浦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李廷偉博士 Marvell副總裁和中國區總經理
-李符 塔塔中國區副總裁
-李農 Avaya中國區副總裁
-李彤 黑莓中國公司市場總監
-李嶸 Extreme Networks中國區總裁
還要嗎?還有很多...
⑥ 從世博會看中國工業的發展
網上搜的,呵呵,您看看吧。最好可以找些論文,那些比較專業。供參考。
內容摘要:世界博覽會在歷史上對工業設計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本文較全面地分析上海世博會對中國工業設計的影響,指出如何緊抓世博會的契機,發展中國工業設計。
關鍵詞:世博會工業設計發展
一、世博會與工業設計
現代工業的發展促成了世博會的誕生,自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萬國博覽會」開始,世博會已走過了150多年的歷程,被譽為「經濟、科技與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創造、新產品的偉大聚會。世博會的舉辦,不但促進了設計思想和成果的傳播與交流,同時刺激了新的設計思想的產生和設計實踐的發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舉辦國,世博會更是該國工業設計發展的一次難得的契機。
那麼,上海世博會對於中國工業設計的意義何在?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二、上海世博會對中國工業設計的影響
1. 上海世博會對中國企業界的影響
毫無疑問,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各國企業將攜自己最優良的產品、最優秀的設計、最先進的理念,盡情展示其所具有的強大競爭力,搶佔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應對?要想在家門口舉行的世博會上取得成功,不失去自己的國內市場,甚至是以此為契機走向世界,中國企業必須要有屬於自己的優秀設計與之抗衡。
世博網6月22日消息:正在日本舉辦的愛知世博會吸引了中國眾多知名企業的參與。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於近日專程前往日本參加青島周海爾日的活動。張瑞敏在愛知世博會中國館接受中外新聞媒體的采訪時說,世博會為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展示機會,各國觀眾通過海爾日的活動了解海爾,進而了解中國企業。
張瑞敏說,此次是海爾第一次參加世博會,對海爾來講有多重意義。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智慧,倡導環境保護,海爾集團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環保。他表示,通過世博會這個舞台,跟日本消費者零距離的接觸,海爾集團能夠更多地了解日本消費者的需求、了解日本主流產品市場;相應的,通過對海爾的了解,更多地日本觀眾將對中國的大企業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加強溝通和交流,進一步消除日本消費者對中國企業的誤解。
在「海爾日」現場,觀眾的熱烈反應出乎意料,中國館當日接待觀眾近4萬人次。張瑞敏表示,世博會參加國家多,展示時間長,對企業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推廣和展示的機會。他透露,2010年上海世博會,海爾將考慮設立自己的企業館。
世博會為中國企業再創良機
上海世博即將開幕之際,英國發布了最新的各地區優惠政策以及投資環境的介紹,為希望進入英國及歐盟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設施和優惠的服務。此次發布的最新投資優惠政策涉及了金融、法律、銀行、商業、地產、技術、招聘、保險、辦公室、政府部門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多數地區發展局都表示會為中國企業提供半年到一年的服務式辦公室,在這段時間內,免租金服務、協助招聘以及免費的全方位業務開發支持等,為中國企業創立良機。
政策發布後,英國期望能夠使更多的中國企業憑借上海世博會這一良好契機進一步了解英國市場前景及優厚的投資條件。英國首相也對中英兩國商業發展提出了期望,他期望近一段時間,有400多家中國企業來到英國進行商務訪問。在2010年的經濟增長戰略中,他期待的不僅僅是幾百個公司的商業互訪,而是數以千計的英國公司能在中國市場有進一步的拓展,也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到英國投資。
寇北辰: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
世博會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對各國來說可以全方位展示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最好機會,是國力強盛的象徵和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標志,因此一直為世界各國爭相舉辦。
上海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呢?除了「世博經濟」之外,最重要的是世博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四大交流。
推薦閱讀企業銷售經理的籃球定理
六招管制人才流失
黃鳴:營銷真功夫——以人為我
人才多元化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投行老大李一:瑞銀中國如何做單
可恨的老闆,必有可愛之處
發現老闆的溝通「性格」
麥迪斯頓的不行賄贏利之道
一是商業文化交流。商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必須依賴的重要內容,企業要使產品實現其價值,就得通過交易活動,這種活動中往往體現著一種商業文化。商業文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產品交易的途徑及數量。世界各國的商業文化都有獨特的特點,通過交流使我國企業有更多的機會借鑒世界的商業文明。同時也可以展示我國企業在儒商影響下的現代文明,這對改變企業自身的商業文明程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科學技術文化交流。因為世博會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將更多地展示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世博會也是最新科學技術的絕佳展示機會。對我國企業來說,既能夠展示自己的科學技術進步,也能學習和借鑒世界科學技術。這種交流將會有力地推動我國企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三是產品文化的交流。世博會本身就是產品的展覽盛會,這就產生了各國之間產品文化的交流。產品文化交流使我國企業既可以展示自己的產品文化,又可以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產品文化,比如產品的設計包裝及性能服務等,從而可以推動我國企業的精細化工藝進步與發展。
四是商業貿易與商業投資合作交流。世博會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產生大量訂單,有助於我國企業尋求合作夥伴進行投資,改善我國企業資金短缺等不好的經濟現狀。
所以通過四大交流世博會將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深刻的影響,也必將促進中國企業的全面進步,對企業商務文明及產品質量的提高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做好准備,贏得世博會展示自我和學習借鑒的機會。
⑦ 經濟增速放緩,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網路配圖) 中國經濟到底怎麼樣? 胡錫進(《環球時報》總編輯):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對世界經濟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很多人擔心,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甚至有些國外的媒體都在議論,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否已經結束。 但我個人不這樣認為。我對中國的經濟依然充滿信心,我覺得我們增長的空間非常巨大。我每次來青島都感覺到這個城市又變了。不僅青島,中國很多城市都給我們留下這樣深刻的印象。我認為中國的內需還有很大空間,走到世界各地,看到一個城市晚上特別活躍時,這個城市的經濟往往就有了額外動力。我相信,中國經濟未來的空間非常大,城市化在擴大,而且深度也在增長,城市要更加像城市,城市本身要更加城市化,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空間。 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Tripod咨詢創始人兼總裁,前湯森路透中國區主席):首先出現問題的是歐洲,然後是美國,然後才是其他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排名比較靠後。中國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快速應對長期的問題和長期的困難。所以短期和中期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問題並不嚴重。 李一(瑞銀集團中國區董事長):首先大家得承認整個經濟在放緩。但是有幾條主線支撐著中國中長期發展:城鎮化轉型、工業化轉型和全球化轉型。此外還有差異化的轉型。很多人也開始注意到,某種意義上,中國自我消化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也很高。雖然目前經濟增長在放緩,但未來幾年,我們非常看好。 如何評價4萬億刺激政策? 賈康(財政部財政科學所所長):我們在前面幾年實施的以4萬億為代表的一攬子刺激方案,顯然使我們能夠成功抵禦外部的所謂世界經濟發生的金融海嘯沖擊,同時也必須面臨它所產生的問題和副作用,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自己內部的深層矛盾在凸顯所帶來的一些挑戰和困擾。 在後危機時代,政府應該加快推進化解深層矛盾,進行矛盾凸顯期壓力的配套改革、全面改革的工作。但這方面,進展還不夠。 西蒙·科克斯(Simon Cox,《經濟學人》亞洲經濟主編):4萬億刺激計劃阻止了失業,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所以首先我支持刺激計劃。但在4萬億的刺激計劃中仍然是有一些問題的,一是如果通過銀行進行投資,就很難進行真正的改革。另外,房地產的泡沫,也是危機之後政府需要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馬宇(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在經濟好的時候,覺得政府幹預太多。但是一旦有了問題,又呼籲政府救市。是不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市場基礎之上,但實際上由政府主導就可以讓經濟很好地、健康地、長久地發展下去,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 這次金融危機,中國式的政府主導模式受到的贊揚較多。但政府主導的時候,它的投資偏好在很大情況下跟市場、民眾的需求是不吻合的,經常出現偏離。尤其是很多其他因素制約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政府偏好和市場要求以及民眾需求,相差非常大。這會造成非常多問題。 劉戈(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評論員):4萬億的刺激政策在當時的條件下看,顯然是正確的決定,就像對一個高燒的病人必須用猛葯一樣。但它的後遺症也是很顯然的。這個錢對民生工程有一定作用,但沒有形成生產力,包括高鐵、公路網、機場等建設都是長期的,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才能在經濟中顯現出價值和作用。但由於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會在兩三年之內才能顯現出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