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張華的主要成就
曾主持國家863計劃探索基金項目(超短脈沖信噪比測量新原理和實驗技術)和國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紫外波長激光成絲在大氣中的長距離傳輸研究)等重要科研項目。在《物理學報》、《Chinese Physics》等期刊上發表22篇論文,有11篇被SCI或EI收錄,有2篇論文獲南通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於2003年至2004年作為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在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學習和研究,導師是國際著名超快激光專家Jean-Claude Diels教授,從事超快激光、激光成絲的研究。張華教授目前的研究興趣為激光成絲和光孤子通信。紫外波長激光成絲研究對激光在空氣中的長距離傳輸運用,如激光導航和利用激光誘導閃電以保護建築物等具有重要意義,光孤子通信具有高碼率、長距離和大容量的優點,可以構成超高速傳輸系統。
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大恆光學集團獎學金特別獎,1999年獲校「十佳教師」稱號,1999年被評為南通市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001年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學術帶頭人,2003年獲第三屆南通青年「五四獎章」獎,2006年入選南通市「226工程」人才培養計劃。
Ⅱ 來濟、韓瑗上書高宗時有一句「張華存而綱紀不亂」,這個張華是哪朝人
三國-西晉人
詳細如下
張華,字茂先,生於公元232年,卒於公元300年。《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張華為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後裔。良十一世孫皓為東漢司空。皓子張宇任范陽太守時,居家遷徒方城縣(隋開皇九年改稱固安)。從張宇起至張華,居方城已達五代。華父張平曾任漁陽郡守,因其謝世較早,張家家境敗落,張華少年曾牧羊以謀生計。
張華是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他一生著述頗豐,可惜大多失傳。相傳他撰寫的《博物志》初為四百卷,晉武帝十分喜愛,然以其冗長,命縮為十卷,「置於函中,暇日覽焉」(見《魏書·常景傳》)。該書為筆記類文體,屬張華首創,書中分類記載異境奇物及三代瑣雜事。其中關於我國西北部石油、天然氣的記載,極有資料價值。書中《東方朔飲不死之酒》、《八月浮槎》等都是很優美的民間傳說,為後世文學作品廣泛採用。《博物志》及他的另一部作品《列異傳》,對中國志怪小說的形成並盛行起過極大作用,它為唐代傳奇的出現准備了條件。張華的《情詩五首》中「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不曾遠離別,安知慕儔侶」的佳句,語淺情深,耐人諷詠。他的樂府詩往往能針砭時政,如《輕薄篇》就對當時貴族社會驕奢淫逸的生活作了詳盡的揭露。他的《勵志詩》為毛澤東所常識,當年與周培源、於光遠等談論哲學問題時,認為其「大儀翰遠,天迦地游,四氣鱗次,寒暑環周」的詩句中包涵著「地動說」的意思。張華的博識多才由此可見一斑。他還是一位書法家,世稱「章草八家」之一。流傳於世的有草書《得字貼》、《時聞貼》等。《宣和書譜》評其「做字尤工草書,不在模仿,其規矩氣度似其人物」。張華不僅才華驚人,還以舉賢薦能被人廣為稱頌。他不論貧富貴賤,「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稱詠,為之延譽」。陸機、陳壽、束晳、摯虞、成公綏等一大批文人名士,都是經張華舉薦朝廷才任用的。左思作《三都賦》後,因後望不足,招致一些人譏笑與非議。經張華宣揚後,左思聲名大著,豪貴之家爭相傳抄《三都賦》,一時「洛陽為之紙貴」。此事也因而被傳為千古佳話。
上述簡略情況說明,張華的才能和所起過的歷史作用是多方面的。事實上,張華不單單是個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在三國後期西晉滅吳、中國東北疆域的鞏固、開發及維護晉王朝的統治等方面,他都發揮過極為重要的作用,為當時中國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排除眾議力諫武帝滅東吳
張華幼年,正是魏、蜀、吳三國並存的初期,秦漢形成的統一局面被割據分離,各軍事集團之間長期紛爭對峙,使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出現「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見曹操詩《蒿里行》)的凄涼景象。各國都渴望結束戰亂實現統一,盡快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公元263年,魏國出兵滅掉了蜀漢。公元265年,權臣司馬炎篡奪了曹魏政權,自稱皇帝(即晉武帝),建立了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經人舉薦,張華於曹魏時即以才華超人而受到朝廷重用,從縣吏累升至長史、中書郎,掌管朝中機要。景元四年,魏將鍾會在蜀將姜維慫恿下率眾叛亂。晉公司馬昭挾魏主曹奐率軍平叛。31歲的張華隨軍征戰,主掌軍中書疏表檄,參與軍事謀劃。因其辦事穩健,主見獨到,受到了司馬昭的常識。司馬氏代魏後,張華以積功被擢為黃門侍郎,封關內侯,後升任中書令,加散騎常侍,成為皇帝身邊地位顯赫的親信近臣,為其日後參與平吳謀劃創造了條件。
作者: 隆科致榮 2006-6-10 15:40 回復此發言
--------------------------------------------------------------------------------
2 張華與西晉統一
西晉初年,晉武帝曾企圖憑借原有軍事實力,乘滅蜀餘威盪平東吳統一天下。然而,占據中國東南部的東吳,廣擁4州、43郡、313縣,人中稠密,物產豐富,歷經十年經營,國力大增。蜀亡後,吳國加強戰備,雄兵擴到數十萬,並以身經百戰的老帥丁奉總督兵馬,戰功卓著的名將陸抗出鎮江口,憑借江、淮天險,屯軍數百營,以防晉軍犯。吳國甚至宣揚,要北進中原問鼎,結果,晉武帝未敢下令攻吳。
此後,武帝雖多次與近臣密謀滅吳,然反對者居多,唯中書令張華和左僕射羊祜極力支持。公元269年,武帝以羊祜出鎮荊州、練兵屯糧,命益州刺史王浚在蜀秘密監造船艦,積極做平吳准備。
晉、吳數年間無戰事,吳主孫皓以天下太平,開始寵幸分侫臣,沉溺酒色,日漸昏庸。廷臣紛紛進行勸諫,結果進諫人輕則丟官,重則掉頭,最後竟至「群臣恐怖,莫也奈何」。孫皓又召江湖術士占卜能否一統天下。術士尚廣胡謅說:「庚子歲聖駕當入主洛陽。」孫皓聞之大喜,急命陸抗督軍北進。陸遣員回奏晉軍勢大,暫不可伐。且勸吳主修德慎罰,安內攘外,不應黷武。孫皓見表大怒,隨即褫奪了擊抗兵權。
羊祜見時機成熟,表請武帝出兵滅吳。武帝召集群臣進行商議。張華認為滅吳是大勢所趨,應乘對方暴政,上下失和,興兵一舉滅吳。但朝議多認為東吳勢力尚大而不贊成出兵。武帝寵信的尚書令賈充、中書監荀勖、散騎常侍馮紞等則極力反對,滅吳事因而作罷。
咸寧四年,羊祜歸鄉養病。張華多次前往探視。兩人志同道合,滅吳主張一致。羊祜對張華說:「孫皓殘暴,吳人共憤,現在伐吳時機難尋。倘若孫皓不幸死亡,東吳更立賢主,將是我們無窮的後患。那時縱有百萬雄師,也難打過長江。希望您繼續勸皇上早日興兵,我已經不行了。」張華深深贊成羊祜的見解,並向其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和勸諫武帝的決心。羊祜邊聽邊點頭,最後信賴地對張華說:「將來能實現我平吳心願的,必定是您!」時過不久,羊祜就去世了。臨終前舉薦與自己平吳主張一致的左將軍杜預椄替本人職務。
公元279年,張華向武帝奏稱:吳主孫皓暴虐日甚,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前後誅殺賢良四十餘人,吳人無不恐怖,人人思亂,暴動時有發生。而丁奉、陸抗皆已死去,軍中已無能征善戰之人,滅吳正是極好時機。益州刺史王浚也上表勸武帝盡快發兵,不要錯過大好時機。在張華等一再促請下,武帝下了決心,傳令調軍征吳。詔旨甫降,侍中王渾急急奏報:「臣聽說孫皓已決定北犯,軍馬器械都以齊備,聲勢極大,現在與其爭鋒很難取勝,不如延後一兩年,等對方疲憊後再大舉不遲。」賈充等人也力言不可宮圍消遣。一局未終,內侍忽報杜預飛章上奏,促朝廷速度發兵。武帝不耐煩地揮手命內侍退下。此時,張華突然站起,把棋盤一推拱手說:「陛下聖明,此舉川蜀那樣險峻,我們不也攻破了嘛?孫皓荒淫殘暴,遠遠超過當年的劉禪,國內危機四伏,不戰自亂。而我大晉國富民強,朝野安定,士馬強盛,陛下一聲令下,天下呼應,東吳可一鼓盪平。若此時還不進軍、實在太可惜了!」武帝沉吟了一陣說:「卿三番五次勸聯伐吳,可算是苦婆心。今天對敵我形勢又洞察如此透徹,聯還有什麼可再憂慮的。」語罷立即升殿集文武,命賈充(時為太尉,行及子太保,和尚書事)總督六師伐吳。命張華參與最高軍事決策,並任度支尚書,調度全國各類物資保證軍需供應。賈充認為此舉滅不掉東吳,又阻止不住武帝發兵,即以年邁為由推辭就職。武帝不悅:「你如不願意肩此重任,聯便御駕親征!」賈充迫不得已,這才受命督師。武帝又命杜預為大都督,引重兵出江陵,直取江南。命司馬伷、王戎、王渾、胡奮各率精兵分路向塗中、橫江、夏口、武昌進軍。另遣王浚、唐彬率水軍出馬蜀,浮江東下。咸寧五年(公元279年)11月,晉大舉攻吳,水陸軍20多萬分6路突入吳境。
晉軍進犯的消息傳入了吳都建業後,吳主急忙調兵遣將,令各軍分頭抗擊。並命承相張悌領兵十萬屯駐牛渚,策應諸路兵馬。此外,吳軍還緊急征調大批工匠,日夜打造鐵索、鐵錐,沿江防緊要處橫截布設,以阻止晉水軍進擊。
作者: 隆科致榮 2006-6-10 15:40 回復此發言
--------------------------------------------------------------------------------
3 張華與西晉統一
晉軍全線進攻後,開始進展較順,很快進入吳境。其後吳軍調整部署,在一些戰略要處憑險拒守,攻防相持不下。時值長江流域春雨不斷,致使江水泛濫。賈充見機遣人表奏:「東吳百年逋寇,難以一戰盪平。我軍久戰未獲大果,且夏季將監,兵士多水土不服,久拖必招致疾疫流行,請速召回各軍再圖後舉。」張華旋即抗表說:「五師士氣正旺,而且已深入吳地,敵軍上下無不膽寒,很快就會土崩瓦解,不出一個月我必攻下吳都。若輕易召回大軍,等於前功盡棄,後果不堪設想。」杜預聞賈充倡議輟兵,也急忙上表固爭。賈充訊復奏稱:「張華不諳軍務,不識天時地利,卻一再慫恿伐吳,無非想邀功請賞,致使前方戰士流血犧牲,國家也將因此動搖根本。這種禍國殃民之人,留下來將是朝中禍害,請先腰斬張華以謝天下,再下令召回諸軍。」荀勖、馮紞等一班人也都隨聲附和,俱稱雖斬張亦不足謝天下。武帝雖荒淫寡道,然而好大喜功,在滅吳統一問題上還有些先見之明。他說:「伐吳是聯本意,張華不過意見與聯一致而已。」這樣,諸臣才無話可說。
晉軍將領見武帝伐吳志堅,逐各麾軍奮進,士氣為之大振。吳軍見敵方功勢轉盛,很快就抵擋不住,紛紛拋戈棄甲,望風而逃,全線潰敗。龍驤將軍王浚指揮八萬水軍,出丹陽,下西陵,取荊門,克武昌,所向披靡,直趨吳都建業。守軍見對方勢大,大部逃循。吳主孫皓見無可圖存,只得命人抬著棺材,親率百官內袒出降,吳亡。自咸寧5年11月至次年3月,晉僅用4個月時間就滅掉了東吳。這樣,從公元190年(漢初平3年)關東軍討伐董卓起,經90年的割據混戰,分裂的中國又重新統一了。
平吳後,晉武帝大賞功臣。張華與故太傅羊祜以首功受到隆重褒賞。武帝下詔:「尚書、關內侯張華,前與故太傅羊祜共創大計,遂典掌軍事,部分諸方,算定權略,運籌決勝,有謀謨之勛。其進封為廣虎縣侯,增邑萬戶。封子一人為亭侯,千萬百戶。賜絹萬匹。」(見《晉書·張華傳》)
出鎮幽燕消除邊患寧遠疆
張華以平吳之勛倍受中外矚目,晉武帝對其也更加信任,除本職如故外,儀禮憲章之制定及晉史編寫統交由張華主持,重要詔誥也由其草定,御批後施行。張華因此「聲譽益盛,名重一時,眾所推服,有『台輔』之望」(《晉書·張華傳》)。
賈充、荀勖、馮紞等人,因伐吳與張意見相左,受到武帝斥責,因此對張心懷嫉恨,每伺閑聊進行抵毀。
當時武帝雖有數子,且已立長子司馬,嗣位東宮,但諸子皆不成器,太子更是一個呆漢,不堪繼承大統。一次武帝病重眼看不起,朝議醞釀擁戴皇弟齊王司馬攸。武帝病癒後對此很是反感,並開始疑忌齊王。某日,武帝問張華將來誰可輔佐太子主持國政,張華直率地說:「齊王才望俱備,且為太子皇叔,可把後事託付於他。」武帝對此本已耿耿於懷,張華又突然推薦,不覺觸起舊怨,因而對張也產生了懷疑。荀、馮二人見機捕風捉影,散布流言,說張華與齊王來往密切,暗有勾結。武帝因此於太康元年(公元282年)正月十八下詔將張華外調,使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其職權為總攬本區軍政民政,掌管烏桓、鮮卑等族事務,統一指揮北方軍事行動。
幽州為古代「九州」之一。《爾雅·釋地》載:「燕曰幽州。」即指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及朝鮮西南部。東漢、魏晉時治所均在薊城(今北京市西南)。漢末以來,因內地戰亂不息,邊境少數族紛紛自立,幽州轄地逐漸縮小。西晉統一後,因匈奴、鮮卑、烏桓等少數族的侵擾,北部、西部及鄰近地區形勢很不穩定,邊患警報不時傳入洛陽,晉武帝出張華外鎮,乃出於一時私忿所致,另外,想利用張華才能經略北方軍事重鎮——幽州,以鞏固中央對北方的統治。
張華至任所後,整飭軍紀,練兵屯糧,屯軍置戍,加速邊防;撫納新舊,緩和化解矛盾,促進各族團結;喧喻國命,鼓勵占田,勸課農桑,大力發展北方經濟。在任數年,幽州實現撥亂致治,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
作者: 隆科致榮 2006-6-10 15:40 回復此發言
--------------------------------------------------------------------------------
4 張華與西晉統一
為消除邊患,張華利用邊境河川險要,置軍屯守,烽堠相望。並於戰略要處駐防重兵,以懾敵膽。張華蒞任前,北方災害頻仍,糧秣無可靠保證。為改善軍需供應,張華率軍屯墾,冬秋習戰陣。春夏修田桑,實現了足衣足食,使軍心穩定,戰鬥力增強。
魏以前幽州轄域廣大,東北曾達今朝鮮大同江流域。周武王曾封商朝遺老箕子於朝鮮。張華鎮幽後,力圖恢復舊境,因而擇選得力使者,以晉使名義說服各處割據勢力,使之歸附或臣服。經數年不努力,不僅遼東、遼西、高句麗及百濟諸部大都歸附外,「東夷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餘里,歷世未附者二十餘國,並遣使朝獻。於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見《晉書·張華傳》)。鮮卑部酋慕容涉歸割據遼西,經常與晉廷發生對抗。前任安北將軍嚴詢曾率軍與其在昌黎(今遼寧義縣一帶)激戰。慕容涉歸之子慕容廆以前曾拜見過張華,華見其姿容秀偉又很有志向,斷其將來會大有所為,便把自己喜愛的簪子、頭巾等物贈予慕容廆,以示友好。廆即位後,感激張華有知人之鑒,於是臣服晉室,雙方相安無事。張華離任後,鮮卑部復與晉對抗同,數年爭戰不息,此乃後話。
為發展幽州農業,張華大力推廣朝廷提倡的「占田制」,改過去軍事管制下的強迫勞動為按人口自願耕佔一定數量的土地,使農民無論男女長幼,均有權占墾荒地。「占田制」的大力推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流民定居開荒,戶籍、耕地驟增,農業連年獲得豐收,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是時……賦稅均平,人咸安其業而樂其事……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見《晉書·食貨志》)。
因張華內外功績卓著,德望日重,朝臣紛紛議論應調張華回京主持國政,有的還向皇帝建議為其進號儀同。晉武帝本器重張華,鎮幽又建立殊勛,就打算依從眾議,調張華赴京人相。極度嫉忌張華的寵臣馮紞窺透了皇帝的心情,趁入侍時與武帝議論往事。馮紞說:「以前鍾會造反,其實是太祖(指司馬昭)一手造成的。」武帝聞言面帶怒容。馮見狀忙免冠叩頭說:「臣遇蠢妄言,真是罪該萬死!但有話不直說還算忠君嗎?懲前才能毖後。鍾會才能有限,太祖卻誇獎太過,委用過重,結果助長了他的驕傲,最終野心發作遺攻。如當初根據鍾會的實際本事徇使用,不給那麼大權,叛亂就無從談起了。」說到這,馮紞見武帝點頭稱是,又叩頭說:「陛下如相信我的話不謬,當採取預防措施,不要讓鍾會事件重演。」武帝問:「如今誰是鍾會呢?」馮答道:「這些年為陛下謀劃出力建有大功,聲震海內外,現在又出據方鎮統領軍馬的,都在聖慮之內。未雨綢繆,不能不防啊!」武帝聽信了馮紞挑峻,決定不復用張華。此事不久傳出宮外,朝議紛紛。武帝宗廟禮儀兼選博士。時過不久,又以日蝕和太廟棟拆為由,將張華免了官。
彌縫補闕鞠躬盡瘁秉國政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馬炎死後,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惠帝。司馬衷幼時頑鈍如豬,做皇帝後依然如故,在幾千年的歷代帝王中,他以痴呆著稱,堪稱「中國之最」。某地災荒百姓無糧,惠帝問「無糧何不吃肉?」這樣的皇帝能有什麼作為。太後父楊駿乘機排除異已,得專政柄,政令皆由己出。張華當時雖為太子少傅,又屬德高望重先朝才臣,但與王戎、裴楷、和嶠等一並為楊駿所忌,不讓他們參與政要。
惠帝後賈南風陰險兇狠,是個不安本分的潑婦。她見楊駿專擅內外,自己不能為所欲為,因而積怨成仇。其後不久,賈後勾結楚王司馬瑋發動兵變,誅殺楊駿及其黨羽,並唆使大臣糾纏太後。群臣趨炎附勢,竟聯銜上奏將太後廢黜,只有新任中書監張華挺身抗奏。然而賈黨不依,終將太後廢為庶人。楊駿死後,以汝南王司馬亮、太保衛瓘並錄尚書事,共同輔政,賈後仍未能專恣。後因年輕氣盛的楚王與司馬亮、衛瓘發生了矛盾,不久便互視如分,形同水火。賈後見有機可乘,便脅迫惠帝密詔楚王勒兵入城,罷亮、瓘官爵。此舉正中楚王下懷,於是矯詔調集京師各軍,乘夜包圍亮、瓘宅第,將兩家滿門抄斬,隨後又縱眾搶掠、殺戳無辜。亮、瓘僚屬不甘束手侍斃,群起反抗,洛陽全城大亂,徹夜火光沖天。楚王部屬還唆使楚王殺入皇宮,乘機將賈黨一並翦除,賈後等聞訊大驚,又計無所出,於是使人召張華連夜入宮。張華獻計說,使期敗落並不很難,可派人賁騶虞幡接見眾軍,說楚王矯詔殺人,亂軍就會散去。惠帝立即遣使抱幡出宮,向亂軍高喊:「楚王假傳聖命,擅殺朝臣,您們都受了蒙騙,早退者無罪!」言甫畢,眾軍驚駭,果然一鬨而散,楚王因而兵敗被殺。事息後,張華以首功被拜授左光祿大夫,加侍中,金章柴授,並賜「親信」一百人。
作者: 隆科致榮 2006-6-10 15:40 回復此發言
--------------------------------------------------------------------------------
5 張華與西晉統一
賈後連殺二王,大權得攬。然後委任親信,安插黨羽,偏賈黨威望未滿人意,朝亂無治。賈謐為帝、後謀劃:張華出身庶族,才德服人,與宗室、外戚均無瓜葛,又是先帝故臣,進無逼迫之嫌,退為眾望所依,應當委以朝政。賈後等一時遲疑未決,轉問侍中裴頠,裴素推崇張華,因而深贊其事。於是張華得以入相,主持朝中政務。晉官制無宰相名稱,以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及重要將軍執政者為事實上的,無定員也無定名。
張華本足智多謀,一經蒞位,除舊布新,多所損益,政令為之一新,很快,朝野便倚作長城,中外推為柱石。手握重權的侍中賈模、裴頠雖為賈後近親,但為人較正直,二人十分敬佩張華,遇有大事,都推張華主持處理。賈謐、郭彰等權威,自張華輔政後也稍自斂跡,不敢放膽胡作非為。惟賈後淫虐日甚,穢聞內外。張華作《女史箴》呈入宮中,目的在於勸戒。賈後雖不肯改,但也未因此懷恨。後來裴頠倡儀廢掉賈後,另立太子生母謝淑媛,張華、賈模雖贊成其事,又恐禍生不側,招致大亂,此事也就暫為擱置,由裴、賈二人利用親屬關系疏通規勸。
這里需交代一筆:曹魏時曹爽當政期間,曹冏曾上《六代論》,從歷史上論述不分封宗室,將來政權可能落入他姓之手。時過六年,司馬氏果然輕而易舉地奪得了政權。司馬炎認為,曹魏之亡主要是未實行分封,朝廷孤立無援,禪位時無人抗衡。因此晉建國不久便分封了27個同姓王,分掌各地軍政實權,以藩衛皇室。殊不知正由此埋下禍根,隨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諸王大都捲入了奪權斗爭,中央皇權的統治反受到嚴重消弱。
張華輔政前,宗室權威早已自成勢力,黨派紛爭,權柄不一,國亂已不可避免。由於張華的主政,日夜操勞、彌縫補闕,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到暫緩解,為短命的西晉王朝爭取了近十年難得的和平環境。《晉書》載:「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因張華功勛卓著,眾所推服,名高一世,被進封為壯武郡公,數年後又遷司空,領著作,官至極品。
趙王司馬倫為惠帝皇叔,曾任征西將軍出鎮關中。其人本屬庸才,又重用為人狡詐的孫秀,致使上下離心,與匈奴作戰時屢遭敗績,最後被調回洛陽。司馬倫入京後,依從孫秀安排,厚賄賈謐、郭彰(賈後舅父),謅諛賈後,很快即被賈黨視為親信,敗績不究,反任為右軍將軍。趙王對此仍不滿足,先後兩次謀求更高職務,賈後等也有心授職,偏張華、裴頠極力反對,至此,趙王深恨二人,要與其勢不兩立。
惠帝長子司馬遹幼時非常聰慧,極受武帝喜愛,指望將來代乃父繼承大統,惠帝居東宮時未被廢黜即含此意。司馬遹做太子後,卻沾染了諸多惡習。賈後本不喜歡他,見其不成器,便滋生了廢立之意。元康九年底,賈後使人灌醉太子,逼其抄寫了兩張紙稿。第二天,惠帝升殿把紙稿交諸臣傳看,眾人閱罷大驚失色,原來是太子要舉兵作亂的手諭。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作聲。張華啟奏道:「這是國家的大幸事,必須慎重對待。從古到今,因廢黜正嫡而導致喪亂的教訓很多,望陛下認真查核,萬萬不可草率行事!」賈後派人送來太子平日手稿十數張,令群臣核對。比視多時,誰也未說出所以然來。張華請召太子當堂對質,以明真相。裴則主張查究傳書人,以尋根襻。從早到晚,議而未決。賈後早已暗從屏後偷聽,見張、裴議論大弗已意,呆皇帝又一言不發,怕拖下去陰謀敗露,急命內侍將早已擬好的奏章呈送惠帝,請廢太子為庶人。張華、裴頠堅決掇,據理力爭。惠帝卻說了句:「聽皇後的!」拂袖退朝而去。
賈後廢太子後,孫秀散布謠言說,有人要廢皇後立太子,然後又勸賈謐盡快除掉太子,以絕後患。賈黨竟派用爪牙用葯杵將司馬遹活活打死。此事在朝野引起公憤,人心鼎沸。孫秀時機成熟,便鼓動趙王廢賈後,乘機奪取大權。趙王遣其孫邀張華一起舉事,被張華嚴辭拒絕。趙王復串通齊王司馬冏、梁王司馬彤,向三部司假傳惠帝廢後密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初二,趙王等發動兵變。圍皇宮,囚禁帝、後,捕殺賈謐、郭彰等一班賈黨,裴也同時遇害。張華因與倫、秀結怨及反對政變。第二天遭捕被殺於殿前馬道南,時年68歲。其子張禕、張韙同時罹難。張華死前說:「我先朝老臣,忠心晉室,幾十年所作所為都是為國為民,問心無愧。我死並不可怕,怕的是天下將從此大亂,禍不可測啊!」
作者: 隆科致榮 2006-6-10 15:40 回復此發言
--------------------------------------------------------------------------------
6 張華與西晉統一
張華的被殺,朝野上下無不悲憤。平樂鄉侯閻纘當倫黨眾人之而扶屍大哭。吏部尚書劉頌痛哭之際,聽說張華少子脫險而仰天大笑:「老天有眼,使忠臣有後!」
張華遇害後,孫秀派人抄查其家時發現,除一般應用之物,並無多餘家財,僅見大量木箱裝滿各類書籍,足可裝載30車。「天下奇秘,世有所稀,悉在華所」。張華藏書之豐,圖書之珍貴,令後人羨慕。舊時圖書業常見「玉軸牙簽唐李泌,琅函金籍晉張華」的聯語,足見影響之深遠。
張華的一生,屢建大功於晉室:力排眾異,竭力主張伐吳,為中國第二次統一建立豐功偉績。外鎮後文治武功,扶納新舊,加強民族團結,使幽或戎夏懷德,化被千里。位居宰輔時盡「終世之才」,盡忠帝室,彌縫補闕,使朝野安靜,海內晏然,百姓樂業安居。張華雖為統治階級服務,自身亦屬封建官僚,但在國家的統一、疆域的開發上功不可沒,而且也確為各族人民做了一些益事。後仍的指摘張華黨附賈氏,貪圖祿位,未及時引退以致殺身。然而分析其元康間所作所為,明明與賈黨有異,連政敵孫秀都認為張華與賈黨有別,殺其「已傷時望」。貪圖祿位之說,當屬認識片面。張華官爵已至極品,年壽已近古稀,還有何可繼續追求?不過是盡力維系統治階級內部的「安定團結」而已。如身居其位於國事不顧,明哲保身,不僅於國無利,也不益於天下百姓。這種處事態度,即使按現實觀念分析也不足取。張華生逢其時,內江之根早已植下,大廈將傾,國家已無長治久安,縱使斯人本事再大,也獨木難支,回天乏之力。不過,如無張華極力維持,元康年間的和平安定局面就不會出現,晉室怕已早亂。國家分裂更快。唐代韓瑗說:「微子去而殷國以亡,張華存而綱紀不亂。」(《資治通鑒·唐紀十六》)張華死後不久,朝綱失馭,內亂迭起,八王(即趙王倫、齊王冏、淮南王允、梁王彤、長沙王義、成都王穎、河間王禺、東海王越)紛爭,同室操戈、豆萁相煎,骨內相殘,混戰不已,直至相互力量消耗殆盡,「五湖」乘虛而入,中原戰亂不息,西晉王朝終致滅亡,統一不久的中國又復分裂,各族人民重新蒙受無窮苦難,直到270多年後隋滅陳,中國才又重新歸於一統。
Ⅲ 夢滿家.香香睡.創始人是金珍、春玲和張華三個人嗎一共有幾個創始人
聽說夢滿家.香香睡.有三個創始人,名字好像是金珍、春玲、張華。
Ⅳ 殺死了張華,導致局面失控,司馬家族究竟有多愚蠢
賈太後與司馬親王交戰時,張華表示中立。張華由賈皇後提拔,但賈皇後廢太子時,張華帶頭反對。面對已經進入白熱化的權力斗爭。張華的兒子和朋友勸他不要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中工作。但張華沒有聽從勸告,因為張華不太擔心自己的安全。張華是士紳的代表人物。從權力的角度來看,沒有哪個大臣敢殺張華。如果張華被殺,整個士族都可能失去控制。
殺害張華的後遺症非常嚴重,因為整個士族都有失控的危險。司馬倫殺了張華之後,他盡了最大的努力來吸引學者。他到處許下官方的願望,幾乎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國庫里。由於官府印章太多,官帽上的貂尾不夠,只能用狗尾代替,這也是成語“狗尾續貂”的由來。當司馬倫以自己沒有的罪名殺害張華時,整個士族都感到了威脅。
Ⅳ 西晉名臣張華為什麼願意輔佐亂政的賈南風
張華是個政治家,還是個詩人,對太康詩風有很大的影響。鍾嶸對他的詩作評價不高,說他的詩作多兒女情、少風雲氣,但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他是個有英雄情結的人,不乏英氣崢嶸的詩作,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細說了。
張華“性好人物”,喜歡提點新人,當時,以詩文唱和為契機,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至少16人的文人集團,其中9個人擔任過太子司馬遹的幕僚,他們分別是:荀隱,太子舍人;成公簡,太子中庶子;摯虞,太子舍人;陸機,太子洗馬;陸雲,太子舍人;薛兼,太子洗馬;顧榮,太子中舍人;賀循,太子舍人;陳壽,太子中庶子。張華本人,是太子少傅。
於是,就進行了一次人事調整:以華為侍中、中書監,頠為侍中,又以安南將軍裴楷為中書令,加侍中,與右僕射王戎並管機要。這一次調整之後,還真的讓人們有所期待,而且這幾個人也真的照顧到張華的老臉,對他還是很尊重的。所以,這個以張華為核心的組合,還真的讓晉朝有了一個短暫的平靜期。 賈南風當然不是治國的好手,她只是一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潑婦加悍婦。如果讓她去出台一個富民政策,她會覺得煩得要命。因此,她只是拿著大權,而把治國的大事都交給別人。 她把治國的事情交給這些人之後,便利用手中的權力開始了她個人風流無比的生活。
Ⅵ 山東濟南張華集團是干什麼的
這就是龐氏騙局吧,你推薦六個人帶上你七個人每人兩萬六千元錢(幾個月後只返你六千元)。這樣算這個集團得到14萬然後再給你一輛所謂價值10萬元的車,真實價值可能低於10萬。然後這個集團凈得4萬
Ⅶ 福華集團張華的妻子
沒有張華集團。在工商局查不到假的。
Ⅷ 華堅集團的總裁是誰
華堅鞋業
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華榮?對不對。是不是這個SB
Ⅸ 山東濟南張華集團是干什麼的
這就是龐氏騙局,你推薦六個人帶上你七個人每人兩萬六千元錢(幾個月後只返你六千元)。這樣算這個集團得到14萬然後再給你一輛所謂價值10萬元的車,真實價值可能低於10萬。然後這個集團凈得4萬,就是這樣的一個詐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