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是否需要最近3年連續盈利
定向增發條件較為寬松,沒有業績方面的要求,也無融資額的限制
增發的主要規定有以下幾點。
一、定向增發條件較為寬松,沒有業績方面的要求,也無融資額的限制,極大刺激了上市公司採用定向增發的沖動。定向增發成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流方式。
二、定向增發特定發行對象不超過十名,發行價格應不低於公告招股意向書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或前一個交易日的均價。
三、定向增發發行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業認購的股份,36個月內不得轉讓。增發部分的鎖定期不是很長,鎖定期結束以後,這部分股票將會進入二級市場流通,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
四、定向增發不需要經過煩瑣的審批程序,也不用漫長地等待,並且可以減少發行費用。採用定向增發方式,券商承銷的傭金大概是傳統方式的一半左右。
目前,管理層對於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並沒有關於公司盈利等相關方面的硬性規定。對於一些過往盈利記錄未能滿足公開融資條件,但又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公司而言,定向增發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的融資渠道。
定向增發對上市公司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對參與增發的其他機構來說,也提供了重要的投資機會。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定向增發方式可以使投資機構以簡潔、低成本的方式參與高成長公司或行業,輕易獲得公司或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定向增發的股權一般鎖定期只有一年左右時間,隨後可以進行流通,投資周期短且收益將非常豐厚。
從目前定向增發的情況來看,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擬定向增發股份的需求相當旺盛。而對於普通流通股股東而言,定向增發同樣意味著利好。
⑵ 陳湛勻:為何上市公司偏向選擇定向增發作為融資方式
定向增發區別於公開增發,其發行程序更為靈活;自中國正式實施新《證券法》後,比較多上市公司通過向有限的資深機構或個人投資者發行債卷、股票等投資產品,實現募資。因此,若企業需要融資的規模不大,較為合適的融資方式是選擇定向增發;雖然參與增發的投資者通過競價決定發行價格, 但中國證監會相關規定: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發行價不得低於市價的90%,發行股份12個月內(大股東認購的則為36個月)不得轉讓,募資用途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違規行為等。
陳湛勻指出:增發可選擇公開增發或者定向增發,公開增發類似於找工作時的校招或者社招,而定向增發則類似於內推,即對特定的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通常定向增發的購買者是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例如基金、保險公司、資管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社保基金等。
陳湛勻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青年期大學求學與成長型企業:
如圖所示在大學里每個人努力程度不一樣有的成績優秀(績優股),從而獲得了更多發展的機會(增發新股),陳湛勻表示,增發可選擇公開增發或者定向增發,公開增發類似於找工作時的校招或者社招,而定向增發則類似於內推,即對特定的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陳湛勻指出,通常定向增發的購買者是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例如基金、保險公司、資管公司、信託公司、財務公司、社保基金等。而個體投資者可以通過信託、資管和陽光私募等方式參與定向增發。
如上圖統計顯示我國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狀況,陳湛勻指出,定向增發已經成為了已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重要手段,整體的融資額不斷擴大,在2011年之後,定向增發的規模開始遠遠大於IPO的融資規模,目前已經成為A股市場第一大融資來源。陳湛勻表示,定向增發需要滿足一些既定的規則,例如: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發行價不得低於市價的90%,發行股份12個月內(大股東認購的為36個月)不得轉讓,以及募資用途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違規行為等。
陳湛勻指出,定向增發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有諸多的優勢,定增方案公布後,股價通常會上漲,待定向增發實施完畢時,股票在二級市場的價格已經遠高於定增的價格。投資者往往折價買到已上市的公司,因為通常定增的價格是以董事會決議公告日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折為底價。再者,定向增發對公司沒有盈利要求,不需要經過諸如IPO的繁瑣的審批程序,承銷傭金也較低。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⑶ 定向增發的定義
定向增發是指上市公司向符合條件的少數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行為,規定要求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發行價不得低於公告前20個交易市價均價的90%,發行股份12個月內(認購後變成控股股東或擁有實際控制權的36個月內)不得轉讓。
2006年證監會推出的《再融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關於非公開發行,除了規定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發行價不得低於市價的90%,發行股份12個月內(大股東認購的為36個月)不得轉讓,以及募資用途需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不得有違規行為等外,沒有其他條件,這就是說,非公開發行並無盈利要求,即使是虧損企業也可申請發行。
定向增發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大投資人(例如外資)欲成為上市公司戰略股東、甚至成為控股股東的。以前沒有定向增發,它們要入股通常只能向大股東購買股權(如摩根士丹利及國際金融公司聯合收購海螺水泥14.33%股權),新股東掏出來的錢進的是大股東的口袋,對做強上市公司直接作用不大。另一種是通過定向增發融資後去購並他人,迅速擴大規模。
定增對沖
定增對沖是指用股指期貨的組合頭寸實時追蹤、封閉股票端的風險敞口,以達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
作為股權再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定向增發廣受外界關注的一大特點是增發價格相對於增發時的市場價格往往有著較高的折價。2008年以來現金方式進行的定向增發平均折價率是20.65%,但根據我們的計算,解禁後20.65%的折價率只取得了11.1%的平均收益,重要原因是2008年至今上證綜指從5000多點下跌到了3000點下方,系統性風險侵蝕了參與定向增發的大部分獲利空間。
單只股票定向增發的對沖:我們計算了2008年以來的247次面向機構投資者的現金定向增發。使用了等值對沖之後的策略效果好於無對沖的策略,主要表現在平均收益由11.1%上升到了16.7%,盈利的公司比例由44.32%上升到了54.55%;另一方面總體收益的標准差由0.354下降到了0.342,收益更為平穩。但是用股指期貨對沖單只股票定向增發的方式並不完美,存在著單只股票與股指期貨的相關性不高,Beta不穩定等缺點。
多隻股票定向增發時的對沖:我們設計了用2億的資金滾動參與定向增發的案例,運用了等值對沖、Beta對沖和擇時對沖還有無對沖策略四種策略。最終結果顯示擇時對沖取得了最佳的收益,無對沖策略其次,等值對沖和Beta對沖最差;但另一方面等值對沖和Beta對沖的風險卻較前兩者低。
結論:機構投資者在參與定向增發時採用股指期貨進行對沖是鎖定收益、減小風險的較優方案。我們建議投資者選擇性地參與多隻定向增發的股票,構建現貨組合分散非系統性風險,同時用股指期貨對沖系統性風險,鎖定定向增發的收益。
⑷ 明白為什麼上市公司都選擇定向增發了,而不是配股
假設有家公司的股票現在交易價格是15元/股,現在這家公司要搞一次定向增發或者非公開增發,以10元/股的價格發行1億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號稱非常看好增發募集資金所投資的項目,所以要參與認購增發,另外還有一些張翔的爸、李翔的媽、這個牛散、那個私募也看好這個項目,大家湊湊就把這1億股增發給認購了。
現在的問題是這批人真的一共拿出10億元現金把這1億股增發的股票買回去了嗎?一般不是這樣的。通常的做法是這批人會拿出2億現金,另外再向證券公司借8億資金,湊成10億把這1億股增發的股票買下來。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一、因為向券商借錢了,所以這1億股股票得押在券商那裡。不過這也無所謂,因為定向增發或非定向增發一般都有鎖定期,在鎖定期裡面反正也不能拋;二、像這種借錢利率一般是比較高的(比方說年利率7%。知道了吧?銀行、信託為什麼能給理財產品支付遠高於定期的利率),那麼以年利率7%借了8億元資金,每年得支付0.56億元的利息給券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不過這些增發認購者自有辦法,他們買這1億股股票時還是掏了2億元真金白銀的,因此股票全部押在券商那裡好像多了點,他們會和券商商量:把其中的0.2億股拿出來由他們自由處置。
他們拿到的這0.2億股股票按照市價15元/股算市值是3億元,拿到銀行抵押貸款1.5億元因該沒什麼問題,那麼有了這1.5億元現金之後每年付給券商0.56億元利息就綽綽有餘。上市公司圈到10億大洋後得懂規矩,這裡面券商是出了大力的,喝水不忘挖井人,得拿出5億來認購券商的理財產品。
券商自然也不會白占上市公司資金,理財產品的利率也是不低的(比方說年利率5%),5億一年就是0.25億元,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提高了。皆大歡喜,一次定向增發或者非公開增發圓滿完成。我們不妨從增發認購者、上市公司、券商的角度來看看各自的現金流情況。
先說增發認購者:他們最初拿出2億元真金白銀、後收到1.5億元銀行抵押貸款,雖然每年得支付券商0.56億元利息,不過不管怎樣實際的現金凈流出遠遠少於名義上的10億元,也就是1-2億元的事。
再看上市公司:收到了10億元增發款、但流出5億元認購券商理財產品,現金凈流入5億元,每年還能收到0.25億元理財產品的利息。
券商:券商借出8億元、賣理財產品收回5億元,所以現金凈流出只有3億元,每年會收到增發認購者付來的0.56億元利息、但須從中拿出0.25億元付給上市公司(理財產品利息),所以每年實際收到的利息是0.31億元利息。投出去3億元,每年可以收到0.31億元利息,這是什麼收益率啊?都超出10%了,券商的業績能不好嗎?
過了一、兩年之後,增發股票解凍了。我們假設這時的市場不太好,這家公司的股票在這一、兩年之內竟然沒漲,還是15元/股。即便如此,增發認購者的收益還是很豐厚的,我給大家算算。既然解凍了,那麼就能拋了,1億股股票按15元/股的市價拋掉之後得到15億元現金,還掉向券商借的8億元,還剩7億元。
這一、兩年裡面付給券商、銀行的利息有1億多,同時這一、兩年裡為張羅這些事飯沒少吃、禮沒少送,就算花掉將近1億元吧(知道了吧?為什麼高消費場所總是不缺顧客,工作需要啊。),另外最初他們曾拿出真金白銀2億,7億元總共扣掉4億元後還有3億元。
這可是凈利潤啊,是當初拿出2億元認購增發所得到的凈利潤,盡管二級市場股價沒漲、還是增發時的15元/股,但增發認購者的投資收益已經是150%了!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萬一增發股解凍的時候二級市場不好、跌破發行價了,比方說股價只有8元/股了,那怎麼辦?
別急,那些增發認購者也有辦法應對的,比方說他們可以借幾天的過橋貸款先把借券商的8億給還了,還了之後抵押在券商那裡的0.8億股股票就可以拿出來了,拿出來之後向銀行抵押貸款貸個3-4億。
另外還可以跟銀行說增發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快要建成了,開工生產後需要一些流動資金,再貸個3-4億的流動資金貸款吧,兩筆貸款把過橋貸款還了,帳又平了。新貸的款通常是一年左右,等到時候再說吧。
如果過了一年之後市場仍然低迷,公司的股票價格仍然在增發價10元之下,那麼索性再搞第二次增發,理由是前次增發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已經開始生產了,但是這幾年市場情況有變,利潤比預想的差,需要往上游發展,打通產業鏈,自己生產原料,那樣才能提高利潤率,所以打算再增發一次投資二期工程。
我不知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如果明白之後,那麼下面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
1、如果券商不能夠通過收益互換為這些號稱要認購定向增發或非公開增發的人融資的話,那麼上面這個游戲玩起來是不是會有問題了。
2、老股民一定都記得以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和公開增發,而這幾年這些已經很少了,普遍看到的是定向增發和非公開增發。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上市公司配股融資基本要求:a.經注冊會記師核驗,公司最近3個會記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資產收益率計算依據;設立不滿3個會記年度的,按設立後的會記年度計算;b.公司一次配股發行股份總數,原則上不超過前次發行並募足股份後股本總額的30%;若公司具有實際控制權的股東全額認購所配售的股份。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c.本次配股距前次發行的時間間隔不少於一個會記年度。首先,不管是配股,還是公開增發,實施配股或公開增發融資的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與投資者是利益共同體,有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業績不佳,股價會跌破配股價或增發價,無法收回投資,獲得回報,股民若不看好配股投資項目前景,還可選擇賣出股票,不參與配股與公開增發;其次,按照實施配股的基本條件,許多績劣公司是無法達到基本條件,更別說實施配股融資圈錢的,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與買殼炒殼等投機行為。其三,按照非公開增發的規定要求: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非公開增發首先完全剝奪了股民的選擇權和表決權;其次,非公開增發公告日期不確定,上市公司作為增發收益者,完全有動力向參與非公開增發的操作者和利益方的進行利益輸送與暗箱操作,損害投資者利益,助長了不勞無獲、坑蒙拐騙、無心干實業、掙快錢的不正之風,進一步加劇實業空心化。
3、說實話很多上市公司的老總整天琢磨的就是這些事,尤其是長期業績不佳、長期微虧的公司,至於上市公司的生產,能維持就行。老總關心的是怎麼用股票作為籌碼通過所謂的資本運作為自己掙錢。
4、世面上極少看到這種層面上的、比較貼近實際情況的研究報告,而看到的一些分析都是什麼:增發價是10元/股,所以10元這里有強勁的支撐;什麼大股東踴躍認購增發的股票,表明對上市公司對後市非常看好等等。你知道了上面的這些後是不是覺得這些話都是莫名其妙的糊塗話?
事實上上市公司拿到了好幾個億的增發款之後不一定真的做募招時說的那些事,裡面也有一套玩法,簡單介紹一下玩法:用IPO或增發所得的部分資金購買銀行1年或幾年期理財產品,從銀行獲得理財產品收益憑證,用此收益憑證反向抵押給銀行進行貸款,提前將這筆資金套出,同時向銀行說明此筆貸款的獲得方為上市公司在海外離岸市場(通常為香港、新加坡等地)注冊的分公司(殼公司),離岸分公司再通過離岸人民幣市場將該筆資金及大部分收益套回國內,貸款資金再次購買理財產品,所得收益購買房產,如此反復操作套利(這是人民幣升值時的套利方式,現在進入人民幣貶值周期,再通過低價出口,高價進口的方式使部分外匯滯留國外),以後有機會再說吧。總而言之,這就是現在所謂的資本運作,大家有點感覺了吧。股東玩資本運作,股民玩題材差價。
⑸ 什麼是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股票
非公開發行即向特定投資者發行,也叫定向增發,實際上就是海外常見的私募。
中國股市一直以增量發行的方式為主,境外市場一般推行「存量發行」。前者是已發行股票的公司經一定時期後為擴充股本而發新股;後者指股份公司不增發新股,僅將原有的老股東的股份再賣給市場投資人。
增量發行又分有償無償兩種類型,有償主要包括配股和向社會增發;無償即為送股。
1、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發債等都屬於再融資概念的范疇。
2、增發:是指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而再次發行股票的行為。
3、定向增發:是增發的一種形式.是指上市公司在增發股票時,其發行的對象是特定的投資者(不是有錢就能買)。
4、在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總是在股票價值與市場價格相當或被市場價格高估時,實施增發計劃;而在股票價值被市場價格低估時實施回購計劃.這才是遵循價值規律、符合市場經濟邏輯的合理增發行為。因為在市場價格低於股票價值時實施增發,對公司原有股東無異於是一次盤剝,當然對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和投資信心都是一種傷害。
所謂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是指在上市公司收購、合並及資產重組中,上市公司以新發行一定數量的股份為對價,取得特定人資產的行為。證監會於2001年底出台的《關於上市公司重大購買、出售、置換資產若干問題的通知》和2002年9月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已經為今後推出定向增發制度預留了空間。由於定向增發是一個相對比較敏感的市場話題,過去只有少數公司進行過定向增發試點,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制定關於定向增發的規范意見,為在較大范圍內推行定向增發打好基礎。
⑹ 請問上市公司收購和定向增發有什麼區別 意義
上市公司收購
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投資者依法購買股份有限公司已發行上市的股份,從而獲得該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行為。
中文名:上市公司收購
外文名:The acquisition of listing Corporation
類別:廣義和狹義之分
特點:即為證券買賣,具有證券交易
收購方式:要約收購,協議收購
收購條件:須藉助證券交易場所完成
簡單的說,上市公司收購就是通過二級市場(我國A股)收購其目標對象的上市流通股票,從而達到全面收購及控制該公司的目的,收購成功後,這個公司就等於是你的了。
內涵意義:
上市公司收購是指投資者公開收購股份有限公司已經依法發行上市的的股份以曲線收購,達到對該公司控股或者合並目的的行為。
其主要內涵可作如下理解:
其一,上市公司收購的目標是上市公司,收購的標的物是上市公司發行的股份,而不是目標公司的具體資產;
其二,上市公司收購的主體是投資者,投資者即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經濟實體;
其三,收購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目標公司的控制股或者取得控制權。收購成功後,收購方一般並不將目標公司的法人資格解散,更不會將目標公司的上市資格主動取消。在中國,保持上市公司的上市資格,並利用該寶貴的殼資源從事資本運作以獲得發展,是收購的終極目的。
定向增發
非公開發行即向特定投資者發行,也叫定向增發,實際上就是海外常見的私募,中國股市早已有之。但是,作為兩大背景下——即新《證券法》正式實施和股改後股份全流通——率先推出的一項新政,非公開發行同以前的定向增發相比,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中文名:定向增發
發行價:不低於市價90%
鎖定期:12個月
對象人數:不超過10人
定向增發包括兩種情形:一種是大投資人(例如外資)欲成為上市公司戰略股東、甚至成為控股股東的。以前沒有定向增發,它們要入股通常只能向大股東購買股權(如摩根士丹利及國際金融公司聯合收購海螺水泥14.33%股權),新股東掏出來的錢進的是大股東的口袋,對做強上市公司直接作用不大。另一種是通過定向增發融資後去購並他人,迅速擴大規模。
作用意義:
1、利用上市公司的市場化估值溢價(相對於母公司資產賬面價值而言),將母公司資產通過資本市場放大,從而提升母公司的資產價值。
2、符合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要求,從根本上避免了母公司與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和同業競爭,實現了上市公司在財務和經營上的完全自主。
3、對於控股比例較低的集團公司而言,通過定向增發可進一步強化對上市公司的控制。
4、對國企上市公司和集團而言,減少了管理層次,使大量外部性問題內部化,降低了交易費用,能夠更有效地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強化市值導向機制。
5、時機選擇的重要性。當前上市公司估值尚處於較低位置,此時採取定向增發對集團而言,能獲得更多股份,從未來減持角度考慮,更為有利。
6、定向增發可以作為一種新的並購手段,促進優質龍頭公司通過並購實現成長。
7.非公開發行大股東以及有實力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大投資人可以以接近市價、乃至超過市價的價格,為上市公司輸送資金,盡量減少小股民的投資風險。由於參與定向的最多10名投資人都有明確的鎖定期,一般來說,敢於提出非公開增發計劃、並且已經被大投資人所接受的上市公司,會有較好的成長性。
⑺ 為什麼實行配股的上市公司很少見了,大多採取增發股份的方式
上市公司股權再融資主要有四種方式,即配股、可轉債、公開增發與定向增發!目前以定向增發與可轉債為主,輔以公開增發,配股較少使用。
讓我們分析分析各種再融資方式的特點,就知道其中的門道!
4、配股
所有的增發股都向原股東按一定的比例配售,就是配股!因此,配售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增發。
一般配股定價下限是每股凈資產!可想而知,銀行、鋼鐵等周期性行業很少會採用這種方式。而對其他大部分行業來說,配股價可以很低!
因為配股價可以很低,所以上市後要除權,這對中小股東很不友好!
A股牛短熊長,大部分公司的中小流通股東都是被套而被迫長期持有。上市公司搞配股,這些被套股東根本無心或者無力參與,又不想再遇除權的損失,只能被逼割肉!
就算有些沒有割肉的,也不聞不問了,再加上一些遺忘者,將產生一些棄購的廉價股份。這些棄購股按道理由承銷券商包銷,實際上這么一塊大肥肉也逃不過大股東的法眼!
因此,配股就是擺明了要割韭菜的,廣大股民對於此深惡痛絕!由於忌憚口誅筆伐,上市公司一般也不敢輕易動用。
⑻ 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有哪些類型
新的再融資管理辦法較老辦法變化很大,在適當降低再融資門檻的同時,最大的兩個變化是引入了定向增發的制度,另外將增發的定價辦法改變為市價增發。這兩大變化促使上市公司紛紛採用定向增發方式進行再融資。新辦法有關定向增發的主要規定有以下幾點。
一、定向增發條件較為寬松,沒有業績方面的要求,也無融資額的限制,極大刺激了上市公司採用定向增發的沖動。定向增發成為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流方式。
二、定向增發特定發行對象不超過十名,發行價格應不低於公告招股意向書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或前一個交易日的均價。http://www.lqz.cn/
三、定向增發發行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12個月內不得轉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業認購的股份,36個月內不得轉讓。增發部分的鎖定期不是很長,鎖定期結束以後,這部分股票將會進入二級市場流通,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
四、定向增發不需要經過煩瑣的審批程序,也不用漫長地等待,並且可以減少發行費用。採用定向增發方式,券商承銷的傭金大概是傳統方式的一半左右。
目前,管理層對於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並沒有關於公司盈利等相關方面的硬性規定。對於一些過往盈利記錄未能滿足公開融資條件,但又面臨重大發展機遇的公司而言,定向增發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關鍵性的融資渠道。
定向增發對上市公司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對參與增發的其他機構來說,也提供了重要的投資機會。對於投資機構來說,定向增發方式可以使投資機構以簡潔、低成本的方式參與高成長公司或行業,輕易獲得公司或行業高速發展帶來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定向增發的股權一般鎖定期只有一年左右時間,隨後可以進行流通,投資周期短且收益將非常豐厚。
從目前定向增發的情況來看,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擬定向增發股份的需求相當旺盛。而對於普通流通股股東而言,定向增發同樣意味著利好。
一、對於流通股股東而言,定向增發可以提高每股凈資產,具有利好效應,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同。不過,如果面對關聯方定向增發,還需謹慎看待。因為有可能上市公司通過定向增發,將集團公司或關聯方的資產裝入上市公司的資產中,新注入資產的經營前景則需要投資者仔細考量。
二、定向增發之所以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追捧,一個最重要因素是現在的定向增發完全是市場化發行。定向增發的實施,由於有發行價作為保底,這將封殺股價的下跌空間。同時,為了增發的成功,上市公司也有動力做好業績,這就成為股價上漲的最大推動力。
三、定向增發極有可能給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G鞍鋼(000898)向鞍鋼集團定向增發,然後再用募集來的資金反向收購集團公司的優質鋼鐵資產。由此不僅解決了長期存在的關聯交易問題,而且還迅速提升了G
鞍鋼的經營業績,增厚了每股收益,實現了業績的確定性增長。
四、定向增發有利於引進戰略投資者,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G江鈴、G 華新等就是代表。
定向增發作為資本市場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將可能實現上市公司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雙贏局面,普遍受到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