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董明珠被擠出十大股東名單了嗎
5月8日,格力電器對2017年年報作出補充更正公告,更正黃輝職務為執行總裁。而在格力電器今年「五一」前發布的2017年報中,黃輝的職務為常務副總裁。與此相對的是,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已有一年未加持格力股份。這種悄然變化引起了坊間的諸多猜測。
5月31日,董明珠的任期就將到期,而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也將召開。此前,曾有內部人士表示,目前格力電器還離不開董明珠,而格力電器市場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一直表示「不了解相關情況」。
B. 欣泰電氣退市持有股民怎麼辦
符合規定的股民可以獲得先行賠償。
1、深交所表示,退市後將不再接受其重新上市申請。可以預計,欣泰電氣在暫停上市後無法恢復上市,在終止上市後無法重新上市。不過,依照先行賠付制度,符合規定的股民可以獲得先行賠償。
2、深交所2016年7月11日發布了關於欣泰電氣投資者關心問題的說明。深交所提醒:欣泰電氣股東在公司暫停上市階段和終止上市階段還有兩段交易機會:
(1)公司收到處罰決定後復牌交易30個交易日,自7月12日復牌起算;
(2)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做出終止上市決定後15個交易日屆滿的次一個交易日起,進入30個交易日退市整理期。
(2)保變電氣股東擴展閱讀:
此前,在萬福生科欺詐發行一案中,保薦機構平安證券設立3億元先行賠付專項基金,實際賠付金額約1.79億元;而在海聯訊欺詐發行案中,上市公司的4位主要股東出資2億元設立補償基金,實際賠付金額約0.89億元。
先行賠付不僅能約束發行人的行為,強化保薦機構責任,而且化繁為簡,有利於提高中小投資者的維權效率和積極性,是一項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建設制度。其精髓就是將繁瑣的法律程序義務由一般投資者身上轉移到保薦機構身上———先賠了再說,剩下的事情由保薦機構與發行人等去交涉。
作為投資者,有一點需要了解的是,「先行賠付」並不代表保薦機構就是第一責任人。先行賠付的目的是保護中小投資者,免受欺詐發行造成損失而進行的先予賠償安排,並非是法律上最終的責任認定。
C. 要做格力二股東 姚振華還得砸多少 繼續增
2016年12月03日 02:02 【源自網路】
寶萬大戰的硝煙尚未散去,「野蠻人」又將敲響格力電器(000651.SZ)的大門。
11月30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公告,證實了前幾日股價大漲背後,姚振華掌舵的寶能系資本確實在持續舉牌,持股比例已接近5%的舉牌線。12月2日,格力電器收盤價為28.76元,比前一日下滑6%。
收購新能源汽車失敗,讓寶能系抓住了狩獵格力電器的好時機。與此同時,大股東格力集團的一系列人事變動也讓格力電器處境微妙。在這敏感時刻,處於風口浪尖上的格力電器將如何應對「野蠻人」的入侵呢?
8天拿下「三股東」
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只用了短短8個交易日。
格力電器的公告顯示,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自 2016 年 11 月17日公司股票復牌至2016年11月28日期間,大量購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從三季度末的0.99%大幅上升至4.13%,由第六大股東一躍成為第三大股東。
公告同時顯示,目前前海人壽尚未達到持股5%的披露標准,公司也尚未獲悉其後續投資計劃和投資目的。
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三大股東,前海人壽則花了約47億元人民幣。
以格力電器目前總股本為60.16億股計,前海人壽增持的3.14%比例相當於1.89億股的格力電器股份。而公告中的8個交易日中,格力電器的平均收盤價為24.88元。
前海人壽大舉增持格力電器,發生在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遇阻、定增方案流產之後。
10月28日,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定增收購方案遭到臨時股東大會否決。兩天後,格力電器以調整收購方案為由申請停牌。最終格力在11月16日宣告終止收購計劃,11月17日起股票復牌。
但在復牌後,格力電器的股價上漲迅速。
11月28日晚間,格力電器宣布,其股價在2016 年 11 月 17 日至 11 月 28日期間漲幅累計達到 27%,換手率則達到 32%。深交所於當天要求格力對相關事項進行核查。
姚振華和他執掌的寶能系則隨著這番核查浮出水面。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姚振華。
在經過寶萬大戰的熏陶後,資本市場對姚振華以及他掌舵的寶能系資本並不陌生。
「寶能系」在增持萬科至第一大股東的道路上,不僅與以王石為代表的萬科管理層數度激烈交鋒,也引發了外界對其「野蠻人」身份的巨大爭議。
離二股東還有多遠
對於「野蠻人的入侵」,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5月19日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曾表態稱,不會有「野蠻人」進入格力,格力是製造業公司,與萬科有本質區別。
但在格力電器公布審核結果前,外界已有其被險資盯上的觀點。長城證券收購兼並部總經理尹中余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格力電器與萬科極其相似的一點就是,管理層不擁有絕對控制權,公司股權也極度分散,同時公司擁有著極好的現金流和利潤能力,但市盈率卻偏低。」
格力電器的2016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前十大股東名單中,格力系股東的持股比例僅為27.87%。而後5位股東的持股比例都不超過1%。此外,格力電器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達到141.62億元,流動資產的貨幣資金則達到972.34億元。同期,格力的ROE為22.57%。
事實上,前海人壽在2015年第四季度已經「盯上」格力電器。
《華夏時報》記者查閱格力電器財報發現,前海人壽旗下的保險產品「海利年年」在2015年四季度末以1.14%的持股比例,首次躋身格力電器第六大股東。2016年一季度,前海人壽-海利年年繼續增持格力電器股份至1.5%,成為其第四大股東,但隨後發生減持。在2016年三季度末,前海人壽-海利年年的持股比例降至0.99%,重回第六大股東的位置。
目前尚不清楚前海人壽是否進一步增持格力電器,但如果其想在格力電器中更進一步成為第二大股東,花費則要比此前的增持成本更高。
據業內人士粗略計算,前海人壽至少要增持2.88億股,才能與由格力主要經銷商共同投資成立的二股東京海擔保持有的8.91%的股份比例相當。以12月2日格力電器28.76元的收盤價計算,寶能系想成為二股東,至少還要掏出83億元人民幣。
尹中余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目前險資頻頻舉牌,除了資金量比較大外,從整個配置上講今年債券不太好,由於美國加息,回報率達不到預期。險資就要去找大盤藍籌績優股去投。
他認為,寶能轉過來投資格力是對的,格力在製造業有價值。但也不排除它是借格力最近的事件來推波助瀾,博得市場關注。
寶格之爭的風險
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失敗,對寶能系來說是一個進入的好時機。
有觀點認為,假如格力收購銀隆的配套募資方案通過,寶能系舉牌帶來的風險就會大幅降低。
在這份被否決的融資方案中,格力電器宣布向格力集團、員工持股計劃等認購對象增發不超過97億元人民幣。其中,員工持股計劃的認購金額為23.74億元,認購股份不超過15249.81萬股。
中金公司此前也發布研報分析稱,如果格力收購銀隆的增發方案被通過,支持管理層的股份將超過43%,不適合被舉牌。
而在收購銀隆失敗的同時,格力電器大股東格力集團也發生了一系列人事變動,令外界對格力電器與大股東間的關系有所猜想。11月11日晚間,董明珠在10月18日被免去格力集團董事長的消息傳出。11月22日,珠海市國資委任命70後的周樂偉接任格力集團董事長和黨委書記。
在寶能系兵臨城下的同時,格力電器的高管和董事也在11月17日復牌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增持。
公告顯示,在2016年11月17日至2016年11月28日期間,格力電器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共買入155800股,以上文提到的24.88元的平均收盤價粗略計算,花費接近390萬。此外,格力電器董事徐自發及其家人共買入784800股,耗資則接近兩千萬。公告顯示,徐自發同時為京海擔保的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的前二十大股東名單中,董明珠已位列第九,比三季報中提前一位。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格力在11月24日宣布的全員加薪也是格力阻止險資進入的手段之一。據測算,格力7萬員工將使格力電器每年增加至少8.4億元的支出,在短期內能夠降低公司利潤、減少股東分紅。
但隨著前海人壽的持股接近5%,寶萬大戰的一幕是否將會在格力電器上演?董明珠此前曾在采訪中表示,任何人接手,只會把這個企業搞垮不會搞好。
有金融業從業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認為寶能舉牌格力還是看好權益類資產。他分析稱,安邦和寶能在業內人士來看風格比較激進,找的都是分紅比較多、基本面比較好的企業去投。
尹中余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企業對險資的高度警惕緣於國內企業的股權比例稀釋太厲害,又沒有毒丸計劃和打擊惡意收購體系。
但他也認為,寶萬大戰在格力電器上演的可能性並不大。他表示國資身份的格力集團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大股東身份。假如前海人壽的增持存在威脅,格力集團也會隨之增持。他同時說:「前海人壽在萬科這些企業的投入已經很高了,還有沒有資金投入格力電器這么大的盤子呢?」
D. 當時選舉格力董事長職位,董明珠是靠什麼說服別人選她的
本次格力電器大股東格力集團推薦的四位非獨立董事候選人之中的三個均為格力電器現任高管,分別是現任董事長董明珠,執行總裁黃輝,副總裁、財務負責人和董事會秘書望靖東,以及格力集團常務副總裁張偉,顯示出對格力電器現任高管團隊的支持。
在大股東已表達對董明珠的支持,業績又實現了董明珠的諾言,格力的員工又十分擁護董明珠的情況下,柏穎科技認為有足夠的理由讓中小股東最終會選擇支持董明珠,畢竟在董明珠的經營管理之下格力保持了20多年的國內空調老大的位置,並持續賺取了豐厚的利潤,顯然選擇董明珠將是更穩妥的選擇。
E. 四方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6年12月,北京四方同創保護與控制設備有限公司更名為四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由"四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四方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為實現相關股東直接持有四方股份之股份的計劃安排,四方集團於2014年2月21日作出股東大會決議,四方集團擬以存續分立的方式,分立為四方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存續公司)與北京福瑞天翔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為新設公司)。
法定代表人:高秀環
成立時間:1999-04-19
注冊資本:7098.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00000031327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農大南路1號院6號樓
F. 天威保變為何變為保變電氣
保定天威保變原是最大控股股東,背後是兵裝集團,但是新能源業務虧損,導致公司債無力付息,然後天威對兵裝集團定向增發,最大控制股東變為兵裝集團,而背後兵工裝備集團打算把這些負債扔到天威身上而保留上市公司並更名為保變電氣
基本就是棄天威留保變,看兵裝集團如何整理保變電氣了
G. 保變電氣是不是央企
是央企,也是股份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國兵裝集團
H. 保變電氣股票怎麼樣能漲嗎9元買的
保變電氣屬於電氣設備板塊,大股東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實力雄厚。近期股價整體處於上升趨勢,而且今日大盤行情不錯,短線暫時是安全的,明日上漲概率較大。個人建議僅供參考,尋股問股可以搜索牛仔直播,只為股民著想的社區。
I. 如何利用股東的錢做大生意
證券市場現在已經成為企業主要的融資場所,從中可以獲得廉價的資本金,把企業做大。
作為上市公司的控股方,好處自然多多,利用別人的錢做生意,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首先,在上市時溢價發行的股票,會帶來資本公積金的增加;其次,如果二級市場上將股票價格炒高,差價所形成的利益更為驚人。
國內的網路企業如新浪、搜狐、網易等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之後,在還沒有開始為股東賺錢的情況下,立即先被股東們「喂」成了億萬富翁。股東們所作出的「無私奉獻」當然是為了求得回報。
股東和企業的關系是最穩定的一種關系,你可以在不想當股東時賣出股票,但總會有新的股東接棒。這種牢固關系除非企業破產清盤,否則很難動搖。
作為企業的控股方來說,要協調好同股東的關系,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使企業經營蒸蒸日上,股票價格不斷上漲。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贏來大批追隨你的股東。
美國人詹姆斯·林就是一個善於協調與股東關系的高手。
1955年,擁有一間電機工程行的詹姆斯·林向證券公司申請成立股份制公司。但證券經紀商和投資銀行都瞧不起這個毫無背景的小人物,他們認為一個小小的電機工程行是不可能公開發行股票的,詹姆斯·林的申請被認為是異想天開。
但沒過多久,金融界的人士便發覺他獨自一人動手幹了起來,並且辦妥了一切法律手續,把電機行改為林氏電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獲准發行80萬股普通股票。
然而,直到這個時候,金融商們仍不相信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商人能獲得成功,他們懷著幸災樂禍的心情等著看笑話呢!
早年流浪生涯造就的堅強意志促使詹姆斯·林立刻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根據股份公司內部股權的規定,允許他個人持有一半的股份,其餘的一半即40萬股以每股2.5美元公開上市,也就是說,如果股票全部售出,就可獲得100萬美元的現金收入。
誰會把賭注押在一個小商人身上,去購買前景渺茫的股票呢?證券商們因此斷定詹姆斯·林必將失敗。在他們看來,沒有他們出馬,股票發行將無法進行。
使這些自鳴得意的證券商們搞不懂的是,詹姆斯·林沒有按他們的一貫方法行事,卻找了一幫朋友替他做口頭宣傳,而證券商們平時總是以電話和挨家挨戶推銷的方式發行股票。
其實,這是詹姆斯經過充分比較之後做出的決定。打電話及上門推銷的方式雖然有效,但開銷太大,進展緩慢。思維獨特的他想出了一個方便有效、費用低廉的推銷方法。
他和他的朋友們出乎意料地出現在工業品博覽會上,向來賓散發公司將發行股票的傳單。此舉果然奏效,在短時間內,他的股票全部售完,令那些保守的證券商們大吃一驚。
在這一獨特而又大膽的策略運用下,他不僅擁有了大量的發展資金,而且還為其公司及個人擁有的股權建立起高水準的市場信譽。
雖然初戰告捷,但通向企業王國的道路卻並不平坦。美國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中小型公司時時面臨著倒閉的危險,想擴大自身經營尚且困難,更不用說在短時期內迅速崛起了。
在風雲變幻的市場競爭中,詹姆斯·林又獨辟蹊徑,在短短幾年間一舉買下了3家公司,資產總額扶搖直上,到1960年已達數千萬美元。
在其他中小型公司互相拼搏,苦苦掙扎之時,林氏公司脫穎而出。
收購是需要大量現金的,詹姆斯·林個人當然不可能擁有這樣多的資金,資金的來源主要是向股東增發或配售新股。由於收購能刺激公司股票上漲,股票上漲之後,不但會引來眾多的投資者,還使增發或配售的新股價格增高,現金來源也就越來越充裕,有了足夠的現金又能支持收購行動。
林氏公司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王國初具雛形,詹姆斯·林也成為了商業界的風雲人物。詹姆斯·林不再是個小生意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他用種種吞並、購買的手法控制了好幾家公司,慢慢向自己夢寐以求的企業王國邁進。
1961年春,他又兼並了一家公司,並變更公司的名稱為林一迪姆斯一伏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LTV公司。
如果按照常規模式發展,要達到這種規模非得用幾十年時間不可。詹姆斯·林卻將速度大大加快,在幾年內就做到了。
他的每一次收購行動都是用別人的錢完成的。
當這些被吞並的公司並入LTV公司之後,它們的舊股東把原來的股票交回,換發了LTV母公司的股票。這樣,在股市上已買不到原來公司的股票,能買到的只有LTV公司一家的股票。
當年組建股份公司的經驗告訴詹姆斯·林,發行股票後隨著股價上漲,他的財富便大大增加了,現在他為什麼不可以用LTV公司的子公司,也如法炮製一番,用以增加公司的市場資產呢?
這些以前曾是各自獨立的公司,而今只不過是LTV公司的財務報表中所謂的「賬面資產總額」的一部分數字而已。
在這種相當保守的數字後面,一定還有擴展的餘地。詹姆斯·林正是在這一思維驅動下找到了一條快速增加財富的捷徑。
1965年,他按照業務范圍,把LTV公司分為三個獨立的公司,即LTV航空公司、LTV電氣公司和LTV林一阿提克電子公司。每一公司發行自己的股票,除LTV母公司掌握大部分外,其餘都在證券市場上公開發行。
股票上市後,果如先前所料,投資者蜂擁而至,踴躍搶購,三家公司的股價飛漲。這樣,擁有3/4以上股權的LTV母公司的財產急速上升,其本身的股票也隨之上漲。
企業吸引投資者來當股東的方法很多,收購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