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歐洲銀行去杠桿

歐洲銀行去杠桿

發布時間:2021-04-30 14:30:20

『壹』 歐債危機的深層分析

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高福利、低盈餘的希臘無法通過公共財政盈餘來支撐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金融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於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於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於枯竭的惡性循環,債務負擔成為不能承受之重。
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義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11年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9月份和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義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主權評級被下調使上述四國借入資金的利息變得相當高,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禦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遊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並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遊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佔比達到52.57%,其中旅遊業約佔20%,而工業佔GDP的比重僅有14.62%,農業佔GDP的比重更少為3.27%。加上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佔GDP的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航運業的衰退對造船業形成了巨大沖擊。由此看出,希臘的支柱產業屬於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拉動經濟的義大利在危機面前顯得力不從心。義大利經濟結構的最大特點是以出口加工為主的中小企業(創造國內生產總值的70%)。2010年義大利成為世界第7大出口大國(出口總額4131億歐元,佔世界出口額比重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動的經濟體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對義大利的出口製造業和旅遊業沖擊非常大,2009年其出口總量出現大幅下滑,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狀況還主要依賴於各國的經濟復甦進程。隨著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和競爭加劇,義大利原有的競爭優勢逐漸消失,近10 年義大利的經濟增長緩慢,低於歐盟的平均水平。
依靠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築業、汽車製造業與旅遊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於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築業成為西班牙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班牙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捲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以上,其中25 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業率也存在體制性因素,就業政策不鼓勵招收新人。而海外遊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遊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於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GDP也比義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並接受了歐盟和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的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工業基礎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家及其相似,2010 年葡萄牙的農林牧漁業只創造了2.38%的增加值,工業創造了23.5%的增加值,而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達到了74.12%(受大西洋影響而形成溫和的地中海天氣以及綿延漫長的海岸,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得葡萄牙旅遊業得以很好的發展)。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製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制葯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沖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於歐元區中相對落後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於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和旅遊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
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隨著工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種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育率不斷下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不斷上升,最快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是日本,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上世紀90 年代初開始出現拐點,隨之出現了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和政府債務的不斷上升。我們判斷從二十世紀末開始,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結構也開始步入快速老齡化主要有三個方面:長期低出生率和生育率、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生育潮人口大規模步入老齡化。
首先,從主要國家出生率(每1000 人中出生的嬰兒數)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孩子個數)看出,歐盟國家的嬰兒出生率和生育率近幾年來低於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出生率降低最快的區域。
其次,1996-2010 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從76.1 歲上升至79.4 歲。美國聯邦統計局預計到2050年歐盟國家人口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將達到83.3歲。最後,由於二戰後生育潮已經開始接近退休年齡,並且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歐元區人口年齡結構從正金字塔形逐步向倒金字塔形轉變,人口佔比的峰值從1990 年的25-29 歲上移至2007 年的40-44 歲,而且這一趨勢仍在進行,從今往後老齡化問題將進一步惡化。
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對於歐盟內部來講,既有神聖日耳曼羅馬帝國(西歐地區)與拜占庭帝國(東歐地 區)之間的問題(同屬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但政治制度不同導致經濟發展道路不同),也存在南歐和北歐之間的問題。對於歐元區來講,主要的矛盾體現在南北歐問題上。天主教在與百姓共同生活的一千年來,變得稍具靈活性,而新教是一個忠於聖經的嚴格的教派,所以信新教的北歐人比南歐人更嚴謹有序,在加上地理和氣候因素,把這兩種文化的人群捆綁在同一個貨幣體系下,必然會帶來以下南北歐格局:北歐製造,南歐消費;北歐儲蓄,南歐借貸;北歐出口,南歐進口;北歐經常賬戶盈餘,南歐赤字;北歐人追求財富,南歐人追求享受。
表:部分歐盟區各國儲蓄消費的差異 人均儲蓄(歐元) 進口(百萬歐元) 人均消費(歐元) 出口(百萬歐元) 經常賬戶盈餘(百萬歐元) 丹麥 2400 20300 118540 106158.9 12381.1 芬蘭 1800 17500 72643 70298 2345 瑞典 4200 17500 173287.3 152336.8 20950.5 冰島 -4400 14600 5320.1 4267.3 952.8 挪威 12100 26300 130787.6 8927 952.8 愛爾蘭 400 16100 17673 127900.9 29772.1 希臘 -2400 15300 48879.9 69057.1 -22994 西班牙 300 13900 279001 301995 -22994 義大利 -300 15600 414728.4 442162.8 -27434.4 葡萄牙 -1400 10900 53462.3 65828 -12365.7 法國 1000 16700 9153 537498 -45345 德國 2400 16500 1159800 102450 135450 資料來源:歐盟統計局
南歐消費格局得以維持必須有較高保障和福利為支撐(中國消費水平上不去就是個例證)。近幾年來歐盟各國的社會福利佔GDP 的比重有趨同的趨勢(如圖8),許多南歐國家由佔比小於20%逐漸上升到20%以上,其中希臘和愛爾蘭較為突出。2010 年希臘社會福利支出佔GDP的比重為20.6%,而社會福利在政府總支出中的佔比更是高達41.6%。在經濟發展良好的時候並不會出現問題,但在外在沖擊下,本國經濟增長停滯時,就出現了問題。從2008到2010年,愛爾蘭和希臘GDP都出現了負增長,而西班牙近兩年也出現了負增長,這些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並沒有因此減少,導致其財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臘財政赤字佔GDP比重達到了10.4%,而愛爾蘭這一比重更是高達32.4%。
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法國堅決支持救援,德國在救援問題上的左右搖擺使得歐債危機長期處於膠著狀態。是否要對身陷危機的國家施以援手主要取決於德國和法國的態度。法國是堅決支持對危機國實施救援的,因為法國銀行持有相當數量的歐元區債券,如果這些國家違約的話,法國的損失將會非常慘重(從三大評級機構下調法國兩大銀行評級可以看出)。德國是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其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嚴格的成本控制。在歐元開始成為統一貨幣的12 年裡,德國國內工資上漲速度緩慢(年均2%左右),導致國內消費不振,但是赤字控制的比較好。歐洲五國從加入歐元區之後,為了縮短與歐元區其他國家各方面的差距,工資一直在上漲,平均每年上漲10%以上。勞動力優勢的存在使得南歐各國的人均GDP 水平也在不斷的上漲,與法德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但是隨著工資上漲,競爭力也不斷減弱,後期各國只能靠旅遊房地產等項目來拉動經濟,這些經濟增長的源動力異常脆弱,在受到外部沖擊時顯得不堪一擊。 德國這些年忍受著福利削減,工資長期不上漲的痛苦,卻要讓他們去拯救那些享受高福利高工資的國家,本國民眾顯然會心有不甘,為了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持率,德國政府在做決定時必須考慮到民眾的呼聲。但是如果不救的話,又會面臨本國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導致大量銀行倒閉,危急到本國經濟,這個局面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德國正面臨艱難的選擇,歐債危機如何演繹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德國的態度。 第一種觀點: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標普在2012年1月13日宣布降低法國信用評級。聲明中殺傷力最強的並不是降級決定本身,而是其對降級理由的說明。標普認為,歐洲對債務危機成因認識片面,因此在應對思路上誤入歧途,通過財政緊縮解決債務危機是「自我毀滅」的方法。由此看來,標普的降級決定並非僅僅針對個別國家,而是對歐元區的危機應對努力投了政治不信任票。
標普認為,歐債危機的根源並非僅是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換言之,歐債危機並不僅僅是因為南歐國家花得太多,而是掙得太少;並不僅是財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是競爭力下滑,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
標普的這一觀點並不孤單。歐債危機爆發以來,圍繞如何解決危機存在兩種不同思路:一種認為債務危機是個別國家財政紀律欠佳造成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削減赤字,訂立財政契約強化財政紀律;一種則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因此在降低長期赤字比例的同時,短期應更關注經濟刺激和改革方案。
值得擔心的是,如果投資者開始日趨認同標普的降級理由,則意味著歐洲將迎來更大的信心打擊
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第一,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於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於內部目標,主要著力於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後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盡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佔GDP 比重上限60%的標准,但是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沖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後;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主權債務激增;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危機爆發。
第二,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並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鬆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於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並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的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以下,低於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並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34.4%,比利時為34%,義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於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製造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於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製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第三,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後協商成本很高。由於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後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後,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歐元區銀行體系互相持有債務令危機牽一發動全身,近幾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貳』 去杠桿是指降低財務杠桿嗎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麼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叄』 歐洲銀行1比30杠桿比例什麼意思

簡單說幾句,杠桿有很多方面。
其一,從資本金要求率上來說,假如要投資一個項目,在對項目看好的前提下,融資分股權和債權。
如果我出5元錢,然後借95元,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杠桿20倍。
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可以看到,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
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
國家也對杠桿率上限作規定,比如規定給做保障房的項目做直接融資,最少資本金要是40%,就是最多2.5倍的杠桿。
這樣一來,從市場風險偏好和監管層面都在降低杠桿比率防範風險。

還有就是保證金制度也與這個類似:
我說我明天要買100萬的貨,我給你2萬塊做保證金。然後我在明天來臨之前把100萬的貨120萬賣給別人,我就賺了18萬。50倍的杠桿,800%的純收益!!!
很多金融衍生品與這個規則本質上類似,都是以一定比率的保證金撬動大資金。
金融危機前,美國的各種衍生品的保證金比率非常低,造成市場上的交易總規模大大高於GDP,是多少倍(數據忘了)。
經濟向好,市場上升的時候,貨物不斷能夠有人接盤,看起來經濟運行健康。
某一天,突然發現,我存的2塊錢保證金承諾要買的貨物賣不出去了…… 我又沒有打算真正去買這個東西……反正也沒錢買。。那就破產咯……
好吧…… 連鎖反應,你懂的。就崩盤了……
就如同大海退潮,你一看,他媽的都是在裸泳…… 沒錢你買個屁啊

其二,從社會融資結構上來說,我國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大。
間接融資將通過銀行體系進一步放大貨幣量,這是貨幣乘數效應。
舉例:銀行只有100元,你從銀行貸款100元,然後存在銀行。然後銀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貸給別人…… 這就是創造了廣義貨幣供應M2
銀行有一個准備金率,20%的准備金率,就是說 你存到銀行100元,銀行最多隻能貸出去80元,這樣就不能無限創造貨幣。然後這時候,在准備金率是20%的情況下,
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銀行,通過反復的借貸,最多可以創造100/20%=500元的貨幣。
這就是間接融資的一個杠桿效應。
如果是直接融資,你直接把100元借給企業。這並沒有增加貨幣供應。
目前我國社會融資結構正在從間接融資以往直接間接融資並重的情況發展,而且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
隨著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大,貨幣乘數效應將降低,從而是一個減少M2的方法。
我國十二五規劃指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這也是去杠桿化的一種解釋。

2013年7月26日補充:
6月的錢荒引起金融機構去杠桿化,是說的另一層意思,
是指某些企業用100萬的權益借入300萬甚至500萬的負債進行經營,放大了自身經營風險。遇到流動性危機或者經營有問題的時候就很難應對,由於杠桿率高,影響也會很大。
為了促使這些企業穩定的經營,不要太激進,一場錢荒,讓他們開始收縮杠桿,也叫做去杠桿化,比如我只有100萬,我就只借200萬,別借多了,借多了危險。

『肆』 歐洲各國應對次貸危機的措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傳統上,歐洲銀行業以穩健著稱。但近年來,受美國金融業發展模式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活躍的歐洲大型銀行紛紛提高財務杠桿率(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統計,歐元區10家最大銀行杠桿率平均為33倍),大量投資於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相關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歐洲銀行也遭受巨大損失。據Bloomberg統計,截至今年8月末,歐洲銀行共提取次貸相關減計和損失2273億美元,約佔全球金融機構減計總額的一半,且損失主要集中在UBS、RBS等大型銀行。禍不單行,英國、西班牙、愛爾蘭、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在經歷十年房地產繁榮後,房價也開始出現下跌,導致相關國家金融機構盈利下降、壞賬上升。為保持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特別是為降低杠桿率(deleveraging),上述金融機構迫切需要大規模融資。但由於國際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的凍結,歐洲銀行業融資成本高昂或者不可行,最終被迫低價出售自有資產進行融資,出現了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惡性循環機制。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歐洲最大的30家金融機構在未來15個月內將有1萬億余美元的債務到期,面臨嚴重的再融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流動性狀況喪失信心,特別是當政府為維護穩定向金融機構注資時,現有股東權益將嚴重受損,為此,大量拋售金融機構股票,並帶動歐洲各國股市大幅下跌。 二、歐州各國單獨應對效果不佳 面對金融機構出現的問題,歐洲各國紛紛採取措施維護金融穩定:一是向本國問題金融機構注資,比如,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聯合向Dexia銀行注資64億歐元;英國對Northern Rock實施國有化,暫時緩解了上述銀行危機。二是愛爾蘭、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典、丹麥、冰島等國家紛紛宣布對本國所有個人銀行賬戶提供擔保,以穩定存款人信心。10月7日,歐盟27國財長例會,決定在至少一年時間內,將歐盟各國最低儲蓄擔保額度提高到5萬歐元。三是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和英國等各國中央銀行與美聯儲聯手,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 但是,正如本人在「分析: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歐洲能做什麼」(10月2日)中指出的,由於歐盟貨幣結構和政治結構的特點,歐盟層面上無法採取統一行動,也難以應對波及整個歐盟區的金融危機。 一是歐洲央行首要職責是維持歐元區物價的穩定,不承擔最終貸款人角色。因此,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歐洲央行除向整個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難以解決單一銀行出現的償付問題。 二是歐元區各國央行不是發鈔行,只能由政府採取財政性救助措施。各國救助行動雖避免了本國危機進一步惡化,但客觀上卻造成以鄰為壑,其他國家被迫效仿,否則將成為下一個攻擊目標。特別是一國政府必須對本國納稅人負責,難以對境外銀行進行救助,這就導致大國採取行動後,往往會對一些小國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冰島在無法得到歐盟各國援助的情況下,國家面臨破產,只好向俄羅斯借款54億美元應對危機。 三是從技術上看,歐洲一些大型銀行集團因跨國經營,難以被一國政府救助。這些大型銀行通常在歐洲各國設有一家獨立法人的子銀行,有獨立資產負債表,同時,集團對各個子銀行業務和資金進行高度統一管理。一旦銀行被相關國家分割接管,業務將無法繼續開展,各國只能暫時接管後再進行出售,在這種環境下,也難以找到買家。如富通集團(Fortis)出現危機後,比利時、盧森堡、荷蘭政府分頭對富通集團在本國內的子銀行實施部分國有化,但由於上述技術問題,最終改變了救助模式,比利時、盧森堡政府向法國巴黎巴銀行出售了上述股權,轉為持有巴黎巴銀行股份。此外,一旦銀行倒閉後,不同國家間如何分擔損失問題也將變得十分敏感,難以達成解決方案。 10月4日,在法、德、英、意四國首腦巴黎峰會上,德國和英國拒絕了法國提出為歐洲銀行組建一個共同救助基金的建議(類似美國金融救助計劃)。會後發布的聯合聲明稱,各國共同承諾確保銀行業和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最終危機應對措施將由各國自行決定。但是,如果歐盟不出台協調一致措施,以提高整體應對危機的能力和協調性,而由各國各自為政,單方面行動,則事倍功半。 在此次危機中,由於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銀行業國際化程度較低,目前尚未受到嚴重影響。 三、相關影響分析 (一)敲響歐洲經濟衰退的警鍾。全球金融動盪已顯著改變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前景。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基本面迅速惡化,失業率已增至7.5%,德國等主要經濟體正在經歷季度甚至年度的經濟零增長。在全球去杠桿化過程中,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暗淡。目前,IMF已將歐元區經濟增長今年預測值由1.7%降至1.4%,明年由1.2%降至0.9%。 (二)延緩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為確保歐盟各國企業間公平競爭,維護區域內預算紀律,歐盟制定了一系列共同規則。比如,成員國向私營企業提供救助時,需遵守歐盟委員會制定的政府援助(state aid)和競爭政策,避免出現企業間不公平競爭或導致壟斷;成員國預算赤字和公共債務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能超過3%和60%等。在此次危機中,各國紛紛放寬或暫停實施這些共同規定,甚至要求歐盟給予各國政府更多自由。這種做法將威脅到歐盟單一共同市場存在的基礎,歐盟將支離破碎,甚至影響歐元的國際地位。 (三)可能對歐洲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美國次貸危機後,俄羅斯雖因能源價格下跌、本國銀行遭受次貸損失以及資本外逃影響(與喬治亞發生沖突後),股市暴跌,經濟增長放緩。但是,俄羅斯擁有全球第三高外匯儲備額(5630億美元),在美歐經濟實力受損情況下,有利於提高其在歐洲甚至國際事務上的影響力。在歐盟各國拒絕冰島請求後,俄羅斯向冰島提供54億美元貸款,表明了俄羅斯政府希望藉此機會證明本國經濟實力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少政治經濟分析師認為,冰島系北約成員國,而俄羅斯與西方國家關系現階段陷入低谷,冰島求助俄方一事的地緣政治涵義「顯而易見」。(

『伍』 歐債危機說明歐洲財政政策出現了什麼問題

經濟水平的不一致,經濟政策的不協調,導致歐元區國家呈現財政政策各自為政,貨幣政策受到約束,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矛盾,導致經濟內部矛盾爆發。模式不變,危機不斷。
歐元區必須進行制度變革,否則未來還可能會發生危機。

『陸』 政府要去杠桿這意味著什麼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在經濟繁榮時期,金融市場充滿了大量復雜的、杠桿倍數高的投資工具。如果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加入「去杠桿化」的行列,這些投資工具就會被解散,而衍生品市場也面臨著萎縮,相關行業受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大幅縮減,將會導致經濟衰退。

(6)歐洲銀行去杠桿擴展閱讀:

影響:

美國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的最新觀點是,美國去杠桿化進程,已經導致了該國三大主要資產類別(股票、債券、房地產)價格的整體下跌。

格羅斯認為,全球金融市場目前處於去杠桿化的進程中,這將導致大多數資產的價格出現下降,包括黃金、鑽石、穀物這樣的東西。「我們經常說總有機會存在於市場的某個地方,但我要說現在不是時候。」

格羅斯表示,一旦進入去杠桿化進程,包括風險利差、流動性利差、市場波動水平、乃至期限溢酬都會上升。資產價格將因此受到沖擊。 而且這個進程將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影響、彼此加強的。

比如,當投資者意識到次貸風險並解除在次級債券上的投資杠桿時,那些和這些債券有套利關系的其他債券、持有這些債券的其他投資者、以及他們持有的其他品種,都會遭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從有「瑕疵」的債券蔓延到無瑕疵的債券,並最終影響市場的流動性,進而沖擊實體經濟。

『柒』 世界銀行成立對世界金融市場的影響 從法治角度

世界金融危機,你是指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那次么?
歐洲銀行業因持有大量美國華爾街的有毒資產而深受其累,傳統上,歐洲銀行業以穩健著稱。但08年以來,受美國金融業發展模式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活躍的歐洲大型銀行紛紛提高了財務杠桿率(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統計,歐元區10家最大銀行杠桿率平均為33倍),大量投資於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相關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歐洲銀行也遭受巨大損失。據統計,截至08年8月末,歐洲銀行共提取次貸相關減計和損失2273億美元,約佔全球金融機構減計總額的一半,且損失主要集中在歐盟區內的大型銀行。而且,禍不單行,據當時報道,歐洲最大的30家金融機構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有1萬億余美元的債務到期,面臨嚴重的再融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流動性狀況喪失信心,特別是當政府為維護穩定向金融機構注資時,現有股東權益將嚴重受損,為此,大量拋售金融機構股票,並帶動歐洲各國股市大幅下跌。再加之危機發生時,歐洲各國單獨應對效果不佳,從而使歐元區經濟基本層面迅速惡化,在全球去杠桿化過程中,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暗淡。
如果是歐債危機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的話,由於歐洲各國銀行都有相互持有主權債務的習慣,據IMF的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除希臘本國銀行外,德國銀行持有希臘國債總額達141億美元,法國銀行持有134億美元。所以,希臘等國債券發生違約風險,這些債券的價值將貶值,持有這些債券風險的上升必然會帶給歐洲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較大壓力,這將可能導致歐洲銀行業面臨流動性全面收緊或流動性危機,甚至引發歐洲銀行的嚴重虧損。如果未來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和法國的銀行無法吸納可能由希臘、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國債務危機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勢必還會遭遇穆迪等評級機構的評級持續下調風險,債務危機就會從歐元區外圍國家向歐元區核心國家擴散,從而大大打擊全球投資者對歐洲銀行的投資信心。
所以,歐債危機會使至今使由於07年金融危機而尚未恢復元氣的歐洲銀行業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歐洲銀行業危機,一旦歐洲銀行業危機爆發,將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產生一種「多米諾效應」,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危及歐債危機的解決及歐洲經濟復甦。從而形成政府債務與金融部門之間形成負面反饋循環。

閱讀全文

與歐洲銀行去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服務專業屬於什麼類 瀏覽:364
基金持倉越來越多 瀏覽:563
杠桿系數說法 瀏覽:699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467
微金所是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997
錸本股票 瀏覽:499
pp基金官方理財下載 瀏覽:514
薩斯病毒股票 瀏覽:9
高杠桿之殤華為員工落淚事件 瀏覽:712
房貸金融服務費合不合法 瀏覽:5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