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利潤杠桿效益和資產回收率
利潤杠桿作用是指當采購成本降低一個百分點時,企業的利潤率將會上升更高的比例。這是因為采購成本在企業的總成本中占據著比較大的比重,一般在50% 以上,而這個比例遠遠高於稅前利潤率。例如,某公司的銷售收入為5000萬元,假設其稅前利潤率為4%,采購成本為銷售收入的50%,那麼采購成本減少 1%,就將帶來50萬元的成本節約,也就是利潤上升到了250萬元,利潤率提高了20%。可見,利潤杠桿效應十分顯著。
資產收益率(ROA)作用是指采購成本的節減對於企業提高資產收益率所帶來的巨大作用。資產收益率指的是企業的凈利潤和企業總資產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出來就是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總資產,該公式可以轉換為:
資產收益率=(凈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收入/總資產)
公式右邊第一個括弧里的內容我們稱之為利潤率,第二個括弧裡面的內容叫做資產周轉率(投資周轉率),這樣,資產收益率就可以表示為企業的利潤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的乘積的形式。當采購成本下降一定比例時,通過利潤杠桿效應可以使利潤率提高更大的比例。另一方面,采購費用減少,則庫存同樣數量物資佔用的資金就少,即資產降低,這就提高了投資周轉率,兩者的乘積就是一個更大的比例,大的收益率有利於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
B. 什麼是財務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的含義:財務中的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 1 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 (1)經營杠桿 (2) 財務杠桿 (3)復合杠桿 2 相關條目 經營杠桿 (1)經營杠桿的含義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2)經營杠桿的計量 對經營杠桿的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或經營杠桿度。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當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公式為: 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3)經營杠桿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杠桿系數、固定成本和經營風險三者呈同方向變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企業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其關系可表示為: 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基期固定成本) 財務杠桿 (1)財務杠桿的概念 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 (2)財務杠桿的計量 對財務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的變動率相當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於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3)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為取得財務杠桿利益而利用負債資金時,增加了破產機會或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變動的機會所帶來的風險。財務杠桿會加大財務風險,企業舉債比重越大,財務杠桿效應越強,財務風險越大。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可通過計算分析不同資金結構下普通股每股利潤及其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來進行測試。 復合杠桿 (1)復合杠桿的概念 復合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2)復合杠桿的計量 對復合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或復合杠桿度。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相當於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其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3)復合杠桿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由於復合杠桿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波動而造成的風險,稱為復合風險。復合風險直接反映企業的整體風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復合杠桿系數越大,復合風險越大;復合杠桿系數越小,復合風險越小。通過計算分析復合杠桿系數及普通股每股利潤的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可以揭示復合杠桿同復合風險的內在聯系。
C. 通俗的說下什麼是杠桿效應
杠桿效應
「杠桿效應」是期貨交易的原始機制,即保證金制度。「杠桿效應」使投資者可交易金額被放大的同時,也使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加大了很多倍。
舉例說明
假設一個交易者一筆5萬元的資金用於股票或者現貨交易,交易者的風險只是價值5萬元的股票或者貨物所帶來的。如果5萬元的資金全部用於股指期貨交易,交易者承擔的風險就是價值50萬左右的股票或貨物所帶來的,這就使風險放大了十倍左右,當然相應得利潤也放大了十倍。應該說,這既是股指期貨交易的根本風險來源,也是股指期貨交易的魅力所在。
股指期貨的杠桿正撬動藍籌股行情
在股指期貨上市之前,指數上漲;在股指期貨上市之後,指數下跌;但指數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目前中國股指期貨的進行時,則正在經歷股指期貨上市之前的指數上漲階段。這種阿基米德杠桿撐起的藍籌股行情的效應可以從自9月中旬以來的三次藍籌股大行情中略見一斑:第一次是2006年9月12日,管理層表示「要盡快推出股指期貨」,當日上證綜指上漲了20.89點,漲幅1.25%;第二次是9月15日,管理層表示,未來將穩步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當日上證綜指上漲31.36點,漲幅1.86%,並一舉突破阻力位1700點;第三次是10月24日,明年初推出股指期貨交易的消息公布,當日上證綜指大漲45.79點,漲幅2.60%,輕而易舉地突破了1800點這一重要阻力位。
股指期貨上市之前之所以能夠撐起滬深股市的這波藍籌股行情,這主要是因為機構投資者增持藍籌股所致。雖然傳統金融學理論認為,股指期貨最終不會影響交易人買賣股票的決策,但從實際表現上可以發現,由於標的指數以藍籌股為主,股指期貨的即將上市加重了這些藍籌股的稀缺性,從而引發了上市之前籃籌股的流動性溢價。根據周邊市場股指期貨上市的實例分析,當股指期貨上市之後,機構會對手中的藍籌股持倉進行調整,藍籌股行情將會消失。
杠桿式外匯交易:高度危險的金錢游戲
杠桿式外匯交易在國內相當普遍,交易者只付出1%至10%的保證金,就可進行10至100倍額度的交易。更甚者保證金低至0.5%,進行高達200倍額度的交易。由於杠桿式外匯交易對投資者的資金要求甚低,可以無限期持有頭寸;加上交易方式靈活,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由於亞洲市場、歐洲市場、美洲市場因時間差的關系,連成了一個全天24小時連續作業的全球外匯市場。不管投資者本人在哪裡,他都可以參與任何市場、任何時間的買賣,外匯市場是一個沒有時間和空間障礙的市場。
杠桿式外匯交易看似本小利大,實質屬於一種高風險的金融杠桿交易工具。由於按金交易的參與者只支付一個很小比例的保證金,外匯價格的正常波動都被放大幾倍甚至幾十倍,這種高風險帶來的回報和虧損十分驚人。另一方面,國際外匯市場的日成交金額可以達1萬億美元以上,眾多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基金參與其中。各國經濟政策隨時變化,各種突發性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可能成為導致匯率大幅度波動的原因。大機構僱用大量人力資源,從各種渠道獲得第一手信息,投資團隊實時運用分析結果買賣圖利。
杠桿式外匯交易保證金的金額雖小,但實際動用的資金卻十分龐大,而且外匯價每日的波幅又很大,如果投資者在判斷外匯走勢方面失誤,就很容易全軍覆沒。一旦遇上意料之外的市況而沒有及時採取措施,不僅本金全部賠掉,而且還可能要追加差額。各投資者切不能掉以輕心。在決定杠桿倍數時,必須明白其中的風險。
杠桿效應的黃金保證金交易
保證金交易是以經紀公司的經濟實力作保障的,投資者應注意防範風險。杠桿交易放大30倍看漲看空都賺錢
業內專家表示:黃金訂金交易提供Au100、Au10兩個交易品種。在交易中,浙江黃金製品是做市商。只要有人提出報價,公司就將黃金賣給出價方。金價上漲了,如果有人再次出價,黃金就可以再次交易,也可以回購給浙江黃金製品。投資者可以在浙江黃金製品在中國紀念幣交易網的網頁上直接交易,由公司進行撮合。交易者也可以取走實物金,但必須補足預付金之外的黃金差價。
396美元/盎司購進的100盎司黃金合約(交易單),第三天的報價是400美元/盎司,半個月後,以405美元/盎司賣出。這筆交易每盎司的利潤是9美元,100盎司就是9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就是900美元×8.1046=7294.14元(昨日人民幣匯率收盤1美元兌8.1046元人民幣)。
業內人士認為,保證金交易是以經紀公司的經濟實力作保障的,如果黃金價格大幅下跌,而經紀公司的資本金無法沖抵金價的下跌幅度,投資者的本金就可能遭遇損失。國際上提供黃金保證金交易的,多數都是大型金融企業旗下的子公司,很少有小企業敢冒風險涉足其中。因此,投資者應注意防範其中的風險。
既然是保證金交易,就有被強制平倉的風險。應先生說:「如果市場的下跌幅度超過保證金金額的50%,公司會要求客戶對保證金進行補倉;如果不補,在保證金虧損超過90%時,就會被平倉。」
D. 為什麼采購活動會帶來利潤杠桿效應
利潤杠桿效應是一種衡量采購工作績效最直接的手段。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在Costdown,在很多企業里,特別是在面試時,基本上都會提到降成這個問題。好的采購能為企業創造利潤,獲得潛在的市場資源。質量過關的產品(條件是產品定位沒有問題),具有價格優勢,其市場前景是非常廣闊的。而采購正是目前很多企業日益重視的利潤源。舉例說明這個問題:某公司(生產企業)(單位:萬元)銷售額1000采購額(假設采購額占銷售額的50%)500利潤(假設稅前利潤為5%)50如果該企業通過更好地管理采購職能,將其采購成本降低了10%,那麼這會使得公司的稅前利潤增加50萬元。為了增加這50萬元的稅前利潤,如果單靠增加銷售額來實現,那至少要1000萬元的銷售額,也就是說銷售量得提高一倍。在這市場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談何容易,大家都在提高效率,壓縮其它的成本,而采購成本(特別是原材料成本)正是人們正在爭奪的利潤源。采購的任務是任重道遠,一個好的采購工程師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與積累。這種問題你網路就好了,沒必要問,這轉自搜狐博客
E. 什麼叫杠桿效應
您好!1。保證金margins
在證券市場融資購買證券時,投資者所需繳納的自備款。 2.保證金也指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保證合同的履行,而留存於對方或提存於第三人的金錢。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流行的保證金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同當事人為保證其債權的實現而要求另一方提供的保證金。如建築施工合同中,建設方在工程結算時依工程保修條款的約定將應付的部分工程款留作保修金,用來保證施工方保修義務的履行;如出現工程質量問題而施工方不予修理,建設方可使用保修金自行修理或請第三人修理。另一種形式的保證金,是雙方在合同成立時候,為保證各自義務的履行而向共同認可的第三人(通常為公證機關)提存的保證金。而任何一方在其合同義務全部履行前均不得取走保證金。如一方違約,另一方可從保證金中獲得違約金或賠償金。
可見,保證金也具有類似定金一樣的擔保合同實現的作用。但就定金的功能而言,並不只限於我國《民法通則》和《擔保法》規定的,只將定金作為債履行的一種擔保方式。實踐中,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定金的作用功能。定金依其給付目的,可以作為合同訂立的保證、合同生效的條件、合同成立的證明、或者合同解除的代價。因此,定金除了具有擔保債履行的功能外,還具有立約功能、成約功能、證約功能和維護合同關系、預防隨意毀約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是保證金不具備的。
還應看到,保證金留存或提存的時間和數額是沒有限制的。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約定在合同履行前、合同履行過程中皆可;保證金的數額可以相當於債務額,並不像定金那樣,其總額不得超過主合同總價款的20%,而且必須是在合同約定時或者合同簽訂前給付。
期貨的交易都是用杠桿效益 股指期貨一樣 所謂的杠桿效應其實就是指保證金制度比如股指期貨 股指中一個點是300元 那麼比如現在的滬深300指數是3100點 那麼按正常交易 一手的價格應該是3100*300=9300000 但是股指期貨採用保證金制度 股指的保證金比例現在沒有明確規定 我們假設保證金比例是10% 那麼 用9300000*10%=930000 一手 這樣就形成了杠桿效應用10%的資金去操作100%的貨物關於盈利虧損比如 你在3100的時候做了一手多單 那麼 在他漲到3200的時候你平倉 你的盈利就是(3200-3100)*300=30000 反則虧損
F. 什麼是杠桿效應
《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的概述:
杠桿效應名片: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
1.定義
財務管理中存在著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杠桿效應,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
2.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的形式
包括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總杠桿三種形式。
G. 什麼是"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
財務杠桿效應的含義:財務杠桿效應是指由於固定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的現象。也就是指在企業運用負債籌資方式(如銀行借款、發行債券、優先股)時所產生的普通股每股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現象。由於利息費用、優先股股利等財務費用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當息稅前利潤增加時,每股普通股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將相對減少,從而給投資者帶來額外的好處。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編輯本段財務杠桿效應包含著以下三種形式:
三種方式為: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經營杠桿
(一)經營杠桿的含義
經營杠桿是指由於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導致息稅前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二)經營杠桿的計量
對經營杠桿的計量最常用的指標是經營杠桿系數或經營杠桿度。經營杠桿系數,是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相當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經營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經營杠桿系數的簡化公式為:
報告期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基期息稅前利潤
(三)經營杠桿與經營風險的關系
經營杠桿系數、固定成本和經營風險三者呈同方向變化,即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況下,固定成本越高,經營杠桿系數越大,企業經營風險也就越大。其關系可表示為:
經營杠桿系數=基期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基期固定成本)
財務杠桿
(一)財務杠桿的概念
財務杠桿是指由於債務的存在而導致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的杠桿效應。
(二)財務杠桿的計量
對財務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財務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的變動率相當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的倍數。
計算公式為:
財務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息稅前利潤變動率
=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息稅前利潤-基期利息)
對於同時存在銀行借款、融資租賃,且發行優先股的企業來說,可以按以下公式計算財務杠桿系數: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融資租賃積金-(優先股股利/1-所得稅稅率)]
(三)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
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為取得財務杠桿利益而利用負債資金時,增加了破產機會或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變動的機會所帶來的風險。財務杠桿會加大財務風險,企業舉債比重越大,財務杠桿效應越強,財務風險越大。財務杠桿與財務風險的關系可通過計算分析不同資金結構下普通股每股利潤及其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來進行測試。
復合杠桿
(一)復合杠桿的概念
復合杠桿是指由於固定生產經營成本和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大於產銷業務量變動的杠桿效應。
(二)復合杠桿的計量
對復合杠桿計量的主要指標是復合杠桿系數或復合杠桿度。復合杠桿系數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相當於業務量變動率的倍數。
其計算公式為:
復合杠桿系數=普通股每股利潤變動率/產銷業務量變動率
或:復合杠桿系數=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系數
(三)復合杠桿與企業風險的關系
由於復合杠桿作用使普通股每股利潤大幅度波動而造成的風險,稱為復合風險。復合風險直接反映企業的整體風險。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復合杠桿系數越大,復合風險越大;復合杠桿系數越小,復合風險越小。通過計算分析復合杠桿系數及普通股每股利潤的標准離差和標准離差率可以揭示復合杠桿同復合風險的內在聯系。
編輯本段財務杠桿的實際運用
假定企業的所得稅率為25%,則權益資本凈利潤率的計算表如表一:
項目 行次
負債比率 0% 50% 80%
資本總額 ① 1000 1000 1000
其中:負債 ②=①×負債比率 0 500 800
權益資本 ③=①-② 1000 500 200
息稅前利潤 ④ 150 150 150
利息費用 ⑤=②×7.47% 0 37.35 59.76
稅前利潤 ⑥=④-⑤ 150 112.65 90.24
所得稅 ⑦=⑥×25% 37.5 28.1625 22.56
稅後凈利 ⑧=⑥-⑦ 112.5 84.4875 67.68
權益資本凈利潤率 ⑨=⑧÷③ 11.25% 16.90% 33.84%
財務杠桿系數 ⑩=④÷⑥ 1 1.33 1.66
假定企業沒有獲得預期的經營效益,息稅前利潤僅為60萬元,其他其他條件不變,則權益資本凈利潤率計算如表二:
項目 行次
負債比率 0% 50% 80%
資本總額 ① 1000 1000 1000
其中: 負債 ②=①×負債比率 0 500 800
權益資本 ③=①-② 1000 500 200
息稅前利潤 ④ 60 60 60
利息費用 ⑤=②×7.47% 0 37.35 59.76
稅前利潤 ⑥=④-⑤ 60 22.65 0.24
所得稅 ⑦=⑥×25% 15 5.6625 0.06
稅後凈利 ⑧=⑥-⑦ 45 16.9875 0.18
權益資本凈利潤率 ⑨=⑧÷③ 4.5% 3.40 % 0.09%
財務杠桿系數 ⑩=④÷⑥ 1 2.65 250
通過表一我們可以發現,在息稅前利潤相同的情況下,負債比率越高,權益資本的的凈利潤率就越高,企業獲得財務杠桿利益越大。但是在表二中當企業的息稅前利潤為60的時候,情況則相反。企業的負債率越高,權益資本凈利潤率就越低,財務杠桿同樣也越高。以負債比率80%為例,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率比負債成本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權益資本凈利潤率就會提高2.51個百分點〔(33.84%-11.25%)÷(150-60)〕,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率比負債成本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權益資本凈利潤率則下降2.51個百分點。如果息稅前利潤下降到某一個特定水平時(以全部資本息稅前利潤等於負債成本為轉折點),財務杠桿作用就會從積極轉化為消極。此時,使用財務杠桿,反面使得企業的收益不盡如人意,而且越是使用財務杠桿,損失就越大。在表二中,息稅前利潤為60,負債比例為80%的條件下,財務杠桿系數高達250,也就是說,如果息稅前利潤在60的基礎上每降低1%,權益資本凈利潤就將以250倍的速度下降,可見其中所暴露的財務風險。如果不使用財務杠桿的話,企業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掉這部分的財務風險,即使經營狀況好頁無法取得杠桿利益。
H. 為什麼說物流具有利潤的杠桿效應
解釋一: 物流是指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過運輸、保管、配送等方式,實現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關信息由商品的產地到商品的消費地所進行的計劃、實施和管理的全過程。 物流構成:商品的運輸、配送、倉儲、包裝、搬運裝卸、流通加工,以及相關的物流信息等環節。 物流活動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用戶服務、需求預測、定單處理、配送、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廠和倉庫的布局與選址、搬運裝卸、采購、包裝、情報信息。
解釋二: 在我國國家標准《物流術語》的定義中指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到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解釋三: 物流中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流」是物理性運動,這種運動有其限定的含義,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系,相對於地球而發生的物理性運動,稱之為"位移"。流的范圍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圍,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環境中的微觀運動,小范圍位移。「物」和「流」的組合,是一種建立在自然運動基礎上的高級的運動形式。其互相聯系是在經濟目的和實物之間,在軍事目的和實物之間,甚至在某種社會目的和實物之間,尋找運動的規律。因此,物流不僅是上述限定條件下的「物」和「流」的組合,而更重要在於,是限定於軍事、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組合,是從軍事、經濟、社會角度來觀察物的運輸,達到某種軍事、經濟、社會的要求。
解釋四: stream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化學或物理變化的物料常常以氣態或液態參與生產過程,並以管道輸送,這樣參與過程的原料、中間產物、產品等稱為物流。在連續操作過程中不斷地加入或排出的固體物料也可稱為物流。
解釋五: 物流的7R:現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標可以概括為」7R」:將適當數量(right quantity)的適當產品(right proct),在適當的時間(right time)和適當的地點(right place),以適當的條件(right condition)適當的質量(right quality)和適當的成本(right cost)交付給客戶。具體來講,通過加強物流系統管理可以實現」7S」。 (1) 服務(service)目標 (2) 快捷(speed)目標 (3) 節約(space saving)目標 (4) 規模優化(scale optimization)目標 (5) 庫存(stock control)目標 (6) 安全性(safe)目標 (7) 總成本(sum cost minimum)目標
解釋六: 物流是指物質資料從供給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運動,主要是創造時間價值和和場所價值有時也創造一定加工價值的活動。
解釋七: 物流是供應鏈的一個環節的過程,通過計劃、實施和控制貨物高效率的流動和儲存,提供相關信息從起點出發的信息服務的消費,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
解釋八: 目前被普遍認同的是美國「物流管理協會」(2004年已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協會」)2000年所下的定義:物流是為滿足客戶需要,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在源頭與消費點之間的高效(高效率、高效益)正向及反向流動與儲存進行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
以上這些都是讓你明白什麼是物流.如果你看得
差不多了,你應該明白.物流是對貨物服務的.既
使是沒有物流,銷售產品也需要運輸.運輸就要有
運輸費,那會使成本增加,利潤減少.而自從有了
物流,我們可以以最低的運輸去創造出屬於物流
自己的利潤.所以.成本將會大大減少.因為物流
成本越低利潤就越大,那麼.物流的成本就是具有
杠桿效應的因素,杠桿,明白吧.就是哪頭降低哪
頭就升高.這就是杠桿效應,
I. 什麼是采購利潤杠桿效應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企業50%的資金用於采購原材料,其稅前利潤為10%,那麼它每收入10萬元,它將獲得1萬元的利潤,並且這10萬元收入中將有5萬元用於采購,我們假設采購部經過努力降低了2%的采購成本,那麼在利潤中將增加1000元,如果換成通過增加銷售來獲取這1000元利潤的話,那麼要增加10%的銷售額才能實現,即賣多1萬元才行。但是不要簡單的將2%和10%進行比較,因為要降低2%的采購成本看似不難,但在實際作業中可能就要為這2%費盡心機,有時經過了努力但仍有可能達不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