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機構持股信息是怎麼得來的
機構持股信息的來源於證監會,這是因為證監會為了方便管理,因此給保險,基金,證券公司,以及一些企業法人,分配了固定的席位號。
下面是對某些持股信息的介紹:
A開頭的是是社保,外國的投行,G開頭的時基金,T開頭保險,因此每個席位都有監控的。所以股民就能看到哪個席位買入了,哪個席位賣出了。一般都是隔一天就能了解到的了。
㈡ 一個上市公司股票沒有機構持有:有問題嗎
很正常啊,機構持有盈利為目的,如果該公司沒有前景沒機構很正常
㈢ 什麼是機構持倉
機構持倉指的是機構投資者買入股票並持有。
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信用合作社、國家或團體設立的退休基金等組織。機構投資者的性質與個人投資者不同,在投資來源、投資目標、投資方向等方面都與個人投資者有差別。
持倉:在實物交割或者現金交割到期之前,投資者可以根據市場行情和個人意願,自願地決定買入或賣出期貨合約。
而投資者(做多或做空)沒有作交割月份和數量相等的逆向操作(賣出或買入),持有期貨合約,則稱之為「持倉」。在黃金等商品期貨操作中,無論是買還是賣,凡是新建頭寸都叫建倉。操作者建倉之後手中就持有頭寸,這就叫持倉。
機構持倉總量的變化
對投資者來說,自己的持倉是清楚的。而整個市場的總持倉有多少,也是可以得到的。在交易所發布的行情信息中,專門有 「總持倉」一欄,它的含義是市場上所有投資者在該期貨合約上總的 「未平倉合約」數量。
交易者在交易時不斷開倉平倉,總持倉因此也在不斷變化。由於總持倉變大或變小,反映了市場對該合約的興趣大小,因而成了投資者非常關注的指標。
如果總持倉一路增長,表明多空雙方都在開倉,市場交易者對該合約的興趣在增長,越來越多的資金在湧入該合約交易中;相反,當總持倉一路減少,表明多空雙方都在平倉出局,交易者對該合約的興趣在退潮。還有一種情況是當交易量增長時,總持倉卻變化不大,這表明以換手交易為主。
㈣ 股票機構全是騙子嗎
主力是什麼呢?這個市場上充滿了各種主力,他們都是騙子,他們想把他的快樂建立在我們的痛苦之上。主力賺得每一分錢都是你我虧掉的。但是,現在散戶太少了,主力不可避免地互相欺騙。就好象草園上一群狼,本來是吃羊的,現在羊差不多被吃完了,就出現了狼吃狼的情況,不過總的來說,股市是由主力們主宰的。可是股權分置,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要上市,就好象草園上來了一群老虎,你現在明白為什麼那些狼要四處逃竄了吧。因為主力的力量與上市公司比起來,又差了一個檔次,造假也造不過上市公司啊。不過,離真正非流通股上市還有一段時間呢,不排除主力會利用這個時間差,又准備欺騙咱們一次,再做一把行情。就好象長江電力,那些戰略投資都股票上市,一下盈利就有70%以上,現在的主力們要不要給這些戰略投資者發紅包呢?
主力吸貨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有錢就行,但是他困難的是出貨,只有把貨出掉了,才能實現利潤。現在的散戶跑得比誰都快,你注意看2005年以後的行情,基本上漲得很慢,而跌得很快,其實主力並沒有跑掉。所以主力想到了另一個更理想的辦法,就是作長庄股,每一次高拋低吸,一個波段一個波段地賺,這時候主力利潤是最大化的,可能股價只漲了50%,可是他的利潤已經有150%,股價不高,散戶們也願意跟,不會害怕。他要漲到什麼位置,跌到什麼位置,你完全沒辦法預測。而且主力始終都能控制住這只股票,順勢而為,股票也不用全部跑掉,無論上漲還是下跌他都有利。
但這是主力一廂情願的想法,有的時候一隻好股,會同時被幾個主力一起看上,你一拋,別人就接過去了,你要想再買回來,就得出更高的價。這時主力就變成了低拋高吸了,他當然不願意了。所以這就表現出基金集體持倉的狀態來,大家都在買,誰也不賣,但是誰也不拉,就這么耗著,等大勢好的時候,散戶往裡一沖,股價就上去了。所以,大牛股就是這么來的。
㈤ 「機構持股」所持有的股是不是都是流通股
機構持股所持有的股有的是流通股,有的是非流通股。但已股改的股,非流通股已變成流通股,只不過上市流通有時間限制。
㈥ 期貨主力持倉可以造假嗎
說造假,就是主觀故意,迷惑他人吧?!
說不真實可能更達意些,因為情況比較復雜。
主力持倉不能以表面上的數字理解,這個非常常見,主力的「瞞天過海」實際是一種戰術,或者策略,或者是一種不得不為的操作方式。
主力可能就是影響行情的主要推動力量吧?!有時是大資金的刻意而為,有時是「勢在必然」,行情自然演化,並沒有一股大於其他各方的力量,而是各方不約而同的接力結果。
比較大的資金在場內,可能有分倉,就是分布在不同的公司下單;可能有對鎖單,這是迷惑人的,有時是技術性的。
為了吸引其他人介入,對鎖單起到持倉量擴大的作用,活躍合約,擴大容量,是常見的主力手法。
解鎖大單,可以是把持倉量校正為與對手咬合,自己逐步實現單邊持有大倉。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對平單實現控制行情節奏的目的。
後者是非常重要的技術手段,尤其在合約轉月的初期,比較孱弱的市場,更是主力的必須手法,目的就是吸引其他各方入場參與。
所以,某一時點的持倉排行榜可能不反映全貌,若干天連起來會好一些,鑒於某些資金會分倉,加上大量對鎖,分析偏差在所難免。
從這個意義上講,說造假也好,說策略也好,確實神龍見首不見尾。
㈦ 有個股票只有一個機構持倉,今天這個機構不讓漲停是好還是不好
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不過現在股票都在低位,真的是唯一機構,並且不願意漲停應該是好事情;
說明他在洗盤和吸籌,提高散戶成本,後面還有上升空間。
㈧ 如何判斷機構是否有在一隻股票上持股
大智慧F10看「股東進出」,另外看股東戶數,大幅減少一般就有機構入住,如連續2-3個季度持續減少就更明確,期間如果股價漲幅不大就最好了
㈨ 機構持倉對一隻股票的影響有什麼影響若無主力機構持倉會有什麼影響
可以抄從其他角度來看下機構持倉,十大股東排行中,如果只有一個機構 要比 多家機構要好,不是說機構抱團的股票一定是好,比如基金重倉股,其活力一般比較差,因為常會出現窩里斗,你敢拉我就敢拋。另外現在的最大機構不是基金不是券商,而是大股東,對於一隻全流通的股票,大股東是最大的定時炸彈。
一隻股票如果沒有機構在其中,就是一盤散沙,游資喜愛炒作此類股票,常會是短線主力的樂園,因為其中沒有令他們生畏的機構存在,避免了虎口奪食的危險!有題材的時候,此類股票漲勢最為喜人,但往往就是一個短線炒作,短線主力一撤退,就打回了原型!
看了下精藝股份,覺得還是不錯的,主力在下跌破位之前,放出了歷史最大量堆,肯定是有主力進入了,然後因為大盤的原因,又沒有配合的題材,主力不想「頂風作案」,只能屈就大盤,順勢打壓,這波打壓很漂亮的地方,亮點在於沒有量,這么大幅度的連續下跌並沒有量證明了主力還在其中忍辱負重,所以大盤一有好轉,立即以漲停示人,雖然不是很強勢的漲停,但還是代表主力的意思了,我在裡面,大家不用擔心,我又回來了!
個人判斷此票後市依舊會隨大盤回調,然後進入一副更大幅度的拉升!
㈩ 證券頁面上的機構持倉准確嗎
股東超過一定比例的持股就要公布,十大股東以及前十股東都是准確的,但是公布期和後面的有區別,可能過了公布日期機構會減倉。
其它關於機構持倉的都是不準確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