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9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多少啊
1994年每月份美元兌人民幣匯率(100RMB):
1994-01-01 870.00
1994-02-01 869.94
1994-03-01 870.20
1994-04-01 869.87
1994-05-03 868.47
1994-06-01 865.96
1994-07-01 865.17
1994-08-01 861.97
1994-09-01 855.91
1994-10-05 853.00
1994-11-01 852.61
1994-12-01 850.90
(1)81年美元對日元匯率擴展閱讀: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
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匯率會因為利率,通貨膨脹,國家的政治和每個國家的經濟等原因而變動。而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外匯市場開放予不同類型的買家和賣家以作廣泛及連續的貨幣交易(外匯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時進行,即從GMT時間周日8:15至GMT時間周五22:00。
即期匯率是指於當前的匯率,而遠期匯率則指於當日報價及交易,但於未來特定日期支付的匯率)。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布局等會產生影響。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B. 折算1971年人民幣與美元匯率大約是多少
人民幣匯率經歷發展階段
1.1949—1953:1949年1月18日天津第一次對外發布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到1953年調整了幾十次,從1$=80¥舊人民幣到26170元舊幣(1952年12月)最低時為42000元舊幣(1950年4月),以人民幣對美元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費比價三者加權平均數確定。
2.1953—1970: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與國際上採用固定匯率有關,對外貿易國家壟斷, 1統一核算,進口補貼出口。1 $=2.4618¥人民幣,匯率不起調節進出口作用。
3.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我們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1$=1.5¥,內部結算價1$=2.8¥。
4.1986年後,以美元為基準為有限彈性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1年,1$=5.4423¥,有意識下調有利於出口換匯。【第一次:85年1--9月,1$=2.8調至3.20貶值12.5%;第二次:86年7月5日1$=3.7036貶值13.6%;第三次:1989年12月16日,1$=4.7221貶值21.2%;第四次:1990年11月17日,1$=5.2221.1985年後,調劑價放開,最低1$=5.5最高突破10元,93年底1$=8.7元人民幣】
5.1994年1月1日,匯率並軌,人民幣為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C. 1985年美國強行對日元貶值,後又讓日元升值到底是什麼意思
1985 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其原因究竟是日本大
藏省自身的失誤,還是美國人逼的?
廣場協議以及之後的變化,用句當年很流行的話,日本是「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
為什麼說日本是「猜到了開頭」呢?首先先來看看《廣場協議》是怎麼形成的,:
1. 里根政權上任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以「政策失誤」而著名的卡特總統所遺留的高通脹。為了打壓通脹,里根採取的是相當強硬的金融緊縮措施,將利率提高到了2位數(!),這在美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2. 利率提高的結果是貨幣流動性迅速縮小,大量流入銀行,使民間資本的投機行為大量減少。同時高利率也使海外熱錢大量融入美國市場,將美元越推越高:81年年初美元兌日元為210日元,82年10月竟達到了270日元。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美國出口額的下降和進口額的上升,也即是貿易逆差。
3. 高通脹影響和貿易逆差的結果,導致了美國在80年代前期,出現了「雙料赤字Double Deficit」: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雙料赤字將直接導致政府的赤字迅速擴大,對長期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由於雙料赤字現象在代表了保守勢力的共和黨政權下,是不太常見的,里根政權很可能因此而被輿論所質疑,影響下一屆選舉。
4. 於是美國將不得不尋找擺脫這「雙料赤字」的方法:在財政赤字不易削減的情況下,首先就是要將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低,甚至是轉為順差。換言之,就是要使美元貶值。 而使本國貨幣貶值的方法有許許多多,但無外乎兩大類:
a. 市場調節:
增發貨幣買入國債,也就是所謂的量化寬松 QE
降低本國利息,使本國貨幣需求下降
b. 動用外匯儲備,大量買入對應國貨幣,使美元反
c. 國際間協議調節:通過與主要利害國的協商,來人為制定一強制匯率或匯率調整目標。 在美國當時的環境下,進行a. 市場調節無疑會使通脹有死灰復燃的可能,同時也會讓財政赤字繼續擴大。而b.的方法,僅對某一國的匯率突然下降有應對作用,而無法防禦本國貨幣的主動上升。因此里根用了狠招c.,「新一年要有新氣象,大家來開個會吧。」
5. 會議之初,美國便拋出了殺手鐧「美元危機」。由於牙買加體系後,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一旦美元再次陷入暴跌狀況,各國的外匯賬戶將出現明顯的虧損。更為嚴重的是,由於黃金和美元的兌換關系已經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而結束,因此各國甚至無法將美元兌換為黃金來避險。一句話,各國只能選擇兩條路:要麼讓美元自由落體,要麼選擇一個可以接受的貶值程度。
里根的「挾美元以令諸侯」的做法,雖然貌似卑鄙無恥,但對於美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而這一提案,也並非完全將各國置於刀俎之間:各國相應的貨幣升值,對於一些國家來說,反
而是好事。
6. 說這是好事,是由於在70年代越戰的刺激下,很多國家的製造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但到80年代初已接近於飽和。尋找海外市場的拓展機會,正是這些以產品製造為主業的國家的需求。這些國家包括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等。原本在70年代只能尋求海外合資機會的企業,由於本幣升值,出現了很多獨資或者是並購海外企業的機會。
日本、德國的很多品牌,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海外擴張,便是《廣場協議》的結果之一。
所以說,日本所看中的,並不是本國外儲貶值,而是本幣升值所帶來的進入海外市場投資的機會。他猜到了這個開頭。
但日本為什麼沒有猜到「故事的結局」呢?
1. 話還是從日本的「小算盤」談起。
二戰後,美國打了兩次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次戰爭幫助日本成為了經濟大國,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原本是被侵略對象的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都積極地開始與日本進行經濟往來。日本雖然用與美國的貿易順差養肥了自己,但是面對東亞和東南亞這些肥沃的市場,卻一直沒有大舉進入的好機會:一來是市場雖廣大,但購買力不足;二來是缺乏資本在海外建廠。
而美國方面,由於本國的大量的貿易赤字來自於日本,因此美國也希望日本能夠擺脫這種依附於美國市場的經濟模式,建立自己的強勢產業。因此在宣布美元貶值來削減對日赤字的同時,也對日本的高科技產業表示出扶植的態度。80年代初期,日本的半導體技術、核電技術、汽車製造技術都在美國的幫助下得到了迅速的成長。在這些領域的進步,使得日本政府判斷,日元的升值將不會動搖日本的經濟命脈,反而會增強日本的市場並購力。當時的財政大臣竹下登甚至「豪邁」地說,「日元即使升值到190元兌1美元也無所謂啊!」而那時的匯率基本在240元左右,也就是大約20%的升值,可見日本政府的樂觀程度。
既取悅了美國,從美國拿到先進技術,又可以把本國市場拓展到亞洲乃至是全世界,從對美國的高度貿易依賴中脫離出來,何樂而不為?
2. 但如果真是這樣發展下去,今天的中國也不會追上日本,成為GDP世界第二。那麼問題出在哪兒了呢?
a. 日本接受了《廣場協議》,隨後就是「按照計劃」地升值。而為了防止由於本幣升值,導致發生像美國一樣的金融緊縮,日本主動調低了本國利率。這是日本悲劇的開始。
b. 利率調低後,之前需要大量融資才可以參與的資產炒作便開始了動作,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無法迴避的現象。大量的游資開始炒樓,而股市也一片繁榮----和中國06年的情況一樣-----總之,沒有人願意把錢留在銀行里發霉,而欣欣向榮的投資市場成為了搖錢樹。每個人突然都有花不完的錢,每個人都買得起奢侈品,想去海外旅行僅僅需要一周的工資,這看似喜劇的階段,正是悲劇的序章。
c. 日本人不知道一點,市場是不理性的,它是一頭瘋馬,而不是一輛跑車,它不會在紅燈前站住,也不會在懸崖邊止步。
85年9月底,《廣場協議》簽署,日元開始升值,初值是240元。到竹下登的「目標價」190元,是86年2月,中間僅用了5個月。之後日元繼續上行,86年9月份漲到150元,已經
超出目標價26%。
87年5月,140元。
88年1月,120元。
而這時正是歌舞昇平,群情激動的「泡沫經濟」最頂峰。每個人在街上都用1萬元的紙幣(大約800元人民幣)毫不在乎地攔計程車:停車這錢就不用找了。在六本木的街角,相鄰僅500m的舞廳和拉麵店,竟然沒有人願意步行前往,都在路口急切地等出租。
夜店裡的見面禮是金錶,卡座里用來擦汗的是現鈔。
高爾夫迅速平民化,高檔跑車在街上成群結隊。
畢業生沒畢業就有企業成群結隊來招聘,甚至打出了預付半年工資的條件。
......
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中老年人,想起「泡沫時代」,便是一臉的美好。
而另一面,土地炒作引發了住房價格的高企。為了盡早開工,房地產企業開始僱傭「拆遷隊」,對「釘子戶」進行恐嚇甚至是「強拆」。盡管如此,大多數人仍然認為這是個和諧的好時代。 直到有一天,泡沫碰到了釘子。
d. 90年年初,海灣戰爭開戰,石油暴漲。日本製造企業成本上升,需要大量資金貸款來彌補現金漏洞。但由於大量的社會資本和銀行資本套在房地產和其他投資品上,供應的貸款遠遠無法滿足供應。
由於日元的暴漲,使得日本製造型企業的產品在海外銷量驟減。而就算賣回國內的話,早已飽和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沒有能力容納逆輸入的產品。
日本製造企業開始由小至大,成批倒閉,而由此造成大量的泡沫期招工被迫辭退。製造企業和其僱工的貸款成為大量不良貸款。
房地產價格由於背後的不良貸款壓力,開始跳水。
股市從38000多點的頂峰迅速滑落。
新員工僱傭數量急劇下降。
瘋馬沖下懸崖了。
3. 所以最後看起來,日本人敗在哪一點?
敗在了最初的一點上:認為短期利益可以掩蓋長期利益。
日本的長期利益在於,第一步利用美國的貿易順差來逐漸豐富自己的本國實力,第二步用產品出口來滲透進其他市場。而《廣場協議》的簽署,將這兩步走的長期利益完全破壞。於是日本退而求其次,認為改變策略,把堅持出口改為「走出去」,也可以帶來相應的收益。 然而這種類似於「抱佛腳」的策略,卻沒能考慮到深層次的風險:貨幣升值的速度將遠超當局想像,而所帶來的市場沖擊將在本幣迅速升值之後,持續醞釀。一旦「黑天鵝」出現,鍘刀落下,成因復雜且來勢兇猛的沖擊會把短期利益完全消耗殆盡
話說得太遠了,回到我們的問題,日元升值,究竟是日本人「自己嘬的」,還是美國人「逼的」:
美國人逼的緊,日本人嘬得深。
縱有黃金萬兩,不敵里應外合。
前有東瀛催泡沫,後有天朝軟著陸。
十年之後回頭看,才知今日在險途。
D. 人民幣兌換美元歷史最高最低匯率
最低匯率是1979年,1美元兌換1.4962元人民幣。
最高匯率是1994年,1美元兌換8.6187元人民幣。
當存在本幣對外升值的趨勢下,本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幣計值的各種金融資產,並引發資本內流。同時,由於外匯紛紛轉兌本幣,外匯供過於求,會促使本幣匯率進一步上升。
E. 日元和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如何計算的
一人民幣等於14。77日元
一美元等於7。83人民幣。這是今天的匯率。
F. 1998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1949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匯率):
年份 匯率(1美元合人民幣多少元)
1949=2.3
1950=2.75
1951=2.238
1952=2.617
1953=2.617
1954=2.617
1955=2.4618
1956=2.4618
1957=2.4618
1958=2.4618
1959=2.4618
1960=2.4618
1961=2.4618
1962=2.4618
1963=2.4618
1964=2.4618
1965=2.4618
1966=2.4618
1967=2.4618
1968=2.4618
1969=2.4618
1970=2.4618
1971=2.2673
1972=2.2401
1973=2.0202
1974=1.8397
1975=1.9663
1976=1.8803
1977=1.7300
1978=1.5771
1979=1.4962
1980=1.5303
1981=1.7051
1982=1.8926
1983=1.9757
1984=2.3270
1985=2.9367
1986=3.4528
1987=3.7221
1988=3.7221
1989=3.7659
1990=4.7838
1991=5.3227
1992=5.5149
1993=5.7619 (迅速貶值到8.600)
1994=8.6187
1995=8.3507
1996=8.3142
1997=8.2898
1998=8.2791
1999=8.2796
2000=8.2784
2001=8.2770
2002=8.2770
2003=8.2774
2004=8.2780(開始前後開始緩慢升值)
2005=8.1013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開始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9月28日破7.900,---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00大關!之後繼續升值轉折出現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現了單月走勢略有貶值的情況。12月初,人民幣匯率更是出現了罕見的連續四日「跌停」
2009=6.8967~8月份6.8364~12月份6.8282
2010年今天是6.8262
G. 八零年美元兌換人民幣是幾比幾
匯率是:1美元=1.5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經歷發展階段
1.1949—1953:1949年1月18日天津第一次對外發布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到1953年調整了幾十次,從1$=80¥舊人民幣到26170元舊幣(1952年12月)最低時為42000元舊幣(1950年4月),以人民幣對美元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費比價三者加權平均數確定。
2.1953—1970: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與國際上採用固定匯率有關,對外貿易國家壟斷, 1統一核算,進口補貼出口。1 $=2.4618¥人民幣,匯率不起調節進出口作用。
3.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我們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1$=1.5¥,內部結算價1$=2.8¥。
H. 歷史匯率
這下夠全了吧,真的太不容易找到,我還幫你查了我家的辭海!
歷史匯率
以下的表格顯示過去日圓對美元的月平均匯率 年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1949–71 360 1972 308 1973 301.15 270.00 265.83 265.50 264.95 265.30 263.45 265.30 265.70 266.68 279.00 280.00 1974 299.00 287.60 276.00 279.75 281.90 284.10 297.80 302.70 298.50 299.85 300.10 300.95 1975 297.85 286.60 293.80 293.30 291.35 296.35 297.35 297.90 302.70 301.80 303.00 305.15 1976 303.70 302.25 299.70 299.40 299.95 297.40 293.40 288.76 287.30 293.70 296.45 293.00 1977 288.25 283.25 277.30 277.50 277.30 266.50 266.30 267.43 264.50 250.65 244.20 240.00 1978 241.74 238.83 223.40 223.90 223.15 204.50 190.80 190.00 189.15 176.05 197.80 195.10 1979 201.40 202.35 209.30 219.15 219.70 217.00 216.90 220.05 223.45 237.80 249.50 239.90 1980 238.80 249.80 249.70 238.30 224.40 218.15 226.85 219.20 212.00 211.75 216.75 203.60 1981 205.20 208.85 211.40 215.00 223.50 225.75 239.75 228.75 231.55 233.35 214.15 220.25 1982 228.45 235.20 248.30 236.30 243.70 255.55 256.65 259.60 269.40 277.40 253.45 235.30 1983 238.40 235.55 239.30 237.70 238.60 239.80 241.50 246.75 236.10 233.65 234.20 232.00 1984 234.74 233.28 224.75 226.30 231.63 237.45 245.45 241.70 245.40 245.30 246.50 251.58 1985 254.78 259.00 250.70 251.40 251.78 248.95 236.65 237.10 216.00 211.80 202.05 200.60 1986 192.65 180.45 179.65 168.10 172.05 163.95 154.15 156.05 153.63 161.45 162.20 160.10 1987 152.30 153.15 145.65 139.65 144.15 146.75 149.25 142.35 146.35 138.55 132.45 122.00 1988 127.18 128.12 124.50 124.82 124.80 132.20 132.53 134.97 134.30 125.00 121.85 125.90 1989 129.13 127.15 132.55 132.49 142.70 143.95 138.40 144.28 139.35 142.15 142.90 143.40 1990 144.40 148.52 157.65 159.08 151.75 152.85 147.50 144.50 137.95 129.35 132.75 135.40 1991 131.40 131.95 140.55 137.42 137.97 138.15 137.83 136.88 132.95 131.00 130.07 125.25 1992 125.78 129.33 133.05 133.38 128.33 125.55 127.30 123.42 119.25 123.35 124.75 124.65 1993 124.30 117.85 115.35 111.10 107.45 106.51 105.60 104.18 105.10 108.23 108.82 111.89 1994 109.55 104.30 102.80 102.38 104.38 98.95 99.93 99.57 98.59 97.37 98.98 99.83 1995 98.58 96.93 88.38 83.77 83.19 84.77 88.17 97.46 98.18 101.90 101.66 102.91 1996 106.92 104.58 106.49 104.29 108.37 109.88 107.13 108.40 111.45 113.27 113.44 115.98 1997 122.13 120.88 123.97 126.92 116.43 114.30 117.74 119.39 121.44 120.29 127.66 129.92 1998 127.34 126.72 133.39 131.95 138.72 139.95 143.79 141.52 135.72 116.09 123.83 115.20 1999 115.98 120.32 119.99 119.59 121.37 120.87 115.27 110.19 105.66 104.89 102.42 102.08 2000 106.90 110.27 105.29 106.44 107.30 105.40 109.52 106.43 107.75 108.81 111.07 114.90 2001 116.38 116.44 125.27 124.06 119.06 124.27 124.79 118.92 119.29 121.84 123.98 131.47 2002 132.94 133.89 132.71 127.97 123.96 119.22 119.82 117.97 121.79 122.48 122.44 119.37 2003 119.21 117.75 119.02 119.46 118.63 119.82 120.11 117.13 110.48 108.99 109.34 106.97 2004 105.88 109.08 103.95 110.44 109.56 108.69 111.67 109.86 110.92 105.87 103.17 103.78 2005 103.58 104.58 106.97 105.87 108.17 110.37 112.18 111.42 113.28 115.67 119.46 117.48 2006 117.18 116.35 117.47 114.32 111.85 114.66 114.47 117.23 118.05 117.74 116.12 118.92 2007 121.34 118.59 118.05 119.41 121.63 123.48 118.99 116.24 115.27 114.78 110.29 112.28 2008 107.60 107.18 100.83 102.41 104.11 106.86 106.76 109.24 106.71 100.20 95.01 90.28
I. 1980年-1990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1980年1美元兌換1.4900 元人民幣
1981年1美元兌換1.7768 元人民幣
1982年1美元兌換1.9249 元人民幣
1983年1美元兌換1.9573 元人民幣
1984年1美元兌換2.2043 元人民幣
1985年1美元兌換2.9366 元人民幣
1986年1美元兌換3.4528 元人民幣
1987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8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9年1美元兌換3.7651 元人民幣
1990年1美元兌換4.7832 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因計算方法不同上表數據可能與其他來源的數據略有差異。
拓展資料:
半個世紀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了穩定(五、六十年代)、升值(七十年代)、貶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穩定(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四個過程。
J. 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歷史上最高價和最低價是多少
1美元=1.5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經歷發展階段
1.1949—1953:1949年1月18日天津第一次對外發布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到1953年調整了幾十次,從1$=80¥舊人民幣到26170元舊幣(1952年12月)最低時為42000元舊幣(1950年4月),以人民幣對美元出口商品比價,進口商品比價和華僑日用品費比價三者加權平均數確定。
2.1953—1970: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與國際上採用固定匯率有關,對外貿易國家壟斷,
1統一核算,進口補貼出口。1
$=2.4618¥人民幣,匯率不起調節進出口作用。
3.1970—1985:一攬子貨幣方法的人民幣匯價。71、73二次美元貶值,固定匯率制崩潰,我們開始頻繁調整人民幣匯價,釘住「籃子貨幣」隨籃子貨幣變化而調整,美元、馬克、日元、英鎊、瑞士法郎始終占籃子主導地位。
1972年,1
$=2.2¥;80年,1$=1.5¥,幣值上升不利於外匯收支。81年起公開牌價,非貿易1$=1.5¥,內部結算價1$=2.8¥。
4.1986年後,以美元為基準為有限彈性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1991年,1$=5.4423¥,有意識下調有利於出口換匯。【第一次:85年1--9月,1$=2.8調至3.20貶值12.5%;第二次:86年7月5日1$=3.7036貶值13.6%;第三次:1989年12月16日,1$=4.7221貶值21.2%;第四次:1990年11月17日,1$=5.2221.1985年後,調劑價放開,最低1$=5.5最高突破10元,93年底1$=8.7元人民幣】
5.1994年1月1日,匯率並軌,人民幣為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