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南非匯率制度

南非匯率制度

發布時間:2021-05-16 13:56:59

Ⅰ 中國,歐洲,美洲的貨幣政策

20世紀以來,國際上貨幣政策框架經歷了以下演變:30年代以前的金本位,二戰後的美元本位,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貨幣目標法或者一些小國的匯率目標法,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期,一些國家採用了通貨膨脹目標法,一些國家則採用了不公布明確的政策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本文擬對最具代表性的美英德三個工業化國家的貨幣政策框架進行比較研究,並試圖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德國)))貨幣目標法(MonetaryTargeting)
德國(在加入歐元區之前)是一個典型的實行貨幣目標法的國家"1974年12月,德意志聯邦銀行公開宣布貨幣量增長目標,並且從此一直堅持實行貨幣目標法"最初,德意志聯邦銀行以中央銀行貨幣CBM(指非銀行機構持有的流通中貨幣和按不變准備金率計算出的銀行對國內負債繳存的最低准備金)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1988年起改為M3"
貨幣目標法是指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一般地,採用貨幣目標法的前提有三:(1)貨幣目標與最終目標(名義收入或通貨膨脹)有很強的相關性"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前提"(2)貨幣目標必須具有可控性"(3)貨幣目標必須具有可測性"它的優點主要有:(1)貨幣當局可以自主地根據國內經濟情況對貨幣政策作出調整,貨幣政策具有自主性"(2)貨幣目標易於測量,公眾和市場可以迅速了解貨幣當局的政策意圖和政策效果,有助於穩定通脹預期,保持物價穩"但
是貨幣目標法的使用受貨幣流通速度穩定性的影響很大,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不穩定,貨幣目標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即不穩定,此時即使實現了貨幣目標也不能保證最終目標的實現"
(二)英國)))通貨膨脹目標法(Inflationtargeting)
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貨幣政策框架經歷了三次重大調整"1973年英國開始以廣義貨幣供應量(英鎊M3)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1986年10月,由於貨幣供應量與名義收入的相關性下降,貨幣當局放棄了貨幣目標,轉而關注匯率目標"1990年10月,英國加入歐洲匯率機制(ERM),正式採用匯率目標法"1992年英國遭遇ERM危機,宣布退出ERM,讓英鎊自由浮動"1992年10月,英國財政大臣宣布採用通脹目標法,貨幣當局不再設立匯率目標或貨幣目標"通脹目標法的基本含義是:貨幣當局確定在未來某段或幾段時期內取得並保持較低的!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明確宣布實現通貨膨脹目標是貨幣政策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標"其實質是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框架,仍然以物價穩定為最終目標"自1990年3月紐西蘭第一個宣布實行通脹目標法後,加拿大!以色列!英國!澳大利亞以及墨西哥!智利!捷克!南非!泰國!韓國等發展中國家亦先後宣布採用通脹目標法,通脹目標法成為近十年來西方貨幣經濟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通脹目標法的優點主要有:(1)貨幣政策具有自主性,可以對國內的經濟波動作出必要的政策反應"(2)通脹目標法監測包括貨幣供應量在內的眾多的經濟金融變數,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對政策效果的影響下降"(3)通脹目標法規定了明確的!壓倒一切的通脹目標,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利於消除貨幣當局潛在的通貨膨脹偏好"(4)明確公布的通脹目標,對貨幣當局形成了有效的責任約束"
但是,作為一個新體制,通脹目標法的運行尚未經歷一個完整經濟周期的考驗,仍有待於進一步摸索和完善,如通脹目標法不易為貨幣當局所控制的問題,對於缺乏穩定物價經驗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因此目前對其作出全面的評價為時尚早"
(三)美國)))不明確公布名義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
美國於1971年採用貨幣目標法,將貨幣供應量M1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1987年放棄M1,改以M2作為中介目標"1993年7月,格林斯潘在美國國會聽證時表示,美聯儲不再將包括M2在內的貨幣總量作為貨幣政策目標,因為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緊密聯系消失了"自此,美國即實施一種不明確公布名義目標的貨幣政策"一些學者將其描述為/隱蔽的通貨膨脹目標法0,它的通脹目標在3%左右(格里高利#曼昆,2002)"
這一貨幣政策框架的缺點是:(1)美國現行的貨幣政策沒有明確公布名義目標,公眾和市場經常要猜測美聯儲的意向,從而導致金融市場的波動,公眾和市場對未來的預期不確定"(2)這一框架對貨幣當局沒有制定明確的業績評價標准,難以對美聯儲進行業績評價"如貨幣當局經常碰到時間非一致性問題(timeinconsistency)0,在沒有評價標準的前提下,貨幣當局很可能為短期目標犧牲長期目標"(3)這一框架對貨幣當局決策者能力的依賴過重,格林斯潘是令人滿意的,但下一任會如何呢?這也正是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提出採用通脹目標法框架的重要原因"

通過對美英德三國貨幣政策框架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發現:
(一)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是由各國特定的政治經濟狀況和歷史條件決定的
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西方各國在貨幣學派的影響下,紛紛採用貨幣目標法作為貨幣政策框架,但到了80年代,由於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管制的放鬆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加劇,貨幣供應量與最終目標之間的相關性下降,於是各國又紛紛放棄貨幣目標法,轉而採用其他貨幣政策框架"在重要的工業化國家中,只有德國中央銀行堅持實行貨幣目標法,這是由其國內的特定狀況和歷史條件決定的"德意志聯邦銀行(1995)認為,因為德國近20年來幾乎沒有出現過持續
破壞M3和CBM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金融創新,因此,他們確信將貨幣增長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是控制通貨膨脹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英國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經由貨幣目標法!匯率目標法,直至目前採用的通脹目標法,也是英國根據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政治經濟狀況作出決定的"美國貨幣政策框架的轉變亦然"
(二)美英德三國現行貨幣政策框架比較
1.出於對通貨膨脹危害的深刻認識,美英德三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均為物價穩定"特別是
德國,自二戰後即堅持以物價穩定為貨幣政策目標"持久的物價穩定目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英德實現低通脹的重要原因"
2.美英德三國雖實行不同的貨幣政策框架,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但有一點相同的
是:中央銀行都監測較多的信息變數"如美聯儲建立了包括貨幣供應量!匯率預測!產出缺口預測!就業狀況或勞動市場!財政指標!收益曲線!資產價格變化!通脹預期等變數在內的指標體系"德意志聯邦銀行雖然認為貨幣供應量是最佳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但是/貨幣政策將決不可能僅僅依賴於單一的貨幣中介目標變數0(德意志聯邦銀行,1995)"因為某一具體指標往往僅反映經濟和金融市場狀況的有關信息的一部分,因此,德意志聯邦銀行/總是廣泛地對貨幣和總體經濟數據進行評價0,以便檢驗和證實其政策效果"
3.美英德三國的經驗表明: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中央銀行的可信度對於中央銀行實現物價穩
定目標非常重要,較高的貨幣政策透明度可以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美聯儲在每次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的當天宣布利率是否變動以及變動幅度的情況,兩周後公布會議紀要以及對某一項措施的投票率等"同時聯儲主席還經常就貨幣政策!經濟狀況等發表演說,表明聯儲對經濟的看法和貨幣政策取向,闡述可能影響未來政策的風險,從而引導市場對未來短期利率的預期,降低不確定性"再如德國,德意志聯邦銀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即在市場中樹立了良好的反通脹的信譽"由於其貨幣政策操作高度的透明度和具有的良好信譽,當德國經濟受外部沖擊時,德意志聯邦銀行即使暫時較大幅度偏離其貨幣目標,採取較為靈活的貨幣政策,公眾和市場也都採取了理解!合作和支持的態度"
4.美英德三國的經驗還表明: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有助於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美聯儲和德
意志銀行自不必說,向來以其獨立性為人矚目"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英格蘭銀行"長期以來,英格蘭銀行缺乏獨立性,貨幣政策完全由政府決定,英格蘭銀行只有政策建議權,其主要職責是執行貨幣政策"199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5英格蘭銀行法6,規定英格蘭銀行享有/操作工具獨立權(in2strumentindependence)0,即中央銀行有權獨立選擇操作工具以實現政策目標,但沒有/目標獨立權(goalindependence)0,政策目標仍由政府制定"

我國與美英德三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有較大差異,美英德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而我
國是處於體制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但是,在開放條件下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問題上,我們還是可以借鑒三國的經驗,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在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方面,1995年頒布的5中國人民銀行法6規定我國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而實質上,我國貨幣政策面臨著來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標約束:物價穩定!促進就業!確保經濟增長!支持國企改革!配合積極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確保外匯儲備不減少!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龔方樂!應宜遜,2000;謝平,2000)"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貨幣政策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堅持穩定物價的單一目標,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標約束"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確定後,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實際上歸結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M1和M2的增長率較大幅度地偏離預定的調控目標,貨幣供應量目標不再有效,應該放棄貨幣供應量目標,建立一個以通貨膨脹率為調控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筆者認為,從美英德三國的實踐看來,貨幣政策框架的選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當根據本國當前的實際經濟金融條件進行調整"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金融實際情況,目前實行通脹目標法存在以下一些困難:(1)我國目前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而通脹目標法要求匯率完全自由浮動,因為匯率目標與通脹目標有時會發生矛盾"要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尚需時日"(2)採用通脹目標法的前提之一是中央銀行對通脹目標有較強的控制能力,能夠綜合觀察多種指標,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充分了解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具有預測通貨膨脹的技術和能力"而目前我國的中央銀行對通貨膨脹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3)在中央銀行獨立性方面,根據5中國人民銀行法6的有關規定和從當前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來看,要實現通脹目標法所要求的中央銀行獨立性仍很難"(4)在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可信度方面,與實行通脹目標法的國家相比,我們有待進一步提高"可見,我國目前過渡到通脹目標法的條件還不具備"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框架,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由於我國金融創新的速度加快,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確實面臨著部分學者所指出的一些問題,如可測性問題!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問題等"我們應該不斷修正這一指標,合理界定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和統計范圍,以確保其可測性,增強其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同時,我們應該借鑒美英德三國的做法,監測更多的信息變數,建立相應的經濟模型,提高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最終形成一套包括貨幣供應量!利率!匯率!預期通脹率等指標在內的貨幣政策監控指標體系"
2.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我國仍然是一個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
絕大多數利率由中央銀行決定,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而在美英德等國利率則是一種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因此,我國目前應該積極推行利率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步伐,提高央行的間接調控能力"
3.美英德三國對貨幣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銀行信譽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值得借鑒"近年來,我國
中央銀行在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定期公布貨幣供應量目標,編寫5貨幣政策報告6,闡明貨幣政策執行情況,以月報!季報!年報的形式公布金融數據等"但是我們仍應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如增加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增強中央銀行引導公眾和市場的權威性,培育理性的市場預期,提升中央銀行信譽"當然,從長遠來看,我國已經加入WTO,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貨幣政策將面臨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流動的加強!利率和匯率的套利投機等等問題,這些變化在歷史上(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造成了較強的沖擊,並迫使大部分國家放棄了貨幣目標法"屆時,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如何選擇,是借鑒美國的做法,不明確公布名義目標以進行有益的探索,還是借鑒英國的做法,直接採用通脹目標法,則需要進一步研究"

Ⅱ 匯率制度的消失論

新興市場國家,即資本市場開放或者是開放程度很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應該選擇哪種匯率制度,應該從近幾年發生的危機中吸取哪些教訓,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這一討論集中在中間制度消失論。其理論的觀點是匯率制度無非在兩極中——貨幣局制度或者是貨幣聯盟和只有溫和的平滑干預的浮動匯率制中做出選擇,唯有這兩種極端的匯率制度才是可持續的。處於二者之間的匯率制度,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至少對新興國家是沒有信譽的。中間匯率制度都正在消失或者是已經消失。
中間制度消失論認為,在資本高速流動的情況下,政府對匯率的承諾變得越來越脆弱,軟釘住的匯率制度是不可持續的。支持中間匯率制度的觀點主要有三點。
(1)三難選擇。對中間匯率制度的解釋最開始是從傳統的弗萊明蒙代爾模型出發的。Summers認為,資本自由流動,獨立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的「三難選擇」問題說明了,一國只能在三個目標中選擇兩個目標。在資本高速流動成為一個既定前提的情況下,一國只能做出兩種選擇,獨立的貨幣政策,浮動匯率制;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採納固定匯率制。所以這決定了政府只能在兩極匯率制度中做出選擇。但是Frankel指出了,沒有任何一種匯率制度會適合所有國家及一個國家的所有時期,制度的選擇應該取決於各國具體的特徵,他認為,為什麼不在兩個目標中各放棄一半,一半匯率穩定性,一半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即中間的匯率制度可以存在。更重要的是Frankel認為角點解的假設缺乏理論基礎。
(2)銀行企業過度累積債務。Eichengreen曾經對角點解的假設給出解釋。他認為,在釘住匯率制度下,銀行和企業會低估貨幣下跌或崩潰的風險,因而會過分地持有未沖銷的外幣債務。當貨幣貶值時,其本幣收入不足以償還這些債務,因此破產,並對經濟帶來破壞性的影響。所以他認為在資本高度流動的情況下,只有兩種可行的匯率政策,一種是把匯率固定,並鎖住它,如阿根廷;另一種更常見的匯率政策就是讓其貨幣浮動,這樣銀行和企業就會有動機去沖銷外匯風險。這種分析是建立在企業和銀行非理性的基礎上,而且是通過故意地製造不確定性的辦法使外匯風險加大。
(3)政策慣性。對中間匯率制度的另一個詮釋是:政府執行的政策往往具有慣性,當一國政府在實行釘住匯率並發現問題後,總是出於政治原因等到很長時間才調整匯率,或者是改變匯率制度。政府總是在想,能不能不調整,能不能再堅持一下。待到問題累積而不得不調整時,為時已晚,損失巨大。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轉向硬釘住的匯率制度,或者通過公眾勸導政府盡早調整匯率。 以上對中間匯率制度的解釋缺乏說服力。一些學者開始用可核性檢驗(Verifiability)來構造中間匯率制度消失論的理論基礎。中間匯率制度本質上都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使得匯率在一個或大或小的范圍內波動。而角點解假設的貨幣聯盟(如歐盟)的形成是通過極其復雜的政治程序的,貨幣局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也是通過立法程序定為法律的。同樣,放棄他們要經過復雜的政治決策程序,經過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討價還價才能做到。所以,角點制度與中間匯率制度相比,政府改變匯率的成本要高得多。而且,規則的透明度顯然要高於相機選擇。Frankel等人認為,簡單的角點解制度比復雜的中間匯率制度更容易核實。比如為了檢驗政府是否信守簡單釘住諾言,市場參與者只需核實昨日的匯率與今日的匯率是否相同;為了檢查政府是否實行完全浮動的諾言,只需要檢查政府每月的外匯儲備的變動是否相同,即,看政府是否動用了外匯儲備干預了外匯市場。但對於中間匯率制度這種核實是非常困難的。
易綱、湯弦建立了政府主導時的匯率制度選擇模型。模型解的結果表明了,決定匯率制度選擇的主要參數與最優貨幣區標準是大致相符的,此時沒有哪一種匯率制度對所有國家以及所有時期都適用。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既為規避匯率風險提供了工具,也使大規模的投機攻擊成為可能。在市場主導的新環境下,由於中間匯率制度試圖提供免費的匯率風險保險而導致的公眾道德風險行為,以及中間匯率制度作為行政部門的相機選擇而非立法部門所制定的法律,所導致的公眾對政府承諾的信任危機,從而內生地招致投機攻擊,並引發公眾恐慌,進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貨幣危機。通過匯率制度對公眾信心的反作用,證明中間匯率制度是不穩定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作為規則的「角點匯率制度」將是唯一的穩定解。這一假說克服了傳統的蒙代爾三角對匯率制度選擇問題的分析局限,提出了擴展三角的假說。擴展三角假說表明了中間匯率制度是可以存在的。當效率的要求使得世界各國區域資本的完全流動時,匯率制度的發展趨勢是向更加靈活或者區域聯盟轉變,最終的趨勢將是角點制度占絕對的優勢地位。那時完全浮動將與貨幣聯盟保存,而貨幣聯盟又對外完全浮動。Corden分析了歐洲和亞洲匯率制度選擇的教訓之後得出結論,新興市場國家應該實行中間匯率制度,即靈活釘住的匯率制度,這種制度接近於有管理浮動。
Fisher也指出了,1994年以來每一次與國際資本市場有關的較大的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泰國、印尼和韓國,1998年的俄國和巴西,2000年的阿根廷和土耳其)一定程度上與固定的或者釘住的匯率制度有關。同時,沒有實行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南非、1998年的以色列、1998年的墨西哥、1998年的土耳其則避免了實行釘住匯率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遭受的危機。在反危機國家的決策者強烈警告資本賬戶開放的國家不要實行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和其他軟釘住匯率制度,要實行兩極匯率制度,或者是角點的匯率制度,即選擇硬釘住匯率制度或者是浮動匯率制,居於二者之間的匯率制度是不可持續的。Fisher又指出,對於新興市場國家,釘住匯率制度無法維持長久,除非非常堅硬;可以有范圍廣泛的彈性匯率制度;可以預期,大部分國家會對匯率的變化做出反應。對這些新興市場國家,應排除實行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度和在狹窄幅度范圍內波動的匯率制度。但對其他資本尚未高度流動的發展中國家,即非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體,所有的匯率制度都可供選擇。當更多的國家實行硬釘住的匯率制度,包括美元化和貨幣聯盟,未來獨立的國家貨幣會越來越少。剩下的獨立貨幣之間的匯率大多數將是浮動的,只有大國,其貨幣政策和偶爾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將對名義匯率做出反應,並且有時影響名義匯率。
Fisher堅持,在中期,正如近些年來發生情況一樣,由於中間匯率制度的減少,匯率制度更趨向於硬釘住的匯率制度。然而,長期來看,匯率制度的選擇將取決於歐元和美元化經濟的運行情況,從浮動走向硬釘住將是可能的。

Ⅲ 各國貨幣符號

人民幣:¥

美元:$

歐元:€

巴西雷亞爾:R$

保加利亞列弗符號:лв

英鎊:£

新加坡元:S$

日元:J¥

阿根廷比索 :ARS$

越南盾 :₫

¤(gly) 李元(大李天朝國際通用貨幣,輔幣100李分(cent)=1李元,國際通貨率為美元的七成)

฿ 泰銖符號

Bs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和玻利維亞諾的符號

Br 白俄羅斯盧布,白俄羅斯的貨幣符號

₵ 迦納塞地,迦納的貨幣符號¢ 分,美元和其他一些貨幣輔助單位的符號

₡科郎符號(在哥斯大黎加和薩爾瓦多使用)

₫ 越南盾符號

€ 歐元的符號,在歐元區國家,一些小的非歐洲國家,黑山以及科索沃地區使用。

ƒ 阿魯巴弗羅林,阿魯巴的貨幣符號。以前也用作荷蘭盾的符號 。

Ft 匈牙利福林

Rs. 印度盧比

₲ 巴拉圭瓜拉尼,巴拉圭的貨幣符號

₭ 寮國基普,寮國的貨幣符號

kr 可代表丹麥克朗,挪威克朗,瑞典克朗以及冰島克朗

£ 鎊

₤ 里拉 (可能和鎊混淆)

Lm 馬爾他里拉,馬爾他共和國的貨幣符號

₥ 文 (表示千分之一元或十分之一分)

₦ 奈及利亞奈拉,奈及利亞的貨幣符號

₱ 菲律賓比索,菲律賓的貨幣符號

P 波札那普拉,波札那的貨幣符號

Q 瓜地馬拉查爾,瓜地馬拉的貨幣符號

R 南非蘭特,南非的貨幣符號

Sk 斯洛伐克克朗,斯洛伐克的貨幣符號

Rp 印尼盾,印度尼西亞的貨幣符號

৲৳ 盧比符號 (孟加拉地區使用)

R$ 雷亞爾,巴西的貨幣符號

S/. 秘魯新索爾$ 元的符號,(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等地使用;各種比索和以前的葡萄牙埃斯庫多和維德角埃斯庫多也使用這個符號。該符號有時候也寫作兩條豎線)

〒 哈薩克堅戈,哈薩克的貨幣符號

₮ 圖格里克,蒙古的貨幣符號

₩ 韓元/朝鮮元的貨幣符號

¥ 人民幣的貨幣符號

NT 新台幣的貨幣符號

zł 波蘭茲羅提,波蘭的貨幣符號

₴ 赫里夫尼亞,烏克蘭的貨幣符號

₪ 以色列新舍克符號

៛ 柬埔寨瑞爾,柬埔寨的貨幣符號

﷼ 伊朗里亞爾,伊朗貨幣符號

руб 俄羅斯盧布

€ 歐元貨幣符號

$ 美元貨幣符號

Ⅳ 世界上有幾種貨幣

1、人民幣 ( 中國 )

2、港元 ( 中國香港 )

3、澳門元 ( 中國澳門 )

4、新台幣 ( 中國台灣 )

5、阿富汗尼 ( 阿富汗 )

6、阿聯酋迪爾汗 ( 阿聯酋 )

7、阿曼里亞爾 ( 阿曼 )

8、亞塞拜然馬納特 ( 亞塞拜然 )

9、巴基斯坦盧比 ( 巴基斯坦 )

10、巴林第納爾 ( 巴林 )

11、不丹努爾特魯姆 ( 不丹 )

12、印度盧比 ( 不丹 )

13、朝鮮圓 ( 朝鮮 )

14、菲律賓比索 ( 菲律賓 )

15、喬治亞拉里 ( 喬治亞 )

16、哈薩克堅戈 ( 哈薩克 )

17、韓圓 ( 韓國 )

18、柬埔寨瑞爾 ( 柬埔寨 )

19、吉爾吉斯斯坦索姆 ( 吉爾吉斯斯坦 )

20、卡達里亞爾 ( 卡達 )

21、科威特第納爾 ( 科威特 )

22、寮國基普 ( 寮國 )

23、黎巴嫩鎊 ( 黎巴嫩 )

24、馬爾地夫拉菲亞 ( 馬爾地夫 )

25、馬來西亞令吉 ( 馬來西亞 )

26、孟加拉塔卡 ( 孟加拉國 )

27、蒙古圖格里克 ( 蒙古 )

28、緬元 ( 緬甸 )

29、尼泊爾盧比 ( 尼泊爾 )

30、日圓 ( 日本 )

31、沙特里亞爾 ( 沙烏地阿拉伯 )

32、斯里蘭卡盧比 ( 斯里蘭卡 )

33、塔吉克索莫尼 ( 塔吉克 )

34、泰銖 ( 泰國 )

35、土庫曼馬納特 ( 土庫曼 )

36、烏茲別克索姆 ( 烏茲別克 )

37、汶萊元 ( 汶萊 )

38、新加坡元 ( 新加坡 )

39、敘利亞鎊 ( 敘利亞 )

40、亞美尼亞德拉姆 ( 亞美尼亞 )

41、葉門里亞爾 ( 葉門 )

42、伊拉克第納爾 ( 伊拉克 )

43、伊朗里亞爾 ( 伊朗 )

44、以色列新謝克爾 ( 以色列 )

45、印度盧比 ( 印度 )

46、印尼盾 ( 印度尼西亞 )

47、約旦第納爾 ( 約旦 )

48、越南盾 ( 越南 )

49、阿爾巴尼亞列克 ( 阿爾巴尼亞 )

50、愛沙尼亞克朗 ( 愛沙尼亞 )

51、歐元 ( 愛爾蘭 )

52、白俄羅斯盧布 ( 白俄羅斯 )

53、冰島克朗 ( 冰島 )

54、波黑可兌換馬克 ( 波黑 )

55、保加利亞列弗 ( 保加利亞 )

56、波蘭茲羅提 ( 波蘭 )

57、丹麥克朗 ( 丹麥 )

58、俄羅斯盧布 ( 俄羅斯 )

59、捷克克朗 ( 捷克 )

60、克羅埃西亞庫納 ( 克羅埃西亞 )

61、塞爾維亞第納爾 ( 科索沃 )

62、拉脫維亞拉特 ( 拉脫維亞 )

63、瑞士法郎 ( 列支敦斯登 )

64、立陶宛立特 ( 立陶宛 )

65、羅馬尼亞列伊 ( 羅馬尼亞 )

66、馬其頓第納爾 ( 馬其頓 )

67、馬爾他里拉 ( 馬爾他 )

68、摩爾多瓦列伊 ( 摩爾多瓦 )

69、挪威克朗 ( 挪威 )

70、瑞典克朗 ( 瑞典 )

71、瑞士法郎 ( 瑞士 )

72、塞爾維亞第納爾 ( 塞爾維亞 )

73、斯洛伐克克朗 ( 斯洛伐克 )

74、新土耳其里拉 ( 土耳其 )

75、烏克蘭格里夫納 ( 烏克蘭 )

76、匈牙利福林 ( 匈牙利 )

77、英鎊 ( 英國 )

78、直布羅陀鎊 ( 直布羅陀 )

79、阿爾及利亞第納爾 ( 阿爾及利亞 )

80、埃及鎊 ( 埃及 )

81、衣索比亞比爾 ( 衣索比亞 )

82、安哥拉寬扎 ( 安哥拉 )

83、西非法郎 ( 貝南 )

84、波札那普拉 ( 波札那 )

85、西非法郎 ( 布吉納法索 )

86、蒲隆地法郎 ( 蒲隆地 )

87、中非法郎 ( 赤道幾內亞 )

88、西非法郎 ( 多哥 )

89、厄利垂亞納克法 ( 厄利垂亞 )

90、維德角埃斯庫多 ( 維德角 )

91、甘比亞達拉西 ( 甘比亞 )

92、中非法郎 ( 剛果(布) )

93、剛果法郎 ( 剛果(金) )

94、迦納塞地 ( 迦納 )

95、辛巴威元 ( 辛巴威 )

96、中非法郎 ( 加彭 )

97、吉布地法郎 ( 吉布地 )

98、幾內亞法郎 ( 幾內亞 )

99、西非法郎 ( 幾內亞比索 )

100、中非法郎 ( 喀麥隆 )

101、葛摩法郎 ( 葛摩 )

102、西非法郎 ( 象牙海岸 )

103、肯亞先令 ( 肯亞 )

104、賴索托洛蒂 ( 賴索托 )

105、南非蘭特 ( 賴索托 )

106、賴比瑞亞元 ( 賴比瑞亞 )

107、利比亞第納爾 ( 利比亞 )

108、盧安達法郎 ( 盧安達 )

109、馬達加斯加阿里亞里 ( 馬達加斯加 )

110、馬拉維克瓦查 ( 馬拉維 )

111、茅利塔尼亞烏吉亞 ( 茅利塔尼亞 )

112、模里西斯盧比 ( 模里西斯 )

113、摩洛哥迪爾汗 ( 摩洛哥 )

114、莫三比克梅蒂卡爾 ( 莫三比克 )

115、納米比亞元 ( 納米比亞 )

116、南非蘭特 ( 南非 )

117、蘇丹鎊 ( 南蘇丹 )

118、奈及利亞奈拉 ( 奈及利亞 )

119、聖赫勒拿鎊 ( 聖赫勒拿 )

120、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多布拉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121、塞席爾盧比 ( 塞席爾 )

122、獅子山利昂 ( 獅子山 )

123、索馬里先令 ( 索馬里 )

124、史瓦濟蘭里蘭吉尼 ( 史瓦濟蘭 )

125、坦尚尼亞先令 ( 坦尚尼亞 )

126、突尼西亞第納爾 ( 突尼西亞 )

127、烏干達先令 ( 烏干達 )

128、尚比亞克瓦查 ( 尚比亞 )

129、中非法郎 ( 中非 )

130、東加勒比元 ( 安圭拉 )

131、巴哈馬元 ( 巴哈馬 )

132、巴貝多元 ( 巴貝多 )

133、貝里斯元 ( 貝里斯 )

134、百慕大元 ( 百慕大群島 )

135、巴拿馬巴波亞 ( 巴拿馬 )

136、東加勒比元 ( 多米尼克 )

137、多米尼加比索 ( 多米尼加 )

138、哥斯大黎加科朗 ( 哥斯大黎加 )

139、古巴可兌換比索 ( 古巴 )

140、古巴比索 ( 古巴 )

141、東加勒比元 ( 格瑞那達 )

142、海地古德 ( 海地 )

143、宏都拉斯倫皮拉 ( 宏都拉斯 )

144、加拿大元 ( 加拿大 )

145、開曼群島元 ( 開曼群島 )

146、墨西哥比索 ( 墨西哥 )

147、美元 ( 美國 )

148、東加勒比元 ( 蒙塞拉特 )

149、尼加拉瓜新科多巴 ( 尼加拉瓜 )

150、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元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151、瓜地馬拉格查爾 ( 瓜地馬拉 )

152、牙買加元 ( 牙買加 )

153、阿根廷比索 ( 阿根廷 )

154、阿魯巴弗羅林 ( 阿魯巴 )

155、玻利維亞諾 ( 玻利維亞 )

156、巴西雷亞爾 ( 巴西 )

157、巴拉圭瓜拉尼 ( 巴拉圭 )

158、秘魯索爾 ( 秘魯 )

159、哥倫比亞比索 ( 哥倫比亞 )

160、蓋亞那元 ( 蓋亞那 )

170、福克蘭群島鎊 ( 福克蘭群島 )

171、蘇利南元 ( 蘇利南 )

172、委內瑞拉玻利瓦爾 ( 委內瑞拉 )

173、烏拉圭比索 ( 烏拉圭 )

174、智利比索 ( 智利 )

175、澳大利亞元 ( 澳大利亞 )

176、巴布亞紐幾內亞基那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177、斐濟元 ( 斐濟 )

178、太平洋法郎 ( 法屬波利尼西亞 )

179、荷屬安的列斯盾 ( 荷屬安的列斯 )

180、庫克群島元 ( 庫克群島 )

181、紐西蘭元 ( 紐埃 )

182、薩摩亞塔拉 ( 薩摩亞 )

183、索羅門群島元 ( 索羅門群島 )

184、湯加潘加 ( 湯加 )

185、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鎊 ( 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

186、吐瓦魯元 ( 吐瓦魯 )

187、萬那杜瓦圖 ( 萬那杜 )

188、太平洋法郎 ( 瓦利斯及富圖納群島 )

189、紐西蘭元 ( 紐西蘭 )

190、聖赫勒拿鎊 ( 阿森松島 )

Ⅳ 本次舉辦世界盃南非是賠是掙

也許在普通人眼中,南非世界盃將給南非帶來莫大的收益。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因為姑且不論收益,南非世界盃的成本本就已經很高。據悉,南非世界盃組委會為世界盃投入了高達35億美元,是歷屆世界盃之最。而這已經遠遠超過預期,據說南非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負債累累。

基於此,目前已經有分析人士認為,南非在此次世界盃的收益將很可能為負數。瑞士聯合銀行甚至為世界盃專門發表了一份長達32頁的報告,其中指出,南非承辦世界盃必須承擔全部開支,但收益卻非常有限。更讓南非頭疼的還有工人罷工和外國遊客銳減。據了解,本屆世界盃國外遊客預計將不到100萬人次。

那最大的收益者是誰?或許是國際足聯。作為世界足球的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聯通過電視版權等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收入。數據顯示,在2009年,國際足聯的利潤達到1.96億美元左右,並擁有近10億美元的財政儲備。難怪有體育媒體說,國際足聯實際上更像「公司董事會」。

有政治人士分析指出,南非世界盃展現的除了足球本身的影響力之外,人們對其更大的期望其實是帶動南非乃至整個非洲大陸經濟的騰飛,但在全球經濟尚未擺脫蕭條的大背景下,世界盃能否給南非和非洲帶來真正的經濟增長還是一個疑問。

FIFA迫使南非政府簽訂了一項特權協議。FIFA藉此在南非的任何收益和活動都可以免稅,且有權不受南非匯率兌換制度的限制。關於這份協議的消息一直被南非政府封鎖,直到最近才被英國報紙披露。協議的後果將非常嚴重:FIFA僅僅在南非的盈利就將達38億美元(其中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就有28億美元),而這筆巨款將自由流出南非。這樣一來,即使FIFA沒有其他利用該協議的手段,僅此一項就足以讓南非政府的國際收支陷入危險境地,最可怕的後果是南非貨幣蘭特在國際市場上的徹底崩潰。

南非看來要走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老路了

Ⅵ 南非為何這么亂還要舉辦世界盃誰有城市的介紹

車禍、搶劫、槍戰、罷工、暴動……世界盃開幕至今,種種負面新聞充斥我們耳際,我們不禁想問:這些都是為什麼?為什麼南非能獲得世界盃舉辦權?
透過陰影,人們發現這背後,是FIFA這個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體育組織在作祟。貝肯鮑爾就曾批評:「FIFA始終把賺錢作為他們舉辦世界盃的第一目的。」

南非為本次世界盃投入了約合43億美元,相當於南非國內生產總值的1.72%,為歷屆世界盃最高,但他們的收益則有可能為負數。

國際足聯卻迎來了史上最賺錢的一屆世界盃,他們將通過南非世界盃狂攬至少38億美元。

一個南非人表示:「如果國際足聯賺到了錢,南非得到了什麼?」也許,只有虛榮心會補償虧蝕的大洞。

FIFA38億美元盈利

或使蘭特徹底崩潰

FIFA,國際足球聯合會,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體育組織,商業政治文化一體化的龐然大物。南非共和國,官方失業率接近25%,貧富懸殊,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極不均衡。

這樣的一個組合,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不平等和獨特的,也為國際足聯摟錢敞開了大門。

FIFA迫使南非政府簽訂了一項特權協議。FIFA藉此在南非的任何收益和活動都可以免稅,且有權不受南非匯率兌換制度的限制。關於這份協議的消息一直被南非政府封鎖,直到最近才被英國報紙披露。協議的後果將非常嚴重:FIFA僅僅在南非的盈利就將達38億美元(其中電視轉播權的收入就有28億美元),而這筆巨款將自由流出南非。這樣一來,即使FIFA沒有其他利用該協議的手段,僅此一項就足以讓南非政府的國際收支陷入危險境地,最可怕的後果是南非貨幣蘭特在國際市場上的徹底崩潰。

《經濟學人》稱,2010年世界盃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南非而是國際足聯。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國際足聯只花費了2.79億美元,卻獲得了超過13億美元的收入。在本屆世界盃上,國際足聯所要花費的,只是將電視轉播費用的14%分給參賽隊和俱樂部。

過度開支掏空南非

「面子工程」害死人

為了舉辦世界盃,南非重新修建了五個場館,其中包括伊莉莎白港、德班、開普敦三個大城市。約翰內斯堡的足球城體育場內裝修也非常鋪張,完全超出了南非政府的預期。不少當地媒體質疑,世界盃結束後,這些場地怎麼辦?有多少官員會妄想立刻申辦一屆奧運會?

僅僅在球場及附屬設施方面,FIFA就掏走了31億美元。這些球場中,開普敦的綠點球場花費是最昂貴的,這個擁有65000個座位的新球場耗資5.8億美元。這筆巨款花得有些莫名其妙,當地現有的球場其實只需要加一層座椅就足以符合半決賽賽場的要求。而國際足聯的報告是這樣說的:「屆時會有10億電視觀眾,他們不會想看到那麼大規模的棚戶和貧民窟。」

還有德班,新球場可容納7萬人,造價3.8億美元。這個球場看起來很不錯,人送外號「外星人的手提包」。但來到這個球場之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球場的漂亮,而是周圍地區的貧困落後。現代城市所需要的一切,這里幾乎全部缺失,水電、醫療、住房、下水道、學校、交通……當這一切和那恐怖的2.25億美元預算超支放在一起時,也難怪南非媒體憤憤不平了。

其實在新球場旁邊不遠,就有一座早已投入使用的可容納52000人的球場。

特許商品涵蓋耳塞

連「2010」都要控制

按照FIFA的體制,目的就是獲利。因此,南非人民為世界盃做出的巨大投入,最後可能顆粒無收。球場周圍都是特許區域,只有FIFA及其合作夥伴有權銷售商品,而這些銷售收入沒有為南非帶來任何好處。

足球城舉行的開幕式上,這樣的場面就隨處可見。銷售各種小商品的小販被警察和工作人員四處驅趕,甚至連專門給外國遊客准備的防備「嗚嗚祖啦」噪音的耳塞也必須是特許商品。更離譜的是,就連為了防範艾滋病的避孕套,FIFA都禁止任何組織在球場附近派發,南非政府因此承諾免費發放的10億只安全套面臨無法全部發放的危險。

FIFA對特許經營權和商標的固執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南非3家日歷生產廠在2010年初就接到國際足聯的律師信,信中索要270蘭特版權費,宣稱對「2010」擁有商標權。南非廠家認為「國際足聯未免太霸道」:「請問我們將這些日歷改用什麼日期能夠替換掉2010?」故廠家不得不訴諸法律以求解決,到現在也沒了下文。根據FIFA的資料,他們找到了數以千計可能與世界盃有關的詞彙,將他們都列入了商標保護的范圍。

四年前在德國,這個數字就達到了3200個。去年FIFA為此發出了2519封律師信,不過最後只有一封真正走上了法庭,被告方只不過生產了一款標有2010字樣的棒棒糖。FIFA秘書長瓦爾克說:「如果你越權從世界盃獲益,我們是可以把你送進監獄的。」

FIFA做得絕,商家也有辦法。南非一家航空公司採取了迂迴戰術,他們的世界盃宣傳口號是「那玩意的非官方國內運輸商,你知道的」,不過還是被FIFA發現並禁止

Ⅶ R$是什麼貨幣

是巴西貨幣的符號,巴西雷亞爾。

1993年巴西發行新貨幣克魯塞羅雷亞爾,1克魯塞羅雷亞爾等於1000克魯塞羅。

歷史上巴西的貨幣名稱及面額變化較多,特別是由於近年來沉重的外債負擔及惡性通貨膨脹,其貨幣變動更為頻繁,是拉美國家貨幣貶值最大國家之一。

1993年巴西發行新貨幣克魯塞羅雷亞爾,但克魯塞羅雷亞爾只流通了1年半的時間。

1995年7月1日,巴西政府實施財政制度改革,取消舊貨幣,發行新貨幣雷亞爾。當時的匯率為1雷亞爾=1美元,最高曾經到過0.83雷亞爾=1美元,但隨後最高貶值到3.5雷亞爾=1美元,之後又有所回升。

2011年12月,巴西中央銀行開始發行第2版雷亞爾紙幣,2011版雷亞爾採用更先進的印刷技術和防偽技術。首批發行的紙幣為面值50雷亞爾和100雷亞爾。該版雷亞爾紙幣根據不同的幣值而採用不同大小的規格,使普通民眾更容易區別紙幣面值。

(7)南非匯率制度擴展閱讀:

幣值換算:

1雷亞爾=100分(100 centavos)

1雷亞爾=2750克魯塞羅雷亞爾(現已停止兌換,克魯塞羅完全作廢,剩下的只有收藏價值。)

原克魯塞羅的面值與換算:

紙幣有:50、100、200、500、1000、5000、10000和50000克魯塞羅

鑄幣有:1、2、 5、10、20、50分

1克魯塞羅=1新克魯塞羅

本輔市進位制為1克魯塞羅等於100分(Centavos)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巴西雷亞爾

Ⅷ 一籃子貨幣匯率制度包括哪六種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經國務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版基礎,參考一籃子貨權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從原本緊盯美元的匯率制度,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

2017年1月1日起,按照CFETS貨幣籃子選樣規則,CFETS貨幣籃子新增11種2016年掛牌人民幣對外匯交易幣種,CFETS籃子貨幣數量由13種變為24種,有:美元、歐元、日元、港元、英鎊、澳元、紐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元、馬來西亞林吉特、俄羅斯盧布、泰銖、南非蘭特、韓元、阿聯酋迪拉姆、沙特里亞爾、匈牙利福林、波蘭茲羅提、丹麥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土耳其里拉、墨西哥比索。

Ⅸ 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的外匯管制制度

法國

面積為55.16萬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島)。是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林地覆蓋率26.4%。
人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邊境有阿爾薩斯人、布勒通人、科西嘉人、巴斯克人、佛蘭芒人等。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農業很發達,農牧結合,綜合發展。主產小麥、大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煙草、葡萄、蘋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重要海港有馬賽、勒阿弗爾、敦刻爾克、南特、聖納澤爾

英國
地理環境
概況:由大不列顛島上的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島東北部的北愛爾蘭共同組成的島國,還包括一些英國海外領地。英國本土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的不列顛群島 ,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24.36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 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 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 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 36萬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全境分為四部分:英格蘭東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區、蘇格蘭山區、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
河流:塞文河(354公里)和泰晤士河(346公里)。北愛爾蘭的訥湖(396平方公里)面積居全國之首。
氣候: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溫和濕潤。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多雨霧,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全國氣候類型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時差:經過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本初子午線的所在時區為零時區。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
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國家經濟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2002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是衡量現代國家發達程度的標准之一。英國的服務業從業人口占其就業總人口的77.5%,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以上。英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鐵礦儲量為27億噸、煤的可采儲量達46億噸、石油儲量為7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12260-38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 2001年總發電量達3.32億千瓦時,其中核電站供應0.90億千瓦時。英國採煤業完全私有化。森林覆蓋面積279萬公頃,佔英本土面積約11.5%:其中英格蘭約8.7%,蘇格蘭約16.9%,威爾士約14.1%,北愛約6.1%。主要工業有:采礦、冶金、機械、電子儀器、汽車、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出版、建築等。此外,英航空、電子、化工等工業比較先進,海底石油開采、信息工程、衛星通訊、微電子等新興技術近年有較大發展。英國重視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開發。英非能源資源不豐富,主要工業原料依賴進口。英開發核能有幾十年的歷史,目前供發電的核電站有14座。2001年製造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7.5%,從業人員逾370萬,占總就業人口14. 5%。主要農牧漁業有畜牧業、糧食業、園藝、漁業。服務業包括金融保險業、零售業、旅遊業和商業服務(提供法律及咨詢服務等),近年來發展迅速。旅遊業是英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年產值700多億英鎊,旅遊收入佔世界旅遊收入的5%左右。與以風光旅遊為主的國家不同,英國的王室文化和博物館文化是旅遊業的最大看點。主要旅遊點有倫敦、愛丁堡、加的夫、布賴頓、格林威治、斯特拉福、牛津、劍橋等。英國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商品和勞務出口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英主要出口機械、汽車、航空設備、電器和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和石油,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英國還是世界第六大海外投資國和第六大對外援助國。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和國際保險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

貨幣:英鎊(Pound)
工業:航空航天、電子、石化、核能、汽車、紡織、冶金、機械、造船等
農業:大麥、小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等
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等

澳大利亞
地理與氣候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她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77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交通運輸
澳大利亞交通十分便捷,飛機、火車和汽車是旅遊主要的交通工具。

機場:澳大利亞主要的國際機場分布在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柏斯、荷伯特、阿德萊德、凱恩斯和達爾文。

航空:中國的北京、廣州、上海和香港都有航班飛往澳大利亞的布里斯班、墨爾本和悉尼。開辟這些航線的航空公司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澳大利亞昆達士航空公司(Qantas Airways)和香港的國泰航空公司。抵達澳大利亞後,可乘坐澳大利亞的國內航機到各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火車:火車連接著各主要城市。連接各州首府的長途火車為設施先進的空調車,大都設有卧鋪車廂和餐車。購買火車套票作長途旅行不僅價格合理而且可以靈活使用。主要的火車套票有澳大利亞鐵路套票(Austrailpass)和澳大利亞鐵路縱橫游套票(Austrail Flexipass)。

汽車:有發達的公路網。各州首府間有高速公路相通,絕大多數的高速公路是免費的。

經濟概況
澳大利亞是一個後起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排名第14,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排名中列第11。澳農牧業發達,自然資源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澳大利亞長期靠出口農產品和礦產資源賺取大量收入,盛產羊、牛、小麥和蔗糖,同時也是世界重要的礦產資源生產國和出口國。農牧業、采礦業為澳傳統產業。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近幾年有較快發展,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有所提高。自1970年代以來,澳經濟經歷了重大結構性調整,旅遊業和服務業迅速發展,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漸增加,目前已達到70%左右。

近年來澳經濟持續增長,2005年經濟增長率為3.2%,從1997年至今的十年內,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3.6%。經濟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民儲蓄率偏低,澳大利亞在1980年代初期受國際外部環境影響,曾經歷經濟衰退,1992年的失業率曾高達12%,經過政府和國民的不懈努力,過去十多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持續好轉,政府財政扭虧為盈,隨著政府出現財政盈餘,澳大利亞自2001年開始每年逐步降低個人所得稅,失業率下降到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澳大利亞主要的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7117億美元(2005年度)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4757美元(2005年度)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3.2% (2005年度)
失業率:4.2% (2007年10月)
貨幣匯率:1澳元=0.88美元 (2008年1月)

【工業】澳大利亞的工業以礦業、製造業和建築業為主。2004/2005財年礦業產值340.4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製造業產值883.24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0.6%。建築業產值537.12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5%。

【農牧業】澳大利亞農牧業很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國。2004/2005年度,農牧業產值達231 .68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農牧業用地4.4億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57%。2004年農牧業就業人數34.6萬人。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油籽、棉花、蔗糖和水果。

【服務業】服務業是澳大力亞經濟最重要和發展最快的部門,2004/2005年度,服務業產值5954.46億澳元,佔澳國內生產總值的65.3%,就業人數699萬人,佔全部就業人數的74%。服務業中產值最高的行業是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金融保險業,分別占服務業總產值的10.3%和8%。1997-1998年度至2002-2003年度的5年間,服務業實際增長22%,其中房地產及商務服務業增速最快,分別比5年前實際增長31%,年均增長率為6%。其次是通訊服務業,實際增長29%,年均增長率為6%。增長最慢的行業是教育,實際增長9%。

【對外貿易】澳大利亞對國際貿易依賴較大。2004/2005財年澳外貿總額3501.5億澳元,約佔GDP的42%,同比增長12.7%。貿易逆差為255億澳元,同比減少14億澳元。其中出口額1623.08億澳元,進口額1878.42億澳元。出口總額中,商品出口約佔76%,服務貿易出口占約24%。澳大力亞與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04/2005年度,澳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紐西蘭、新加坡、英國、德國、中國台灣地區和泰國。

【自然資源】
澳大利亞的礦產資源、石油和天然氣都很豐富,礦產資源至少有70餘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已探明經濟儲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氧化鋁、鑽石、鉛、鉭生產國,黃金、鐵礦石、煤、鋰、錳礦石、鎳、銀、鈾、鋅等的產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時,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土、鉛、鑽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第三大鋁和黃金出口國。已探明的有經濟開采價值的礦產蘊藏量:鋁礬土約31億噸,鐵礦砂153億噸,煙煤5110億噸,褐煤4110億噸,鉛1720萬噸,鎳900萬噸,銀40600噸,鉭18000噸,鋅3400萬噸,鈾61萬噸,黃金4404噸。澳原油儲量2400億公升,天然氣儲量13600億立方米,液化石油氣儲量1740億公升。森林覆蓋面積占國土的20%,天然森林面積約1.55億公頃(三分之二為桉樹),用材林面積122萬公頃。澳漁業資源豐富,捕魚區面積比國土面積還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魚區,有3000多種海水和淡水魚以及3000多種甲殼及軟體類水產品,其中已進行商業性捕撈的約600種。澳最主要的水產品有對蝦、龍蝦、鮑魚、金槍魚、扇貝、蚝、牡蠣等。

【旅遊業】旅遊業是澳大力亞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2002/2003年度,旅遊業產值達320億澳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4.2%。近10年來,海外遊客來澳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只佔澳旅遊業產值的約四分之一,國內遊客仍是旅遊業的主導。2003年度,澳接待海外遊客474.59萬人次,收入167億澳元,約佔澳出口收入的11%。澳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旅遊城市和景點有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阿德雷德、珀斯、大堡礁、黃金海岸和達爾文等。

【馳名特產】澳大利亞特產包括澳寶(Opal, 澳大利亞特產寶石)、羊皮、牛皮、綿羊油、葡萄酒(紅酒和白酒)、動物玩具、原住民藝術作品、藝術畫作等。澳大利亞的商店一般都接受國際主要的信用卡。

巴西

自然地理:851.42萬平方公里(資料來源《巴西四月年鑒》),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經濟: 巴西經濟實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國內生產總值4305億美元。1994年7月1日廢除原貨幣名稱克魯賽羅雷亞爾(廢除時1美元兌2750克魯賽羅雷亞爾),同時命名新貨幣名稱為雷亞爾(1美元兌1雷亞爾)。1995年2月3日匯率1美元兌0.8394雷亞爾。
巴西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鐵礦砂儲量650億噸,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鈾礦、鋁礬土、錳礦儲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鎳礦和黃金礦。煤礦儲量230億噸,但品位低。石油儲量約36億桶,另有相當於15億桶石油的油頁岩,天然氣儲量1330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2.2%。工業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電力、紡織、建築等。核電、通訊、電子、飛機製造、軍工等已跨入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
咖啡、蔗糖、柑橘生產居世界第一位,可可、大豆為第二位,玉米居第三。糧食基本自給,但需進口一小部分小麥。畜牧業發達。
主要旅遊點有里約熱內盧、聖保羅、薩爾瓦多的教堂和古老建築、巴西利亞、伊瓜蘇瀑布、伊泰普水電站、馬瑙斯自由港、黑金城、巴拉那石林等。
巴西公路運輸佔全國運輸總量的70%,鐵路佔17%,水路不足10%。公路總長150萬千米,鐵路總長3.03萬千米。主要港口有維多利亞、桑多斯、里約熱內盧等。全國有3家航空公司。
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共體、日本、中東及拉美鄰國。主要進口石油、化工原料、光學儀器、小麥等。出口鋼材、交通運輸設備、鐵礦砂、紙漿、皮鞋、咖啡、糖、大豆、橙汁等

南非

自然地理
南非位於非洲大陸最南端,東、西、南三面瀕臨印度洋和大西洋,緯度自22至35,經度從17至33。海岸線3,000公里。位於開普敦東南1,920公里處大西洋上的愛德華王子島及馬里昂島亦為南非領土。北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另有「國中之國」賴索托。南非地處兩大洋間的航運要沖,其西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航線歷來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國土面積約122萬平方公里。全境大部分為海拔600米以上高原。德拉肯斯山脈綿亘東南,卡斯金峰高達3660米,為全國最高點;西北部為沙漠,是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北部、中部和西南部為高原;沿海是窄狹平原。奧蘭治河和林波波河為兩大主要河流。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東部沿海為熱帶季風氣候,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全境氣候分為春夏秋冬4季。12月-2月為夏季,最高氣溫可達32—38℃;6-8月是冬季,最低氣溫為—10至—12℃。全年降水量由東部的1000毫米逐漸減少到西部的60毫米,平均450毫米。首都比勒陀利亞年平均氣溫17℃。

經濟:南非屬於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非22%,對外貿易佔全非24%,是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五大礦產國之一。金融、法律體系比較完善,通訊、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良好。礦業、製造業和農業是經濟三大支柱,深礦開采等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水平、地區分布不平衡,二元制經濟特徵明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受國際經濟制裁經濟出現衰退。新南非政府制定了 "重建與發展計劃"(RDP),強調提高黑人社會、經濟地位。1996年推出"增長、就業、再分配"(GEAR)的宏觀經濟政策,旨在通過國有部門私有化、削減財政赤字、增加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出口、放鬆外匯管制、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等措施實現經濟增長,增加就業,逐步改變分配不合理的情況。姆貝基政府執行嚴謹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逐步推動國有資產重組和私有化進程,推進勞動力市場和貿易領域的結構調整,適時增加社會服務投入。新南非經濟總體保持低速增長。2002年,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南非經濟增勢強勁,農業、製造業、旅遊業增長較快,外貿盈餘增加,本幣匯率較強反彈。但失業率居高不下、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等問題依然存在,增強黑人經濟實力是南非面臨的長期問題。

閱讀全文

與南非匯率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期貨指數杠桿率 瀏覽:801
報一淘設置多少傭金 瀏覽:553
廣東貴金屬交易是期貨嗎 瀏覽:40
貴金屬延期保證金賬戶明細 瀏覽:697
期貨連續漲跌停 瀏覽:209
境外匯款到國內 瀏覽:62
短期理財性基金 瀏覽:648
第五套人民價格表 瀏覽:353
大步集團掌握重工 瀏覽:84
房地產企業通過信託的融資比例較低 瀏覽:17
外匯交叉盤跟只哦按有什麼區別 瀏覽:688
融資許可證哪裡辦 瀏覽:362
銀行金融機構錄音錄像資料保留 瀏覽:676
高杠桿買房下跌 瀏覽:11
理財基金裡面取錢要多久到賬 瀏覽:491
分散材料價格走勢 瀏覽:350
日元6月份匯率是多少 瀏覽:851
稀有貴金屬胩 瀏覽:40
南京中國平安金融公司 瀏覽:863
股票瘋狂時刻 瀏覽: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