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去杠桿化主要指的是什麼
「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回過各種方式(或工答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像樓市的首付、股市的配資等等,都是以小博大,去的這個杠桿就是將小到大這個部分給補上,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B. 98年以前,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演變史
從1979年到1992年。這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呈現出有效供給不足的特徵,資金需求一直有較大缺口,因此財政貨幣政策配合更多著眼於影響總供給,並且以「松」為主的擴張性政策搭配出現更多。
從1993年到1996年。該階段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開始迅速提高,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微觀經濟主體的活躍程度也在提高。但與此同時,在有效供給不足的背景下,經濟過熱也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積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財政貨幣政策一直採取「雙緊」配合,政策協調目標就是通過緊縮性政策,來控制赤字、減少發債、壓縮政府開支、控制貨幣總投放量等。
從1997年到2002年。1997年開始,由於增長基礎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資源約束過渡到需求約束,有效需求不足成為經濟調控的新問題。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進一步促使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低谷來臨,物價走低、投資低迷、失業增加等通貨緊縮跡象開始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1997年以後,財政貨幣政策由適度從緊快速轉為「雙松」配合。其中以擴張性為實質的「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過增發長期國債,籌集資金用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此期間「穩健」貨幣政策的實質則是通過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率,不斷增加貨幣供應量,並在1998年初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限制。此間,兩大政策協調的一個重點,是集中在為建設項目和企業共同提供流動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試圖通過刺激微觀主體的活力,來帶動有效需求的提高。這一階段,政府首次面臨現代意義上的經濟周期低谷,並且處於有效需求不足與結構性供給不足的兩難境地,因此給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不僅提供了創新的背景,也帶來了眾多新的難題。
C. 中國自建國之後的財政政策的演變過程或歷史,只要大的宏觀的時間階段就好了
財政政策:分緊縮型貨幣政策和寬松型貨幣政策。不知道你問是你不是這個,如果不是的話,經濟形式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D.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演變
在經濟周期波動中,以經濟變數的年度增長率作為考察指標比較合適。在研究中國的周期波動中,我們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作為相應的考察指標。由此也可以觀察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演變。
由於1953——1977年我國還沒有GDP的統計資料,只有國民收入的資料。但兩者相差很小,不影響我們的分析。
我國的經濟學界把1953年到2004年這51年經濟波動分為十個經濟周期。波長最長的是第九個周期,從1990年到1999年,長達9年的增長率衰減,應該是國內外環境和宏觀經濟調控的結果。
觀察經濟走勢圖,改革前周期平均長度是5年,改革後周期平均長度是5.75年。1978年前,我國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各種非經濟因素對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以後,非經濟因素的作用和影響正在逐步減小。
在90年代前,由於沒有實行市場經濟,所以宏觀經濟政策主要以行政性干預手段為主
從90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開始逐漸利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為主的宏觀調控手段:
1993-1997年 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旨在抑制通貨膨脹與經濟過熱;
1998-2004年 實行經濟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目的在於擴大內需;
2005-2007年 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2008年開始 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穩健的財政政策,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轉為全面的通貨膨脹。
但是隨著美國次債發酵,為了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這個政策有所調整。
E. 中國去杠桿有五大主要舉措有哪些
去杠桿的5項主要措施是:以處理僵屍企業為抓手解決國企杠桿率過高問題、嚴格控制地方政府杠桿率、切實解決不良資產、加強對大資管行業的監管以及關注貨幣供給。
F. 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演變歷程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先秦時期的發展與繁榮
(1)商周時期,商人出現,商業興起。商朝人以善於經商著稱,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
(2)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以來的艱難發展
(1)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但商業還是得到了發展。
3.隋唐時期商業發展
(1)發展的條件: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
(2)發展的表現:除都市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櫃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時期的商業繁榮
(1)宋朝:商業環境相對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理解升華 交子的出現有何意義?便利了商品流通,促進了北宋時四川等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元朝:交通發達,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5.明清時期商業的壓制與城鎮商業依然繁榮
(1)棉花、茶葉、甘蔗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2)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3)出現「商幫」,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二)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發展歷程
(1)西漢時,由於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
(3)兩宋時,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
(4)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時期,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日漸萎縮,那時候,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由「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即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末」業。從商鞅變法時首次正式提出,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推行,此後歷代封建王朝大都執行這項政策。
G. 求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演變過程
這個問題我回答過
不過那個問題是問財政政策
資料里財政、貨幣政策都有
貨幣政策無非就是緊縮、擴張,相應的實施工具無非就是公開市場出售和購買,或者是近期連續提高准備金率來回籠貨幣(緊縮)。
詳細內容請看:
摘要:
第一階段是從1978~1983年,為全面開展經濟體制改革的准備階段,其經濟波動的特徵是:經濟增長率由11.7%落到1981年的5.2%,而後於1983年回升到11.1%。在這一階段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由「雙松」配合轉向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
第二階段,從1983年到1986年,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一輪循環,其經濟波動的特徵是:經濟增長與物價上漲交織在一起,GDP的增長率由1984年的15.3%降到1986年的8.5%,物價則在經濟增長達到頂峰的第二年達到8.8%的最高點,但在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時降到6%的最低點。這一階段政策配合的特點是從「雙松」配合轉向「雙緊」配合。
第三階段是從1986年至1991年,這是從改革開放以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二輪循環,其經濟波動的特徵是:物價上漲和下跌的幅度都要大於經濟上漲和下跌的幅度,GDP增長率於1986年下半年時開始上升,1987年和1988年連續位於11%以上的高位,1989年陡然下降到4.2%,直到1991年才開始出現轉機;與此同時,物價總水平也於1987年開始上漲,1988年和1989年連續兩年保持在18%左右的高位,1990年又下滑到2.1%。
第四階段是從1992年到現在,這一階段財政政策又開始了從「雙松」到「雙緊」的第三輪循環。這一階段後期政策所產生的效果以及出現問題的原因明顯有別於前面兩次政策效果,這是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所導致的。
希望採納
H. 新中國外交政策發展歷程
1、20世紀50年代:「一邊倒」。鑒於新中國屬於東方社會主義陣營,為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和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選擇加入蘇聯社會主義陣營。
2、20世紀70年代:「新局面」。中美關系的緩和,中日關系的發展,打破了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孤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開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和平與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開始踐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8)中國去杠桿政策的發展史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分析國際形勢、制定對外政策的指針。
並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獨立自主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原則。它十分珍惜自己的獨立和主權。
也大力支持被壓迫國家爭取和維護獨立主權的斗爭和為發展民族經濟所作的努力。在尖銳復雜的國際斗爭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不渝地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開展友好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
I. 求:中國貨幣政策的發展歷程 急急急
解放後發行國際國債,後來的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如下:
外匯公開市場操作1994年3月啟動,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復交易
從1998年3月21日起,對存款准備金制度進行改革
從1998年10月起,對各金融機構法定存款准備金按旬考核。
2003年12月27日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1993年5月和7月,中國人民銀行針對當時經濟過熱、市場物價上漲幅度持續攀高,兩次提高了存、貸款利率,1995年1月和7月又兩次提高了貸款利率,這些調整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1996年5月和8月,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針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已取得顯著成效,市場物價明顯回落的情況,央行又適時四次下調存、貸款利率
200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要實行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
2011年央行公告稱,將在10月14日發行70億3月期央票,並重啟3年期央票,發行額度200億。
2011年8月初,貨幣政策定向寬松。
J. 為什麼中國經濟要去杠桿化
就是市場通過銀行抄資金減少使襲用金融杠桿的意思,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政策。
之前銀行鼓勵企業喜歡用杠桿投資方式,你投資1萬,利用金融杠桿,由第三方金融機構借你9萬,變成你投資了10萬,如果企業發展順利是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出現虧損,銀行方面就損失慘重了,所以現在在鼓勵去杠桿化,就是把之前這種投資結掉,以後減少杠桿化投資,來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減少金融方面的系統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