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外幣業務會計什麼時候要在會計科目後面寫匯率
依據《關於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後企業外幣業務會計處理的規定》企業應按下列原則處理外幣業務:
1.企業的外幣賬戶包括外幣現金、外幣銀行存款、以外幣折算的債權(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貨款等)和債務(如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付工資、應付股利、預收貨款等)。不允許開立現匯賬戶的企業,應設置除外幣現金和外幣銀行存款以外其他外幣賬戶,用以核算企業發生的外幣業務。
2.企業發生外幣業務時,應將有關外幣金額摺合為記賬本位幣金額記賬。
3.除另有規定者外,所有與外幣業務有關的賬戶,均採用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作為摺合匯率,也可以採用業務發生當期期初的市場匯率作為摺合匯,由企業自行選定。
4.企業因向銀行結售或購入外匯而產生的買入、賣出價與市場匯價之間的差額,記入「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
5.月份(或季度、年度)終了,各種外幣賬戶的外幣期末余額,應當按照期末市場匯價摺合為記賬本位幣金額,此記賬本位幣金額與原賬面記賬本位幣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記入「財務費用」、「在建工程」等科目。
6.經營多種貨幣信貸或者融資租賃業務的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採用分幣記賬制。
7.投入的資本如需摺合為記賬本位幣的,對有關資產賬戶,按收到出資額當日的市場匯價摺合。對「實收資本」賬戶,合同約定匯率的,按合同約定匯率摺合;合同沒有約定匯率的,應分別不同情況按下列方法處理:①登記注冊的貨幣與記賬本位幣一致時,按收到出資時的市場匯價摺合。②登記注冊的貨幣與記賬本位幣不一致時,按企業第一次收到出資時的市場匯價摺合;如果投資人分期出資的,則各期出資均應按第一次收到出資時的市場匯價摺合。③由於有關資產賬戶與實收資本賬戶所採用的摺合匯率不同而產生的記賬本位幣差額,作為資本公積處理。
8.需要建立償債基金的企業,在「銀行存款」科目下增設「××外幣償債基金戶」明細科目單獨核算。
相關擴展:
一、日常企業經營中,都會有哪些外幣業務
外幣業務核算包括哪些內容外幣業務是指公司以外國的各種貨幣進行款項收付、往來結算和計價等業務。在會計上,外幣業務是指不以記賬本位幣作為計量單位的會計業務。涉及外幣的經濟業務主要有五種類型:
1.外幣借款業務。即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取得外幣借款以及歸還借款的業務。
2.外幣兌換業務。即一種貨幣兌換為另一種貨幣的業務。
3.投入外幣資本業務。即投資人以外幣作為資本投入企業的業務。
4.外幣交易業務。即以外幣進行款項收付、往來結算的會計業務。
5.外幣折算業務。即把外幣的金額重新表述為另一種貨幣的會計業務。進行外幣折算,並不是實際發生了兌換或交易等外幣經濟業務,而僅僅是改變了原有的計量單位。
二、外匯的具體內容
通常是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根據我國的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的具體內容包括:1.外國貨幣;2.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3.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支票、期票、匯票等)、銀行存款憑證等;4.其他外匯資金。黃金可以用作國際支付和結算手段,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所以,在許多國家也將黃金列入外匯。
三、外匯匯率
匯率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比率,即用一種貨幣單位表示另一種貨幣單位的價格,故又稱匯價。匯率根據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作用,可以有多種,如買入匯率、賣出匯率與中間匯率,可以分為現行匯率與歷史匯率,記賬匯率與賬面匯率,等等。
1.買入匯率,又稱外匯買入價,是指銀行以人民幣買入外幣的匯率。
2.賣出匯率,又稱外匯賣出價,是指銀行賣出外幣收入人民幣的匯率。
3.中間匯率,又稱外匯中間價,是以人民幣計算的外匯買入價和外匯賣出價的平均價。
4.市場匯率,是指由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市場匯價的中間價。
5.合同匯率,是指交易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進行不同貨幣摺合使用的匯率。
6.記賬匯率,是指企業發生外幣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所採用的匯率。
7.賬面匯率,是指企業已經登記入賬的匯率,它可能是當時的市場匯率,也可能是合同匯率,亦稱歷史匯率。
8.現行匯率,是指某一具體時點現在的匯率,即折算外幣時的市場匯率。
9.歷史匯率,是指過去某一時點的匯率。歷史匯率是與現在匯率相對的,前一交易日的市場匯率相對於當日來說是歷史匯率,當日的現行匯率相對於次日來說也是歷史匯率。
四、匯率標價
一個國家的外匯匯率,是以外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還是以本國貨幣來表示外國貨幣的價格,稱為匯率標價。標價方法有兩選擇,一種稱為直接標價法,另一種稱為間接標價法。
1.直接標價法。是用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摺合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如1美元=6.03元人民幣。目前我國即採用此種標價方法。
2.間接標價法。是用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摺合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如倫敦外匯市場:1英磅=4.1514德國馬克。美國、英國、紐西蘭等國家採用此法。
五、什麼是記賬本位幣與編報貨幣
記賬本位幣,是指一個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時統一使用的記賬貨幣。
編報貨幣,是指編制會計報表時使用的貨幣。記賬本位幣與編報貨幣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我國《企業會計准則》規定,會計核算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編制的會計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反映。這就是說,我國企業的正式編報貨幣只能是人民幣,而記賬貨幣是可以選擇的。在會計實務中,依據記賬本位幣的選用不同,分為統賬制與分賬制。
1.統賬制,又稱統一貨幣記賬制,是以某一種貨幣為記賬本位幣,記錄全部經濟業務。
2.分賬制,又稱分幣記賬制,是在經濟業務發生時直接按原幣種記賬,在期末時再將各種外幣賬戶的余額和發生額摺合成人民幣,然後編報會計報表。
Ⅱ 外幣(美元)入賬摺合人民幣的匯率
別的會計選擇的匯率日期不同,有選1日的,有選月中的。而且每日的不同時間匯率也不同。沒有具體應該選那天的規定。以你的習慣就行
Ⅲ 以美元結算的合同如何確認收入
如果是收的美元,按當日市場匯率確認收入就行了!如果是收的直接就給你結匯的人民幣,按實際結匯的人民幣金額做收入就行了。
Ⅳ 請教外幣記賬匯率及產生的匯兌損益問題
其實,正確的做法是:例題也不對的。
1: 出口當天:
借: 應收帳款----**公司 8000
貸: 商品銷售收入 8000
下面是結轉成本的,不做分錄了。
2:收匯當天:(不考慮扣除的100美元)
借: 銀行存款 8800
貸: 應收帳款----**公司 8000
貸: 匯兌損益 800
3:考慮扣除的100美元
借: 銀行存款 900 X 8.8
借: 其他貨幣資金 100 X 8.8
貸: 應收帳款----**公司 8000
貸: 匯兌損益 800
4: 支付運費:
借: 商品銷售收入 100 X 當日匯率
貸: 其他貨幣資金 100 X 當日匯率
5: 最後,需要調整其他貨幣資金的余額了,當日匯率和8.8的差額,
借(或者貸) 其他貨幣資金
貸(或者借) 匯兌損益
Ⅳ 外幣業務中怎樣選擇折算匯率麻煩告訴我
在核算外幣業務時,企業應設置相應的外幣賬戶。企業發生外幣業務,在登記有關記賬本位幣賬戶的同時,應按照外幣金額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並根據一定的折算匯率將外幣金額折算為記賬本位幣金額。這里的折算匯率即為記賬匯率,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記賬匯率應採用外幣業務發生時的市場匯率,也可以採用外幣業務發生當期期初的市場匯率。
企業主要外幣業務共有四類,發生外幣業務進行會計處理時,共同之處是:外幣賬戶記賬時均需要採用記賬匯率將外幣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不同的是,外幣購銷業務與外幣借款業務發生時一般不會產生匯兌差額,而外幣兌換業務與接受外幣資本投資業務由於折算匯率的選擇可能產生匯兌差額,而且外幣兌換業務產生的匯兌差額作為匯兌損益處理,接受外幣資本投資產生的匯兌差額作為外幣資本折算差額記入資本公積。具體來講,外幣兌換業務中,企業賣出外幣時,一方面將實際收取的記賬本位幣(按照銀行外幣買入價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入賬;另一方面將賣出的外幣登記相應的外幣賬戶(按照記賬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實際收到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付出的外幣按當日匯率(或當期期初市場匯率)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企業買入外幣時,同理。
接受外幣投資業務,對於資產賬戶,採用收到外幣款項時的市場匯率(而非當期期初匯率)將外幣資產折算為記賬本位幣入賬;對於實收資本(或股本)賬戶,應分別兩種情況處理:一是投資合同對外幣資本投資有約定匯率,則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匯率進行折算,外幣資本按約定匯率折算的金額與按收到時的市場匯率折算的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資本公積處理;二是投資合同中對外幣資本投資沒有約定匯率,按收到外幣賬款時的市場匯率進行折算,此時不會產生匯兌差額。
Ⅵ 實際匯率等於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實際匯率是用兩國價格水平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即eP*/P(其中,e為直接標價法的名義匯率,即用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實際匯率反映了以同種貨幣表示的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從而反映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名義匯率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被直接公布、使用的表示兩國貨幣之間比價關系的匯率。名義匯率是又稱「市場匯率」。「實際匯率」的對稱。一種貨幣能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數量的名義匯率,通常是先設定一個特殊的貨幣加美元、特別提款權作為標准,然後確定與此種貨幣的匯率。匯率依美元、特別提款權的幣值變動而變動。名義匯率不能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價值,是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的外匯買賣價格。
通貨膨脹率,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而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在實際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由於消費者價格是反映商品經過流通各環節形成的最終價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因此,消費者價格指數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世界各國基本上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我國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即CPI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Ⅶ 怎麼計算匯兌損益
假如某企業採用當月月初的匯率作為記帳匯率,當月1日的匯率是1美元等於5.70元人民幣。上月末該企業銀行存款美元戶余額為2萬美元,匯率為1美元兌5.60元人民幣,摺合人民幣余額11.2萬元。本月發生應收帳款2萬美元。月份終了,將外幣帳戶的外幣余額按月末國家外匯牌價摺合為人民幣,作為外匯帳戶的期末人民幣余額周整後的各外幣帳戶人民幣余額與原帳面余額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列作當期財務費用。假設當月末匯率為1美元兌人民幣5.80元。
(7)作為摺合匯率的市場匯價擴展閱讀:
匯兌損益計算方法是匯兌損益的計算根據記帳方法的不同,計算也不同。下面我們就外匯統帳制會計和外匯分帳制會計方法下,如何計算匯兌損益,分別予以說明。採用外匯統帳制會計核算的企業中匯兌損益的計算原會計制度規定,「已實現的匯兌損益才入帳」,即當外幣業務發生時,記帳匯率與帳面匯率的差額即為匯兌損益入帳。新會計制度採用了外幣帳戶的期末余額按期末國家外匯牌價進行調整,平時業務發生時不再計算匯兌損益,期末編制會計報表時,按編制會計報表日的匯率折算的人民幣金額與外幣帳戶帳面人民幣余額的差額為匯兌損益,列作當期損益進行處理。
Ⅷ 什麼叫匯率人民幣匯率指什麼
什麼是匯率
匯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是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
人民幣匯率的含義
人民幣匯率一般指的是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報價,即1人民幣或者100人民幣兌換成多少美元。
現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發布的系列規定為基礎,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是代表人民幣的對外價值,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獨立自主、統一性原則基礎上,參照國內外物價對比水平和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浮動情況統一制訂、調整,逐日向國內外公布,作為一切外匯收支結算的交換比率,它是官方匯率,沒有市場匯率,其標價方法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直接標價法,即以固定單位
(如100、10000、100000等)
的外幣數摺合若千數額的人民幣,用以表示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固定單位的外幣數大小須視各該外幣的價值大小而定,除人民幣對比利時法郎和義大利里拉匯率採用一萬
(10000)單位、對日元匯率採用十萬 (100000)單位作為折算標准外,對其他各種外幣匯率均以一百(100)單位作為折算標准。
Ⅸ 國際經濟學有關匯率的計算題
至2020年7月,1美元=6.9939人民幣,1人民幣=0.143美元。
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是代表人民幣的對外價值,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在獨立自主、統一性原則基礎上,參照國內外物價對比水平和國際金融市場匯率浮動情況統一制訂,調整,逐日向國內外公布。
作為一切外匯收支結算的交換比率,是官方匯率,沒有市場匯率,其標價方法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直接標價法,即以固定單位 (如100,10000,100000等) 的外幣數摺合若干數額的人民幣,用以表示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
(9)作為摺合匯率的市場匯價擴展閱讀:
匯率使用注意事項:
購匯用途管理。我國對於兌換外匯有著嚴格的用途管理,兌換外匯時需要向銀行櫃員提供相應的用途(用途可以是旅遊,留學,商務等),或是在自助機上選擇相應的用途。如果是旅遊則需要提供旅遊的目的,方式。
現鈔和現匯的區別。銀行的外幣分為現鈔和現匯兩種,通俗理解是現鈔是紙面上的外匯(紙幣),現匯是賬面上的外匯,所以需要兌換的是現鈔。
銀行發布的外匯匯率有好幾個,主要分為三類:銀行買入價,銀行賣出價和中間價。其中買入價和賣出價又分為現鈔和現匯的買入價和賣出價(這些價格均是從銀行的視角進行劃分,客戶購買外匯相當於銀行賣出外匯,所以要看銀行的賣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