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固定匯率制,雙掛鉤機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放緩的原因及其具體表現 中國法幣是什麼
當然是人民幣
❷ 固定匯率制度要如何保持
1、固定匯率制度: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貨幣當局把本國國幣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2、固定匯率維持措施:
1、提高貼現率
2、動用黃金外匯儲備
3、外匯管制
4、舉借外債或簽訂互換貨幣協定
5、實行貨幣公開貶值
❸ 「對於有固定匯率的國家,如果只有政府停止做最大的努力以防止更正,
哈佛大學教授Keneth Rogoff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萬眾樓舉行了題為「匯率體制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中國的表現及含義」的演講。演講由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主持。他指出,現在對Rogoff教授演講是很好時機。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中國匯率制度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不久前中國政府宣布人民幣升值2%,並開始由釘住美元轉為釘住一籃子主要貨幣,同時允許匯率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即實行所謂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Rogoff教授講演將對理解我國匯率制度問題具有借鑒作用。
Rogoff教授首先對最新的匯率方面的研究文獻做了綜述,從這些文獻中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結論: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金融體制尚未發展、與國際資本市場沒有很好整合的國家,採用固定匯率會運行良好並具有可持續性。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它們增長率高而通脹率低,「真正」浮動匯率制更為適用。對於新興市場而言,比較適用中間的浮動匯率制。
從歷史上看,十多年前國際上很多國家是固定匯率制,同樣有很多使用了浮動匯率制,但所謂中間浮動匯率制度非常之少。在1975年左右,約三分之二的國家是固定匯率制,而現在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使用了中間匯率制度。並且這個趨勢會不斷持續,到2020年可能會繼續上升。Rogoff教授強調,在劃分國家匯率制度分類時,不是聽政府宣稱他們使用了某種匯率政策,而是要看他們的匯率政策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很多宣稱浮動匯率的國家實際上是固定匯率制,同樣有很多宣稱固定匯率制實際是浮動匯率制的,這樣的國家很多是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雙重匯率。
Rogoff教授接著討論未來匯率制度會如何變化。對於「2050年世界匯率體系應該如何」?在中國影響較大的羅伯特·蒙代爾教授觀點是,未來只有一種世界貨幣。Rogoff教授的觀點則與此不同,他認為在未來50年後,世界貨幣系統應該由至少三種到四種主要貨幣組成,比如人民幣、美元、歐元,再加上一個主要石油輸出國或是商品輸出國的「與大宗商品相聯系的」貨幣。當然對於外圍貨幣而言,還會存在很多問題。
另議一個問題是,現今中國應該做什麼?Rogoff教授指出,現在中國政府將匯率制度變得更加彈性化這一舉措既是必需的、也是合適的。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中國自身的快速發展以及貿易的擴張,固定匯率制已不再是中國可行的匯率制度,特別是如果中國想要對自己的貨幣政策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採取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會迫使中國跟從美國的貨幣政策。保持固定匯率制也非常困難。當然中國有能力永遠保持固定匯率制,但這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既然中國政府明確應該改革匯率制度,但應如何考慮時機選擇問題?Rogoff教授認為,早調整比晚調整要好,否則國家會因此遭受損害。也有意見認為,中國不會受損,原因是中國有約7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Rogoff教授以90年代的歐洲經驗為例說明外匯儲備並不能使國家免受傷害。由於不願放棄固定匯率制,瑞典損失了100億美金的儲備,整個銀行系統也在短短一個月內崩塌,花費了近7年的時間才得以重建。另外,中國7000億的外匯儲備相比於全球每天20000億美金的交易市場規模而言微乎其微。外匯儲備並不是不能起作用、但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麥金農、蒙代爾教授都曾指出,中國不應放棄原先的固定匯率政策。從蒙代爾80、90年代的著作看來,維持固定匯率制的一個中心論據在於,沒有一個政府不會通貨膨脹。這也幾乎是蒙代爾教授唯一重要的論據。但現在大多數人都明白這一點:穩定的浮動匯率制會比原來的固定匯率制好。貨幣政策上的改進,例如獨立的央行、設定通脹目標,都使國家在沒有匯率工具的條件下仍可以控制通貨膨脹。而且現今國際社會的通脹問題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麼嚴重。1992年,全球有超過40個國家的通脹率達40%,其中辛巴威是20000%,剛果人民共和國是10000%。現在,辛巴威的問題依然嚴峻,但其他的國家都已控制住了通脹程度。剛果人民共和國現在的通脹率也只有個位數而已。因此Rogoff教授認為中國不會因為放棄固定匯率制而遭受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即使遇到問題,也可以加以控制。這需要中國對自身的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同時加強對通貨膨脹的控制和管理。
反對放棄固定匯率制的第二個理由在於金融危機。西方學術界很多文章認為,如果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則會有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Rogoff教授認為出現金融危機多半是由於國家是被迫放棄原先的匯率制度。更重要的是,發生金融危機一般是由於貨幣價值的大幅降低而非升高。以墨西哥為例,1994年墨西哥發生金融危機,原因在於墨西哥政府將比索對美元的匯率降低30%而造成匯率危機。比索實際價值下降了一半多,一夜之間墨西哥全國GDP的30%也由於比索貶值而消失殆盡。損失嚴重的還有墨西哥的很多銀行,他們多為借入美元、貸出本國貨幣。同樣的情況還曾出現在韓國和印尼。但中國目前情況是存在匯率升值壓力。當然會有銀行和企業在此次匯率變動中受損,但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體變得更加富有了。因此不會出現大規模全球性的宏觀經濟危機、或者說出現危機的可能性極小。
蒙代爾教授等人認為,如果中國人民幣升值,則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可能達到10%、而會和日本一樣降為0。1985年日本曾與美國在歐洲訂下廣場協議,約定日本匯率升值。到了90年代,日本經濟一蹶不振。Rogoff教授不贊同此種觀點。他認為,日本經濟問題不是在匯率政策調整之後就出現的,導致經濟萎靡的主要原因並不能確定為日元的升值,最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嚴重失誤。
匯率制度彈性化和匯率升值是兩碼事。現在對於人民幣的壓力是升值,但可能今後的某一天壓力會是使人民幣貶值。近期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僅來自於貿易順差,也來自於資本的凈流入。而資本的控制是不平衡的,通常是流入容易流出難。如果資本控制力平衡,那麼現在人民幣的壓力則可能貶值。
接著Rogoff教授列舉了人民幣被低估的論據。首先,從貨幣的購買力看,舉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為例,在各國此產品的銷售價格各不相同,中國價格最低,僅合1.27美元。再者,從中國的貿易增長來看,中國經濟是一個典型的自由化後發展起來的經濟體。以中國、日本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NIEs)為例做比較。中國以1979年為基點,日本以1955年為基點,而新興工業化國家以1966年為基點,作圖比較發現,中國與日本、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趨勢完全相同,貿易規模逐年上升,並且這個趨勢還會繼續維持。
但從真實匯率(經過用通貨膨脹率調整的匯率)來看,中國情況則並不典型。1979年後中國真實匯率發展趨勢與自由化後日本背道而馳。日本保持上升趨勢,而中國則不斷下降。通常來說,從整個世界來看,一個國家富有的程度與其國內的價格水平存在明顯的正向關系。即越富有的國家東西越貴。因此,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變得富有後,真實匯率水平是應該上升的。這就是Belassa Samuelson效應:一個快速發展的經濟會經歷貨幣的升值,原因在於較高的生產率發展水平會帶動工資的提升。而在中國,Belassa Samuelson效應並沒有出現,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勞動力後備隊伍。中國經濟正在全球化、但是生產率高的地區可以不斷地從尚未全球化的較為落後地區吸入勞動力,這一過程阻止了勞動力價格上升,從而阻礙了整個價格水平上升。
正是由於人民幣被低估,中國2004年貿易順差官方數據為1000多億美元,但實際上應該是這個數字可能要在增加25%到50%。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7000億美元,很有可能在2006年達到日本儲備規模。
人民幣升值壓力來源於何處?龐大的美國經常賬戶逆差和貿易赤字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也是其他很多國家對美元匯率升值的最大壓力。美聯儲提高短期利率會推動美元短期內升值,但這只是暫時性效應,美元總體面臨的壓力是貶值。美國用掉了全球儲蓄量的3/4,而世界上很多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卻必須為最富有國家的揮霍行為買單,這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美國的赤字在全球占很大的部分。2004年美國總的經常賬戶順差為8880億美金,當今國際上順差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比中國還要高出很多。而美國2004年的赤字已經達到6660億美金,幾乎吸收了經常賬戶總額的3/4,這也是美國廣借外債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美國貿易不平衡中,中國只佔較小一部分。
Rogoff教授現場展示了一幅曲線圖,表現的是各國在國外擁有資本規模占國內GDP比例。可以發現,紅色虛線代表的日本是這一比例最高的國家;瑞典和挪威僅隨其次。新興的亞洲國家近期發展很快,他們以及中東國家現在這一比例都在逐漸升高。歐洲國家和美國這一比例都為負數,即所負外債超過擁有的國外資產。且美國這一比例很高,並逐年增長。這也是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的原因。
Rogoff教授肯定中國匯率的彈性化有助於改變世界貿易不均衡的狀況,但這一作用很小。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人民幣與美元間存在較大的關聯。Rogoff教授200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把世界貿易分成供給和需求兩部分,以需求部分為標准來使世界貿易獲得均衡,那麼需要整個亞洲地區貨幣全部升值18%。而即使亞洲貨幣升值20%,但如果不配合相應的政策調整,國際貿易的不平衡仍然不能得到很好地緩解。
改變國際貿易不均衡的現狀最需要美國的調整,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很低,基本上為零;公共儲蓄則為負數。另外,其他的國家和地區也可以起到作用。例如歐洲可以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增加儲蓄、降低赤字;歐佩克國家雖然可以通過油價的上升可到更多的盈餘,但從過去的經驗而言,他們面臨著政策和價格水平的調整;拉丁美洲也不可能長期維持赤字運轉的狀況。
最後Rogoff教授討論了「匯率制度與資本市場整合緊密相關」這一問題。他展示了資本市場開放與不同經濟體發展關系的圖形,其中列舉了1980到2000年間發展最快國家和最慢國家,分別列出他們的人均GDP變化以及資本市場是否開放的情況,最快的置於左邊,最慢的置於右邊。左邊的國家包括中國、韓國、泰國、印度等,右邊的則包括海地、尼日、尼加拉瓜、多哥等。總體來說,發展最快的國家大多資本市場開放,發展慢的國家則反之。Rogoff教授強調,資本市場是否開放,仍然要看國家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例如中國,雖然說資本市場不放開,但實際上仍然有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的部分,印度也是如此。可以得出結論:發達國家大多資本市場開放;發展中國家也在逐步地將資本市場放開。老一輩的宏觀經濟學家多是持這一觀點:資本控制是不好的政策,但從最近的宏觀經濟學著作來看,年輕的經濟學家們開始對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Rogoff教授認為,如果從長期的國家發展證據出發,傳統觀點仍然站得住腳。
從資本開放角度看,中國在某種程度包含兩個部分,較發達的東部和內地尚未很好發展的地區。較發達的地區,類似於土耳其、韓國等,屬於新興市場。而其他內地地區尚不屬於新興市場,很多方面與中國的東部地區完全不同,但所有地區使用同一種貨幣。因此,更彈性的匯率制度對於發達地區而言非常適用,但對其他地區並非如此,這是個困難的問題。彈性匯率制度如果運用於貧窮地區,帶來最大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但總體而言這個問題在中國不會很嚴重。
最後Rogoff教授對其演講的內容做了簡短的總結。匯率制度非常重要,並且匯率制度是與資本控制緊密相連的,必須結合在一起考慮。另外,沒有一種匯率制度使可以放之天下而皆準的。但有一條基本規律是,國家變得越富有,匯率制度就應該越彈性化,同時資本市場也應該越開放,以增加與國際資本市場整合的程度。
如果認為我回答的好記得給贊哦。
mjunyusoen87563015752016-12-23 10:51:25
❹ 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度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是國家間貨幣採用固定兌換比率進行交換的制度。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的價值固定對應單一其他國家貨幣,或一攬子其他貨幣,或者另一種衡量價值,例如黃金。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優點
固定匯率體系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想穩定其物價的高通貨膨脹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固定匯率體系來恢復央行的信譽。
缺點
缺乏靈活性。由於每個國家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和背景不同,實施統一的貨幣政策對各個國家來說未必是最佳的。
固定匯率有時會變得不穩定,匯率水平會突然變化。如果一個國家迫於市場壓力放棄原先的目標匯率而實行新的匯率,則被稱之為匯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實施匯率再安排,有時是為了解決長期性的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匯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幣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幣的貶值,但如果對匯率的再安排過於頻繁,那麼匯率制度將喪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動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仍然存在。
浮動匯率制度
浮動匯率制度與 「固定匯率制度」相對而言,一國貨幣對另一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根據供求關系自由波動的匯率。當供過於求時,匯率就下浮; 求過於供時,匯率就上浮。
特點
一,匯率浮動形式多樣化,包括自由浮動、管理浮動、盯住浮動、單一浮動、聯合浮動等。
二,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並不是純粹的自由浮動,政府在必要的時候會對匯率進行或明或暗的干預。
三,由於匯率的變化是由市場的供求狀況決定的,因此浮動匯率比固定匯率波動要頻繁,而且波幅大。
四,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匯價成為匯率制度的組成部分
(4)固定匯率體系終止的原因擴展閱讀:
金本位制度下,參考物為黃金,各國貨幣規定含金量,鑄幣平價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匯率圍繞鑄幣平價匯率上下波動,並受黃金輸送點的制約。
二戰至1973年間,紙幣本位制度下,參考物為黃金、美元,此間的固定匯率制度是通過國際間的協議人為建立起來的。各國貨幣當局通過虛設的金平價(固定比價)來制定中心匯率,而現實匯率則是通過外匯干預 或國內經濟政策等措施被維持在狹小范圍內波動。
1973至今,參考物多為各種主要貨幣,如美元、歐洲貨幣單位、特別提款權等。注意的是,1973年後,浮動匯率制誕生,一國採用固定匯率制,僅意味著該國貨幣與參考物(如美元)之間保持固定比價,與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是否固定取決於美元與該貨幣之間是否固定。這有別於1973年之前的固定匯率制。
❺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容易引起國外通貨膨脹輸入本國
因為價格一律是商品交換的普遍規律 , 當一國發生通貨膨脹時 , 該國貨幣對內貶值而由於實行固定匯率制度不能及時調整匯率 ,必然因國內物價上漲引起其他國家向該國大量出口 , 導致出口國出現貿易順差 , 這樣出口國貨幣供給量因外匯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國一方面商品供應減少, 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 , 極容易引發通貨膨脹。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國幣兌換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固定,並把兩國貨幣比價的波動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與浮動匯率比較,固定匯率為國際貿易與投資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環境,降低了匯率的風險,便於進出口成本核算,以及國際投資項目的利潤評估,從而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對某些西方國家的對外經濟擴張與資本輸出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外匯市場動盪時期,固定匯率制度也易於招致國際游資的沖擊,引起國際外匯制度的動盪與混亂。
當一國國際收支惡化,國際游資突然從該國轉移,換去外國貨幣時,該國為了維持匯率的界限,不得不拿出黃金外匯儲備在市場供應,從而引起黃金的大量流失和外匯儲備的急劇減少。如果黃金儲備急劇流失後仍不能平抑匯價,該國最後有可能採取法定貶值的措施,從而使整個匯率制的與資本體系的極度混亂與動盪。經過一定時間以後,外匯市場與各國的貨幣制度才能恢復相對平靜。在未恢復相對平靜以前的一段時間內,進出口貿易商對接單訂貨常抱觀念態度,從而使國際貿易的交往在某種程序上出現終止停頓的現象。
❻ 固定匯率所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
固定匯率的弊端:不能靈活反映外匯供求關系,使匯率的市場性喪失或削弱;匯率市場性的喪失或削弱又使其不能反過來調節外匯的供求關系,自動調節功能大大降低,因而只能由政府調節。但政府確定匯率的弊端十分明顯:一是受到主觀影響,如果政府調控能力不強還會出現重大失誤;二是受到客觀因素的牽制,匯率的確定和變動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府不得不充分考慮;三是受不同政策目標的牽制,匯率目標可能和其他目標相沖突,若匯率水平脫節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蒙代爾三角」理論認為,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三者不可能兼顧,只能犧牲其中之一而保證實現另外二者。因為假如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下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利率會上升,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利率的上升帶來對本國投資收益的增加,大量的外國資本會流入,造成本幣升值的壓力,為維持匯率的固定水平,政府要賣出本幣買入外幣進行干預,這樣緊縮的貨幣又被擴張了,貨幣政策無效。因此,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堅持固定匯率就要放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有效性。
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固定匯率制都曾發揮過它的積極作用。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實質就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對於戰後各國經濟復甦和建立穩定的經濟貿易聯系,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我國以前的情況來看,資本自由流動不存在,通過政府調整可使國際收支大體平衡,固定匯率制的利大於弊。亞洲國家高速發展的90年代,固定匯率制對於穩定投資者預期也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經濟泡沫膨脹,經濟增長減慢,貿易赤字上升,投機資本沖擊的情況出現,此時固定匯率制的不利影響就遠遠超出了它的有利方面。
❼ 固定匯率的弊端
固定匯率的弊端:不能靈活反映外匯供求關系,使匯率的市場性喪失或削弱;匯率市場性的喪失或削弱又使其不能反過來調節外匯的供求關系,自動調節功能大大降低,因而只能由政府調節。但政府確定匯率的弊端十分明顯:一是受到主觀影響,如果政府調控能力不強還會出現重大失誤;二是受到客觀因素的牽制,匯率的確定和變動涉及到各方面利益,政府不得不充分考慮;三是受不同政策目標的牽制,匯率目標可能和其他目標相沖突,若匯率水平脫節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就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蒙代爾三角」理論認為,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三者不可能兼顧,只能犧牲其中之一而保證實現另外二者。因為假如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下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利率會上升,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利率的上升帶來對本國投資收益的增加,大量的外國資本會流入,造成本幣升值的壓力,為維持匯率的固定水平,政府要賣出本幣買入外幣進行干預,這樣緊縮的貨幣又被擴張了,貨幣政策無效。因此,在資本自由流動的前提下,堅持固定匯率就要放棄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獨立性和有效性。
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固定匯率制都曾發揮過它的積極作用。二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實質就是一種固定匯率制度,對於戰後各國經濟復甦和建立穩定的經濟貿易聯系,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我國以前的情況來看,資本自由流動不存在,通過政府調整可使國際收支大體平衡,固定匯率制的利大於弊。亞洲國家高速發展的90年代,固定匯率制對於穩定投資者預期也曾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如果經濟泡沫膨脹,經濟增長減慢,貿易赤字上升,投機資本沖擊的情況出現,此時固定匯率制的不利影響就遠遠超出了它的有利方面。
❽ 1970年代固定匯率制崩潰的根本原因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❾ 什麼因素導致1971年固定匯率體系的崩潰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1973年2月美元進一步貶值,世界各主要貨幣由於受投機商沖擊被迫實行浮動匯率制。
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於完全崩潰。
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運轉與美元的信譽和地位密切相關,到20世紀60~7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
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但雙價制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採取了請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
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協定》為標志美元對黃金貶值,同時美聯儲拒絕向國外中央銀行出售黃金,至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體制名存實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直至1976年國際社會間才了達成了以浮動匯率合法化、黃金的非貨幣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牙買加協定」。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