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房價是因為貨幣超發嗎
貨幣超發通貨膨脹也是因素之一,還有土地出讓金上漲、政府調控(越調越高)、房地產相關稅費上漲、運輸成本上漲(公路收費、車輛行駛相關稅費上漲、油價上漲)、材料物價上漲等等都是因素。
❷ 致命誤區 為什麼房地產難言歷史大頂
2015-2016年,中國房地產銷售市場再度火爆,根據百城價格指數,兩年全國平均房價漲幅超過20%,一線城市平均漲幅超過40%,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漲幅甚至超過一線城市。
主流觀點認為,中國進入老齡化時期,城鎮化接近尾聲,貨幣超發、加杠桿是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因此房價上漲不可持續,隨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出台,中國房價將出現「歷史大頂」。對於上述各項觀點,我們均持否定態度。
海清FICC頻道認為,不能簡單的認為高房價就是「房地產價格泡沫」。中國一線城市的高房價本質上是「產業集聚、資源集聚導致的特大城市化傾向」(決定需求)與「嚴控特大城市規模」(決定供給)之間的矛盾。
在政府城鎮化政策根本改變之前,一線城市的價格扭曲將長期存在。與2010-2011年房地產調控類似,此次房地產調控可能導致一線城市短期止漲甚至下跌,但改變不了一線城市房價的長期上漲趨勢。
在本文中,重點分析主流觀點普遍存在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房地產市場只考慮需求不考慮供給;
誤區二,認為「人口流動」可以代表房地產需求;
誤區三,認為「老齡化」將導致房價下跌;
誤區四,認為中國城鎮化接近尾聲;
誤區五,認為加杠桿必然等於「炒房」和泡沫。
主流房地產分析框架
對於中國房地產問題,主要有兩種分析方法:一種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房地產的供需和政策,判斷房地產市場的拐點;另一種是從估值的角度,使用房價收入比、杠桿率等指標,確定中國房地產市場相對於全球的估值水平,判斷房地產市場的拐點。
在本文中,主要集中於宏觀的角度,對目前主流的房地產分析框架提出質疑。在之後的系列文章中,將對估值指標進行討論。
從宏觀角度,市場上對於中國房地產的主流分析框架是「人口流動+貨幣現象」。這一分析框架的本質是,認為房地產價格由需求決定,而需求分為兩部分: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其中,「人口流動」對應「剛性需求」,「貨幣現象」對應「投資需求」或者反映價格泡沫程度。
其中,「人口流動」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老齡化」,一部分是「城鎮化」,這兩部分共同決定了城市人口的變化,市場主流觀點認為城市人口的變化可以代表房地產的需求變化。
市場主流觀點認為,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拐點,同時城鎮化接近尾聲,因此購房人口數量或增速將下降,房地產需求將長期下滑,因此中國房地產正處於存在歷史大頂。同時,主流觀點認為,由於房地產需求正在下降,因此房地產價格上漲是「貨幣現象」,也就是房地產價格泡沫。
海清FICC頻道認為,上述房地產分析框架看似很完整,很充分,但實際上存在諸多似是而非的問題,也完全沒有揭示中國房地產問題的本質。下面重點分析「人口流動+貨幣現象」框架的五大誤區。
誤區一:房地產能只看需求而不看供給嗎?
在「人口流動+貨幣現象」框架中,只從房地產需求的角度出發,而完全忽略了供給因素。
事實上,供給是中國房地產問題的關鍵之一。最直接的證據是,北京、上海低供給、高房價,重慶則是高供給,低房價。
北京、上海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土地供給規模政策,而重慶則沒有限制土地供給,導致北京、上海2010年以來房地產銷售面積維持低位,而重慶房地產銷售面積則持續上行。
圖1 北京、上海銷售下滑,重慶銷售上升
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甚至絕大多數二線城市相比,重慶的房價漲幅微乎其微。我們認為,重慶的土地供給、住房供給充分,是其房價能夠在2010-2015年基本不變的重要原因。
圖2 北京、上海房價飆漲,重慶房價基本不變
在2014-2015年「忽視房地產供給」的誤區較為突出,2016年以來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土地供給不足」因素越來越被市場接受,呼籲放鬆特大城市人口和土地規模管制的聲音越來越多。
2016年以來,市場主流的誤區出在需求端,這些錯誤觀點包括:「人口流動決定剛性需求」、「老齡化導致房價下跌」、「中國城鎮化接近尾聲」、「加杠桿就是炒房、泡沫」,在下面的誤區二到誤區五中將一一進行論述。
誤區二:「人口流動」能決定房地產剛性需求嗎?
我們認為,決定房地產剛性需求的並不是「人口流動」,而是「購買力流動」。
在2016年初,很多人將上海「人口凈流出」作為上海房價不能上漲的主要依據,但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事實上,2011年以來一線城市人口增速一直在下降,但一線城市房價在全國漲幅仍然位居前列。
圖3 北京、上海人口增速持續下降
為何人口下降,反而房價大漲?因為我們只關注了人口下降,而沒有關注其背後的原因。是因為大家不渴望北上廣的教育、醫療、就業、娛樂條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一線城市人口增速下降,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是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是一項基本國策,「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明確寫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北京市人口上限為2300萬;上海市人口上限為2500萬。
二是一線城市超高的房價使得很多人難以在一線城市體面的生活,不得不「逃離北上廣」。
換句話說,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速下降,是政府政策、高房價阻止了中低收入階層人口流入的結果。如果人人都能在北上廣深買得起房、人人都有購房條件,那一線城市的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嗎?
盡管現實有些殘酷,但不得不承認,離開北上廣的是中低收入階層,而全國各地的中高收入階層仍然在進入北上廣,只有極高收入階層才有可能真的希望離開中國一線城市、出國移民。
我們的核心觀點是,衡量一線城市房地產剛性需求,要看的是「購買力流動」,而不是「人口流動」。即使一線城市總人口數量減少,只要買得起房的人口數量在增加,一線城市的剛性需求就是在增加。簡單的將「人口流動」等同於「購房需求」,存在嚴重的問題。
誤區三:「老齡化」真的會讓房價下跌嗎?
在宏觀層面,「老齡化」一直是論證中國房地產市場「歷史大頂」的重要依據。很多觀點認為,「老齡化」導致適齡購房人口佔比下降,進而導致房地產需求下降,進而導致房地價格下跌。
上述觀點的主要證據是日本,日本70年代之後人口老齡化加速,最終導致了日本8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同時日本房價近二十多年一蹶不振。
上述理論和證據是不是看起來合理、很充分?但事實並非如此。從全球數據來看,「老齡化」與房地產價格基本沒有關系,日本更可能是一個特例。
先看美國,老齡化完全無法阻擋房價上漲。美國1990年之後老齡化明顯加劇,適齡購房人口佔比持續下降,但美國房價上漲並未停止,甚至出現加速趨勢。即使次貸危機房價階段性下跌,目前房價也已經漲回危機前的水平。
圖4 美國老齡化加劇,房價反而上漲
再看英國,老齡化之後房價反而加速上漲。英國1990年之後老齡化加速,2000年之後適齡購房人口佔比下降,英國房價卻一路上漲。同樣經歷次貸危機階段性大跌之後,目前房價已經漲回危機之前的水平。
圖5 英國老齡化加劇,房價反而上漲
最後看德國,老齡化最嚴重時期反而是房價上漲最快時期。德國1980年之後人口老齡化一直在持續,1995年適齡購房人口佔比見頂、之後長達二十年下降,但在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適齡購房人口佔比最低的2010年以來,德國房價卻一路飆升。
從美國、英國、德國等例子可以看出,「老齡化」決不能與「房價下跌」劃等號。如果簡單的看圖說話,我們能得到的結論反而是:美國、英國、德國房價均呈現長期上漲趨勢,而無論老齡化與否,甚至無論經濟危機與否。
不管上述看圖說話的結論是否成立,至少我們已經能夠證明一點:將「老齡化」作為中國房價大頂的理由是大錯特錯;除日本之外,多數國家「老齡化」與房價漲跌無關。
誤區四:中國城鎮化真的接近尾聲了嗎?
從宏觀層面, 城鎮化率接近尾聲也一直是看空中國房地產的重要理由。但真實情況是,從國際比較看,完全得不出「中國城鎮化接近尾聲」的結論。
如果看戶籍城鎮化率,中國戶籍城鎮化率不足40%,顯然距離城鎮化結束還有相當相當遠的距離。
不過,戶籍城鎮化率對中國的城鎮化程度存在明顯低估,特別是對於三四線城市而言。由於戶籍制度的原因,很多農民已經在三四線城市購房,但不願放棄農村戶口,因為農村戶口相對三四線城市戶口更有價值。
如果不看戶籍城鎮化率,而是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中國2015年城鎮化率也僅為56%,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之下,美國城鎮化率80%,日本城鎮化率93%,德國城鎮化率75%,法國城鎮化率80%,英國城鎮化率82%,韓國城鎮化率82%。即使看發展中國家,俄羅斯城鎮化率75%,巴西城鎮化率86%,南非城鎮化率64%,中國城鎮化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依然算低的。
圖7 中國城鎮化率遠低於其他國家(均為聯合國口徑)
從中國城鎮化率的增速看,也完全得不到城鎮化接近尾聲的結論。1996年-2015年,中國每年城鎮化率增長速度均為1.3%左右, 最新的2015年城鎮化率增速仍然為1.33%,城鎮化率增速最低的年份也達到了1%以上,中國顯然還處於城鎮化的趨勢之中。
圖8 中國城鎮化率增速仍高
從國際經驗來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鎮化率至少要達到70%以上,城鎮化才算接近尾聲,而中國距離70%還有極大的差距。
圖9 全球經驗來看,城鎮化率70%之前均為快速城鎮化階段
如果按照70%作為中國城鎮化的終點,則還有10-15年的城鎮化時間。目前中國為56%,距離70%還有14%的距離。中國過去平均每年城鎮化率提高不超過1.5%,這意味著中國距離城鎮化結束至少還有10年的時間。如果按照1%的城鎮化率增速計算,則還有將近15年的時間,
難道10-15年是一個很短的時間嗎?中國過去10-15年發生了多少變化?房價在過去10-15年又漲了多少?「中國城鎮化接近尾聲」的結論到底怎麼得出來的?
誤區五:加杠桿就一定是「炒房」嗎?
前面四個誤區都是圍繞剛性供需或者真實供需,最後一個誤區討論貨幣因素。中國高房價真的是貨幣超發或者加杠桿炒房的結果嗎?
首先要討論的問題是,房價上漲與貨幣超發,孰因孰果?從數據上看,中國確實存在所謂「貨幣超發」,即「M2增速」高於「GDP+CPI增速」,很多人認為貨幣超發是房地產泡沫的原因。
但事實可能恰好相反,房價上漲是貨幣供應的原因,而不是結果。並不是每年央行印好鈔票,然後大家拿著鈔票去買房子;而是在買房子貸款的過程中,才創造了M2。從時間先後順序看,只能是先有買房子的行為,才有貨幣供應的增長。這就意味著,是高房價導致了高M2,而不是高M2導致了高房價。
盡管我們不認為貨幣超發(高M2)導致高房價,但是我們承認房價上漲與貨幣寬松的正相關關系。貨幣超發與貨幣寬松的區別是,貨幣寬松只關注資金成本的高低,而不看貨幣供應量的多少。
我們認為,2014-2016年的貨幣寬松降低資金成本、放鬆首付比例,是加劇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但這是否意味著全國范圍存在泡沫?我們持懷疑態度。
我們認為,對於全國房地產市場不能一概而論,而必須分類討論。
首先是一線城市,我們認為一線城市「炒房」的可能性並不大,一線城市加杠桿不等於炒房。主要原因是,2014-2015年全國取消限購潮中,所有一線城市均沒有取消限購。2011年以來,一線城市均限制購買兩套或以上住房,這使得炒房的難度極高。一線城市的加杠桿只能用於首套或者二套,對應的是居住或者改善需求;除非該購房人未來永久離開中國一線城市,否則加杠桿買房最多算是剛性需求的提前釋放,而非以未來賣出為目的的「炒房」。
❸ 央行開始收縮貨幣超發,房地產行業大牛市還能持續多久
中國貨幣總量自2008年四萬億開始,今年最新貨幣總量M2達到180萬億元,而2017年中國gdp總量是82.7萬億元,M2/GDP比值高達2.17:1,已經是全球之冠!
這樣高的M2規模,在加上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證明光靠貨幣刺激投資來拉動經濟的邊際效益,在逐步遞減,所以,緊縮貨幣超發是必然。
而房地產對貨幣政策的依賴性很大,過去十年,房地產行業的膨脹和房價、地價的不斷攀升,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貨幣超發的刺激,引發大量自己投入到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造成的。
這一輪房價暴漲,自2016年底和2017年末,除了貨幣因素外,棚改的大規模啟動,釋放了大量安拆遷安置購房需求,容納了部分超發貨幣。
而從2018年開始,隨著棚改結束,實體經濟的萎靡,房價上漲動力在減弱,房地產早已不是大牛市,未來除了個部分一線城市和中心城市外,房價走低是大勢所趨,只不過緩急程度不同罷了,房地產行業將步入成熟期後的逐步衰落期,時間不好預測。
❹ 信貸寬松,貨幣超發為什麼會導致房價暴跌
原題有錯誤。信貸寬松、貨幣超發會導致房價上漲而不是下跌。一方面信貸寬松帶來流動性增加,人們有更多的資金購買房地產,同時低利率環境也有助於貸款購房。另一方面,信貸寬松帶來債券類資產投資收益下降,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推高了房價。
❺ 貨幣超發為什麼會引致證劵和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
貨幣發多了 就會引起貨幣貶值,貨幣不值錢了當然買東西就貴了。
❻ 貨幣超發可能會帶來什麼影響
自己的資產是他人的負債
他人的資產是自己得負債
社會富裕的代價:每個自己被債務包圍。
自己越富裕,自己接觸得負債半徑越高,從首富到首負的概率越高,這是馬雲們做夢都擔心自己被顛覆的根源。
勞動收益+資產收益=GDP,GDP的分配:資產收益First。如,你開個超市,是先交房租,隨後產生的利潤才是自己的。資產泡沫帶來的結果:資產收益要求逐漸接近GDP,讓勞動收益變得無利可圖。典型特徵:創業企業(沒有資產收益)普遍虧損,大學生工資不足以支付開支,月光甚至月虧。
通脹的根源不是因為貨幣超發,而是因為貨幣與固定資產之比太低。想想你周圍人手中的固定資產有多少?每個家庭資產均值至少在200萬以上,而居民存款有多少?答案是64萬億左右,人均僅為4萬多。而居民凈存款更是只有可憐的24萬億,人均只有2萬多。200萬尋租資產,時刻惦記著4萬多的居民存款,帶來的結果是錢離開自己賬號很容易,但再回到自己賬號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通脹的傳導:1、房價漲、底商租金漲、底商被破上漲產品與服務價格、生活成本上漲,工資要求上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手段,升級產品線,淘汰低價產品線)......2、房價漲,房租漲、生存倒逼工資漲,工資漲,企業被迫上調商品價格,商戶利潤被壓縮,跟隨上調商品價格,生活成本上升,繼續漲工資......3、房價漲,通脹,心理安全感消失,人們對法幣信任逐漸溜走,社會信任撕裂,貪婪充斥,投機橫行。4、房子、勞動工時、豬肉、手機、汽車都是商品,房地產泡沫是篡改房子與所有商品之間比值,是對其他行業的搶劫。通脹是其他行業自保的手段。簡言之,通脹是搶劫不被制止帶來的連鎖反應與信任危機。
通脹會導致整個社會沒有贏家,因為社會進步的基礎是信任。房地產泡沫將信任撕開一條口子,通脹讓這個口子不斷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