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容縣真武閣斗拱部分的昂為什麼要伸出那麼長
初祖庵大殿柱頭鋪作,北宋晚期建築,最接近宋官式北方底本的建築,按期規定,柱頭鋪作昂嘴平出長度不會超過23分,角昂、由昂平出不會超過32.5分,大概就是這種視覺效果。大周資聖寺,宋早期建築,尚有唐風遺韻,批竹昂尖峭頎長,比初祖庵大殿長的多。所以昂的長度不是定式,地方風格影響下長短多不一樣。當然這都是真昂,真昂的結構決定了其昂尖到昂尾都呈一定斜率,所以昂尖自然傾斜向下,而假昂/插昂就不是這樣。假昂本身是一個平置構件,後尾處理一般與華栱無異,結構作用已失去,但為了保留昂本身極強的裝飾作用,雕刻出了斜向下的昂嘴形象。當然斜向下的昂嘴不能過長,因為太長就找不到那麼大的木頭雕刻出來了,所以假昂的昂嘴長不到哪裡去。真武閣的斗栱很獨特,底層副階是用的如意斗栱,即無數斜栱的交織,這個是中國最早的如意斗栱之一,在當時應該來說還是很時髦的,二層檐用的是三層插栱,全偷心,鋪作巨大,出檐深遠,至於第三層檐,則是四層插栱,為了以示區別,從二跳位開始裝飾昂嘴,從外觀上看就成了假昂。真武閣是非常注重上中下三層檐的斗栱變化的,再加上插栱本身穩固性不錯,所以栱臂也可以做的很長,每攢斗栱就非常巨大,這種情況下,昂想不長都難。應該是這樣的。
B. 我國廣西的著名建築「真武閣」,據說所有柱子都是懸空的,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不是所有柱子懸空,是二樓的部分柱子。
巧奇天工的「天南傑構」--容縣真武閣
舉世無雙的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真武閣
真武閣由34多根鐵黎木隼卯構成,不用一根釘
經略台真武閣位於容城東面,被鑒為「天南傑構」,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略台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台,用以操練兵士,游觀風光。明朝初年在經略台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年)將真武閣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現在的真武閣。
全閣為杠桿式純木結構,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不用一件鐵器,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是全閣結構中最精巧、最奇特的部分。它依靠杠桿原理,像天秤一樣維持整座建築的平衡。真武閣結構之奇巧,舉世無雙。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風,仍安然無恙。真武閣被譽為「天南傑構」,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是唯一一痤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四大名樓。
登真武閣,俯首可見綉江粼粼波光、輕舟悠然來往,遠眺則都嶠山巍峨雄姿宛在面前。1962年,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容縣詳細考察真武閣後,發表研究論文,將經略台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公之於世。無數專家、學者、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華南工學院教授、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題詞稱贊為:「天南奇觀」;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費孝通題詞評價為:「杠桿結構,七奪天工」;著名教授商承祚題詞遷贊譽為:「天南傑構」;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題詞稱贊說:「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經略台真武閣的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C. 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歷史由來是什麼啊
廣西容縣真武閣在城東綉江北岸,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閣下有石台,稱古經略台。樓閣平面矩形,三層,高13.2米,加上石台,總高近20米,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登閣遠望,也可遙瞰東南遠處的都嶠山與綉江景色。真武閣二層以上比底層收小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遠而樓層很低,比一般樓閣的出檐節奏更快,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動勢,使得它不象是一座三層建築,倒更象一座單層建築而有三層重檐。但它又較一般重檐建築更為從容和層次鮮明。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氣魄,非常清新飄逸,是充分表現中國建築屋頂美的佳作。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黎木不加油飾,屋面為小青瓦鑲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屹立於容縣城東綉江之濱的真武閣,相傳建於唐代乾元---大歷年間(758年---779年),因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史時所建而得名,台上原有建築早廢,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三層純木結構真武閣,是創建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真武閣輕盈秀美,玲瓏剔透,「隆棟蜚梁,斗窗雲檻」,「摘星辰於尺五」,「縱目以四方」,「為一邑之具瞻」。
古經略台真武閣是文化公園中最珍貴的古建築,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略台是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詩人元結任容州都督府容管經略使時,為了操練兵士和觀賞周圍風光所建,台上原有建築早廢。到明代萬曆元年(1573年),為奉祀真武大帝以鎮火災,在經略台上建起了三層樓閣,即真武閣,至今已有400多年。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黃瓦寬檐,全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整體,全閣未用一件鐵器。更為奇特的是,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的襲擊,仍巋然不動,安然無恙。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說,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這種杠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梁教授發表的有關真武閣的專題論文,引起海內外專家學者廣泛關注,紛紛前來參觀研究,無不為真武閣的奇妙結構和優美壯麗的造型而感嘆。
D. 真武閣的結構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我國廣西沙田柚,果味酸甜適口,堪稱「中國一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沙田柚的故鄉,即容縣,生長著一種硬度不遜於鋼鐵的樹木。這種樹木便是有「鐵木」之稱的鐵黎木。
說起鐵黎木,便有必要說說坐落在容縣城東人民公園內的真武閣。真武閣被人稱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這是因為此閣雖然重達數百噸,但不用一釘一鐵,而是徹底的木結構。
真武閣建在北靈山上,背靠綉江,面對都嶠山,掩映在一片古榕的懷抱中,環境十分優雅。這座閣共分3層,高達13餘米,看上去很是巍峨。
據史書記載,這里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地震,還經歷過若干次風暴的襲擊,但歷經劫難的真武閣卻仍然毫發無傷。1706年,一陣大風拔起了附近一根10米高的旗桿,周圍的牆都塌了,唯獨真武閣得以倖免。1857年,當地「地震有聲,屋宇皆搖」,而真武閣依然無損。1894年,一場台風席捲而來,連根拔起了閣旁的一些大榕樹,幾棵樹甚至被拋到了江心,鄰近的一些民宅也牆倒屋塌,真武閣卻仍是好端端的。
E. 真武閣的4根柱子懸空,經歷百年屹立不倒,這是什麼原因呢
前言
「容縣有座真武閣,柱腳懸空永不落,相傳聖手魯班造,一夜工夫眾人作。」
中國的建築文化獨具一格,在世界建築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建築學方面有了更大的進步,但是對於古人的建築智慧,我們還是有不足之處的。現代技術的進步依然不能復制古人的智慧。就拿圓明園來說,以我們當代的技術,是可以修復圓明園的,但是我們卻不能「神還原」,因為有些技術我們是無法破解的。古人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是古人所利用的技術也是現代人無法復制的。
結語
中國古代的文化獨具一格,在世界文化中享有盛名。我們的國家不愧是擁有千年文化的古國。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文化,讓中國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我們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國家,對於文化更是如此,我們不排外,也不保守。我們在發展本國文化的同時,也會吸收和借鑒外來優秀的文化。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做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F. 經略台真武閣的介紹
經略台真武閣位於廣西自治區容縣城東的人民公園內。中國道教宮觀建築。略台真武閣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知識、科學、精神上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前臨綉江,面對南山。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用於奉祀真武帝以鎮火災。其結構採用三層檐、歇山頂、穿斗式構架,通高13.2米,用近3000條鐵梨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組成穩定的統一體。在樓層明間縫與角柱相交的位置,有四根金柱貫穿二、三層,上承屋面和三層樓面,二、三層屋檐挑的後尾插入柱身,但金柱柱腳是懸空的,下離二層樓板面5~25毫米,是這一建築最大的結構特點。1982年定為第二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作文容縣真武閣怎麼寫
你好,真武閣屬於景區的一個景點,所以寫容縣真武閣,可以寫游記。
容縣真武閣一日游。
2020年12月18日,今天天氣比較冷。早晨7點在酒店吃過自助早餐,7點40分從玉林坐車到容縣,9點20到達容縣汽車站,不久就到了容縣真武閣。
容縣真武閣在容縣城東綉江北岸一座石台上。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閣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觀賞的對象。真武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整體。1982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真武閣,閣三層,三檐,呈方塔形,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全閣用3000條大小不一的格木構件,巧妙地串聯吻合,曾經受多次地震和狂風的襲擊依然安然無恙,被興譽為「天南傑構」,稱之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
真武閣有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沒有堅硬的石頭,也沒有牢固的鋼筋水泥,而全是在磚牆內填上夯實的河砂,經略台、真武閣建在砂堆上,歷千年而不倒;二是全樓閣不用一顆釘子,全部是木隼結構,以杠桿原理串聯吻合,數百年裡卻穩如泰山;三是二樓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層樓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鈞重量,柱腳卻懸空不落地。
真武閣是一個偉大的古建築,能夠保存得如此完好,真乃一大幸事。我要向建設設計真武閣的大師學習,以後學習設計建築,為祖國建設更多更好的建築。
H. 歷經447年,真武閣四根立柱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
“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葯燃燈清晝同。”這是元代詩人趙孟頫對於人工藝術之高,和工匠精神之奇偉的贊嘆。這充分的表明了我國古人手藝之高超,真的可謂是巧奪天工。
的確,在歷史上有很多非常讓人驚嘆的技藝,例如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兵馬俑,又例如非常著名的越王勾踐寶劍。這些東西無不向我們昭示古代仁者鍛造技術之高,這也讓很多人承認,現代科技雖然發達,但古人的智慧也是獨具匠心。
同時,關於真武閣密碼的節奏,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代建築藝術的其他的方式方法。雖然現代科技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但是我們也可以與之進行映照,對於未來的建築藝術的發展也可以作出嘗試性的突破。所以真武閣與當時的中國藝術,真的是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也讓梁思成先生有了一次不一樣的體驗。
結語
其實除了真武閣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東西都充分體現出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在那個民國混亂年代裡,所有的人都抗拒中國的封建制度,抗拒關於中國的一切,甚至連孔老夫子都被請出了廟堂。但是當我們瘋狂之後,還是應該好好的反思一下,封建制度壞了的確是有罪,但是我們中華文明5000年的根基卻並沒有罪。
所以,對於古人那些歷史悠久的東西,我們真的應該繼承,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至於說那個時代的崇洋媚外,以至於否認現在的一切,還有現在過分的強調科技而否認古人,這樣的行為其實都不太正確,我們應該予以警惕。未來的生活我們會更好,但是對於曾經的遺產,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
I. 容縣真武閣簡介
容縣古稱容州,歷史非常悠久。唐初,這里就有街市廟宇,水陸交通,一片繁忙。當時容縣有一所比較著名的寺廟叫開元寺,寺址在城東。
於1573年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歷史廣西自治區容縣城東的經略台上建築而成的真武閣,被譽為「天南傑構」,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的江南四大名樓,是目前唯一存在的全木結構的明代建築。真武閣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黃瓦寬檐,全閣用近3000條格木構件,以杠桿結構原理,串聯吻合,互相制約,合理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整體,全閣未用一件鐵器。更為奇特的是,二層樓的四根大內柱,雖承受上層樓板、梁架配柱和閣瓦、脊飾的沉重荷載,柱腳卻懸空不落地。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歷了多次地震和暴風的襲擊,仍巋然不動,安然無恙。1962年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親自到真武閣進行詳細考察後說,在木結構建築中,乃至現代任何金屬建築中,主要依靠這種杠桿作用來維持一座建築的平衡,是從來沒有看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