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專家是如何解讀人民幣升值的
人民幣的升值與貶值與其匯率有關。一般別人說人民幣升值了是相對於美元而言。人民幣貶值了也是相對於美元。因為美元是世界上流通的貨幣,所有的國家都可以將其作為外匯存在,因此美元在貨幣行業中是一種大哥大的存在,因此任何國家的壁紙升貶值都是參照美元進行的。當然這只是單一的說該國家的壁紙升貶值,但是如果具體到兩個國家,只是很兩個國家的貨幣了。兩個國家的貨幣有其國內的購買力所決定,因此假設人民幣兌日元升值了,也是說人民幣的購買力是大於了日元。如果人民幣貶值了,那人民幣的購買力就低於了日元。匯率也就是多少人民幣能夠換取日元或者是美元在一種比率也叫做購買力的比率。
與此同時,人民幣的升貶值也與其政策有著極大的關系,貨幣反映的是其綜合國力,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其貨幣的價值就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能成為別的國家的外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和牙買加森林體系中,美元就是因為其強大的統治力將美國推向了貨幣的權力最高峰。
Ⅱ 如何正確看待人民幣匯率波動
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是正常現象
從國際金融史上看,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安排,都沒有隻漲不跌的貨幣。尤其是匯率形成越市場化,匯率制度越靈活,匯率彈性就越大。戰後,伴隨著經濟起飛,日元和馬克均成為世界強勢貨幣。
19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日元和馬克在長期升值趨勢過程中都經歷過起伏調整。
1994年匯率並軌之前,人民幣是一種弱勢貨幣,官方匯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美元兌1.58元人民幣,螺旋式貶值至並軌前夕的5.80元人民幣。並軌後,人民幣匯率開始轉強,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逐步確立了人民幣新興強勢貨幣的國際地位。
1994年初並軌到2013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43%,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即衡量人民幣相對主要貿易夥伴貨幣平均匯率水平的多邊匯率),分別累計升值55%和81%。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61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分別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6%,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2%和42%,後兩者分別排國際清算銀行監測貨幣的第一和第二位。過去二十年,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持續堅挺,逐漸形成並強化了市場關於人民幣匯率長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從2016年2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匯率開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僅下跌了0.9%,境內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也僅分別下跌了1.4%和1.1%。這一調整幅度,與過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並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興市場貨幣指數顯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興市場貨幣平均貶值了8.2%,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仍升值2.5%,也表明現在人民幣匯率調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內外6個月期權市場反映的人民幣匯率隱含波動率僅為2.5%左右,仍遠低於同期24種主要發達和新興市場貨幣平均波動率為9.5%的水平。
一般認為,股指漲跌20%才能被稱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對人民幣匯率有一點雙向波動就大驚小怪。對於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不應該過度解讀,更不應該上綱上線為中國匯率政策的改變。
Ⅲ 結合影響一國匯率制度選擇的因素,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趨勢。 這是一個論述題,麻煩您了
第一,一般認為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不太適用浮動匯率制,而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則較適宜採用浮動匯率制;
第二,通常認為通貨膨脹率較高的國家適宜採用固定匯率制,而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適宜採用浮動匯率制;
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一國已經放鬆了對國際資本流入、流出本國的限制,而且貨幣當局手中沒有掌握足夠的外匯儲備數量,則適宜採用浮動匯率制,反之,則適宜採用固定匯率制。
(2)1994年,我國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我國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增加了匯率彈性。
(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深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國確立的匯率制度改革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匯率制度改革中應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
Ⅳ 如何看待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
人民幣匯率有漲有跌是正常現象
從國際金融史上看,無論採取什麼樣的匯率制度安排,都沒有隻漲不跌的貨幣。尤其是匯率形成越市場化,匯率制度越靈活,匯率彈性就越大。戰後,伴隨著經濟起飛,日元和馬克均成為世界強勢貨幣。
19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日元和馬克在長期升值趨勢過程中都經歷過起伏調整。
1994年匯率並軌之前,人民幣是一種弱勢貨幣,官方匯率由改革開放初期的1美元兌1.58元人民幣,螺旋式貶值至並軌前夕的5.80元人民幣。並軌後,人民幣匯率開始轉強,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逐步確立了人民幣新興強勢貨幣的國際地位。
1994年初並軌到2013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43%,國際清算銀行編制的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即衡量人民幣相對主要貿易夥伴貨幣平均匯率水平的多邊匯率),分別累計升值55%和81%。在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61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升幅分別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6%,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分別累計升值32%和42%,後兩者分別排國際清算銀行監測貨幣的第一和第二位。過去二十年,人民幣雙邊和多邊匯率持續堅挺,逐漸形成並強化了市場關於人民幣匯率長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從2016年2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匯率開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僅下跌了0.9%,境內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也僅分別下跌了1.4%和1.1%。這一調整幅度,與過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並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興市場貨幣指數顯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興市場貨幣平均貶值了8.2%,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仍升值2.5%,也表明現在人民幣匯率調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內外6個月期權市場反映的人民幣匯率隱含波動率僅為2.5%左右,仍遠低於同期24種主要發達和新興市場貨幣平均波動率為9.5%的水平。
一般認為,股指漲跌20%才能被稱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對人民幣匯率有一點雙向波動就大驚小怪。對於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不應該過度解讀,更不應該上綱上線為中國匯率政策的改變。
Ⅳ 分析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及未來走向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本次匯率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匯率調控的方式。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參照一籃子貨幣、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進行浮動。這里的"一籃子貨幣",是指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籃子內的貨幣構成,將綜合考慮在我國對外貿易、外債、外商直接投資等外經貿活動占較大比重的主要國家、地區及其貨幣。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貨幣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將有利於增加匯率彈性,抑制單邊投機,維護多邊匯.
二是中間價的確定和日浮動區間。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3%的幅度內浮動率穩定。
三是起始匯率的調整。2005年7月21日19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並不是指人民幣匯率第一步調整2%,事後還會有進一步的調整。因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幣匯率水平在數量上的增減。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
放棄單一盯住美元,不僅表現為以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更富彈性,而且在於發揮匯率價格的杠桿作用,以便用匯率價格機制來調節國內外市場資源流向,以便促進短期宏觀經濟的目的(因為,匯率如同利率一樣是短期宏觀調控主要手段)。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今後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完全取決於實體經濟的變化,取決於國內經濟的發展水平,而不是理論模型的高估或低估。這也預示著人民幣匯率水平可能會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動。
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最為重要的是「參考」兩字。也就是說,人民幣匯率水平在以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同時,要參考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化。這種變化通過世界主要貨幣(如美元、歐元、日元等)一籃子加權來反映。這樣,既可以通過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來調整與他國之間進出口貿易關系,也可以減少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之間的波動對國內宏觀經濟的影響。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就是指盡管人民幣匯率變化是以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盡管是以參考一籃子貨幣來調節,但是這些變化必然在中國政府可控的范圍內進行,特別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轉軌時期更是如此。這樣才能夠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才能減少國內企業及民眾可能面臨的匯率風險。
就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來說,就是要改變以往那種央行主導下的結售匯制度,並通過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每日供求關系來觀察人民幣匯率水平的變化,同時,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以便促使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能夠向客戶提供更多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從而形成有效的外匯市場供求關系、來生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對於人民幣匯率水平,就是在以前的基礎上升值2%。盡管這樣一個變化與市場普遍預期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它不僅向市場發出一個十分明確的信號,即人民幣匯率水平已經發生了變化,而且體現了管理層一個基本的改革思路,即人民幣匯率改革一定會在一個漸進的方式下進行,這樣既可以減小匯率變動太大可能帶給經濟負面影響與沖擊,也可減弱外界對人民幣長期預期的壓力及測試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反映。可以說,正是對人民幣匯率的整體改革,充分體現改革者的專業水平與智慧。
對國內市場來說,人民幣升值,不僅將改變以往中國經濟出口外向性的格局,改善現有貿易結構,抑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促使技術含量高的出口型企業在競爭中勝出,同時,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將改變行業內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成本等賬面價值,通過外匯折算差異影響其經營業績。企業如何來規避匯率風險將成為未來發展最為重要的一課。因此,國內金融業會借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機會,大力發展外匯市場和外匯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創新各種金融工具。國內金融市場的結構調整與變化也會隨之而來。
人民幣升值後,其匯率水平未來的走勢是國內外市場最關注的問題。不過,從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來看,現行的匯率制度決定了人民幣匯率水平只能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因此,外界所期望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在短期內逐漸上升的幾率不會太高。我們應該更注重的是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變如何讓匯率成為社會經濟有效運作的工具及這種工具對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人民幣匯率展望
這次匯率改革在形成機制方面的調整是極為重要的,它標志著我國在邁向真正有彈性和可浮動的匯率制度方面,走出了關鍵性的一步,也結束了數年來圍繞人民幣匯率的許多猜測與爭論。但是,匯率市場下一步的走向外界存在著多種看法,其中較為普遍的觀點是人民幣將會逐步小幅升值。
持有這些觀點的主要是外資銀行的經濟研究部門。如德意志銀行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將會在兩年內升值10%,蘇格蘭皇家銀行則認為,人民幣在五年內會升值20%,但3-6個月內不會有太大變動。他們的論據主要有:一是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必將繼續吸引外資流入;二是人民銀行不可能繼續維持高額的外匯占款;三是2%的升值難以緩解美國的政治壓力。
專家認為,應該仔細研讀此次匯率制度改革的實質,並結合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以及我國外匯管理的現實狀況進行分析,才能夠得出較為中肯的看法。
眾所周知,這次改革的重點並不是放在匯率水平的變化上,而是放在匯率制度、匯率形成機制及匯率水平同時進行的整體改革上。也就是說,這次人民幣升值,並非僅是匯率水平的改變,也不僅是匯率制度的改革,而在於匯率水平改變的同時,以制度安排來促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進而生成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形成機制,以便真正恢復匯率作為經濟杠桿的作用。
專家表示,改革後的匯率制度以市場供求關系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也是世界貨幣制度史上一種金融創新。它既體現市場化原則,又以世界主要貨幣為參照系,同時顯示依據市場變化的彈性及政府對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可控性。從目前市場運行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實現小幅雙向波動,擺脫了對美元的固定盯住關系。專家認為,在短期內(3-6個月),人民幣匯率走勢將主要
參考國際外匯市場各幣種的走勢而波動,美元對其他非美元升值時,美元對人民幣也會升值;反之,美元兌其他非美元貶值時,美元對人民幣也會貶值。但無論升值或貶值,其幅度均會小於國際外匯市場美元兌其他非美元的波動幅度。從中長期來看,決定一個國家貨幣匯率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這個國家的資產相對其他國家的資產的吸引力。一個國家資產的升值潛力大,就能夠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帶動該國貨幣的升值。而一個國家資產的吸引力除了由該國與他國的經濟相對增長率決定外,還有一些其他關鍵因素決定:該國資產的價格是否偏高或偏低,該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
在經濟增長方面,中國經濟速度雖然仍在高位徘徊,但由於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逐步顯現(投資增長減速、房地產價格回落、資源價格下跌),加上人民幣升值減少進出口順差也會影響GDP增長,下半年經濟增長回落已經是共識。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結構性轉型階段,目前70%的對外依存度無法持續,未來增長的關鍵在於能否啟動內需。而美國經濟增長依然穩健,雖然二季度GDP3.4%的增長比一季度3.8%的增長略有回落,但已經是第九個季度高3%,另外由於消費信心強勁,企業庫存大幅度降低,三季度如庫存能恢復一般水平,則增長有望加速。因此,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我國的情況是絕對增長率高,但正在回落調整,美國則是穩健復甦,尚未看到調整的跡象。相對來說是美國的情況要好一點。
從中美兩國的資產價格水平來看,兩國的資產價格都處於近年來相對高的水平。尤其是在股票市場方面,我國股市的大幅度調整以及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使得股市的投資價值逐步顯現。但是,由於美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自由度以及流動性都要比我國好很多,完全能夠抵銷上述價格的相對差額。
因此,專家認為,雖然日本及台灣地區的經驗是開始匯率改革後本幣會大幅度升值,但由於上述因素,在中期內,還沒有足夠的誘因使得國際資本加大對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力度,從而加大人民幣的升值壓力。不過,從長期來看,如果我國經濟能夠在這次經濟調整中成功轉換經濟增長模式、增加資本市場的廣度及深度、房地產價格軟著陸,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將會增加,最終推動人民幣的大幅升值。
Ⅵ 請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與改革
現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是本次匯率制度改革的最佳選擇,其他中間類型的匯率制度具有的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夠成為本次匯率改革選取的目標。匯率改革下一步的方向應該是浮動匯率制度。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1999),各成員國的匯率制度可分為8類(見表1)。本次匯率制度改革前我國實行的是第三類即盯住美元制度,改革後實行的匯率制度同時兼顧了第三類和第七類的特點。
一、 對現行匯率制度的認識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較之於原先的匯率制度,從形式上看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二是選取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方式取代原來單一盯住美元的調整方式;三是選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取代原來的固化的匯率制度,它既吸收了盯住一籃子貨幣制度與管理浮動制度的優點,又擯棄了兩種匯率制度的缺點,從理論上講是人民幣走向區域貨幣道路上的最佳選擇,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能否如理論設想那樣完美,還有待檢驗。
1. 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方式優於單一盯住方式。
(1)從貿易多元化的角度看,美國雖然是中國的一個重要貿易夥伴,但也僅佔1/6,比日本和歐盟都略低一些,中國和亞洲的貿易則佔57%。因此,應該參照所有主要貿易國的一籃子貨幣,而不能只盯住美元。另外,改參照一籃子貨幣,會鼓勵人們減少用美元結算,長期而言有助於人民幣成為亞洲地區國際貿易的結算單位與貨幣。
(2)從降低內生交易費用的角度考慮,中國應選擇經濟聯系緊密的國家的貨幣作為人民幣匯率參照的對象。單一的盯住美元,意味著我國的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受制於美國的貨幣政策,而且由於中美兩國的經濟情況和政策傾向有很大的差別,單純與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度會對我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產生沖擊。近年來,我國和歐盟、日本以及美國的貿易額分別佔中國總貿易額的比重幾乎相當,歐盟和日本的對華投資也不遜於美國。因此,以一籃子貨幣為參照對象更適應我國的對外經貿往來。
(3)從滿足人民幣匯率政策出口競爭力的目標看,人民幣匯率政策出口競爭力的目標是:穩定出口國際競爭力與進口成本。參照一籃子貨幣制度的突出優點是穩定人民幣的名義貿易加權匯率(如果權數按照貿易比重在各貨幣之間分配)。如果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國家沒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差異,參照一籃子貨幣同時也保障了真實貿易加權匯率的穩定。
2. 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優於原先的固定匯率制度。
(1)從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本身看,它既具有固定匯率制度的某些優點,又能使匯率保持一定的彈性。在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一方面,匯率隨著外匯市場的供求變化而調整,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貨幣當局可以對匯率進行較多的干預和管理,從而能夠保持本國貨幣匯率的穩定,避免本國貨幣匯率劇烈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
(2)從我國的國情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選擇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以下的基本優勢:①保證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盡管我國的貨幣政策在刺激或緊縮經濟方面的作用一直受到理論界的質疑和實踐效果的挑戰,但利用貨幣政策進行前瞻性的微調而平抑經濟波動的作用目前在發達國家卻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因而恰當的利用貨幣政策對我國這種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發展中大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調整國際收支的靈活性。這種價格的調整可以減輕國際不利環境對國內經濟的影響。③阻止投機沖擊。在20世紀90年代,頻繁的貨幣投機沖擊對資本開放並實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害,這一教訓對我國在未來逐步開放資本市場過程中相當重要。
3. 現行匯率制度並非完美無缺的。
(1)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意味著人民幣將逐步不再直接與美元掛鉤,由於我們參照的貨幣實行的均是浮動匯率制度,結果是人民幣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變動頻率與幅度都增加,這會給對外貿易和投資帶來匯率風險。
(2)對於人民幣匯率三項政策目標金融安全、出口競爭力和內外部均衡中的任何一項都難以完全顧及。而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我國國內市場經濟制度發育還不完善等現實,又要求目前的匯率政策必須有所側重。
(3)不能充分發揮匯率的調節作用。由於貨幣當局對匯率進行管理浮動,匯率變化的幅度被限制,匯率不能充分反映外匯市場供求狀況,因而難以有效調節商品交易和資本流動。還有可能引發操縱匯率之嫌,容易導致貿易爭端。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照一籃子貨幣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只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一個階段性的取向,在人民幣具有區域貨幣功能後就應該再次調整。
二、 對匯率目標區制度的認識
在本次匯率改革前,理論界很多學者提出以兼具本文表1中4、5、6類的貨幣制度特徵的匯率目標區制度作為改革的選擇目標。從實踐看,這種方案沒有得到認可。原因在於:
1. 從理論上看。首先提出匯率目標區理論的弗來明認為一國也許會希望將其貨幣的匯率限定在或接近於某一「目標區」內,如果實際匯率的波動超出了這個目標區,該國就應調整政策使匯率向目標區內移動。後來,克魯格曼進一步將匯率目標區模式化,提出了匯率目標區模型,威廉姆森進一步發揮了匯率目標區理論,他提出了「BBC制度」。多恩布希和帕克將這一思想近年來的發展稱之為BBC規則。為實行匯率目標區制度,貨幣當局要設立一個基礎均衡匯率以便同國內經濟、國際收支的長期趨勢相適應,並且圍繞這一可調整的均衡匯率設定較寬波幅,達到一方面保持匯率基本穩定,一方面使經濟政策具有一定靈活性之目的。但基礎均衡匯率計算很困難,而如果不能計算出合理的基礎均衡匯率,目標區匯率的合理性將在根本上受到動搖。此外,匯率目標區體系應包括哪些貨幣,其寬度和調整頻率應根據什麼標准確定等一系列問題也不好解決,或確立起來具有很大隨機性。
2. 從我國實際看。匯率目標區制度在我國實行有三大難題。(1)匯率目標區制度下的中心匯率難以確定。(2)資本流動性和投機沖擊難以抵擋。(3)我國不滿足實施匯率目標區的三個前提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不同國家的目標值一致;競爭力水平的目標值必須與國內宏觀經濟均衡相協調;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協調。
3. 從實踐效果看。已經崩潰的全球性的匯率目標區—布林頓森林體系和目前正在運行的區域性匯率目標區—歐洲貨幣體系下的歐洲匯率機制是最著名的實踐。從實踐的效果看,布林頓森林體系無以為繼,最終崩潰。歐洲匯率機制運行中也是困難重重。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無論是選擇什麼樣的國家組成匯率目標區,其運行的制度環境與調節機制是無法與歐洲匯率機制相提並論的。
因此,本文認為,類似於匯率目標區制度的中間匯率制度在中國是難以實行的,它既不會成為當今的選擇,也不會成為匯率制度改革下一步的選擇。
三、 對單獨浮動匯率制度的認識
1. 單獨浮動匯率制度具有制度優點,主要體現在:一是均衡匯率水平完全由市場供求所決定,因而不會出現外匯的超額供給有超額需求的問題,外匯資金的利用服從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理,從而更有效率。二是由於匯率決定於市場的供求,資本的流出入只會引起匯率水平的升降,而不會改變貨幣供應量,使貨幣政策有了較大的獨立性;同時,由於匯率水平的升降能夠自動的調節國際收支使之達到均衡,降低了大量國際儲備的機會成本,減少了中央銀行對市場的頻繁干預。三是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變動呈連續、輕微的態勢,投機者的獲利空間狹小,使投機行為相對減弱。
2.我國還缺乏將單獨浮動制度理論上的優點轉化為現實中的優點的實力。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宏觀經濟預期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將繼續進行,人們對宏觀經濟的預期也就呈現出高度的不穩定性。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依存度日益提高,國際間競爭的加劇,對我國經常項目的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加上金融領域的進一步開放,資本的流動性將隨之增強,其結果對我國的貨幣供需產生影響,這些影響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我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預期具有高度的不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也具有高度的易變性。如果貿然採取一步到位的匯改策略,走上浮動匯率的道路,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3. 單獨浮動匯率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最大問題就是存在著匯率的過度波動或匯率的易變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並且使經濟中面臨的匯率風險增強。弗里德曼認為,浮動匯率制度之所以出現不穩定。主要是因為與之相關的宏觀經濟的不穩定。由於人們對貨幣供給、實際收入的預期決定著當前的匯率,如果人們的預期是不穩定的,匯率就會表現出易變性,且匯率波動的幅度會大大超過貨幣供給和實際收入的波動幅度。依據該理論,如果人們的預期是穩定的,匯率就應當是穩定的;而事實上則是,在大多數預期穩定或預期較大穩定的情況下,匯率仍然是易變的。因此,一般來說,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對外匯市場調控能力較強的國家,或是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較深,需要充分利用匯率機制調節作用的國家,比較適合採用這種匯率制度。
Ⅶ 人民幣匯率走勢及其原因分析
11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前日上調226點至6.5897,中間價升至2018年6月27日以來最高點。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先抑後揚。年初人民幣匯率下行,至5月底曾一度收於7.1455,隨後開始上漲。截至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5月底的低點已升值近8%,同期,人民幣兌一籃子貨幣的升值幅度超3%。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平均為6.9586,較2019年全年均值仍貶值了0.86%。
此輪人民幣匯率上漲已經引發業內專家關注。綜合專家們的觀點,此輪人民幣匯率上漲推力主要來自兩個層面——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和中國國際貿易方面表現強於預期;另一方面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和財政政策表現引起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在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看來,本輪人民幣匯率升值具有堅實的基礎,幾乎所有匯率影響因素都對人民幣形成了利好。
——中國經濟率先從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復甦,進出口和國際收支經常賬戶都實現了順差,這是人民幣匯率上漲的基本面因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累計同比增長0.7%,實現由負轉正。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經常賬戶順差1707億美元,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7%。其中,三季度經常賬戶順差942億美元。
中國經濟的強勁表現讓當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全球經濟為之一振,其各項數據甚至好於此前諸多境外機構的樂觀預期。
——美元指數大幅下行是推動人民幣匯率上漲的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衡量美元價格的美元指數從103點下降到目前93點附近,回落幅度接近10%。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撰文指出,美元指數趨勢性走弱對人民幣匯率有反向升值推動作用。同期,歐元兌美元升值也超過10%。
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時,都採用量化寬松、超量化寬松,甚至是超超量化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導致全球市場流動性泛濫。
反觀中國始終保持正常貨幣政策,中國國債利率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債券利率的利差擴大。多數專家認為,人民幣匯率上漲客觀上擴大了我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
——在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賬戶下,不論股票還是債券市場,外資持續流入改善境內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客觀上支撐了人民幣匯率。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該機構為境外機構託管債券面額達26826.76億元人民幣,環比增加866.21億元人民幣,增幅為3.34%,自2018年12月以來,連續23個月增加。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初步統計,證券市場方面,三季度境外投資境內證券逾700億美元。
無論是債券還是股票,外資要買人民幣資產,首先要兌換人民幣。外資持續流入增加人民幣需求。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說,近期人民幣匯率升值屬於正常波動,影響人民幣升貶值的因素同時存在,只不過不同時期里不同的因素占上風。
「未來,人民幣匯率在均衡水平基礎上跌多了會漲、漲多了會跌,是有漲有跌、大開大合的雙向震盪走勢。」管濤說,人民幣匯率波動彈性加大,波動幅度也加大,企業和個人要增強風險意識,不要去「賭」匯率的漲跌走勢。
(原標題《人民幣匯率緣何上漲?》。編輯 袁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