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HELP】物理題: 劃槳(費力省距離杠桿)時,動力、阻力作用圖(請畫圖)還會【加分】的!
見圖
② 關於龍舟比賽過程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運動員劃槳時手中的船槳屬於省力杠桿
C正確 船將對水施加一個力,所以水又對船槳施加一個力,船才會運動所以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力
D錯誤 慣性不是一種力,而是一種性質
③ 請問一下,劃船時用的像棍子的那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呀
叫做:「船槳」。
是一種劃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桿,利於手握,叫握桿;下端為板狀,名槳板,用以撥水,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船槳是利用費力杠桿原理模擬魚的胸鰭和腹鰭,起到可以像魚鰭一樣,一下一下地前後劃動,使船體徐徐前進的作用。
(3)劃槳的槳板杠桿原理擴展閱讀:
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在1萬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與獨木舟同時出現,槳也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型。當時的槳與今天的槳差別很大:握桿比較短,槳板又窄又長。
經專家考證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劃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別,那時的人們是一手握著握桿,一手把著槳板來劃船的。不過,那時的槳已經做得很規整,很美觀,而且還帶有漂亮的雕花圖案。相比之下,中東地區、西歐地區和美洲大陸的先民的槳,做工就比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戰國、秦漢兩朝,隨著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葯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促進了槳的發展。槳逐漸趨於大型化,握桿變長,槳板縮短變薄,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
晉朝以後,槳在外型上已經基本定型,只是體積和表面積仍舊在不斷加大,用槳的規模也逐漸變大,由原來的一舟二槳,發展為「一舟(此時的舟體積已經比較龐大了)槳疊層」,就是用上下兩排槳。因為手工劃槳已經非常不便,所以當時的船上已經出現了精密的簡介控制槳劃動的機器。
④ 劃槳水波圖
問題:(1)賽船在水中倒影是利用了什麼原理形成的?
答:賽船在水中倒影,屬於平面鏡成像,是由於光的反射形成的,
(2)問題:賽船的船頭做成尖形的目的是什麼?
答:賽船的船頭做成尖形,河流阻力變小,所以船航行的更快;
(3)問題:當運動員用船槳劃水時,運動員手中使用的船槳屬於什麼杠桿?
答:船槳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所以是費力杠桿.
故答案為:(1)光的反射;(2)河流阻力變小,船航行的更快;(3)當運動員用船槳劃水時,運動員手中使用的船槳屬於什麼杠桿?船槳在使用過程中,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所以是費力杠桿.
⑤ 劃船時,劃槳是杠桿嗎支點在哪裡動力點、阻力點呢
不一定,不同的劃槳支點不同的.有些是用手作支點,有些是槳的某處和船舷接觸的地方時支點,有些有專門的支架,就是支點
⑥ 皮劃艇運動員的劃槳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有什麼好處
費力杠桿,為了使皮劃艇獲得水的反作用力而前進。
⑦ 賽龍舟船槳杠桿原理
(1)由圖知,在用力劃槳時,以槳與船接觸的點為支點,動力臂小於阻力臂,所以此時船槳屬於費力杠桿,費力杠桿的優點是省距離;
(2)槳給水一個向後的力,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同時給槳一個向前的力,推動龍舟向前運動.
故答案為:省距離;相互.
⑧ 船槳是怎樣發明的
船槳是利用費力杠桿原理模擬魚的胸鰭和腹鰭,起到可以像魚鰭一樣,一下一下地前後劃動,使船體徐徐前進的作用。
船槳是一種劃船工具。其上端為圓桿,利於手握,叫握桿;下端為板狀,名槳板,用以撥水,利用了物理學上的牛頓第三定律,通過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進。
船槳的歷史:
船槳,我國古代稱之為「楫」或「棹」。(根據長短的不同,長的槳叫做棹,短的槳叫做楫)
棹,短曰楫,長曰棹。——《韻會》
楫,舟擢也。——《說文》
南方群島的船漿
檜楫檜舟。——《詩·衛風·竹竿》
楫齊揚以容與兮。——《楚辭·哀郢》。注:「船櫂也。」
亡維楫。——《漢書·賈誼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檣傾楫摧。——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橫卧一楫。——明·魏學洢《核舟記》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又如:中流擊楫;舟楫;楫子(船槳);楫櫓(槳與櫓);楫櫂(船槳)
通民楫,而阻夷船之闖入者。——梁延《夷氛聞記》
又如:楫師(船工)
我國是「舟」的故鄉,也是槳的故鄉。在1萬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與獨木舟同時出現,槳也應運而生,並且迅速成型。當時的槳與今天的槳差別很大:握桿比較短,槳板又窄又長。經專家考證是因為當時人們的劃槳方式與今天相比有很大差別,那時的人們是一手握著握桿,一手把著槳板來劃船的。不過,那時的槳已經做得很規整,很美觀,而且還帶有漂亮的雕花圖案。相比之下,中東地區、西歐地區和美洲大陸的先民的槳,做工就比較粗糙了。
到了春秋戰國、秦漢兩朝,隨著海軍的雛形「舟師」的發展,以及皇帝們為尋長生不老葯而多次發動的「東渡」活動,促進了槳的發展。槳逐漸趨於大型化,握桿變長,槳板縮短變薄,用起來更加方便更加有力,加快了水上航行的速度。晉朝以後,槳在外型上已經基本定型,只是體積和表面積仍舊在不斷加大,用槳的規模也逐漸變大,由原來的一舟二槳,發展為「一舟(此時的舟體積已經比較龐大了)槳疊層」,就是用上下兩排槳。因為手工劃槳已經非常不便,所以當時的船上已經出現了精密的簡介控制槳劃動的機器。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使用大型的木船了,與此同時,槳也逐漸退出我們的視野。現在槳主要流行在各種遊船上,帶給遊客以一種古典別致的韻味;此外奧運會上還保留著獨木舟比賽。不過比賽用的槳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用材、比例等均與我們在遊船上見到的仿古槳有很大區別。
船槳使用技巧-槳頻
槳頻(tempo)——賽艇運動技術術語。指單位時間內的劃槳次數。即比賽全程所劃的槳數除以比賽成績。從生物力學觀點看,船速是由劃槳頻率和劃距決定的。這兩個變數又受到技術和器材等方面的影響。因此提高船速主要從劃距和槳頻兩個方面提高,但是槳頻不可能無限地增加,更不能為了增加槳頻而降低劃水的效果。賽艇比賽的槳頻從30—40槳/分不等。以男子八人賽艇的槳頻為最高,尤以起航時的槳頻更為突出,甚至高達48 槳/分。在訓練中不同的槳頻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訓練強度。
⑨ 如圖中的皮劃艇運動員一手支撐住漿柄的末端,另一手用力劃槳,此時的船槳可看作是一個杠桿.下圖中的船槳
由題意可知,撐住漿柄的末端為支點,下面的手給漿向後的力,這時水給漿一個向前的力,所以船前進.
故選B.
⑩ 如何正確的持槳和劃槳技術要領
SUP雖然是一種新興運動,但是它的器材形制,驅動方式等沒有一樣是新鮮玩意兒。只不過是二者組合起來稍顯新鮮而已。就其驅動方式---劃槳而言,更是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就為人類所利用熟知。進入近現代,在競技體育的興盛和獎勵刺激的作用下,人類早更是運用一切知識把各種運動的動作要領分析研究得無比透徹,其中無疑包含劃槳動作。
SUP的劃槳動作非常接近劃艇(canoeing)運動,區別大概就在於SUP是站著的,而劃艇或坐或跪。劃艇教材把其劃槳動作分解為四個階段----抓,拉,提,揮。非常簡潔而且直觀的譯名。SUP界則把其劃槳動作分解為五個階段----REACH, CATCH,POWER PHASE,RELEASE,RECOVERY。在這里我模仿套用劃艇界的譯法把它們分別叫作:伸,抓,拉,提,復。
下面我們就把這五字訣逐一過一遍。
一,「伸」字訣 (REACH)
入水時,把槳葉盡量前探,伸遠,可以有效提高劃槳效率。首先,它加大了槳程,有助於提高單槳劃距;其次,它提高了整個劃槳周期內的做功時間比重,增強了人體的整體輸出功率。要知道,單槳和雙槳比,最大的一個不足就是做功間歇太長。所以,盡量伸遠前探,合理范圍內的槳程最大化才合算。
動作要領:下臂盡量伸直,上臂微微回縮;腰身可以適度旋轉(右槳逆時針,左槳順時針),幫助槳桿向前延伸。參看K L的動作示範。
值得注意的是,什麼東西都是過猶不及。超出身體柔韌度范圍的「伸」既不舒服,也容易喪失平衡,過度的「伸」可能得不償失。
二,「抓」字訣(CATCH)
良好的抓水效果可以確保槳和水之間有穩固的連接,提供更多的反作用力,以驅動槳板前進。一記抓水良好的劃槳,不飄忽,沉穩有力。
動作要領:槳葉入水時斜插,避免拍打入水,激出水花。等槳葉完全沒入水中方可發力。
三,「拉」字訣(POWER PHASE)
一旦槳葉兜牢了水,這時就不要吝惜你的力氣了。水剛好沒過槳葉的時刻,往往也就是槳桿垂直,四肢和軀干最方便發力的位置。英文叫做Hot Spot。
動作要領:上手推,下手拉,大腿蹬,軀干旋轉,腰腹使上勁。用出全身的肌肉,結結實實地來一槳。在這里需要重點提醒一下,幾乎所有的行家都再三強調,槳葉一到腳部立刻收力,不要轉動腰身往後推槳,那種動作的效率極低。這套圖來自視頻截屏,剛好這節的內容就是「DON'T PADDLE PAST YOUR FEET」
四,「提」字訣(RELEASE)
「提」字這個動作描述的是整個出水環節。在發完力,做完功後,我們需要一個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沒有小動作的出水環節,以便高效地轉入下一個環節。
動作要領:上手轉腕,讓槳葉和板的邊沿平行,避免磕碰。上手以45度角向斜上方迅速提起,下手配合運作,同時將槳桿盡量貼近腰身,不要令槳桿槳葉以腰身為圓點在板的外側掃半圈。這個「提」字其實是蠻傳神的,記住,是提,而不是掃!
五,「復」字訣(RECOVERY)
「復」字是對英文Recovery的硬譯,不夠妥帖。英文是復位,休息的意思。或許SUP的劃槳特色最能體現在這個「復」字上。因為在SUP的劃槳過程中,身體起伏程度特別大,需要一個復位過程。否則,長時間保持躬身用力的狀態,再強壯的腰肌都吃不消。
動作要領:提槳出水,運槳前探的過程趁機挺直腰身,讓腰背乃至全身放鬆。借機將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動作上。
六, 總結----劃出「節奏感」(Rhythm)
雖然把劃槳動作分解為五個階段,但它們實際上了連貫的,循環往復的。好看的動作往往是高效的動作,有一個明顯的節奏感。在這里著重強調「節奏感」這個詞。在一個完整的劃槳周期里,各階段動作也有輕重緩急之別,伸槳前探時平穩精準,不徐不疾;槳葉入水時輕柔順滑;拉槳發力時沉著而有力;提槳出水時迅速而輕盈;身體復位時放鬆而自然。這樣的一個周期才是張馳有度,收放自如的周期,充滿「節奏感」,就像一個水面上的D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