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規避匯率風險
規避匯率風險的方式主要歸類為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險法,譬如採取對己方更有利的幣種和結算方式;通過壓低采購價格、提高出口報價向供貨商或客戶轉嫁或共同分擔匯兌損失風險;在合同中加列匯率條款;當然這種方式會大大降低企業的競爭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種是銀行或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工具,為自身提高控制匯率風險能力。主要的金融工具有遠期結售匯,遠期合同套期保值、貨幣期貨套期保值、貨幣期權套期保值、貨幣掉期、出口寶(匯率鎖定)等 你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相應的規避方式,現在匯率鎖定業務正日漸成熟,你可以選擇它!沒銀行那麼多規定,方便!
⑵ 案例分析 (1)利用人民幣遠期結售匯業務規避匯率風險 (2)利用期權交易規避匯率風險
(1)做遠期,到期時收到2000萬美元,出售得人民幣2000萬*8.3649
不做遠期,到期收到的美元,兌換人民幣:2000萬*8.2649
做了遠期結售匯業務,多獲人民幣:2000萬*(8.3649-8.2649)=200萬
(2)一是遠期避險:
日元升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20,與預期一致,執行期權,即240的價格兌換24億日元,需要美元1000萬
如果遠期保值,同樣需要美元1000萬,相比較,期權保值多付了期權費
日元穩定不變,3個月後現匯匯率仍為$1=JP¥240,放棄期權,按市場購買日元與做遠期一樣,均支付美元1000萬,期權交易多支付了期權費。
日元貶值,3個月後現匯匯率為$1=JP¥260。放棄期權,按市場支付,需要美元24億/260=923.0769萬美元,遠期避險需要美元1000萬
期權交易比較靈活,對自己有利時執行,不利時放棄,遠期交易是鎖定將來的支付,防範損失的同時也抑制了收益,且有信用風險的存在。期權交易需要支付期權費,且無論執行與否都不能返還。
⑶ 如何規避匯率風險
目前可以幫助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規避匯率風險的手段主要有兩種:
一是貿易項下的提前購匯,這是人民銀行近期剛剛批準的,而在以前,提前購匯是被禁止的;
二是企業可先與銀行簽訂遠期外匯合同,但這個方法只適用於非美元的貿易結算。
無論採取哪種方法,企業必須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只有向銀行出具信用證後,才可以辦理這些業務。
另外,外匯掉期交易剛剛開放,也可以使用這種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⑷ 規避匯率風險
根據遠期合約,該公司將以7.6421*1000000=7642100元人民幣的代價買入一百萬美元。
若不使用遠期合約,該公司將支付的實際人民幣為7.5263*1000000=7526300元人民幣。
該公司實際上多花錢了,在遠期合約上的損失=7642100-7526300=115800元人民幣。
因為在這半年內,美元是貶值的,所以不宜提前鎖定價格較高時的美元匯率。
⑸ 匯率與規避匯率的區別
匯率是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匯率風險規避是指預測匯率波動對未來現金流量的影響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完全地或部分地消除外匯匯率風險。
「匯率」簡稱為ExRate,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EXRATE是英文的 「Exchange Rate」(匯率)的縮寫。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資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
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匯率風險規避是指預測匯率波動對未來現金流量的影響並採取必要的措施,完全地或部分地消除外匯匯率風險。
外匯風險規避戰略,按照貨幣當局或企業公司經營管理者對待外匯風險的不同態度來劃分,可分為進攻型、防守型和混合性三大類。
(1)進攻型戰略,是指對外匯匯率風險資金不採取任何防範措施,而任其市場匯率變化的態度,這一戰略伴隨著較太風險,當外匯向不利於經營者的方向變化時,經營者則必須承擔這種匯率變動帶來經濟損失的風險。
(2)防守型戰略,是指對所有的外匯匯率風險資金,一般都採取防護措施,盡量避免匯率變動對經營或管理情況的影響。這一戰略可避免或減輕匯率變動的影響。
(3)混合型戰略,則是二者兼而有之,看得准時採取進攻型戰略;看不準時則採取防守型戰略。
一個企業到底採用哪一種戰略,或以哪一種戰略為主,主要取決於經營管理者的主導思想,業務作風和對匯率走勢的預測能力而定。
⑹ 如何規避匯率風險銀行理財產品論文
你好,匯率風險銀行理財產品幫你一下保證沒問題.
⑺ 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是什麼意思
這個主要針對外貿型企業而言的,因為外匯市場瞬息萬變,對已利潤率低的企業來說,萬一碰上匯率風險,很有可能會有匯率損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有一批貨物成本為100元人民幣,出口到其他國家比如美國,售價20美元,如果按照1美元兌6.7人民幣來算的話,貨物價值134元人民幣,但是產品從出口到美國,美國人花20美元買了都需要花時間,而在外匯市場,匯率卻是24小時都在變化,假如從出貨到收到錢花了半個月時間,而這半個月時間外匯市場上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假如碰上英國脫歐這種事情,導致匯率大幅度波動,就很有可能虧損。
那企業該如何規避呢
1、在對外出口交易中,盡可能採用本幣作為計價貨幣;在必須使用外幣交易的條件下,要選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兌換的貨幣,如歐元、英鎊等;在自由兌換貨幣中,應避「軟」就「硬」,選擇硬貨幣。
2、簽訂合同時,增加保值條款,把匯率定下來,以後無論匯率發生什麼變化,仍按合同規定的匯率付款。外匯風險分攤的方式就是在主約上附一個價格調整條款,允許匯率在某一上下的區域內調整,若真正的匯率波動超過此上下限,則超過部分所引起的差額由買賣雙力平均分擔。
3、遠期結匯鎖定匯率,在與指定銀行與客戶協商簽訂遠期結匯合同時,約定將來辦理結匯的外幣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
⑻ 商業銀行經營中面臨的風險有匯率風險嗎
有的。商業銀行來自英文Commercial Bank的意譯。簡要說來,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主要業務的高負債高風險貨幣經營企業。定義商業為高風險行業是因為在商業的經營過程之中,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及其容易導致商業經營過程中蒙受經濟損失www.fxpro.cn/?ib=1025860,嚴重的會造成銀行破產,從而對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的破壞。因此,有效地對商業銀行經營進行風險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意義重大。
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的具體情況,其面臨的主要風險來源於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操作風險。
1、信用風險
在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中,信用風險是最重要的風險。信用風險是指銀行的借款人或者交易對象不能按照事先達成的協議履行義務的潛在可能性。作為銀行,是以信用為基礎的企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也逐漸增加,而信用風險仍然是最為重要的風險。目前,雖然我國對商業銀行進行諸多的風險管理,但是對風險的控制能力遠遠地低於風險擴張的速度。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主要表現在貸款結構失衡。不良資產數量巨大、資產結構單一、資產與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上。雖然目前為止商業銀行的盈利性非常好,但是我們必須對信用風險的一系列表現引起重視,才能有效分散商業銀行風險。
2、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市場利率的變動的不確定性對商業銀行帶來的損失。利率的變化會讓商業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讓實際收益收益低於預期收益,為商業銀行帶來損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理較為簡單被動,我國的利率風險更多根源為體制性風險,國家的利率政策調整會直接造成商業銀行利率風險。一旦商業銀行缺乏對利率風險的有效管理,就加大了自身風險。但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針對利率風險缺乏管理與規避的有效手段,並且利率風險量化管理落後。相比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風險管理還非常薄弱,這些都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帶來嚴峻考驗。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主要表現在存在嚴重存短貸長現象、由於市場競爭而使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縮小、利率變化讓商業銀行面臨選擇權風險。
3、操作風險
銀行的操作風險由很多因素,譬如內部管理出現差錯、法律文書漏洞被人鑽空子、銀行內部人員監守自盜、外部人員欺詐、電子系統發生故障、銀行網路遭受黑客攻擊、各種自然災害等,這些都會為商業銀行的經營帶來損失,統稱操作風險。隨著商業銀行機構規模的擴大、金融產品多樣化、復雜化,使得商業銀行經營面臨的外部條件更加復雜和難以控制,也加大了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
⑼ 匯率風險有無防範措施
你是出口公司 還是炒外匯 如果是前者 我可以給你幾條建議:
規避(防範)匯率風險的方式主要歸類為兩種:
第一種方法是不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險法,譬如採取對己方更有利的幣種和結算方式;通過壓低采購價格、提高出口報價向供貨商或客戶轉嫁或共同分擔匯兌損失風險;在合同中加列匯率條款;當然這種方式會大大降低企業的競爭度,是不可取的!
第二種是銀行或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工具,為自身提高控制匯率風險能力。主要的金融工具有遠期結售匯,遠期合同套期保值、貨幣期貨套期保值、貨幣期權套期保值、貨幣掉期、出口寶(匯率鎖定)等
你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相應的規避方式,現在匯率鎖定業務正日漸成熟,你可以選擇它!沒銀行那麼多規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