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體各部分功能
神經系統:人體最高級器官,控制各種神經活動,調節最高級機體功能,思考、語言、各種感覺的中樞。
運動系統:骨骼肌肉活動
心血管系統:輸送血液
呼吸系統:與外界交換氧氣
消化系統:消化食物,排泄廢物
泌尿系統:代謝毒物,排泄水和電解質
生殖系統:做愛生小孩餵奶
免疫系統:抵抗外界物質入侵
人體由八大系統構成,它們分別是:運動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作用分別是:
1、運動系統: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組成,具有運動、支持、保護功能。在神經支配下,肌肉收縮,牽拉其所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杠桿運動。
2、循環系統:包括心血管系統和淋巴系統。心血管系統是由心臟、動脈、毛細血管及靜脈組成的一個封閉的運輸系統。由心臟不停的跳動、提供動力推動血液在其中循環流動,為機體的各種細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包括營養物質和氧氣,也帶走了細胞代謝的產物二氧化碳。 淋巴系統是一個遍布全身的網狀的液體系統,由扁桃體、脾臟、淋巴管和淋巴結組成,是人體的重要防衛體系。它能製造白細胞和抗體,濾出病原體,並加以消滅,以阻止感染蔓延。淋巴液的循環是靠細胞間的壓力、肌肉的張縮或呼吸來實現循環過程。
3、消化系統: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系統的功能就是消化食物,吸取營養物質,排出糟粕。所以消化作用是保證人體新陳代謝正常進行的重要環節。消化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所組成。消化管的運動起著接受食物,將食物磨碎、攪拌,使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不斷向肛門方向推送的作用,這種作用稱為物理性(機械性)消化。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腸腺等,分泌各種消化液,其中主要含有各種消化酶,將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質等水解成為可吸收的物質,這種作用稱為化學性消化。
4、呼吸系統:呼吸系統的機能主要是與外界的進行氣體交換,呼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完成氣體吐故納新。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呼吸道是由鼻、咽、喉、氣管和各級支氣管所組成的運送氣體的通道,肺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肺的呼吸是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的,即在呼吸肌的作用下,引起胸腔有節律地擴大或縮小。
5、泌尿系統:泌尿系統由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腎臟以尿的形式排出大量的各種代謝終產物,如尿素、尿酸、肌酐、多餘的水和無機鹽以及進入體內的有害物質,並且參與體內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調節。尿在腎臟生成後,經輸尿管流入膀胱貯存,最後經尿道排出體外。
6、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與腦相連的腦神經和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腦和脊髓通過這些神經支配人體各個部分的生理活動。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人通過神經系統,對外界或內部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有規律的反應。參與反射的神經結構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如感覺神經末梢部分),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即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7、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是由內分泌腺(指沒有導管的腺體)和內分泌組織組成的。肉眼可見的內分泌腺,有甲狀腺、腎上腺、垂體等;內分泌組織則指分散於其他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團塊,如胰腺中胰島等。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有效化學物質稱為激素,激素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它進入血液或淋巴,周流全身,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生理過程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8、生殖系統:生殖系統是產生生殖細胞繁殖後代,分泌性激素維持副性徵的器官的總稱。根據所在的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內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兩部分。男性內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輸精管、射精管、前列腺、精囊腺和尿道球腺,男性外生殖器為*和陰囊,女性內生殖器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及*,女性外生殖器為*、*及*前庭。
『貳』 身體的各個器官各有什麼功能呢
1、心臟
心臟的作用是推動血液流動,向器官、組織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應氧和各種營養物質,並帶走代謝的終產物(如二氧化碳、無機鹽、尿素和尿酸等),使細胞維持正常的代謝和功能。
2、肝臟
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並在身體裡面起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肝臟也製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
3、腎臟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藉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同時經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質,如葡萄糖、蛋白質、氨基酸、鈉離子、鉀離子、碳酸氫鈉等,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鹼平衡。
腎臟的這些功能,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使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進行。
(2)身體那部分有杠桿功能擴展閱讀:
人體器官最喜歡的食物:
1、心臟
蘆筍中富含的葉酸能夠減少高半胱氨酸,這是一種能夠引起發炎的氨基酸,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吃蘆筍的同時也攝入了有益心臟的其他營養物質,比如鉀。
2、腸胃
高纖維食物有助於保護胃部,改善腸胃功能。豆豉以大豆為原料,經發酵製成,含益生菌,能夠改善消化功能。所以,做菜不妨加點豆豉。
3、骨骼
巧克力富含鎂元素。美國田納西州大學的科學家認為,大量補充鎂能增強骨密度,每天吃30克黑巧克力,就能保持全身的骨骼健康。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心臟
網路-肝臟
網路-腎臟
人民網-人體十二大器官最愛這些食物
『叄』 百度小學四年級科學身體那些部位有杠桿功能
人體中的杠桿有肌肉和骨骼
『肆』 人的身體中哪兩個部位分別相當於支點和杠桿的作用
在人體中,骨在肌拉力作用下圍繞關節軸轉動,它的作用和杠桿相同,稱為骨杠桿。人體的骨杠桿運動有三種形式:1.平衡杠桿:支點在力的作用點和重力作用點之間。如顱進行的仰頭和俯首運動。2.省力杠桿:重力作用點在支點和力的作用點之間。如行走時提起足跟的動作,這種杠桿可以克服較大的體重。3.速度杠桿:力的作用點在重力作用點和支點之間。如肘關節的活動,這種活動必須以較大的力才能克服較小的重力,但運動速度和范圍很大。
『伍』 身體各部分的作用
認識人體內臟,是認識疾病的基礎。只有了解了正常人體構造和功能,才能探明疾病的變化規律,從而找到正確的防治方法。 兩千多年前,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中的記載,不僅對人體外部有細密的觀察,且通過解剖技術對人體內部器官也有很多研究;甚而對某些器官的形狀、大小、容量、構造等都有較為精確的描述,特別是對於人體消化道的觀察很是詳盡;發現了心、肺、脾、肝、腎、膀胱、膽、腦、骨髓和女子胞(子宮)等器官和組織,並了解到它們的某些生理功能及與外部器官的關聯。後來在實踐過程中又不斷補充,得以逐步完善。由於長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縛,盡管我國解剖學的知識淵很早,但解剖學卻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
中醫學認識人體的另一途徑,即在肉眼直觀的解剖知識基礎上,長期以來在廣泛的臨床實踐中,觀察人體在不同環境下的反應,分析比較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和反常的病理變化,逐步掌握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從而建立起中醫獨特的生理病理理論——臟腑經絡學說。因此,在論述人體各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時,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內容,作為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不可分割的部分。
第一節臟腑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於內的內臟;象,是徵象或形象。 這是說,內臟雖存在於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徵象表現於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徵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包含有人體內臟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內容,在臨床辨證與治療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臟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儀區分的。臟,是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器(指能充養臟腑, 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是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個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還有「奇恆之臟」,指的是在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於一般臟的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應當指出,中醫學的臟腑,除了指實質臟器外,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與現代醫學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中醫學認為, 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復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 腑,以經絡作為網路,聯系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
一、五臟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脈 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滋養周身的作用,脈為血液運行的通路。心主血脈, 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正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諸血者, 皆屬於心。」所以血液循環的原動力在心臟,這是心氣作用的體現。而心行使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養,兩者密切相關,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脈空虛,就會影響到心主血脈的功能。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血運正常,則脈搏勻稱,和緩有力,面色紅潤光澤。
由於面部的血脈較為豐富,所以面部色澤變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臟機能正常與否;同時,心功能強弱直接影響到血液的運行,因而可在脈搏上表現出來。如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則面色蒼白無華,脈搏細弱無力,心氣虛衰,血行不暢,導致心血痹阻,可見面色暗灰或青紫,脈搏節律不整等。
2、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中醫學將其歸屬於五臟,但主要歸屬於心, 認為心對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這一功能正常,就表現為神識清晰,對外界信息的反應靈敏。如果心有病變, 就可出現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心神不寧」的症狀;嚴重時可有痴呆、譫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狀。
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神活動能調節和影響血液循環,因此心主血脈與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如《靈樞.本神》說:「心藏脈,脈舍神。」《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當心主血脈的功能異常時,常可導致心神的病變;心主神明的功能異常時,亦可導致血脈的病變。
正因為心主血脈,向全身供給所需之血液,以維持正常機能, 同時又主神明, 為精神思維活動之中樞,所以心在內臟中居於主導和支配的地位, 能協調整個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故而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之稱(《靈樞.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 其他臟腑機能活動也會發生紊亂,甚至危及生命。
3、開竅於舌 開竅指內臟與體表五官九竅的特定聯系。 心與舌在經絡上有脈絡相通,心的氣血上榮於舌,以維持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常可從舌上反映出來。正常人的舌質淡紅潤澤,舌體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紅或舌體糜爛;心血痹阻,舌質紫暗。心的嚴重病變,如熱邪擾心或痰迷心竅,影響心神,可出現舌強、語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稱心包絡,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臟外面的一層包膜, 屬心的外圍組織, 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外來病邪侵襲於心,心包首當其沖,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臟,發生生命危險。因此,臨床上把高熱引起的神昏、譫語等症狀,稱為「邪入心包」實際上這是屬於心的病變,兩者的辨證基本是一致的。
(二)肝
1、主藏血 ,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作用。人體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 是隨其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著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時,機體的血液需要量減少,多餘血液即歸藏於肝;人體活動時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臟即調節供給之。所以唐代王冰說:「肝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素問.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歸於肝」的注釋)由於肝臟對血液有貯藏和調節作用,故機體各部分的生理活動,都與肝有密切關系。當肝藏血功能障礙時,可出現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頭暈視物模糊肢麻、筋攣、婦女月經量少或經閉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導致的出血傾向,如咯血、嘔血、月經過多等症。
2、主疏泄,有疏通、舒暢的意思。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有舒展、升發的生理特性,關系著全身氣機的調節。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肝的疏泄功能的發揮,使氣機調暢,則精神舒暢;而人的精神情志舒暢,又有助於肝的疏泄功能的發揮,使氣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異常,屬於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的,可見情志不舒、心情抑鬱、兩脅脹痛等症; 屬於肝氣偏亢、升泄太過的, 稱之為「肝陽」「肝火」,可見性情急燥易怒、面目發紅、頭暈耳鳴等症。這是肝臟功能對精神情志活動影響的一面。 另一方面, 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過度郁怒,又易導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現肝氣郁結、氣機不調等病理變化,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怒傷肝」的說法。
協助消化; 消化功能主要是脾胃, 但肝的疏泄是維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調暢氣機,推動脾胃之氣的升降,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維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若肝氣郁結,失於正常疏泄,除兩脅脹痛外,可會噯氣呃逆、脘腹脹痛、大便失調、食慾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狀, 稱之為「肝脾(胃)不調」。 若影響到膽汁分泌和排泄,還可見口苦、惡心嘔吐、黃疸等症。
婦女月經的正常與否,與肝疏泄功能關系密切。肝氣順, 則月經通調,周期、經量正常。肝失疏泄,則氣機郁結,發生月經不調,經期、經量不穩,乳房、小腹脹痛,胸悶、脅痛等症。
肝藏血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肝氣的調暢,才使肝臟很好地調節血量:否則,肝失疏泄,往往會影響肝的藏血,導致一系列病理現象。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氣有制而不致過亢,從而發揮正常的疏泄功能。
3、主筋 筋即筋膜,附著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因筋和肌肉的收縮和馳張,使關節運動自如。肝主筋,是全身的筋由肝之陰血滋養。筋得其養,則運動有力、靈活。肝的陰血不足,則會出現筋脈拘急、肢體麻木、關節運動不利。若發生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肢體強直等症,則稱 「肝風」。指(趾)甲為筋的延伸,其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從爪甲的色澤,形態變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開竅於目 眼為視覺器官,肝的經脈和目相聯系。 目之所以產生視覺功能,是來源於肝經氣血的濡養,若肝的陰血不足,會兩目干澀、視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肝風內動,可見目睛上吊、目斜視等。
(三)脾
1、主運化 是消化和運輸之意。脾具有消化吸收和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包括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液兩個方面。
食物由胃作用後,經脾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轉輸於心、肺,通過心肺作用布散全身,營養周身各器官。脾運化水谷精微同時,將機體所需水液,上輸於肺,敷布全身,滋養需濡潤各器官,並把代謝後多餘水液,在肺和腎的協同作用下,下輸膀胱排出體外,以保持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若脾的運化不良,會出現食慾不振、腹脹、便溏、泄瀉及營養不良;當影響到水液的吸收和輸送時,可產生痰飲、水腫等水濕滯留等症。反之,濕邪盛又可以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所以《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惡濕。」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液兩方面作用,都是通過上輸於肺來完成,所謂「脾氣主升」或「脾主升清」,是對脾的功能的概括。若脾氣不升,或下陷,則可引起久泄脫肛、內臟下垂等症。
2、主統血 , 是統攝、控制的意思。 是指脾有統攝血液,使其循行正常,而不致逸出脈外的功能。脾氣旺盛,則血正常運行;脾氣虛,則血離脈道而有出血症。因脾氣是主升的,脾氣不足以致氣虛下陷而不能攝血,故以下部出血為多,如長期便血、婦女月經過多等,這叫做「脾不統血」或「氣不攝血」。
3、主肌肉 肌肉的營養來源於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氣健旺,運化功能正常,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活動有力:反之,脾病營養不足,肌肉則消瘦、萎軟,四肢倦怠無力,甚至痿廢不用。人體主要運動四肢活動, 除與筋、骨關聯, 主要靠肌肉的伸縮,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說法。
4、開竅於口,主要體現在食慾和口味,反映了脾的功能狀況。脾主運化,脾運強健,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 脾失健運, 則食慾不振,口味異常,常有口淡、口膩、口甜等異常感覺。唇為脾的外候,口唇色澤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強弱的情況。
(四)肺
1、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包括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 其活動形式可概括為宣發和肅降兩個方面。
肺主一身之氣, 肺接受從脾吸收來的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結合,再經肺作用而充養全身,故肺起到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所以《素問.五藏生成篇》說:「諸氣者,皆屬於肺。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的呼吸功能,吸入清氣,呼出濁氣,吐故納新,保證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肺的功能正常,氣道通暢,呼吸勻稱。若肺功能障礙,會出現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若肺氣不足,則可出現呼吸無力、氣短、語聲低怯、體倦乏力等氣虛不足的症狀。
2、通調水道 通,即疏通、調節之意。肺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調節作用, 稱之為「通調水道」。此與肺氣的宣肅作用聯結在一起的。由於肺氣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別是皮膚,從汗毛孔排泄;通過肺氣的肅降,使水液下輸到腎轉化為尿經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調,就可導致水液滯留體內,發生水腫、尿少等症。
3、主皮毛 、皮膚(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屬器),具有防卸、保護和調節體溫、潤澤皮毛,調節汗孔開合作用。如果肺氣虛弱,不能正常宣散衛氣,輸津皮毛,可出現皮毛憔悴、多汗、易於感冒等病證。
4、開竅於鼻 ,鼻為肺之竅。 鼻是肺呼吸的通道,其嗅覺和通氣功能依靠肺氣作用。肺氣通利,則鼻道通暢,嗅覺正常。外邪襲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變,也多見鼻的癥候,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肺熱壅盛時還可見鼻翼煽動等症。
(五)腎(附命門)
1、藏精 精是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 其來源有二: 一是與生俱來,稟受於父母 為「先天之精」;二是飲食營養物質所化生,為「後天之精」,具滋養全身器官組織的作用。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即生之後,先天之精賴後天之精的充養和培育,才能不斷發揮其作用。二者結合,貯藏於腎,供給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氣,氣能生精,充滿生機活力。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逐漸成長,有齒更、發長等生理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的精氣開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經來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機能趨向成熟;以後隨著腎中精氣充盛,身體發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強。進入老年後,精氣逐漸衰少,性機能減退,以至消失,形體也漸衰老。所以,腎有推動人體生長、發育、促進性機能成熟的作用。若腎精氣不足,會影響機體生長發育,小兒表現生長遲緩、智力不全,成人則早衰和生殖功能障礙等。
腎的精氣,是產生腎陰、腎陽的物質基礎。 腎陰是人體液的根本,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因此腎陰又叫「元陰」、「真陰」;腎陽又叫「元陽」、「真陽」。腎陰和腎陽對全身組織器官起到滋潤、溫養的作用。腎陰與腎陽之間互為制約、依存,維持陰陽平衡,作用全身陰陽。中醫很重視腎的作用,稱之為「先天之本」。腎陰或腎陽虛衰,前者以陰虛而生熱象,後者是以陽虛而生寒象為其特點。兩者在病變過程中也常互相影響,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從而形成腎之陰陽兩虛的證候。
2、主水 腎是管理水液代謝的主要器官,調節、控制體液的輸送及廢液排泄,故稱腎為水臟。正常情況下,水液經腎臟,清者留於體內,濁者成尿液入膀胱排出體外。整個過程叫做「氣化」。腎陽、腎氣對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起關鍵作用。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會使水液代謝失調,可發生水腫、小便不利;若腎氣虛弱,氣不化水,可發生小便清長、尿量增多。
3、主骨、生髓、通腦 腎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脊髓上通腦,充腦髓; 所以有「腎生骨髓」、「腎主骨」之說。 腎精充足,則骨髓、腦髓充滿,人就精力充沛,耳聰目明,骨骼堅實,動作靈巧。腎精不足,則腦髓不充,骨髓空虛,可出現腦轉耳鳴、健忘失聰、骨弱無力,小兒囟門遲閉、智力發育不全等症。另外,還有「齒為骨之餘」的說法,意即牙齒松動、早期脫落,主要是腎中精氣不足之故。頭發的榮枯,也與腎臟的精氣盛衰有關。
4、主納氣 ,是指腎具有固攝肺所吸入之氣的功能。肺吸入之氣,須下納於腎,而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腎配合協調的結果。腎氣充足,攝納正常,則呼吸深長、均勻;腎氣不足,攝納不足,會呼吸表淺,動輒氣喘等症,這叫做「腎不納氣」。
5、開竅於耳 腎的精氣上通耳竅,耳的聽覺與腎精氣盛衰密切相關。 腎精氣充沛, 則聽覺靈敏;腎精氣不足,常引起耳鳴、聽力減退等。故臨床上一般屬於虛證的耳鳴、耳聾常責之於腎。
6、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腎臟氣化作用的結果,其貯藏和排泄雖與膀胱有關,但依靠腎來控制。大便的調控也與腎氣化有關。腎臟虛弱,氣化失常時可出現尿頻、遺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閉,以及大便虛閉或滑脫不禁等症。
『陸』 人體杠桿中肌肉起什麼作用
肌肉有收縮、抵抗、中和、輔助4種功能,因為身體運動和動作表現方式不同,各肌肉群隨時按身體圖式而扮演不同功能,大部分人的肌肉萎縮是從中和與輔助肌群開始,具體的說,您不常做出來的動作或運動,當這些不常做的動作或運動的中和、輔助肌群就比較容易萎縮。為了防杜中和及輔助肌群萎縮,瑜珈是很好的運動。
『柒』 項部指身體的的哪一部分
項部指從頸椎棘突尖向後擴展成三角形板狀的彈性膜層的這一部分。
項韌帶常被認為與棘上韌帶和頸椎棘突間韌帶同源,向上附著於枕外隆凸及枕外嵴,向下達第7頸椎棘突並續於棘上韌帶,是頸部肌肉附著的雙層緻密彈性纖維隔。
在人類項部中線區,兩側肌群之間存在結構豐富但不均一的結締組織。人們常常將這一區域的全部或局部結構稱為LN。該區域的境界如下:
1、外側界為兩側肌群靠近中線處的劈裂面;
2、上界為枕骨的枕外隆突和枕外嵴;
3、下界為第6、7頸椎的棘突和棘上韌帶;
4、前界為寰椎後結節、第2至第5頸椎棘突,還有寰枕後膜、寰樞後膜和黃韌帶。
(7)身體那部分有杠桿功能擴展閱讀
項部的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項部中線區是存在於兩側肌群之間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筋膜系統。它在拮抗頭部前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就附著位置而言,在拮抗頭頸部前屈作用上,同時具有杠桿優勢,因為它的附著點遠離運動軸。
新鮮人頸部生物力學研究也顯示去除LN後,頸椎屈曲幅度增加了52%,切線剛度下降27%。它的的基本機械原理在人類依舊存在,盡管它的這一作用在減弱。
『捌』 人體中的杠桿有哪些
人體中的杠桿大部分都是費力的。尤其像這些機械運動結構,你的關節內就是支點,比如說你在小容臂上載入荷,那麼你若想以托的姿勢保持物體靜止或者運動,則你的肘關節就是支點。
向下的施力部分就是你小臂上的載荷,無載荷的時候就是你小臂以及手的重力,也就是阻力,而阻力臂基本上就是你小臂的臂長(在手拖重物遠遠大於小臂及手的重量的情況下),若沒有載荷可基本等效於你小臂臂長的1/2。
而動力來自你的大臂的肱二頭肌,你的肱二頭肌控制了你小臂的曲運動,它力的作用點在靠近肘關節的橈骨粗隆,這個位置非常近於肘關節。
所以動力臂遠遠小於阻力臂,因而是費力杠桿。其他關節大多如此。
『玖』 人的身體有哪些部位是運用了杠桿原理
手臂,手肘處是支點
『拾』 單杠是練習身體哪些部位的肌肉的
1、單杠能鍛煉肩三角肌。
三角肌是位於肩部的,呈三角形,其主要作用是使肩關節外展。在使用單杠做各種訓練動作時,肩關節活動不可少,對於肩三角肌是有鍛煉效果的。
5、單杠能鍛煉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豎脊肌等組成的肌肉群,用單杠進行鍛煉,可以對其有一定的鍛煉效果,特別是腹肌。
(10)身體那部分有杠桿功能擴展閱讀:
引體向上分類介紹:
1、正手(ordinary grip)引體向上
正手引體向上是以手心向外的抓握方式做引體向上。這是最「正統」的引體向上握姿,此種姿勢對三角肌是個挑戰。如果想重點鍛煉三角肌,在正手握法的同時,可以讓雙臂張開的角度增大些,這樣難度更大。
2、反手(underhand grip)引體向上
反手引體向上是以手心向內的抓握方式做引體向上。它相對於正手握法容易些,因為它可以發揮肱二頭肌。如果想讓肱二頭肌更壯觀些,可以嘗試反手引體向上。而且,還可以把雙臂並攏起來,甚至讓兩手相碰,這樣會給肱二頭肌更多的壓力。
3、正反手(mixed grip)引體向上
正反手引體向上同時使用正手握法和反手握法。這樣做可以增加引體的難度,當採取這種抓握方式,身體會向反握的一側偏轉,增加反握一側的受力。練習時需要左右交替使用正反手。
4、平行(parallel grip)引體向上(也叫側握引體向上hammer grip)
如果有兩條橫杠,就可以採取這種雙手掌心相對的抓握方式,這種姿勢可以減輕肩部的受力。
5、負重引體向上
不管是哪種姿勢的引體向上,一口氣可以做上15個,就該考慮提高難度了,增加負重是一種簡便的提高難度的方法。具體增加的負重要看個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