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年1990年日本樓市崩盤從哪些城市開始,後來日本又是怎麼恢復經濟的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⑵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怎麼回事什麼原因導致的日本又是如何度過難關的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與日元升值和銀行盲目放貸有關。
資本進入日本市場後迅速撤退。這樣,日本房地產被拉上去的價格高到沒人繼續買單了, 所以要降價,降價就恐慌,更沒人買單,所以要大降,以求盡快出手,把進一步虧損轉嫁給接手的人。但是還是沒人買,整個交易停滯,瞬間價格可能就降一大半。這樣其中的泡沫就破了。市場也崩盤了。
隨著日本政府使日元升值,大量熱錢流入日本,日本股市樓市大幅被炒高。產生嚴重的泡沫。日本政府為了減緩增長過塊的投機市場,採取一些列措施。但是泡沫已經形成,一旦日元停止升值和匯率上升,熱錢快速流出,導致日本股市和樓市遭受沉重打擊,給日本的房地產,股票市場以及靠這兩個市場生存的銀行系統遭受沉重打擊。
大量房地產公司倒閉,股票暴跌,投資者資產縮水,銀行倒閉,很多儲戶的存款化為泡影。所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企業資金聯斷裂,很多企業倒閉或外遷,失業率上升,經濟出現負增長。
日本度過難關:
日本面臨十年停滯,一方面消化經濟危機帶來得呆壞賬,國家加強調控注資。另外大力開發本國市場,加大產品研發,想著高精尖發展。
還有不得不提的中國因素的影響,日本的復甦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
日本大量企業在華投資,賺取大量利潤,貼補國內市場,而且中國大量的需求,使得日本企業找到了新的市場,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國,而中國有位日本提供大量廉價的產品,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進口國。日本經濟慢慢的復甦。
(2)日本房地產崩盤匯率擴展閱讀:
樓市崩盤,指房產市場價格,突然出現急劇下跌。崩盤最初是股市裡的用語,現今被樓市廣泛引用。樓市的崩盤,主要表現就是地區房價出現30%、甚至50%以上的下跌,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陷入兩難的地步,購房行為大大減少,房地產業進入階段性的蕭條。
而一旦樓市崩盤,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讓該地區的房地產業甚至國民經濟出現停滯。
當房地產市場出現樓市崩盤的時候,會有以下情況出現:
1、大量爛尾樓的出現;
2、銀行大量的壞帳無法收回;
3、大量規劃好的待開發土地閑置;
4、土地價格爆跌;
5、二次置業的人購買的房屋變成負資產。
⑶ 日本當年房價為什麼崩盤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採納哦謝謝
⑷ 當年日本房價崩盤了,日本貨幣也崩盤了嗎
沒有,貨幣匯率這種東西是國家命脈,當年寧可房產崩盤這個死也不能讓其崩盤的
⑸ 曾經日本房價「崩盤」,那些貸款「買房」的人,後來結局咋樣了
《過舊宅二首》:「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在日本在這次危機之中,很明顯他們一開始降低利率的決策就是在逃避現實問題,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經濟不景氣時期萌芽的房地產事業最終毀於一旦,是早應在預料之中的事情。而最終面臨股市跌停的危險時才發現自欺欺人不可取,對他們而言也不外乎是一件好事。所以萬事積極應對,不妄圖小道便利,才是成功之本。
⑹ 日本房地產崩潰時候手中有日元的人們都通過什麼方式保值
貴金屬,有價證券,保值可不止房地產這一項,且在日本房地產保值基本就是一個笑話。
⑺ 日本當年樓市崩盤後
呵呵,樓主很有眼光!這個問題很類似於中國經濟!
那麼,話說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匯率(對美元)不斷創新高,因為資本的虛增,導致了日本由原來的生產大國變成消費大國,因為民眾都有錢了!而大部分的熱錢湧入國內的樓市,股市...以至於當年日本的證券化率高達265%
好景不長,91年,泡沫破滅時代來臨,股市大跌,市值縮水近68%,東京等一線城市平均房價下跌23%。經濟增長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沒出現類似神武景氣...時至今日也沒迎來第三次經濟高速增長期!崩盤後,日元匯率已經較為穩定了,當時投資黃金是一種明智選擇,因為,美元疲軟就註定了黃金的硬挺。
⑻ 你好!日本崩盤以後你說匯率較為穩定是一直保持崩盤之前的高匯率還是降低了以後穩定了
160円
・1985年~1988年末
・1985年秋のプラザ合意によるドル安誘導政策で急激に円高が進行
・プラザ合意発表直後に円ドル相場は20円ほど急騰
・1986年末には一時160円を突破
120円
・ルーブル合意(1987年2月)でもドル安歯止めかからず。
・円高の影響で輸出產業が打撃
160円
・1989年~1990年初め
・円安傾向で、120円台~160円付近まで下落
・バブル経済
・冷戦時代
・ベルリンの壁崩壊
80円
・1990年~1995年4月
・円高で推移
・1990年初から東京市場の株価が暴落
・1994年にはじめて1ドル=100円の大台を突破
・1995年春には瞬間1ドル=80円割れの史上最高値を記錄
140円
・1995年~1998年夏
・円高から円安へ
・1998年秋には一時1ドル=140円台まで下落
・大手證券や銀行の破綻
・1997年夏のアジア通貨危機
・1998年夏のロシア財政危機
120円
・2000年~2003年
・安定した推移
・100円ショップから高級店まで
102円
・2004年11月
121円
・2005年12月
・2年10ヶ月ぶりの円安
109円
・2006年5月
116円
・2006年11月
123円
・2007年6月
・円安傾向
113円
・2007年夏
・サブプライム問題
117円20銭
・2007年10月9日
簡單的說,日本經濟崩盤時1990年的事,當時兌美元160,跌倒80,又升到140,整整穩定到120左右時2000年開始的
⑼ 日本房地產崩盤時房貸利率是多少
日本經濟泡沫的起源離不開「廣場協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治理通貨膨脹,美聯儲三次提高聯邦基準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使美國利率上升到20%左右,吸引了大量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大幅升值,造成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加。
為了改善貿易逆差狀況,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提高出口競爭力。1985年9月,由美國牽頭,美、日、德、法、英五國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有序貶值,史稱「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五國開始在外匯市場拋售美元,美元貶值,其他四國貨幣相應升值,其中,日元兌美元匯率三年間升值了一倍,從240:1飆升至120:1。
日元大幅升值打擊了日本的出口企業,日本政府為了支持企業維持高出口額,減輕企業債務,採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
連續5次下調利率,從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貨幣供應量連續四年超過兩位數增長,造成國內市場流動性大量過剩。
迄今,業界對廣場協議是否直接導致了日本的衰退仍有爭議,但不可否認「廣場協議」後引發的一系列反應與政府的應對,讓日本走上一條不歸路。
降低利率保住了日本企業的生產和出口,企業掙得的外匯源源不斷地湧入日本的銀行。為了擴大營業利潤,日本銀行想盡各種辦法,利用超低利率拚命發放貸款。
相對於一般公司貸款,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風險較低,於是日本商業銀行紛紛將資金投放到這一領域。
來自銀行的大量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開始推高房價。1987年,東京的房價漲了53%。那些埋頭上班的公司職員們生怕房價不斷漲上去,忙著向銀行貸款買房子。而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組織一幫無業人員扮成購房者深夜排隊,由此煽起了浩浩盪盪的全民購房之勢。
1987年,東京某團地商品房搖號抽簽式,55平方米總價6200萬日元,搖號率1/3700。NHK記者采訪這位沒中簽的年輕媽媽,她無奈說運氣真背,我們家都兩個小孩了,真想要這套房。記者鼓勵安慰她明年繼續努力。但實際上1988年搖號率到了1/6200,這位媽媽的中簽希望估計還不如去賭賽馬來得高。
同一時期,國際熱錢的湧入加速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的膨脹。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敏銳的國際資本迅速湧入日本,在日本的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上呼風喚雨。
熱錢湧入導致股價和房價快速上漲,從而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本進入日本投機,日元繼續升值,股市房價繼續上漲,泡沫越吹越大。
銀行貸款和熱錢同時湧入房地產行業,日本的地價開始瘋狂飆升。1989年日本地價攀升至2137兆日元,而1998年末最低時候是1388兆日元,749兆日元的泡沫值相當於1989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的2倍。當時有個笑話是僅東京23區的地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1989年東京銀座5丁目鳩居堂前,當時國土交通廳公布的土地公示價格1平米1億1千萬日元,摺合97萬美元,這也是當年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全球最高地價,現今價格4000萬日元,跌了差不多有2/3。shhuang44ss
然而,房地產價格飆漲給日本經濟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響。
首先是嚴重影響到了實體工業的發展。由於建築用地價格過高,許多工廠企業難以擴大規模,而像豐田汽車、富士重工、日立電機等等這些日本實體經濟的領頭羊也按耐不住,開始大舉進入不動產業。同一時期日本名義GDP的年增幅只有5%左右。
其次,過高的地價也給政府的公共投資建設帶來了嚴重的阻礙,當時正在建設的第二東名高速因地價高漲,計劃難於推進,日本道路公團的經營狀況極度惡化。
再次,農業用地被大量擠占,國內農業產量受到威脅。
高昂的房價更是使普通日本人買不起屬於自己的住房。1990年在東京買一戶60平米小戶都要5千萬日元以上,基本上按當時4百萬日元工資標准,要不吃不喝乾15年,這讓很多懷抱上京夢的日本年輕人忘而卻步,甚至很多日本國民認為東京人不勞而獲,批評政府哄抬地價。
1990年,日本生產性行業的貸款比重下降到25%,非生產行業的貸款比重卻上升為37%。日本看似繁榮的經濟成了名副其實的空中樓閣,危機一觸即發。
日本政府也意識到了經濟泡沫,非理性的樓市正在動搖日本的「基本農田制度」和「科技興國」兩項基本國策。於是,日本政府突然收縮貨幣政策。
一是短期內上調利率。央行在1989年5 月將維持了 2 年多的超低利率從 2.5%上調到 3.25%,之後連續 4 次上調,到 90 年8月達到 6%。
二是政府突然強制收緊信貸,控制對房地產信貸總量。1991 年商行停止了對房地產的貸款,M2 增速從 90 年平均 11.68%的水平大幅降到 91 年平均 3.66%的低位,也遠遠低於當年名義 GDP 增長率 6%的水平。
宏觀調控政策力度過猛,泡沫迅速破滅。
首先刺破的是股票市場泡沫。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當天,日經指數頓挫,日本股市暴跌70%,自此,日本股市陷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之中。
股票價格大幅下跌,信貸規模下降,使幾乎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公司破產導致其擁有的大量不動產湧入市場,頓時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房價出現下跌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撤逃。
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
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雪上加霜的「地價稅」政策,規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稅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囤積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日本房地產市場立刻進入「供大於求」的時代。
幾種因素疊加,加速了日本房地產經濟的全面崩潰。而在泡沫時期房價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大都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在泡沫破裂後的價格也跌得最慘,跌幅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