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12N的物體G掛在杠桿A點,如圖所示,O為杠桿的支點,杠桿每小格距離相等(不計杠桿的自重),要使杠桿在
(1)如圖,設杠桿每小格距離為L,則OA=6L,OB=2L,
∵杠桿平衡,
∴F×OB=G×OA,
∴F=
G×OA |
OB |
12N×6L |
2L |
㈡ (2004鎮江)如圖所示,AOB是一杠桿(自重不計)O為支點,OA<0B OD=OA,在A端懸掛一重物G,那麼(
在B點用力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最省力的應是垂直於OB用力,此時力臂最長,所以A,C錯誤;
在C點向上用力可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所以B錯誤;
OD=OA,作出力臂可知力臂相等所以在D點懸掛一個與G完全相同的物體能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所以D正確
故選D.
㈢ 如圖所示,B端懸掛一重為G的重物,不計杠桿自重,在A點施加動力F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的力臂完全有可能小於OB,F有可能大於G,故本選項錯誤. B、F的力臂完全有可能小於OB,F有可能大於G,故本選項正確. C、杠桿平衡時兩個力應使杠桿繞支點轉動的方向相反,F的方向應在A點方向向下,故本選項錯誤. D、F的方向不定,對應的力臂不一定等於OA,故本選項錯誤. 故選B. |
㈣ 如圖所示,杠桿AC(刻度均勻,不計杠桿重)可繞支點O自由轉動,在B點掛一重為G的物體.使杠桿平衡,應在
由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跟阻力臂的乘積一定時,動力臂越長,動力越小.
由圖可知當力的方向跟杠桿OA垂直向上時動力臂最長,動力最小.
則F1×L1=F2×L2,又知:L1=4L2,F2=G;
所以,
F1 |
G |
L2 |
L1 |
L2 |
4L2 |
1 |
4 |
㈤ 如圖所示,AOB為一輕質杠桿(杠桿自重忽略不計)O為支點,OA=OB,在杠桿的B端掛一重20N的重物,要使杠桿
20,40
㈥ 如圖所示,不計摩擦及杠桿自重.懸掛物G=4.5N,作用在杠桿右端的力F與杠桿成30°角,當杠桿平衡時F的大小
2 | 3 | |
㈦ 如圖所示,AOB為一杠桿(自重不計),O為支點(OA<OB,OD=OA)……
分析: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力臂.是否省力要根據動力力臂和阻力力臂的大小關系分析.是否能平衡與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分析.
解答:解:在B點用力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最省力的應是垂直於OB用力,此時力臂最長,所以A,C錯誤;
在C點向上用力可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所以B錯誤;
OD=OA,作出力臂可知力臂相等所以在D點懸掛一個與G完全相同的物體能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所以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和運用
㈧ 如圖,B端懸掛一重為G的物體,不計杠桿自重,在A點施加動力F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杠桿平衡時兩個力應使杠桿繞支點轉動的方向相反,F的方向應在OA方向向下,故A錯誤;
BC、F的力臂完全有可能小於OB,F有可能大於G,故B錯誤,C正確;
D、F的方向不定,對應的力臂不一定等於OA,故D錯誤.
故選C.
㈨ 如圖所示,B端懸掛一重為G的重物,杠桿自重不計,在A點施加動力F
B
因為右邊施加的力F方向不一定,所以力臂不一定就是OA,所以大小就更不一定了
而且不管力F具體的方向,但是大體方向是向下的